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是对19世纪以来世界历史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伟大革命家、科学家和思想家。马克思尽其一生所创立的思想领域之广、造诣之深、影响之远, 为世界历史所罕见, 至今仍然指引着世界各国人民对时代发展和人类命运的认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两个世纪过去了, 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 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1]马克思这一历史地位、时代影响以及马克思的思想对人类的科学价值的形成既源于他长期刻苦的科学研究所阐明的历史真理和社会发展规律, 同时又源于他对自己人生理想的目标预期以及在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形成的人格力量, 即是说, 源于他伟大人生和伟大人格的力量。在马克思生平思想中, 伟大人生、伟大人格和伟大贡献始终是高度统一和高度融合在一起的, 这使得马克思和他的思想学说一起成为了人类史上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
一、伟大人生锻造伟大人格,伟大人格涵养伟大贡献任何一个站在历史潮流前面思考人类命运和引领时代进步的历史人物都是拥有伟大人生的人。衡量一个历史人物的人生是不是伟大的, 则在根本上看他基于一个什么样的阶级立场并为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而奋斗, 看他个体的自然生命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所呈现出来的价值生命。马克思就是这样一个伟人。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 “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 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1]。在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异常艰辛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斗争, 不懈地推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发展, 铸就了马克思的人生辉煌, 也成就了马克思的伟大人生。
马克思人生的伟大性首先在于他背离了出生的家庭和阶级而选择了一条为人类的幸福而斗争的人生道路。马克思的父亲曾经告诉马克思说:“我希望你能成为我若是出生在你这么好的条件下可能成为的人。”[2](P128)但马克思并没有成为父亲所期望的那个“可能成为的人”, 从小就激荡在马克思幼小心灵中的人类理想推动着马克思一生去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而思考和奋斗。1835年, 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中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 那么, 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 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 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 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 而面对我们的骨灰, 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3](P459-460)在这里, 年青的马克思已经表达了支配其一生的献身于人类整体幸福的生命价值观。19世纪40年代, 当马克思在不断被各国政府驱逐的艰辛中, 经过艰难的思想斗争和科学研究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后, 他最终找到了实现其人类理想的科学理论道路, 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立者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继续发展的坚实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人生的伟大性还在于不管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什么困难、挫折他都初心不改, 毫不动摇地坚守为无产阶级和人类利益和人类幸福而奋斗的信念。在完成世界观、人生观的转变后, 在为人生理想奋斗的道路上, 马克思一生可谓颠沛流离、贫困潦倒。“他历遭反动政府的迫害, 颠沛流离, 寄居国外, 而斗志弥坚, 在革命和科学的道路上奋战不已。他一生从未摆脱过物质贫困, 只靠恩格斯的帮助才稍许减轻。他有四个儿女童年夭折, 一个女儿死后, 甚至没有钱买一个小棺材。他以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智慧, 以自己的最精湛的科学成果, 献给工人阶级, 献给全人类。他的献身精神, 真是可歌可泣。马克思确实是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最高典范, 是一位代表人类智慧和良心的最完全的知识分子。”[4](P501)马克思用他的一生展现出了为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坚不可催的强大毅力和坚韧。
马克思曲折跌宕但又充满创造力的伟大人生锻造出了他同样伟大的人格, 形成了具有伟大感召力的人格典范。马克思用他的一生展现出了一幅高尚无私、刚强坚毅、求实创新、勇于自我革命、敢于斗争的人生画卷, 而贯穿在这幅人生画卷背后的则是马克思伟大人格及其所折射出来的人类力量, 或者说, 在马克思个体身上所蕴含的“类”的伟大力量。
马克思是高尚无私的典范。马克思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全部贡献给了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进步事业, 从不谋求任何个人的利益, 胸襟坦荡, 体现出了对无产阶级和人类的大爱。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 但未必有一个私敌”[5](P603)。马克思是刚强坚毅的典范。马克思在青年时期选择了为人类幸福工作的人生取向后, 历经曲折和艰辛而不改其志。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的30多年的时间里, 无论是1848年欧洲革命的失败、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解散、第一国际的解体,还是巴黎公社起义的失败, 都没有打垮马克思的斗志;相反, 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正义事业推动着他始终如一、愈挫愈勇地不断进行新的理论思考和探索新的斗争方式,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马克思是求实创新的典范,他一生都不断追求求实创新。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 对黑格尔法哲学和唯心主义体系的批判、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对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 推动着马克思在科学认识世界的理论道路上越走越远。“夷以近, 险以远。”由此, 马克思开始登上了科学的高峰, 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一系列伟大而深远的变革; 马克思是勇于自我革命的典范。马克思从来不满足于已有研究成果的取得。一方面, 马克思不认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关于世界和历史的具有普适性的理论体系。在谈到《资本论》的理论适用性时, 马克思说, 如果把《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 那么“这样做, 会给我过多的荣誉, 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5](P466)。与此同时, 马克思又是教条主义的坚定反对者, 他不断强调自己提供的只是认识世界和历史发展的理论工具, 不能把认识工具本身直接等同于认识本身。另一方面, 马克思不断通过自我革命实现自我超越。从对哲学的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社会主义学说的研究, 再到晚年对人类学的研究, 马克思一生都没有停顿下来过, 不断接触新的知识, 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不断形成新的结论, 从而不断实现自我革命。1872年, 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共同署名的《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说:“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 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 正如《宣言》中所说的,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6](P5)这鲜明地反映了马克思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对待自己思想学说的科学态度。马克思又是敢于斗争的典范,在发现、阐述和传播真理过程中, 马克思一生经历了无数的理论和政治斗争。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时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5](P602)与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以及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斗争, 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越辩越明, 越辩越拥有更广大的群众。
在伟大人生中锻造的伟大人格深刻涵养着马克思的伟大贡献。马克思一生作出了许多人类史上的伟大贡献:第一次实现了历史观领域的深刻变革, 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科学揭示出了思维的辩证性质并实现了对历史的新理解新认识; 第一次发现了剩余价值, 揭示了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 第一次推动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第一次向工人阶级指明了自身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道路; 第一次喊出了“全世界无产者, 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并推动实现了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事业等。归结起来, 马克思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 也已经是幸福的了。”[5](P601)马克思能够作出这些伟大贡献, 与他在科学研究上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是分不开的, 但同时与他自身特定的人格力量也是密不可分的, 或者说, 是马克思伟大人格力量在理论上的呈现。恩格斯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时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 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 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7](P313)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来说是这样, 对马克思个人来说也是这样。正是立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基础形成的伟大人格力量, 构成了涵养马克思伟大贡献的不竭源泉。
二、伟大人生、伟大人格和伟大贡献融合铸造的伟大精神旗帜马克思的一生是确立伟大人生目标、塑造伟大人格和作出伟大贡献的一生。在马克思的生平思想中, 伟大人生、伟大人格和伟大贡献是有机统一和高度融合在一起的。正是伟大人生、伟大人格和伟大贡献的这种高度统一和高度融合把马克思铸造成为了人类史上一面伟大的精神旗帜。
作为人类史上一面伟大精神旗帜, 马克思彰显着人类信仰的强大力量, 是一面伟大的信仰旗帜。革命理想大于天。马克思凭借着对共产主义的强大信仰走完了60多年的人生历程, 并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作出了杰出的理论和历史贡献。很难想象, 一个没有强大信仰支撑的人会在曲折的人生历程中谱写出伟大人生、伟大人格和伟大贡献。换言之, 马克思的一生彰显出来的共产主义信仰构成了马克思伟大人生、伟大人格和伟大贡献背后最深层的价值底蕴。马克思的人生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 马克思的人格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呈现出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行为规范和高尚情操; 马克思的贡献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为共产主义运动奠定了坚实理论和政治基石。如果说, “在人类思想史上, 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8], 那么在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巨大的影响背后正是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所彰显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共产主义信仰构成了马克思伟大人生、伟大人格和伟大贡献的发源地。马克思的一生充分表明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何因为共产主义理想而执着, 因共产主义信念而顽强, 因共产主义信仰而充满了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它所昭示的既是马克思个体的力量, 又是整个人类的力量。当马克思用他所发现的科学理论改变了人们对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后, 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未来的信念就开始深深地根植在人类的意识中, 鼓舞着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写历史的发展, 使历史日益成为劳动者的历史, 成为真正的人的历史。
作为人类史上一面伟大精神旗帜, 马克思代表着人类的科学精神, 是一面伟大的科学旗帜。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与其他信仰的根本区别在于马克思把共产主义信仰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基础之上, 是一种科学信仰。马克思在吸收人类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学说, 科学阐述了世界的本质、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创立的政治经济学, 科学解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和内在矛盾; 马克思在继承、批判和超越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过程中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目的。总体上说, 马克思不是在某一个领域, 而是在人类知识的诸多领域中推动了认识的革命性变革, 诚如列宁所说的那样, “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 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 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9](P418)。但马克思能够成为人类科学精神的一个伟大界标, 不仅仅是因为他在自己研究领域中的重大发现和创新。尽管马克思“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 但是他远没有完全陷进科学。没有一个人能像马克思那样, 对任何领域的每个科学成就, 不管它是否已实际应用, 都感到真正的喜悦。但是, 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0](P372)。也就是说, 马克思把自己的科学研究在根本上看作一种巨大的革命力量去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事业发展, 从而实现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科学和革命的有机统一。英国已故著名学者霍布斯保姆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时说:“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 无论是单独还是结合起来, 都不可能为21世纪的种种问题提供解放的方案。现在又是应该认真对待马克思的时候了。”[11](P385)当然, 不可能照搬马克思的具体观点和结论去回答当今时代发展中的问题, 但马克思的科学精神却在激励着人们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去不断思考时代, 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作为人类史上一面伟大精神旗帜, 马克思捍卫着人类的道德立场, 是一面伟大的道德旗帜。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是马克思和整个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不仅公开阐述了自己的科学主张和政治意图, 同时, 与一切标榜所谓“价值中立”“客观科学”的资产阶级科学家和思想家不同, 马克思公开指明自己的学说是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的, 公开宣布“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 同样, 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2](P17)。为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使得马克思不仅成为一座科学的高峰, 同时也成为一座道德的高峰, 即超越了个人、家庭和局部利益后去关注整个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命运和出路。1883年, 马克思逝世后, 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李卜克内西在评价马克思时说:“他不仅具有伟大的智慧, 而且还有伟大的心灵。”[10](P378)一个只有具有了伟大道德情怀的人才能拥有一颗伟大的心灵。作为一面道德精神的伟大旗帜, 马克思意味着资本主义统治下人类的道德良知。如同深刻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重要支撑一样, 高尚的道德性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重要支撑。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这种道德情怀使得“一个多世纪以来, 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这样一种语言:数百万人用它来表达他们对一个更公正的社会的希望”[13](P434)。
三、在马克思伟大人生、伟大人格和伟大贡献鼓舞下推进新时代伟大斗争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 英国《泰晤士报》刊登的一则关于马克思的讣告说:“他的名字和他的工作将数百年地继续存在下去。”[13](P431)马克思之后世界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马克思伟大人生、伟大人格和伟大贡献的鼓舞下, 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意识得到了空前提高, 并空前广泛地加入到了推动世界历史文明和进步的进程中, 使世界的面貌空前地发生了巨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 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从19世纪80年代马克思逝世到当代,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摆在一切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面前的首要的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中,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实际不断相结合, 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新胜利。历史充分表明,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1]。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近百年历史进程的最重要的基本经验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马克思伟大人生、伟大人格和伟大贡献的感召力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说, 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 既要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并用新的原理和观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同时也要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伟大人生、伟大人格和伟大贡献的宝贵精神财富并把这一宝贵精神财富转化为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 就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研究中国问题的同时把马克思作为共产党人的典范, 高度重视从马克思伟大人生、伟大人格和伟大贡献中汲取前进的力量。1935年5月25日, 方志敏在狱中写的《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中豪迈地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 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 乃是宇宙的真理!”[14](P144)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这面精神旗帜对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引领。1939年, 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 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品质, “不断提高自己的革命品质, 成为马克思、列宁式的政治家”[15](P108)。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把对马克思伟大人生、伟大人格和伟大贡献的学习作为了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提了出来, 使之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成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则经常把马克思称作为“老祖宗”, 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 必须读, 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16](P109)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也多次把马克思称作为“老祖宗”, 并提出了“老祖宗不能丢”[17](P369)的著名观点。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作为修养的典范和自己思想上的“老祖宗”, 既包含着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去坚持和发展的重要认识, 同时也包含着把马克思的伟大人生、伟大人格和伟大贡献转化为不断鼓舞自己奋进的精神力量和涵养自己初心的重要思想养料的重要认识。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斗争历史上围绕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所形成的重要经验, 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守正出新, 在坚持和发展中不断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有重要历史启发。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伟大人生、伟大人格和伟大贡献鼓舞下, 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才走到了今天。同样, 也必然要在马克思伟大人生、伟大人格和伟大贡献的继续鼓舞中走向自己的未来。党的十八大后, 经过长期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状态, 仍然处于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大的历史逻辑之中。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 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18]2018年5月,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坚定地指出: “前进道路上, 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1]这深刻表明在新时代只有更加坚定地依靠马克思精神的引领, 继续在马克思伟大人生、伟大人格和伟大斗争的鼓舞下胜利推进新时代伟大斗争, 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 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的伟大人生、伟大人格和伟大贡献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具有本质意义的内在关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伟大人生追求的时代接续, 是马克思伟大人格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时代彰显, 是在马克思伟大贡献基础上的时代创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斗争中坚持马克思精神的引领, 首先必须要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 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19]从党的整体来说, 中国共产党把自己叫做共产党就是因为共产党是为人类的共产主义前途奋斗的。只有在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下, 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在复杂斗争中保持不竭精神动力, 在新时代的历史舞台上书写勇敢者的历史。而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是统一的,因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努力。”[20](P143)其次, 必须要坚持和发扬马克思的科学精神,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新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 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 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1], 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创新成果, 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其所彰显的正是马克思所代表的科学精神, 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科学理论观点与坚定的人民立场的统一; 第三, 必须要弘扬马克思所捍卫的道德立场。马克思的道德立场是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形成的, 体现了对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命运关注的深厚道德情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必须要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 把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福祉相结合, 在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积极关注人类命运和世界前途, 在改革开放历史成就的基础上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的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更大贡献。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 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 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21]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大论断鲜明地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特质及其所承载的马克思伟大人生、伟大人格和伟大贡献折射出来的人类精神。
[1] |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05-05(2).
|
[2] |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回忆马克思[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
[3]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
[4] |
胡耀邦文选[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
[5]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
[6]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
[7]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
[8] |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05-19(2).
|
[9] |
列宁选集: 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
[10]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9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3.
|
[11] |
埃里克·霍布斯保姆.如何改变世界: 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M].吕增奎译.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
|
[12]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
[13] |
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14] |
方志敏文集[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
[15] |
刘少奇选集: 上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1.
|
[16] |
毛泽东文集: 第8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
[17] |
邓小平文选: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
[18] |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N].人民日报, 2017-09-03(1).
|
[19] |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07-02(2).
|
[20]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2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
[21] |
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 2017-1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