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实用休克杂志  2019, Vol. 3Issue (6): 347-350, 354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张莉, 邢毅. 优化护理分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J]. 实用休克杂志, 2019, 3(6): 347-350, 354.
Zhang Li, Xing Yi. Application effect of optimized nursing group management in Acute Myocardial Infraction patients with Cardiogenic Shock[J]. Journal of Practical Shock, 2019, 3(6): 347-350, 354.

通信作者

邢毅, E-mail:xiyi777@qq.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9-08-25
优化护理分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
张莉 , 邢毅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摘要目的 探讨优化护理分组对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01月至2019年09月期间收治的71例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均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优化的分组护士管理,主要包括组长护士对组员进行每日的病情询问,检查记录单,记录数据,错误提醒,以及医生进行沟通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记录单错误率以及住CCU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医护沟通率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优化护理分组能够有效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并发症,改善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及血流动力学效应,明显缩短患者住CCU的时间。
关键词优化护理分组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应用效果    
Application effect of optimized nursing group management in Acute Myocardial Infraction patients with Cardiogenic Shock
Zhang Li , Xing Yi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Department of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Guiyang, Guiyang,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optimal nursing group o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cardiogenic shock. Methods 71 case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cardiogenic shock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September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optimized grouping nurse management, which mainly included daily condition inquiry, examination record sheet, data recording, error w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by doctor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nursing record single error rate and CCU stay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nd the hemodynamic indexes and communication rate a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s The optimized nursing group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omplication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cardiogenic shock,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medical staff and hemodynamic effect, and significantly shorten the patient's time in CCU.
Key words: Optimized nursing group management    Cardiogenic shock    Acute myocardial infraction    Application effect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主要是指患者冠状动脉发生持续性的阻塞,心肌细胞在缺血缺氧状态下发生坏死,临床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较多,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休克等症状,其中,以心源性休克为严重并发症之一,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死亡率超过40.0%,也是临床死亡的最为主要原因[1]。随着急诊介入手术治疗技术的逐渐发展,患者临床死亡率有所下降[2]。但病死率仍较高,有文献报道优质化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并发症及缩短治疗时间[3~5],而优化的护理分组被广泛应用于临床[6~7],但对危重患者应用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对于本院2019年01月至2019年09月期间收治的7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作为研究,做出如下报道。

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9年01月至2019年09月收治的7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①心电图检查可见两个导联ST段抬高,胸前导联≥2mm,肢体导联≥1mm;②心肌酶谱增高可见>2倍;③持续的心前区疼痛>30min。心源性休克的诊断标准:①患者出现异常的血流动力学表现;②各组织出现低灌注表现,如少、无尿、面色苍白、意识模糊等;③持续低血压,DBP<60mmhg,SBP<80mmhg;④给予升压及补充血容量治疗后无效者;所有患者均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并向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6人,其中男性患者22人,女性患者14人,年龄54~82岁,平均年龄(67.67±8.55)岁,观察组35人,其中男性患者28人,女性患者7人,年龄49~80岁,平均年龄(65.89±8.41),本次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向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上述急性心肌梗死及心源性休克的诊断标准;②能够完成配合医学监护检查;③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的慢性疾病;②由其他原因导致的心力衰竭以及终末期疾病者。

二、研究方法 1. 参照组

采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一般护理方法包括:护士均采用轮班制度,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问题和特护单记录,遵医嘱执行医生开具治疗方案和措施。

2. 观察组

在一般护理方法基础上采用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患者,主要为:①每组值班护士均以业务水平,责任心,工作能力评价后任命一个主管护师当组长,负责监督和管理该组护理人员的日常行为,并配合组员进行相应的工作;②每日组长需对本组的护理组员进行诊断和病情询问,通过该方式让护理人员熟悉病情的改变,并每周进行一次护理查房和相关知识培训;③检查特护记录单发现问题及时更改,记录生命体征各项数据,错误提醒;④生命体征指标变化后和医生进行沟通的情况。

三、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心律失常,院内获得性肺炎,心力衰竭,意外脱管),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心率和平均动脉压)以及医护沟通率和住CCU时间。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版本统计软件分析,对于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Q25,Q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位数{N(%)}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一般资料

两组之间性别、年龄、入CCU前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1

表 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x±s)
二、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36.1%)以及对照组(63.9%);而在心力衰竭发生率上观察组为(14.3%),对照组为(36.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详见表 2

表 2 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三、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水平比较

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详见表 3

表 3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x±s)
四、两组患者住CCU时间、护理记录单错误率、医护沟通率比较

观察组住CCU时间及护理记录单错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医护沟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详见表 4

表 4 两组患者住CCU时间{M(Q25,Q75)},护理记录单错误率{n(%)},医护沟通率{n(%)}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死率较高,在严重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以及心肌缺血状态下极易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感染,意外脱管等并发症[8]。这不仅增加了临床病死率同时也延长了住院时间,目前已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优质护理方案是目前国内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施行的全面的护理措施,而优化的护理分组为优质护理方案中的内容之一。赵琼等对预防腔镜肾切除术后感染的前瞻性对照研究中,25例采用了优化手术专业分组的患者作为观察组,25例应用传统手术配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发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观察组4%明显低于对照组28%,并且缩短了住院时间,充分说明了应用了优化护理分组后对患者病情改善有临床意义[9]。本研究表 2当中,观察组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36.1%明显低于对照组63.9%,与其研究结果一致,但其中较为明显的是观察组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与采用了优化护理分组后,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的了解程度更加深刻,细心的照顾,增强的职业责任心以及反复与医生之间进行沟通有关,这也符合我们研究目的,即通过优化护理分组后能够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增加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

目前优化护理分组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相关研究较少,李妍等在应用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当中,50例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25例常规护理模式为对照组,25例团队护理模式为观察组,得到观察组收缩压水平(103.6±19.25),舒张压(62.52±9.40)均优于对照组收缩压(85.73±16.50)和舒张压(55.21±8.51),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16%低于对照组36%,由此可见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优化的团队护理模式能够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效应[10]。本研究中,采用了平均动脉压来评估血流动力学效应,但因莫逊等在最近一篇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治疗策略综述中提到在无高血压患者当中,以平均动脉压水平维持在65~70mmhg之间定为治疗目标[11]表 3中在治疗前两组患者均处于休克状态,平均动脉压水平均偏低分别是(观察组54.34±5.88,对照组55.98±7.30),观察组治疗后平均动脉压(78.86±7.39)明显高于治疗后对照组(72.89±6.22),主要由于护理人员对专业知识了解程度较高,并且在组长严格管理下,及时更换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和对生命体征监测数据记录相关,可见该护理分组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效应。本优化护理分组采用的监管模式下,护理记录单错误发生率观察组8.6%明显低于对照组30.6%,经过分组后由业务水平以及能力较强的护士作为组长,反复进行培训和查房使得护理工作中出现错误情况明显改善。同时对患者来说,采用了该护理分组模式后观察组住CCU时间11d少于对照组为16d,这主要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于对照组并且血流动力学效应明显优于对照组,使得患者住CCU时间下降,这和本研究目的一致,优化护理分组方案能够使得血流动力学效应改善并且缩短住CCU时间,使得患者获益。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较少,可能会发生选择性偏倚,监测血流动力学数据较少,无法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仅仅通过平均动脉压来评估血流动力学效应指标存在偏颇,今后需进一步开展更大样本,监测更多的血流动力学数据来进行研究讨论。

综上所述,优化的护理分组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有利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减少并发症和错误的发生,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缩短住CCU的时间,对患者有益,此种分组模式值得临床护理工作推广。

参考文献
[1]
Matthaei H, Klein A, Branchi V, et al.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absence of renal insufficiency and performance of early bowel resection may indicate improved outcomes[J]. Int J Colorectal Dis, 2019, 34(10): 1781-1790. DOI:10.1007/s00384-019-03388-x
[2]
黄鹏, 张福春, 郭丽君, 等. 介入治疗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年病死率的影响[J]. 中国综合临床, 2006(04): 295-298. DOI:10.3760/cma.j.issn.1008-6315.2006.04.003
[3]
刘功晖, 陈鑫鑫, 黄晓铭. 探讨重症监护优质化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研究[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9, 9(11): 58-59.
[4]
王苇. 优质化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 26(02): 154. DOI:10.3969/j.issn.1005-8257.2019.02.137
[5]
赵玉勤. 重症监护优质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评价[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96): 244.
[6]
姚菊平. 优化护理分组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9, 27(18): 155-156.
[7]
陈恬恬, 章丹, 潘若玲. 以护士为主导的分组管理对提高血液透析护理质量的分析[J]. 现代实用医学, 2019, 31(07): 952-954. DOI:10.3969/j.issn.1671-0800.2019.07.051
[8]
Agarwal M, Agrawal S, Garg L, et al. Mohananey Divyanshu, Garg Aakash, Bhatia Nirmanmoh, Lavie Carl J. National Trends in the Incidence, Management, and Outcomes of Heart Failure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 Mayo Clin Proc Innov Qual Outcomes, 2017, 1(1): 26-36. DOI:10.1016/j.mayocpiqo.2017.05.004
[9]
赵琼. 手术室专业护理分组预防腔镜肾切除术后感染的前瞻性对照研究[J].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8, 25(10): 119-122.
[10]
李妍, 何芳, 董亚秀, 等. 应用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团队护理模式的构建[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 11(07): 878-880. DOI:10.3969/j.issn.1674-4055.2019.07.31
[11]
莫逊, 梁显泉, 何莲.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治疗策略[J]. 实用休克杂志(中英文), 2019, 3(03): 169-170.
[12]
伍薪蓉. 以护士为主导的分组管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护理质量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 2019, 35(21): 162-16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9.21.117
[13]
陈彭红. 分组护理制度在消化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 2019, 23(21): 3075-3076.
[14]
杨晓艳. 分组护理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评价探讨[J]. 中国卫生产业, 2019, 16(16): 82-83.
[15]
徐志侠, 茅越丽, 杨悦来. 分层分组管理模式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 4(21): 156.
[16]
宫洁. 优质护理服务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临床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 7(17): 103-104.
[17]
吴威. 全程优质急诊护理对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14): 244.
[18]
申华, 杜俣, 马晓腾, 等. PIE-2R模式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初步临床经验[J]. 中华医学杂志, 2019, 99(28): 2208-2213.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9.28.011
[19]
郭超, 许浩博, 段欣, 等. 左主干病变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的近期预后[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 47(4): 278-283. DOI: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9.04.004
[20]
林小力. 分组培训在心内科护士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卫生产业, 2016, 13(04): 161-163.
[21]
祝毅. 分组护理管理模式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6(03): 174-175.
[22]
李良芳, 胡云鸿, 廖春燕. 护士分层分组管理在优质服务示范病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 2(20): 148-149. DOI:10.3969/j.issn.2096-2479.2017.20.111
[23]
代义春. ICU护理运用分层分组管理模式的探讨[J]. 现代临床医学, 2017, 43(06): 457-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