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Vol. 48 Issue (3): 23-31  DOI: 10.16152/j.cnki.xdxbsk.2018-03-00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引用本文 

岳利萍, 毕冬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中心论思想的渊源与创新[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8(3): 23-31. DOI: 10.16152/j.cnki.xdxbsk.2018-03-003.
[复制中文]
YUE Li-ping, BI Dong-yi. The Origin and Innovation of the People-centred 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ic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8, 48(3): 23-31. DOI: 10.16152/j.cnki.xdxbsk.2018-03-003.
[复制英文]

基金项目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6D049);陕西省软科学项目(2016KRM100);西北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YZZ17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岳利萍, 女, 陕西西安人, 西北大学副教授, 经济学博士, 从事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研究。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8-03-0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中心论思想的渊源与创新
岳利萍1,2, 毕冬一1     
1.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2. 西北大学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127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色和精神内核, 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理论指引, 其与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 共同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本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理论体系和发展理念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创新, 集中回答了新时期“为什么人, 依靠什么人实现发展”“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以及“为什么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三大根本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严肃回答, 即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时代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民中心论    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更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方式阐释、创新和丰富了人民中心论。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执政的出发点和归宿, 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 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神内核。探清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渊源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人民中心论的创新, 是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条件, 更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理论指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中心论的理论渊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中心论的理论渊源来自于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的人本思想。

(一) 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本思想

马克思人本思想来源于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通过他毕生的著作, 深刻而系统地论述了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等哲学问题, 主要内容可简要分为:人的存在与本质思想、人的交往思想以及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思想[1]

关于人的存在, 马克思认为人是其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 是人存在于自然界的重要体现, 三种属性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在三种属性中, 最基本的是人的自然属性, 但其同时也受到其他两种属性制约。人与其他生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精神属性, 因为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有情感、思维等高级精神属性, 而这些特征是人类特有的。人的存在可以分为人的类存在、人的社会存在以及人的个体存在, 人是这三种存在形式的统一体。人最现实的存在形式是社会存在。社会形式存在的人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诞生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之中。与此同时, 马克思在强调人的社会存在的同时, 也关注人的个体存在。他认为每个个体的人都具有不同的潜能, 如果悉心发掘, 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个人能力, 从而为社会和他人作出贡献。关于人的本质, 马克思将其归纳为三种, 即人的类本质、个本质和社会本质。根据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 最能体现人的类本质的就是人能够自主和自由的活动, 这是人与其他自然生物最本质的区别。人的社会本质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是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阐释。人是在社会中生存的, 人的生存难以离开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频繁复杂的往来关系组成了人的社会关系。在所有社会中, 个体的人所具有的个体性是唯一的且无法替代的。马克思不仅提出了人的本质, 还开创性地阐释了人的本质。他回答了人的本质从何而来, 存在于哪的问题, 即他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塑造了人的本质, 社会关系的具体劳动提供了人的本质的存在空间。

关于人的交往思想, 马克思从交往范畴的视角, 将其归纳为两类, 即个体交往和集体交往。其中, 集体交往又可以分为社会集体交往和国家物质精神交往。他认为, 一方面, 交往是只有人类才拥有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方式, 它不仅能够促进人和人之间的联系, 还可以形成较为复杂的社会关系; 另一方面, 交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的存在方式。社会若要发展, 离不开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马克思指出, 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人的本质, 而社会关系必须通过人的交往才能形成。因此, 交往体现在社会关系中, 社会关系又体现了人的本质。

关于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思想, 马克思在回答什么是“自由”这一问题时指出, 自由的本质是一种客观历史的存在, 因社会关系和人存在的现实基础, 尤其是物质基础的不同而不同。自由不是绝对的, 而是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人的自由, 具有客观性和实践性。马克思在回答怎样获得“自由”这一问题时指出, 劳动是人的自由存在的载体, 因为只有人的劳动可以对自然产生能动力, 从而为自由创造物质条件。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只有在生产力极其发达、人民物质资料极其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里才具有可能性。社会由千千万万的人组成, 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因此, 只有作为个体的人获得了全面发展, 构成全社会的所有的人才能全面发展。

(二) 列宁经济学的人本思想

列宁的人本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其核心内容形成于苏联建国初期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主要体现在政权、经济建设、政策及立法等方面。这种实践特征也为马克思主义在其他国家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列宁的人本思想主要包括:民主政权思想、人民生存发展思想以及依靠人民的工作思想[2]

列宁民主政权思想认为, 人民的根本权利能否得到保障, 关键在于国家政权的性质。在一个专制国家, 权利归国家所有, 实际上是归少数人所有, 而广大人民的权利被架空, 因此应该建立人民自己的政权。列宁认为, 俄国不能保持君主专制的宪法形式, 因为那是压迫广大民众的形式; 俄国也不能走西欧国家的老路, 因为那种政体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而不是人民的利益; 俄国应当实行民主共和国的形式, 这种制度下, 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一切事务, 人民群众最终获得政治自由和经济解放[3]。可见, 列宁的民主政权思想不仅发扬了马克思的人本思想, 还在深刻借鉴西欧各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践创新。

列宁人民生存发展的思想认为, 无论是苏联建国初期, 还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时期, 保障包括工人和农民在内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活是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这一思想充分体现在苏联建国初期颁布的《土地法令》《工人监督草案条例》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施的农民粮食税。法律法规的颁布都是为了保障工人和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利。显然, 这些实践都是将人民置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位置。

列宁依靠人民的工作思想形成于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实践中。列宁认为人民是反对官僚主义的源泉和动力, 人民只有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并对国家实行管理才会消除官僚主义[3]。在过渡时期, 列宁将人民与共产党的关系放在重要位置。他认为, 共产党人只有紧密联系广大农民和普通劳动者, 才会加速推进革命, 尽管在革命初期可能会遇到诸多困难, 但是一旦共产党联系全体群众, 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核心, 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 革命胜利的步伐就会加快[4]。可见, 列宁认为, 人民不仅是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 更是监督共产党执政质量和能力的重要力量。

(三) 毛泽东思想中的人民思想

毛泽东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他指出,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为了人民, 是中国最先进最有资格担任革命和建设的领导重任的先锋。毛泽东思想中的人民思想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创造历史、密切联系群众和向人民学习四部分构成。

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形成于1944年。在中国共产党于延安举行的为纪念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的大会上,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 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 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所以, 我们如果有缺点, 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 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 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 我们就照你的办。”[5]这就是在全党全国人民之中影响深远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深刻反映了毛泽东的人民立场, 不仅为我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还在党员心中树立起了高尚的人生观, 推动形成了“与人民利益适合的东西, 我们要坚持下去, 与人民利益矛盾的东西, 我们要努力改掉”的价值观[6]。这对于后来我党的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都有着重要的价值铺垫作用。

关于人民创造历史的思想, 形成于整个中国近代革命之中。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辉煌、最伟大的力量。中国革命由两个方面构成, 一方面代表正义, 是由包括工人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人民群众组成的统一战线; 另一方面则是强大的反革命力量, 包括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帝国主义, 还包括消极的和虚伪的封建主义傀儡。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 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必须紧密联系和依靠人民群众, 必须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 必须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斗方针。历史在不断发展, 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毛泽东在其著作中, 反复论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 他多次指出:“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

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 毛泽东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 凡属正确的领导, 必须是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8]在他看来, 没有谁天生就是领导, 无非是在历史中被人民赋予了领导的权力。领导者不是一个权力的标签, 而是在相应的客观条件下, 为了达成革命或建设等被人民的需要而产生的功能。中国人民除了无产阶级还有广大的农民阶级, 尤其是占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下中农, 他们是党的权力真正的支持者。除此之外, 党能否长期获得领导者的荣誉, 关键在于是不是存在良好的党民关系。中国共产党必须和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必须深入地与群众结合。同时, 党还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包括民主党派的监督。

关于向人民学习的思想, 毛泽东对人民群众中的智慧十分肯定。他不仅指出, “你如果对某件事不了解, 没有解决办法的话, 那么, 就请迈开你的双腿, 走到人民群众中去, 拜他们为师”;还指出,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来源, 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我们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 也是我们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9]”。可见, 毛泽东认为, 智慧都是从群众那里来的, 知识来源于群众。在有关人民文化形成的论断中, 也体现了毛泽东向人民学习的思想。他认为, 人民文化作为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也是来源于人民本身, 民众就是革命文化无限丰富的源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人民中心论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人民论探索于改革开放之后, 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与中国国家发展结合的体现, 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中心论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人民中心思想历经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我党三位领导同志的探索和发展,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中心论。

邓小平同志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继承者, 也是毛泽东人民思想的发扬者, 同时还是人本思想与时俱进的开拓者。邓小平认为, 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也要依靠人民。人民是历史前进的主体。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是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的精髓所在。邓小平的人民思想可以分为:人民共同富裕思想、人民民主思想、人民利益思想、人民安全思想等[10]。其人民共同富裕思想认为,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民共同富裕, 而不是贫穷。社会主义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使人民达到共同富裕。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然后带动其他人也富起来。其人民民主思想认为,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邓小平强调要充分发扬民主, 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 而要充分保障人民民主, 则必须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其人民利益思想认为,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共产党要牢固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观念, 以“人民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作为检验实践工作的标准。邓小平人民安全思想认为, 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 中国的问题, 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11]。安全稳定工作不仅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更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首要条件。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分别从经济, 文化以及人民利益三个方面论述了党与人民的密切联系[12]。其中,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需要。因此,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人民中心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最终归宿,从思想角度创新性地进行了阐述。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中国当代发展取得的成就与存在问题的同时,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科学发展观在认可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基础上, 着重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13](P715-716)。所谓“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指一部分人和少数的社会精英, 而是指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14]; “以人为本”中的“本”, 就是指依靠人民发展, 围绕人民发展能力的提升实现发展[15]。“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发展要兼顾不同区域、民族、行业等方面的群众, 将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统一, 从而使发展具有持续性。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他认为,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16],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福祉紧密关联, 与民族的兴衰紧密关联。因此, 生态文明理念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并将其融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人民思想具有时代性、递进性、互补性的特征。从人民的角度来看, 无论是邓小平理论, 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亦或是科学发展观, 实质都是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人民的利益”, 到“建设什么样的党能够充分代表人民的利益”, 再到“树立什么样的理念有利于实现人民的发展”。这三个部分, 是不同时期我党根据人民所面对的问题提出来的, 虽然角度、内容和侧重点不同, 但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人民中心论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7](P4)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在新时期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探索, 是在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创新, 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理论宗旨、发展方向和实践路径[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主题、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发展理念的转变三方面, 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宗旨,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重大创新。

(一) 研究主题创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引和实践探索, 形成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 其研究主题也随着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发生改变[19], 随之而来,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因此也发生着改变。于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中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归纳为两点:一是人民对于将我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的要求同我国依然是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之间的矛盾; 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难以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20]。该时期,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就是围绕如何建立健全国民经济体系, 将中国从落后农业国建设成先进工业国展开。改革开放初期, 于1981年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我国的主要矛盾归纳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六年之后, 中国共产党于1987年在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中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该时期, 围绕如何实现人民的富裕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转换为围绕回答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问题, 探索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途径, 即如何通过改革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如何实现对外开放、如何科教兴国等。于201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综合考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历程中取得的新成就和将要面临的新问题, 在其报告中将我国的发展阶段定位于“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7](P3)。综上,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历经了从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的“站起来”研究阶段, 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富起来”研究阶段, 再到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十九届大会提出的“强起来”研究阶段。三个阶段都是以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 从满足人民的需要作为其历史使命, 与人民的需要共同转变的研究主题成为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大创新亮点。

(二) 研究内容的创新:对“人民需要”解读的丰富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内容的创新体现在对“人民需要”的丰富解读中。于200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 明确提出了人民的需要, 即人民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更加富足生活的需要、安居乐业的需要和文明发展的需要。于201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进一步拓展了人民需要的内容, 把“民主制度更加完善, 民主形式更加丰富, 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 收入分配差距缩小, 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社会和谐稳定”“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等纳入“人民需要”的内涵之中。于201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写入了党的基本方略, 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出发点, 更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 创新性地对人民的需要进行了丰富的解读。为了实现人民的期盼, 他指出:“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度, 打赢脱贫攻坚战, 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21](P18-19)一系列对“人民需要”内容的丰富, 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经济学。

(三) 理论体系的创新:更加凸显人民的主体地位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理论由实践论、群众论、党论、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发展论、改革开放论、市场经济论、现代化论、国防和军队以及一国两制论构成。随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这一表述做出了适当调整,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全面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思想内核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论述及其对我国发展理念的高度总结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历史方位论和理论自信论,主要矛盾和人民共享理论,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理论,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阶段、特征、理念和目标理论,发展路径、战略和调控理论,改革理论和开放理论等九大理论体系[22]。九大理论始终围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的主题,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经济学。

(四) 发展理念的创新:更加凸显为人民发展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 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 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23]”。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就要在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形成具体的发展理念, 指导包括持续发展动力问题, 发展不平衡问题, 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 内外联动问题、公平正义问题在内的实践问题。这些方面将直接决定着发展能否持续、人民是否幸福。

针对这些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本质上来说, 五大发展理念就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表达, 是关乎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理论转变。其中,创新发展就是解决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从何而来-从人民中来, 从人民的创造精神中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资源、人口等红利因素耗尽, 社会就容易陷入发展的陷阱中去, 创新能力的缺乏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紧箍咒”。我国已经并将长期处于“新常态”, 如何积蓄社会能量, 创造经济社会的再次飞跃, 就在于是否成功激活亿万人民的创造活力。协调发展就是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发展的不平衡, 不仅是一个局部比较的问题, 而且是一个影响全局的深刻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 地域发展不平衡, 物质精神供给不平衡, 国家软硬实力不平衡,等等, 这些不平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其核心就是不同情境下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解决这些不平衡问题, 就要调高视角, 将发展的目光从局部投向整体, 从富裕地区投向广大贫穷偏远地区, 从“社会精英”投向广大劳动人民。绿色发展就是解决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 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人。社会的发展在于人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必须采取生态环境允许的方式进行, 因而人就必须规范发展的方式。新时期下,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党的奋斗目标。其中, 美好生活的向往必然包括生态美好, 这就要求在发展中引入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 守住人民赖以生存的美好生态环境。开放发展就是解决发展的对外策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经济, 相通则共进, 相闭则各退。”[24]全球经济实践证实,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发展的开放性决定着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也决定着人民的对外交往频率以及人民的发展参与度。因此, 开放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对外经济领域的具体化, 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共享发展就是解决发展的公平公正问题。共享与公平正义互为依托、相辅相成。脱离共享的发展一定是不公平、不公正的发展, 而缺乏公平、正义的发展根本无法保障实现共享。共享发展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求全社会每个人都参与发展, 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努力实现发展, 每个人都能共同享有发展的成果。共享发展不仅体现发展的统筹兼顾, 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遍受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 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5]这说明, 人民需要的公平正义的发展环境与人民共同享有改革成果密切相关。因此,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要把公平公正放在改革的关键位置, 加快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保证人民能够公平参与到改革发展中去。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中心论的时代价值 (一) 从理论上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 毛泽东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人革命和服务作为一个根本的问题和原则性问题。习近平同志也严肃地强调过:“全党必须牢记, 为什么人的问题, 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21](P23)这充分说明了为什么人的问题的重要性和根本性。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变迁,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 该问题的答案是不同的。在奴隶社会, 奴隶主是社会中心,奴隶服务于奴隶主, 为了奴隶主进行劳动; 在封建社会, 地主取代了奴隶主成为社会的中心, 农民成为地主剥削的对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家掌控着绝大多数资源, 通过剥削工人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宰力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民已经成为国家的主人, 但在追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人民的中心地位时而被扭曲。当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 分工细化, 在人民内部也存在多个社会阶层, 但是人民的主体始终是占绝大多数的劳动者阶级, 而不是所谓的“精英”阶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政治经济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将广大人民置于发展生产力和完善生产关系的中心位置, 坚持为人民利益服务, 坚持依靠人民智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中心论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为什么人、依靠什么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二) 从理论上强调了坚持公有制的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我国不仅面临着生产力全球化的冲击, 还要处理好生产关系全球化的冲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 为了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采取了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策略。伴随着非公有制部分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批外资、合资、民资等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都似乎一度超过了国有企业。在这个过程中, 一部分私有资本的所有者快速积累了财富, 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 使一些人产生了忧虑: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否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民中心论给予了充分的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中心论认为, 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 将人民作为发展的目的、动力, 现今世界只有坚持公有制, 走社会主义这一条路。事实证明, 公有制相较于其他所有制, 其具有的优势是无与伦比的[26]。由于国家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 带领人民控制发展必需的各项资源, 能够灵活而有效地解决私有资本无法解决的国家难题。在私有资本不愿意参与, 而对人民利益有重大影响的领域, 只有代表人民的国有经济能够参与。因此,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中心论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时代, 为什么要继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

(三) 从理论上回答了加强党领导的重要性

政党的立场就是其执政的根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 始终保持血肉联系, 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13](P13-14)中国共产党是利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锋队, 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代表着广大无产阶级劳动者, 是人民的依靠和社会改革的领路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 无论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改革开放,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和探索的出发点始终是其立场所向, 那就是人民。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仍未改变,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初心也未改变。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上郑重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17](P2)这充分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践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人民中心论的创新和发展, 回答了在新时代, 为什么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的问题, 即人民只有继续依靠党的领导, 才能夺取更多的胜利果实。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
中央编译局. 列宁全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
[3]
曾银慧, 孙厚权. 列宁主义早期传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7(1).
[4]
王艳红. 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的渐进发展思想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0.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35-2010095967.htm
[5]
庄福龄. 毛泽东思想概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6]
刘建军. "为人民服务"的命题史考察[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1.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10]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11]
汪毅霖, 王宇. "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经济学原理[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
[12]
孙宏典, 李义凡. 人民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起点[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3(2).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14]
章道云, 等. 科学发展观与"五个统筹"研究[M].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15]
庞元正.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N].解放日报, 2006-03-13(3).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ykxx200404004&dbname=CJFD&dbcode=CJFQ
[16]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7]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8]
顾海良. 新发展理念的新时代政治经济学意义[J]. 经济研究, 2017(11).
[19]
洪银兴. 新时代现代化理论的创新[J]. 经济研究, 2017(11).
[20]
顾海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研究[J]. 经济研究, 2017(12).
[21]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22]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23]
习近平.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 民心, 2017(5).
[24]
习近平: 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言[N]. 人民日报, 2013-09-06(1).
[25]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26]
任保平, 田丰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新动力的重塑与协调[J]. 经济纵横, 2017(12).
The Origin and Innovation of the People-centred 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ic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YUE Li-ping1,2, BI Dong-yi1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China;
2. Center for Studies of China West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China
Abstract: "People-centred" thought, as the most distinctive feature and the core spirit of Xi Jinping′s Political Economic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a New Era, is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achieving the two "hundred -year goals". "People-centred" thought inherited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s a collectiv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humanistic thought. The Political Economic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innovated in research topic, research content, theoretical system and concept of development by people-centred Political Econom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has answered three fundamental questions of the new period:"For whom and depending on whom can we achieve development?", "Why should we adhere to public ownership-" and "why should we uphold and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The serious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is exactly the value of the people-centred Political Economic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a New Era.
Key words: new era    Political Economic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eople-centred theory    Marxism    political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