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一组起源于胃黏膜上皮或黏膜下在组织病理学、癌变潜能、处理方式上存在差异的胃内隆起性病变, 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大多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偶然发现,检出率逐年增高,且有一定的恶变倾向。目前胃息肉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 病因与病机尚不明确,仍缺乏能协助内镜医师制定其治疗决策的文献。近年国内外一些研究[1-3]报道,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医疗措施的干预[H.pylori感染率的下降和质子泵抑制剂(PPI)的广泛使用]等因素的影响,胃息肉的检出率和病理谱正在发生着改变, 因此,需要更好地熟悉胃息肉的内镜、病理等特点,以提高胃镜诊断的准确性,进一步指导临床制定治疗决策。本文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检出门诊、住院的2 178例胃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的门诊、住院胃息肉患者的临床、胃镜和病理组织学结果。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息肉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和病理组织学分型。
1.1 内镜检查均采用OLYMPUS GIF-H260电子食管胃十二指肠镜, 由内镜医师对受检者食管、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幽门管和十二指肠球降部进行全方位观察, 发现息肉后记录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和数目。形态学分类按照山田分类法进行。
1.2 病理组织学检查对于单发直径小于等于5 mm的胃息肉直接活检钳钳除, 大于5 mm的取活检, 多发性胃息肉取代表性1-2个活检, 以上标本均送病理科作病检。
1.3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IBM SPSS 21.0软件分析,多个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的门诊、住院患者共29 158例(男15 353例,女13 805例), 其中行胃镜检查患者2012年共计4 187例(胃息肉260例,检出率6.2%),2013年共计11 951例(胃息肉824例,检出率6.9%),2014年13 020例(胃息肉1 094例,检出率8.4%)。胃镜及病理均确诊为胃息肉的患者共2 178例,检出率为7.5%,其中男性833例(38.2%), 女性1 345例(61.8%), 男女比例为1:1.61, 年龄在14-95(56.2±13.1)岁,高发年龄段为40-70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部分患者无症状,部分患者有上腹部不适、上腹痛、腹胀、反酸、烧心、贫血、幽门输出梗阻等临床表现。
2.2 内镜结果2 178例胃息肉患者中单发息肉1 372例(63.0%), 多发息肉806例(37.0%),其中2枚息肉238例(10.9%), 3枚息肉87例(4.0%), 4枚息肉61例(2.8%), 5枚息肉及以上420例(19.3%)。息肉部位:贲门息肉、胃底息肉、胃体息肉、胃角息肉、胃窦息肉、幽门管息肉分别为200例(8.4%)、775例(32.4%)、933例(39.1%)、24例(1.0%)、449例(18.8%)、8例(0.3%)。息肉大小:≤0.5 cm、0.6-0.9 cm、1.0-1.9 cm、≥2.0 cm分别为1 741例(79.9%)、253例(11.6%)、141例(6.5%)、43例(2.0%)。形态学上山田Ⅰ、Ⅱ型共1 973例(90.6%), Ⅲ型、Ⅳ型共205例(9.4%)。
2.3 病理结果2 178例胃息肉病例中炎性增生性息肉1 231例(56.5%,1 231/2 178), 胃底腺息肉903例(41.5%, 903/2 178),腺瘤性息肉27例(1.2%, 27/2 178), 癌变17例(0.8%, 17/2 178)。另炎性增生性息肉中伴异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16例(1.4%, 16/1 166)。
2.3.1 不同病理类型的胃息肉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分布情况各类型息肉检出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有升高趋势,炎性增生性息肉与胃底腺息肉尤为明显,40-70岁年龄段人群占总例数的74.9%, 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见表 1。
![]() |
表 1 不同病理类型的胃息肉的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分布情况 |
息肉的分布多位于胃底和胃体,占71.5%;炎性增生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占93.0%, 高于其他组织病理类型; 胃底腺息肉主要位于胃底和胃体, 占96.5%,高于其他部位;炎性增生性息肉以胃窦、胃体多见,其次为胃底。贲门和胃窦部息肉主要为炎性增生性息肉。贲门息肉癌变率较高,占2.5%,高于其他部位。具体分布见表 2。
![]() |
表 2 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部位分布情况 |
直径 < 0.5 cm的息肉, 1-2个的直接用活检钳钳除, 多发的采用氩离子凝固术使其坏死脱落;直径 < 2 cm的息肉,较大的有蒂和亚蒂息肉直接接圈套器行高频电凝电切术扁平无蒂息肉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高频电凝电切术方法切除;>2 cm的宽基底息肉分次摘除或用尼龙圈套扎;5-10 cm的扁平息肉或超声内镜提示起源于黏膜下层的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完整切除;不能内镜切除的行外科手术治疗。所有组织标本均送病检。
2.5 统计学分析本组2 178例患者中, 男性833例(38.2%), 女性1 345例(61.8%)(P <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直径≤0.5 cm息肉数目占79.9%, 高于其他直径息肉数目(P <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形态学分型中山田Ⅰ、Ⅱ型占90.6%, 高于其他形态学分型(P <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0-70岁年龄段人群占总例数的74.9%, 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P <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息肉的分布多位于胃底和胃体,占71.5%, 高于其他息肉分布部位(P <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炎性增生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占93.0%, 高于其他组织病理类型(P <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胃底腺息肉主要位于胃底和胃体, 占96.5%, 高于其他部位(P <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炎性增生性息肉以胃窦、胃体多见,其次为胃底。贲门和胃窦部息肉主要为炎性增生性息肉(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胃息肉是一组起源于胃黏膜上皮或黏膜下在组织病理学、癌变潜能、处理方式上存在差异的胃内隆起性病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绝大部分是在胃镜检查中偶然发现的。本组资料中胃息肉连续3年的检出率分别为:2012年6.2%(260/4 187),2013年6.9%(824/11 951),2014年8.4%(1 094/13 020), 呈逐年增高趋势,且高于国内其他文献报道1%-5%[1, 2], 可能与近年来内镜设备与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以及人们经济水平、保健意识的提高有关。本组资料胃息肉男女比例为1:1.61,与文献[3]报道的为1:2.22相比,男性患病比例有增高趋势。40-70岁是高发人群,胃息肉多为单发,绝大多数直径≤0.5 cm,以山田Ⅰ型和Ⅱ型为主,这些都与大多数国内外文献报道相近。
依据组织病理学特征, 胃息肉可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等。过去最常见的胃息肉是炎性增生性息肉,西方国家近年来炎性增生性息肉比例下降,胃底腺息肉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占胃息肉的70%以上)[4],中国北方人群2000年到2010年10年间胃底腺息肉所占比例增长了7倍达66.1%[2],本组资料胃息肉的组织学类型中炎性增生性息肉1 231例(56.5%,1 231/2 178),胃底腺息肉903例(41.5%, 903/2 178),炎性增生性息肉比例下降,胃底腺息肉比例升高,发现胃息肉的病理谱也发生了上述类似的改变。究其原因很有可能与质子泵抑制剂(PPI)广泛应用诱导的高胃泌素血症相关,高胃泌素血症促使胃泌酸腺的扩张及壁细胞肥大突起形成息肉[5]。
本组资料中有16例增生性息肉被检查出伴异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占炎性增生性息肉的1.3%(16/1 231)。另有腺瘤性息肉27例,占1.2%(27/2 178),有研究表明高胃泌素血症促进腺瘤的发生,近期伴有异型增生的增生性息肉也被发现与PPI引起的高胃泌素血症相关[6],提示消化医师对广泛以及长程使用PPI应持慎重态度,尽管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的比例在下降,但其内镜下监测程序尚无规范共识,原则上必须切除。此外, 本组资料中有17例(0.8%, 17/2 178)病理诊断为胃癌, 且均为腺癌, 包括6例中低分化腺癌, 8例高分化腺癌, 2例胃黏液腺癌, 1例黏膜内腺癌,提示胃息肉有一定恶变率,因此在常规胃镜检查时应对息肉进行常规病理检查, 明确息肉类型, 以指导进一步的内镜治疗。本组资料中贲门癌有5例,占到贲门息肉的2.5%(5/200), 癌变率较高,可能与该部位组织、解剖特殊性及贲门部息肉易被漏诊有关,提示胃镜检查中内镜医师应仔细观察贲门部位病变,对于发现的息肉应及时切除并加强随访。
总之, 胃息肉是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常遇到的病变,检出率逐年增高。胃息肉的病理谱正发生改变,炎性增生性息肉比例逐渐下降,胃底腺息肉比例逐渐升高,提示消化医师对广泛长程使用PPI及根治H.pylori等治疗方案的采取应持谨慎态度。此外,贲门部息肉易漏诊且癌变率高,因此应提高警惕,加强对贲门部病变的观察和随访。一些息肉亚型具有癌变倾向,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干预和病理检查,以明确息肉的类型、排除异型增生、指导临床医师制定胃息肉内镜治疗决策和随访方案。
[1] | 林泳, 聂玉强, 王红, 等. 近15年2643例胃息肉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变化趋势分析[J]. 中华消化杂志, 2014, 34(4): 247-250. |
[2] | Cao H, Wang B, Zhang Z, et al. Distribution trends of gastric polyps:an endoscopy database analysis of 24 121 northern Chinese patients[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2, 27(7): 1 175-1 180. DOI: 10.1111/j.1440-1746.2012.07116.x. |
[3] | 杨雪, 雷蕾, 邱春华. 胃息肉的临床、内镜特征和病理特点分析[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5, 24(2): 204-207. |
[4] | Shaib YH, Rugge M, Graham DY, et al. Management of gastric polyps:an endoscopy-based approach[J].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3, 11(11): 1 374-1 384. DOI: 10.1016/j.cgh.2013.03.019. |
[5] | Goddard AF, Badreldin R, Pritchard DM, et al. The management of gastric polyps[J]. Gut, 2010, 59(9): 1 270-1 276. DOI: 10.1136/gut.2009.182089. |
[6] | Hongo M, Fujimoto K, Gastric Polyps Study Group.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 offundic gland polyp and hyperplastic polyp in long-term proton pump inhibitor therapy:a prospective study in Japan[J]. J Gastroenterol, 2010, 45(6): 618-624. DOI: 10.1007/s00535-010-020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