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格培育与完善的策略与路径
赵爱玲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92
摘要: "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范畴,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培育和养成无论对大学生个体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发展,还是对学校、社会发展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导致大学生人格缺陷的因素很多,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的人格培育与完善,必须既要善于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人格培养思想、学会理性认知良好人格属性,引导大学生自觉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明确定位人格培养目标;又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把人格培育与智能提高、艺术修养活动相结合,还要重视创新人格培育理念和方法,要以提高人文素养为切入点,塑造健全人格;更要注重创新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培育模式,把网络变成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平台。
关键词: 大学生    健全人格    培育策略    新媒体时代    
On the Strategies and Paths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in the New Media Time
ZHAO Ai-ling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China
Abstract: "Personality" is a concept with a rich connotation. To nurture and develop college students' good personal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whether for college students' individual personality,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ll-round development quality, or for school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re are many factors which can lead to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defects. In the new media time, to cultivate and perfect the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needs to be good at absorb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deas on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learn to rational cognition good personality attributes, and guide students to consciously accept 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clearly positioning the personality training goal; to guid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high grade campus culture activities and combine the cultivating personality with the intelligent raise and artistic culture activities;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innovate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personality cultivating, and to shape healthy personality by the means of improving the humanistic manners; an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novative personality cultivating mode to satisfy the time request, especially to make the network into a platform that would be conveni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 self-education, self-management and self-servic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healthy personality    cultivate strategies    new media time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托马斯·里考纳在《完善人格教育》一书中提出了学校应承担完善人格教育的10条理由,以及进行完善人格教育的12种学校内外道德教育实践途径,形成了系统的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产生了广泛的教育影响。这彰显出人格培育与养成在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终极关怀和价值实现趋向。[1]笔者在一次大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还是培育人格更重要的辩论赛中,听到了这样一种声音:“人格的培养,是一辈子的事,不是只有到了大学,才来说人格培养。因此,在大学无须着力培育人格。”如果说从辩论赛的角度这样论证尚可理解的话,那么,大学生在实际成长过程中,如果因为认为培育人格是一辈子的事,而忽略了大学时期的人格培育和锤炼,难免会给自身、家庭甚至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困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实践证明,具有良好人格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获得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社会尤其在新媒体乃至融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人格状况整体上是好的,但也有少数学生人格发展的自觉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部分学生知、情、意、行方面发展不协调,认知能力与行为能力发展不平衡;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加强大学生人格培育是一项非常重要、必要且十分迫切的事情。

一、 正确认识人格的本质与特征

人格一词来自于拉丁文的person,原意是“面具”或“脸谱”,指的是在戏台上表演的角色显示给观众的脸谱,代表着戏中角色的特定身份及其个体性格。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脸谱”文化所揭示的,每一张脸谱不仅代表一个角色,也彰显所代表角色的忠奸与正邪。为此,“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范畴。一般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的信仰、情操、态度、性格、气质、能力、行为习惯等特征的总和,也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能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它表达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特质,是人的内在精神性状 (知、情、意及自我意识) 与外在行为方式 (行为表现、行为习惯) 相结合的综合体现。其中,内在精神性状决定和支配着外在行为方式,外在行为方式反映并反作用于内在精神性状。从本质上看,良好人格是一种反映个体内在精神性状与外在行为方式相统一并受到社会普遍认可和赞同的认知与行为范式。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表征着个体的真实形象。综合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各学科在各自的领域内对人格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和拓展,可以把人格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 人格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

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人格的稳定性体现了自我的延续性,是个体内部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结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所强调的,人格由多种特质构成。这些特质会使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稳定的倾向性。正因为人格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我们才可能把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从精神素养和行为特点上区别开来,才能以此预测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的可能性行为,这也构成了认识和理解一个人的依据和前提。值得注意的是,无数的人学和心理学临床研究发现,人格的稳定性随着个体的成熟不断上升,并在50岁左右达到顶峰,但是尚未观察到或证明人格在哪个时期达到固化。人格的可塑性是指,人格具有不断变化发展性,也就是说,个体人格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个体人格的变化,如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的重大改变、生理和年龄的变化、自我修养、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等。值得注意的是,人格的发展反映出个体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过程,具有阶段性、递进性,人格在某一特定阶段或特定环境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同时,会随着年龄、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二) 人格是类属性与个体差异性的统一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又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成长起来,因而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与行为特点,没有哪两个人的人格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构成了人格的独特性、差异性。也就是说,个体人格既具有特定文化中的共性,也具有个体差异性,是类属性与个体差异性的统一。人格的类属性是指,人之为人的共同特质,是某一文化形态下为多数人共同具有的特质;人格的个体差异性是指,个体基于特定的教育、环境、遗传等先天或者后天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发育而成的为个人所独具的品格或特质。主要表现为个体在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能力、气质、性格、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性。强调人格的独特性、差异性并不意味着否认人格的共同性、类属性。

(三) 人格是综合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人格的综合性是指个体人格的整体性特征,它不是人的各方面特质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人全部精神特质的完整统一体,是各种因素错综复杂地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完整功能系统和综合体现,单独哪一个方面都无法涵盖一个人全部的精神特质。人格的社会性是指人格的培育与优化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这是人格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个体人格不仅综合体现了其置身其中的社会文化特点,是社会文明积累发展的产物和表现,同时也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和文明发展而不断嬗变。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格是社会文化的积淀,也是特定时代及时代精神和要求的体现。

(四) 人格是积极功能与消极功能性的统一

个体人格是人生选择的重要基础,支配和主宰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够坚韧奋发、勇于挑战自我,懦弱者会缩手缩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积极与消极性的不同表现,个体人格功能也因此划分为积极性功能与消极性功能。人格的积极性功能是指,个体人格在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人生轨迹中发挥着一种健康而有力的作用,能够促进个体正确选择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光辉人生之路的人格;人格的消极性功能是指,个体人格在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人生轨迹中发挥着一种消极、懦弱、失控、变态甚至畸形的作用,促使个人成长和发展人生轨迹中选择了一种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人生之路。积极人格能够促进个人成长、成熟和成功,消极人格则会影响个人走向成熟和成功。

二、 全面估价大学生人格观培育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大学生人格培育是指以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定向培育和养成过程。在人格的培育和养成过程中,由于内外、主客观以及教育方式、生活环境、偶然事件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格的发展,严重的会导致人格扭曲或人格障碍。

(一) 大学生的人格障碍与扭曲

人格障碍 (personality disorder,PD) 也称病态人格、变态人格,是个体在认知、情感、人际功能和情绪控制等内在精神体验和外在行为方面存在的明显偏离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的普遍期望,主要表现在社交、职业及其他重要领域中内在精神性状与外在行为表现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等方面。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主要有:偏执型、反社会型、不合群型、分裂型、强迫型、自恋型、无为型、情感型、爆发型等。如2002年发生的刘海洋事件中,刘海洋自称之所以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3只黑熊、1只马来熊和1只棕熊受到不同程度的严重伤害,只是为了验证“笨狗熊”的说法能否成立,当面对受伤的动物时,他竟然表现得那么无动于衷;当被拘留后,他虽然感到悔恨,但更关心的却是自己什么时候能被放出去,好让他继续完成毕业论文,这样的心理逻辑和人格状态不得不令人深思。

除人格障碍缺陷外,在部分大学生中还出现了人格扭曲的现象和问题。人格扭曲是介于健康人格和病态人格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也可以说是某种轻度的人格障碍。常见的人格扭曲有:孤僻、冷漠、自卑、懦弱、悲观、厌世、焦虑、冲动、容易生气等。当前社会条件下,大学生人格障碍与扭曲现象突出表现为:

一是重利轻义。一方面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功利心较重,行为处事以是否对自己直接有益为主要标准,突出表现为部分大学生交友、就业、入党动机、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功利化倾向,行为选择面前较少顾及奉献意识、服务意识、集体意识等。另一方面表现为部分大学生消费观的扭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对物质生活、消费产品的关注与依赖日益加深,大学生中间存在一定的攀比斗富、不理智消费现象,突出表现在所使用的电脑、手机等数码产品的品牌、价格攀比等方面。

二是诚信淡薄。一些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不说真话、怕说真话。在学习生活中直接表现为,学习上投机取巧,不愿花时间、下功夫,在毕业设计、社会实践报告论文写作时抄袭、剽窃,或者请枪手代写代做,在考试中作弊、在贷款后长期拖欠等学风、考风和作风问题。

三是个人主义。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不少,乐于接受新事物,自我意识强。但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感受与成功为前提,较少考虑他人与集体的需求与要求。一些大学生过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急于表现个人的能力,缺乏一定的团队协作精神,与人相处缺乏忍耐与宽容,有些学生遇到挫折时,首先把责任归咎于他人,怨天尤人,缺乏反省自己、完善自我的意识。

(二) 大学生人格培育的重要价值

大学生人格培育和养成着眼于引导大学生理性认知良好人格属性、发展大学生的人格品质,通过陶冶其道德情操,优化其气质、性格,提高其认知水平和能力,并力图将人类文化、审美、劳动等文明成果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独特素养,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培育和养成无论对其个体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发展,还是对学校、社会发展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诚如法国思想家科尔伯特所说:“一个国家是否伟大,并不取决于它的疆域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它的人民的品格。”“哪一个民族缺少了品格的支撑,那么,就可以认定它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2]245

1. 培育良好人格是保持大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保证

大学是一个小型社会,大学生就是一个小型社会的社会成员,大家不再单一扮演学生的角色,而是同时扮演多种角色,既是学生又是儿子、女儿;既是公民又是学姐、学妹;既是同学又是朋友、恋人,等等。大学生需要时时刻刻与人沟通,在沟通和交往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争执,这个时候不仅需要有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底蕴,更应该陶冶其思想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只有具备积极健康的人格,才能自觉学习和体悟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治学办事等方面的道理与方法,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合理控制情绪,保持心情愉快、舒畅和生活态度乐观、豁达,更好地促进个体的生存和全面发展,提高与人交往的技巧和水平。

2. 培育良好人格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学业发展与成功

追求个人价值实现是每个人毕生努力奋斗的最大动因。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在个体生存的基础上,拥有更丰富的健全人格和成功人格要素。积极健康的人格不仅可以帮助个体形成正确的认知,切实可行的目标及付诸实践的能力,同时能够引导个体正确地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问题,乐观、开朗、自信地进行学习、生活、工作。为此,加强人格培育,提升人格发展水平,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获得成功的人生。

3. 培育良好人格是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的需要

人格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借助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等相互促进、互动整合的人格培育合力。其中,学校是大学生人格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德育在大学生人格培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无数的案例表明,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或多或少的人格障碍问题,经过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同伴群体等方面的精神指导与引导,以及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不仅是可以治愈的,而且还会取得质的飞跃。为此,加强大学生人格培育,不仅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更是增强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4. 培育良好人格有利于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推动升华社会文明

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建设等尤其要依赖于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人才首先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拥有健全的道德人格,个体的身心和谐、人格健全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假设个体都有良好的人格表现,社会能保持礼让、和谐、包容、有序、文明的良好秩序,则必然会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相反,则可能削弱或破坏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运行保障。为此,加强大学生人格培育,既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和发扬优秀民族精神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 清醒判断网络对当代大学生人格观培育的影响

导致大学生人格缺陷的因素较多,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网络社会的认知、监管和建设不足是重要原因。网络社会是一个去中心、没边界、无主次、开放、多元的信息网际互动场域,它超越了权威与说教,甚至国界与民族,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主体多元化、交往平等化和自由化、信息虚拟化、隐匿化和流动化的平台,这使他们的生存方式、发展方式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化。一方面为提升大学生人格成长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人格塑造和培育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亦不可避免的问题。

(一)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人格培育的积极作用

首先,网络社会具有的开放性与交互性特点增强和升华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由于塑造健全的人格有赖于主体与客体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主体通过不断地探索自身、探索生活,可以达到不断完善自身的目的。无疑,网络社会的开放性与交互性可以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在最大可能性的范围内对自身的生命价值、自我意识价值进行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大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养成朝气蓬勃、有持续活力的开放性精神品质。

其次,网络社会具有的平等性与自由性特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由开阔的心胸与平等友善的态度。在网络上,个体与他人的行为关系是平等的,个人的行为有了最大可能的自由,这对渴望主体自由的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经常遭遇的秩序等级、权威话语界限等在网络上几乎不存在了,这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自主自由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大学生思与行、知与行、表与里一致性品格的发展。

(二)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人格培育的消极作用

目前,网络社会存在一定的虚拟性和隐秘性,容易诱发、产生人格障碍和心理信任危机。在虚拟的网络时空中,个体是以“虚拟人”的身份实施各种行为的,没有现实的束缚,“身居斗室,神游环宇”的网络生存状态,往往会形成“虚拟人格”,而这种“虚拟人格”转移到现实中,常常会造成双重人格与心理信任危机等人格问题,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侵蚀他们的精神理性,甚至阻碍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

其次,网络社会的工具性具有反主体性的特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它的形成过程无不依照网络逻辑原则,说到底无非是一种技术逻辑。”但这种技术逻辑很容易作为一种文化生态深入到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他们的价值观、情感,让人更多更深地养成一种依从技术、依从工具理性的思维逻辑和行为特质,压抑人的主体性,误导学生的行为标准和行为取向,最终导致大学生的人格抑郁与人格退化。

再次,网络社会的超时空性、超现实性与多元性容易形成大学生的交往焦虑与虚无人格。当今时代,大学生利用网络的时间日益增多,精力的消耗也是不断增加,然而对现实的投入时间与精力却日益减少,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网络世界,甚至形成网络依赖、产生“网瘾”等病症。相关研究表明,上网成瘾的大学生比没有成瘾的大学生明显地表现出孤独、抑郁和交往焦虑等人格特质。

四、 当前条件下大学生人格观培育的策略与路径

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人的责任时曾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3]329这里的“你的需要”实际是指“如果你不给你自己指定某种使命、某种任务,你就不能生活,不能吃饭,不能睡觉,不能走动,不能做任何事情”[3]329。这表明,义务与责任是普遍存在的,当代大学生必须始终牢记培育与完善理想人格,既应是源自大学生内心意义世界的道德律令,也是大学生成长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必然选择。

(一) 善于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人格培养思想,学会理性认知良好人格属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格培养思想,如孔子最早把“君子”人格作为读书人的人格典范,在他看来,理想的君子人格应当包含仁、知、勇、艺、乐等要素。其中,“仁、知、勇”是君子人格的内在要素,而“艺与乐”则表现为人格的外在特征。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4]36意思是说,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 (道德),凭什么再称君子呢?而“君子”人格的集中表现就是“文质彬彬”,孔子曾经把“文质彬彬”作为君子理想人格的要求和标准,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58这就是说,只有内在的“质”与外观的“文”比例协调、相得益彰,才能成为君子。孔子的人格思想及其追求理想人格的过程不仅为大学生人格培养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引领与借鉴,也是一种极具激励和鼓舞作用的榜样力量,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培育和完善人格的宝贵经验和思想资源。

(二) 自觉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明确定位人格培养目标

理想信念是人格培育的基石,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原动力。在当前价值观多样化和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情境中,越是主体性匮乏的个体越容易陷入困境,丧失信心;相反,越是主体人格健全的个体越容易在无规可循的条件中凭着自己的理性判断和正确抉择,不断探索出化解矛盾、调控情绪,走向有序的策略和途径。

一是要明确定位大学生人格培育的目标。大学生要实现健全、和谐的人格培育目标,从行为角度看,一方面要具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和与环境相处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具体讲就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顺利适应环境,自主调节情绪,注重道德自律,具有责任意识,人际交往良好。这种健全人格的习得和保持必然为大学生胜任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要树立“思想有多远行动就能走多远”的坚定信心。人活着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尤其要重视以远大志向作为前进的动力。志向和才干,是青年人得以翔之高远的人生双翼。人一旦有了坚定远大的志向,即使再清贫,再清苦,也不觉得苦和累,也会甘之如饴。正如邓小平曾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5]110他同时强调:“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强调理想,重视理想教育,尤其是对青年大学生的理想教育,是老一代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也是当代大学生补足精神上的钙、保持良好精神风貌的内在动因。

(三) 积极参与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把人格培育与智能提高、艺术修养活动相结合

中共中央2013年12月23日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润物无声的教育魅力,对大学生人格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导向作用。正如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的:“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在大多数情形中,都是由环境培养出来的。那么,在他念书的地方,他无论走到哪儿,所看见的,都应当不是别的,而只是宏大的、强壮的、优雅的东西才对。”

一是要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和各级各类社会实践、科普教育、志愿服务、文明养成等活动,坚持把人格养成与智力开发、提升艺术修养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寓人格培育于丰富多样的文体和艺术活动之中,使自己在充分参与中体验快乐,同时展示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和良好精神面貌,促进大学生自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二是要学会欣赏、保护学校精神内涵丰富的校园人文环境,参与和支持学校的自然环境建设,适量适时参与校园绿化劳动,爱护和保护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碑一石、一桌一椅,强化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三是要充分拓展和利用学校新闻网、广播站、电子屏、橱窗、校报、简报、官方微博等各种宣传媒体的育人功能,将人格培养与各种媒介的舆论引导、价值导向相结合,强化自我养成意识,学会从生活点滴做起,处处留心、处处用心,寓学于乐,寓乐于学,使个体人格在无处不在的良好舆论和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和提升。

(四) 高度重视专业性社会实践,努力在典型性行为实践中历练人格

人的一切优秀品质,都要经过社会实践的锻炼才能养成。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良好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是要积极认真参与专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和知识性学习有机结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岗位实践中,通过不定期地参与实践交流会、工作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增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进一步强化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意识,有计划地弥补知识和能力不足,不断提高专业学习情趣和综合素养,增强自信,提升自觉,促进塑造健康人格。

二是要正确面对逆境和挫折。这是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吃苦耐劳精神不足情况而提出的重要策略。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人们在竞争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从而使人们处于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如果不能正确面对逆境和挫折,就可能导致消极、颓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引导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所强调的:“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6]这揭示出,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既要积极参加各种劳动锻练、实践体验、行为训练等,在各种实践与训练中磨炼意志,锻炼理想,陶冶情操,又要在社会实践中始终树立和保持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和乐观主义态度。只有秉持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和乐观主义态度,才可能像天体一样刚健有为,运行不止,历练和完善人格。

(五) 创新人格培育理念和方法,突出人格培育的主体性特征

大学生人格培育本质上是道德主体性人格培育的过程。以往的道德主体性人格培育理念和方法,总体上重单向灌输、轻双主体互动,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摆在了不平等的地位上,忽视甚至不考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需要,这些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健全和谐的大学生人格培育。这种理念和方法用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话来说,“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授方法”。为此,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培育,就必须不断创新人格培育的理念和方法,吸收借鉴主体间性理论的思路和经验,突出大学生人格培育的主体性、道德性特征。

一是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认识、积极悦纳自己,建立良好的情绪调控机制,使“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尽可能一致。悦纳自己必先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各方面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学会接受自己,对自己不提出苛刻、非分的期望和要求,制定符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和奋斗理想,同时努力发挥和发展自己的优势、潜能,即使对于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也能泰然处之。

二是要重视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实现培育理念由规范导向向生活导向转换。“生活”是人格培育赖以发生的真实前提和条件。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就是要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切入进行人格培育,把人格培育与大学生的课堂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水平与质量等相关联,以生活为出发点和必然归宿,一切源于生活、一切通过生活,一切为了生活。一方面要努力克服以往总体上重施动者主体性、轻受动者主体性,重教师灌输、轻学生参与,重智商培育、轻情商培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养成,重学习成绩、轻综合素质,重课堂讲授、轻实习实践,重做事培训、轻做人培养等把人格培育与学生当下生活疏离与偏离的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下功夫,尤其要关心大学生的精神发展与理想信念、价值观自信建设。对大学生的人格培育不仅应在学科教育上下功夫,更要从整体的人的发展方面下功夫,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力、智能发展问题,还要关心他们的整个精神世界及其活动,关心他们包括能力、兴趣、情绪、体验、心灵世界等在内的全部生活。

(六) 以提高人文素养为切入点,塑造健全人格

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个体精神世界的灵魂。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必然要求。立足于提高人文素质的人格培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传授、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形成个体的精神风貌的教育和过程。

一是要以优秀的人文文化来武装自己的头脑。首先要立足现实,从基础抓起,广泛涉猎优秀人文文化的经典书籍,使自己通过与人类历史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的不断对话,自觉汲取优秀人文思想的精华,并且在不断地阅读和体验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人文视野,提高思想和思维的高度和深度,进而远离部分大学生平庸、浮躁、功利、务实等价值观念影响,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

二是要重视多种文体教育形式的熏陶和影响。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不仅要在内容上广泛涉猎,也要在形式上高度重视诗歌、音乐等文体和艺术形式教育对陶冶情操、完善品德、健全人格的积极作用,正如孔子指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80意思是说,要用《诗经》激励志气,用礼作为行为规范的立足点,用音乐来陶冶性情,完成人格修养。孔子还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4]67这是把诗教与乐教并列,将其看作是成为仁人君子必不可少的条件;把“志道”与“游艺”结合起来,当作陶冶德行的途径和手段。

三是要重视把提高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针对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重科技、轻人文素养培育和发展的价值倾向,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育,不仅应十分注重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又要十分注重提高自己的人文精神与素质,挖掘和弘扬人类优秀人文精神,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相对稳定的德行与品质。

(七) 创新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培育模式,把网络变成大学生加强自育、自控和自我服务的平台

新媒体时代,不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也呼唤一种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格培育模式。

一是要自觉接受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学校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的重点在于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觉遵守网络规则,自觉地做守道德、懂法律的网络人,比如应不主动制造和传播非法信息,不使用令人不愉快的语言,自觉维护他人知识产权,尊重他人隐私,杜绝恶意行为等;当发现不道德和不法行为时,不仅要自觉地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和抗干扰能力,学会辨析和远离网络社会的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影响,切实增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又能自觉地站出来扶正祛邪,积极维护网络的正常秩序。

二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室”、空中课堂、“聊天室”“电子邮箱”、微信、微博等网络技术手段进行交流与咨询;同时要利用网络的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等优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使人格培育模式由传统灌输向现代启发引导式转变,不断提高大学生自主自为、积极学习的自觉性。

三是要充分利用各校已经建立的网络心理门诊空间,及时表达和传递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关注的焦点问题,使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能够从贴近学生心理实际的角度,及时快捷地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引导其走出心理误区,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塑造并养成健康和谐的理想人格。

参考文献
[1] 袁桂林.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2] 戴定澄. 音乐教育展望[M]. 上海: 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1.
[3] [德]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4] 论语白话今译[M]. 勾承益, 李亚东, 译. 北京: 中国书店, 1992.
[5]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6] 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4-05-04)[2016-09-15].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4/c_1264605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