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水之战是楚汉之争中最重要的一场具有转折性、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是韩信的迂回战略的一个关键环节。汉高帝四年(前203) 十月①,韩信以数万之兵袭齐二十万之众于历下(今山东济南),再疾袭临淄(今山东淄博),齐国君臣作鸟兽散。十一月,韩信东击龙且二十万众于潍水,楚军主力遭受一次重大损失,楚汉战争的力量对比因此发生了根本转变,楚强汉弱的情况一举得到改观。潍水之战胜利后,赵、代、燕、齐之地全部为汉军占领,汉军从西楚后方对其形成战略包围的态势,项羽完全丧失了优势和主动的地位,汉军进入了全面反攻的新阶段。
①汉承秦制,以十月为岁首。
一 韩信的迂回战略楚汉之争中,韩信虽然是汉军大将,但他并不常和刘邦在一道,而是别领一军进行独当一面的作战。韩信和刘邦就好像是在大地上画了一个同心圆,刘邦在中心部分较小的范围内活动,而韩信则在较大的外圆周边,不断在广袤的战场上移动。在弱势的汉军中,韩信统帅的一支数万人的军队,每每大放异彩,他用外围战场不断的胜利,给刘邦以巨大的支持,使楚强汉弱的形势逐步得到逆转。
彭城之战后,刘邦不仅损失数十万大军,而且原来已经投降和归附的诸侯也纷纷背汉附楚。汉高帝二年(前205) 九月,韩信灭魏,拔掉了扎在汉军背上的芒刺,但黄河以北代、赵、燕、齐等诸侯国雄踞一方,与楚联和,为楚之翼,战略形势十分不利于汉。汉军正面受到了很大的压力,荥阳(今属河南)、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 两次失守。艰苦而又长期的拉锯战,使得刘邦一度想放弃这些重要的战略据点,退守巩(今河南巩义)、洛(今河南洛阳)。在这关键时刻,韩信总揽全局,及时向刘邦提出一个重要战略建议:“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1]177韩信的这一建议实际上是一项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战略行动计划。
韩信的建议实质包括三层意思:第一是让刘邦率领汉军主力坚守荥阳正面战场,利用荥阳、成皋、巩、洛一带的有利地形,持久地同项羽周旋;第二是由韩信率领部分兵力,在北方战场上继续东进,大举出击,一一消灭赵、代、燕、齐等割据势力,完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实现楚、汉双方力量对比的转变;第三是韩信由齐地挥师南下,占领项羽的后方,然后转兵西下,与刘邦会师,围歼项羽于荥阳城下。
韩信的迂回战略是我国战争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正面持久防御同侧翼大举进攻相结合的战略方针。当时,北方的赵、代、燕、齐等国依违于楚汉之间,如果将他们并入汉的版图,无疑会大大增强汉的实力,从而彻底改变双方的实力对比。而上述地区一旦归汉,楚的后方也就直接暴露在汉的攻击之下,汉对楚可以形成两面夹击的态势。这是一种很高超的战略指导艺术,它不同于古人一般所谓的后发制人或诱敌深入的方针,而是通过正面防御疲惫消耗敌人,通过侧翼进攻发展壮大自己,最后夺取全局的胜利。
刘邦采纳了韩信的建议,给韩信增兵三万,让他去进攻赵、燕、齐等国,同时又给韩信安排一个助手,派熟悉代、赵等国情况的常山王张耳去协助韩信指挥作战。韩信迂回战略计划的实施,揭开了楚汉战争崭新的一页,使整个战场形势开始向有利于汉军而不利于楚军的方面转化。刘邦和项羽在荥阳、成皋一线展开了一场长达两年多的拉锯战,而韩信则将数万新军北略中原,纵横捭阖,席卷诸侯,对楚军实施战略包围,分散和牵制了大量楚军。同时,韩信又以魏、代、燕、赵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源源不断地支援成、荥防线,给项羽以极其沉重的打击,给刘邦的正面战场以强有力的支持。
韩信挥师北上,接连灭代、破赵、定燕,战果颇丰。项羽为保护楚军的侧翼安全,多次派兵渡黄河北击赵国,但由于刘邦扼守荥阳、成皋一线,楚军又不得尽遣主力北上,加之张耳和韩信率军往来救援,楚军终究无法扭转局面,只得将精力再度专注于荥阳、成皋战场,并多次派兵切断汉军的粮道,使汉军刘邦部在补给上出现了很大的困难。汉高帝三年(前204),楚汉在荥阳成皋之争夺战已达高峰,汉荥阳方面情势甚为危急,韩信、张耳统军南下驻屯修武(今属河南),与荥阳、成皋成掎角之势,以保河内之安全。四月,项羽围刘邦于荥阳,项羽谋士范增劝项羽急攻刘邦,陈平用离间计分离项、范。五月,刘邦逃离荥阳,南走宛、叶。项羽克成皋,追刘邦于宛、叶。彭越在楚后大肆活动,项羽还军东击彭越。刘邦还军荥阳,收复成皋。六月,项羽击败彭越,西上克荥阳、成皋,刘邦逃往赵地,夺韩信大军,拜韩信为相国,令其征兵击齐。
当此之时,“刘邦深感楚攻势之猛烈,必须开辟新战场以分其势。而此时开辟新战场之良图,莫如下齐以威胁楚之后方;且汉若攻齐,楚势在必救”[2]69。占领齐鲁,虎视西楚,这是韩信既定的战略目标,在刘邦挽回败局重振声威的同时,韩信率曹参、灌婴重组新军,整训兵马,安抚民众,积极准备攻齐。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韩信不仅用兵如神,而且治军有方,韩信所召集的士卒,只要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和实战锻炼,便可以成为善于作战的精兵。韩信受命征招赵地士卒东进攻齐,这支新军很快就被韩信训练成为可以迅速投入使用、具有很强战斗力的军队,面对多于自己数倍的强大对手,这支军队取得了令人震惊的辉煌战绩。
二 齐国的摇摆政策《史记·淮阴侯列传》对韩信灭齐之战有如下记载:“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于是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齐已听郦生,即留纵酒,罢备汉守御。信因袭齐历下军,遂至临菑。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亨(烹) 之,而走高密,使使之楚请救。” [3]550
齐国地大人众,实力比较雄厚,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是称雄于诸侯的大国之一。楚汉相持,项羽撤出齐国,田横收复齐地,立田广之子田荣为齐王。齐国曾经因为内乱和项羽攻齐导致实力大减,面对楚汉相争的局面,齐国密切关注战局,坐山观虎斗。楚汉双方都想争取齐国相助,利害攸关,楚汉两方保持均势才是齐国之福,任何一方全胜都是齐国之祸,齐国公开立场就是保持中立,既不助楚,也不助汉。齐国位于楚国之背,保持中立实际上等于助楚。韩信破赵,危及齐国,田横心里非常清楚,韩信安抚赵地以后,兵锋所指必是齐国,齐国上下一直比较紧张,从各方面加强了作战准备,田广、田横派遣齐国大将华无伤、田解率领二十万大军在历下布防,严阵以待,防备韩信的进攻。
在韩信出兵前夕,刘邦恐韩信不能迅速克齐,采纳郦食其的建议,派郦食其到齐国去劝降,企图军事进攻和政治诱降双管齐下。但是,派郦食其到齐国劝降这件事,刘邦没有正式通知韩信。汉高帝四年(前203) 十月,韩信进军至平原(今山东平原南),正准备渡河之时,得知了郦食其已劝降齐国的消息,韩信颇感意外。就在韩信打算收兵回师时,韩信身边的谋士蒯彻看出了刘邦的态度和用心,由于韩信始终未接到刘邦停止伐齐的命令,对齐用兵并占领齐地是韩信必须完成的首要军事任务,蒯彻建议韩信继续执行刘邦的命令。韩信听从了蒯彻的建议,率军从平源津(今山东德州南) 渡过黄河,乘齐无备对齐军展开迅猛的进攻。
齐军虽然多于汉军数倍,但因齐、汉两国议和,放松了警惕和戒备,正忙着要撤防东归,突然遭到汉军的意外打击,毫无抵抗能力,即时溃散。韩信轻易占领历下,歼灭了齐军主力。韩信在历下消灭了齐军主力之后,亲率汉军主力日夜兼程扑向齐都临淄,田广、田横忽闻韩信杀来,顿时惊慌失措,不知所为,以为自己是受了郦食其的欺骗,当即将郦食其烹杀。由于齐军主力在历下被歼,齐国已无力防守都城临淄,齐王君臣各自率兵仓皇出逃,齐王田广逃往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相国田横逃往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守相田光逃往城阳(今山东菏泽东北),将军田既逃往胶东,将军田吸逃往千乘(今山东高青东北),整个齐国陷入崩溃和混乱之中。
破齐战役是韩信利用郦食其对齐的成功游说,趁齐不备而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有学者据此认为韩信妒郦食其之功以致其被烹,如明人唐顺之在《两汉解疑》中认为:“信之杀郦生,实所以自杀也。贪一时之功,不顾违高祖之命,是自取猜忌也。”事实上,郦食其之死从根本上讲应归咎于刘邦,范学辉《重评韩信的灭齐之战》对此有公允的结论:灭齐是刘邦和韩信既定的战略目标,并且已经是当时战争全局的客观必需,由于韩信抓住了极好的战机,使其得以尽早实现。齐国的投降只不过是齐王表面上答应刘邦称藩而已,其根本目的是借此保住田齐的割据地位,因而汉齐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如果坐视拥有雄厚经济、军事实力田齐割据政权的存在,韩信军将无法高枕无忧地南下,也不能给项羽以致命的一击。对郦食其之死,从根本上讲一是咎由自取,二应归咎于刘邦。因为在派郦翁出使齐国的同时,刘邦没有取消对韩信的授权,即便是在齐国被说服后,他也没有下达命令来阻止韩信的进攻,可以说郦食其是充当了刘邦事业的牺牲品。[4]
三 项羽的军事方略韩信袭破临淄后并不停止,而立即遣军向东追击。灌婴追田横至博阳,大败田横所率的骑兵;又追至嬴县(今山东莱芜西北),再次击败田横,田横脱身而逃。接着灌婴挥军北上,击斩田吸于千乘。曹参进军济北(今山东长清南),连克各城。韩信率军东下追击田广,直逼高密。各路齐军一败再败,田广无可奈何,只得派人去求救于项羽。“项羽对齐,自彭城击溃刘邦后,立对齐媾和,以便专力对汉,虽明知其形同中立,亦仍善为羁縻之。及临淄为韩信所袭破,乃急遣龙且往救,盖齐之得失,于楚之安危,关系极重大也。”[2]70在项羽的观念中,齐国如果被韩信征服,偌大疆域、人口、财富将归于汉军,对楚而言,楚的大后方将完全暴露于汉的攻击之下,实在是莫大威胁。为了自己的利益,项羽在荥阳僵局下,派出大将龙且和周兰率领二十万楚军救援齐国。
龙且奉命救齐,所率部队乃楚军主力的一部,十分精锐。龙且行动神速,于汉高帝四年(前203) 十月与齐王田广会师于高密。《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齐王广﹑龙且并军与信战,未合,人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龙且曰:‘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遂战,与信夹潍水阵。”[3]550-551龙且好勇斗狠,勇猛善战。韩信闻龙且救齐,调集曹参、灌婴等部在潍水西岸安营扎寨,准备迎击齐楚联军。
两军尚未交锋,龙且手下便有能人前来向龙且献计:“汉军远途前来作战,士兵们都尽心尽力,这样的军队锐不可当。而我们的士兵们是在本土作战,离家近,一心挂念着家室,在战场上就无法用心作战,这样也就很难取胜汉军了。最好的办法是先不和他们在正面战场上作战,而是坚守我们的阵地,再叫齐王派他手下的人拿着他的信物潜入齐国沦陷于汉军的城邑中去,告诉齐国的人们齐王田广还活着,正和楚军前来营救他们。他们一听说这些,就必然会纷纷起来反抗汉军。而汉军是从两千多里以外来齐作战,结果处处遇到齐军的反抗,他们的粮草供应就必然成了大问题,他们无法在齐筹集到粮食就难以继续同我们作战,而只好乖乖地前来投降。我们就可以不战而胜了。”
这一番话本来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韩信的致命弱点,是楚军破韩信军的上上之策,但是龙且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从当时的形势来看,齐楚联军和汉军隔河对峙,兵力对比齐楚联军占有优势。汉军上下同仇敌忾,团结一心,士气则明显高于齐楚联军。因此,汉军与齐楚联军都无压倒性的实力。韩信面临的形势反而相当严峻,齐地西南有田横势力,东南有田光势力,东北有田既势力,而汉军千里作战,不但粮草问题难以解决,在齐人地盘作战会随时遭到齐人反噬。这样的局面对龙且非常有利,对于龙且而言最好的选择就是备战而不出战,欲战而示之怯战,无为而无所不为,把主动权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时间、地点与韩信决战。
此时,龙且不仅不因为有人为他献上如此妙计而高兴,反而很不以为然。龙且对向他献计的人说:“韩信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了解他这个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本领。我对付他,简直太容易了。再说,我率领大军前来救齐国,结果连仗都不敢打,而用别的计谋来降服韩信,这怎么能显出我的本领,体现我的功劳呢!如果我在战场上冠冕堂皇地把他给打败了,我至少还可以得到半个齐国的赏赐呢,我干吗不和韩信在战场上痛痛快快地战上一场呢!”
事实上,是否和汉军作战、怎样作战都不是龙且一个人决定的,它实际上代表了项羽的政治决策。龙且手下的计策虽然在军事上堪称一个完美的作战计划,但是却未能充分考虑政治因素。龙且来援救齐国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汉军迂回到自己后方的战略危机,而是为了在齐国的土地上开辟新的战场,对汉军从侧翼发动的进攻给予强有力的回击。本来田氏和西楚有不共戴天之仇,因而西楚一直不能借助齐国的力量来牵制和打击刘邦,现在汉齐交恶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掌握齐国等于把齐国变成西楚之东籓,将从一个新的方向给予汉军有效的打击。如果龙且坚守不战,而使齐人反汉,令汉军无粮而败,其结果必然是田氏的旧势力重新掌握齐国,龙且不但威信大失,更重要的是将会失去控制齐国的机会,那么楚军开辟新战场反攻汉军的大计就泡汤了。
四 韩信的用兵艺术司马迁对纷纭复杂的历史事件有着深刻敏锐的洞察力,其对描写战争的艺术手法可谓炉火纯青,古今独步。刘洪生先生有论曰:“司马迁谙识兵道,将对战争的独特理解巧妙地糅合在《史记》各篇中,如撮盐入水,无迹而味存,无形而魂在。”[5]关于潍水之战,《史记·淮阴侯列传》作如下记述:“韩信乃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详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3]551汉高帝四年(前203) 十一月,楚、齐联军二十余万与汉军数万对峙于潍水两岸,汉军在潍水西岸,齐楚联军在潍水东岸,两边的军队各自拉开,摆出要决一死战的架势,龙且决心和韩信硬碰硬地干上一仗。汉军远斗穷战是个弱点,但也正是汉军的优点,汉军破齐之后士气高昂,对于未来的战斗咸抱拼力奋战的决心。
鉴于敌众我寡,韩信命所部做好一万多条沙袋,乘夜在潍水上游垒坝塞流。本来水流量不大的潍水,被沙包堵住上游的水流以后,下游清浅,人马可以轻松徒涉。拂晓时分,韩信把汉军大半人马埋伏在潍水西岸,自己亲率大军直接趟水过河,向潍水东岸的齐楚联军发动进攻。韩信的挑战正是龙且求之不得的,龙且不甘示弱,趁韩信领军半渡的时候对汉军发起反击。双方接战不久,韩信即佯败而走,退到潍水西岸汉军预设阵地。龙且以为韩信真的被打败了,立即率主力渡过潍水追击韩信。龙且在楚军中是出了名的悍将,他和周兰身先士卒,带领前锋部队迫不及待地杀到潍水西岸,后续部队也跟着纷纷渡河。可当追击韩信的齐楚联军刚刚过了一半时,早有准备的韩信命令上游士兵挖掉了堵水的沙囊,潍水迅速暴涨起来。
齐楚联军正在渡河,汹涌的潍水突然奔袭而来,把齐楚联军分割在潍水两岸,首尾不能相顾,留在河东的惊慌失措,已经过河的乱作一团。诈败且早有准备的汉军抓住机会对龙且的大军发起猛烈进攻。齐楚联军刚刚渡河,还没有形成稳定的阵形,一时之间又无法从对岸获得援助,因此很难抵挡住韩信部队强大的冲击。汉军全歼了已渡河的齐、楚联军,龙且当即被曹参斩杀,周兰被灌婴活捉。眼看着主将在对岸被杀,阻隔在东岸的齐、楚军士气全失,不战而溃。韩信挥军渡过潍河,追击至城阳,俘获齐王田广。韩信遣诸将分略齐地,灌婴进至博阳,俘获故齐王广之相田光。曹参率军追击至胶东,斩杀齐将田既。齐相国田横闻齐王田广被擒杀,自立为齐王,攻灌婴军,兵败远遁。灌婴击杀齐将田吸于干乘。至此,齐楚联军被全部歼灭,汉军全部平定三齐之地,共得七十余城。
潍水之战,韩信以临时征发编组之赵军,以与齐楚军相抗衡,不论在数量及质量上均居劣势,韩信以此种劣势之军队,深入齐境作战,故遂利用潍水之地障,以变换数量质量上之优劣,而造成以寡击众取胜之罕例。[2]70韩信以数万汉军与二十多万齐楚联军对阵,且参战楚军原为项羽麾下的精锐部队,兵精将勇,战斗力很强,显而易见,韩信要想取胜绝非易事。然而,韩信在充分利用各种条件的基础上,经过周密地谋划部署,仍然一战取胜,从而杀龙且、擒周兰,尽定齐地。潍水之战是我国古代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战例,韩信对渡河作战原则的灵活运用达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地,体现了韩信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艺术。先汉古人已懂得“涉水为兵家之至险”和“半渡击”的战争指导规律,韩信在潍水战役中就是利用敌人实行“半渡击”的作战原则,以沙囊壅水,“引军半渡”而击,先佯败而退,以诱敌半渡,导敌就范,尔后水攻,分割歼敌,一气呵成,制敌于死命。赵蕤论曰:“吾闻兵法:绝水,必远水。令敌半渡而击之,利。韩信半渡,军佯入害地,令龙且击之,然后决壅水。此所谓:‘杂于利而务可伸,杂于害而患可解也。’皆反兵而用兵法。微哉!微哉!”[6]韩信引军半渡以邀敌半渡,算计之准确,谋划之工巧,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拍案叫绝。
潍水之战是楚汉战争期间的一次重大战役,是韩信的迂回战略的重要环节,楚军主力遭受重大损失,楚汉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刘邦和项羽在荥阳、成皋一线对峙,韩信率偏师东进从侧面剪除项羽的附庸,前后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韩信消灭和降服魏、代、赵、燕、齐五国,对楚形成了既定的战略合围,直接威胁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现了开辟北方战场的全部计划,刘邦在楚、汉斗争中占据上风,项羽则完全处于孤立的地位。潍水之战胜利后,韩信遣灌婴领骑兵深入楚地,纵横扫荡楚国后方,楚经此一大破坏,遂使在荥阳、广武等地的前方军士益以粮食缺乏,后方扰攘,而不能坚定与刘邦相持,乃不得不划鸿沟以求和[2]75,汉军同项羽在垓下展开最后决战的时机终于成熟。
[1] | [汉]班固.韩彭英卢吴传[M]//二十五史·前汉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 1986. |
[2] | 台湾三军大学. 中国历代战争史[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2. |
[3] |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
[4] | 范学辉. 重评韩信的灭齐之战[J]. 江海学刊, 1994(1): 140–144. |
[5] | 刘洪生. 司马迁的兵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9): 26–33. |
[6] | [唐]赵蕤.反经·兵权[DB/OL].(2016-07-29)[2017-01-18].http://www.gushice.com/bookview_506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