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Vol. 47 Issue (4): 40-48  DOI: 10.16152/j.cnki.xdxbsk.2017-04-007

经济研究

引用本文 

王静. 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城市建设创新发展研究——以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为例[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7(4): 40-48. DOI: 10.16152/j.cnki.xdxbsk.2017-04-007.
[复制中文]
WANG Ji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Urban Construction a New Starting Point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n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at the New Starting Point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Take the Building of Xi′an into the Vice-center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7, 47(4): 40-48. DOI: 10.16152/j.cnki.xdxbsk.2017-04-007.
[复制英文]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6JK1803);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6SF-436);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品质西安”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科技型企业信用评级研究

作者简介

王静, 女, 陕西西安人,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 博士后, 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信用管理理论与实务、物流工程与管理研究。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6-08-23
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城市建设创新发展研究——以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为例
王静1,2     
1. 西北政法大学 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2
2. 西北政法大学 商务信用风险研究所, 陕西 西安 710063
摘要:城市健康发展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城市中心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集中体现。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城市建设, 以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为研究视角, 分析城市中心的理论与发展演变规律、城市中心建设模式影响因素, 进一步对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进行实证分析, 说明户县具备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发展优势, 提出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户县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表明:发展模式创新采取功能区划分“四·一”型模式、产业选择“三·二”型模式、海绵城市建设“一·一”型模式, 为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城市建设提供可行路径。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    城市建设    创新发展路径    城市副中心    

西安是国家“西部大开发”与“一带一路”两大战略的重要阵地。2015年, 西安入选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担负先行先试, 全面创新机制的重任[1]。先行意味着要突破很多传统观念, 可以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的作用。在创新改革过程中, 通过优化方案, 发挥试点区域的示范带动作用。西安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2], 确定了以创新驱动促进城市转型发展、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中显示, 预计到2020年, 西安市人口规模将超千万[3], 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节点, 生态建设是城市幸福指数的重要考量, 提升城市品质, 构建宜居环境, 推动经济发展, 治水无疑是生态建设最佳的路径选择。西安、户县在发展中实现了组团协调以及联动发展, 通过共同治理涝渼水系, 实施“八水润西安”工程, 提升户县副中心城市功能, 建设美丽西安和品质西安。随着西安城市骨架的拓展, 户县已经被推上了经济发展的舞台前沿。

本研究首先分析城市中心理论与发展演变规律, 进一步探讨城市中心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基于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户县发展条件的分析, 提出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户县的发展战略与创新模式。

一、城市中心理论以及发展演变规律综述

城市健康发展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城市中心是一个城市形象精华的反映, 是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集中体现。基于此, 城市中心相关问题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焦点, 国内外研究内容丰富。本文拟从城市中心的理论、发展演变规律两个方面对1990年以来有关研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希望对新的研究方向起到一定借鉴与启示作用。

(一) 城市中心理论

20世纪90年代初期, 基于国外概念Downtown、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Central Area(CA)、Central Retail District(CRD), 楚义芳研究了CBD与城市发展[4]。周岚探讨了关于CBD中译, 分析了国内外概念的异同[5]。90年代末期至进入21世纪后, 马强研究城市中心交通模式, 认为北美城市中心CBD与英国城市中心CA的概念不同[6]。朱才斌、林坚分析了现代城市中心功能特征,提出Downtown、CRD、CBD是不同类型[7]。吴明伟、孔令龙等人进一步研究了城市中心规划, 认为Downtown是传统商业中心, 与CBD集中和专业化不同[8]。张爽以南宁市中心区规划为研究视角, 分析了功能更新与城市中心规划以及Downtown和CBD的不同[9]。陈伟新分析了国内大中城市中央商务区发展, 实证研究表明CRD和CBD共同形成了城市中心[10]。叶明研究美国城市中心的演变, 认为从Downtown到CBD是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11]。根据学术界的大量研究可以看出, 城市中心具有独特风格, 其特征是城市的经济运作和管理集聚中心、城市的政治与经济以及文化等集聚中心、城市的社会生活与居民公共活动集聚中心、城市的第三产业以及公共建筑集聚中心。

(二) 城市中心发展演变规律 1. 功能演变

对中外大城市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 可以将城市中心的功能演变分为三个阶段:行政和公共活动中心、商业活动中心、商务活动中心。19世纪以前的欧美地区及20世纪以前的亚洲地区, 城市的主要功能为区域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货物交易中心。因此, 城市布局多是围绕行政中心、公共活动中心展开。在此阶段, 城市中心的功能即是为市民提供议事、审判、演出等服务[12]。从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为城市规模的扩大奠定了基础, 到19世纪, 城市周边已围绕着大量的工厂, 并由此聚集了大量的工人、商人。此时, 城市的生产和商业功能大大加强, 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 城市内的活动紧紧围绕生产和商品交易展开。在空间分布上, 商业活动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的商业功能聚集, 生产活动则分布在城市以外的区域。20世纪后,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种类的增多, 工业生产导致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凸显, 工业生产企业逐渐从城市搬出。与此同时, 第三产业也快速崛起, 办公、贸易、金融、咨询、教育培训、酒店、娱乐等产业在城市中心区聚集。到20世纪后半期, 城市中心区出现了更加明显的核心地带,即中央商务区。

2. 区位演变

城市空间结构由原来的单中心向多中心模式演变是一种复杂动态的区位演变过程。在19世纪以前, 由于城市的主要功能为区域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货物交易中心, 因此, 城市布局多是围绕行政中心、公共活动中心展开。城市中心一般即为市政厅、广场、皇宫、衙门等区域。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城市中商业、交易活动频繁的区域逐渐成为城市中心区。到19世纪末, 城市功能开始分化, 形成同心圆结构的城市功能分区。到20世纪中期, 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功能主要集中在中央商务区。随着中央商务区的发展, 空间过度密集、地价飞涨、供水不足、交通拥堵等问题突显。到20世纪70年代, 城市中心开始了郊区化、多中心的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可以看出, 城市中心理论以及发展演变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涉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城市战略“转型”经济体制, 缺少从丝绸之路经济带角度探索新起点城市建设模式研究。本文拟以西安市为侧重点, 结合专家对城市中心发展的研究, 以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为例加以分析, 以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建设的研究提供可行方案。

二、城市中心建设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发展的经济基础

形成有影响力的中央商务区首先需要城市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2013年主要城市经济总量占全国比例:东京城市GDP总量为7 740万亿美元,占全国GDP总量的比例为13.0%;纽约城市GDP总量为8 100万亿美元,占全国GDP总量的比例为5.2%;伦敦城市GDP总量为5 600万亿美元,占全国GDP总量的比例为22.9%;北京城市GDP总量为2 884万亿美元,占全国GDP总量的比例为3.5%;上海城市GDP总量为3 255万亿美元,占全国GDP总量的比例为4.0%。对城市经济总量的比较可以发现, 中央商务区发展较成功的城市, 其经济总量占所在国的比例均较大, 其中伦敦的经济总量占英国的22.9%。在我国城市中, 由于我国城市数量较多, 单个城市经济总量占全国比例较小[13]。根据我国一线城市的经验, 城市经济总量达到全国2.5%以上, 即具备发展城市中央商务区的经济基础。西安市目前已具备发展城市中央商务区的条件。

(二) 交通条件

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大, 依靠公共交通是解决中心区交通出行需求的必然选择。2013年主要大城市出行工具小汽车、公共交通、非机动车比较:纽约37%:57%:6%;伦敦46%:40%:14%;东京29%:49%:22%;香港9%:74%:17%;上海20%:50%:30%。通过几个大城市的出行工具比较可以看出, 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出行的主力。城市人口密度越大、土地价格越高, 则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人口越多。在公共交通工具中, 轨道交通承担了绝大部分交通量, 纽约、伦敦、东京等地的轨道交通都承担了80%以上的公共交通客流[14]。纽约每平方公里的轨道交通长度达到2.5公里, 北京、上海每平方公里的轨道交通长度达到0.5公里, 西安市轨道交通密度远没有达到北京、上海的水平。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背景下, 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的未来规划中应考虑增加轨道交通密度, 增加站点, 由交通型站点打造成区域通勤型站点。

(三) 从业人员

城市中心区一般为人口高度集中区域。1990年、2003年国内外典型城市中心区从业人口比较:1990年伦敦中心区名称:商务中心, 从业人数126万人, 土地面积30平方公里, 4.2万人/平方公里。1990年纽约中心区名称:市中心核心, 从业人数74万人, 土地面积3.2平方公里, 23.1万人/平方公里。1990年香港中心区名称:核心中央商务区, 从业人数19万人, 土地面积1.1平方公里, 17.6万人/平方公里。2003年北京中心区名称:中央商务区, 从业人数8万人, 土地面积4平方公里, 2.0万人/平方公里。2003年上海中心区名称:陆家嘴, 从业人数9万人, 土地面积2.5平方公里, 3.4万人/平方公里。西安的发展阶段与纽约、伦敦、香港等大都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从现实情况看, 可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比较, 参照北京、上海的水平, 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 预计建成后来此就业的人员约为30万人。

(四) 经济影响力

城市中心区一般聚集着大型企业的总部或地区总部, 由此形成总部经济。2013年国内外典型城市中心区大型企业总部数量比较:伦敦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375个、纽约745个、香港330个。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发展总部经济, 具备较好的区位优势。未来需进行载体建设、配套产业引入, 以吸引企业总部入驻。

(五) 建设过程

现在著名的城市中央商务区的形成过程大体分为两种, 一种是在原来城市中自然聚集形成, 一种是在原来城市中心以外的区域通过规划、建设而成。2013年国内外典型城市中央商务区建设过程比较:纽约市中心核心基本建成时间为20世纪80年代, 建设时期40年, 目前规模3.2平方公里, 投资来源绝大部分为私人投资, 主要产业为金融、商务。东京新宿基本建成时间为20世纪90年代, 建设时期30年, 目前规模1平方公里, 投资来源大部分为私人投资, 主要产业为金融、商务、零售、研发。巴黎拉·德芳斯基本建成时间为20世纪90年代, 建设时期30年, 目前规模2.5平方公里, 投资来源为政府规划、市场开发, 主要产业商务、零售。香港核心区基本建成时间为20世纪90年代, 建设时期20年, 目前规模1.1平方公里, 投资来源为政府规划、市场开发, 主要产业为服务、旅游、地产、金融。上海陆家嘴基本建成时间为21世纪初, 建设时期15年, 目前规模2.5平方公里, 投资来源为政府规划、市场开发, 主要产业为金融、商务。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的核心区未来将按照中央商务区的模式建设, 在该区域的改造、开发过程中, 政府应加强规划指导, 引进社会资本进行开发。

三、对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实证分析 (一) 指标量化

基于以上研究, 从建设城市副中心的研究层面出发, 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选取西安市辖三个远郊区县阎良、临潼、长安、蓝田、周至、户县、高陵同年度(2015年)进行指标量化分析(表 1)。

表 1 评价指标量化体系
(二) 因子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时为了消除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影响, 首先以《陕西省统计年鉴(2015)》及《西安市统计年鉴(2015)》为基础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KMO系数值均大于0.7, 故可进行主成分分析。5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69%(表 2)。因此, 本文构建的指标量化体系能够有效进行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综合评价。

表 2 公因子累计贡献率
(三) 综合得分及排序

经过25次正交旋转的5个公因子F1F2F3F4F5的载荷量可代表整体指标量化各方面, 分别反映了当地的经济基础、资源配置、社会保障、潜在动力、可持续发展状况(表 3)。

表 3 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转荷矩阵

通过计算西安市辖7个远郊区县阎良、临潼、长安、蓝田、周至、户县、高陵在5个因子上的得分, 通过计算出综合得分、排名(表 4)。

表 4 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3个远郊区、4个县评价因子综合得分与排名

可以看出, 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7个远郊区县的综合得分值之间相差近30分, 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将得分最高的分为建设城市副中心强区, 户县综合得分值最高30分以上, 说明了户县具备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发展优势。

1. 区域位置

户县是西安市近郊县, 位于关中平原中部, 南依秦岭, 北临渭水。总面积1 282平方公里, 总人口60万, 辖16镇1个森林旅游景区管理局, 518个行政村、28个居委会, 是全国闻名的中国民间绘画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鼓舞之乡、财神之乡(财神刘海故里), 也是陕西省首批旅游强县, 风景名胜有太平国家森林公园、朱雀森林公园、观音山森林度假村、金龙峡、祖庵重阳宫、清凉山。境内交通运输便利, 主干道路条条畅通, 九纵八横。有连接县内外的西余铁路, 横穿东西的西安环山旅游路, 纵贯南北的西汉高速路, 还有西户铁路、G5京昆高速、108国道、107省道公路过境。陕西省已上报国务院的县级行政区划调整是西安市户县撤县设区[15]

2. 西安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定位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的涝河渼陂湖水系项目是户县民生工程。西安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是商业活动中心、商务活动中心, 构建“品质西安”为目标契机, 以做好户县战略工作为重点, 向“品位好、品质好、品评好”的城市大步迈进。

①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深入实施生态优化提升工程:“积极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加快推进‘八水润西安’工程,着力抓好新一轮渭河综合治理,继续加大浐河、泾河、清河等河流治理力度,启动涝河渼陂湖生态修复,新增生态水面2450亩、湿地6600亩。”

3. 发展优势

① 区位优势。户县的历史人文景观独特, 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6处。目前, 已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全国第四个副省级新区——西咸新区包含了户县北部20余平方公里; 而位于户县南部的草堂科技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 成为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部分。这些都为户县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也为广大客商提供了绝佳的投资兴业平台。在未来3—5年, 户县城市人口将达到50万人。与此同时, 户县的水、电、气、暖等资源充沛, 是西安地区主要的水源涵养地, 境内有涝河、渭河等36条河流, 地下水存量达到4亿立方米以上, 年径流量约3亿立方米[16]。由此看出, 户县区位优势尽显发展潜力。②自然环境。户县地处陕西关中渭河流域, 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土地肥沃, 光、热、水资源丰富, 适宜小麦、玉米、稻谷、棉花等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属于农业生产、多种经营的区域。因此, 有“银户县”之称。

户县地理位置优越, 有良好的自然环境, 南部山区风景如画, 北部平原沃野广袤, 交通条件优越, 境内水资源充沛, 存在较多尚未且较难利用、待拆迁改造的地块, 可为城市副中心建设提供土地资源, 这是市内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历史以及现实的因素表明, 户县成为西安发展的副中心城市其势已成。

四、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户县创新发展路径 (一) “四·一”型功能区划分模式创新

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户县可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及一个特色空间, 分别为核心商务区、绿色文化区、居住休闲区、枢纽商业区、生态走廊。因此, 构成“四·一”型功能区划分模式。

1. 四大功能区

① 核心商务区。该区处于地区发展轴线的核心地段, 核心商务区应具备环境与基础设施的巨大优势。②绿色文化区。该区功能以休闲、旅游、公共活动、演艺展览、艺术创作、影视拍摄为主。发展会展、游乐设施、婚纱摄影、艺术演出、展览、酒吧、咖啡馆等产业。③居住休闲区。该区功能为住宅、休闲、娱乐。产业主要为地产、公寓、酒店、餐饮、娱乐、零售等。周边可发展培训、教育、科研、文化等产业。④枢纽商业区。该区域的特点为对外交通便利, 根据地块特点及原有产业, 集中发展创意产业, 利用轨道交通带来的客流发展商业零售、电子商务、实体体验店, 旅游服务业等。

2. 一个特色空间

生态走廊。开发城市绿地廊道, 形成整体的绿地景观体系。整个廊道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 同时以大尺度、进入式的景观, 融合两侧巨大的建筑尺度, 并且作为城市紧急避难场所, 满足防灾要求。

(二) “三·二”型产业选择模式创新

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户县的功能定位及资源优势, 确定重点发展五种产业:即三大品牌产业及两大新兴产业, 分别为会展业、科技服务业、文化旅游业、新兴商务服务业、新兴创意产业。因此, 构成“三·二”型产业选择模式。

1. 三大品牌产业

(1) 会展业。按城市排序, 西安市2013年办展数量为213场, 排名全国12位。办展面积100万—199万平方米的城市13个, 西安位列第19位。国际展览业协会(UFI)内地认证的展览会1个。按照西安市的定位和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在现有的展会组织力量中, 政府仍占据着主导地位, 专业展览公司较少。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户县发展会展业有其独特的产业选择和定位。西安市会展业发展水平相对不高, 展馆设施数量不足, 分布相对不均。现有的中心城区的会展业展馆普遍存在展馆面积规模偏小, 室外配套设施不完善、公共交通不便利等问题,这为户县发展会展业提供了市场机会。为实现和市内其他展馆的错位发展, 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户县会展应突出专业性, 可以发展的方向有建筑、能源、材料、医药、信息、汽车、电子产品、运动器械、艺术品等专业技术及装备展览, 并面向普通居民提供人才招聘、教育培训、旅游、食品、服装、日用品、家电等展览, 与市内的会展经济形成错位发展和良性竞争。

(2) 科技服务业。重点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科技资源, 着力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科技与信息服务等行业, 引导高科技企业和绿色环保企业聚集发展。①专业科技类企业。重点引进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科技类企业。②科技交流与推广类企业。重点引进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推广、科技交流、科技评估与鉴证、工业设计、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业。③科技研发中心。重点引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新产品开发设计中心、科研中试基地、实验基地以及其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④软件和信息技术类企业。重点引进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移动互联网服务等类型的企业。⑤科技服务外包类企业。重点引进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等技术先进型服务的企业。⑥新兴科技类企业。重点引进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科技公司。

(3) 文化旅游业。深入挖掘县域文化底蕴, 积极整合各类资源, 在生态走廊建设一批文化旅游载体, 丰富商旅文化活动, 精心设计旅游线路, 重点发展文化会展、演艺娱乐、艺术品交易、影视后期制作等业态, 打造独具陕西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经济。在绿色文化区内沿河两岸, 重点引进文化投资、文化活动策划、影视制作、艺术品交易和拍卖、旅游纪念品开发及营销等经营性企业, 建设一批艺术表演场馆, 开展文艺创作与表演。

2. 两大新兴产业

(1) 新兴商务服务业。积极引进新兴商务服务业, 重点发展专业服务, 引导同类企业向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户县核心区商务楼宇集中, 引导特色行业集聚, 促进商务服务业专业、特色、高效发展。引进新业态, 运用新技术, 加快提升传统服务业, 扩大中高端商业规模, 形成小型—中型—大型联合发展的商贸格局:贴近社区的小型购物消费、特色突出的中型专业商贸、引领集聚的大型高档商贸。①总部型机构。重点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内500强、民营500强及上市企业在西安设立的地区总部或运营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数据中心、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检测中心、投资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等。②研究设计机构。重点引进各类科研院所、设计机构。③法律服务机构。重点引进知名律师事务所、公证事务所, 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服务。④中介咨询机构。重点引进知名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税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 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服务。⑤工程技术类企业。重点引进开展工程项目策划、投资与造价咨询、工程勘查设计、招标代理、工程和设备监理、工程项目管理等类型的企业。⑥人力资源中介机构。重点引进从事人力资源培训、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外包、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软件服务等类型的机构。⑦教育、体育、健康管理等培训、服务机构。⑧会议及展览服务类企业。

(2) 新兴创意产业。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运作模式, 重点发展创意设计、动漫制作、软件服务、文化传媒和时尚设计等业态, 进一步集聚创意元素, 提升产业园区功能。

(三) “一·一”型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创新

在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户县范围内, 目前有涝河、渼陂湖等水系。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对水体进行改善治理, 河道沿岸砌筑的水泥、石块挡墙拆除, 恢复土质岸坡。在河道两侧开挖蓄水池, 收集雨水。在蓄水池及河道内种植植物, 净化水体。对于地面停车场, 采用渗透地面措施[17]。通过以上措施, 使区域内水体恢复自然生态, 除具备景观功能外, 还能起到积蓄雨水、净化水体、补充地下水、改善热环境等功能。通过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 构成“一·一”型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以上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户县发展模式创新的保障措施:一是优化商务环境。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行政服务水平,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加强产业引导。加强市场监管, 维护市场秩序。创新引资方式。二是促进项目建设。重点推出、引进一批特色明显、带动作用强的项目, 着力支撑产业发展。建立健全项目库, 全力推进项目。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培养和引进一批金融、商贸、咨询、设计、法律、管理、艺术等方面的人才。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技能培训,加强并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五、结束语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城市中心的功能经历了行政和公共活动中心、商业活动中心、商务活动中心等阶段。以户县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来看, 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户县应定位为商业活动中心、商务活动中心。国内外比较成功的城市中心区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产业高度聚集、产业特征鲜明、城市地价峰值、城市特色鲜明、公共交通发达、基础实施完善、政府作用明显。建议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户县按这些方向进行建设。发展模式创新采取功能区划分“四·一”型模式、产业选择“三·二”型模式、海绵城市建设“一·一”型模式, 以此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委科技工委, 陕西省科技厅.西安被国家列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EB/OL].中国科技创新网, http://www.zgkjcx.com/Article/.2015-09-21.
[2]
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地图集[M]. 西安: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14.
[3]
西安规划局.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概要[J]. 建筑与文化, 2008, (7).
[4]
楚义芳. CBD与城市发展[J]. 城市规划, 1992, (3).
[5]
周岚. 关于"CBD"中译的探讨[J]. 城市规划, 1993, (6).
[6]
马强. 城市中心区交通模式研究[J]. 城市问题, 2011, (5).
[7]
朱才斌, 林坚. 现代城市中心区功能特征与启示[J]. 城市发展研究, 2012, (4).
[8]
吴明伟, 孔令龙, 陈联. 城市中心区规划[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
[9]
张爽. 功能更新与城市中心区规划——南宁市中心区规划尝试[J]. 规划师, 2014, (3).
[10]
陈伟新. 国内大中城市中央商务区发展实证研究[J]. 城市规划, 2015, (12).
[11]
叶明. 从"Downtown"到"CBD"——美国城市中心区的演变[J]. 城市规划汇刊, 2014, (1).
[12]
查德利, 贺红权, 吴江. 城市中心区演化与中心商务区形成机理[J]. 重庆大学学报, 2014, (3).
[13]
修春亮. 对中国城市中心商务区演变规律的初步研究[J]. 人文地理, 2015, (4).
[14]
肖建飞. 浅议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组织[J]. 现代交通管理, 2014, (6).
[15]
陕西户县、安塞、凤翔、南郑"撤县设区"申请已上报国务院[EB/OL].户县人民政府网, 2016-03-03.
[16]
户县人民政府.行政区划[EB/OL].户县人民政府网, http://www.huxian.gov.cn/ptl/index.html,2015-12-07.
[17]
李岩. 城市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措施研究[J]. 中国科技信息, 2016, (5).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Urban Construction a New Starting Point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n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at the New Starting Point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Take the Building of Xi′an into the Vice-center as an Example
WANG Jing1,2     
1. Business School, Northwest University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Xi′an 710122, China;
2. Institute of Business Credit Risk,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Xi′an 710063, China
Abstract: A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to realiz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ity center is the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the synthetic evaluation of city′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new starting point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of city construction, taking the building of Xi′an into a vice-center as the new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center′s evaluation law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urban center construction model. Further empirical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ice center of Xi′an and its advantag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nnovative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shows that : the development mode innovation takes "four-one "model of function division, the industry selection model of "three- two-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 and "one-one" model to provide a feasible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city at the new starting point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Key words: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urban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deputy city-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