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Vol. 48 Issue (5): 80-89  DOI: 10.16152/j.cnki.xdxbsk.2018-05-009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引用本文 

何爱平, 安梦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与理论创新[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8(5): 80-89. DOI: 10.16152/j.cnki.xdxbsk.2018-05-009.
[复制中文]
HE Ai-ping, AN Meng-tian.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Xi Jinping′s Green Development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J].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8, 48(5): 80-89. DOI: 10.16152/j.cnki.xdxbsk.2018-05-009.
[复制英文]

基金项目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面向“十三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16ZDA18);西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重大培育项目:“中国灾害经济问题的理论阐释与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

何爱平,女,河南济源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政治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8-05-2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与理论创新
何爱平1,2, 安梦天2     
1. 西北大学 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2.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思想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导思想。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是在吸收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总结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 结合国内国际时代潮流的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以绿色财富观和绿色生产力理论为出发点和理论基础, 以绿色产业体系构建为动力和支撑, 以绿色发展方式转型为实施途径, 并通过建章立制即完善绿色制度体系保障绿色发展的实施与落实。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同时也对我国建设美丽中国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践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    新时代    绿色发展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改革开放40年来, 中国要素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带来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 我国急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绿色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成果, 也是我国经济绿色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因此, 深入研究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 深度挖掘其重大理论创新,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思想形成的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绿色发展思想是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和中华文明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 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更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思想体系的产生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背景。

(一) 理论渊源 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是其重要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是从事生产的现实的人, 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中一个最基本的关系, 也是人类社会每个发展阶段都需要处理好的关系。自然史就是人类活动的历史,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历史。马克思认为自然是基础, 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只有在自然界中才能生存, 需要自然界中其他生物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甚至将自然比做人无机的身体, 来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 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生活资料, 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是人的身体而言,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1](P95)劳动是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纽带。在马克思看来,自然对于人类来说既是劳动对象也是劳动资料。人类通过劳动来改造自然, 同时劳动的资料又来自于自然。所以自然界本身就是生产力, 人们保护自然, 就是保护生产力。马克思认为人类不合理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断裂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 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 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2](P519), “不以伟大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 只会带来灾难”[3](P251)。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通过对自然的改造来实现, 自然界也通过自然规律来约束人类对大自然改造的行为, 两者互相影响, 密不可分, 人与自然应该是共同发展, 和谐共生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引述恩格斯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的经典论断后指出:“人因自然而生, 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 对自然界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 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4](P18)可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绿色发展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提出了人与自然是无法分割的利益共同体, 建设生态文明, 保护环境就是造福人类自己的重要思想。

2. 中华文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为其提供了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 就产生了蕴涵绿色发展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是典型的农业文明, 朴素、保守、高度依赖自然环境的农业文明, 对自然有着天然的亲近基因, 是绿色发展思想形成的传统文化基础。“天人关系”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体系中的统领性问题。儒家较早地认识到,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把天、地、人三者放在一个系统中整体把握,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 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 “取之有节”, 主张合理有节制地开发自然, 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强调了宇宙万物来自于自然, 人也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为两者共生共长。人类在自然中出现, 在自然中发展, 应该顺应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产生于遥远的古代, 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是在撷取和借鉴中华民族传统生态和谐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提出的。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 习近平提出:“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 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 ……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 至今仍给人深刻警示和启迪。”[5](P6)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 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孔子、荀子以及《吕氏春秋》等古代先贤的有关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论述后指出“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 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4](P19)。可以看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绿色发展思想提供了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

(二) 现实背景 1.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生态问题进入了一个集中爆发的阶段。我国大部分省份出现的雾霾天气, 华北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 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集中暴露, 造成了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应。据国家环保部2018年5月发布《201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 大气污染仍然比较严重, 2017年, 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数占比只有29.3%;水质情况也不容乐观, 对全国地表水监测结果显示, 三类以下水质占到32.1%;而全国地下水水质达到较差或极差级别的监测点比例达到66.6%。由于滥用农药, 过量使用化肥和塑料薄膜, 造成农业污染严重。有资料显示, 我国耕地单位面积的平均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5.0倍。同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垃圾的产生量和清运量也大幅度增加, 全国城市垃圾年总产量已超过2.15亿吨, 城市垃圾的填埋和处理不仅占据了大量土地, 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除了环境污染, 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还体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破坏问题。《公报》显示, 我国现有土壤侵蚀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 占到国土面积的31.1%, 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情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达261.16万平方公里、沙化面积达172.12万平方公里, 土地退化加剧了土地供需矛盾, 这一问题已成为我国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森林砍伐和植被破坏, 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长环境遭到破坏, 使许多动植物减少, 一些珍惜物种加速灭绝, 使得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如果我们处理不好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会产生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指出:“从目前情况看, 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 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 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5](P7)所以, 正是基于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准确把握, 他多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 必须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6]

2. 国家间的新发展模式的竞争日趋激烈

在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各国都在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打造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虽然长期支持煤炭、油气等传统化石能源行业, 不承认全球变暖, 呼吁减少环境监管, 退出《巴黎协定》, 但是美国政府却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 争取在新一轮世界竞争中抢占先机。除了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外, 欧盟也在2010年制定了《欧盟2020》发展战略, 明确提出发展绿色经济, 实现从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结构转变。日本在2012年的国家战略会议上提出了“绿色发展战略”。2009年, 韩国颁布了《国家绿色增长战略(至2050年)》。以印度、巴西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也迅速加入了绿色发展的行列, 大力推进本国经济发展模式向绿色转变。习近平讲到:“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 ……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7](P825)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现在的时代潮流,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家间竞争, 我们必须抓住机遇, 提出中国自己的绿色发展思想, 乘势而上, 将绿色发展视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把环境约束转化为绿色机遇, 加快制定绿色发展战略, 用以指导产业转型升级并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在未来世界市场的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

3. 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产生严重环境污染事件提供的历史经验教训

西方国家在发展过程中, 由于忽视对环境的保护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 如:伦敦烟雾事件、马斯河谷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因为忽视环境保护酿成了许多公害事件, 造成了人类健康和财产的损失。正是看到了西方国家在发展中因为对自然破坏而自食其果, 习近平提出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不能一味追求高增长, 应该注重生态保护, 资源节约, 坚决不能走“先污染, 先发展, 后治理”的老路。“要实现永续发展, 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 走欧美老路是走不通的”[8](P3)“古今中外的这些深刻教训, 一定要认真吸取, 不能再在我们手上重犯”[9](P14)。中国经济要发展, 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必须走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 走绿色发展之路。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绿色发展思想以绿色财富观为理论出发点, 以绿色生产力理论为理论基础, 以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经济体系理论为动力支撑, 以绿色发展方式生活方式转型理论为推进路径, 并通过建章立制即完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理论保障绿色发展的实施与落实。

(一) 绿色财富观

财富观是人的价值观的一种反映, 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选择进一步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由于我国的生产力落后, 急需解决的基本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人们普遍形成了物质财富观, 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 即使以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为代价也在所不惜。绿色财富观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绿色发展思想的理论出发点。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 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 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6]可以看出, “两山论”是绿色财富观的核心, 是对传统的物质财富观的否定, 标志着对财富的界定、财富的衡量、财富的创造与积累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新时代下, 我国的生产力飞速发展, 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表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在不断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必须树立绿色财富观, 坚持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 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

习近平的绿色财富观是生态文明时代引领时代潮流的主流价值观。绿色财富的本质就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习近平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 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10](P23)只有拥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才能真正拥有绿色财富, 实现永续发展。绿色财富归人民所有, 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1](P4)。保护生态环境与追求发展不是对立的,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绿色财富的本质是自然资源,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创造绿色财富的不竭源泉, 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才能不断增加积累绿色财富。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绿色财富的多少, 从习近平的绿色财富观来看, 就是这个国家自然环境的良好程度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的高低, 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习近平强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 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生存环境没有替代品, 用之不觉, 失之难存。”[9](P13)如果在发展中急功近利, 因小失大, 寅吃卯粮, 那么发展也是不能持续的。一个拥有优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率高的国家, 拥有的绿色财富就多, 在生态文明时代, 才是真正富裕的国家。所以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 注重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就是在创造积累绿色财富。

(二) 绿色生产力理论

绿色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绿色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绿色生产力”的概念是由亚洲生产力组织首先提出的, 目的是为了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 提高工业产业的生产力水平。在国外的实践中, 提升绿色生产力主要是从减少资源投入和取代有毒物质两个方面开展的, 集中在实际的操作方法方面。而习近平的绿色生产力理论中“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2](P209)的科学界定, 丰富了绿色生产力的内涵, 开创了提升绿色生产力的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生产力的进步受到资源环境的强约束, 因此治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能直接提高自然生产力, 因此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因此从生产力要素组成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和保护环境看似是对立的两方面, 因为要发展生产力, 就会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破坏, 而如果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 也会制约生产力的进步。但是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指导我们辩证地去看待二者关系, 不光看到了两者的对立关系, 更要看到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发展生产力, 劳动主体、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必不可少。保护环境首先是保护劳动者, 劳动者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生存, 才可以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心情的愉悦, 才可以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造世界、发展生产力的活动中去。保护环境其次是保护劳动资料, 劳动者改造自然必须要借助一定的劳动资料, 而劳动资料只能来源于自然, 只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才可以为劳动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资料, 让劳动者加以利用来促使生产力进步。保护环境还是保护劳动对象, 生产力水平的高低除了与劳动者、劳动资料息息相关以外, 还与劳动对象的好坏密不可分, 自然环境作为劳动对象如果遭到了破坏, 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发展程度再高, 最终也无法持续地提高生产力水平, 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可以为我们输送更多的劳动资料, 也就有助于我们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在新时代下, 我国要提升生产力, 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新矛盾, 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必由之路。

(三) 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产业体系理论

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动力支撑。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要求大力创新绿色技术, 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通过绿色技术创新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 从资源要素投入转向创新要素投入, 实现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13]传统发展方式中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高, 投入要素的单一化加快了资源枯竭与生态破坏。所谓绿色技术一般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和改善生态的技术。传统的技术创新将重点主要放在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资源投入上, 绿色技术创新将重点放在减少环境污染、开发新能源、资源循环利用上。

构建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就是要发展绿色产业, 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习近平指出:“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 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10](P23)与传统产业相比, 绿色产业的优势在于生产过程中投入了更少的自然资源, 产生了更少的废弃物, 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 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不同于之前土地产业与工业产业单一要素占据主导地位, 绿色产业发展中技术要素、资源要素、管理要素都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绿色产业作为绿色发展的支柱产业, 自身的发展与绿色发展提出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统一是高度契合的, 绿色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反映了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效果。习近平指出“经济方式的转变必将孕育新产业的发展”[14], 绿色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 它的发展可以为中国经济带来一个新的增长点, 也是推动中国发展模式绿色转型的一个动力支撑。习近平指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是当今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 我国在这方面潜力相当大, 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7](P826)绿色产业也对国家间经济水平的竞争具有重要影响, 各国绿色产业发展水平不同, 但总体来看, 中国和发达国家还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 我国应该加大对绿色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争取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也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习近平指出:“根本改善生态环境状况, 必须改变……过多依赖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15]要“支持制造业绿色改造, 引导实体经济向更加绿色清洁方向发展”[16](P3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依赖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投入的传统产业一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支撑, 但是进入新时代以后, 中国产业结构面临着资源紧缺和生态破坏严重的压力, 这就要求我们加速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实现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 最终建成绿色低碳循环型经济。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要求在资源和能源消费结构中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习近平强调:“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加强节能降耗, 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 确保国家能源安全。”[5](P45)清洁能源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低, 对生态环境污染小, 可以保证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实现绿色发展必须完成发展动力的清洁转换, 加快发展绿色技术, 加强对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发展动力的清洁转换在解决我国日益加剧的能源危机的同时保护了我国的生态环境, 是我们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

(四) 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型理论

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 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11](P19)绿色发展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能否完成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变决定了我们的生存环境是否优美, 这就要求我们在生产中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在生活中形成绿色的生活消费模式。习近平强调:“我们既要创新发展思路, 也要创新发展手段。要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 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17](P440-44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要求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 从高速经济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摒除传统发展中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长, 而忽视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的情况, 走人与自然、资源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

绿色的发展方式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是良性互动的关系,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 关键在人, 关键在思路”[10](P23)。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实现生态保护, 生态良好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绿色发展方式是发展导向的转变, 从追求利润转向追求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方式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导向, 不仅要实现经济利润的增加, 同时要求兼顾生态利益和环境利益, 甚至可以在发展中短期内牺牲一部分经济利益来换取生态利益。我国当前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 主动降低经济增长的速度, 实现发展方式绿色化, 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之间的相互协调。

绿色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习惯。习近平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强化公民环境意识, 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18](P396);要“大力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11](P19)。在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物质产品的普遍匮乏导致在发展中对自然资源过度开采, 环境保护需要让位于经济发展。新时代下, 我国生产力水平已经提高, 物质产品极大丰富, 人们对美丽的生存环境的需要大大加强。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严峻现实也迫使人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改变过度追求享乐型消费的习惯, 协调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之间的关系, 形成低碳化、可持续化的消费与生活方式, 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的自觉行动。从长远来看, 只有提高每个公民的环保意识, 才是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绿色发展的永续动力。

(五) 绿色发展制度体系理论

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是推进绿色发展的保障。习近平曾强调指出“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 重在建章立制, 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18](P396)。他提出我们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来开展生态保护工作, 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 全方位、全过程地构建系统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 全面推进绿色发展。

首先, 在事前构建强制性制度与自发性制度相结合的制度体系。习近平指出:“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 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5](P100)一方面, 要明确生态红线, 建立自然资源产权与使用制度, 对污染排放构建一套系统的指标与管理制度, 通过制度来强制性规范企业的生产活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 原因之一就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19](P507)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导致产权界定、产权交易权安排和产权交易制度存在缺陷。我国目前的自然资源产权以公共产权为主, 通过自然资源产权所有权代理和使用权市场化来实现公共产权的市场化模式, 从而减少政府在自然资源配置与保护中的失灵。政府应对自然资源使用权和经营权进行分离和市场化, 明确使用者和经营者各自权能, 引入非国有制企业参与自然资源的经营和竞争, 形成多元化的自然资源经营制度。

其次, 在事中完善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与公众参与制度。习近平指出:“要……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 推进环保督查, ……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20]实行环保督察制度是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发展过程中,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的高增长, 对中央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在执行中大打折扣, 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完善的督察制度, 确保地方落实中央的统一部署。完善环境保护督察制度, 确保督查以问题为导向以及督查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完善公众参与制度首先要在法律上明确公民环境权, 保障公众有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其次要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和公众意见反馈制度, 形成健全的知情、监督和表达、诉讼机制。

最后, 在事后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考核机制。习近平指出:“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12](P210)在党政干部晋升环节的政绩考评中, 不再唯GDP论, 加入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的考核内容, 建立体现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 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地方不能不发展, 也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 应该按照绿色发展效率的高低来衡量地方官员的政绩。除此之外, 习近平还强调:“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 必须追究其责任, 而且应该终身追究。”[12](P210)要建立对党政干部的问责制度, 包括环境破坏的终生追责原则, 生态环境离任审计原则, 以法律规定为标准和以事实为依据, 对行政不作为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地方政府追究失职责任。通过倒逼机制, 督促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思想的理论创新 (一) 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大创新

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的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理论。马克思将人与自然看做一个整体, 人和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 同样, 环境也创造人。”[21]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 在生产的同时产生了大量工业废弃物, 他认为减少废弃物产生, 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 但是他的主张蕴含了绿色发展的思想, 他提出必须减少工业废物, 循环利用工业废物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马克思只是在生产领域提出要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再资源化, 而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将生态文明融入到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外交各个方面。绿色经济体现在经济增长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社会层面, 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提出人要实现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唯一选择。在政治层面, 习近平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 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22]严惩腐败分子是保持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的必然要求。在文化层面, 要求大力弘扬绿色文化, 人人践行资源节约, 低碳消费的生活模式, 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勇担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责任。在外交层面, 习近平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 提出绿色发展就是为全球的生态安全负责, 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命运负责, 对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进行了理论创新。

(二) 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财富理论的重大创新

马克思将人和自然要素都看作财富的来源, 认为通过交换而具有使用价值的稀缺的物品才是真正的财富。习近平绿色财富的理念认为生态环境也是人类的财富之一, 拓展了马克思的财富含义。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家对财富的贪欲不仅导致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两极分化, 而且资本主义制度也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 在未来社会, 财富创造可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财富创造与人的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马克思指出“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23](P108)。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将马克思财富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现实相结合, 认为一味的追求财富, 也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人类自然也没办法从大自然获得所需的资源, 更无法创造物质财富, 所以从根本上说, 青山绿水才是人类最需要的最基础也最珍贵的财富。习近平的绿色财富观准确科学地阐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 共生共长的关系, 转变了人们的发展观与政绩观, 促使人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 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

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中提出自然力也是生产力, 他认为自然界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农耕文明之前的财富“与其说来自劳动不如说是来自自然本身”。而且“自然力……是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24](P728), 可见, 劳动的自然生产力是自然界本身蕴藏着有助于物质财富生产的能力。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 而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 社会生存与再生产的动力来自于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的结合。但是人们以往在理解生产力的时候, 总是将人放在中心地方, 认为自然界是为人类服务的。将对自然的破坏视为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条件, 完全忽视破坏环境带来的负面后果, 导致生态退化, 环境恶化, 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的误解。绿色生产力理论提出治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 生态环境破坏则限制了生产力, 资源紧缺和环境破坏成为束缚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因此治理环境、保护生态在新时代就是解放生产力;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不仅是对人类自身生存条件的保护, 更是对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能力的保护。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拓展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 为我国经济增速减缓、环境恶化、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的当下指明了发展生产力的方向与方法。

(四) 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是对发展方式理论的重大创新

从古典经济学家开始, 发展方式的选择就是人们不断探讨的话题之一。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重商主义提出商业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重农学派认为农业的进步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发展来源于技术的进步。马克思将发展分为外延的发展方式与内涵的发展方式。发展经济学家而后又提出, 资本、人力资本是推动发展的决定因素, 阿玛蒂亚·森认为拓展人的权利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习近平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20]他创新地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思想, 认为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牺牲生态环境的发展决不可取。长期以来,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区别被混淆, 许多人片面地认为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 对于发展缺乏全面的认识。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从可持续的理念出发, 将经济、生态、资源的协调统一作为社会发展状态评价的核心, 将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目标, 提出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才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 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道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结论与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规律、我国经济建设的新问题、我国社会的新矛盾, 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思想,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25]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旨在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问题, 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绿色发展思想力图满足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26],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 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 一味追求GDP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 到本世纪中叶, 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不能不发展, 但是绝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绿色发展强调了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通过利用新能源消除环境污染, 通过技术进步与循环利用减少发展对资源的依赖, 是新时代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由之路。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是我们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从世界范围来看,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浪费了大量的能源资源,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绿色发展是世界性的课题, 中国积极承担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责任, 率先改变自身发展方式, 通过自身的成功实践,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中国道路。因此, 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不仅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指导思想, 同时也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解决增长与保护环境问题的中国方案, 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贡献了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8.
[4]
习近平.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5]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6]
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的答问[N].人民日报, 2013-9-08(01).
[7]
习近平.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 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M]//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8]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M]//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9]
习近平.在青海省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M]//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10]
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M]//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11]
习近平.在海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M]//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1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13]
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16-06-01(02).
[14]
习近平.绿色发展三大思路: 绿色惠民、绿色富国、绿色承诺[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1/10/c_128613086.htm.
[15]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N].人民日报, 2017-05-28(01).
[16]
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17]
深化改革开放, 共创美好亚太[M]//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18]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19]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M]//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20]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N].人民日报, 2017-05-28(01).
[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2]
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N].新华每日电讯, 2015-03-08(05).
[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4]
资本论: 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25]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M]//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26]
何爱平, 李雪娇, 邓金钱. 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的理论创新研究[J]. 经济学家, 2018(6).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Xi Jinping′s Green Development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HE Ai-ping1,2, AN Meng-tian2     
1.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s West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China
Abstract: Xi Jinping′s green development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promo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achieving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Xi Jinping′s idea of green development is formed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ecological though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Marx doctrine,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and combining the trend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imes. Xi Jinping′s green development idea takes green wealth view and green productivity theory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oretical basis. It takes green industrial system as the motive force and support, transforms the green development mode into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and improves the implemen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green system. Xi Jinping′s idea of green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innovation to the basic theory of Marx′s 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also has an important time valu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beautiful China and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Key words: Xi Jinping    new era    green development thoughts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