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由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肌坏死。AMI的发病率已呈逐年增高趋势,且趋于年轻化;其起病急凶险,变化快,病情凶险,常并发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死亡率高[1]。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在临床救治AMI的有效措施[2]。但对于AMI合并心脏骤停的危重患者往往需要先进行心肺复苏后,再行PCI。但在心肺复苏后,部分患者常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经药物及传统的机械循环辅助手段无法维持患者循环稳定[3~4],使患者错过急诊PCI的最佳时机,不得不选取药物保守治疗,或患者家属拒绝急诊PCI,最终预后欠佳。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所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评估心肺复苏联合PCI术在AMI后心脏骤停抢救的临床疗效。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所收治的AMI后心脏骤停患者81例。所有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关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关于AMI的诊断标准[5];所有患者经血流动力学监测或心电图均显示心室颤动,心脏停搏以及无脉电活动等心脏骤停现象。并排除因其他疾病引起的AMI、严重的器质性病变、恶性肿瘤、有严重出血倾向及活动性出血、相关药物过敏史、颅内血管畸形、PCI术及溶栓禁忌证者。
根据患者是否行PCI将患者分为PCI组和对照组。PCI组共32例,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63.38±7.2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21±1.67)h;心跳停止至复苏成功时间(5.51±3.81)min;对照组共45例,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46~81岁,平均年龄(64.72±8.5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35±1.34)h;心跳停止至复苏成功时间(5.81±3.43)min;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二、方法所有患者皆使用心肺复苏术,包括胸外按压,使用肾上腺素等复苏药物,反复多次电除颤及气管插管后呼吸机辅助呼吸等。经复苏成功后,对照组采取药物保守治疗,对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PCI组行急诊PCI术,即经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行血管内造影+支架置入术,术中仅干预梗死相关动脉,支架置入后行血管造影评估血流情况,术后常规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三、观察指标 1. 治疗效果抢救成功率;随访3月内患者心梗复发率、心绞痛再发率及再入院率;
2. 不良事件发生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严重出血性并发症如颅内出血、重要脏器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
3. 两组中存活患者左室射血分数 四、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符合整体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x±s),组间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PCI组经治疗后共有33人存活,对照组经治疗后共34人存活,PCI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月内心梗复发率、心绞痛再发率及再入院率均明显要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 1。
![]() |
表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
PCI组与对照组的心力衰竭、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 |
表 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n/%) |
PCI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均较前有所改善,PCI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 3。
![]() |
表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对比(x±s) |
AMI后心脏停搏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临床常采用心肺复苏在改善原发疾病前维持循环和通气,但其难以提供有效冠状动脉灌注压,故导致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效果不理想;且在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前常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而长时间大剂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可明显的增加心肌氧耗及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冠脉血运尽早重建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药物保守治疗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溶解梗死部位血栓、安全性高,但其疗效差。PCI可迅速寻找“犯罪血管”,并及时开通狭窄或闭塞的冠脉,从而恢复心肌血氧供应,改善左室收缩和局部室壁运动功能,从而保护未梗死的心肌,改善患者心功能[6~7]。本研究结果表明,PCI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随访3月后,PCI组复发率、再入院率及心绞痛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心功能高于对照组,考虑与AMI心跳骤停后行心肺复苏术后尽快行PCI治疗可快速恢复冠脉血供,改善冠脉灌注,挽救存活心肌,改善患者预后。在所有研究对象中,出现严重出血的并发症较少,提示使用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是相对安全的;两组患者心衰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考虑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心肌损伤相关;PCI组患者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及时改善心肌缺血缺氧可有效减少心源性休克,而出现心源性休克患者死亡率高,考虑与AMI后心肌或循环受累对预后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与之前部分文献报道是一致的[8~10]。所有存活患者中,有部分患者出现神经功能损伤,考虑与心肺复苏后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全身血液循环恢复较慢,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神经功能损伤所致[11~13]。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一种新型的体外呼吸循环辅助装置,其能在维持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基础上,为机体提供充足的组织血液灌注和气体交换[14]。目前ECMO已广泛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中[15~18],发现ECMO联合急诊PCI可显著改善梗死心肌的再灌注,扩大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窗口,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且安全性较高,患者神经系统预后和存活率均较为理想[19~20]。然而,目前ECMO的开展需要高度专业化的设备和团队,且在心脏骤停抢救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在部分医院难以开展。
综上所述,心肺复苏术联合急诊PCI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患者中疗效显著,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进一步完善救治体系,提高ECMO的有效使用率和救治成功率,为更多的患者赢得生机。
[1] |
李红梅, 李勇新, 张万玲, 等. 体外心肺复苏术联合急诊PCI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的效果[J]. 河北医药, 2018, 40(1): 32-36. |
[2] |
张晓丽.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疗效分析[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4, 33: 232-234. DOI:10.3760/cma.j.issn.0254-9026.2014.03.003 |
[3] |
崔锦钢, 吴元, 赵冬云, 等.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情况分析[J]. 中国循环杂志, 2015(2): 107-110.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5.02.003 |
[4] |
王斯聪, 郑俊波, 于凯江, 等.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及动静脉体外膜氧合治疗心源性休克的现状[J]. 中国急救医学, 2016, 36(11): 1054-1057.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16.11.020 |
[5] |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 等.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4): 397-40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04.002 |
[6] |
傅向华. 2015年中国大陆冠心病介入数据发布[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6, 24(5): 276. |
[7] |
黄雷, 刘迎午, 李彤, 等.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的效果[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6, 44(7): 570-576. DOI: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6.07.004 |
[8] |
任天成, 臧晓祥, 葛卫星, 等. 院前急救中早期诱导亚低温治疗院外心脏骤停的临床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 232-23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14.02.024 |
[9] |
雷远丽.急性心肌梗死致心搏骤停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D].温州: 温州医科大学, 2014. 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_Y2692025.aspx
|
[10] |
彭磊, 刘刚. PCI术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抢救中的疗效[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 3(28): 73-74. |
[11] |
Levy B, Bastien O, Karim B, et al. Expert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 patients with cardiogenic shock[J]. Ann Intensive Care, 2015, 5(1): 52. DOI:10.1186/s13613-015-0094-4 |
[12] |
梁培培.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治疗进展[J]. 中国急救医学, 2012, 32(1): 80-84.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12.01.022 |
[13] |
黄洋, 刘勇, 周翔, 等. 心跳骤停及复苏过程中脑损伤的程度及其机制[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7, 34(5): 807-810. DOI:10.3760/cma.j.issn.1001-9030.2017.05.027 |
[14]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 心肺复苏后昏迷评估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 48(11): 965-968. 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5.11.006 |
[15] |
李宏亮, 孟超, 朱曦, 等. 体外膜肺氧合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初步探讨[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2, 24(2): 86-89. |
[16] |
Lee SW, Yu MY, Lee H, et al. Risk factors for acute kidney injury and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receiving extracorporeal membrance oxygenation[J]. PLoS One, 2015, 10(11): 229-234. |
[17] |
Lu L, Qi L, Du L, et al.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challenges in identifying its source and controlling its spread[J]. Microbes Infect, 2013, 15(23): 625-629. |
[18] |
Spiro J, Doshi SN. Use of left ventricular support devices during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 Curr Caidiol Rep, 2014, 16(1): 1-9. |
[19] |
吴颖, 张励庭, 冯力, 等.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循环杂志, 2018, v.33;No.240(06): 49-54. |
[20] |
李红梅, 李勇新, 张万玲, 等. 体外心肺复苏术联合急诊PCI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的效果[J]. 河北医药, 2018, 40(16): 3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