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强调艺术的隐喻价值,强调艺术的替代、转换、借用、讽刺等艺术隐喻方法的综合运用,注意在意象营构上下大力气,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挖掘艺术更为深广的象征蕴含,这就使当代艺术尤其是纯艺术更具有批评价值和瞻仰价值。
一、 隐喻作为思维及流程 (一) 隐喻艺术思维方式王炳社先生在《艺术隐喻学》中指出:“隐喻是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是超越个体而创造出新意义的思维活动。”[1]60同时,他在书中强调:“隐喻是以思维的方式存在的,它是动态的,往往以语言、动作、身体、装饰等作为表现方式,因而这些事物本身就承担着媒介的作用,而隐喻意义由此产生却又往往超越之。”[1]60
一般而言,艺术创作与解读主要有三个层面,分别是象、意、象征。艺术创作实际上是以艺术的语言表达艺术家对现实的认识、理解和感受,其关键是对现实的反思或批判,或者说关键在于象征。隐喻作为艺术的基本思维方式,其中的三个阶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浑然的整体。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其思维往往是“一念”式的。它遵循着一定的流程,是由潜而显的渐进,其运行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因此我们暂且把艺术创作的过程分为象、意、象征三个阶段主要是为了论证的方便。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当代艺术注重观念先行,注重艺术创作的象征性,这或许是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不同之处。而“艺术隐喻学”,却将这两种思维样式都囊括在内,为研究当代艺术提供了适用的理论体系。
(二) 艺术隐喻的思维流程 1. 象艺术创作的第一个层面是“象”。艺术家生活于现实社会,他们会怀着“童心”对社会、自然、人生进行生命式体验,然后以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艺术创造的首要环节就是艺术家寻找与自己的观念相吻合的“象”。艺术之“象”包含着多层元素,首先是形象和形象之外的“境”,“象”又分为实象和虚象,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象”类似于艺术典型,是观念的存在之物,是理念的影子,即“实象”。与实象对应的是象外之象,即“虚象”。虚象又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白马非马”中的“非马”,是象所代的社会现实。现实是复杂的,艺术家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之后从复杂的现实中形成认识现实的理念,这理念即“非马”,也即虚象的第一个层面。虚象的第二个层面是意象,是带有神喻意味的象,是隐喻思维之带有象征意味的象,此象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2. 意艺术创作的第二个层面是“意”。前文说到“意象”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主要是因为“意”,从而形成了意象。意象“是指在知觉的基础上于大脑中形成的感性形象,由于它是仅存于人的主观心灵中的感性形象,故称为意象”[1]135。“艺术是艺术家从自己的情感或生命体验出发,寻找其以外的对应物,情感体验与物象合二为一,从而引发人联想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情”(体验)与“象”结合,成为“意象”,隐喻才能够形成。[1]71可见“意”主要是艺术家的情感体验,是与“象”相关的情感体验,这是艺术隐喻思维的基础,是艺术隐喻思维的重要环节。艺术意象形成的关键在于艺术家的情感体验,关键在于“意”。当然“意”必须与“象”构成某种隐喻关系,“意”才会成为艺术创作中有价值的以情感体验为主的因素。“意”作为情感体验,是现实与艺术的桥梁。
艺术的终极目标是象征,只有“意”与“象”相结合,形成“意象”,只有有了超越现实的情感体验,象征才具有价值和意义,作品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魅力。
“意”即是“情感体验”,当然必须与人相关。什么样的情感体验才能成就正真的艺术作品呢?什么样的“人”表达的情感体验才是有价值的体验呢?当代艺术注重艺术创作的过程与体验,或者,有些行为本身就是艺术(行为艺术)。自由与独立是艺术家对自己的要求,艺术家具有独立意识,其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爱才会更有价值。对自由的追求是当代艺术最终的落脚点,在这个基础上艺术家的情感体验才具有典型性,艺术作品的格调才会更高。
3. 象征艺术创作的第三个层面是“象征”。
艺术的终极形态在于象征。没有象征就没有艺术。“意”是作品形成之前存在于艺术家脑子里的,艺术家靠意象创作出作品,最终形成象征,艺术创作才算完成。
黑格尔认为:“象征是一种符号。不过在单纯的符号里,意义和它的表现的联系是一种完全任意相对的拼凑。这里的表现,即感性事物或形象,很少让人只就它本身来看,而更多的使人想起一种本来的外在于它的内容意义。”[2]10象征要求艺术家更多关于意义的联想。意象使作品成为表达意义的符号。由于艺术家的意象具有模糊性,便使象征具有了不确定性,使所指具有了发散性,也使艺术具有了隐喻价值,所以,一件作品一旦产生,便具有诸多解读的可能性,其价值意义亦变得更加深远和宽广。
隐喻是艺术创作和解读的思维活动,正是这种思维活动的整合性和深度性,给予了解读当代艺术的可能性。隐喻的“象”可解读为“艺术典型”的载体,其渗透着艺术家的生命体验继而形成意象,单个意象或意象簇(意象链)最终形成象征。艺术创作和艺术解读是两个相逆的过程,艺术创作的过程首先是艺术家将“现实”与“观念”在碰撞中形成创作意向,其过程包涵充沛的情感体验(意),最终形成艺术典型。而在艺术解读过程中,首先看到的是艺术家创造的典型形象,而后接受者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分析解读作品的意象乃至象征,在这个过程中唤起接受者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艺术家的情感体验互相渗透,达到共鸣,进而体会其象征性(再创造的观念)。
二、 当代艺术的隐喻 (一) 传统艺术隐喻与当代艺术隐喻的区别传统艺术,如诗歌、绘画、音乐等,注重艺术媒介的运用,即借助艺术媒介表达,其中特殊的叙事性是解读艺术作品的桥梁。如传统音乐如二胡曲《赶集》,音乐节奏的美感及节奏背后的叙事(赶集的情节和心理变化)引起听众对生活的思考。而当代艺术不再专注媒介的表现,更注重观念的表达以及表达的行为过程。
用隐喻理论来解释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区别, 当代艺术更加注重语言背后的意义(虚象),注重行为过程。当代艺术更加强调观念的重要性,更加注重象征性,在观念先行的基础上突破了语言的唯一性。艺术创作观念形成后,艺术家可以选择以绘画的方式、行为的方式、音乐的方式来传达观念。
(二) 当代艺术的第一个层面——象前文说到象有实象和虚象之分,虚象又分为两个层面。实象是实在之物,能被视觉、听觉和嗅觉直接感知,实象体现艺术家的智慧,当代艺术的语言不拘一格,可以是视觉的,也可以是听觉的,也可以是触觉的,也可以是嗅觉的,一切都为观念服务。换句话说,只要能完成观念的表达,艺术家可以随意选择适合的语言,或许是具象的,或许是抽象的,或许是影像的,或许是装置的,或许是行为的,或许是拼接的、整合其中的“象”具有多变性, 其中的“象”是现实的高度浓缩,是艺术家观念的巧妙传达,此处仍为实象,是理念的影子。虚象的第一个层面是理念,象不是简单的象,它浓缩着艺术家对现实的理解、认识和感受,浓缩着艺术家的理念。这理念是实象的指代,当代艺术具有观念性的特征。现实中形成的理念才是当代艺术的核心,实象背后的理念才是实象所真正要表现的。郑连杰的作品《旅行的种子》,其中的象是他培育的种子和发芽的种子,及他培育种子带着种子旅行的行为!这个行为本身(实象)并无任何稀奇之处,但他这个行为背后的理念却是深刻的,它体现着艺术家对现实理解的深度,他通过这个行为体现生命的力量,体现着艺术家对独立与自由的追求,体现着旅行在自由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意义,当然这是隐喻性的思维。
虚象的第二个层面体现着艺术家的境界,境界是人的感受,是人的心灵所达到的尺度,它是灵魂深处超越现实的体验,是与“意”相关的,在“意”的层面的体现。当代艺术作品《狼来了》通过表现人与狼斗争的场面,能够体会艺术家对现实的批判,体会艺术家对自由的追求,体会艺术家对生命的关照,能够让我们体会艺术家内在的情感世界。情感赋予“象”饱满的生命力,包含着艺术家超越现实的情感——一种隐喻的情感。
(三) 当代艺术的第二个层面——意当代艺术包含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范畴。它是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追问,是对艺术本质的思考。当代艺术最终关注的是“人”的问题,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艺术,艺术家的生命状态决定着艺术家的创作。艺术家体会的“意”决定着艺术创作的成败。这要求艺术家必须是一个拥有独立思想意识的人,独立意味着成熟,成熟的思想意识标识着观念的价值。另外,当代艺术家必须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人,自由是人类社会不断追求的生命状态。从老庄哲学到禅宗,到西方的现代哲学,人类社会的每一秒进步都与自由有关。自由的生命追求自由的生命状态和精神才能产生自由的情感(意),才能产生正义和进步的力量。当代艺术家除了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还需要心存关爱,关爱生命,关爱自己,有“爱”才有“情”,才有“意”,“意”是“大爱”。心有“大爱”才能产生超越现实的“意”。旅美艺术家郑连杰就是这样一个人,饱经沧桑,独立、自由,心有大爱。作为职业艺术家,他心怀“大爱”,他关爱社会,关爱生命,关爱自由,每年他都回国进行社会调查,进行创作,从他的言行举止中能深深感受到他对祖国深沉的爱,他爱年轻人,关爱祖国的未来,他给年轻艺术家带来无限的帮助和关怀。他心怀大爱,他生命里时刻充满着情(意),他生活里是这样,创作中也是这样,他的作品就是他的行为本身。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他心中的大爱和超越现实的情感,和其中浓浓的“意”。他的作品有行为,有影象,有绘画,有音乐。可见当代艺术在观念的引导下,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只要心中有“意”,便可成“器”。
(四) 当代艺术的第三个层面——象征当代艺术更加注重隐喻思维的过程,注重观念,注重象征。约翰·凯奇的作品《4分33秒》将传统音乐的表现方式抛弃得一干二净。其作品中的观念性和象征性表现得尤为突出。约翰·凯奇是美国著名的作曲家和哲学家,1952年8月29日,他在纽约的一座半露天音乐厅里举办了个人新曲钢琴音乐会,他在柔和的灯光下走向钢琴,坐下来,打开琴盖,凝视键盘,台下观众鸦雀无声,期待着音乐家新创作带来的审美体验。然而30秒过去了,约翰凯奇依旧静坐,部分观众开始窃窃私语,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观众按耐不住,不断地在讨论。2分钟过去了,约翰凯奇依旧静坐,观众们开始大声喧哗,渐渐乱成一团,骂的骂走的走,直到4分33秒约翰凯奇站了起来,宣告他的新曲子已经演奏完毕。这就是名噪一时的曲子《4分33秒》。[3]23约翰·凯奇的这部作品不是用乐符去表现,而是以这样一种行为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是这种行为所具有的象征性是其作品中最主要的部分,构成了其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他成功表达了他的创新艺术观念,进而实现了音乐的隐喻价值。
当代艺术是艺术家表达的从社会现实中提炼出来的观念,象征性是其首要追求的,当代艺术家郑连杰的作品《天雨计划旅行种子》是当代艺术的代表性作品,此作品是艺术家观念的表现,是独立与自由的象征。旅美艺术家郑连杰在2014年4月携带27颗种子从美国出发来到北京,开始在中国边旅行边培育他的种子。成长的种苗跟随郑连杰走到不同的地方。他借助微信互联网平台发布行为图片和文本,互动于中美亚欧众多人群,最终他又带着种子与他一同抵达美国纽约肯尼迪机场,总行程21760多公里。郑连杰说:“旅行的种子,重在重新质疑符号的意义,在原有的物质上解构并重视它的当下语境,我希望从多层面的角度看待事物,思考并质疑生命的自由。27颗种子和世界上所有的植物一样,它的不同正是人们怎样重新定义过去和未来。”①种子的旅行象征生命的成长与自由,并诠释了旅行在自由生命成长中的意义。正是这件作品中体现的观念,正是这件作品中体现的象征性,给予了作品宏大的意义,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代表性作品。
① 旅美艺术家郑连杰培植大麻旅行中创作《旅行种子》。http://www.artsbj.com/show-19-148305-1.html.2015-08-03.
三、 音乐视野中的当代艺术隐喻当代艺术观念先行,艺术家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截然不同的面貌。
(一) 音乐视野中当代艺术的第一个层面——象艺术隐喻中,观念的表达最终是靠象征实现的。象征离不开“象”,音乐视野中的当代艺术亦是如此。传统音乐中“象”具有规范性,而音乐视野中的当代艺术中“象”具有多样性,“19世纪20年代以艾德加·瓦特斯(Edlgard varese)为先驱开辟一代新风,而将音乐的音响领域开拓为凡一切宇宙音响都可作为音乐语言的材料,于各种新发明的打击乐器,汽笛,警报器及以后的电声乐器开始进入音乐领域”[4]。随着历史的推进,很多“音乐”只存在于观念中,我们称之为观念艺术。更甚音乐与其他材料如音乐与装置、表演、行为等形式混搭在一起,音乐视野中的当代艺术需要艺术家的勇气和智慧,只要能达到象征以表现观念的目的。有些艺术家的音乐是现场录制的噪音,然后将其拼合在一起表达观念!《挽歌——为广岛受难者》声音狰狞、恐怖阴森,彻底打破了传统音乐的范式,“《挽歌》的总长为八分二十六秒,作品的每一个时间单位的观念,不再以传统音乐的强声周期循环的节拍单位划分小节,而是彻底打破节拍观念的自由伸延,每一个时间单位以秒来计算,……在‘时间块’中没有节拍、节奏、强声,这就彻底地摆脱了统治人类音乐思维数百年之久的强声周期循环的思维方式对音乐的束缚而使乐思自由地伸延、交接、穿插、组合,对音乐思维的改变、革新,具有历史性的开拓意义。”[4]《挽歌》就是以这样的声音表达了战争带给人的渗入骨髓的恐怖。《挽歌》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安魂曲,约翰·凯奇的《4分33秒》扩大了音乐元素,音乐的声音可以直接就是生活中的声音,比如咳嗽声,又比如座位挪动的声音,还可能更丰富,又比如窗户传达进来的声音等等,这个作品扩大了音乐发生的位置,声音完全可以不从舞台上获得,它可以发生在观众席上或者其他地方,比如传进音乐厅内发生在音乐厅外的声音,这个作品将音乐的发生,从音乐厅的舞台上,转向音乐厅的四周,在欣赏者的眼前转向环绕欣赏者双耳的四周![5]120 众多实例已经表明音乐视野中的当代艺术与传统音乐的区别,传统音乐理论已经无法分析和解读音乐视野中的当代艺术,《艺术隐喻学》将其从象、意、象征的角度自实而虚的分析,帮助我们窥见了当代音乐艺术的真谛,从而使当代艺术不再那么神秘、晦涩、难懂,变得不再那么难以捉摸。
(二) 音乐视野中当代艺术的第二个层面——意传统音乐的“意”,在于对“美”的感受,是美的情感爆发的结果,是美的情感体验,音乐视野中的当代艺术中的“意”不只是美,它或许是丑的,它是在观念统摄下的情感体验,在对人类命运的拷问中产生的任何真切的情感体验都在“意”的范畴之中。此时,“意”的范畴是宽泛的,它打破了传统音乐“美”的情感体验的范畴,宽泛、自由且真实,音乐城野中的当代艺术“意”更浓,当代艺术在表现语言不再那么“唯一”以后,更加注重“意”的体验和表现。很多当代艺术是与行为相关的,是与生活相关的,浓浓的情感体验是伴随艺术创作与生活始终的,甚至“生活即是艺术”。音乐只是当代艺术的语言,成功的艺术创作必然是“艺术家”的创作,重要的是人,重要的是艺术家,重要的是艺术家对社会的关注,对生命的关注,和在这关注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是艺术家体验的通神的“意”。其“意”带有典型性、超越性。真正优秀的当代艺术家拒绝“表演”,他们认为优秀的艺术创作是“生命的艺术”,这与传统音乐的“表演”相异,这或许是音乐视野中的当代艺术少之又少的原因,音乐更多的是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一个元素。虽然当代艺术更多的是综合的,但我们也期待更多单纯以音乐为表现手法的当代艺术作品出现。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称之为音乐视野的当代艺术,音乐视野中的当代艺术中的“意”是艺术家作为独立的自由的个体独立思考后产生的浓浓的情感,这情感是一份责任,是一份审视,是一份超越,是一种境界。克尔齐什托夫·潘德列斯基(波Krzyszfof Pendenreski)的作品,《挽歌——为广岛受难者》让人产生毛骨悚然的情绪,丝丝乐音都让人感到生命消亡的恐惧,要么尖锐刺耳,要么低沉混沌,音乐却能让人感知音乐家对战争的痛斥之心,感受艺术家的那份情愫,感受艺术家生命里对生命的那份“意”。这份“意”不是表演,而是生命里真真切切的痛楚,创作时真真切切的情感流露,是人生的境界,是一份对社会的关爱之情,这份情感是典型的、浓缩的、隐喻的!
(三) 音乐视野中当代艺术的第三个层面——象征音乐视野中的当代艺术作品关键在于象征。象征是当代艺术的关键性特征。在乐音的发展史上,从噪音进化到乐音是人类文明的大进步。人类制定了无数的“规则”来界定噪音与音乐的区别,传统音乐的重心在于美,音乐视野中的当代艺术的重心在于观念,关键在于象征。《挽歌——为广岛受难者》突破了传统音乐的范式,创作观念和表达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用近乎“噪音”和及不规则的曲式“表达了它对人类苦难的伟大悲剧的深刻而庄严的思考,这种内容有时与宗教结合在一起而显示了作者崇高的人道主义观念。”[4]这首作品不能给我们任何美的享受,反而让我们感受到恐怖与悲哀,是对人类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是对战争的拷问,是对战争重大破坏的拷问,是对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哀悼,他的作品是反思,是象征,是隐喻,从他的作品标题中我们也能窥见一二,音乐视野中的当代艺术的象征是对社会的观察、反思与批判,是对“人”的关注,是对生命的关注!
[1] | 王炳社. 艺术隐喻学[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2. |
[2] | [德]黑格尔. 黑格尔美学: 第二卷[M]. 朱光潜,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 |
[3] | 余丹红. 放耳听世界——约翰凯奇传[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
[4] | 王丙麟. 挽歌——为广岛受难者创作分析[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0(2): 72–74. |
[5] | 温展力. 音乐现实中的观念艺术研究[D]. 北京: 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