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尿失禁是一种严重影响女性日常生活和健康的疾病。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中老年妇女都有这种痛苦,但大部分人认为是年龄原因引起的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二胎时代的到来,分娩引起的产后盆底肌力下降等原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emale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越来越多地威胁着女性的身体健康。据报道产妇发生此病的终身危险率甚至达到40%-60%[1]。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指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损伤及功能障碍造成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盆底器官膨出(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便秘等[2]。压力性尿失禁一般是指由于腹压的突然增加导致尿液不能自主控制的流出,患者总是咳嗽漏尿,内裤潮湿,身体有异味,不能蹦跳运动,外出时常寻找卫生间的烦恼,甚至不敢出远门,严重者甚至穿尿不湿。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原因通常被认为是妊娠、阴道分娩损伤、绝经、肥胖、重力、营养不良、年龄衰老等原因导致盆底组织肌肉及其支持其功能的结缔组织松弛或韧带受损、引起的括约肌功能下降松弛,泌尿生殖系统多个组织器官受损,不能对抗腹压增加而出现尿液不自主流出的症状。压力性尿失禁常常是患者不经意并且容易忽视的临床症状,加上这个疾病让患者又觉得难以启齿而往往拖延了早期的治疗时机,从而导致严重地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到最后而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因此,加强对疾病的早期宣传,干预性地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康复治疗的方法对女性轻度压力性尿失禁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临床上有着良好的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由我院门诊医生选取2015年6月-2018年2月就诊患者中筛选出轻度压力性尿失禁符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患者96例,年龄21-63岁,患者无盆底康复治疗的禁忌证,无心脏病、避开盆腔的急性炎症期和泌尿系感染期,阴道无活动性出血、无肿瘤、1年内无盆腔手术等其他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的盆底康复治疗,对照组48例给予凯格尔(Kegel)运动的常规方法。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尿失禁严重程度。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类型、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设备我科特别设置了专门的盆底康复治疗室,并采用广州市杉山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提供的法国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同时给每个患者配有专用个人的盆底肌肉阴道治疗头及中性电极,并给每个治疗仪和每个患者治疗分有专门隔断的单间,有安静和相对独立的治疗环境保证了患者的个体私密性。经过培训并持证的高年资盆底治疗师针对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治疗前,首先对患者进行盆底肌力评估(也称电诊断),同时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二者结合起来为患者针对性地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盆底治疗师将阴道治疗头动作轻柔地插入患者的阴道内,注意千万不能脱出以免灼伤患者,电刺激频率一般由频率低慢慢到频率高,脉冲宽度为20-740 μs电流强度,仪器调整到康复训练模块,以患者感觉肌肉有跳动而无疼痛为最佳,结合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指导患者按照模块图形来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一般每次治疗时间为20-30 min,每周2次,常规一个疗程10次,每次针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和改善调整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一般的康复教育及患者自行进行凯格尔(Kegel)运动:吸气同时紧缩阴道周围及肛门肌肉,保持腹式呼吸持续3-5 s后慢慢吐气放松,可以锻炼盆底肌肉,每天有时间随时可做。
1.4 尿失禁诊断标准根据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定义: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是指在腹部压力突然增加的情况下,尿液会不自主的从尿道口流出,常常伴有尿频、尿急以及排尿后下腹中部仍有不适感,80%的患者同时伴发膀胱膨出,由逼尿肌收缩或膀胱壁对尿液的张力压引起的尿失禁排除在外。尿失禁指当咳嗽、打喷嚏、活动等情况下发生的漏尿,或进行体育运动时发生漏尿。
1.5 尿失禁问卷调查方法与内容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的发生情况与严重程度。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记录不同时期尿失禁发生情况和持续时间,对尿失禁程度按以下方法评分:①按漏尿频率分为6种程度评分,0分为从不漏尿,1分为每周大约漏尿1次或经常不到1次,2分为1周漏尿2次或3次,3分为每天大约漏尿1次,4分为每天漏尿数次,5分为一直漏尿。②按漏尿量分为4种程度评分,不漏尿为0分,少量、中等量和大量,分别计2分、4分、6分;③根据答卷者的主观感受评估尿失禁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进行评分(0-10分)。
尿失禁严重程度分级:上述3项指标评分相加为尿失禁严重程度总分(满分为21分),≤6分为轻度,7-12分为中度,≥12分为重度。
1.6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生物反馈电刺激或凯格尔运动治疗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尿失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3)。轻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或凯格尔运动后,尿失禁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而生物反馈电刺激组与凯格尔运动组比较,尿失禁评分下降更显著(P<0.001),见表 1。
![]() |
表 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尿失禁的情况比较(x±s) |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与妊娠分娩损伤以及年龄有很大的关系,现在二胎产妇人数明显的增多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类疾病有越来越多的趋势。由于分娩损伤、慢性子宫负重增加及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降低等因素,导致盆底组织呈现超负荷现象。孕妇在孕期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如体重增加、巨大胎儿、难产等一系列异常症状均可能导致盆底肌肉损伤及其神经构成的盆底支持系统失去张力及弹性,从而引起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3, 4]。患病早期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不太明显,患者通常也不太在意,没有进行及时的治疗,往往错过了最佳的盆底康复治疗的时间,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临床症状也越来越加重,最终不得不采取手术治疗。
盆底康复治疗是一种物理疗法,采用被动的方法对患者进行电刺激治疗。通过电刺激锻炼了盆底肌肉弹性,唤醒和刺激肌肉本体神经,改善肌肉疲劳度,增加肌肉自我收缩的调控能力等[5, 6]。对于那些早期有压力性尿失禁而自身不能恢复功能和进行盆底功能锻炼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盆底康复治疗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技术是一种较理想的康复技术,它通过放置在阴道里的阴道电刺激头产生的电极传递不同强度的生物电流直接刺激,产生生物电让患者配合进行阴道的收缩和放松动作训练能促进阴道、尿道上皮细胞增殖,使阴道壁弹性增加。通过指导患者正确的收缩骨盆底肌肉,使肛提肌、尿道、肛门外括约肌间歇性收缩,抑制了膀胱逼尿肌收缩,有效改善与提升了控尿能力[7-9]。盆底康复治疗仪通过发出的反馈信号让患者进行自主或不自主的配合做肛门收缩动作,可以明显提升和改善盆底肌肉张力。同时使盆底肌肉收缩强度和弹性增强[9, 10],同时可反射性抑制膀胱兴奋,使尿失禁得到部分或完全控制,从而缓解症状和治疗疾病。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尿失禁评分明显下降,表明盆底康复治疗对轻度压力性尿失禁有较好的疗效,使患者的病情程度得到很大的改善。
轻度压力性尿失禁疾病是女性目前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这类疾病也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和健康教育也要引起我们医务工作者的重视。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轻度压力性尿失禁,不仅能有效地提高盆底肌肉的张力,提高盆底神经的敏感性,引导患者建立正确的盆底肌肉收缩的习惯,降低尿失禁发生率,同时可以改善盆腔器官脱垂。早期的干预和运用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康复治疗不仅使患者治愈了疾病,而且避免了手术,是经济便捷、简单安全的好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1] |
丁林娟, 冯丽萍, 褚小梅, 等. 产后妇女盆底肌锻炼持续干预对轻中度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评价[J].
现代医学, 2018, 46(2): 187-191.
Ding LJ, Feng LP, Zhu XM, et al. Effect evaluation of postpartum women's pelvic floor muscle exercise continuous intervention on mild and moderate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J]. Modern Medicine, 2018, 46(2): 187-191. |
[2] | Maclennan AM, Taylor AW, Wilson DH,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pelvic floor disorde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gender, age, parity and mode of delivery[J]. BJOG, 2000, 107(12): 1 460-1 470. DOI: 10.1111/bjo.2000.107.issue-12. |
[3] |
王豫平. 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价值[J].
黑龙江医学, 2017, 41(12): 1 173-1 175.
Wang YP. Preventive value of postpartum pelvic floor muscle rehabilitation for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diseases[J]. Heilongjiang Medicine, 2017, 41(12): 1 173-1 175. DOI: 10.3969/j.issn.1004-5775.2017.12.010. |
[4] |
卢霞, 姚立丽, 李小文. 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作用[J].
中国妇幼保健, 2018, 33(1): 38-41.
Lu X, Yao LL, Li XW. Preventive effect of postpartum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on female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J]. Chinese Maternity and Child Health Care, 2018, 33(1): 38-41. |
[5] |
陆佳红, 肖韵悦, 张薏, 等.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康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研究[J].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7, 26(2): 133-135.
Lu JH, Xiao YY, Zhang Y, et al. The clinical study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biofeedback therapy combined with pelvic floor muscle functional exercise for the rehabilitation of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J]. Moder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17, 26(2): 133-135. |
[6] |
郭广林, 洪莉. 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盆底功能康复的疗效[J].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6, 12(4): 432-436.
Guo GL, Hong L. Effect of biofeedback therapy after abdominal total hysterectomy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pelvic floor function[J]. Chinese Maternity and Child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Electronic Edition, 2016, 12(4): 432-436. |
[7] |
王乙涵, 蔡旭明, 范开慧. 盆底康复训炼干预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效果观察[J].
当代医学, 2017, 23(11): 123-124.
Wang YH, Cai XM, Fan KH. Effect of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diseases[J]. Contemporary Medicine, 2017, 23(11): 123-124. DOI: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1.065. |
[8] |
李洋, 洪莉.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 2015, 12(31): 61-69.
Li Y, Hong L. Progress in nonoperative treatment of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diseases[J]. Chinese Medicine Guide, 2015, 12(31): 61-69. |
[9] |
刘景超, 朱兰. 盆底肌肉锻炼(PFMT)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中的应用进展[J].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8, 27(1): 68-71.
Liu JC, Zhu L. Application of pelvic floor muscle exercise (PFMT) in female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J]. Progress in Modern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2018, 27(1): 68-71. |
[10] |
韩炜, 郑婷华, 蒋维, 等. 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 2017, 32(1): 163-166.
Han W, Zheng TH, Chiang W, et al. Pelvic floor muscl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elvic floor reconstru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al diseases[J]. Chines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2017, 32(1): 163-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