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语言具有精确性和模糊性的双重特征,然而有时其模糊性胜过精确性。吴世雄在张红深的《英语模糊语法学》序二中曾指出:“人类的自然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模糊系统,其模糊性体现在语言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上,包括自然语言的语法体系。”[1]1这说明模糊语言无处不在,同时模糊语言观的影响也是深远和重大的。了解模糊语言的特征及其与翻译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增强对英汉各自美的认识”和“比较英汉各自的思维方式” [2]15。
一 语言的模糊性与翻译鲁苓在《多元视域中的模糊语言学》一书中指出,所谓模糊性,“也就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也可以说是不清晰性。它的三个基本特点就是:边界的不确定和渐变性以及区域的确定性。因此,它与歧义性有明显区别。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模糊现象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中大量存在”[3]14。换言之,即指语言的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内在属性。
正因为模糊性是语言的内在属性,有关语言模糊问题的探索源远流长。“从古希腊的尤布利德斯‘麦堆悖论’开始,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德国古典哲学泰斗级人物康德、德国著名现代哲学家卡西勒等都曾多次撰文探讨语言模糊问题,著名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论’也为模糊语言的讨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想维度……所有这些,为语言模糊问题研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3]2应该说,虽然这些研究都在探讨模糊语言问题,甚至对其作了一定程度的探究,但从根本上来说,还只是提出问题,至于如何将这些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并形成一门学问还需进行深入研究。
然而,令人振奋的是,经过学界的共同努力,人们对语言的模糊性问题有了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诞生了一些标志性研究成果,如苗东升的《模糊学导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黎千驹的《实用模糊语言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陈治安、文旭的《模糊语言学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等等。此外,学界发表的模糊语言及翻译方面的研究论文更是不计其数。值得关注的是,学界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不满足于停留在其本体研究层面上,对其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如数学、人工智能、法律、经贸、科技、新闻等。更值得注意的是,学界也将模糊语言与翻译研究相结合,其结果是“模糊语言学与翻译理论的结合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因为“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语际交往活动。其间的很多问题都涉及语言模糊性问题”[3]164。
目前,翻译界对语言模糊性的翻译进行过多维度探索。有的学者从宏观上探索模糊语言与翻译的关系问题,如余富斌在《模糊语言与翻译》一文中探讨了模糊语言与翻译的关系,目的在于探讨有助于研究翻译理论中直译和意译的可能性。[4]邵璐在《翻译学视角下的语言模糊性研究》一文阐述了模糊语言学与翻译学两者相结合的发展历程,剖析了当前语言模糊性研究的特征和存在问题,并指出该研究今后可能出现的新方向。[5]邵璐又在《论翻译的模糊法则》一文中提出了翻译的模糊法则基本设想,将多值逻辑和超真值主义等逻辑思维方式有机地“植入”翻译研究中,通过吸收二值逻辑中的合理成分,并通过实例阐述,证明其所提“模糊法则”是合理的、可行的。[6]
一般认为,文学语言讲究艺术性,大量使用模糊语会增强其艺术性,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也会给翻译带来挑战。例如邵璐在《文学中的模糊语言与翻译》一书中以《达·芬奇密码》中英文本比较研究为例,探讨了文学中的模糊语言与翻译问题。[7]杨昆在《〈傲慢与偏见〉中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的实证研究》一文中,基于功能对等理论,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尝试研究《傲慢与偏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分布与理据。[8]
模糊语言不仅大量使用在文学语言当中,也广泛地应用于科学、广告、公文、新闻、法律、文学等语体当中。这也引发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他们从各文本实际出发,研究各类文本中模糊语特征与翻译问题。例如:肖云枢在《法律英语模糊词语的运用与翻译》一文中从实践出发,探讨了法律英语中使用模糊词语的情况及其翻译方法。[9]魏小璞的《法律英语的模糊现象及其翻译》通过探讨几种常见的翻译技巧,认为法律文献翻译贵在做到正确的理解与表达,而在模糊词语时,要根据上下文,具体情况灵活处理。[10]吴苌弘的《立法文本中模糊性词语的翻译原则》从译者的局限性、立法文本的特定语境以及法学范式三个层面探讨立法文本中模糊词语的翻译困境及其翻译策略。[11]张瑞嵘的《法律英语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研究》从形成原因、语用功能和翻译策略三方面对法律英语中的模糊语言问题进行了探讨。[12]又如医学英语,张梅的《医学英语中模糊语的功能与翻译》一文从对模糊语概念、类型进行分析入手,探讨模糊语在医学英语中的功能,即表示礼貌和尊重、增加陈述命题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表示谦虚和自我保护等意向,并探讨了其翻译方法。[13]刘维静的《医学英语文献中的模糊限制语及其翻译》从模糊限制语的概念和类型着手,旨在探索医学英语文献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方法。[14]又如广告英语,孙然的《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语言及其汉译策略》认为为了更好地实现广告功能,英语广告语言往往带有很大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语音、词语和句子等层面,并采用丰富的实例分析了英语广告中的模糊现象,提出了相应的汉译策略。[15]张莹华的《探析广告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及翻译》一文指出模糊语言在英语广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有效地使用模糊语言,可以提高广告宣传效果,增强广告语言感染力,增强人们的广告记忆。[16]基于此,应充分认识模糊语言在广告英语中的常见类型,关注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与翻译方法。
对目前的有关文献分析发现,学界对模糊语与翻译问题进行过多维度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还值得一提的是,分析还发现学界对科技英语中模糊语的使用与翻译也极为关注,发文最多。这是一个值得注意和深入研究的话题。
二 科技英语中的模糊美学特征模糊语言在科技英语中的使用不胜枚举。从实际交际效果来看,选用相对模糊的语言进行表达反而更能表达准确。我们可以将科技英语中大量使用模糊语言的现象归纳为模糊美学。
目前,学者对科技英语中的模糊美进行过一些探索。如程同春的《模糊限制语在科技英语中的运用与翻译》探讨了模糊限制语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科技英语中的使用与翻译。[17]于建平在《对科技英语语篇中若干模糊语义现象的剖析与翻译》中,基于模糊集合理论,研究了科技英语语篇的语义模糊现象,从概括、歧义和含糊几个角度举例分析说明科技英语语篇中某些词句产生语义模糊的原因以及避免产生歧义和含糊的方法,旨在弄清科技语篇的真实含义,从而提高翻译质量。[18]王辞、韩征顺和许明武的《科技英语文体中术语翻译的模糊处理原则》一文指出科技翻译虽然要求做到表述确切、明白,尽量避免歧义,但实际上,在翻译过程中并不一定能够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等值,所以在科技术语翻译过程中需要借助相关的“模糊”处理原则来再现原文所负载的语义内涵。[19]秦云的《民航科技英语中的模糊现象及翻译》探讨了民航科技英语中的语言模糊现象及其存在的哲学理据,透析了其模糊限制语的划分类型及其语用功能,并以Nida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解决民航科技英语中模糊语翻译的相应步骤。[20]
科技英语中模糊语与翻译研究多集中在模糊限制语方面。本文则从语义模糊与句意模糊两个层面探讨科技英语中模糊语现象与翻译方法。
1. 语义模糊毛荣贵指出,词义模糊包括指称模糊 (referential vagueness)、词义缺乏确指 (lack of specification) 和词义多项化 (indeterminacy of meaning) 三种类型。[21]234而在科技英语中,词义多项化 (亦称一词多义) 较为普遍,也是翻译时最难以把握的。例如:cell在日常用语中意为“小室”,在生物学上为“细胞”,在电学上为“电池”,在建筑上为“隔板”。又如:track一词在铁道科学中一般指“轨道”,而在航天科技中则指“跟踪”。track还可指“轨道”,如dirt track (煤渣跑道)。这是由于同一词语用在不同科技领域中,取不同的含义。毛荣贵还认为:“因词义多项化引起语言模糊现象方面起主要作用的是名词化结构的运用,而且在科技英语中体现得最为明显。”[21]234科技英语在词法上的显著特点是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毛荣贵认为这不仅可以简化句子结构,而且还能增强科技英语文章的可读性。但是,其缺点是容易导致歧义的产生,这一缺点在科技术语构成时显得更为明显。例如:ballast car到底是指“装满道渣的车”,还是指“运渣车”,我们只有借助具体语境才能确定。
实际上,词义搭配也容易出错,如“cut”可以和不同的词搭配,意义不尽相同,cut current意为“切断电流”,cut to line意为“挖到标高”,cut square意为“直角开挖”,cut a diamond意为“琢磨钻石”等。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上义词和下义词,译者需要根据语义场确定词义,消除模糊。如:
(1) Automobiles and trucks would be powered by quickly replaceable electricity.
译文1:汽车和卡车则用可以迅速替换的电池组作为动力。
译文2:轿车和卡车则用可以迅速替换的电池组作为动力。
从语义关系看,automobile为上义词,truck为下义词,前者意为“汽车”,为类概念;后者意为“卡车”,为种概念。根据逻辑,两者不能并列。翻译时,可将automobile语义缩小,取“轿车”之意。如:
(2) Therefore, concrete and reinforced concrete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uilding materials.
译文1:因而,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是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
译文2:因而,普通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是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
译文1中,将concrete译为“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相并列,殊不知“混凝土”只是“钢筋混凝土”的属概念,两者不能构成并列关系。译文2中将其译为“普通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能够并列,表类概念。
2. 句意模糊句意模糊也称作语法模糊。“语法模糊则源于有限的语法规则和无限的语言现象之间的矛盾。”[3]14无论在英语中,还是在汉语中,语法都是灵活多变的。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脱离了具体语境,就会造成语义模糊现象。例如:
(3) This book mainly deals with conductors and semiconductors such as silicon and germanium.
译文:这本书主要讨论导体以及像硅和锗这样的半导体。
应该说,该句不会太复杂,但存在一个问题,就是such as silicon and germanium究竟是修饰conductors and semiconductors还是semiconductors?在此,可以借助必要的专业知识帮助消除模糊歧义。根据电子材料专业知识,可以得知硅和锗都是半导体材料,故可确定该短语是修饰semiconductors的。
(4) The solution was to place many filters in the system and hope for the best.
译文1:当时的解决办法是把许多虑器放置在系统中,并且获得理想的去污效果。
译文2:当时的解决办法是把许多虑器放置在系统中,以期获得理想的去污效果。
在英语学习中,and是大家十分熟悉和经常使用的一个连词,用来连接词、短语和句子,意为“和”“与”“并且”。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特别是在连接两个句子时,它的译法很多,表达的意思不仅相同,而且如果不注意其前后逻辑关系的话,往往会译错。原文中,and表目的,译文1采用了直译,没有弄清其逻辑关系;译文2则是正确的译文,把握了句子的内在逻辑关系。
(5) Two things are outstanding in the creation of the English system of canals, and they characterize all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译文1:在修建英国的运河网过程中,有两点是非常突出的,而运河网是整个工业革命的特点。
译文2:在修建英国的运河网过程中,有两点是非常突出的,而这两点也正是整个工业革命的特点。
对比两则译文,发现不同之处在于对原文中they的不同理解。译文1将其理解成了system of canals,译文2将其理解成了two things。初看原文,they似乎既可指system of canals,又可指two things。经过分析发现,译文1的这种理解在逻辑语义上是站不住脚的,译文2的理解恰到好处。
英语中的不少复杂结构呈并列关系。在这些并列成分之间,还会嵌入一些其他句子成分,遮蔽了各并列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能导致理解模糊或错误。
(6) Ionizing radiation can change the electronic configuration of an atom or molecule, and thus the way it interacts with its surroundings.
译文1:电离辐射可改变原子或分子的电子构型,因此,原子或分子可以以这样的方式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
译文2:电离辐射可改变原子或分子的电子构型,并因此致使原子或分子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方式也发生改变。
原文中,短语the way与其前面的另一个名词短语the electronic configuration of an atom or molecule之间存在并列关系,都是动词change的宾语,其间通过连词and相衔接。但是,二者之间thus的出现容易导致语法上的理解模糊,导致误译,译文1便是这种情况。
三 科技英语中的模糊美学翻译方法“忠实”历来是翻译的最高指导准则。然而,语言的模糊性解构了科技英语精确性的特征。也就是说,科技英语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能采用模糊化翻译策略,保留原文的模糊性;也可能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采用精确化翻译策略,去除原文的模糊性,这样才能凸现模糊语言在科技英语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才能突出译文之模糊美。
1. 以模糊译模糊黎千驹认为,模糊语言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在自然语言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无法绕开它。[22]36-38同时,用模糊语言来描写模糊事物,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在科技英语中,为了客观反映事实,或为避免讲话过于武断,或出于探测心理等因素的考量,常常会用模糊语进行恰到好处表达,使说话留有余地。翻译时,为了保留原文的风姿,译者可采取以模糊译模糊的直译翻译。
(7) His team is continuing to work with cloned cells. In 1998 they created clones using human cell nuclei and cow cells, which did not develop into embryos but into a dishful of cells.
译文:他的研究小组继续研究克隆细胞。1998年,他们用人类的细胞核和母牛的细胞进行克隆,但没有使之发育成胚胎,而是一碟量的细胞。
该句选自一篇讲述克隆技术的短文,原文语法结构清晰,不难理解。但其中一短语a dishful of cells中的dishful却有点模糊之意,该碟有多大,是什么形状,无人知晓。dishful是由dish + ful构成,意思为“一碟,一碟的容量”,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译文中,译者将其译为“一碟量”也堪称是以模糊译模糊的佳例。
英语中,有些数词表示概数,较模糊笼统,如a few表示“一些”,a score of表示“二十多”等。但还有一类似精确又模糊的数词。
2. 以精确译模糊上文中曾谈到,科技英语中的模糊有多种因素造成,如一词多义、上下义关系、概念引申、词语搭配等。翻译时,如果以模糊译模糊极有可能造成信息传递不畅。这时可以考虑使用以精确译模糊的办法。
(8) Burning in the cylinder, oil provides the engine with power.
译文:油在汽缸里燃烧,给发动机提供动力。
power是典型的一词多义词,可理解为“能量”“动力”“次方/幂”等。根据常识,我们知道油在发动机的汽缸中燃烧,会给机车提供动力,故将power译为“动力”就语义清晰。
(9) Fifteen years ago, electronic warfare saw only scarce service in Korea.
译文:15年前,电子战在朝鲜战争中极少应用。
原文中saw only scarce service字里行间的字面意义很清楚,但作为一个整体似显模糊。如果按字面意思直译往往造成译文不通顺。翻译时,译者需要在吃透原文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用精准的译文对之进行表达。综合分析,将其译为“极少应用”,使原文意思顿时清晰、明了。
有个问题需要注意,强调模糊美并非否定精确美,反而是从另一个维度强调了表达的准确性。刘金龙认为,精确既指准确、求真,准确理解是产生准确译文的前提;精确美除了理解上的准确、精准外,还体现在译文表达的准确上。[23]110-111
3. 以精确译精确所谓语言的精确性,就是指“符号使用者所感到的他使用的某个符号的能指同他所指的某个对象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此时,遵循‘差别性原则’,即为了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能指的数目越多越好,所指对象的信息量越精确越好,即差别性越明显越好。精确性是我们交际的需要,为了在交际中让对方明白自己纷繁复杂的思想,就必须用相应的纷繁复杂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否则便会词不达意”[3]60。科技英语尤其重视用词的准确性,不仅因其语法结构严密和表达事物客观,而且还能反映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变化的成果、方法和动态。换言之,科技英语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其表达的准确和严谨的语体风格。翻译时,尽量将原文中的精确性尽可能地传达到译文中。
(10) The production of this year is estimated to increase to 3 times compared with 2004.
译文:和2004年相比,今年的产量预计增长了2倍 (或:是2004年的3倍)。
英文数字的表达方式繁多,译者要格外小心,才不至于“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般来说,表示“增加”的动词,如increase、grow、rise等,与数字短语搭配v. + n fold、v. + n times、v. + by n times,v. + to n times,v. + by a factor of n,可翻译为“比……大 (n-1) 倍”,“增加了 (n-1) 倍”,“增加到n倍”。原文中表倍数的涵义很清楚,千万不能含糊。
(11) By early 1971 the company’s motive power roster included about 50 active steam engines, only three mainline diesels, and several diesel switchers.
译文:截止到1971年上半年,该公司仍有约50台蒸汽机车在运行,而干线内燃机车则仅有3台,内燃调车机车也只有几台。
一般来说,diesels指“柴油”,但在原文上下文语境中,mainline diesels明显与steam engine以及diesel switchers属同类词,即diesels的类别参照物是steam engine和diesel switchers,故而原文中的diesels必然等同于diesel engines,也即diesel locomotive,根据我国铁路部门的用语习惯,可将其译为“内燃机车”。diesels看似模糊,其实语义精确,译者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做到以精确译精确。
4. 以模糊译精确语言的精确是相对于模糊而言的,两者具有辩统一的关系。模糊中包含精确的因子,而精确中又有模糊的因素。考虑到英汉语言间的巨大差异,在不影响内容与理解的前提下将模糊语译成精确语。
(12) Dr. John Smith made a thousand and one explanations of this strange phenomenon of nature.
译文:约翰·史密斯博士对这种奇怪的自然现象的解释多极了 (或:作了很多种解释)。
原文中的a thousand and one都是确切数字,译文中将其意译为模糊词语“多极了”。
(13) The prostate cancer and child development studies were published in the past three weeks; about the same time the FDA finally approved the new soy labeling rules. Messina said where there were only a dozen published studies on the topic in 1985, there are now more than 2, 000.
译文:在过去的三个星期里,发表了对前列腺癌和儿童发育的研究报告。几乎同时,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最终批准了对大豆食品新标签的管理办法。梅西纳说,1985年就有10多篇论述大豆的研究成果发表,而现在超过2 000篇了。
原文中的dozen意思似乎是“12”或“一打,十二个”,尤其是在短语a dozen of中更是如此。殊不知,dozen也是一个虚数,即并非精确数字,例如dozens of eggs、a dozen years ago和a dozen of somebody’s friends分别表示“几十个鸡蛋”“十几年前”和“某人的十来个朋友”。译文中,译者将a dozen published studies的意思进行泛化,译为模糊语“10多篇论述大豆的研究成果发表”较为合理。
总之,语言的精确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模糊性才是绝对的、普遍的。从总体上来说,科技英语虽然属于精确语言,但也并不排斥模糊语言的使用,反而模糊语言的使用能增强科技英语的可读性。只不过,翻译时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地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
[1] | 张红深. 英语模糊语法学[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
[2] | 毛荣贵, 范武邱. 语言模糊性与翻译[J]. 上海翻译, 2005(1): 11–15. |
[3] | 鲁苓. 多元视域中的模糊语言学[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4] | 余富斌. 模糊语言与翻译[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10): 49–52. |
[5] | 邵璐. 翻译学视角下的语言模糊性研究[J]. 中国外语, 2007(3): 72–76. |
[6] | 邵璐. 论翻译的模糊法则[J]. 外国语, 2008(3): 84–91. |
[7] | 邵璐. 文学中的模糊语言与翻译——以《达·芬奇密码》中英文本比较研究为例[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
[8] | 杨昆. 《傲慢与偏见》中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的实证研究[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6(4): 107–111. |
[9] | 肖云枢. 法律英语模糊词语的运用与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1(1): 5–8. |
[10] | 魏小璞. 法律英语的模糊现象及其翻译[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2): 75–77. |
[11] | 吴苌弘. 立法文本中模糊性词语的翻译原则[J]. 上海翻译, 2014(3): 24–28. |
[12] | 张瑞嵘. 法律英语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研究[J]. 理论月刊, 2016(12): 105–108. |
[13] | 张梅. 医学英语中模糊语的功能与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4(2): 5–8. |
[14] | 刘维静. 医学英语文献中的模糊限制语及其翻译[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1): 154–156. |
[15] | 孙然. 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语言及其汉译策略[J]. 山东外语教学, 2010(6): 76–81. |
[16] | 张莹华. 探析广告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及翻译[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6(4): 75–77. |
[17] | 程同春. 模糊限制语在科技英语中的运用与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2(4): 8–12. |
[18] | 于建平. 对科技英语语篇中若干模糊语义现象的剖析与翻译[J]. 中国翻译, 2003(6): 64–67. |
[19] | 王辞, 韩征顺, 许明武. 科技英语文体中术语翻译的模糊处理原则[J]. 中国科技术语, 2008(5): 43–46. |
[20] | 秦云. 民航科技英语中的模糊现象及翻译[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0(6): 98–101. |
[21] | 毛荣贵. 翻译美学[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
[22] | 黎千驹. 模糊语义学导论[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
[23] | 刘金龙. 科技英语中的美学艺术与翻译[J]. 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版), 2016(11): 107–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