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五新”战略任务, 是推动陕西实现新跨越的基本遵循和强劲引擎。“彰显新形象”既是整体战略布局中最直观的要求, 也是检验决胜全面小康、奋力追赶超越顺利与否的晴雨表。追赶超越的形象, 体现在陕西省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尤其体现在任务的行为主体身上, 他们左右着战略的成败, 是形象表现和彰显中的绝对关键。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在本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干好陕西的事, 必须弘扬延安精神。”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深入挖掘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 切实汲取其永恒力量, 继续保持延安时期边区工作人员的良好风尚, 有助于我们坚定信心、汇聚力量、激发潜能, 彰显陕西新形象, 切实走上一条发扬红色基因、发挥传统优势、发展自身特色的追赶超越之路。
第一, 弘扬延安精神, 积极彰显坚守信仰、高度自信的精神风貌。
延安时期, 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 陕甘宁边区交通闭塞、物资匮乏、生活艰辛。当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 困难越发严峻。日军开始对各敌后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军事围剿, 国民党对边区实施了严密的经济封锁。多重打压之下, 我们党和党领导的队伍“几乎没有衣穿, 没有油吃, 没有纸, 没有菜, 战士没有鞋袜, 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面临着被饿死、被解散的危险, 毛泽东后来曾非常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1](P892)尽管如此, 由于有坚定的信仰和正确的政治方向, 有对党的绝对信任和无限忠诚, 边区广大军民始终团结在党的周围。依靠着党的正确领导, 大家自力更生、风雨同舟, 用勤劳的汗水和无畏的付出, 把边区建成了民主、模范和进步的乐园, 使延安享有了“歌声的海洋、舞蹈的世界”的美誉, 处处洋溢着由衷的欢愉和饱满的热情。
当前, 我们的条件比延安时期要优越许多, 力量要强大许多。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我们非常有必要发掘和培育好延安的红色文化, 讲述好“理想如炽, 信念如铁”的延安故事, 继承好“只要还有一口气, 爬也要爬到延安城”的信心和勇气, 始终用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补钙壮骨、强基铸魂, 坚守共产主义信仰, 坚持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时刻在认识上、策略上、行动上都与追赶超越的要求相对标。要有效依托延安、照金、马栏、梁家河等红色资源,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组织省内专家学者走向国家级讲坛, 讲述代表陕西文化、历史、人民和追赶超越过程中的好故事,充分展示陕西民众坚守信仰、矢志不渝、高度自信的精神风貌。
第二, 弘扬延安精神, 积极彰显实事求是、发奋图强的创业豪情。
延安时期, 党教育广大党员“(只有)把伟大而高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切实的实际工作、实事求是的精神统一起来, 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共产党员”[2](P120)。既倡导“革命理想高于天”, 又提倡“埋头苦干”, 要求把实事求是和远见卓识兼顾起来。以整顿学风、党风和文风为抓手, 从1942年2月到1945年4月, 通过三年多时间的整风运动, 全体党员的思想认识和实干精神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当时, 毛泽东曾在党内多个场合提出或题写“实事求是, 不尚空谈”“深入群众, 不尚空谈”“实事求是, 力戒空谈”等口号, 就是为了纠正党内曾普遍存在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空想主义的弊端。由此, 在“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联系群众, 批评和自我批评”等要求的指引下, 全党开始向实践学习, 向群众学习, 形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依靠群众的良好风尚, 形成了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通过整风运动, 各级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提高, 领导水平显著提升, 工作局面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象。
当前, 我们要敢于打破观念的束缚、体制的羁绊, 以更加主动的态度、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加充沛的活力, 不断激发全方位蕴藏的强大动能。把陕西放在全国乃至世界大格局中去审视, 跳出“城墙思维”, 站在“秦岭之巅”, 以理念更新引领思想解放。坚持宽严相济、管爱结合, 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 遵循干部动力生成规律, 最大限度地提振他们的政治勇气、使命意识和创业精神。不断发掘、表彰并积极推介“三秦楷模”“时代楷模”“陕西好人”等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 为想干事者扶与助, 为干成事者鼓与呼,充分展示实事求是、追赶超越、发奋图强的创业风采。
第三,弘扬延安精神, 积极彰显为民奉献、忠诚勤勉的价值追求。
延安时期, 共产党人坚持“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 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 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3](P1004-1005)的必胜信念。勇于为人民的利益而死, 积极探索和实践爱民、亲民、利民的方略和措施。从1937年到1946年, 边区范围内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民主选举, 选民的参与度高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针对一些工作人员轻视群众物质利益, 甚至对群众“竭泽而渔”的错误思想, 毛泽东强调要以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帮助群众发展生产, 仅留百分之十的精力从群众那里取得税收。1941年11月, 我们党积极采纳了民主人士李鼎铭先生的提案, 先后进行了三次“精兵简政”。此后, 边区党政军机构消肿了, 工作效能提高了, 人力、物力节约了。更重要的是, 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密切了党群关系, 为战胜艰难困苦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试想, 我们党为什么能在延安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由衷的拥护和支持?根本原因就在于党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在于我们党有千千万万个像张思德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共产党员。
当前, 我们要不忘初心, 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指示,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共建新生活”为目标, 让群众生活更宽裕、更便利、更舒适、更自尊、更满意, 始终把屁股端端正正地坐在老百姓的一面, 用脚板丈量民情, 用真情感召民心, 用实干汇聚民力, 积极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确保与人民想在一起, 干在一起。不断规范、优化和提升服务群众的状态、作风和能力, 把能否助力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评判称职与否的基本标准, 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充分展示陕西民众为民奉献、勇于担当、忠诚勤勉的价值风向。
第四,弘扬延安精神, 积极彰显艰苦奋斗、尽职乐业的行为风范。
延安时期, 我们党始终厉行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 并把艰苦奋斗定义为每一名党员、每一名革命家的基本作风。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曾非常自豪地宣称:“廉洁奉公, 已成为政府人员一般具有的品质”, “(他们)大部是一些不知疲倦的人民的忠仆, ……在一切困难面前都有着充分的信心和勇气, 也有着高度的工作热忱”[4](P263-264)。在全体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下, 边区“没有贪官污吏, 没有土豪劣绅, 没有结党营私之徒, 没有萎靡不振之气”。1937年11月, 毛泽东在婉拒表兄文运昌来投奔的家书中写道:“家境艰难, 此非一家一人情况, 全国大多数皆然……, 我们这里仅有衣穿饭吃, 上自总司令下至火夫, 待遇相同, 因为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 牺牲个人私利, 故人人平等, 并无薪水……故不宜来此”, 即使自己“私心虽想助兄, 事实难于做到”[5](P374)。多次访问延安后, 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A.L.Strong)发现:共产党的干部勇于承认错误; 他们住着阴暗的窑洞, 吃的很差, 工作时间很长; 没有讲究的陈设, 很少物质享受。但是, 头脑敏锐, 思想深刻, 眼界开阔, 愿意花很长的时间来讨论和解释问题。延安时期, 人民群众之所以认定共产党是救星, 就是因为这批以天下为己任的先进分子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公仆本色, 他们是“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的勤务员。
现如今, 我们要坚持以法律法规、党规党纪为准绳, 认真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党内监督条例, 凸显党员意识,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弘扬光明坦荡、公道正派、谦虚谨慎、清正廉洁等政治追求。领导干部要发挥“关键少数”和示范引领作用, 广大党员要严格党员标准, 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在工作和生活中, 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亮出党员的底色和风骨, 以身作则, 有效形成良好的身传、身教和家貌、家风,充分展示陕西民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尽职乐业的实干风格。
第五,弘扬延安精神, 积极彰显探索实践、开放进取的理论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6](P5)2015年2月, 在延安杨家岭瞻仰中共七大会址时, 总书记曾强调说,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 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1944年6月, 中外记者参观团赴延安实地考察。通过大量采访和深入体验, 《新民报》主笔赵超构惊奇地发现:在陕甘宁边区, “马克思和列宁, 不再以西装革履的姿态出现, 却已穿起了中国的长袍马褂或农民的粗布短袄来了”[7](P63)。事实上, 这种变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民族化。当时, 一大批共产党人“吃小米饭, 啃《资本论》”, 不仅学会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南, 而且学会了结合中国的具体特点来发展马克思主义。他们在理论指导实践中学习、在实践向理论升华中创新, 使中国革命不断由胜利走向胜利。总体上看, 延安时期, 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比此前的任何时期都清晰和统一, 全党全军的思想理论根基比此前的任何时期都扎实和巩固, 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群众工作以及党的自身建设, 方方面面, 无不凯歌高奏。其中的宝贵经验, 正得益于全体党员勇于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并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当前, 我们要善于实现理论武装, 敢于探索和突破, 勇于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 深化认识, 不断为理论创新提供实践支持和检验依据。有效发挥省内理论工作者实力雄厚、功底扎实的优势, 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并及时准确地进行领会、阐释和贯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坚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 坚持以发展着的理论指导追赶超越的实践, 坚持把握主动、夺取新的胜利,充分展示陕西民众探索实践、理论武装、开放进取的创新风尚。
形象良好, 才能凝聚合力; 现象良好, 才能获取更广泛的支持和更高效的发展。77年前, 陈嘉庚访问延安, 这位苦苦寻求“中国前途希望所在”的海外赤子, 看到了军民同甘共苦、百姓广泛赞誉、领袖以身作则的良好作风,“纪律严明, 秩序整然, 优待学生, 慎选党员, 民生安定”的良好局面, 由衷感慨“别有天地, 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为此, 他果断结论“国民党蒋政府必败, 延安共产党必胜”[8](自序)。事实上, 这种让陈嘉庚“无限兴奋, 喜慰无可言喻”的兴旺景象, 就是当时我们党领导下的延安党政军民为救亡图存而竭尽全力、拼搏进取的整体形象, 彰显着延安精神, 闪耀着兴国之光。
[1] |
毛泽东选集: 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
[2] |
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
|
[3] |
毛泽东选集: 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
[4] |
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 第四卷[M].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1.
|
[5] |
毛泽东书信欣赏[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1.
|
[6] |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
[7] |
赵超构. 延安一月[M].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3.
|
[8] |
陈嘉庚. 言论集[M]. 新加坡: 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等,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