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 Vol. 31 Issue (20): 53-57  
0

引用本文

赵志浩. “创客”教育及其实践对策[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1(20): 53-57.
ZHAO Zhi-hao. The "Makers" Education and Practice Strategies[J]. 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6, 31(20): 53-57.

基金项目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培育河南省“创客”文化对策研究(2016B077)

作者简介

赵志浩(1981-), 男, 河南沈丘人,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哲学博士, 理论经济学博士后, 主要从事创新文化研究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6-09-18
“创客”教育及其实践对策
赵志浩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 450002
摘要: 培育“创客”文化和“创客”精神应从“创客”教育抓起。学校“创客”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创客”教育是培育创新人才和实现“双创”战略的重要手段。在实践过程中,应把“创客”教育纳入各阶段的教育体系之中,积极探索“创客”教育教学模式。在学校内部开设“创客”教育课程,并注重家庭、社会、企业和政府的参与和联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人人爱创、人人能创、人人创客的“创客”教育环境和“创客”文化氛围。
关键词: 创客教育    创客空间    教学模式    师资    
The "Makers" Education and Practice Strategies
ZHAO Zhi-hao     
He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Zheng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 That cultivating the "makers" culture and the "makers" spirit should start from "makers" education. The "makers" education designed to train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Carrying out the "makers"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o achieve the "Venture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In practice, it should be "makers" education incorporated into the various stages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actively explore "makers" teaching model. It should create "makers" education courses within the school and linked the family, social, business and government that lead to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makers" culture in the whole society that everyone likes to create, everyone can create, and everyone can become "makers".
Key words: makers education    makers space    teaching model    teacher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访深圳柴火“创客”空间期间,对“创客”运动给予了高度评价,2015年“创客”一词进入政府工作报告。目前各级政府部门正在积极为创客提供良好的监管环境,促进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然而,与“创客”相关的产业相比,“创客”教育活动还未引起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2015-2016年的“创客”活动实践表明:“创客”空间发展比较快,但是“创客”不够用。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看,“创客”不够用是“双创”的痛点和短板。因此,应加快出台“创客”教育规划,推动“创客”教育走向制度化安排,强化教育创新的政策保障。将“创客”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加快“创客”教育推广,尽早出台“创客”教育的相关发展规划,在创新人才战略相关制度设计中体现“创客”教育。将“创客”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使“创客”教育在课程体系、教育模式、硬件环境、教师队伍、社会对接等方面形成制度化安排,使全社会在理念上达成共识。

一、“创客”教育是新时期创新教育的新形态

这是一个创新时代,也是一个“创客”时代。张瑞敏在《致创客的一封信》中提到,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了一个“人人创客的时代”[1]36。那么,什么是“创客”呢?“创客”对应的英文是“Maker”,维基百科上解释为“是一群酷爱科技、热衷实践的人群”。实际上,每一个进行和参与创造的人都可以被称为“创客”。“创客”将个人兴趣爱好与工作事业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创意、设计和想法变成现实产品。“创客”开展活动需要一定的场所空间,服务于“创客”活动的场所空间就是“创客空间”,即具有共同兴趣爱好者的聚会、讨论、社交、合作等的活动场所。在党中央“双创”战略号召下,出现了不少“创客空间”和“众创空间”。“创客”空间的出现使创新主体不再局限于科研人员,大大降低了创新门槛,但同时也出现了“舞台多,演员少”(“空间”多“创客”少)的局面,尤其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客”素质的“创客空间”少,甚至出现了建“创客空间”赚快钱、“合伙骗补”等现象,出现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原因在于目前“创客”教育的缺失。

“创客”教育以培植“创客”精神和“创客”文化为目的,因此从长远看,培育“创客”文化应从“创客”教育抓起,特别应从基础教育开始,以“创客”教育为基础培养“创客”人才,“创客教育是实现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2]9,通过“创客”教育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以分数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创新型人才。统一化的人才教育模式不利于人创造能力的发挥,应把“创客”教育贯穿于各个层次的教育体系之中,即应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改革完善教育体系,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投入“创客”养育,培养培育“创客”主体。把“创客”教育引入我国的教育体系,并以此为契机改革以灌输知识为主要方式的教育理念,以“创客”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创客”教育,培育“创客”文化,把“创客”教育纳入文化战略、科技战略和社会建设之中,大力推进创客运动,有利于激发被教育者的创造热情,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氛围。实践过程中,应在主体培育、载体打造、平台建设、资金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全面推进“创客”文化的普及工作,最终形成人人爱创、人人能创、人人“创客”的局面,从而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

二、开发“创客”教育课程体系

“创客”文化的培育与发展,需要与之对应的教学理念和教育体制的变革,即彻底改革应试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体系,全面引入以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创客”教育,鼓励学生开展创意活动。“创客”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客”活动中的项目往往涉及电子、机械、物理、数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学科细分来规划课程体系,仅仅依靠各门课程的知识碎片,学生难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创造性作品。这便需要在优化教材和课程体系,开发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满足学生的创造需求。因此要建立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实施系列关于创新动手技能训练的综合课程,设计形成系列化、多样化、多层次的“创客”教育课程体系,并把“创客”的理念精神贯穿于教育的各方面,不仅劳动技能课要引入“创客”元素,所有课程都要植入“创客”元素,不仅面向科技创新,也面向人文、艺术和文化创新。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发“创客”教育课程体系:

第一,充分挖掘各学科已有资源,开展现有课程体系内的中小学“创客”教育实践活动和技术实践活动,改革现存课程体系。运用“创客”理念整合多学科知识,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联通,将“创客”教育贯穿于各门学科之中,促进“创客”教育与基础教育相融合,把“创客”教育理念融入物理、化学、艺术等传统学科课程,特别是在技术必修课中融入“创客”理念。“创客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目的在于以学致用(引者注:应为“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将动手操作和实践体验的元素融入各学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开展基于创造的学习,而不是增加多少学分或课程数量。”[2]12第二,开发“创客”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建设专门面向“创客”训练的“创客”课程。建设专门的“创客”课程甚至“创客”类专业,将多门学科知识融合到“创客”课程当中,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创客”思维和“创客”能力。第三,根据学科教学需要,结合学科内容合理设置“创客”课题,以“创客”课题或项目的形式组织课程内容,以“创客”课题或项目带动“创客”课程改革建设。高校也可根据自身优势,开设符合自身特色的“创客”课程。还可根据专业需求和地方产业特点,与社会优秀“创客”合作编写“创客”式校本教材,开发专门的“创客”教育课程,完善“创客”课程体系。

三、探索“创客”教育教学模式

“创客”教育以培育大众“创客”精神为导向,寓学于做,寓做于乐,顺应创造兴趣,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好奇心等,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自由地做、自由造物的能力。“学习不再是对未知知识的记忆,而是在创造过程中巩固知识、学习新知识与技能。学生不再局限于教室环境中,而是在创造的过程中感知自我与世界,并进行积极的交流协作;教师也不再是知识机械的传输者,也不再局限于关注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而是在创造过程中发掘学生的个性需求、天赋特长与创新方式。”[3]9“创客”教育应建立在体验教育和创新教育理念之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玩”中最大化地激发创意,基于兴趣进行创新或创造。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客”教育提倡“寓教于乐,以玩导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应注重实践操作,参与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合作交流共享精神,优化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创造的兴趣,让学生自由探索、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使学生自主探索并合作解决问题,鼓励和吸引更多有兴趣的学生加入创客队伍。

开展“创客”教育必须转换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改变单一、单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的情况下进行体验式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让学生成为知识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欲求和创造热情。用“创客”思想和理念改善老师的教学风格和课堂文化,课堂不再是讲授知识的场所,教学方式由单一到多样,由单向知识传导走向平等多向交互沟通,注重参与、合作、启发、探究、案例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第一,探索“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根据专业、课程特点等在各教学环节中融入“创客”活动,融合“创客”教育理念,注重“创客”教育与传统教学融合。第二,改变专业化、分割化为整体化、融合化的课程体系,注重不同学科间的融合及文理学科间的知识贯通,实现跨学科教育,突破学科间壁垒,实现各学科之间的融通与融合。第二,建立“创客”教育教学设计模式。由整齐划一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由封闭型教育向开放型教育转变,由文本化教育向生活化教育之转变。以“终身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求职创业能力。

四、建设学校“创客空间”

“创客空间”是“兴趣相投的创客们的聚集平台,是创客们最基本的组织单位”[4]128,是为学生自由创作提供的固定活动及交流场所,也是“创客”教育推行的重要平台和依托,“创客”活动和课程都需要“创客空间”来支撑,“创客”教育需要通过“创客空间”平台推动各种“创客”活动发展并传播“创客”文化。学生可在空间中开展基于兴趣的学习活动,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分享观点和资源,交流思想,开展协作学习,相互借鉴启发。或者利用空间中的工具、资源解决问题、实现创作等,同时可与其他同伴进行交流、分享和协作,展示自己创造的作品,交流创作作品过程与收获,也可通过观看其他同伴的作品,开阔创作思路,整合不同知识领域的创意,汲取再创作的灵感。因此需要注重“创客”教育平台的建设,为学生跨学科的合作提供场所场地,启动“创客空间”建设计划,把“创客空间”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标配,为学生搭建开放、开源的硬件平台,研究学校“创客空间”的建设方案以及管理运营方案。构建基于“创客空间”的教学模式,加大“创客”平台建设和“创客”资源开发的力度。

第一,建设适应“创客”教育的基础设施,大力倡导建设公共“创客空间”和开放性实验室,支持各类学校建立“创客空间”,中小学大学都应把“创客空间”作为标配,建议在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技馆等内建“创客空间”。第二,中小学校可基于图书馆、教室等建立“创客空间”,面向全校师生使用,鼓励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协作学习。高校可将校内的实验室、机房、科研室、图书馆、阅览室等具有较大空间、设备齐全、材料多样、可供全校师生利用的空间场所改造为“创客空间”,供学生进行学习实践活动。每所学校可根据自身特色,搭建供多校师生共同使用的“创客空间”。另外还可尝试学校提供场地,第三方公司投资建设“创客空间”。第三,“创客空间”应成为学校开放的窗口,在一定范围内向社区开放,同时与社会上的“创客空间”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使学生的项目走出课堂和实验室,定期开展丰富多样的“创客”活动,与各行各业的“创客”分享创意,以获取全新的创造灵感。还可以利用“创客空间”开展讲座和研讨会,将各行各业的“创客达人”邀请入校开展项目展示和宣讲,以“创客空间”为依托举办各种培训活动,创办“创客”项目经验分享会等。

五、培养培育“创客”师资

“创客”教育需要大批能够指导学生“创客”活动的专业教师,教师是指导和推进“创客”学习的主体。“创客教育中,学习内容不再是固化的书本知识,教师的角色与任务也发生了变化。……创客教师更接近教练,而非书本知识的传授者。”[5]10“创客”教育的中心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不再机械地传授知识,而变成了课堂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创客”教师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能够感染和感化学生从事创造性学习,带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不仅提供资源和经验,而是讲授设计思考的方法,通过设计工具形成创意。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也要对新信息技术有所了解,掌握新兴信息技术,可以说“创客”教师自身首先就应是一名热爱创造的创客。然而目前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已有的师资队伍大多难以满足广泛开展“创客”活动的需要,所以应重视“创客”教师的培养,培训和引进各类“创客”导师,积极探索以提高想象力、创造力为目的,以体验教育为手段的教育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创客”师资的培养和培育:

第一,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培养专业型和兼职型的两大类“创客”教育师资。在传统教育模式基础上,增加创新教育,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好奇心。通过各种专题培训和“创客”教学研讨活动,帮助教师了解掌握“创客”教育的本质、理念、教育模式和具体操作方法,构建一支专业的“创客”教育师资队伍。第二,整合全社会的人才资源,深化“创客”教育师资的多种培养途径。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各类人才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创客”活动,做“创客”导师;聘请专业领域的校外专家成为“创客”导师,充实壮大“创客”教育的师资队伍。第三,广泛吸纳各类专家组成跨界的导师团队,组建高水平的“创客”专家资源库。打造“创客”教育联盟,聚集有志于从事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和知名企业技术专家组成“创客”导师团。第四,将各类创新人才纳入“创客”导师队伍,从校内外聘请“创客”教育导师,邀请一些在企业中有一定成就的“创客”做学校的兼职教师。一些具有在相关专业如计算机、工业设计、工程制造、艺术设计等方面有经验的学生家长,也可以作为“创客”教育的师资力量。

六、对接家庭和社会“创客”教育

“创客”教育应从家庭做起,家长要有“创客”教育的意识,尊重孩子的兴趣,重视让孩子的自由成长。家长应改变孩子的成才观,注重对孩子个性和天性的鼓励和引导,给孩子“玩”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培养孩子的“创客”意识和“创客”精神。不应把孩子的奇思妙想和动手动脚视为淘气和不务正业,对子女成才的价值观也应该有所改变,改变那种学习好、考试好、分数高、进名校等作为评价子女的标准。要给孩子相对独立的游戏空间,积极支持孩子的各种创造行为,和孩子一起玩自由造物的活动,例如陶艺、编织、制作等动手的活动,创造活动变成一种休闲方式。家长要带孩子参加一些“创客”大会,有条件的家庭甚至可以在家里打造小型的“创客”空间,让“创客”空间进家庭,和家人一起游戏中创造,为学校“创客”教育做好准备。

美国在社区“创客”教育方面,“动员全美所有地区都要重视如何将创客行动纳入区域与社区发展计划”[6]41,而我国在这方面做得显然是不足的,为了在全社会形成“创客”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应在不同社会内部打造满足社区居民开展“创客”教育的平台和空间,让不同层次、不同技术背景的人都有参与“创客”行动的机会并得到持续支持。在硬件方面,要有公共服务型的“创客空间”,社区、公共图书馆建立供“创客”活动的场所,且提供专业指导服务,建立基于网络的线上虚拟“创客”社区,把公共“创客空间”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作为创新型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性的实验室,为不同年龄段的人们进行自由造物提供资源条件。社区“创客空间”开设面向特定“创客”对象的“创客”教育课程,面向社区儿童开设艺术类“创客”课程,面向不同年龄段儿童有不同级别课程且所有课程都安排有丰富“创客”经验的指导教师,同时通过夏令营的方式组织儿童、家长积极参与“创客”工作坊,调动社区居民有效参与。软件方面要营造“创客”文化氛围、厚植“创客”文化土壤,即营造鼓励创新创造的文化氛围和崇尚开放、包容、共享的文化生态。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比赛、嘉年华、节会等)把自由造物运动打造成很酷很时尚的活动。通过各种媒介塑造自由造物英雄、“创客”英雄。通过多方合作创建社区“创客”中心,形成社区内外互帮互助的文化氛围,支持亲子“创客”活动,也可以吸引成人参加“创客”活动,进而培植全民“创客”文化。充分利用科技活动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少年宫、科技馆等载体,扩大全社会对“创客”理念和创新精神的认知度,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七、争取企业和政府的支持

“创客”教育对经济的重要性表现在支撑“创客”的经济发展上,“创客”经济具有开放共享的特点,可以降低了创新成本,加快创新速度。“创客”教育不仅是推进双创战略的当务之急,也是培育创新人才、提升民族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百年大计和长远大计,因此应引起包括政府和企业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目前情况下,学校期望“创客”文化和创新文化,并经由“创客”教育推进教学改革和教育改革,促进人的发展,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相关企业试图借助学校“创客”教育,推进企业创新,增进企业和学校的融合,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积蓄。因此,“创客”教育呼唤学校、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通力合作,共同为“创客”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

开展“创客”教育首先应注重“创客空间”建设,“创客空间”的核心是提供创新、创业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创客空间”的发展需要空间、场地、人才、知识、技术、资金、政策、服务、市场、管理等创新资源的支撑,而多数“创客空间”的软硬件设施和指导技术无法满足“创客”的需要,因此需要以学校“创客”教育为载体,有针对性对社会开放,引导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等积极参与,实现校企、校政等协调与对接发展,为“创客”文化提供产业支撑。还可以与各类企业或部分家长合伙共建及管理“创客空间”,或通过宣传争取社会募捐获得建设资金。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鼓励和培育“创客”社团组织与“创客”文化活动,加强与企业合作,拓展“创客”实践平台。将社会上的优秀“创客”项目引进校园,激发学生创新意愿。组织开展各类“创客大赛”“创客沙龙”“创客嘉年华”“创客教育作品展”等活动,帮助宣传推广成熟的“创客”项目,实现学生“创客”项目的产品化、市场化,鼓励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创客”行动中来,同时通过提供“创客”产品或项目驱动方式,与社会合作并获得资金支持。

把“创客”教育纳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中,并利用好对应的扶持和帮助政策。利用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和各方面的政策优势,将不同阶段的“创客”教育相互衔接,实现项目对接、资源共享、师资共享、活动共创等。争取来自政府在研发和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配套服务等推动“创客”教育发展。争取政府出台支持扶持“创客”的系列政策,比如专批“创客”项目的发展资金以及硬件设备,财政投资的实验室率先开放,鼓励大型企业的实验室开放共享等。积极对接政府搭建的各种“创客”教育平台,利用政府提供的“创客”教育资源开展“创客”教育,争取一些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或推广项目适当向“创客”教育倾斜等。总之,通过打造汇聚政府、企业和市场“创客”教育平台,以多种形式展开与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合作,培育教育领域和广大民众的“创客”精神和“创客”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瑞敏. 致创客的一封信[J]. 商周刊, 2014(25): 36.
[2] 杨刚. 创客教育: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的新路径[J]. 中国电化教育, 2016(3): 8–13.
[3] 周如俊.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2016, (24):9-11.
[4] 张守刚. "创客空间"兴起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J]. 中国成人教育, 2016(2): 128–130.
[5] 祝智庭, 雒亮. 从创客运动到创客教育:培植众创文化[J]. 电化教育研究, 2015(7): 5–11.
[6] 郑燕林.美国社区创客教育的载体--社区创客空间的发展动力、功用与应用[J].2015, (10):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