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白内障(cataract)是最常见的致盲眼病,手术是治疗中重度白内障的最有效方法。随着仪器设备及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白内障手术总体安全性较高,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与感染相关的并发症越来越得到医生的重视。眼内炎是白内障术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术后视力不但不能提高,可能还会下降,甚至失明[1]。为了探讨白内障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的白内障患者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眼科收治的白内障手术患者6 125例8 576眼,其中男性3 213例4 557眼,女性2 912例4 019眼;年龄22-93岁,平均73.32岁(22岁为年轻外伤患者,外伤性白内障,符合纳入标准。年龄>60岁患者大多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所有患者均经散瞳后裂隙灯检查确诊为白内障,包括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代谢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等,排除同时行后段玻璃体切除、青白联合等手术的病例。患者均在手术前行色觉、光定位检查。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的择期手术患者均给予药物控制,待血压≤150/90 mmHg,空腹血糖≤7.0 mmol/L后安排手术。手术方式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emulsification, PHACO)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或囊外白内障摘除术(ECCE)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式。所有手术患者均常规于术前3 d应用抗生素滴眼液(每日4次)或术前1 d频点术眼(每1 h1次)。术前常规冲洗泪道,确认无脓性分泌物溢出。进入手术室后冲洗结膜囊,常规眼部消毒,使用手术贴膜,注意各环节无菌操作。术后除对相应药物过敏、已知局部激素敏感致高眼压等特殊情况患者外,均给予局部激素加抗生素滴眼液眼膏点眼,每天查房裂隙灯下观察眼前节、眼底状况,测量眼压、视力。出院时嘱继续滴用滴眼液2-3周,出院后1周内、2周、1个月、每3个月门诊复查,监测眼前节、眼压、视力、眼底等,根据情况调整用药,特别嘱咐患者若术眼出现突发视力下降、眼胀、眼痛、眼红、畏光等不适,需立即就诊。随访时间6-72个月,根据患者是否发生眼内炎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
1.2 方法对纳入研究的患者基本资料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开放性眼球外伤史、手术方式、术中后囊膜破裂及玻璃体溢出、手术持续时间等参数。
1.3 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率非感染组6 113例8 564眼,感染组12例12眼,均为单眼发病,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总体发生率为0.14%。感染组12眼均经积极治疗后控制病情。
2.2 危险因素分析感染组各因素分布见表 1。年龄≥70岁、糖尿病、有开放性眼球外伤史、采用囊外白内障摘除术(ECCE)方式、手术过程中有后囊破裂玻璃体溢出、手术时间≥30 min等6种因素的白内障手术患者,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高于其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高血压病对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影响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
表 1 8 576眼白内障术后发生眼内炎的危险因素与构成比(%) |
目前随着手术条件和技术的发展,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一般不高。但是一旦发生,则后果非常严重,可能需要进行局部及全身抗菌抗炎药物治疗,或者玻璃体手术,甚至眼球摘除手术。这些诊治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心理负担;如恢复欠佳,则影响其术后视力和生活质量,也给医生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甚至医疗纠纷等不利影响。我们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在临床诊疗及护理中予以相应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各地及国外对眼内炎的发生率报道不一,从0.04%-0.30%[2-4]不等,可能受患者自身因素、手术方式、术者水平、术前准备、术中并发症、术后护理、门诊复查情况、手术室层流环境、仪器设备成熟度、地域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我科近6年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为0.14%,为中等水平。其中患者年龄≥70岁、糖尿病史、开放性眼球外伤史、采用囊外白内障摘除术(ECCE)方式、术中玻璃体溢出、手术时间≥30 min等6个因素是危险因素。白内障手术患者年龄偏大(≥70岁)是术后眼内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中感染组12例有11例是≥70岁。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大,自身免疫力逐渐降低,在受到病原体侵入的情况下,感染几率可能大大增加。同时感染组中有老年患者因阿尔茨海默病等引起记忆障碍(91岁1例)、帕金森病引起手抖(83岁1例,88岁1例)等,出院后居家护理中均存在多次遗漏点药次数,点药前未洗手,点药时瓶口接触手指、眼睑或睫毛等有菌部位,滴眼液未准确滴入结膜囊,瓶盖接触不卫生桌面或瓶体掉落地面等导致严重污染等情况。同时有老年患者(79岁1例)因脑中风后腿部偏瘫行动不便,出院后未能按期密切门诊复查,导致早期感染病情未及时发现及治疗,引起严重眼内炎。这些情况提示我们对于特殊老年患者需格外关注。糖尿病患者机体长期血糖水平较高,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切口愈合慢,更容易滋生病原菌,且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增加感染机会。开放性眼球外伤,如眼前节钢钉穿通伤、铅笔尖扎伤、刀剪锐器伤、板栗刺扎伤、铁屑飞溅进入等,伤及晶状体,破坏了眼前节的密闭性和晶状体囊膜的完整性,引起外伤性白内障,异物易携带病原体进入前房或玻璃体,直接增加了感染几率[5]。ECCE手术方式,切口一般较超声乳化切口长,角膜密闭性及前房稳定性稍差,愈合速度稍慢,因此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相对增大。完整的晶状体后囊膜是眼球前后节间的一道屏障,如果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大多数病例将导致玻璃体溢出进入前房。同时术中在处理外溢的玻璃体时,相关内眼操作也会增加致病菌被带入眼内的可能性,从而增加感染的机率。致病菌进入前房或玻璃体后,由于玻璃体是细菌繁殖的良好培养基,因而眼内炎的发生率可能大大增加。手术持续时间越长,切口暴露的时间越长,由手术间空气、物品表面、人员流动以及术眼睑缘随腺体排出的分泌物中隐藏细菌等,可能污染切口,因此造成感染的机会就越大。
为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在2013年提出相关的专家建议[6],建议术前使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滴眼液局部滴眼,冲洗泪道排除脓性分泌物,术中采用5%聚维酮碘行结膜囊消毒3 min,正确选择手术切口,各手术步骤严格做到无菌操作,术后给予局部抗生素滴眼液预防感染,对特殊患者如高龄、糖尿病、外伤、独眼等患者,可酌情给予全身抗感染治疗。我院眼科对白内障手术患者遵循以上专家建议,控制了眼内炎的发生率。同时,我们的研究显示,对于特殊老年患者需格外关注,术后需特别增强健康宣教,并引导家属出院后适时辅助、监督患者点药,配合及时送医复查等。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手术前,需在内分泌科就诊或会诊,调整最佳降糖方案,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以降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几率。手术医师需提高手术技巧,在晶状体核硬度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采用超声乳化手术方式而非ECCE,术中细心操作,尽量杜绝后囊破裂及玻璃体溢出的发生。在保证眼球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控制手术时间不宜过长。术后抗炎、抗生素滴眼液点用到位,查房密切观察眼前节及眼压、视力、眼底情况。特别是现在很多医院为提高床位周转率及节约病人费用,大力推广白内障手术日间病房,患者于手术当日或次日即离院,离院前医护人员要注意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滴眼液的种类、作用、正确用法、频次、持续时间、根据复查具体情况可能需调整用药等情况,提高其对术后居家用药和护理的重视程度和操作能力,嘱患者次日或1周内、2周定期门诊复查。特别嘱咐患者若术眼出现突发视力下降、眼胀、眼痛、眼红、畏光等不适,需立即就诊。通过各方位全面措施,尽量降低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以利于患者得到最好的安全保障和视觉质量。
[1] | Anders B, Ravilla DR, Harry WF, et al. Endophthalmitis prophylaxis in cataract surgery: overview of current practice patterns around the world[J]. Curr Pharm Des, 2017, 23(4): 565-573. DOI: 10.2174/1381612822666161216122230. |
[2] | Yao K, Zhu YN, Zhu ZH, et al.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endophthalmitis after cataract surgery in China:a multicenter investigation of 2006-2011[J]. Br J Ophthalmol, 2013, 97(10): 1312-1317. DOI: 10.1136/bjophthalmol-2013-303282. |
[3] | Sheng Y, Sun W, Gu YS, et al. Endophthalmitis after cataract surgery in China 1995-2009[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11, 37(9): 1715-1722. DOI: 10.1016/j.jcrs.2011.06.019. |
[4] | Prajna L, Sabyasachi S, Ravilla R, et al.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update on the incidence and microbiology spectrum of postcataract surgery endophthalmitis over past two decades in India[J]. Indian J Ophthamol, 2017, 65(8): 673-677. DOI: 10.4103/ijo.IJO_509_17. |
[5] |
雷琦峰, 杨安怀, 陈震.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无视网膜脱离的儿童外伤性眼内炎[J].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34(2): 267-269.
Lei QF, Yang AH, Chen Z. Vitrectomy combined with silicone oil tamponad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trauma- tic endophthalmitis without retinal detachment in children[J]. Medical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2013, 34(2): 267-269. |
[6] |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和人工晶状体学组. 关于白内障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措施规范化的专家建议(2013年)[J].
中华眼科杂志, 2013, 49(1): 76-78.
Cataract and IOL group, Ophthalmology Branch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Expert advise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preventing infection in perioperation of cataract(2013)[J]. Chi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13, 49(1): 76-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