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好奇多爱,笔底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他选取的历史人物往往带有鲜明的典型性、理想性、抒情性、悲剧性。[1]《淮阴侯列传》是《史记》十大名篇之一, 在这篇人物传记中,司马迁用细腻深邃的笔触,饱蘸同情的泪水为人们塑造了一个战无不胜而又蒙受冤屈的大军事家光彩形象,并把韩信比作周公、召公、太公。与此同时,司马迁还采取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萧相国世家》《陈丞相世家》《樊郦滕灌列传》《魏豹彭越列传》《韩信①卢绾列传》《傅靳蒯成列传》《郦生陆贾列传》以及《秦楚之际月表》《高祖功臣侯年表》等诸多篇目中,对《淮阴侯列传》未能详细记述的历史事件作补充叙述,又使人物形象具有史学意义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给人们全面展示了韩信一幅沉雄悲壮、惊世骇俗的人生画卷。韩信得以彪炳史册,并引起后世的无限同情,实在有赖太史公之力。
① 是为韩王信,和韩信同名,楚汉相争时被刘邦封为韩王,为区别淮阴侯韩信,史书上多称其为韩王信。
一、冠绝古今的军事成就韩信少时孤苦,家境贫寒,却刻苦读书,熟谙兵法,胸怀大志。因生计无着常食不果腹,曾从食于漂母,受辱于胯下。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仗剑从军,初投项梁,继投项羽,未受重用,又投奔刘邦,经丞相萧何力荐,被拜为大将军。韩信拜将后以“汉中策”②进刘邦,“汉中策”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最成功的战略计划,在这段对话中,韩信对当时雄霸天下、如日中天的项羽作出“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2]548的正确判断。韩信列举了项羽在用人、战略、政策上的种种失误后,明确指出项羽的缺点正是刘邦应当利用的,项羽貌似强大,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是可以打败的。因此,要反其道而行之,任用贤将,论功行赏,救济百姓,收天下人心,取三秦、东向灭楚。这一经国硕划、卓识伟抱,实际上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根本方略。
② 韩信登坛拜将时与刘邦的一席谈话,史家称为“汉中策”或“登台对”。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汉高帝元年(前206) 八月,韩信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派樊哙、周勃率军万余大张旗鼓地抢修栈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则亲率军队沿南郑潜出故道,翻越秦岭,袭击陈仓(今陕西宝鸡,雍王章邯属地)。章邯从雍都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仓促率军驰援陈仓,被汉军击败,逃至废丘、好峙(今陕西乾县东),汉军分路追击,在壤东(今陕西武功东南)、好峙两地再败雍军,进围章邯残部于废丘,大败章邯军。同时分兵攻取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南)、北地(郡治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亡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鱼河堡),迫降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袭占关中大部地区。
汉高帝二年(前205) 二月,韩信引兵出函谷关,将兵锋逼至洛阳,攻势之凌厉,令人赞叹。韩王郑昌、殷王司马卬等先后归降。然后,韩信与齐赵联合共谋击楚。四月,刘邦命韩信留守关中清扫章邯及其残部,自己率领诸侯联军共56万东进,占领了楚都彭城。未想刘邦进入彭城后就把防务丢在一边,遍搜宝货美人。正在与齐军鏖战的项羽听说彭城失守,急率三万精骑星夜赶回,一战将刘邦击败。韩信闻讯立即奔赴战场,收集溃败的部队,会刘邦于荥阳,并成功地进行了阻击战,在京县(今河南荥阳东南)、索亭(今河南荥阳西南)之间大败楚军,使项羽西进的兵锋顿挫,战线最后在荥阳稳定了下来。
刘邦兵败彭城,齐、赵、魏等重又倒戈向楚。刘邦在荥阳、成皋间与项羽对峙,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外线战场,在项羽的侧翼发动了一系列凌厉攻势。汉高帝二年八月,刘邦拜韩信为左丞相,领兵攻魏。魏王豹陈重兵于黄河东岸的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封锁黄河渡口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东),企图阻止汉军渡河。韩信针对魏军部署,采用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术,将大量船只集中在蒲坂对面的临晋,佯作由临晋关渡河,主力却直奔临晋关上游百余里处的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乘魏军无备,用木罂渡过黄河,直捣魏军后方重镇安邑(今山西夏县)。魏王豹率军仓促迎战,并急调蒲坂之兵北上救援。九月,汉军在安邑西南击败救援的魏军,并俘获魏将王襄,袭占安邑。魏王豹率败军东奔曲阳(今河北曲阳西),汉军乘胜追击,再破魏军,生擒魏王豹,平定河东郡。
汉高帝二年后(闰)九月,韩信又引兵东向阏与,活捉代相夏说,收复了代郡。这时,刘邦急调韩信主力加强荥阳守备。三年(前204) 十月①,韩信与张耳统数万新兵越过太行山攻赵②。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20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韩信率军在距井陉口30里处扎营,夜半,令两千轻骑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红旗,沿小路隐蔽前进至赵军大营附近的萆山设伏。随后,韩信又根据敌强我弱,士卒多数未经训练的实际情况,运用“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2]549的战术,以万人列背水阵。翌日拂晓,韩信率军向井陉口进攻,诱使赵军出营攻击。经激战,韩信军丢旗弃鼓佯败至背水阵。汉军背河而战,无路可退,人人拼死作战。预先伏下的两千轻骑乘机攻入赵军空营,更旗易帜,赵军攻汉军背水阵不胜,突见壁垒上汉军旗帜飘扬,顿时军心动摇,一片混乱,士卒争相逃命。韩信挥军趁势反击,大破20万赵军,斩杀赵军统帅陈余,生擒赵王歇。接着,韩信用“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2]550的策略降服了燕。
① 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
② 今山西中、北部,河北西、南部。
汉高帝四年(前203) 十月,韩信率汉军从赵地东进击齐(今山东),迅速占领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故城)。齐王田广败逃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向楚求救。项羽急遣龙且率军号称20万北上救齐,楚军与齐军会合于高密。四年(前203) 十一月,韩信率汉军与齐、楚联军夹潍水对阵。韩信鉴于敌众我寡,命所部用一万多条沙袋,乘夜在潍水上游垒坝塞流。拂晓,韩信亲自引兵经断流的潍河攻击齐楚联军,随后佯败退回西岸。龙且误以为汉军胆怯,率主力渡潍水追击。齐、楚联军半渡时,韩信命汉军掘开上游堤坝,龙且率领的军队被分割在潍水两岸。韩信乘势反击,全歼渡河的齐、楚联军,斩杀龙且。阻隔在东岸的齐、楚联军不战而溃。韩信挥军渡过潍河,追击至城阳(今山东鄄城北),俘齐王田广,平定了齐地。汉军平定齐地,直接威胁楚都彭城,完成了对楚军的战略包围。
汉高帝五年(前202) 十二月,韩信指挥各路汉军约70万人与10万楚军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展开决战。韩信针对楚军作战勇敢、冲击力强的特点,精心布置阵法。韩信亲自率领30万大军为前阵,正面迎击楚军;将军孔熙率军一部为左阵;将军陈贺③率军一部为右阵;刘邦率其大军为中阵;将军周勃与柴武率军一部为后阵;英布和彭越的军队部署到了楚军的侧后,用以牵制楚军的行动,机动应战。项羽指挥楚军从正面向汉军阵地猛攻,韩信采用典型的侧翼攻击战法,令正面汉军稍稍后退避开楚军锐气,而趁势将两翼展开,从不同地点对楚军实施侧面攻击,消耗了大量楚军,并很快完成了对楚军的合围。入夜,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终使楚军丧失斗志,逃亡者不计其数。项羽率残部突围,韩信命汉军追击,项羽在逃跑途中见大势已去,慷慨自刎于乌江。
③ 陈贺,后因功封为费侯,故史书上称费将军。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认为:“韩信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韩信之功也。”[3]390这样的评价是中肯、客观的。5年的楚汉战争,在韩信面前,在秦末纷乱中百战成名的英雄豪杰:章邯、魏豹、陈余、赵歇、田广、龙且、项羽……一个个倒下了;韩信背后,弱小的刘邦站了起来。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的胜利,也就没有汉王朝的统一。韩信不仅为开创两汉400多年基业建树了丰功伟绩,而且也为我国由秦末纷乱走向重新统一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二、遗恨千古的悲剧结局“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2]274,几乎是历代帝王的通病,也是历代功臣的悲哀。韩信智夺天下、勇冠三军的才能在帮助刘邦创立天下的过程中为刘邦所欣赏,但守天下时却为刘邦所惧怕乃至嫉恨。唯英雄方真正识英雄,刘邦最了解韩信,韩信消灭了项羽,建树了不朽的功勋。但是,高鸟已尽良弓自然是该藏了,对于韩信来说,消灭了项羽就等于消灭了自己存在的条件。
楚汉战争的胜利是韩信的人生转折点,垓下会战结束后,汉军北上平鲁(今山东曲阜),还军定陶时,刘邦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出人意外地闯入韩信营中,收夺了韩信的兵权。《淮阴侯列传》记载:“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2]552《高祖本纪》亦记载:“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2]79总之,刘邦是以最迅速的行动将韩信的兵权夺下了。刘邦不仅剥夺了韩信的兵权,紧接着又以义帝无后、韩信习楚风俗为名改封他为楚王,削掉他齐王的大片肥沃封地,挤兑掉他长期经营的地方政权,让他远离齐、赵、燕等由他一手打下的地盘。
韩信初到楚地为王,刚刚经历战乱的楚国还不稳定,出于安全等多方面问题的考虑,韩信巡抚诸县邑,出入皆有部队相随。刘邦密切关注着韩信,对韩信的一举一动无不了如指掌。韩信的举动自然很快传入刘邦耳内,这在刘邦看来无疑是巨大的威胁,虽然韩信30万大军被刘邦收编,齐地也被刘邦收回,但他仍保有天下第一大藩的楚国,刘邦最害怕的事情就是韩信的势力重新发展起来。汉六年(前201) 十二月,刘邦以“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2]553为由,采用陈平的调虎离山之计,以“伪游云梦”[4]374会诸侯于陈为名,乘韩信前往朝会之际逮捕韩信。韩信被带回洛阳后,刘邦明知韩信无罪,却将韩信贬为淮阴侯。韩信被徙封为淮阴侯,虽然挂了个淮阴侯的头衔,却没有自己的封地,既无兵将,亦无实权,只能在洛阳、长安闲居,实际上就等于被软禁在刘邦身边。刘邦这种不光彩的手段和不公正的处理使韩信心情郁闷,处境尴尬。被降为淮阴侯的韩信,犹如猛虎断爪,雄鹰折翅,顿时威风扫地,一个曾经胸襟坦荡、单纯真挚的英雄在变相的软禁中也渐渐有了隐约的怨忿之意。韩信清楚地看清了刘邦的无赖面目,深知刘邦畏惧他的才能,所以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
韩信文武双全,上马是将军,下帷即学者。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韩信闲居长安与张良“序次兵法,凡一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4]532,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整理兵书。韩信以该时期兵学典范的身份,承担起总结先秦兵学之历史重任,使汉以前的兵书得以以较完整的面貌存之于世,为我国古代军事学术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为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军事斗争提供了切实的服务。韩信对保存和发扬我国古代军事遗产的精华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我国古代兵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于我国古代军事科学的发展厥功甚伟。韩信还受命与萧何分别“申军法”“次律令”[4]376。韩信曾著有兵法《韩信三篇》[4]532,可惜早已失传。
韩信最终以叛逆之罪屈死于吕后之手,还被夷灭三族。《淮阴侯列传》依据汉王朝的官方档案对韩信“谋反”的悲剧结局作如下记载:
陈豨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一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2]553-554
刘邦在杀韩信之前借征讨陈豨之机走开,让吕后来实施阴谋计划。吕后的第一步是收买韩信的门客诬告韩信“谋反”。《高祖功臣侯年表》记载有慎阳侯栾说,其“侯功”曰:“(栾说)为淮阴舍人,告淮阴侯信反,侯二千户。”①也就是说,栾说封侯的唯一功绩就是告发韩信谋反。栾说被封侯的时间是汉高帝十一年十二月,比韩信被害的时间早一个月,这显然是吕后事先设谋。在韩信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吕后收买了韩信的舍人栾说,封其为慎阳侯。栾说回到韩信的府中便按照吕后的旨意,蓄意制造事端。栾说被韩信囚禁起来后,栾说的弟弟便去向吕后“告密”,诬韩信“谋反”。第二步是利用相国萧何诱骗韩信。吕后找萧何密谋,让萧何亲自去诱骗韩信,萧何位高权重,充当吕后的帮凶,可以慑服群臣。韩信万万没有想到萧何竟然也来陷害他,韩信一入宫中便被吕后命人拿下,斩杀于长乐宫钟室。第三步是罗织罪名,编造材料,将其写入官方档案。杀害韩信,是一个在政治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关系到刘邦、吕后的声誉和后人的评议。在“成王败寇”的准则下,由胜者书写的历史中,没有统治者希望给自己留下骂名,因此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歪曲诋毁对手,刘邦、吕后及其御用工具给韩信精心罗织了“谋反”的罪名,历史的真相被歪曲,英雄的尊严被践踏,忠臣的人格被亵渎。
① 引文见司马迁《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附表,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版,第120页。
三、匪夷所思的谋反罪名韩信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是西汉王朝建立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韩信的“谋反”问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疑案,韩信在沉冤百载之后便有人为其鸣冤洗雪。首先为韩信辨冤的大概就是司马迁了,司马迁明知韩信蒙冤而亡,但在专横跋扈的汉武帝时代,对当朝帝王滥杀功臣终究不敢过于深刻地揭露。司马迁便在《淮阴侯列传》中依据经过西汉统治者认可的狱案对韩信之死作简单记述,却故作疏漏,留下破绽,为后世读者留下大量疑问线索。司马迁还以互见法在《史记》的其他篇目中对一些重要史实进行交代,让后人凿幽抉明,索隐发微,从而使韩信被诬、被杀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2]547,还曾受“胯下之辱”。事楚之际,“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2]551,曾“数以策干项羽”[2]547,偏不为项羽所用。归汉之初,仍未得知名,仅仅当一名治粟都尉,未得到应有的珍重,以至“上不我用,即亡”[2]548。后来,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有汉王刘邦礼贤下士,“择良日,斋戒,设坛具礼”[2]548,拜韩信为大将军。刘邦起用韩信,如平地飞升,使人莫不瞠目,而且刘邦对韩信相见恨晚,言听计用。由是,韩信对刘邦感恩戴德、忠心耿耿,在刘邦为其建构的一座蔚为壮观的人生舞台上自由驰骋,一展帅才雄风,挟不赏之功,名高于天下。
在刘邦与项羽两军对垒的严重关头,项羽派武涉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韩信不为势利所动,他在拒绝武涉时,就说出了肺腑之言:“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2]551齐国辩士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2]551,并向他指出继续听命于刘邦的危险性,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分析利害关系,两次奉劝韩信反叛,然而“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2]553。
汉高帝五年(前202) 正月,韩信发起,与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等共同上书刘邦,请他即位称帝。刘邦推辞不允,韩信等诚恳地说:“大王起于细微,灭乱秦,威动海内。又以辟陋之地,自汉中行威德,诛不义,立有功,平定海内,功臣皆受地食邑,非私之也。大王德施四海,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实宜,愿大王以幸天下。”[4]373刘邦遂顺水推舟:“诸侯王幸以为便于天下之民,则可矣。”[4]373二月,刘邦正式登基即皇帝位,史称汉高祖。刘邦汜水称尊,韩信实为劝进之领袖,韩信对刘邦的无限忠诚永载史册,光耀千秋。
韩信被萧何诱骗入宫,吕后使武士缚信,韩信临刑前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2] 554韩信终其一生始终未动谋反之念,直到杀身夷族之祸临头之际,韩信才后悔未用蒯通反汉之计。清代学者赵翼认为:“《史记·淮阴侯传》全载蒯通语,正以见淮阴之心乎为汉,虽以通之说喻百端,终确然不变,而他日之诬以反而族之者之冤痛,不可言也!”[5]84
事实上,从《淮阴侯列传》关于韩信“谋反”的记载的内容来看,我们不仅找不到一星半点有关韩信谋反的具体史实,相反却可以找到不少足以证明韩信身蒙奇冤的证据。
其一,韩信始终无意叛汉,在拒绝蒯通游说他另起炉灶“三分天下而王之”的劝诱,及至功成名就之时,他反而心生异志,岂不违背常理?
其二,韩信善于审时度势,两次被刘邦袭夺兵权,并早已察觉到刘邦对他的猜忌与畏恶。做齐王时,实力强大,坚决不反;当了楚王,实力仍然很强,也不反;为何偏在无权无兵、蛰居长安之时偏要谋反?
其三,韩信具有深谋远虑,在被软禁处处受到监视的时刻,他怎么会与陈豨“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密商谋反之策?韩信与陈豨商定谋反,既然是密谈,无第三者在场,谈话内容外人如何得知?司马迁的记录何以那么详细?
其四,陈豨向来是刘邦的亲信,与韩信关系一般,像谋反这样关系到身家性命的大事,韩信怎么会如此愚蠢地贸然向皇帝的亲信吐露心曲?汉高帝七年(前200),陈豨到巨鹿赴任,此后数年,韩信与陈豨一直不通音信,古今中外的谋反者有这样的同谋吗?
其五,在《韩信卢绾列传》中附有陈豨传,陈豨之反缘于周昌怀疑他豢养宾客另有所图,致使刘邦对他产生怀疑,陈豨见无法辩白,恐被杀,不得已而谋反。如果韩信与陈豨勾结谋反,为什么陈豨传通篇只字未提陈豨与韩信相约谋反之事?
其六,韩信一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军事上即使是项羽也要逊色三分。就连樊哙、周勃、灌婴之辈,韩信都不放在眼中,其“谋反”为什么不与英布、彭越等异姓王联系?却偏偏要与没有多大本领的陈豨联系?
其七,凡谋反者,矛头一般指向最高当权者,即皇帝。为什么韩信谋反的目标竟是吕后和太子?刘邦统率大军在外,韩信即使得手,并未消灭刘邦的军事力量,谋反有成功的希望吗?韩信竟见不及此?
其八,如果韩信确有谋反意图,当萧何骗韩信入宫时,韩信为什么不做任何防备?韩信怎么会如此弱智,竟坦然涉险轻易进宫?或者说,韩信怎么会如此这般愚蠢,竟然傻乎乎地自己送上门去挨刀斧?
其九,汉六年,刘邦以“谋反”罪名将韩信逮捕,但找不到确凿证据,只好赦免韩信,将其由楚王徙为淮阴侯。韩信最终还是以“谋反”之罪被杀,谁能证明韩信不是遭受诬陷?韩信“谋反”除了舍人的一套说辞外有何事实证据?
其十,韩信被杀后,吕后杀梁王彭越就是令彭越的舍人诬告彭越“谋反”,并以此为借口将其杀害的,两者如出一辙,韩信舍人之弟告发韩信“谋反”是否也是吕后所指使?彭越可诬,难道韩信不可诬?
十一,韩信向来熟谙兵法,怎么可能将一纸伪诏连夜赦免的囚徒和自己的家人作为造反的主要力量?单凭一批未经训练的囚犯与家人,骤然起事,能攻占戒备森严、层层设防的皇宫吗?
十二,韩信被贬居长安,实际上处于被软禁的状态,手中没有任何官府的印信符节,却要乘夜假传刘邦旨意策动官府的囚犯和奴仆造反?假如韩信真的拿着这样的诏旨有谁会信得过他呢?难道韩信就没有想一想靠伪造刘邦的诏旨赦免的囚徒就一定听他的指挥?
十三,刘邦作为一国之君,巩固中央政权、促进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福祉是其最神圣的使命,刘邦怎么可能诏旨让官府的奴仆造自己的反?让已经被赦免的囚徒造反岂不是将这些人往死路上推?谁会冒着杀头的风险跟着韩信谋反?
十四,关于韩信“谋反”的记载有板有眼,煞有介事,又是与陈豨勾结谋划,又是与家臣密商假传诏令……而在韩信临死之前,为什么韩信只感叹自己平定齐地之时未听蒯通之言,而没有悔恨自己谋划不周?
十五,韩信“谋反”仅是由其舍人之弟告发,舍人弟所以要告发,是因为韩信要杀他的哥哥,怎见得舍人之弟不是诬告?如果韩信真的要谋反,其舍人之弟又怎能知道如此重大的机密?韩信怎么会如此粗心大意?
十六,《韩信卢绾列传》中记载卢绾了这样一句话:“往年春,汉族淮阴,夏, 诛彭越,皆吕后计。”[2]537这分明就是说是吕后设计族灭韩信、诛杀彭越,如果韩信、彭越真的谋叛,刘邦、吕后是不是可以名正言顺地镇压?难道还需要搞什么阴谋诡计?
十七,韩信“谋反”虚实尚未可知,吕后遽然诱而杀之,刘邦征战在外,无论韩信应杀与否,吕后如此专杀,心目中还有刘邦这个皇帝么?对于朝中第一功臣被杀,刘邦为何不切责吕后?如果不是刘、吕设谋于前,吕后胆敢此为?
十八,如果站在刘邦、吕后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假如刘邦、吕后在韩信被杀后不诬之以“谋反”罪名以掩盖事实真相,他们何以向朝中百官和天下百姓交代?当时还有什么能比“谋反”之罪更能起到杀鸡吓猴,慑服其他异姓王的目的?
清代考据学家梁玉绳《史记志疑》“淮阴侯列传”条说:“信之死冤矣!前贤皆极辩其无反状,大抵出予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萧何)文致之耳。太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6]1332正是因为韩信从来没有动过“谋反”的心思,《淮阴侯列传》关于韩信“谋反”的记载才会有那么多不可解答的疑问存在;也正是因为韩信从来不怀“谋反”贰志,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上当受骗,被刘邦玩弄于股掌之中,最终死于非命。
历史上任何冤案总是经不起时间检验的,因而也总是不敢将案情事实公之于众的。司马迁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求实精神经多方考察、深入了解这桩几十年前的冤案,明辨其是非曲直,并在《淮阴侯列传》照搬汉廷狱案,将其公之于众,其中的是非曲直让读者自己去评判,这种做法充分体现司马迁的睿智和胆略。
四、白马盟誓的历史殷鉴既然韩信之“谋反”是出于诬陷,其被杀是一大冤狱,那么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探讨这个问题需要对汉高祖刘邦和吕后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这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考察。刘邦在我国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楚汉战争之初,项羽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不足10万的兵力,实力相差悬殊,但结果却是刘邦战胜了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做了皇帝,建立汉朝。刘邦由弱变强、反败为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知人善任,团结和任用了一批杰出的谋臣武将。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笼络部下,分化瓦解项羽的势力,争取支持的重要手段就是以利禄为饵,将一些握有重兵的将领分封为王。
忧心政权倾危是历代统治者的共同特征,刘邦尤其如此。身历推翻秦王朝的战争,作为项羽分封的18个诸侯王之一,刘邦亲见项羽大封诸侯,结果导致天下大乱,汉王朝建立以后,刘邦牢记项羽失败的教训。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分封的异姓王有七个: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韩王信、长沙王吴芮。这些强大的异姓王据有关东广大区域,拥兵自重,专制一方,是中央集权的严重障碍,对刘氏政权的巩固构成很大的威胁。为了巩固刚刚建立起来的统一的中央政权,刘邦决心采取断然手段,消灭异姓王。他选择的首要目标,便是其心目中的最大威胁——功高盖世、智勇兼备的大将军韩信。
刘邦与韩信,既是一对“佳偶”,也是一对“怨偶”,没有韩信就不会有刘邦的胜利和刘汉王朝的建立,若不是刘邦的大胆起用韩信亦很可能一事无成。刘邦一方面利用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2]80的军事才能攻城略地,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同时又畏恶其能,对其时时加以防范,待自己羽翼丰满、实力雄厚之后,便开始一步步地排挤、贬谪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当韩信在北线破魏平赵,收燕伐齐,便虚抚韩信,先后封他为左丞相、相国、齐王;待消灭项羽后,刘邦旋即袭夺韩信的兵权,并徙封为楚王,使其远离根基深厚的齐地。后又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将他逮捕,贬为淮阴侯,将其软禁在自己的身边,使其无所作为,并最终以“谋反”之罪将其诛杀。
当然,韩信之死与吕后的狠毒和权变也是分不开的,在刘邦剪除异姓王,巩固汉朝的统一过程中,吕后起到了关键作用。吕后性格刚毅,非常残酷。楚汉战争期间,吕后与刘邦之父曾为项羽所擒,一直被囚在楚军之中做人质,受尽了折磨和凌辱,挣扎在生死边缘,使其精神饱受打击,养成了心地狭隘、阴狠毒辣以及凡事先下手为强的性情和办事手法。在消灭异姓王,巩固刚刚建立的统一的西汉政权过程中,吕后杀伐果断,为自己树立了的威望。这其中吕后做得最惊天动地的一件事就是诛杀韩信。吕后眼见刘邦既想使政权得到巩固,又不忍滥杀无辜,便与萧何设谋计杀韩信,并精心罗织了“谋反”罪名。群臣见韩信这样的大功臣吕后都敢杀,无不雌伏。司马迁《淮阴侯列传》描述了刘邦听到韩信被杀的消息后的心情是“且喜且怜之”[2]554,此话道出了多少背后的故事,自己不忍杀戮功臣,而自己的妻子却刚毅果敢地了结了自己心中的疙瘩。
韩信倒下了,刘邦、吕后对其他功臣一个也不肯轻易放过,彭越、英布等当初轰轰烈烈、不可一世的枭雄也都跟随着韩信一个个相继被消灭。继韩信被杀之后,梁王彭越被擒获问罪,刘邦把他贬为庶人,流放到巴蜀。彭越入蜀西行到郑,适逢吕后从长安往洛阳。彭越见到吕后,向吕后流着眼泪诉说自己无罪,并请求吕后能替他讲情,把他放回故乡昌邑。吕后假惺惺地答应了彭越的请求,带彭越一同回到洛阳。到了洛阳,吕后对刘邦说:“彭越壮士也,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2]541吕后指使彭越的门客诬告彭越“谋反”,随即把彭越连同其宗族全部杀戮。不久,在楚汉战争中和韩信、彭越同样起过重大作用的淮南王英布由于被刘邦、吕后怀疑、逼迫,以致走上反叛道路,兵败被杀。燕王藏荼稍早亦因“谋反”被削籍砍头。韩王信和稍后分封的燕王卢绾则被迫逃入匈奴,韩王信最终为汉军击杀,卢绾则在入胡一年后郁郁而终。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在刘邦即位当年去世,总算得以善终。张耳之子张敖为刘邦的女婿,袭张耳赵王之位,后亦如韩信、彭越一样,既无反状,又无他罪,被扣上“谋反”罪名差点被杀,因鲁元公主之故,徙为宣平侯。长沙王吴芮死后,其子吴臣世袭,因其势力弱小,封国僻远,又处在汉与南越的中间地带,可起缓冲作用,幸免于杀戮。刘邦几乎杀尽了所有异姓王, 由此成为中国古代史上三大屠戮功臣忘恩负义的帝王之一,留下了千古骂名。
刘邦在剪除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后曾与诸大臣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2]85剪除异姓王是刘邦的既定国策,也是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刘邦、吕后剪灭功臣的做法虽然为后世所唾弃,然而,历代统治者却以此为殷鉴,纷纷效法,虽然手段各异,但是动机和结果都是一样的。诚如蒯通所言,“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2]552, 韩信身挟不赏之功,虽然已经被解除兵权,但刘邦深知韩信用兵天下无人能敌,韩信的用兵智能以及他在军队中的影响对刘邦的统治构成最直接的威胁,韩信的继续存在势必成为令刘邦寝食难安的心头大患,韩信反与不反都是难逃厄运的。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虽然再无一兵一卒,但其勇略震主、功盖天下的威望,仍然是刘邦夙夜忧虑的心腹之疾,必欲除之而后快。这就是已经被剥夺了军权并被软禁起来的韩信仍然要被杀身灭族的原因,也是吕后命彭越的舍人诬告愿意解职归田的彭越“复谋反”尔后杀其人又灭其族的原因,也是吕后杀害彭越后又将其剁成肉酱遍赐诸王用以“杀鸡吓猴”的原因。
韩信是我国古代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军事家,在楚汉相争的历史大决战中,韩信叱咤风云、纵横捭阖,谱就了辉煌的历史篇章。为感念刘邦的知遇之恩,韩信为刘邦纵论天下大势,运筹定三秦以定天下的奇谋,继而举兵出关,北破魏、代,东出井陉,取赵、胁燕、定齐,南击楚军20万,杀楚名将龙且,最后麾军垓下,戬除项羽,一展英雄之才。韩信的“谋反”问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疑案,司马迁对韩信巨大功劳的充分肯定的同时,用“微言大义”的写史手法促使后人去探寻和破译韩信的谋反之迷,韩信“谋反”冤案实际是刘邦、吕后存心设谋,是刘邦、吕后为了巩固刚刚建立起来的统一的西汉政权采取的政治方针,“谋反”云云实是刘邦、吕后的一个借口而已。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瞻仰韩信庙时留下“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 每一寻思怕立功”[7]58的感慨,这正是韩信最恰当的人生写照。
[1] | 朱正平. 论《史记》的历史浪漫主义[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13): 23–32. DOI:10.3969/j.issn.1009-5128.2016.13.004 |
[2] | [汉]司马迁. 史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
[3] |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汉纪四[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6. |
[4] | [汉]班固. 汉书[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书店, 1986. |
[5] | [清]赵翼. 陔余丛考(卷五)[M].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0. |
[6] | [清]梁玉绳. 史记志疑[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
[7] | [唐]刘禹锡. 韩信庙[M]//徐业龙, 编注. 淮阴诗征.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