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女性对孕期体重管理认知不足,87.1%的孕妇认为孕期补充营养越多胎儿越健康,27.3%孕妇认为满足胎儿的营养过度增加孕期体重没有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孕妇体重超重来源于孕前超重与孕期增重过度,妊娠期身体活动减少,营养摄入增加,使得孕期体重易于过度增加,姚琼等研究显示, 孕期体重增加过度发生率高达49.19%[2]。孕期合理的体重增加与胎儿及孕妇的健康密切相关,本文就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指数变化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为孕期体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选择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初产妇457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年龄分布20-40周岁,平均年龄(26.99±5.89) 岁,平均孕周为(39.27±1.43) 周,所有研究对象均具备以下条件:①我院门诊产前检查且建立完善的孕期保健卡至分娩;②足月单胎、子宫发育正常的初产妇;③孕前无高血压、糖尿病、免疫性疾病史、精神病史、贫血等;④无认知障碍,自愿参加此次研究者。不同孕前体重指数分组的孕妇年龄、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
表 1 不同孕前BMI孕妇的年龄、孕周比较 |
依据《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1],参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kg/m2) 将孕妇分为4组:体重过低组:BMI < 18.5;体重正常组:18.5≤BMI≤23.9;体重超重组:24.0≤BMI≤27.9;肥胖组:BMI≥28。测量时应空腹,脱鞋,穿薄衣,采用郑州凯元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HW-600A型医用身高体重测量仪收集数据。按照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 推荐的孕期增重标准,将孕期增重分为3组:增重不足组,增重合适组,增重过多组[2]。增重标准依据不同的BMI分为4组。体重过低组:①增重不足:增重 < 12.5 kg;②增重合适:12.5-18.0 kg;③增重过多:增重>18 kg;体重正常组:①增重不足:增重 < 11.5 kg;②增重合适:11.5-16.0 kg;③增重过多:增重>16 kg;体重超重组:①增重不足:增重 < 7.0 kg;②增重合适:7.0-11.5 kg;③增重过多:增重>11.5 kg;体重肥胖组:①增重不足:增重 < 5.0 kg;②增重合适:5.0-9.0 kg;③增重过多:增重>9.0 kg。
1.2.2 妊娠结局不良妊娠结局有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分娩方式有阴道分娩、剖宫产。
1.3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孕妇一般情况以均数,频数,百分比等描述性分析,不同孕前BMI孕妇的年龄、孕周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同孕前BMI孕妇孕期的增重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同孕前BMI孕妇妊娠结局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不同孕期增重孕妇妊娠结局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孕期增重情况457名孕妇孕前平均体重指数为(23.35±4.65) kg/㎡,体重不足组孕期增重为(13.81±4.59) kg,体重正常组孕期增重(13.33±4.42) kg,体重超重组孕期增重(11.29±4.34) kg,肥胖组孕期增重为(9.72±4.32) kg,不同孕前体重指数孕妇孕期增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 |
表 2 不同孕前BMI孕妇孕期增重比较 |
肥胖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15.79%)、巨大儿发生率(14.04%) 最高,体重过低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8.33%) 最高,不同孕前BMI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 |
表 3 不同孕前BMI孕妇妊娠结局的比较[n(%)] |
增重过多组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16.28%)、巨大儿发生率(10.85%)、剖宫产发生率(20.16%) 最高,增重不足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最高(6.20%),不同孕期增重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剖宫产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4。
![]() |
表 4 不同孕期增重孕妇妊娠结局的比较[n(%)]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女性中超重与肥胖的人群日益增加,此项研究显示孕前超重与肥胖有177人(38.73%),孕前超重与肥胖的女性与孕期体重增重过多的女性日趋增加,孕妇与新生儿的患病风险增加。Fisher等研究显示美国妊娠前肥胖的发生率以每年0.5%的速度增长,2003年妊娠前肥胖的发生率为17.6%,2009年则上升为24.3%[3]。我国女性超重与肥胖的发生率亦呈上升趋势,1993年我国女性中超重与肥胖的发生率分别为10.7%与5.0%,2009年则为14.4%与10.1%[4],孕前体重指数与孕期体重增长已成为影响孕妇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加强妊娠前女性的体重管理至关重要。
此次研究显示体重过低组孕妇孕期增重最多(P < 0.05),可能与其自身体重过低且营养摄入增多有关。孕前体重不足的女性会有意识地增加自身体重以满足胎儿发育的营养需求。此项研究结果显示肥胖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其它组,体重过低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于其它组(P < 0.05),该研究结果与Robinson等研究结果较为一致[5]。Robinson等研究发现中度及重度肥胖的女性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发病风险为正常体重女性的2.38与2.0倍。肥胖导致的母体代谢紊乱是巨大儿发生的主要因素,母体代谢紊乱可改变胎盘功能,导致胎儿利用葡萄糖与游离脂肪增多而过度增长。孕前超重与肥胖是妊娠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孕前与产前保健应对其加强管理,通过健康教育帮助超重与肥胖妇女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控制体重,改善妊娠结局。BMI不足孕妇体内脂肪、蛋白质储存不足,营养状况不良可减少胎盘重量与表面积,减少胎盘的物质交换,增加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风险[6]。针对体重不足的妇女应适当休息,增加营养摄入,使体重达到正常水平。此项研究结果显示孕期增重过多组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发生率均高于其它组,增重不足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于其它组,该研究结果与Weiss等研究结果较为一致。Weiss等研究显示孕期体重管理不当增重过多,可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率上升[7],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为9.4%-10.4%[8],发生于妊娠20周后,病理生理特点表现为全身毛细小动脉痉挛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严重威胁孕妇与胎儿的健康。Ray等研究表明孕妇的营养代谢情况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密切相关,孕期营养干预是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一种效果明确的非药物疗法[9]。孕期增重过多使胎儿体重相应增加,巨大儿发生率上升,巨大儿会导致头盆不称、宫缩乏力等,且盆腔脂肪堆积使得可利用空间缩小,均可增加剖宫产的风险[10]。由于孕妇、医务人员及国家政策对孕期体重管理重视及支持不足,孕期服务存在体重管理误区与偏见,影响体重管理干预效果,医务人员主导的持续个体化服务与目标设定策略是促进孕期体重管理良好结局的重要措施。因此医务人员应依据孕妇的BMI进行个体化的持续体重管理干预,指导其树立科学的孕期营养认知观念,科学制定膳食计划,积极调整孕前体重指数,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
综上所述,孕前及孕期体重与妊娠结局密切相关,医护人员应动态监测孕妇孕期体重变化。指导孕妇形成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进行适当的活动,控制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重在合理的范围内,对减少不良妊娠有着重要的意义。
[1] |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 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J].
营养学报, 2004, 26(1): 1-4.
Group of China Obesity Task Force. 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ese adults[J]. Acta Nutrimenta Sinica, 2004, 26(1): 1-4. |
[2] | De Escobar GM, Obregon MJ, Del Rey FE. Maternal thyroid hormone early in pregnancy and fetal brain development[J]. Best Pract Res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4, 18(2): 225-248. DOI: 10.1016/j.beem.2004.03.012. |
[3] | Fisher SC, Kim SY, Sharma AJ, et al. Is obesity still increasing among pregnant women? Prepregnancy obesity trends in 20 states, 2003-2009[J]. Prev Med, 2013, 56(6): 372-378. DOI: 10.1016/j.ypmed.2013.02.015. |
[4] | Xi B, Liang Y, He T, et al. Secular treads in the prevalence of general and abdominal obesity among Chinese adults, 1993-2009[J]. Obes Rev, 2012, 13(3): 287-296. DOI: 10.1111/j.1467-789X.2011.00944.x. |
[5] | Robinson HE, O'Connell CM, Joseph KS, et al. maternal outcomes in pregnancies complicated by obesity[J]. Obstet Gynecol, 2005, 106(6): 1357-1364. DOI: 10.1097/01.AOG.0000188387.88032.41. |
[6] |
杨延冬, 杨慧霞. 美国2009年足月单胎妊娠妇女孕期增重指南的临床适宜性探讨[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2, 47(9): 646-650.
Yang YD, Yang HX.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linical suitability of institute of medicine 2009 guidelines regarding weight gain during pregnancy for women with full term singleton fetus in China[J]. Chin J Obstet Gynecol, 2012, 47(9): 646-650. |
[7] | Weiss JL, Malone FD, Emig D, et al. Obesity, obstetric complications and cesarean delivery rate:a population based screening study[J]. Am J Obstet Gynecol, 2004, 190: 1091-1097. DOI: 10.1016/j.ajog.2003.09.058. |
[8] |
谢志红, 苏海, 张倩萍, 等.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远期高血压患病率的调查[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08, 16(3): 261-263.
Xie ZH, Su H, Zhang QP, et al. The investigation on long-term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of PIH in women[J]. Chin J Hypertension, 2008, 16(3): 261-263. |
[9] | Ray JG, Diamond P, Singh G, et al. Brief overview of maternal triglycerides as a risk factor for pre-eclampsial[J]. BJOG, 2006, 113(4): 379-386. DOI: 10.1111/bjo.2006.113.issue-4. |
[10] |
杨青, 王立新, 果崇慧, 等. 孕前肥胖者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
临床军医杂志, 2011, 39(1): 46-48.
Yang Q, Wang LX, Guo CH, et al. Influence of pre-pregnancy obese and pregnancy weight gain on pregnancy outcomes[J]. Clin J Med Offi, 2011, 39(1): 46-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