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Vol. 47 Issue (6): 8-11  DOI: 10.16152/j.cnki.xdxbsk.2017-06-002

“五新”战略任务研究专题

引用本文 

郭立宏. 推动高等教育优先发展 助力“五新”战略贯彻实施[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7(6): 8-11. DOI: 10.16152/j.cnki.xdxbsk.2017-06-002.
[复制中文]
GUO Li-hong. Attaching Priorit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Giving Support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ive New Strategies"[J].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7, 47(6): 8-11. DOI: 10.16152/j.cnki.xdxbsk.2017-06-002.
[复制英文]

作者简介

郭立宏,男,陕西华县人,西北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学和教育管理研究。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7-09-15
推动高等教育优先发展 助力“五新”战略贯彻实施
郭立宏     
西北大学,陕西西安 710069
摘要: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五新”战略对陕西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提出新要求。要通过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助力“五新”战略实施, 应采取以下“五大工程”:实施“高端人才引育发展工程”, 夯实追赶超越能力; 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 奠定追赶超越实力; 实施“文化建设统筹发展工程”, 激发追赶超越活力; 实施“科教助推产业升级工程”, 孕育追赶超越潜力; 实施“教育资源统筹开放工程”, 提升追赶超越动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    “五新”战略    追赶超越    

2017年5月召开的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的“五新”战略, 引领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加快富民强省步伐, 建设富裕和谐美丽陕西, 奋力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1]。追赶超越的科学定位和“五个扎实”的明确要求是陕西省未来发展的根本遵循。“五新”战略任务全面部署了未来五年的发展愿景, 突出强调把科教作为陕西省奋力追赶超越、落实“五个扎实”的优势之一, 这对陕西省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地方要发展, 教育要先行。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 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陕西省科教实力雄厚、人才资源富集, 是国内较早实施“科教强省”战略的省份之一。然而近年来, 尽管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 但高教的贡献力与省委提出的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教强省”要求还有差距, 与其他省份相比, 面临着进慢则退的局面。日前, 教育部公布“双一流”建设计划名单, 从入选高校和学科的直观信息看, 就能明显感受到陕西省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态势。历史基础和禀赋红利不断消退, 并呈现出了新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这表明原有的高教发展战略、模式和路径已不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追赶超越的内在需求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当前, 全球经济在深度调整中逐渐复苏,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 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向好态势, 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 创新型省份和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 这些都为陕西追赶超越积蓄了强大势能。科学把握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深刻认识陕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认为, 实现教育优先发展, 转换增长动力, 必须坚持扬长补短、提质增效, 把优势变为追赶超越的胜势, 主动服务和积极推进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 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落实“五新”战略任务, 努力为全省追赶超越提供有力支撑的必由之路。

一、推动高等教育优先发展是实施“五新”战略的必然选择 (一) 逻辑机理: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2]。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五大职能履行好了, “五新”战略的实施就有了动力支撑、智力支撑、人才支撑和文化支撑。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将知识、人力资本等内生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中, 强调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因素[3]。高等教育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特性, 其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 需要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规划。同时, 教育的投入周期长、作用滞后的内在特质决定了高等教育的优先发展十分必要, 十分紧迫。

(二) 价值取向: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的“效率”体现在高教资源的有效配置、较高的投入产出比, “公平”体现在高教资源分配的均等化、不同主体目标设定的合理化和政策机会的平等化。在市场竞争环境下, 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重在体现绩效。高等教育的优先发展, 应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价值取向, 在政策目标、资源配置方式和运行模式等各个方面最大程度地实现二者的均衡协调。

(三) 主导理念:高等教育发展要适度超前

其一是超前制定高教发展规划, 超前设计发展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和结构; 其二是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经济发展近期与远期的需要, 超前培养、储存或储备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其三是对高教的投资增长速度应超过经济增长速度, 为高教优先发展积极创造条件。

(四) 支持体系:教育综合配套改革

高教优先发展的支持体系应从原来的单一改革转变为综合配套改革。要用系统思维、超前观念和全局意识审视教育教学改革, 围绕聚合创新资源、促进产教研用融合、推进创新创业、服务“一带一路”、加大军民融合、调动人才活力、破解教育难点问题等重大部署, 结合实际细化任务, 研究制定具体措施, 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推进协同机制, 凝聚共识, 统筹兼顾, 破除阻力, 形成合力。

二、陕西省高等教育面临“前甩后追”的严峻形势 (一) 发展态势

“十二五”以来, 在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的引领下, 陕西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主要表现为高教规模稳步扩大, 高教结构渐趋优化, 高教质量不断提升, 高水平大学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成果显著, 基础研究成果凸显。然而近年来, 北京、上海、江苏等传统高教大省(市)持续保持领军地位, 并不断拉大与陕西的距离; 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凭借区位优势、经济优势和办学特色, 高教实力异军突起, 部分省(市)已赶上或者超过了陕西; 与此同时, 陕西高教在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日渐丧失, 近年来已落后于四川、重庆, 部分指标甚至被其他西部省(市)赶超。

教育部刚刚发布了首轮“双一流”计划建设名单, 从入选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数量来看, 全国共有42所A类院校, 其中北京8所, 上海4所, 江苏2所, 湖北2所, 四川2所, 陕西2所,陕西的入选数量没有优势。从入选学科的数量上来看, 陕西省入选的学科数为17个, 与之相比, 北京162个学科, 上海57个学科, 江苏43个学科, 湖北29个学科, 浙江20个学科, 广东18个学科, 四川14个学科, 安徽13个学科, 天津12个学科, 陕西省与其他传统高教大省的差距明显, 同时, 也面临着被部分后追省份迎头赶上的不利局面。从新增高校数来看, 此次全国137所“双一流”高校中, 新增25所非“985”“211”高校, 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等省份, 陕西省无新增高校。从上述对比看, 未能体现陕西省高教大省的传统优势,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 陕西高教发展面临“进慢则退”“前甩后追”的严峻挑战。

(二) 原因分析

1.发展理念不能适应追赶超越的要求  首先, 竞争意识不强。市场环境下, 开放竞争和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是突出绩效、体现效率, 不搞平衡, 不撒胡椒面, 真正按能力和实力进行资源配置, 鼓励参与竞争。其次, 服务意识不强。高校服务社会的主动性不够, 社会资源引入教育发展的渠道不畅。同时, 国际化意识不强。高校未能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主动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东部沿海省份相比, 理念和行动上都存在较大差距。

2.内涵建设亟待进一步深化  第一, 高教学科结构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不匹配, 导致了科研创新成果的本地转化率低, 高端人才的“外溢效应”较为严重; 第二, 人才培养观念更新缓慢, 缺乏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 陕西省地方经济和财政能力无力吸纳转化大量的原创性高科技成果和高层次人才, 同时人才激励机制不甚健全, 难以引进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 造成了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问题突出。

3.资源配置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陕西省仍属欠发达省份, 经济总量相对不高, 而陕西省的高校数量和在校大学生规模较大, 使得陕西教育财政负担较重, 高校教育经费和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同时, 与部属高校相比, 省属高校资源和经费更紧张, 争创一流更不易, 需要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突出重点, 优先投入具备竞争能力的省属高校。

三、推动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的路径选择

推动高等教育优先发展, 应紧密围绕“五新”战略, 把握“双一流”建设带来的机遇, 盘活陕西高等教育资源, 坚持创新理念, 坚持深化改革, 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开放合作, 确保政策优先突破, 机制优先创新, 投入优先保障, 通过构建高教内涵发展体系、完善一流学科发展模式、提升高教服务发展能力的“三位一体”模式, 构筑高教新优势, 实现高教强省建设目标。基于此, 我们建议采取以下“五大工程”。

(一) 实施“高端人才引育发展工程”, 夯实追赶超越能力

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计划”, 以“千人计划”“杰青”“长江学者”“百人计划”等顶级人才项目为依托, 设立陕西省“杰青”“优青”培育专项, 加快培育集聚创新型人才队伍。实施“科教创新人才体系建设计划”, 着力培养中青年领军人才, 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 探索高教人才队伍培养新模式。实施“科技创新团队提升计划”, 加强对优秀创新团队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实施“首席科学家引领计划”, 着力发挥院士与战略科学家的领军作用。实施“科教人才发展激励计划”, 健全分类评价与服务保障机制。通过加强人才机制建设, 破除体制障碍, 彰显人才价值, 使陕西成为人才发展环境最优越、人才创新贡献最突出的地区之一。

(二) 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 奠定追赶超越实力

实施“管办评分离改革行动计划”, 围绕“双一流”建设, 推动“政府政策引导、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参与评价、市场有效调节”的高等教育统筹管理体制机制。实施“学科繁荣发展计划”, 分类指导分层建设, 按照基础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扶持学科四个层次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或特色学科, 立足学校定位,在各自领域追求一流。实施“高教质量提升计划”,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重点支持高校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和专业群, 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构建全省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计划”, 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源头供给作用。实施“高教资源配置优化计划”, 根据“双一流”建设目标和标准, 实现高教投入与资源科学配置。

(三) 实施“文化建设统筹发展工程”, 激发追赶超越活力

实施“延安精神研究中心建设计划”, 推动延安精神研究的当代化和系统化, 打造学习研究的高地、咨政育人的基地、创新拓展的阵地和理论建设的品牌,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强魄铸魂。实施“陕西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提高文化传承创新能力, 用文化建设成果滋养陕西科技教育事业发展活力, 为陕西发展不断注入源头活水。实施“陕西文化资源统筹提升计划”, 围绕“一带一路”建设, 培育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品牌, 整合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

(四) 实施“科教助推产业升级工程”, 孕育追赶超越潜力

实施“新型校企研发平台建设计划”, 改革完善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组织实施方式, 推动高校研发活动与企业技术需求紧密对接, 实施“科教驱动县市域经济计划”, 大力推进高校智力扶贫、科教扶贫、创业扶贫、协同扶贫, 更好发挥高校科教资源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撑引领作用。实施“源头创新支撑计划”, 积极争取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联合基金, 开展陕西省西北大学联合基金试点, 为陕西省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源头供给。

(五) 实施“教育资源统筹开放工程”, 提升追赶超越动力

实施“重大基础理论研究计划”, 超前投入、强化部署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形成项目平台人才成果四要素的联动发展。实施“军民融合发展计划”, 试行军民院校“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研究生试点, 按照“科学技术样品产品商品”的转化路径, 与驻陕涉军院所加强合作, 协同创新, 重点推动涉军资源服务地方需求。实施“国际教育合作计划”,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科教协同创新共同体, 开展中外合作开放办学, 不断提高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娄勤俭.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富民强省奋力谱写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在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陕西日报, 2017-05-15(1).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1).
[3]
潘士远, 史晋川.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 经济学(季刊), 2002, (4).
Attaching Priorit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Giving Support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ive New Strategies"
GUO Li-hong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China
Abstract: The" Five New Strategies" has made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Shaanxi province in their effort to drive development through services to innovation. In order to help and support the realization, the universities should undertaken five major programs in the fields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talents,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disciplin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upgrading of industry through sci-tech and public access to educational resources.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Five New Strategies"    catch up and surp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