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心呕吐是消化内科临床中常见的症状,也是病人就诊的常见原因之一。其病因各有不同,较为复杂,除少数部分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典型,能够快速明确诊断外,还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在短时间内难于明确病因并得到及时治疗,且时有漏诊及误诊的发生。现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2年8月至2014年3月以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的住院病例连续抽取70例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70例消化内科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38例。最大年龄92岁,最小年龄17岁,平均年龄(58.97±20.33)岁。
1.2 诊断方法根据患者不同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给予针对性的检查,如血、尿、粪常规,血生化,B超,X线,CT,内镜及活检等,所有病例诊断明确,确诊依据见表 1。
![]() |
表 1 70例消化内科患者呕吐发生原因对比分析 |
根据70例消化内科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原因均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及时补液维持体内酸碱度、水分、电解质平衡,适当补充维生素,并依据原发疾病给予相应的治疗,如针对性的给予相关镇吐药物、抗生素药物、促动力药物等。
1.4 疗效判断根据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判断其治疗效果[1]:①显效:经治疗后恶心呕吐症状较治疗前程度显著减轻; ②有效:经治疗后恶心呕吐程度较治疗前减轻; ③无效:经治疗后恶心呕吐程度未减轻甚至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调查资料均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恶心呕吐的病因构成对70例消化内科呕吐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知,消化系统疾病所致呕吐所占比例为80.00%,是患者发生呕吐的主要原因,其中以慢性胃炎最为常见,占18.57%;非消化系统疾病占20.00%,以糖尿病胃轻瘫多见,占5.71%。见表 1。
2.2 性别分布70例消化内科住院的呕吐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38例。消化系统疾病男性所占比例为48.21%,女性为51.79%,其中肠梗阻、腹腔恶性肿瘤、消化性溃疡、食管炎以男性患者较多; 非消化系统疾病男性所占比例为35.71%,女性为64.29%,见图 1。
![]() |
图 1 病因与性别分布图 |
消化系统疾病中患者平均年龄为(60.00±20.40)岁,非消化系统疾病中患者平均年龄为(56.14±20.57)岁。非消化系统疾病中糖尿病胃轻瘫4例(63岁、65岁、66岁、85岁),妊娠2例(20岁、23岁),术后胃瘫1例(77岁),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1例(62岁),甲亢1例(63岁),急性咽炎1例(68岁),颈椎病2例(54岁、71岁),癔症1例(24岁),脑梗塞1例(45岁)。消化系统主要病因及年龄段分布见图 2。
![]() |
图 2 消化系统主要病因占同一年龄段的人数堆积图 |
70例患者经临床对症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为80.00%(表 2)。
![]() |
表 2 70例消化内科恶心呕吐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
引起恶心、呕吐的病因很广泛,包括多方面因素,几乎涉及各个系统。按发病缓急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呕吐起病急剧,常伴有腹痛,病史相对清楚,易于判断病因; 引起慢性呕吐病因较多,如反流性食管炎、幽门梗阻、妊娠、肠道运动障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等,伴随症状多为反酸、烧心,难以明确病因,容易导致漏诊及误诊的发生[2]。按发病机制也可分为下列几类:①反射性呕吐; ②中枢性呕吐; ③前庭障碍性呕吐; ④神经性呕吐[3]。本次研究通过对本院70例消化内科发生恶心呕吐的患者的临床病因进行分析,消化系统中最常见的疾病为慢性胃炎(18.57%),其次是急性胃肠炎(15.71%),但非消化系统疾病也占有一定比例(20.00%),以内分泌疾病为主(8.53%),其中糖尿病胃轻瘫较为常见(5.71%),提示临床医生在诊断以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时,要留心患者是否存在非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内分泌疾病不能遗漏。本研究还显示,以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消化系统疾病中,男女患者所占比例相对平均(男性48.21%、女性51.79%),具体到各种病因中,男女比例也同样较为均衡。在非消化系统疾病中,男女患者所占比例差异相对明显(男性35.71%、女性64.29%),具体研究各种病因,差异也更加显著,如糖尿病性胃轻瘫、妊娠、颈椎病、急性咽炎均为女性,术后胃瘫、癔症、脑梗塞、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亢均为男性,说明临床医生在接诊病人和治疗过程中,不能忽视性别所带来的影响。
分析本例中消化系统疾病患者,20至40岁患者的发病率没有显著变化,40到60岁患者的患病概率平缓升高,60至80岁年龄段涨幅明显,此年龄段呕吐患者应着重注意消化系统方面的病因诊断,80岁以上的患者患病率下降可能与寿命长短相关。非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中,有2例年轻女性患者发生呕吐诊断为早孕反应,提示年轻女性患者的呕吐应多考虑此类疾病。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共有4例,均于50岁之后发病; 颈椎病2例、术后胃瘫1例、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1例、甲亢1例、急性咽炎1例,发病年龄均在55岁以上。年龄分布特点对临床医生在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此类疾病都很好的帮助,年轻医生不能忽视其重要性。
治疗以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时,恶心呕吐只是伴随症状,一定要明确导致恶心呕吐的病因,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治疗; 在未明确病因前,绝不可盲目给予抗感染药物、强镇吐药物等,否则影响治疗效果及延误患者病情,最终导致病情恶化。同时对因恶心、呕吐呼叫急救的患者,临床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闫丽影研究表明[4]:重视恶心、呕吐呼叫急救患者,对抢救患者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患者入院治疗时,首先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疾病史,及时了解患者的发病原因及病症特点,同时还须根据患者身体的基本情况,做详细的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5],才能在治疗的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并严密监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最终作出明确诊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该研究中70例消化内科恶心呕吐患者均经确诊后给予对症治疗,临床总有效率高达80.00%,治疗效果较为理想,说明明确患者发病原因是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研究中仍有20.00%患者临床治疗无效,因此医务人员应严密监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若未获得显著疗效,医生应该积极寻找疾病的病因,避免止吐药物的过度使用及滥用现象。
综上所述,恶心呕吐是消化内科患者常见的一种症状,引起发病的原因也繁杂,且消化内科临床医师往往注重内镜影像及实验室检查, 缺乏对病史的挖掘及临床综合分析。因此在对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对此类疾病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时常忽略了病人年龄、性别、体征及对症治疗后疗效好坏等重要细节,导致临床中漏诊、误诊的发生。对此临床医生应吸取经验教训,对恶心呕吐有关疾病,应详询病史、仔细诊查、结合诊断学有关知识及有关检查进行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并针对性地治疗及严密监测治疗效果,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1] | 谢忠学. 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临床分析及治疗[J]. 中国卫生产业, 2014, 33: 137-138. |
[2] | 唐荣晋. 78例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的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3, 18: 138-139. |
[3] | 朱浪潮, 姜西玲, 王雪玲. 消化内科住院患者128例恶心呕吐的病因分析[J]. 华西医学, 2010, 25(1): 119-120. |
[4] | 闫丽影, 赵晶. 75例因恶心、呕吐呼叫急救患者病情分析[J]. 吉林医学, 2013, 34(31): 6540. |
[5] | 韩凤红, 冀永霞. 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的临床分析[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3): 169-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