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 Vol. 31 Issue (17): 82-88  
0

引用本文

蔡忠道. 台湾《史记》诠释初探(1949-2013)[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1(17): 82-88.
TSAI Jung-Tao. The Study on Taiwan's “Historical Records” Interpretation (1949-2013)[J]. 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6, 31(17): 82-88.

作者简介

蔡忠道(1965-),男,台湾云林人,嘉义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魏晋玄学、史记学、先秦儒道研究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6-05-25
台湾《史记》诠释初探(1949-2013)
蔡忠道     
嘉义大学 中文系,台湾 嘉义
摘要: 台湾学界虽然也有文章回顾台湾《史记》的研究成果,然而,都流于片段。文章以专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三方面搜集相关研究成果,初步建立论述目录之后,再征询学界前辈提供高见,并且多方主动寻访补正,以期数据完整可信。根据搜集的文献,以10年为断限,概观出版数量的消长,并以文学、思想、史学、语言(含考据)四类,将论述资料分类。在这样信而可征的资料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台湾超过60年史记学的成果。这样的研究,一方面汇整前人已有的成果,彰显其特色,让台湾的《史记》研究可以和国际汉学对话;一方面也可以找到台湾《史记》研究的特色,并思考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史记》    史记学    台湾    国际汉学    
The Study on Taiwan's “Historical Records” Interpretation (1949-2013)
TSAI Jung-Tao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National Chaiyi University
Abstract: Taiwan scholars may review Taiwan's "Historical Records" research, however, these seem in segments. This paper takes special books, journal articles and dissertations to gather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We discussed after the initial establishment of the directory, and then seek to provide senior academic opinions,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information credible.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collected within ten years, we can overview the number of growth and decline, including four categories:literature, ideology, history and language. Such studies, while aggregated predecessors had been achieved, highlighting its characteristics, so that Taiwan's "Historical Records" International Sinology studies can dialogu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cholars. We can also find Taiwan's "Historical Records" special provenance research, and think about the future of research direction.
Key words: Historical Records    Historical Recordsology    Taiwan    international Sinology    

台湾《史记》的教学与研究在文、史学界非常盛行,中文系多会开设《史记》的课程,历史系或开设《史记》,或者秦汉史的课程也会涉猎《史记》的内容。所以,台湾文、史科系的学生多有阅读《史记》专书的经验。早期,台湾大学的大学国文,上下学期分别是《史记》与《孟子》,学生普遍阅读《史记》,台大的教师投入《史记》的教学、研究者涵盖中文系与历史系,阵容坚强而壮大,阮芝生、李伟泰、吕世浩都是其中翘楚;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的《史记》研究,有赖明德、林礽干等师长持续耕耘;此外,台湾“清华大学”的林聪舜教授、成功大学的张高评教授、东海大学吴福助教授、高雄师大周虎林教授也长期投入《史记》教研工作,深化研究,培育人才。近年来,拜网络之赐,课程的改革与尝试推陈出新,台大MOOC课程中,由历史系吕世浩教授开设的“史记”,每期的选修人数都超过万人,选修的学生除台湾之外,还有美国等地,令人叹为观止,也证明了台湾《史记》教研的深厚实力。更有甚者,台湾的中学教科书,也选录《史记》的篇章,国中国文有《张释之执法》,高中则有《鸿门宴》,《史记》是台湾学生的共同记忆。因此,《史记》在台湾的传播相当普遍,《史记》的学术研究在台湾也相当盛行。

①关于台湾中国国文课本收录《史记》篇章的研究,请参见拙著《台湾中学国语文教材选用〈史记〉之研析》,收录在台湾师范学国文系主编《国语文教学理论与实务的多元探讨》,台北的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147-163页。

②笔者初步搜集台湾关于《史记》的研究成果,专书163本、学位论文134篇、期刊论文(含专书论文、会议论文集)1180篇。若以60年计算,平均每10年都有超过25本专书、199篇期刊论文、20篇学位论文发表,研究成果也相当丰硕。

近来,中国学界的《史记》研究人才辈出,陕西省的司马迁研究会、北京的中国史记研究会是两个颇具规模的史记研究协会,除了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之外,并完成《史记研究集成》、修订点校本《史记》等重要的学术工作。世纪之交,许多学者对于《史记》研究做了不同面向的总结,例如张大可在《史记教程》第一章《导论》中提到,《史记》研究的总成果,据他统计,从1980—1998年不到20年的时间里,大陆地区发表了1835篇论文(总字数1100万字,每位作者1.6篇),131部专书(总字数5000万字,每位作者1.3部),成果丰硕。这几年还出版了《史记研究年鉴》,定期总结《史记》的研究成果,整体而言,大陆近年来《史记》研究的人才辈出,活力充沛。

①张大可、安平秋主导的《史记研究集成》,2005年由北京华文出版社出版,一套14卷,包括《史记》的内容、流传、研究等面向,内容将近500万字,是一部企图宏大,具开创性的学术丛书。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史记》,流传甚广。南京师范大学赵生群率领一群学者,以新发现的版本、出土资料重新勘校,2014年,北京的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史记》的修订本。其他如张新科、俞桦章合著的《史记研究史略》,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张新科、俞樟华等著的《史记研究史及史记研究家》(《史记研究集成》第十三卷);俞樟华、邓瑞全主编的《史记论著提要与论文索引》(《史记研究集成》第十四卷)。

除了大陆,日本、韩国、美国、欧洲对于《史记》研究也有相当多的成果。日本池田英雄《从著作看日本先哲的〈史记〉研究——古今传承1300年间的变迁》[1]377-403《史记学50年——日、中「史记」研究の动向(1945—1995年)》、韩国诸海星《六十年来韩国〈史记〉研究综述——1984—2007》[2]117-142、捷克罗然(Olga Lomova)《二十一世纪初翻译史记的回顾与启发:兼介绍史记翻译成捷克文的研究项目》[2]351-357,都是非常具代表性的总结。罗然教授是布拉格查理士大学教授,他的文章着重在《史记》的翻译,尤其是欧陆的翻译,他指出,欧陆的学者翻译《史记》有两个主要的方向:历史史料与文学作品。前者着重客观的考订,后者着重叙事结构。俄罗斯Rudolf V.Vitakin博士率领的团队已经翻译了《史记》第1~100卷,并全数出版,此外,文章中也介绍了他自己正在着手的《史记》捷克文的翻译工作。诸海星教授任职韩国启明大学中文系,他的文章总结韩国的《史记》研究,诸海星教授推断,《史记》传入韩国应该不会晚于中国的东晋时期,即韩国的高句丽朝。《史记》全本130卷的韩文翻译,也由成均馆大学丁范镇教授率领的团队,在20世纪末完成并出版。韩国《史记》研究则由留学台湾的李寅浩、朴宰雨等人为首,逐渐深化,在文学、语言方面有杰出的成果,此外,诸教授也指出韩国《史记》的未来方向,包括《史记》全书的详注、《史记》接受史、中韩比较研究等。池田英雄是日本《史记》研究名家,他的《史记学50年》总结中、日的《史记》研究,分别从《史记》的成立、版本、人物传记、普及、司马迁的生卒年、思想等面向归结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遗留的问题,还专章介绍了《史记》研究的50年轨迹、《史记》研究的最新动向,非常全面地总结了中、日50年(1945—1995)的研究成果,令人叹赏。

②此外,池田英雄:《史记学50年——日、中「史记」研究の动向(1945-1995年)》,东京明德出版社,1995年版。

③诸海星另有一文《〈史记〉在韩国的流传与影响——以翻译介绍与研究现状为中心》,《汉学研究通讯》2004年第11期,第11-20页。两篇文章相互参看,对于韩国的《史记》研究历史与现况就能初步了解。

④2011年12月2-4日,罗然教授主办的“《史记》及其超越:第三届《史记》国际研讨会”在布拉格查理士大学举行,是近年来最重要的《史记》国际研讨会,参见吕世浩《〈史记〉及其超越:第三届《史记》国际研讨会纪要》,《台大历史学系学术通讯》2012年第13期第19-25页。

台湾学界对于《史记》研究的成果也有多次的总结。1971年,学界编撰《六十年来之国学》书系,其中,《史记》专章由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刘本栋教授负责撰写,在其《六十年来的〈史记〉》一文中,刘教授针对1921—1972年间,选择12本代表性的专著,作了简略的介绍,以鸟瞰的方式总结1921—1972年的研究成果。

⑤收录在程发轫主编的《六十年来之国学》,台北正中书局,1977年版。12本书包括:《史记新校注》《史记今注》《史记斠证》《史记今释》《史记天官书今注》《史记儒林列传疏证》《史记地名考》《史记旧注平义》《史记会注考证驳议》《史记探源》《太史公书义法》《史记考索》。

1993年,赵秀金等人以集体合作的方式,回顾了台湾30年(1963—1993 ) 的《史记》研究成果,他们搜集了19本专书、48篇期刊论文,指出《史记》研究在三个面向有显著的成绩:《史记》的考证注疏、《史记》内容及体制义例研究、司马迁思想研究。

⑥参见赵秀金等《近三十年来台湾地区有关司马迁史学之研究》,《史苑》第54期,1993年第1-13页。

此外,王民信的《史记研究之数据与论文索引》[3],也搜集了有关《史记》版本、解题,以及相关研究的数据与论文,包括古今以及香港、大陆的资料都尽量搜集,对于初入门的研究者颇有帮助。

以上三者都试图在自己的时间点上,整理《史记》的研究成果,然而,限于时间、材料,刘本栋、赵秀金都是以鸟瞰的方式,约略的观察;王信民的搜集比较完整,古今中外都包括的范围又太大了。除了针对研究成果的整理,也有台湾学者选录《史记》研究的代表性论文,辑为一书,提供研究者必读篇目,嘉惠学子。这样的选辑有学术上的价值,可惜自张高评编选《史记研究粹编》之后,就无后继者了。再者,这样的选编仍有挂一漏万的遗憾,无法看出台湾《史记》研究的完整面貌。

①据笔者所见,在台湾地区这类的书有:大陆杂志社编的《史记考证研究论集》,台北的大陆杂志社,1970年版。森海出版社编的《史记研究论文集》,台北的森海出版社,1973年版。潘重规《史记论文集》,台北的木铎出版社,1976年版。陈新雄、于大成主编,《史记论文集》,国学论文荟编第一辑第二册,台北的西南书局,1978年版。黄沛荣《史记论文选集》,台北的长安出版社,1982年版。张高评编选《史记研究粹编》,高雄市的复文书局,1992年版。

②李伟泰《近十余年来之〈史记〉研究(2001—2012)》,针对十年来台湾的《史记》研究成果,详细介绍,经请教李教授,这是《先秦两汉学术——研究生讲习会》的讲稿,没有正式发表。

综上所述,世纪之交,学界对于百年的学术反省全面展开,《史记》的研究亦难置身事外。祖国大陆在这方面最积极,也成果丰硕。日本、韩国、欧洲都有相关的成果。台湾的《史记》教学、研究都非常兴盛,却没有对《史记》的研究作全面的整理。因此,笔者遂不揣浅陋,希望能整理1949年至今台湾《史记》研究的成果。一方面掌握已有的成绩,一方面也试着指出未来的方向,这两点对于台湾《史记》研究来说,都至为重要。

本文希望总结1949年至今台湾《史记》的研究成果,有几点问题必须先厘清:首先,研究断限的问题,本计划以1949年为起点,为了彰显台湾《史记》的研究,尤其是与祖国大陆区别的成果及特色,1949年以后最为显著;其次,下限则是笔者所能搜寻的完整数据,因此设定至2013年,超过60年的时间。

一、专书

如前所述,本研究希望总结1949年迄今台湾《史记》的研究成果,笔者初步以专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等三方面搜集相关研究成果,这是学界撰写论文时参考书目的架构,也是搜集资料比较完整的架构。初步建立论述目录之后,笔者以10年为限,作数量的统计,概观出版数量的消长;并以文学、思想、史学、语言(含考据)四类,将论述资料分类。

资料的搜集工作是本论文的关键,笔者先利用图书馆等相关的网站,搜寻相关的数据,建立目录,并请益前辈学者提供意见,修正补充。接着,把视野扩及专书论文及会议论文,这部分就比较棘手,以会议论文集为例,包括辅仁大学中文系主办的《史记》国际学术研讨会、政治大学中文系主办的汉代思想与文学学术研讨会、佛光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史记》与国际汉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搜集的资料以正式出版会后论文集为主。此外,经李伟泰、林聪舜两位教授提醒,又补充了台湾学者在大陆研讨会、期刊发表的论文。不过,资料的搜集终究不能毫无遗漏,笔者会不断地修正、补充,也会持续向学界前辈请益,希望能尽量避免缺漏,建立完整的数据文件。

资料初步搜集建立之后,笔者将阅读相关资料并摘要其内容,这部分的工作量相当大,笔者会先筛选重要的论著,阅读并摘要,希望能先着手最新、最具代表性的论著,所谓最新,比较没有争议;具代表性就比较有争议,不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工作愈多人做越好,争议只是个人选择的学术视角,较无关乎整体计划成败的关键。

最后,笔者希望在这样的总结基础上,指出台湾《史记》研究的方向,这个部分还要参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史记》研究成果与最新研究方向,祖国大陆张大可、张新科以及韩国诸海星都有很精要的论述,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池田英雄《史记学50年》的架构,则是笔者可以多年努力的理想。笔者初步建立数据,会再进一步交叉比对、搜罗补正,并请教台湾《史记》研究的前辈学者,包括赖明德教授、蔡信发教授、李伟泰教授、林聪舜教授、吴褔助教授、张高评教授、李纪祥教授等人,请他们提供宝贵意见,汇整成为可信有征的资料,在这个基础上,开展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归纳与分析。

以下先就专书的资料说明如下:

1949年之后,台湾《史记》的专书包括古籍的出版与学者的专著两部分。在古籍的出版这部分,除非是重要版本或校注本,本论文对于重复出版的古籍版本就不予搜录,因此,本论文将以学者专著为主。笔者初步搜集到的专书超过160本,主要的内容包括学术研究与选集新译。目前,笔者初步建立从1949—2013的《史记》相关专书的档案,其中,学术著作,包括编纂的论文集,约占三分之一,其余超过三分之二都是通俗倾向的著作,包括白话改写、今注今译、节选本等。就10年的出版数量而言,2001—2010年出版超过40本专书最多,最少是1969年以前的10本。

在学术著作方面,内容多元而精彩:

专题论文部分,例如刘伟民的《司马迁研究》[4]、赖明德的《司马迁的学术思想》[5]、周虎林的《司马迁与其史学》[6],针对司马迁的生平、思想、史学,作宏观的考察;古国顺的《史记述尚书研究》[7]则是阐发《史记》在经学史,尤其是尚书学史的意义。吴福助的《史汉关系》[8]则是专注于《史记》《汉书》的比较,吴福助另有《史记解题》[9],针对《史记》130篇的主题内涵、写作技巧与研阅方法,都有提纲挈领的提点,有助于初学者。汪惠敏的《史记政治人物述评》[10],特别聚焦在《史记》政治人物,是台湾研究《史记》类型人物的第一本专书。蔡信发的《话说史记:历史兴衰胜负的症结》[11],蔡信发教授在《史记》研究上深有所得,《话说史记》是蔡教授多年研究的成果。他在《史记》体例的见解、篇章的细腻分析,都是笔者阅读、研究《史记》的重要参考。郑圆玲的《史记黄老思想研究》[12],特别对《史记》的黄老思想深入阐发,《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是汉代黄老思想的重要文献,然而,司马迁的思想有其复杂性,除了承继父亲的黄老之外,也尊崇孔子,对于法家也有同情的理解、公允的评论。因此,司马迁创作的《史记》,其思想内涵也非常丰富,郑圆铃选题相当有眼光,也获得相当成果。林聪舜的《史记的人物世界》[13]《史记的世界:人性与理念的竞逐》[14]是两本深入有得的《史记》专著,林聪舜教授任教于清华大学,长期投入汉代学术研究,能发人所未发,例如,以世界观诠释韩信败亡即是一例,发人深省。李纪祥的《史记五论》[15],李教授任教佛光大学历史系,长期投入中国史学研究,这本专书是他对《史记》的部分研究成果,内容涵盖史学、文学。此外,李教授也举办了两届“世界汉学中的《史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试图将《史记》的研究推向国际,并与国际汉学对话。由其主编的《史记学与世界汉学论集》[16]是部分成果的结集。吕世浩的《从五体篇末看史记的特质:以〈平准〉、〈三王〉、〈今上〉三篇为主》[17]《从史记到汉书:转折过程与历史意义》[18],吕世浩教授任职台大历史系,他的这两本专书都是从史学编纂的角度开掘《史记》的内涵,前者以《史记》五体的末篇,尤其是本纪、世家、书为考察重点,后者则关注《史记》到《汉书》的转折与变化。

考订的成果也是成果丰硕,例如,施之勉的《史记会注考证订补》[19],针对日本人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的资料,细致地考订与增补。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的成就大,影响深,然而,讹谬也不少,施之勉教授的工作非常有价值,鲁实先教授《史记会注考证驳议》[20]也是相似的著作。王叔岷的《史记斠证》[21]则是《史记》校雠工作的重要总结。

论文集的出版也是专书中的亮点,包括研讨会论文集,例如辅大中文系主编的《纪实与浪漫:史记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2],李纪祥主编的《史记学与世界汉学论集》[23]。还有《史记》的论文集,例如潘重规等的《史记论文集》[24],陈新雄、于大成主编的《史记论文集》[25],黄沛荣主编的《史记论文选集》[26],张高评的《史记研究粹编》[27]。论文集的出版对于推动《史记》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在古籍选注、语译、改写等普及《史记》的著作方面,也有可观的成绩。古籍选注部分,马持盈的《史记今注》[28]是台湾第一部《史记》全本今注今译的专书,至于《白话史记》的《史记》语译工作,也有兰台书局(1969)、河洛出版社(1979)等积极投入,或者冯作民独立完成(1978)。不过,最具影响力的仍是由台大、台湾师大等校教授合力完成的《白话史记》[29](台北联经出版社,1985)。至于大学《史记》课程的授课教材,早期都是采用泷川龟太郎的《史记会注考证》,近来,因授课时数缩限等因素,《史记》选本逐渐被列为教材,例如台大李伟泰教授等人编选的《史记选读》[30]。《史记》改写的部分,李永炽的《历史的长城:史记》[31]最具代表性。李永炽教授任职于台大历史系,他以深入浅出的文笔改写《史记》故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此外,黄启芳、洪国梁的《史记地图汇编》[32]是第一本比较完整的《史记》地图专著,研阅《史记》必须配合地图,然而,不论掌握古今地名的变动,战争描写与兵法运用等,都需要明晰的地图数据,黄启芳、洪国梁两位教授的《史记地图汇编》补足了这方面的不足。不过,受限于绘制技术与出版经费,该书以手绘的方式出版,不够精确明晰,授课时的运用也比较受限。

大陆学者《史记》研究著作在台湾出版,则是另一个值得观察的焦点。从杨燕起等的《历代名家评史记》[33]开始,陆续有何世华《史记美学论》[34]、韩兆琦《史记选注汇评》[35]《史记博议》[35]、陈桐生《儒家经传文化与史记》[36]等著作在台出版,这标志了两岸《史记》研究的实质交流。

二、学位论文

笔者初步搜集台湾从1949—2013年《史记》研究的学位论文,总共134篇。其中博士论文15篇,约占11%,硕士论文119篇,约占89%。学位论文的系所的部分,中文系(包括国文系、语教系)118篇,占88%。其他的系所16篇,占12%,包括历史系有9篇,教育系2篇,东亚系1篇,东方人文思想所1篇,地理系1篇,宗教系1篇,应用外语系1篇。如果就研究主题而言,据笔者初步归纳,文学61篇约占46%,思想39篇约占29%,史学21篇约占15%,语言13篇约占10%。

如果从1950年开始,以10年为期的数量统计,每10年平均约有27篇。然而,第一篇出现在1965年,谭固贤的硕士论文《史记尚书说》(台大中文研究所),因此,1950—1959年没有学位论文。统计从1960年开始,细究其论文数量的分布,都是硕士论文;1961—1970年有5篇,都是硕士论文。1971—1980年有5篇,有2篇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较诸前10年,数量并没有增加,不过,出现了两篇博士论文,包括台湾第一篇《史记》博士论文阮芝生的《司马迁的史学方法与历史思想》(台大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1973年),阮芝生先生后来留在台大历史系任教,成为台湾研究《史记》的代表性学者之一。另外一篇博士论文,许璧《史记称代词语虚词研究》(台湾师大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1975年),这是第一篇中文系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中,朴宰雨《史记的写作技巧研究》(台大中文所硕士论文,1980年),朴宰雨是韩国学生,硕士之后,继续在台湾大学取得博士学位,返回韩国之后,成为韩国研究《史记》的代表性学者之一。

1981—1990年有11篇,包括3篇博士论文,8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包括张添丁《司马迁春秋学》、金苑《史记列传义法研究》以及朴宰雨《史记汉书传记文比较研究》,内涵包括了经学、文学。硕士论文部分,出现了第一篇地理学的论文——林哲君《司马迁的地理思想与观念》,这也是台湾唯一一篇研究司马迁地理思想的学位论文。此外,李寅浩、金圣日都是韩国的学生,两人分别在中国台湾、韩国完成博士论文,也成为韩国研究《史记》的重要学者。

1991—2000年有15篇,包括4篇博士论文,11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包括李寅浩《史记文学价值与文章新探》、简松兴《西汉天人思想——以〈淮南子〉〈春秋繁露〉〈史记〉为中心》、魏聪祺《太史公“成一家之言”研究》、高祯霙《史汉论赞之研究》,分别出自台湾师大、辅仁大学、东吴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四个大学的博士论文,标志着《史记》研究的开枝散叶,研究人才的培育更加深广。

2001—2010年有71篇,包括6篇博士论文,65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包括5篇中文系、1篇历史系,研究主题涵括传记文学、语言、叙事学、《史记评林》、生死观以及《史记》到《汉书》的转折等,非常多元。硕士论文部分,有2篇教育系、1篇宗教系的硕士论文,《史记》受到不同科系的研究生的关注。2011-2013年有27篇,全部都是硕士论文。在研究的主题部分,文学61篇,占45%;思想39篇,占29%;史学21篇,占16%;语言(考证、翻译)13篇,占10%。以文学研究占多数,思想研究仅次其后,史学、语言(含考证)又其次。

整体而言,台湾近60年来的《史记》学位论文,有几点值得注意:

首先,在15篇博士论文中,韩国学生占了3位,他们是朴宰雨、李寅浩、金利湜,比例相当高,这三位韩国学生的硕、博士论文都在台湾完成,学成返回韩国,都在大学任教,对于韩国《史记》研究的建立与推动,有重要的贡献,这是中、韩学术交流重要的一页。

再者,在台湾的学位论文中,《史记》的研究以中文系为主,也有历史系、教育系、地理系、宗教系,展现多元的学术专业视野,不过,中文系占了将近九成,其他系所,尤其是历史系的比例偏低。在研究主题方面,如果以文学、思想、史学、语言四大领域统计,文学最高,将近一半;其次是思想,将近三成;史学、语言各有一成五及一成。文学占最高比例本在预期之中,思想研究在台湾《史记》学位论文将近三成的比例,完全超过笔者的预期。

三、期刊论文

笔者初步建立搜集台湾从1949—2013年有关《史记》的单篇论文,总共1180篇。除了期刊论文,笔者也搜集专书论文、正式出版的会议论文集,包括政治大学中文系主办的汉代文学与学术思想研讨会、辅大中文系举办的史记国际研讨会、佛光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世界汉学中的史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此外,近年来海峡两岸学术交流频繁,台湾学者在大陆期刊发表论文,或者会议论文集也收录台湾学者的论文,这部分也尽量搜集。整体而言,如果从1950年开始,以10年为期的数量统计,每10年平均约有199篇左右。1951—1960年,计6篇;1961—1970年,计82篇;1971—1980年,计238篇;1981—1990年最多,有329篇;1991—2000年,则有185篇;2001—2010年,共266篇;2011—2013年,计79篇。1951—1960年的单篇论文数量最少,后来逐年增加,到了1991—2000年达到高峰,2000年之后,论文数量虽有减少,仍高于1971—1980年10年的论文数量,因此,我们可以从《史记》单篇论文发表的数量消长,初步推论:近60年的台湾《史记》研究,从1960年第一篇论文发表之后,逐步成长。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高峰,并持续不断,直到现代,每10年都有将近200篇的论文发表。因此,台湾的《史记》研究仍维持相当的研究能量。

此外,随着国际学术交流风气的开展,台湾学者在国外,尤其是在祖国大陆期刊发表论文也逐渐增加,就《史记》而言,大陆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的《司马迁与论集》、中国史记研究会的《史记论丛》,还有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的《秦汉研究》,都可以看到台湾学者的文章。

四、结语

国际化是目前学术的重要走向,如果从国际汉学的角度,台湾的《史记》研究应该放在什么位置?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说明1949年之后,超过60年,台湾在《史记》的研究上,交出了什么样的成绩单。然后,在把这样的成果,置放在国际汉学,尤其是《史记》研究的场域,在相互参照、比较之中,发现台湾《史记》研究的精彩殊胜之处,也对照出台湾《史记》研究待努力的地方。本文着重台湾《史记》研究成果的资料建构,主要包括专书、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三部分,笔者虽已经初步整理相关资料,仍待进一步搜补、校对;就目前所搜集的资料,以10年为断限,作初步的分析,分析包括两部分:数量的消长,以及内容的分类。数量的消长可以观察研究成果的变化起伏,内容的分析,初步是以文学、思想、史学、语言(含考据)四大类,归纳研究的内容。

台湾的《史记》研究成果,以期刊与学位论文为主,学位论文以中文系为主,其内容多寡依序是文学、思想、史学、语言。据笔者针对134篇学位论文的分析,发现关于《史记》文学议题的研究最多,思想议题的研究也出乎意料,占得较高比例,反而史学比较少,这样的信息对比相当有意思,也指出台湾学界或许可以多开发史学视野的《史记》研究。此外,台湾的《史记》研究与大陆有密切的来往,不论在期刊发表、专书出版等方面,都有具体可喜的成果;与韩国也建立了相当深厚的连结,然而,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交流就比较少,这方面也是可以再努力的地方。

这几年笔者参与《史记》相关的国际研讨会,有一个比较深的体会,台湾个别学者的研究成绩斐然,在研讨会上,台湾学者的研究论文多受瞩目,这是非常可喜的。本论文对于台湾《史记》研究的统计可以看出,台湾《史记》研究仍然维持一定的研究能量。不过,这里仍有一些潜藏的危机,台湾《史记》研究近10年来的学位论文中,博士论文有减少的趋势,这表示在吕世浩、李秋兰等这一批年轻学者之后,是否有足够的人才接棒,这是值得进一步观察的现象。

网络时代,大数据来临,台湾《史记》研究的机会在哪里?吕世浩在MOOC、COURSERA的史记课程大受欢迎,肯定了台湾《史记》的重要发声位置,这方面应该有更多的跟随者。台湾《史记》研究者如何在吕世浩的实践经验中获取滋养,强化自身的教学与研究,是实时而重要的课题。此外,台湾《史记》研究如何结合时代的新兴议题,开展可能的新领域,例如《史记》与司马迁的生死观、《史记》的叙事研究、《史记》与数字人文的结合等。当然,这些新尝试都不能遗忘台湾学界对于学术自由的尊重,以及在文献上的扎实功夫。

参考文献
[1] [日]池田英雄.从著作看日本先哲的《史记》研究——古今传承1300年间的变迁[M]//张新科.史记学概论.张新科,朱晓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 李纪祥. 史记学与世界汉学[M]. 台北: 唐山出版社, 2011.
[3] 王民信. 史记研究之数据与论文索引[M]. 台北: 学海出版社, 1976.
[4] 刘伟民. 司马迁研究[M]. 台北: 景文书局, 1985.
[5] 赖明德. 司马迁的学术思想[M]. 台北: 洪氏出版社, 1980.
[6] 周虎林. 司马迁与其史学[M].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0.
[7] 古国顺. 史记述尚书研究[M].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5.
[8] 吴福助. 史汉关系[M].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7.
[9] 吴福助. 史记解题[M]. 台北: 河洛图书出版社, 1979.
[10] 汪惠敏. 史记政治人物述评[M]. 台北: 师大书苑, 1991.
[11] 蔡信发. 话说史记:历史兴衰胜负的症结[M]. 台北: 万卷楼出版社, 1995.
[12] 郑圆玲. 史记黄老思想研究[M]. 新北: 学海出版社, 1998.
[13] 林聪舜. 史记的人物世界[M]. 台北: 三民书局, 2003.
[14] 林聪舜. 史记的世界:人性与理念的竞逐[M]. 台北: "国立"编译馆, 2009.
[15] 李纪祥. 史记五论[M]. 台北: 文津出版社, 2007.
[16] 李纪祥. 史记学与世界汉学论集[M]. 台北: 唐山出版社, 2011.
[17] 吕世浩. 从五体篇末看史记的特质:以《平准》《三王》《今上》三篇为主[M]. 新北: 花木兰出版社, 2008.
[18] 吕世浩. 从史记到汉书:转折过程与历史意义[M]. 台北: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9.
[19] 施之勉. 史记会注考证订补[M]. 台北: 华冈出版社, 1976.
[20] 鲁实先. 史记会注考证驳议[M]. 台北: 洪氏出版社, 1981.
[21] 王叔岷. 史记斠证[M]. 台北: "中研院"史语所, 1982.
[22] 辅大中文系. 纪实与浪漫:史记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 台北: 洪叶文化, 2002.
[23] 李纪祥. 史记学与世界汉学论集[M]. 台北: 唐山出版社, 2011.
[24] 潘重规. 史记论文集[M]. 台北: 木铎出版社, 1976.
[25] 陈新雄, 于大成. 史记论文集[M]. 台北: 西南书局, 1978.
[26] 黄沛荣. 史记论文选集[M]. 台北: 长安出版社, 1982.
[27] 张高评. 史记研究粹编[M]. 高雄: 复文书局, 1992.
[28] 马持盈. 史记今注[M].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9.
[29] 白话史记[M].台北:联经出版社,1985.
[30] 李伟泰. 史记选读[M]. 台北: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8.
[31] 李永炽. 历史的长城:史记[M]. 台北: 时报文化, 1981.
[32] 黄启芳, 洪国梁. 史记地图汇编[M]. 新北: 学海出版社, 2001.
[33] 杨燕起. 历代名家评史记[M]. 台北: 博远出版有限公司, 1990.
[34] 何世华. 史记美学论[M]. 台北: 水牛出版社, 1992.
[35] 韩兆琦. 史记选注汇评[M]. 台北: 文津出版社, 1993.
[36] 韩兆琦. 史记博议[M]. 台北: 文津出版社, 1995.
[37] 陈桐生. 儒家经传文化与史记[M]. 台北: 洪业文化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