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是一种多病因引起的以脑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的反复、发作性、短暂性中枢神经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1]。癫痫患儿由于持续存在能产生癫痫发作的脑部持久性改变,可出现相应的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及社会学等方面后果[2]。且患儿通常需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儿童期处于发育中,人格塑型期社会因素、家庭因素、药物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癫痫患儿出现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本研究旨在分析癫痫患儿共患心理行为问题及对人格特质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癫痫组来源于2015年1月-2016年10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符合癫痫诊断标准患儿共50例。
入选标准:①年龄4-15岁临床确诊癫痫患儿,根据国际抗癫痫联盟分类标准(2010)确诊;②身体一般状况好,神志清楚,能沟通交流并愿意配合调查;③排除其他较为严重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内科疾病或神经科精神科疾病。
1.2 健康对照组来自为武汉市内普通中小学及托幼机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均与癫痫组对应儿童,共52例。
1.3 量表简介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是20世纪40年代末由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精神病学研究所心理学家Eysenck编制,该问卷有88项问题,4个分量表。问卷中涵盖艾森克人格理论的3个维度:P(psychoticism,精神质或心理变态)、E(extraversion,内外向)、N(neuroticism,神经质或情绪性)。L(liar,掩饰性)则是测试被试者社会性幼稚水平或掩饰性的效度分量表。本研究采用的是由陈仲庚等[3]于1981年修订的中国版儿童调查问卷(EPQ-C)。Conners父母症状量表最初是由美国学者Conners于1969年编制的父母用儿童行为评定量表,于1978年由Goytle、Conners和Ulrich共同修改编订。本研究选用1978年修订的48条版本的Conners父母症状量表(PSQ),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临床,该量表采用4级评分法,以项目总分除以项目数得到Z分。可归纳为6个因子: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用于评估儿童行为问题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4]。家长根据儿童平素表现,在研究者协助下填写完成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
1.4 资料收集遵守平等、尊重、保密原则,明确告知患儿与家属研究目的及意义,取得被调查者的同意。所有患儿均完成两份量表的填写。调查过程中使用统一的指导用语,对患儿及其父母不明白的问题和选项给予适当的解释。每份问卷完成后检查结果是否完整, 对于选项缺失严重的问卷及时和患儿父母沟通并补充。问卷调査结束, 及时对数据进行核对和录入整理, 最大限度地减少数据缺失和混淆。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率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正态分布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组间差异比较采取卡方检验,筛选和判定患儿行为学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程度,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人口统计资料癫痫组共50例,其中男孩27例,女孩23例,年龄4-13(8.25±2.54)岁,全面性发作35例,局灶性发作15例。
健康对照组52例,男孩27例,女孩25例,年龄5-15(8.62±2.55)岁。两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4,P=0.834),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9, P=0.468),两组年龄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1),具有可比性。
![]() |
表 1 癫痫组与健康对照组儿童的年龄分布[n(%)] |
癫痫组根据划界值诊断,存在行为问题17例(34%),其中存在品行问题4例,学习问题4例,心身问题11例,冲动-多动2例,焦虑2例,多动指数异常0例;对照组存在行为问题4例(7.69%)。病例组共患行为异常儿童比例高于对照组,且各PSQ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EPQ-C对比分析癫痫组情绪不稳定和倾向情绪不稳定的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的内向、精神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 2)。根据EN二维表得出气质类型,癫痫组气质类型为抑郁质和胆汁-抑郁质的比例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但两组的总体气质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 2)。
![]() |
表 2 癫痫组与健康对照组儿童的EPQ-C结果对比 |
癫痫组PSQ显示存在行为异常的儿童除P分高于行为正常儿童外,E、N、L均低于行为正常儿童,其中L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E、N、P分差异不显著(表 3)。
![]() |
表 3 两组EPQ-C各因子分值比较 |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癫痫组E分与学习问题呈负相关,P分与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呈正相关,L分与品行问题呈负相关(表 4)。
![]() |
表 4 癫痫组EPQ-C与PSQ各因子分值的相关分析 |
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儿童期出现的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的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癫痫组行为问题检出率(3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7.69%),Conners量表中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据报道[5]在西方发达国家的3-15岁儿童少年中发生持久且影响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约占5%-15%,儿童行为问题呈明显增长趋势[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癫痫患儿存在行为异常比例大于正常儿童,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等因子评分均高于正常儿童,与目前国内外文献研究结果一致。
颅内病灶脑神经元反复超同步异常放电引起脑功能紊乱,脑细胞受损,尤其是睡眠期的频繁放电是造成认知损害的主要原因[7]。抗癫痫药物同时也降低了神经元的兴奋性[8],是引发癫痫儿童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的高危因素。家庭和社会因素对癫痫患儿人格塑造和共患行为障碍有重要的影响。有国内研究[9]证实家庭不良教育方式,偏见和歧视加剧了癫痫儿童的孤独感和自卑感,影响癫痫患儿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发展[10]。由此产生的心理障碍对患者的伤害往往不低于发作本身,是癫痫的诱发因素,并直接影响预后[11]。
癫痫患儿生活质量的下降体现在自我管理能力、交往、独立生活能力等方面,严重阻碍患儿的正常发展[12]。行为管理能力、抑制能力和工作记忆的下降是癫痫患儿社会适应能力减退主要影响因素[13]。罗利俊[14]等研究显示癫痫儿童生活质量下降主要表现在情绪心理状况和社会功能方面。癫痫患儿精神心理及行为障碍处理不当可能严重影响患儿远期预后,尤其是儿童期的心理健康和成年后的人格成熟[15]。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在癫痫患儿的发生率高达30%-40%[16],远高于普通人群发生率5%[17]。ADHD的主要特征是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冲动行为,处理不当易出现严重的心理、人格和社会交往障碍,严重者导致青少年犯罪或其他社会问题,患儿成年后出现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犯罪和物质滥用的风险增高。
本次研究中通过结合EPQ-C和PSQ分析显示癫痫组Conners量表结果显示存在行为异常的儿童除P分高于行为正常儿童外,E、N、L均低于行为正常儿童,癫痫组行为正常的儿童代表掩饰的L分高于存在行为问题的儿童,表明回答时可能有多基于未知原因的掩饰,从而可能对实际存在的行为问题有所隐瞒,由此推断存在行为问题的癫痫患儿比例可能比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更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本研究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癫痫组内外向E分与学习问题呈负相关,存在学习问题的孩子更多偏向于内向型或者倾向内向型。精神质P分与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呈正相关,P分高的儿童古怪,孤僻,麻烦,进攻,仇视,即使是很接近的人和亲人。这样的儿童缺乏是非感,不考虑安危。本次研究显示这样的儿童更易出现学习障碍和心身问题。L分与品行问题呈负相关,表示儿童可能对实际存在的行为问题有所隐瞒。情绪稳定性N分与行为问题评分无相关性,情绪稳定程度与出现行为问题程度不成正比,有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有限等其他因素相关,两者相关性有待更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综上所述,癫痫患儿出现行为问题比例较正常儿童更高,情绪不稳定和倾向情绪不稳定的比例高于正常儿童,个性内向或偏向内向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学习问题,精神质P分高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学习问题、心身问题。从短期看,癫痫患儿共患行为障碍影响社会功能,降低生活质量,进而影响预后,而从长期看对其人格塑造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针对临床上存在相关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尤其是癫痫患儿,应及时积极干预治疗。
[1] |
王卫平.
儿科学[M]. 第8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Wang WP. Pediatrics[M]. 8th Edition.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3. |
[2] | Ekinci O, Titus JB, Rondopmana A, et al.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epilepsy: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J]. Epilepsy Behav, 2009, 14: 8-18. DOI: 10.1016/j.yebeh.2008.08.015. |
[3] |
钱铭怡, 武国城, 朱荣春, 等.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
心理学报, 2000, 32(3): 317-323.
Qian MY, Wu GC, Zhu RC, et al. Revised edition of EPQ-RSC for the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J].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2000, 32(3): 317-323. |
[4] |
范娟, 杜亚松, 王立伟. 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的中国城市常模和信度研究[J].
上海精神医学, 2005, 17(6): 321-323.
Fan J, Du YS, Wang LW. Research on Chinese cities Conners 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 norm and reliability[J]. Shanghai Psychiatry, 2005, 17(6): 321-323. |
[5] | Baum KT, Byars AW, deGrauw TJ, et al. The effect of temperament and neuro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on behavior problems in children with new-onset seizures[J]. Epilepsy Behavior, 2010, 17(4): 467-473. DOI: 10.1016/j.yebeh.2010.01.010. |
[6] | Perçlinel S, Savaş B, Yilmaz GH, et al. Granular cell tumor of the esophagus: three case report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Turkish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08, 19(3): 184-188. |
[7] | Nicolai J, Aldenkamp AP, Arends J, et al.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effects of nocturn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s in children with benign childhood epi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J]. Epilepsy Behavior, 2006, 8(1): 56-70. DOI: 10.1016/j.yebeh.2005.08.016. |
[8] |
吴立文, 任连坤, 邵晓秋. 84例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分析[J].
徐州医学院学报, 2011, 31(4): 271-273.
Wu LW, Ren LK, Shao XQ. Clinical analysis of 84 cases of status epilepticus[J]. Journal of Xuzhou Medical College, 2011, 31(4): 271-273. |
[9] |
侯东强, 于兰, 杨秋兰. 癫痫儿童气质特征及其家庭背景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0(5): 396-398.
Hou DQ, Yu L, Yang Q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with epilepsy and their family background factors[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07, 10(5): 396-398. |
[10] |
卢世臣, 闫景新, 楚平华, 等. 家庭干预对癫痫患儿家庭功能缺陷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9, 28(2): 181-183.
Lu SC, Yan JX, Chu PH, et al. Effect of family intervention on family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epileps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2009, 28(2): 181-183. |
[11] |
李勇, 季成叶, 赵德才. 癫痫患儿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14(5): 401-402.
Li Y, Ji CY, Zhao DC. Quality of life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in children with epilepsy[J]. Chinese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al Science, 2005, 14(5): 401-402. |
[12] |
张大华, 张英新. 癫痫患儿社会生活能力及行为问题调查分析[J].
现代护理, 2007, 19(16): 1 801-1 802.
Zhang DH, Zhang YX. Analysis and analysis of social living ability and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epilepsy[J]. Method in Modern Nursing, 2007, 19(16): 1 801-1 802. |
[13] |
许向军, 汪兰兰, 周农. 学龄期癫痫儿童生态学执行功能特点及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
中华医学杂志, 2016, 96(7): 517-521.
Xu XJ, Wang LL, Zhou N. Ecology executive function of children with school-age children with epilepsy and its impact on social adaptability[J].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16, 96(7): 517-521. |
[14] |
罗利俊, 朱遂强, 唐敏, 等. 癫痫儿童生活质量的研究[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3, 25(10): 615-617.
Luo JJ, Zhu SQ, Tang M, et al. Study of the quality of life in children with epilepsy[J].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2003, 25(10): 615-617. DOI: 10.3760/j:issn:0254-1424.2003.10.013. |
[15] | Hysing M, Elgen I, Gillberg C, et 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in subgroups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illness:results from a large-scale population study[J]. Child Care Health Dev, 2009, 35(4): 527-533. DOI: 10.1111/cch.2009.35.issue-4. |
[16] | Thome-Souza S, Kuczynski E, Assumpç o F Jr, et al. Which factors may play a pivotal role on determining the type of psychiatric disorde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epilepsy[J]. Epilepsy Behavior, 2004, 5(6): 988-994. DOI: 10.1016/j.yebeh.2004.09.001. |
[17] | Polanczyk G, Lima MD, Horta B, et al. The worldwide prevalence of ADHD: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analysis[J]. Am J Psychiatry, 2007, 164(6): 942-948. DOI: 10.1176/ajp.2007.164.6.9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