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肺腺癌无法手术,对放化疗相对不敏感,新的表皮因子受体抑制剂吉非替尼的问世,为晚期肺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生机。吉非替尼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阻断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转移,对晚期肺腺癌有一定的近期疗效,然而临床发现,吉非替尼容易出现耐药以及皮肤毒性、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等毒副作用,如何提高吉非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的远期疗效,最大程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并降低其毒副作用,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笔者自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间,将消癌平注射液联合吉非替尼用于治疗晚期肺腺癌共64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共纳入了64例患者,均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为肺腺癌,并经影像学诊断为Ⅳ期,基因检测EGFR受体突变均为阳性,心、肝、肾功能正常,未曾使用靶向药物,卡氏评分≥60分,年龄40-70岁之间,无严重的肝炎、结核、糖尿病、精神病等,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研究,依从性好。其中治疗组男性17例,女性15例,中位年龄(63.00±0.46)岁,卡氏评分72.00±3.54,淋巴结转移28例,双肺转移18例,心包转移9例,胸腔转移14例,骨转移16例,脑转移10例,肝转移12例,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6例,中位年龄(64.00±0.32)岁,卡氏评分73.00±2.05,淋巴结转移30例,双肺转移16例,心包转移10例,胸腔转移12例,骨转移17例,脑转移8例,肝转移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卡氏评分、转移部位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1.2 诊断标准肺腺癌的诊断参照卫生部颁发的《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中的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标准,肺癌临床分期参照UICC第7版2009分期标准。
1.1.3 纳入标准①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为肺腺癌,经影像学诊断为Ⅳ期;②基因检测显示EGFR受体突变均为阳性,未曾使用靶向药物治疗;③心、肝、肾功能正常;④卡氏评分≥60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⑤年龄40-70岁之间;⑥无肝炎、结核、糖尿病、精神病及其它严重的脏器及躯体疾病;⑦签署知情同意书,依从性好,自愿参加临床试验。
1.1.4 排除标准①无病理学或细胞学诊断,临床分期不符;②未行基因检测或曾使用靶向药物治疗;③KPS评分<60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④心肝肾功能异常,或患有肝炎、结核、糖尿病、精神病及其它严重的脏器及躯体疾病;⑤年龄<40岁或>70岁;⑥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依从性差或不愿参加临床试验者,均予排除。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单纯口服吉非替尼片治疗。吉非替尼片(规格:250 mg/片,生产厂家:AstraZeneca UK Limited),剂量:250 mg/次,每日1次,于晨起空腹口服,直至病情进展或因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时停药。
1.2.2 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消癌平注射液静滴治疗。消癌平注射液(规格:20 ml/支,南京圣和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剂量:每次60 ml,加生理盐水250 ml稀释后缓慢静滴,每日1次,连续使用4周为1个周期,连续使用2个周期,之后每间隔4个月则再次使用2个周期,直至患者病情进展或因不良反应不能耐受则停药。
1.3 疗效观察 1.3.1 疗效标准①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可见病灶完全消失,至少维持4周以上;部分缓解(PR):肿块缩小>50%,维持4周以上,无新病灶出现,无任何病灶的增长恶化;稳定(SD):肿块缩小<50%或增大<25%,无新的病灶出现;进展(PD):肿块增大>25%,或出现新的病灶;②病情进展:指原发或转移病灶增大,或出现新的转移病灶;③生存率计算:生存率=随访时间内生存病例数/总病例数;④毒副作用评价:按照WHO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表现和分级标准进行评价。
1.3.2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治疗开始前及治疗12月时分别行头颈胸腹CT检查,按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瘤体有效率=[(CR+PR)/(CR+PR+NC+PD)]×100%;瘤体控制率=[(CR+PR+NC)/(CR+PR+NC+PD)]×100%;②中位生存期:指即当累积生存率为0.5时所对应的生存时间;③无进展生存期:治疗开始至经影像学或临床医师诊断为病情进展的时间。④生存率:指接受治疗的患者经一定时间后随访尚存活的病例数所占比例。⑤毒副作用:主要观察皮肤毒性、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等。
1.3.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行生存分析,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治疗组CR 1例(3.1%),PR 10例(31.2%),SD 13例(40.6%),PD 8例(25.0%),对照组CR 0例(O%),PR 8例(25.0%),SD 10例(31.3%),PD 14例(43.8%)。瘤体有效率(RR)治疗组为34.3%,对照组为25.0%,两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3.565,P<0.05),瘤体控制率(DCR)治疗组为75.0%,对照组为56.3%,两组之间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124,P<0.05,见表 1)。
![]() |
表 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
治疗组中位生存期为(21.8±0.4)月,对照组为(16.3±0.2)月,两组患者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5.256,P<0.05),治疗组无进展生存期为(14.6±0.3)月,对照组为(11.7±0.1)月,经比较两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χ2=4.862,P<0.05)(见表 2)。
![]() |
表 2 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比较(x±s) |
治疗开始后3个月时治疗组生存30例(93.8%),对照组生存28例(87.5%),两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3.675,P<0.05);治疗开始后6个月时治疗组生存27例(84.4%),对照组生存23例(71.9%),两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203,P<0.05);治疗开始后12个月时治疗组生存22例(68.8%),对照组生存17例(53.1%),两组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5.654,P<0.05)(见表 3)。
![]() |
表 3 两组患者3月、6月、12月生存率比较[n(%)] |
用药期间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皮肤毒性(皮疹、瘙痒)、肝功损害(转氨酶升高)和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皮肤毒性:治疗组7例(21.9%),对照组14例(43.8%);肝功能损害:治疗组13例(40.6%),对照组14例(43.7%);胃肠道反应:治疗组8例(25.0%),对照组12例(37.5%)。研究显示:治疗组的皮肤毒性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9),治疗组的胃肠道反应与对照组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14),两组患者在肝功能损害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69) (见表 4)。
![]() |
表 4 两组患者毒副作用比较 |
肺腺癌约占肺癌总数的40%,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无法行手术,加之对放、化疗相对不敏感,且副作用大,许多患者常难以耐受,靶向治疗是近年来治疗晚期肺癌的热门课题,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是小分子表皮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阻断肿瘤细胞信号转导通路,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途径,达到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之功效,研究表明,吉非替尼在改善基因突变阳性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延长无疾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于西药标准方案化疗组,显示出吉非替尼对晚期肺腺癌有一定的短期疗效[1, 2],因其给药方便,患者的依从性好,因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上发现,吉非替尼在治疗肺腺癌过程中容易出现耐药,以及皮疹瘙痒、肝功能损害、腹泻呕吐等副作用[3],耐药的出现直接导致治疗的最终失败,而毒副作用的出现则使得部分患者无法耐受只能选择停药,如何提高吉非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改善其耐药问题及降低其毒副作用,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中医药通过扶正驱邪、解毒散结等机理,在配合吉非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杨小兵等[4]研究显示扶正抗癌汤联合吉非替尼对裸鼠非小细胞肺癌H1650移植瘤有明显的协同抑制作用,陈昌明等[5]对当前文献行系统评价表明中药联合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在有效率、生存率方面较单药吉非替尼更有优势,且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吉非替尼的副作用。本研究中选用的消癌平注射液,是以中药乌骨藤为原料经提取精制而成的中药制剂,乌骨藤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消炎平喘等诸多功效,药理表明:乌骨藤内含多种多糖、生物碱及皂苷等抑制肿瘤的有效成分,可通过诱导促进癌细胞内微管蛋白聚合、装备及稳定的机制,破坏癌细胞内微管的有序排列,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阻断有丝分裂,诱导癌细胞凋亡,有效遏止肿瘤扩散与转移[6],研究表明消癌平注射液与吉非替尼联合使用,能显著地降低瘤体重量及肿瘤增殖率,提高肿瘤抑制率,通过抑制肿瘤组织VEGF生成,显著提高吉非替尼在H460和H1975裸鼠移植瘤的疗效[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在瘤体控制率、瘤体有效率、中位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生存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用药过程中主要出现了皮肤毒性、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等毒副作用,治疗组的皮肤毒性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胃肠道反应与对照组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在肝功能损害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消癌平注射液联合吉非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及较低的毒副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1] |
贵永贤, 田国防. 吉非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5, 31 (16): 1597-1599.
Gui YX, Tian GF. Clinical study on gefinitib in the treatment o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harboring mutat-ions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2015, 31(16): 1597-1599. |
[2] |
陈红莲, 孟凡勇. 吉非替尼单药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5, 22 (22): 110-111.
Chen HL, Meng FY. Treatment for his single drug a l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linical research[J].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2015, 22(22): 110-111. |
[3] |
李向莲, 唐雪莉, 李幼平, 等. EGFR-TKI与化疗比较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6, 16 (2): 191-199.
Li XL, Tang XL, LI YP,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GFR-TKIs versus chemotherapy as the first lin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J]. Chines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2016, 16(2): 191-199. |
[4] |
杨小兵, 吴万垠, 龙顺钦, 等. 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对肺癌H1650细胞株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J].
广东医学, 2015, 36 (23): 3581-3585.
Yang XB, Wu WY, Long SQ, et al. Inhibitory effect of FuZheng KangAi decotion combined with gefit-inib on transplantation tumor of lung cancer cell Line H1650 in nude mice[J].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2015, 36(23): 3581-3585. |
[5] |
陈昌明, 张永慧, 林丽珠. 中药联合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 30 (11): 4163-4165.
Chen CM, Zhang YH, Lin LZ. Systematic review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gefitinib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2015, 30(11): 4163-4165. |
[6] |
杨万全, 王恳. 消癌平注射液联合间断化疗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J].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3, 26 (6): 495-497.
Yang WQ, Wang K. Xiaoaiping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intermittent chemotherapy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 Journal of Basic and Clinical Oncology, 2013, 26(6): 495-497. |
[7] |
韩淑燕, 郑文献, 何曦冉, 等. 消癌平注射液联合吉非替尼对耐药非小细胞肺癌H460和H1975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6, 30 (1): 44-52.
Han SY, Zheng WX, He XR, et al. Xiaoaiping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gefitinib inhibits resistant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xenografts H460 and H1975[J].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2016, 30(1): 44-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