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Vol. 47 Issue (1): 132-136  DOI: 10.16152/j.cnki.xdxbzr.2017-01-022

环境科学

引用本文 

梁锐, 成辉, 张群, 刘加平. 西北荒漠化乡村绿色建筑评价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47(1): 132-136. DOI: 10.16152/j.cnki.xdxbzr.2017-01-022.
[复制中文]
LIANG Rui, CHENG Hui, ZHANG Qun, LIU Jiaping. Assessment for green rural buildings in the desertificationarea in Northwest China[J].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7, 47(1): 132-136. DOI: 10.16152/j.cnki.xdxbzr.2017-01-022.
[复制英文]

基金项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M5524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08474, 51678466, 51278414, 51378424, 51408465)

作者简介

梁锐, 女, 湖北武汉人, 副教授, 博士后, 从事绿色建筑评价与设计研究。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5-11-19
西北荒漠化乡村绿色建筑评价研究
梁锐1,2, 成辉2, 张群2, 刘加平2     
1. 西安美术学院 建筑环艺系, 陕西 西安 710065
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55
摘要:以西北荒漠化乡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为研究对象, 探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地区适应性。结合西北荒漠化乡村建筑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提出评价目标, 通过专家咨询、实地调研、技术信息分析等方法, 提出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材料资源、居住质量、环境负荷和社会效应等7条评价项目,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西北荒漠化乡村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乡村绿色建筑    西北荒漠化    绿色建筑评价    
Assessment for green rural buildings in the desertificationarea in Northwest China
LIANG Rui1,2, CHENG Hui2, ZHANG Qun2, LIU Jiaping2     
1.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Design, Xi′an Academy of Fine Art, Xi′an 710065, China;
2. Shool of Architectur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Xi′an 710055,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assessment system of green rural buildings in the desertification area in Northwest China as research object, the paper tries to discuss the adaptability of building assess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rural predicament in Northwest China,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assessment aim. By this aim,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by the way of site investigation and Delphi,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Key words: green rural buildings    desertification area in Northwest China    assessment for green buildings    
1 西北荒漠化乡村建筑发展现状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的基本定义为“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多指因为人为破坏、气候变异等因素导致的生态衰退、土地退化等现象[1]

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地, 据统计, 西北五省区(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半数以上的国土面积处于荒漠化状态, 面积约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56%[2](见表 1)。

表 1 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 Tab. 1 The acreage of desertification area in northwest China

西北荒漠化地区的典型环境特征是生态系统脆弱、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滞后、社会发展水平低, 落后的社会状况与严酷自然条件耦合, 严重阻碍西北荒漠化地区的人居环境发展[3]。我国有大量农业人口居住在荒漠化地区, 在有限的社会自然资源背景下, 实现低能耗、高质量乡村居住环境, 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期以来, 西北荒漠化乡村建筑多为民间自发建设, 虽然积累了许多经验, 产生了许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适应自然环境的优秀民居类型, 但是其居住质量始终难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近年来, 随着社会发展, 西北荒漠化乡村的居住需求也不断上涨。然而, 大量建设活动却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 不但背离了优秀的传统建筑模式, 而且乡村建筑质量低下, 能耗污染严重。面对该地区有限的资源承载力, 西北荒漠化地区乡村建筑的发展走节能、高效的生态化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更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规范[4]

2 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2.1 科学规范的行业需求

综合评价是指“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 以统计数据为依据, 对评价内容进行综合, 得出概括性的结论”[5]。建立适宜西北荒漠化乡村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可以量化当地乡村民居的环境性能, 并加进行科学量化。

科学合理的建筑评价体系, 是规范西北荒漠化地区乡村建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行业制度与相应的激励措施实施建筑评价, 可以规范乡村建设, 避免西北荒漠化地区乡村建筑发展中的随意性建设行为; 同时也能够使对乡村建筑的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 通过鼓励优秀的民居建筑, 为建设者、使用者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

国内外有许多相关的成功实践经验, 可以证明建筑环境性能评价体系的有效性。近20年来, 在世界各国已有不下百种建筑评价体系被开发、使用[6]。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2006年颁布实施, 该标准作为行业规范的重要内容, 从规范的层面初步明确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2 因地制宜的评价体系

为了使建筑环境性能评价体系形成较统一的标准, 并覆盖相当的范围, 常见的办法是在一套评价体系的框架下开发地方版本。例如, 我国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在国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基础上, 调整修改部分条目, 衍生出不同地方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但是,通过这种方法建立的评价体系, 并不适合我国西北荒漠化乡村地区。这是因为我国既有的评价体系, 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是针对城市建筑开发编制的, 并通过现行的规范与建设法规保障实施。而现阶段, 适用于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建筑技术标准与建设法规、规范多有待完善, 不能直接应用城市模式。

我国西北荒漠化地区面积广阔, 地理环境、自然气候条件复杂, 同时,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 地域文化特征也十分鲜明。在不同的社会、自然背景下, 产生出了类型丰富的传统乡村民居, 均表现出不同的技术特征、文化特征。因此, 需要因地制宜, 研究适合我国西北荒漠化乡村地区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3 评价体系研究 3.1 西北荒漠化乡村绿色建筑评价目标

绿色建筑有多种表达方式,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评价目标与此密切相关。

首先, 绿色建筑评价目标与该体系的推广模式密切相关。乡村建筑与城市建筑不同之处在于建筑住户直接控制建设过程, 建筑手法灵活。因此西北荒漠化乡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不能参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等针对城市建筑设立的评价体系, 通过法规与规范进行约束, 或者对开发商进行鼓励。西北荒漠化乡村绿色建筑评价目标, 应以鼓励、示范的推广方式最为切实可行。

其次, 现阶段我国乡村建筑的用能方式、土地制度、建设方式都与城市建筑不同。现代乡村建筑并没有统一遵循工业化的建筑模式。我国乡村地域广阔, 各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乡村绿色建筑根据当地地域自然气候条件、资源状况, 灵活结合民间手工作业和现代建筑技术手段, 提升居住质量, 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因此, 西北荒漠化乡村建筑评价体系的设计, 应当在此评价目标下展开:第一, 提高居住质量, 保证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 第二, 通过评价体系的设计, 鼓励在西北荒漠化地区因地制宜地实施建筑技术策略, 并且建筑模式应当易于在当地推广; 第三,鼓励灵活的建筑技术路径, 通过不同经济成本的方案组合, 追求经济投入与建筑性能的最佳平衡点。

3.2 相关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比较

西北荒漠化乡村绿色建筑的评价, 需建立在“绿色建筑”这一概念的基础之上。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 明确提出的“绿色建筑的概念”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7]。因此, 西北荒漠化乡村绿色建筑的评价, 也应当基于这一基本概念, 应当充分反映建筑在“全生命周期下”, 实现低耗减排、适宜高效, 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思想。

通过参考比对, 可以发现, 在当前国内外使用范围广、有代表性的各评价体系中, 有相当部分评价内容是重叠的[8]。这些重叠的评价内容主要为能源、资源(包括水资源、材料资源等)、室内环境、场地环境等(见表 2)[9-11]

表 2 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比较 Tab. 2 Assessment contents of different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systems

这些重叠的评价内容, 反映出各国对绿色建筑的普遍共识。然而, 这些通用的评价内容不能全面反映我国西北荒漠化乡村绿色建筑特点。我国城乡居住环境的差别较大, 不能像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一样, 城乡套用一样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我国西北荒漠化乡村绿色建筑的评价内容, 应建立在这部分共识的基础上, 并基于实际状况设立, 因此, 评价内容除了能源、材料资源、场地环境、水资源等内容外, 还应关注建筑安全、居住质量等城市建筑早已满足的建筑指标。同时还应关注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能、建筑环境负荷以及民众参与程度等内容。

3.3 西北荒漠化乡村绿色建筑评价方法

目前, 常见的绿色建筑评价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种是根据“基于自然的清单考察”[12-13]这一概念, 将建筑运行中所有的消耗全部折算为统一的单位值(如“碳排放量”、“生态足迹”等)量化后, 再进行比较和评价。这种方法较复杂,但是结果公正, 是目前受到鼓励和提倡的评价方法。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则需要依赖评价专家, 现阶段我国普遍使用的评价体系, 多采用这种方法, 评价操作简单易行。

西北荒漠化乡村绿色建筑评价方法基于当地民居建设发展的现实情况设计, 西北荒漠化乡村建筑评价的目的并非为了推广成熟的市场化行为, 也难以做到精确地度量环境性能。因此评价精确量化的单位并不现实, 而应根据评价目标, 使评价结果可以明确地反馈乡村建筑建设各个环节中的优势与不足。

因此, 本评价体系选择专家打分法, 这种评价方法操作简单、评价结果直观, 针对西北荒漠化乡村地区建设实际情况, 简单易行。

4 评价层次结构及评价标准

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离不开相关技术信息[14], 在本研究中, 结合分析法和目标层次法, 构建西北荒漠化乡村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 在技术信息分析、专家咨询的基础上, 确定评价因子, 并在不同因子的类目下分解出具体评价指标。具体方法如下:

1) 专家咨询(Delphi)。向相关行业内(如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建筑节能以及绿色建筑技术等)的专家发函, 就调查表中列出的评价指标征求意见, 同时邀请专家判断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 通过若干次问卷往返咨询, 达成共识。本次研究中, 共发出问卷25份, 回收有效问卷20份, 并反馈3轮。

2) 相关文献分析。相关文献主要包括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以及国家、西北各省(自治区)相关规范标准。通过分析各评价体系的异同, 关注出现频率较高的指标, 并分析其环境背景; 参考相关规范标准, 界定评价指标的法律、法规依据。

3) 实地调研。在西北荒漠化地区的乡村展开广泛的实地调研, 通过社会调查、主观反映问卷、建筑物理性能测试、统计分析, 探究在乡村绿色建筑的影响因素, 并结合西北荒漠化地区现实状况, 将其量化处理为具体的评价指标。

为了充分实现西北荒漠化乡村建筑的绿色评价目标, 通过专家技术咨询、相关技术信息分析比对, 结合西北荒漠化乡村的现实状况, 该评价体系将从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材料资源、居住质量、环境负荷和社会效应等7个方面对西北荒漠化乡村民居进行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设立评价指标体系(见表 3)。

表 3 西北荒漠化乡村绿色建筑评价层次结构表及评价标准 Tab. 3 Indicators and structure for green rural buildings assessment in the desertification area northwest China
5 结语

西北荒漠化地区乡村绿色建筑的评价, 不能直接套用我国既有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因为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其评价对象多为城市建筑, 通过评价指标难以反映出乡村建筑的特点, 应当因地制宜, 结合西北荒漠化乡村居住环境的特点, 制定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西北荒漠化乡村建筑的复杂性、地域敏感性, 促使绿色建筑评价研究必须掌握乡村绿色建筑的发展模式与运行规律。因此, 我国西北荒漠化乡村地区的绿色建筑评价研究应当充分考虑西北荒漠化地区丰富的自然环境、社会资源、生产生活方式对建筑的影响和作用, 探究各建筑评价指标相互间的协同耦合作用, 并以此为基础, 研究适宜高效、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CI Longjun, YANG Xiaohui. Desertification and its control in China[M]. Beijing: High education press, 20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局.2005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R].北京, 2006.
[3]
张群.西北荒漠化地区生态民居建筑模式研究[D].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4]
成辉, 梁锐, 刘加平. 西部乡村建筑更新策略研究与实践[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7(6): 888-893.
[5]
杜栋, 庞庆华, 吴炎. 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6]
绿色建筑论坛. 绿色建筑评估[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77.
[7]
林海燕, 程志军, 叶凌. 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修订[J]. 建设科技, 2013(3): 64-66. DOI:10.3969/j.issn.1005-6637.2013.03.020
[8]
梁锐, 雷琳, 成辉, 等. 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变化与发展[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8(6): 143-147.
[9]
USGBC.LEED v4 for build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ballot version)[S].USGBC, 2013.
[10]
USGBC.LEED v4 user guide[S].USGBC, 2013.
[11]
张志勇, 姜涌. 从生态设计的角度解读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以CASBEE, LEED, GOBAS为例[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 28(4): 29-33.
[12]
范涌, 胡昊. 我国生态建筑评估体系应用现状与展望[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8, 34(2): 231-234. DOI:10.3969/j.issn.1008-1933.2008.02.065
[13]
宋晔皓. 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之我见[J]. 世界环境, 2011(5): 24-25.
[14]
梁锐. 西北民居绿色评价研究[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