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Vol. 48 Issue (3): 32-39  DOI: 10.16152/j.cnki.xdxbsk.2018-03-00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引用本文 

康蓉, 冯晨, 张妍. 世界格局新变化的背景下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8(3): 32-39. DOI: 10.16152/j.cnki.xdxbsk.2018-03-004.
[复制中文]
KANG Rong, FENG Chen, ZHANG Yan. The New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of China′s Economy 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Changes in the World Order[J].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8, 48(3): 32-39. DOI: 10.16152/j.cnki.xdxbsk.2018-03-004.
[复制英文]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ZZ086)

作者简介

康蓉, 女, 山西五台人, 西北大学副教授, 经济学博士, 从事国际贸易研究。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8-03-06
世界格局新变化的背景下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康蓉1,2, 冯晨3, 张妍1,2     
1.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2. 西北大学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陕西 西安 710127
3. 新南威尔士大学 商学院, 悉尼, 澳大利亚 2052
摘要:中国的发展和和平崛起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经济增长与多极化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首先要研究世界格局的变化。本文的研究主题是世界格局新变化背景下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视角来看, 世界格局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人类总体的稳定增长态势、全球化的多样化发展、个体对于全球化表现出不同态度以及世界面临的新危机与新挑战。因此从世界新格局的变化基准出发,指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加强互联网通达与信息传播, 促进绿色经济模式的发展以及营造和谐的国际发展环境才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新时代    世界格局    经济发展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 在过去25年间, 世界发生了许多变化, 而世界发展格局也日益复杂。除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之外, 全球人口也已增至70亿。与此同时, 地缘政治格局也发生了变化, 新兴发展中国家成长为一支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力量。而全球化则将全世界的个体、市场和分工紧密结合在一起, 数字革命使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于世界格局的变化,2015年12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当前, 世界格局正在经历深刻演变, 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 霸权主义、恐怖主义、金融动荡、环境危机等问题愈加突出, 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1](P456)因此, 在研究世界格局时, 应该认清并存的机遇和挑战, 并从这两个维度重新审视国际格局新的变化框架。

一、学术界对世界格局判断的不同观点

世界格局作为活跃在全球舞台上多极力量的相互关系表征和结构稳态, 是政治形势最为根本的表现形式与本质特征, 也是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认知与研究的主要依据[1~4]。因此,对于世界格局变化的认识与探索至关重要。时至今日,诸多学者关于世界格局的认识分别提出了“单极说”“多极说”以及“无极说”等假说, 但是对于当今格局的实质性认识和看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从总体上讲, 当今世界应该符合“一超多强”的格局态势, 但是多极化却是整个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5]

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国际力量对于一国的发展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6]。而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世界格局在近70年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例如冷战结束、苏联解体、金融危机下的全球格局调整、英国脱欧等[7], 而随着世界格局的日益变化与纷繁交互, 我国也亟需和平、稳定、安全的周边格局来实现国家崛起与发展, 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和调整[8][9]。战略发展机遇期对于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实现包容性增长而言至关重要。随着冷战结束, 世界由单极化向多极化格局转变的过程中, 中国在周边局势所提供的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已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与快速增长, 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与他国求同存异, 共同发展, 在和平崛起战略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了国与国关系的新突破。不可否认的是, 随着时代进步, 中国正日益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已逐渐在国际事务处理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0]

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日益变化与复杂的新型世界格局变动中, 人类在面临种种全球问题的同时, 我们也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11]。充满浓厚地缘政治的领土安全、美国积极重返亚洲的军事战略、核扩散和朝核危机以及网络安全等问题仍然对中国的大国崛起战略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 中国做为新兴市场的代表性国家, 其国际地位在世界格局中已日益凸显, 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进程,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利用改革开放近40年时间追赶超越了西方国家的二百年工业进程[12], 同时, 除举世瞩目的包容性经济增长以外, 中国在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其他方面,例如外交政策、区域平衡、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维稳、社会治安与文化传播等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另一方面, 中国仍面临来自地区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外来挑战, 中国的成功崛起严重威胁了某些强权国家的政治利益, 使其对华政策的多重利益取向与国家关系特殊化处理出现了长期波动[13],这些也严重危害了中国的根本利益。中国在面对如此骄人成绩而欢欣鼓舞时, 也须时刻警惕与适当处理可能面临国际秩序下的诸多挑战和威胁[14]

二、对世界格局新变化的判断

中国的发展和和平崛起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经济增长与多极化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对世界格局的判断是研究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基础。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格局的变化。

(一) 人类的总体发展呈稳定增长态势

20世纪末至今, 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 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改变了很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使用了“人类发展指数”(HDI)来评价人类在“健康长寿水平”“知识获取能力”和“过上体面生活的能力”三个维度上所取得的成就。这份报告显示, 自1990到2015年间, 每个经济体的人类发展指数均呈现显著增长态势。在2013年, 全球极端贫困率已低至11%左右, 比1990年下降了2/3以上, 即使世界人口数量增加了20亿, 极端贫困人口数量也减少了超过10亿。同时, 这份报告也显示出, 虽然这段时期当中, 全球普遍范围内的人类发展趋势呈稳定增长态势, 但仍然存在非常显著的地区异质性, 发达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普遍较高(大于0.700), 发展中国家的人类发展水平则普遍较低(低于0.700), 但最值得重视的是, 自21世纪初以来, 欠发达地区的人类发展水平呈较快模式增长, 与发达国家地区的水平差异正日益减少。

在世界范围内, 随着人类收入的增加, 不平等问题也日益加剧。习近平主席曾在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的财富量超过其余99%人口财富的总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令人担忧。”[1](P480)值得骄傲的是, 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显示, 中国开展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正是由于中国的扶贫工作对全球的作用, 全球相对不平等程度正在逐渐降低, 相对基尼系数从1975年的0.74已下降到2010年的0.63。联合国预计到2030年, 亚太地区的中产阶级人数将增加到32亿, 世界其他地区的中产阶级人数也将增加到17亿左右。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贡献是全球中产阶级规模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

而另一方面, 技术革命的创新成果也在大量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消费者日益熟悉的三维技术、数字银行、电子书、电子商务、共享经济、众筹就是最突出的例证。经济活动变得更加个体化与细致化, 商业企业越来越容易实现需求和供给的精确匹配。劳动力市场不再囿于传统的工作场所, 这为大量人群创造了工作机会, 同时又让一些人的工作变得不再稳定。例如全球许多公司都正在用机器人来代替人工劳动,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里, 大约有57%的工作岗位正面临着被自动化技术取代的风险; 而一些低技能和边缘性劳动者的生计正在也即将受到来自技术进步与机器取代的严重威胁。手机、社交网络等移动互联网服务为个体带来许多新的机会, 同时也缓减了动态信息的不一致性; 所有这些技术的进步显著提高了社会生产率, 为技术型产业创造就业, 提供崭新形式的劳动力市场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 全球化的发展呈现显著增高的态势

随着时代进步, 全球化趋势已不可避免。我们利用国别层面的数据来搜集1946—2009年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协定数目, 从而分析各主要国家的贸易自由化水平。结果显示, 各个国家的贸易协定数目发展水平自二战以来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其一, 自1946年至1973年之间, 各国贸易协定数目都普遍较少, 说明在世界市场尚未成熟阶段, 各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与要素流动尚处于初级阶段; 其二, 自1973年至1989年, 各国的贸易协定数目呈现缓慢增长, 全球化趋势初现端倪; 最后, 自1973年至今, 各国的贸易协定数目开始呈较快速度增长, 其中尤以中国与印度表现得更为明显, 贸易自由化趋势在世界范围内, 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中呈现高速发展。

除此之外, 我们还分析了一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及其前身关税总协定(GATT)时各国所拥有的地区贸易协定数目变化。结果显示, 从1973年至今,在全球一体化和世贸组织的影响下, 各个国家的自由贸易通达程度也在不断加强。该趋势与各国贸易协定数目所表现的趋势基本一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市场的成熟与高度发展已不可避免。

同时,我们又利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国家层面面板数据, 分析了冷战以来各主要国家的贸易开放度变化趋势。令人惊讶的是, 结果显示, 发达市场国家的贸易开放度普遍略低于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开放度, 这一劣势不仅表现在开放性本身的程度上, 而且表现在这一开放度的增长水平差异上, 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开放度随着时间推移, 增长步伐也在逐步加快。自1986年以来, 这一增长态势更加迅猛, 各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开放度指数普遍翻了一番, 其中中国与印度的贸易开放度更是达到了之前的三到四倍。但与此同时,随着时间发展,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贸易开放程度也开始呈现显著增高的态势,并且与新兴市场国家的距离也在逐步缩小。

另外, 我们还观察了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贸易开放度走向。其中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大国其贸易开放程度的增长步伐相当明显, 在二战后期的50年代尚处于劣势, 但是随着时间发展, 其贸易开放水平已走向前列。相对而言,发达市场中的代表者——美国,其贸易开放程度偏低,并且尚无明显的增长态势。

那么除了贸易自由化之外, 各主要国家的全球化程度又将如何呢-我们搜寻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全球化指数面板数据, 并借此来反映各个国家的全球化指数, 用指数代表各个国家参与全球化进程的程度以及是否能够有效融入世界市场。我们发现, 发达市场国家在早期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全球化参与程度具有明显优势, 二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其中尤其以美国为代表的传统发达市场, 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而言, 具有明显的全球化参与优势, 新兴市场国家在这一维度的表现则普遍较弱。但是另一方面, 随着时间推移, 新兴市场国家的全球化参与程度却在显著增高, 而发达国家这一增长趋势却相对放缓, 时至今日, 二者之间的全球化程度已经相差无几, 巨大差异呈现显著降低的态势。

(三) 对于全球化表现出不同态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日益凸显。为了了解人们, 特别是企业家对全球化的态度, 这里我们援引了“21世纪全球首席执行官”调查的结果, 这是普华永道集团对85个国家1 293位首席执行官进行的调查。这项非常广泛的调查结果显示, 被访问的首席执行官们对于全球化的益处与劣势褒贬不一, 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和标准。针对“你认为世界正在朝着什么方向变化-”这个问题, 被访的首席执行官中, 更多的人认为相对于单一的全球市场, 世界会朝着地区性贸易合作方式发展; 同时, 对于互联网兴起的问题, 多数人认为应该以包容的心态来接纳互联网技术; 而在关于税收规则的问题上, 中国的被访高管们普遍认为税收规则正趋于合理; 而美国、英国和德国的高管则认为税收规则作为一种可利用的竞争手段应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

当被问及“全球化是否帮助弥合贫富之间的差距”时, 被访的首席执行官中有近40%回复“根本没有”。30%的被访者也认为全球化并不能避免资源稀缺性的合理应用。而同时,近1/4的被访者认为全球化并没有帮助提升全球税收体系的融合和效率。在关于世界走向的问题上, 超过70%的被访者认为世界将走向更加复杂化。多重的价值观体系、法律规定、区域性贸易组织会使得企业融合变得更加紧密,对于互联网的接纳与技术开放度要求也会变得更高; 除此之外, 更多的人认为民族主义势力和经济集聚化方案会代替政治联盟形式成为未来经济政治态势的发展方向; 在关于其他经济问题的采访方面, 被访者还呈现出以下特点:有更多的人认为未来经济增长应当通过多重指标来衡量; 多重经济发展建构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模式, 各国也将会采取更多的税收手段来参与竞争; 而对于经济增长是否惠及更多的人这个问题, 持相反观点的人数则大致相等。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 承认多极化并主张建立多极世界的国家日渐增多。人们的基本共识是:国际关系的发展应该被赋予一个具有建设性的多极化进程, 这将有助于人类建立一个平衡、稳定、民主以及减少冲突的新秩序, 同时这一秩序客观上也符合所有国家的根本利益。可以看出, 在年度全球首席执行官调查中, 一个可喜的变化就是有更多的人认为应通过多种指标来衡量经济的繁荣程度。更多从“主要依靠GDP等传统经济指标来测度增长”转变为“通过‘生活质量’等多种指标来测度经济发展”。对于指标变化的这一变换考量, 拉丁美洲的企业家认同度最高, 而美国虽然拥有着最多的传统企业家, 但是却仍有59%的企业家认为将来需要用多种指标来测度经济的繁荣程度。

当被问到“面对全球化究竟是拉大了贫富差距还是弥合了贫富差距”的这个问题时, 全球企业家的答案正反几乎相当, 大多数亚太地区的企业家并不认为全球经济发展只对于少数人有利, 但是中东、非洲、中东欧地区的企业家却认为全球化只使得少数人受益, 而非弥合了贫富差距。在这些地区, 只有俄罗斯跻身于全球投资的十大市场, 这也能部分地解释了为何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些地区的企业家存在如此悲观的情绪。

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既会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也使各国的经济安全面临风险和挑战。经济全球化为各国开辟了更大的商品市场, 使得各个经济体获得了更广阔的投资场所, 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新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 但与此同时, 全球化也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 如加剧了贫困和失业等社会矛盾, 促使了保守主义势力的兴起、工会勾结以及逆全球化的呼声高涨。

(四) 世界面临的新危机与挑战

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而人类在面临着巨大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冲突、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问题不再停留在地区和国家层面, 而是已上升为全球性的问题。

从全球格局而言, 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但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是, 武装冲突仍然不间断地在诸多国家与地区间发生, 冲突直接威胁当地的社会稳定性与经济增长程度, 同时也是大国崛起道路上的主要绊脚石。我们根据相关资料探寻了恐怖活动在世界地域的分布情况, 结果显示, 恐怖活动的分布仍然呈现地域差异与非平衡性。主要的冲突爆发点分布于巴基斯坦、阿富汗地区、中东地区以及拉丁美洲北部。另外,在非洲东部、东欧地区恐怖活动也有所发展, 整体呈现出全球分布不均衡的态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恐怖袭击和武装冲突的数目在波动中上升缓慢, 同时尽管其在90年代中期有所遏制, 但随后却呈现急遽增长的态势。另外, 我们通过全球武装冲突数据库提取了当今世界主要国家自二战以来国内所发生的武装冲突总次数与年平均次数。在这里, 本文选取发达国家的主要代表——“G7”, 与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E7”以及金砖五国中的其余国家相对比, 结果也是符合经验事实的。即发达市场国家相较于新兴市场国家, 其爆发冲突的次数显著较少。其中, 德国、加拿大、意大利和日本自二战以来的武装冲突爆发次数基本为零, 其他发达国家在该方面的表现也较为优良。但与此同时, 新兴市场的部分国家武装冲突爆发次数则相对较高。基于同样的道理, 该国发生的武装冲突次数能够直接威胁该国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平等, 邻国战争与冲突次数也能够直接威胁当地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除了分析本国武装冲突数据以外, 我们还同时刻画了主要国家邻国战争的数量对比。结果显示, 新兴市场国家的邻国冲突与战争次数依然显著高于传统发达国家, 二者之间相差近十倍左右, 存在明显的、较大差距。这一分析表明, 除了本国环境与社会稳定会对自身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之外, 周边局势与生存环境优劣也极有可能对本国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传统发达国家的邻国战争与武装冲突数量占总体数量的4%, 而新兴经济体邻国的战争与冲突事件数占比则高达96%。可以看出, 相对于发达市场国家, 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环境和稳定增长程度还有待提高。和平稳定的周边局势对本国的高速增长具有不言而喻的意义与举足轻重的作用

① 详见于National Consortium for the Study of Terrorism and Responses to Terrorism (START). Global Terrorism Database.

② 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和意大利。

③ 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墨西哥和土耳其。

④ 本文中可能用到的有关数据来自于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毛维准博士的提供,对此我们表示诚挚感谢。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问题, 气候变化问题指的是由于人类排放了过多的温室气体而造成的气候变化问题, 过多的温室气体会造成全球气温升高, 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危害。如破坏全球生态系统、冰川开始融化、洪涝灾害不断发生等。气候变化并无国界, 科学研究显示, 气候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全球性特征, 其牵涉范围之广, 涉及程度之深, 使人类社会不得不将其重视对待, 并为此展开深入研究。气候变化问题并非一地或一国问题, 也并非单纯的气候或环境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变暖趋势和气候迁移变化, 任何国家都不能做到独善其身, 或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不仅如此, 全球环境温度和海平面上升的速度高于预期, 冰川消退速度更快, 北极冰盖缩减比之前更迅速、更严重, 所以说气候变化速度比之前更快。实际上, 大量因气候变化产生的灾害的严重程度都超过人们的想象。例如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自然灾害双重影响的受灾人口已达到1亿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作为当今全球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众多环境问题的相关研究之中处于重中之重的首要地位, 正在深刻影响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 同样也涉及众多国家的切身利益。气候变化与应对策略作为当今国际社会所共同面临的挑战, 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如果世界各国不能携手一致, 共克困难, 那么气候变化与随之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将使人类付出非常沉重的代价。

世界面临的新危机还包括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发生的全球性。例如, 世界难民人数已经超过2 130万人, 相当于澳大利亚一个国家的全部人口。同时, 极端暴力造成的不安全感也已经蔓延到世界各地。在全球范围内, 暴力行为的平均成本为每人1 900美元。缺水和气候变化进一步导致了国际紧张局势的加剧。埃博拉和寨卡疫情等流行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普华永道针对全球首席执行官的调研中有一个问题是“你认为自己的组织在成长前景方面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什么”, 针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 2018年和2017年相比, 除了认为规章制度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外, 恐怖主义、地缘政治不稳定性、网络威胁等问题已上升为CEO们最关心的问题。而他们对不确定性的经济增长、不稳定的外汇汇率以及不断变化的消费者行为等方面的关心都有所下降。不同地区的首席执行官们在考虑影响其组织发展前景的威胁因素时, 观点也各不相同。例如北美的首席执行官们认为最大的威胁因素分别是网络威胁、法律法规、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恐怖主义、技术变革的速度、提高的税负、获得关键的技能、社会不稳定性、保护主义以及变化的劳动人口统计因素; 而亚太地区的首席执行官们则认为排在前三位的因素分别应是关键技能的获取、技术变革的速度以及恐怖主义。

三、世界格局变化背景下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向探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中国发展的宏伟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到2050年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世界新格局的变化出发, 这一宏伟目标当中包含若干明确的方向。

(一)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于历史GDP的统计结果, 普华永道预测截至2050年G7和E7集团在全球经济实力中的变动比例情况。结果表明, 全球的经济实力将逐步由传统的发达国家转向新兴经济体国家, 后者将主导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在1995年, 新兴经济体七国的经济总量是发达国家七国的一半; 2015年, 两大阵营经济总量大抵相当; 但是到2040年, 新兴经济体七国的经济总量将会是发达七国的两倍。其中, 美国和欧洲经济总量的优势地位将逐步让位于中国和印度, 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来测度一国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份额, 在2016年, 中国和印度的这一比例分别达到18%和7%, 但是在2050年, 这一比例则将分别提升到20%和15%;而美国和欧洲也将分别从16%和15%下降到12%和9%。

① 详细资料参见:The Long View: How will the global economic order change by 2050- PwC, 2017.

因此, 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之一就是保持经济总量的稳步增长。除此之外, 更要重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要让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保持高水平的发展;中国的消费格局正在发生的巨大改变已经使经济增长具备了基础条件, 消费已经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主体构成。截至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其中服务业将是增长最快的领域。与此同时, 中国也正在向高附加值制造强国迈进, 微观企业也将继续在转型升级道路上提质增效, 过剩产能问题也正在逐步解决。因此,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之一就是遵循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规律, 不仅重视经济的稳步发展, 更重视经济质量的提高。

(二) 加强互联网通达与信息传播

McKinsey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研究报告显示, 中国在技术领域的数字化程度发展已经比许多观察员所预测的程度还高, 并且中国也将在未来引领世界的数字化发展。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活跃的数字化投资和创业生态环境, 并且已成为世界上三个最主要的关键数字技术风险投资国家之一。这些技术投资在包括虚拟现实、自动车辆、3D打印、机器人、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等方面已得到了广泛利用。另一方面, 中国目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占全球电子商务交易的40%左右, 而十年以前, 该比例仅为不到1%。时至今日, 中国已经成为移动支付领域成长最快的国家, 移动支付的金额是美国的11倍, 全球最大的三大联网企业中就有一家是中国的,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价值也已占到全球的43%

① 该方面的内容主要由Dealogic; eMarketer; iResearch; PitchBook; TechCrunch′s CrunchBase Unicorn Leaderboard;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analysis等机构和数据库提供。

另外,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显示, 由于互联网的影响日益凸显,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人数在近年来呈现突飞猛进的增长态势。在新经济发展的世界格局中, 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就是把握住互联网通达和信息传播带来的优势, 让经济发展乘上互联网的东风, 在严密控制网络风险的同时, 促进互联网及相关技术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并重视网络技术对生活及生产两方面的贡献,实现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 促进绿色经济模式的发展

正如前文所述, 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其发生的根源恰恰是人类盲目的生产、生活方式, 由于过度和粗放型的生产生活方式, 才使得气候变化问题日趋严重。中国长久以来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耗费了大量资源, 产生了环境污染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

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必须以人类改变粗放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前提。值得重视的是,在2015—2016年间, 世界总体的碳排放强度与G7和E7集团一样都存在下降趋势, 其中新兴国家下降得最为明显, 已达到4.2%左右, 这其中, 中国是该期碳强度下降幅度最大的国家, 下降比例高达77%, 已经实现了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的脱钩。2016年中国郑重承诺遵守《巴黎协定》, 同时主动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 并提出了具体的减排方案及峰值年限, 也首次在中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采用了碳排放强度指标。在2016年度全球整体碳强度降低的2.6%之中, 中国、英国和墨西哥等国的贡献最大, 2016年, 中国的煤炭消费就下降了1.4%(或2600万吨标准油)。但是如果要实现全球温升指标不超过2℃的标准, 截至2100年每年碳强度都必须降低到6.3%左右, 这说明节能减排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对于已经发生的并且不可逆转的全球变化趋势, 可以有不同的适应方式, 有利则利用, 不利则设法减轻, 但是无论趋利还是避害, 都必须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进行。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是高度重视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环境问题, 确保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要通过各种能源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促进经济结构的持续变化, 遵循绿色发展的方向, 在低碳经济方面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态势。

(四) 营造和谐的国际发展环境

世界格局正在发生着诸多变化,涉及民生、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方面面。其中给每个国家赋予了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因此,在错综复杂的世界格局中, 要发展就要遵循一些重要的思路。对于中国而言, 第一, 必须将发展置于首位, 以提高和壮大综合国力; 第二, 把握新变化中的突出特点, 实现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 严格把握经济和环境融洽发展的目标, 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 运用各种手段,为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创造和谐的国际环境。

中国要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道力争在承认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的基础上, 建立起一套统一开放、利益均衡和非歧视性的市场秩序, 形成和完善国际通用的经济活动准则和惯例, 这就要求我们在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利益的基础上深刻贯彻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这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使不同经济体实现共赢。

总之, 中国的发展和和平崛起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经济增长与多极化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有效应对与处理复杂多样的世界格局, 在变化中谋发展, 在挑战中寻出路, 这样才能为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2]
刘建飞, 秦治来. 论世界格局"非极化"及其经济基础[J]. 国际政治研究, 2012(4).
[3]
罗会钧. 单极、多极还是无极-——当今世界格局及其发展趋势再探讨[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1).
[4]
方柏华, 孙传斐.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世界格局研究述评[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4(4).
[5]
张茂明. 试析欧盟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4).
[6]
刘江永. 世界格局演变与中日关系[J]. 日本研究, 2009(4).
[7]
徐则荣, 王也. 英国脱欧的原因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6).
[8]
刘海霞. 世界格局重构下发展中国家的角色转变、历史定位与模式调整[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3(2).
[9]
王立君.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和中国的战略机遇期[J]. 江淮论坛, 2016(2).
[10]
杨洁勉. 跨世纪世界格局中的美国全球战略[J]. 国际问题研究, 2000(6).
[11]
夏安凌. 影响未来世界格局演变的因素探析[J]. 社会主义研究, 2005(4).
[12]
孙东方. 当前世界格局变动与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取向[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2(1).
[13]
孙建杭. 战略·利益·格局——冷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和9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0(8).
[14]
肖晞. 国际秩序变革与中国路径研究[J]. 政治学研究, 2017(4).
The New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of China′s Economy 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Changes in the World Order
KANG Rong1,2, FENG Chen3, ZHANG Yan1,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China;
2. Center for Studies of China West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China;
3. Australia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udney, 2052 Australi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nd peaceful growth of China cannot be realized without a good relation with the world,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world economic growth and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are also dependent on China. The study of the socialist new er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hould be based on the study on the change of the new world order.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hange of the world order and the direction of China′s economy in the new era.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political economics demonstrates that the new change of the world order features the following trends, such as the steady growth momentum of the overall human development, globalized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he attitudes of the individuals towards globalization and the new crises and challenges the world is facing. Therefo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new world order,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direction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 the new era should focus on bettering the economic growth quality, promoting the internet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improving the green economy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glob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Key words: new era    world order    economic grow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