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期刊就是科技期刊, 它改变了科学信息传播和承载的方式, 更为重要的是, 它促进和完善了科学研究的制度化建设, 使科学研究从独立的、封闭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制度化、组织化、专业化, 具有开放和集纳特征的现代科研模式, 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与中国近代科学一样, 是从西方和日本引进和移植而来, 经历了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快速中国化和飞跃发展的过程。在近代中国, 科技期刊不但发挥了其期刊的功能, 而且被赋予了更沉重、更伟大的历史使命。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难发展, 逐渐形成了中国科技期刊的“初心”, 并在此过程中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自信。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去探究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的初心、坚持与自信, 以期为当下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找回初心, 提供借鉴。
1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初心的形成、发展与完善 1.1 萌芽时期的初心中国科技期刊的萌芽期应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1]。此时, 中国人民在饱受西方列强侵略的苦难中, 认识到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开始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科技期刊这种现代的传播工具, 也就历史性地出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舞台上了。
1876年2月,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第一本科学期刊《格致汇编》在上海创办, 徐寿在《格致汇编序》中写到:“此《汇编》之意, 欲将西方格致之学, 广行于中华, 令中士之人不无裨益。”[2]140该刊的主要内容是译自英国的《幼学格致》及日本书刊上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 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学、医学、工业、农业等等。
这一时期, 影响较大的科技期刊还有1897年7月创刊于浙江温州的《算学报》和1897年5月创刊于上海的《农学报》。这两本期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播西方先进的数学、农学知识, 但同时也十分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数学、农学知识。如《算学报》序中所言:“自泰西之学行于中原而言算学者, 有中法又有西法, 《易》曰殊途而同归。”[2]221《农学报》更是秉承了光绪皇帝对农业的要求:“兼采中西各法”。由此可以看出, 在萌芽期, 中国科技期刊也显现了当时人们对西方科技的态度:“师夷制夷”“中体西用”。此时科技期刊对西方科技知识的介绍与传播集中在“用”上, 以期使国家快速富强起来。
1.2 诞生时期的初心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的诞生期应该在20世纪初到辛亥革命前这一时期[1]。此时, 维新变法失败, 八国联军入侵, “科技救国”成为朝野上下乃至中国民众共同的心声。为了更深、更广地传播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 中国科技期刊经过萌芽期的孕育, 诞生了以各种科学社团为支撑、完全由中国人创办的正规的科技期刊。
1900年11月, 由亚泉学馆编辑出版的《亚泉杂志》在上海创刊, 其创刊号的序言中写道:“亚泉学馆辑《亚泉杂志》, 揭载格致算化农商工艺诸科学, 其目的盖如此。”[2]153这里所说的“目的”即为科技救国。1903年2月, 上海科学仪器馆创办《科学世界》, 目的是:“发明科学基础实业, 使吾民之知识技能日益增进。”[2]1531907年11月, 由留德学生宾步程主编的《理工》在上海创刊, 其“提倡实业”, “以救贫弱而跻富强”。该刊最大的特点是将留学欧美的留学生的“学堂课程编为杂志”, “以图输入理工两科知识于内地间”[3]89。1910年1月, 中国地学会出版了在中国科技期刊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刊物《地学杂志》, 其创刊号上刊登《中国地学会简章》言:“本会以联合同志研究本国地学为宗旨, 旁及世界各国。”[2]355
由此可以看出, 处于诞生期的中国近代科技期刊, 以科技救国为目的, 其主要用心于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更深、更广的传播, 同时也有意识地迈开了现代科学中国化的步子。
1.3 成长时期的初心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的成长时期应该是在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1]。1911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在这一系列时代变革的背景下, 中国科技期刊迎来了快速成长的时期。中国近代科技期刊之所以能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 一方面是因为时代的变革, 特别是新文化运动, 使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 大量留学欧美或日本的学者回到中国, 他们不但带回了现代的科学知识, 而且开始了自己的科学研究, 创办多个门类的现代科学学会。为了传播现代科学知识, 更为了学会成员间的学术研究与交流, 各学会纷纷创办了自己的科技期刊。
1913年11月, 中华工程师学会创办《中华工程师会会报》, 宗旨言:“日新工程学术, 力求自辟新途, 不至囿于成法。”[2]6661915年1月, 中国科学社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科学》杂志, 其以传播世界最新科技知识为宗旨, 并在其发刊词中疾呼:“代兴神州学术之林, 而为芸芸众生所托名, 其唯科学乎!其唯科学乎!”[2]1581919年7月, 中央地质调查所编辑出版《地质汇报》, 其旨在:“记载地质调查成果, 传播与交流地质学成果。”[2]367
这一时期创刊的科技期刊多达一百多种, 而且, 以前创刊的科技期刊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科技期刊, 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被称为“中国科技期刊由近代向现代性质的过渡与转变时期”[3]136。
这一时期的中国科技期刊, 在强国、富民的要求下, 主要用心于以下几件事。
1) 传播先进的科技知识。这一时期, 科技期刊传播的科技知识, 在内容与质量上与以前有了质的不同。首先不再满足对现代科学技术简单的介绍, 在新度、深度和广度上都有长足的发展。其次, 不再拘泥于科技知识的实用性, 注重了科学基础理论和科学思想的宣传, 这也是这一时期期刊的最大突破[3]137。第三, 所传播的科技知识, 不再是日本或西方学者的译作, 而大多是留学欧美的中国学者对现代科技知识融会贯通之后的心得之作。
2) 加强中国学术的交流和传播, 进一步促进现代科学的中国化。这一时期的期刊开始大量刊登中国学者的研究文章, 甚至出现了只刊登中国学者研究文章的刊物, 刊出了一些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的中国学者的文章。
3) 联络、团结科学同仁, 扶植、影响青年人才。这一时期的科技期刊是以学会为基础,而在科技期刊的影响和带动下, 学会人数不断壮大。比如中国科学社, 1914年成立时只有35人, 到1919年已发展为435人[3]139, 《科学》杂志功不可没。同时, 这一时期的科技期刊还扶植和影响了一大批热爱科学的青年人, 为中国科技的继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加大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这一时期的中国科技期刊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总体水平还是落后于发达国家, 因此除《科学》等少数期刊在国外有少量发行外, 绝大多数期刊还只限于国内。为了加强国际影响, 这一时期的科技期刊大多采用了交换的方式, 使自己的刊物流向世界各地。为此, 大多数期刊在世界各地设置专门的交换机构和人员, 以便尽可能地扩大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正是这些科技书刊的交流, 大约到五四前后, 中国科学已随之逐渐融合到世界科学发展的洪流之中, 对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3]138
1.4 成熟时期的初心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的成熟期应该在五四运动之后到抗战爆发之前这段时间。这一时期,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基本完成了从近代到现代的蜕变, 从而适应了当时科技期刊专业性、学术性不断提高的要求。
1922年1月, 中国地质学会编辑出版《中国地质学会志》, 主要以英文发表论文, 少数为德文和法文, 重点报道中国地质学界重要的研究成果, 并面向国际进行交流[2]373。1929年, 民国时期最大的民办生物学研究机构静生生物调查所创办英文版的学术期刊《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 “发行生物专刊以供国内外学者之参考”[4]。1926年1月, 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自然界》, 其《发刊旨趣》提出了“科学的中国化”要求, 并提出了实现这一要求的3个条件。
这一时期, 中国科技期刊的成熟还表现在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现代科普期刊的出现。1933年8月, 由中国科学社编辑出版的科普期刊《科学画报》在上海创刊, 它图文并茂, 旨在“把普通科学知识和新闻输送到民间去”, 并在《发刊词》中提出:“不过要中国真正科学化, 我们要极端注意的, 就是本国民众和儿童。民众是国家的根本, 儿童是将来的主人。”[2]193-1941939年6月, 科普期刊《科学趣味》在上海创刊, 提出了“生活科学化, 科学趣味化”的宗旨。
处于成熟期的中国科技期刊, 除了继承其在成长期形成的初心外, 还用心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在进一步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专业性、学术性的同时, 努力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2) 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中国化, 促进学术独立。
3) 大力开展科普教育和学校科学教育, 以期使科学知识、科学理念在民众与青年学生中生根、发芽。
2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的自信中国近代科技期刊诞生、成长于中国社会最艰难的时期, 科技落后、国力羸弱、列强侵略、社会动荡。很多科技期刊创刊不久就消失了, 但有更多的科技期刊逆势而生。还有一些科技期刊多次停刊, 又多次复刊, 它们和那些消失了的科技期刊一起艰难地推动着中国科技期刊和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在这种艰难前行、点断线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自信。
1)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表现出的自信首先体现在一以贯之的强烈的时代和社会担当精神。中国近代科技期刊, 从萌芽到成熟, 几乎每一份期刊, 其奉行的最高宗旨就是救国、强国、富民。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每一次动荡和变革中, 它们大声疾呼, 努力践行, 显现出了强烈的担当精神。
2) 其次,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的自信还表现在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的自信上。中国近代科技期刊萌芽之时, 奉行“中体西用”, 此时的文化自信多少有些一厢情愿。此后, 这种文化自信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涌入的洪流中被淹没了, 但这种自信并没有消失, 直到中国近代科技期刊进入成熟期, 中国科技有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科技期刊响亮地提出了“科学的中国化”的口号。正如《自然界》在其《发刊旨趣》中提到:“印度的佛教, 传到中国, 变作中国的佛教, 这工作叫‘佛教的中国化’。科学的中国化, 也是这样的意思。”[2]166
3)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的自信还体现在它对中国科研成果的推崇以及不遗余力地扩大中国科技期刊和科研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上。当中国近代科技期刊在内容上摆脱了对西方译作的依赖后, 即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对中国学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大力传播中, 发表了一大批在各科学领域具有奠基性、开拓性, 同时也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文章。为了扩大国际影响力,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在还没有能力在海外发行的情况下, 采用期刊交换的方式, 使中国科技传播到了西方、日本等科技发达国家。为了便于国际交流, 扩大中国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近代还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外文(主要为英文版)科技期刊, 这些期刊发表的文章几乎都代表了中国当时各领域最高的学术水平。它们与中国其他期刊一起, 为中国科技在国际上赢得了一席之地[4-10]。
4)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的自信还体现在它对中国科学发展全局长远的谋划。《科学世界》连续11期刊载《化学定名表》, 列出了600多个化学名称的中文定名、英文名称、化学式, 为中国化学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因为“如果科学上的名词术语, 不能用本国文字语言为正确的表示, 那末科学绝不会有进步的”。[2]166
3 结语2016年7月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 号召大家“坚持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提出“文化自信, 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为当下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指明的道路:不忘初心, 在文化自信中继续前进。
[1] |
朱联营. 中国科技期刊产生初探——中国科技期刊史纲之一[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3): 91-97. |
[2] |
姚远, 王睿, 姚树峰, 等.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8.
|
[3] |
宋应离. 中国期刊发展史[M].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0.
|
[4] |
徐文梅. 中国近代最早的生物学学术期刊——《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丛刊》[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9, 20(5): 963-965. |
[5] |
夏文华, 张培富. 民国期刊《植物学汇报》与早期植物学科发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3, 24(2): 413-416. DOI:10.3969/j.issn.1001-7143.2013.02.051 |
[6] |
袁桂清, 燕鸣, 刘小梅, 等. 《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出版史[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3, 14(5): 580-585. DOI:10.3969/j.issn.1001-7143.2003.05.046 |
[7] |
姜玉平. 中国近代最早获得世界声誉的科学期刊及其启迪[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6, 28(1): 74-79. DOI:10.3969/j.issn.1000-0763.2006.01.016 |
[8] |
曾昭抡. 二十年来中国化学之进展[J]. 科学, 1935, 19(10): 15-35. |
[9] |
秉志国. 国内生物学工作之展望[J]. 科学, 1950, 32(12): 353-355. |
[10] |
朱恒璧. 中华医学杂志出版廿五週纪念感言[J]. 中华医学杂志, 1940, 26(1): 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