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发布, 标志着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为筹集方式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掀开了制度性养老保障在农村发展的新篇章。2011年, 《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发布,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城居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试点实施。因为新农保与城居保制度基本规定的相似性, 所以一些地区自主将新农保与城居保合并实施。到2014年, 国务院决定将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及之后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养老制度性保障缺失的问题,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从而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自2009年底至今, 以新农保为起始的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实施已经8年①, 其政策效果逐渐显现, 因此对当前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① 新农保开始试点实施后, 在不同地区先后出现了“新农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名称, 虽然2014年后国家将新农保与城居保正式合并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但是因为制度的路径依赖, 很多地区仍然沿用新农保的名称。不过, 虽然各地具体名称不一致但政策的基本规定性是一致的, 为表述的科学, 本文统称为当前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
在新农保制度确立并开始试点实施后, 学者们集中对新农保制度及其实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而后开始对新农保的经济和社会效果进行关注。其中, 对新农保经济效果的研究主要包括新农保的收入再分配及减贫效应[1-2]、新农保对农民储蓄与消费的影响[3-5]、新农保对劳动力迁移与供给的影响等[6-7]。对新农保社会效果的研究主要包括新农保对养老模式的影响[8-10]、新农保对代际支持的影响[11-12]、新农保对生活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等[13-14]。可以发现, 已有研究较少关注以新农保为代表的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 尤其是对最直接受益人农村老人幸福感的影响。社会养老保险以提高人民福祉为最终目的, 而幸福感是衡量福祉的重要指标, 因此研究当前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幸福感的影响, 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绩效, 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回顾学界对幸福感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幸福感的内涵、测量、跨国跨文化比较、影响因素等方面, 其中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是已有研究的重点。在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中, 社会保障支出尤其不容忽视。一般来说, 社会保障支出的提高有利于居民幸福感的提升[15-16], 而社会保障支出的下降则会导致居民幸福感的降低。当然, 也有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倒U形关系[17],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并未发现两者之间的显著关系[18-19]。社会保障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社会制度, 社会保险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因为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在社会保险中的重要地位, 在对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中, 往往将居民是否参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作为自变量, 分析社会保险与居民幸福感的关系。众多研究发现参与社会保险对居民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20-21], 其中医疗保险对幸福感的影响似乎更重要[22]。
已有研究主要是探讨社会保障, 尤其是社会保险对全体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而需要注意的是, 养老金的主要发放对象是处于生命周期后期的老年人, 所以社会养老保险对老年人群体幸福感的影响更应受到重视。新农保及其之后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在实施时, 年满60周岁的农村老人无需缴费, 可以直接领取基础养老金待遇, 这就意味着探讨参保缴费对农村老人幸福感的影响并无实际意义。同时, 60周岁及以上农村老人主要享受的是基础养老金, 个体之间差异很小, 很难探讨养老金绝对水平对农村老人幸福感的影响。王琼、曾国安的研究发现, 养老金的相对水平对居民退休后生活满意感产生更为显著的影响, 而养老金的绝对数量对其影响不显著[23]。所以, 这里将重点关注养老金相对水平对农村老人幸福感的影响。养老金待遇满足农村老人基本生活需求的程度即表征了养老金的相对水平。如果农村老人领取的养老金可以保障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便可降低农村老人的生活压力, 提高其生活品质, 从而提高其幸福感。基于此, 这里首先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养老金满足农村老人基本生活需求的程度越高, 那么农村老人的幸福感越高。
农村老人对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认知可以反映出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的影响。对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认知始于对政策的了解而集中于对政策的评价。农村老人越了解当前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 那么其越能感受到当前社会养老保险的惠民本质, 可能越信任这一政策[24], 所以对自己将来的养老越可能有稳定预期, 其幸福感可能越高。社会养老保险发挥保障作用的核心是其养老金待遇水平的高低, 农村老人认为当前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的待遇水平越高, 意味着其生活水平被提升的也越高, 因此其幸福感也就越高。另外, 人们很容易通过比较来评价幸福感[25], 与农村现行社会养老保险相比,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参照对象。在城乡二元的传统认知背景下, 如果农村老人认为其领取的养老金待遇并不比城镇职工低, 那么其幸福感也会较高, 反之亦然。基于以上分析, 这里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a:农村老人对社会养老保险的了解程度越高, 其幸福感越高。
假设2b:农村老人对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待遇的评价越高, 其幸福感越高。
假设2c:认为养老金待遇并不比城镇职工养老金待遇低很多的农村老人幸福感更高。
农村老人享受养老金的过程是其体验社会养老保险福利的过程, 能否顺利和无障碍地享受养老金待遇可能会对农村老人的幸福感产生一定的影响。农村老人对社会养老保险福利的体验过程包括领取养老金和使用养老金。发放养老金是领取养老金的前提, 发放养老金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如果养老金发放总是及时, 或者农村老人认为其发放总是及时, 农村老人的幸福感可能会更高;而如果养老金发放不及时, 或者农村老人认为其发放不及时, 就会降低农村老人的幸福感。农村老人在领取养老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比如手续复杂, 操作难度大, 或者经办服务人员态度较差等, 这些都会降低农村老人享受养老金的良好体验, 从而降低其幸福感。已有研究发现无论是消费还是收入的增加都能显著提高个人幸福感[26]。而对养老金的支配可以视为是一种收入或者消费行为, 有可能影响农村老人的幸福感。农村老人领取养老金后, 可能自己支配自己的养老金, 也有可能由别人支配自己的养老金。如果由别人支配自己的养老金, 就可能降低农村老人享受养老金的良好体验, 从而降低其幸福感。基于以上分析, 这里进一步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a:认为养老金发放总是及时的农村老人幸福感更高。
假设3b:在领取养老金时没有遇到问题的农村老人幸福感更高。
假设3c:自己支配自己养老金的农村老人幸福感更高。
(二) 数据来源本文使用了课题组2014年对湖北省农村地区的抽样调查数据。抽样调查的对象为年满60周岁的农村老人。2014年9月到12月, 课题组先后对湖北省浠水县、安陆市、洪湖市农村老年人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共抽取了9个乡(镇)36个行政村的约860个样本。调查均为入户调查, 调查质量较高。调查共发放问卷约860份, 收回有效问卷810份, 有效收回率约94%。在所选样本中, 安陆市共276人, 洪湖市共279人, 浠水县共255人。
样本的基本特征见表 1。表 1显示, 总体样本中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 年龄集中在80岁以下, 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为主, 自评健康状况“较差, 但可自理”的比例最高, 婚姻状况中初婚有配偶的所占比例最高。
![]() |
表 1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
农村老人幸福感是本研究的因变量。在本研究中, 幸福感将用个人主观幸福感表示, 这样处理可能并不完美, 但已有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具有心理测量学的充分性, 能够反映受访者关于幸福的真实感受[25-27]。农村老人幸福感作为本研究的因变量, 在问卷中通过“总体而言, 您对自己所过的生活的感觉是怎样的呢”这一问题来测量。选项包括“很不幸福”“不太幸福”“一般”“比较幸福”“非常幸福”, 因为选择“很不幸福”的样本极少, 所以这里将其与“不太幸福”进行合并, 形成“不幸福”项。
本研究的主要自变量包括需求满足、政策认知和待遇享受3个方面。首先是需求满足变量, 主要指养老金满足农村老人基本生活需求的程度, 通过农村老人实际领取的养老金数量除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金数量获得, 为连续变量。其次是政策认知变量, 包括对社会养老保险的了解程度、对养老金待遇的评价、与城镇职工养老金待遇的比较等3个子变量。最后是待遇享受变量, 包括养老金发放是否及时、领取养老金是否遇到问题、养老金是否自己支配等3个子变量。
参考已有研究结果, 这里控制了农村老人的部分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所在地区特征。个人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自评健康状况、婚姻状况、个人收入对数, 家庭特征包括常住人口数、子女数量以及居住房屋类型, 而所在地区特征主要包括所在地区与县城的距离以及所在地区地形。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 2。
![]() |
表 2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
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 为了解自变量、控制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里计算了各个自变量、控制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表 3显示, 在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中, 对养老金待遇的评价变量与农村老人幸福感变量之间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向相关, 与城镇职工养老金待遇的比较变量与农村老人幸福感变量之间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向相关, 养老金发放是否及时变量与农村老人幸福感变量之间也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向相关。控制变量中, 年龄变量与农村老人幸福感变量之间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向相关, 自评健康状况、个人收入对数、子女数量、居住房屋类型等变量与农村老人幸福感变量之间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向相关, 而婚姻状况变量与农村老人幸福感变量之间则在10%的水平上显著负向相关。这里的相关性分析只是检验了单个自变量、控制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显著性及其作用方向。由于自变量、控制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因此, 有必要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来进一步估计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及其显著性水平。
![]() |
表 3 自变量、控制变量与因变量的双变量相关分析 |
因为本文的因变量农村老人幸福感为有序多分类变量, 故本文拟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通过建立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估计。回归分析的结果见表 4。
![]() |
表 4 农村老人幸福感的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
首先来看控制变量与农村老人幸福感的关系。在控制变量中, 年龄、自评健康状况、个人收入对数、子女数量、居住房屋类型等是影响农村老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年龄变量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且方向为正, 即年龄越大, 农村老人的幸福感越高。自评健康状况变量、个人收入对数变量也均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且方向均为正, 即农村老人自评的身体健康状况越好, 其幸福感越高, 农村老人的收入越高, 其幸福感也越高。子女数量变量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向通过了检验, 即农村老人的子女数量越多, 那么农村老人的幸福感越高。居住房屋类型变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向通过了检验, 即相对于居住在平房的农村老人, 居住在楼房的农村老人幸福感更高。
其次来看需求满足状况与农村老人幸福感的关系。模型结果显示, 养老金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程度变量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也即养老金满足农村老人基本生活需求的程度并不会显著影响农村老人的幸福感。假设1未得到验证。不过调查直接询问了农村老人在享受养老金后其幸福感的提升情况, 35%的样本非常认同养老金对其幸福感的提升效用, 高达52.7%的样本比较认同养老金对其幸福感的提升效用, 而并不认同养老金对其幸福感提升效用的样本比例仅11.5%。这里进一步统计分析了养老金满足农村老人基本生活需求的程度与农村老人享受养老金后幸福感提升的主观评价之间的相关性, 发现两者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向相关。这就意味着当前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满足农村老人基本生活需求的程度越高, 那么其越认同养老金对其幸福感的提升效应。也即虽然养老金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程度变量与农村老人幸福感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但我们发现变量系数的方向为正, 再结合这里的分析, 可以推论随着养老金待遇的不断提高, 养老金满足农村老人基本生活需求的程度越来越高, 农村老人的幸福感会逐渐得到提升。
再来看政策认知状况与农村老人幸福感的关系。模型显示在政策认知中, 对养老金待遇的评价变量、与城镇职工养老金待遇的比较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不过, 对社会养老保险的了解程度变量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假设2a未得证。对养老金待遇的评价变量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且方向为正, 即农村老人对当前养老金待遇的评价越高, 其幸福感越高。与城镇职工养老金待遇的比较变量在10%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且方向为负, 即如果农村老人认为其领取的养老金待遇低于城镇职工领取的养老金待遇, 那么其幸福感将会被消减。因此, 假设2b和假设2c得证。
最后来看待遇享受状况与农村老人幸福感的关系。模型显示, 在待遇享受状况中, 仅养老金发放是否及时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而领取养老金是否遇到问题、养老金是否自己支配变量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养老金发放是否及时变量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且方向为正, 即相对于认为养老金发放并非总是及时的农村老人, 认为养老金发放总是及时的农村老人的幸福感更高。因此, 假设3a得证, 而假设3b、3c未得到验证。
四、结论与讨论本文利用对湖北省农村老人问卷调查的数据, 考察与分析了当前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幸福感的影响。主要结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 当前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待遇满足农村老人基本生活需求的程度并不会显著影响农村老人的幸福感。不过结合变量的回归系数方向以及农村老人对其幸福感提升的主观判断推论, 随着养老金待遇的不断提升, 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幸福感的提升效果将会逐渐显现。第二, 虽然从客观角度分析养老金待遇满足农村老人基本生活需求的程度对农村老人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 但从主观角度看, 农村老人对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认知显著影响了农村老人的幸福感。农村老人对养老金待遇的评价越高, 其幸福感越高, 而认为其领取的养老金待遇并不比城镇职工低的农村老人的幸福感也相对更高。第三, 享受养老金待遇的状况对农村老人的幸福感也有一定的影响, 认为养老金发放总是及时的农村老人的幸福感更高。第四, 年龄、自评健康状况、个人收入、子女数量、居住房屋类型等均显著影响了农村老人的幸福感。
综合研究发现, 在当前及今后的中国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是提升农村老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是实现共享发展理念的其中要义。要想通过社会养老保险提升农村老人的幸福感, 就需要着力提升社会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 更具体地说是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 逐渐降低其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差距, 优化养老金领取方式, 使农村老人可以更便捷地享受养老金。这些都需要通过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来实现, 其根本则是提高其待遇水平。
欲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 首先是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 将统筹层次提升到地级市或省级, 进一步减少地区之间养老金待遇的差异。其次, 适度增加财政投入, 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 建立基础养老金调整的长效机制。当前基础养老金调整的幅度和灵敏度不及居民消费水平的增加, 因此需要建立基础养老金调整的长效机制, 使得基础养老金的调整与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相适应[28]。最后, 创新激励机制, 提高财政对居民缴费的补贴, 鼓励居民选择较高档次缴费。要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幸福感的提升效应, 不仅需要提高基础养老金, 还需要提高财政对居民缴费的补贴。当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补贴主要采用固定补贴的模式, 即无论农民选择何种缴费档次, 均补贴30元, 这种补贴模式不利于激励农民选择较高档次缴费。因此, 宜将固定补贴模式改变为非固定补贴模式, 以利于实现制度的激励效果。
[1] |
王翠琴, 薛惠元.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8). |
[2] |
薛惠元.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减贫效应评估[J]. 现代经济探讨, 2013, (3). |
[3] |
陈池波, 张攀峰. 新型社会保障、收入类型与农村居民消费——基于截面数据的经验分析[J]. 经济管理, 2012, (2). |
[4] |
岳爱, 杨矗, 常芳, 等.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家庭日常费用支出的影响[J]. 管理世界, 2013, (8). |
[5] |
马光荣, 周广肃.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对家庭储蓄的影响:基于CFPS数据的研究[J]. 经济研究, 2014, (11). |
[6] |
黄宏伟, 展进涛, 陈超. "新农保"养老金收入对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J]. 中国人口科学, 2014, (2). |
[7] |
程杰. 养老保障的劳动供给效应[J]. 经济研究, 2014, (10). |
[8] |
乐章. 依赖与独立:新农保试行条件下的农民养老问题[J]. 中国农村经济, 2012, (11). |
[9] |
封铁英, 高鑫. 新农保政策主导下的农村养老方式选择偏好及其融合效应研究[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3, (6). |
[10] |
张川川, JohnGiles, 赵耀辉.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果评估——收入、贫困、消费、主观福利和劳动供给[J]. 经济学(季刊), 2014, (1). |
[11] |
陈华帅, 曾毅. "新农保"使谁受益:老人还是子女?[J]. 经济研究, 2013, (8). |
[12] |
程令国, 张晔, 刘志彪. "新农保"改变了中国农村居民的养老模式吗?[J]. 管理世界, 2013, (8). |
[13] |
黎春娴. 新农保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4). |
[14] |
刘慧君, 韩秀华. 家庭结构变迁下新农保政策与农村老人生存质量——基于陕西省A市的调查[J]. 人口与经济, 2014, (5). |
[15] |
谢舜, 魏万青, 周少君. 宏观税负、公共支出结构与个人主观幸福感:兼论"政府转型"[J]. 社会, 2012, (6). |
[16] |
殷金朋, 赵春玲, 贾占标, 等. 社会保障支出、地区差异与居民幸福感[J]. 经济评论, 2016, (3). |
[17] |
VEENHOVEN R. Well-being in the Welfare State: Level not Higher, Distribution not More Qquitable[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00, 2(1). |
[18] |
OUWENEEL P. Social Security and Well-being of the Unemployed in 42 Nations[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02, 3(2). |
[19] |
HESSAMI Z. The Size and Composition of Government Spending in Europe and Its Impact on Well-being[J]. Kyklos, 2010, 63(3). |
[20] |
王慧慧. 民生因素与城乡居民幸福感——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4, (5). |
[21] |
刘瑜. 社会保障制度的幸福效应实证研究——基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视角[J]. 商业经济研究, 2015, (6). |
[22] |
孙凤. 性别、职业与主观幸福感[J]. 经济科学, 2007, (1). |
[23] |
王琼, 曾国安. 退休及养老金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基于CHARLS数据的经验分析[J]. 保险研究, 2015, (11). |
[24] |
钟涨宝, 聂建亮. 政策认知与福利判断:农民参加新农保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对中国5省样本农民的问卷调查[J]. 社会保障研究(北京), 2014, (2). |
[25] |
陆铭, 王亦琳, 潘慧, 等. 政府干预与企业家满意度——以广西柳州为例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 2008, (7). |
[26] |
许玲丽, 龚关, 艾春荣. 幸福, 赚钱还是花钱?[J]. 财经研究, 2016, (6). |
[27] |
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M]. Washingt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4.
|
[28] |
聂建亮. 农村老人需要多少养老金?——对农村老人养老金需求数量的实证分析[J]. 北京社会科学, 2017,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