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脑血管科
2. Department of Cerebrovascular,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Qinzhou, Qinzhou, China
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脑血管系统疾病之一,其发病率约占脑血管疾病的60%以上,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急性脑梗死发病时,大量氧自由基等活性氧及炎性因子释放,对人体神经元造成不可逆损伤[1~2]。急性脑梗死首要治疗策略是静脉溶栓,其操作简单方便,无需进行临床评估、抽血检查以及影像学评估即可快速进行,尿激酶、阿替普酶等是行静脉溶栓治疗最常用的药物。有研究报道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3~4.5h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病人的预后[3]。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论尿激酶与阿替普酶的临床效价及安全性。
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取2018年4月到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行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分组方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58.63±10.25)岁;发病时间1~4.5h,平均发病时间(3.12±0.55);观察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7.87±10.68)岁;发病时间1.5~5h,平均发病时间(3.05±0.57);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研究目的,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全部患者都符合急性脑梗死相关临床诊断标准和中国AIS静脉溶栓标准;②发病时间<5h;③神经功能NIHSS评分≥4分;④头部CT无显著颅内出血,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特征。
排除标准:①近3个月存在急性脑梗死疾病史,存在头颅外伤;②可能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③近7d内需要进行深部动脉穿刺;④存在颅内出血情况,或是存在活动性内出血;⑤颅内肿瘤;⑥近期有脑部、胃肠道等大型手术;⑦SBP≥180mmHg,或DBP≥100mmHg;PLT计数 < 100×109/L;血糖水平 < 2.7mmol/L;⑧妊娠期女性;⑨近期使用过抗凝药物,INR>1.7或PT>15s;⑩CT表明梗死面积超过大脑半球的1/3。
二、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患者使用尿激酶(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国药准字H44020646)行静脉溶栓治疗,将150万单位尿激酶溶入100mL生理盐水,行静脉输注0.5h。观察组患者使用阿替普酶(德国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amp; amp; Co.KG、注册证号S20160055)行静脉溶栓治疗,给予患者使用0.9mg/kg,总剂量<90mg,其中10%行静脉注射,另外90%溶入100mL生理盐水于1h内行静脉输注 续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按常规处理。
三、观察指标与评判标准1.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炎症指标情况 于治疗前后取患者外周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IL-1β及TNF-α,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定hs-CRP。
2.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NIHSS评分 于治疗前后使用NIHSS评估,得分越低代表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低。
3.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详细记录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以及疾病复发率情况。
四、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n代表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x±s代表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代表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炎症水平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炎症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水平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者hs-CRP、IL-1β、TNF-α炎症水平明显比对照组更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 |
表 1 两组患者炎症水平对比(x±s) |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 |
表 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x±s,分) |
观察组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1例、疾病复发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42),对照组患者发生颅内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1例、疾病复发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4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0,P=0.672)。
讨论急性脑梗死具有发病紧急、发病率及致残率高的特点,急性脑梗死发病主要为血小板和粥样硬化斑块聚集而诱发,治疗措施:迅速给予可靠溶栓药物,快速恢复缺血部位血流,提高灌注量,减少梗死范围,及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4]。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溶栓药物主要有尿激酶和阿替普酶等,尿激酶的特点是半衰期短且无抗原性,其能够促进新鲜血栓快速溶解,达到血管快速再通、血液黏稠度下降等溶栓效果,但是尿激酶在溶解陈旧性血栓时效果不理想。阿替普酶是广泛应用的第2代溶栓药物,作用是形成DNA充足的单链t-PA,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可直接刺激纤维蛋白原,形成纤溶酶,从而发挥其溶栓作用[5~7]。当前临床中静脉溶栓治疗使用尿激酶、阿替普酶,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些提示:阿替普酶对脑缺血的恢复及神经功能更有益。这与以往研究有相似的结论[5]。以上两种药物药理机制有所不同,阿替普酶对糖蛋白特异性选择溶解血栓表面纤维蛋白,尿激酶属于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酶蛋白,其特异性较低,易发生全身性溶栓和出血情况[6]。当患者发生急性梗死后,血供急剧下降导致脑细胞功能储备能力不足,引起Ca2+缓冲体系以及Na+-K+泵出现异常,导致炎性反应以及大量自由基及活性氧释放,进而导致患者脑细胞受损、凋亡。有研究结果显示[7],患者脑部组织存在缺血、缺氧时血小板活化因子、细胞炎症因子等导致微循环功能障碍,hs-CRP、IL-1β、TNF-α炎症水平属于评估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指标。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s-CRP、IL-1β、TNF-α炎症水平明显比对照组更低,表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降低患者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可见,两种药物均具有良好安全性。
研究显示,尿激酶及阿普替酶的早期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是安全有效的[8]。但是尿激酶及阿普替酶的早期溶栓治疗同样均存在一定的风险性[9, 10],因此,必须严格掌握尿激酶及阿普替酶进行溶栓的禁忌证和适应证,并细致入微的了解病人的发病时间、发病情况及病史病程等,规范溶栓治疗的时间及用法,以达到最佳的溶栓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10~11]。总之相比其他溶栓药物来说,尿激酶及阿普替酶两种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是有效且安全的,但是阿普替酶临床应用效果更加理想。
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在症状出现4.5小时内出现的患者中,静脉阿普替酶治疗是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标准治疗方法,这是一个普遍共识。然而,静脉tPA患者出现症状后再通率低,治疗时间窗相对较短,影响了其临床疗效。由于这些原因,血管内治疗包括血管内药物溶栓、使用导丝或微导管操作血栓、机械和抽吸血栓切除术以及支架回收技术已成为近期随机临床试验的重点。然而,这些试验结果的不一致让神经学家感到困惑。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初步随机试验结果为中性,但近期血管内血栓切除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试验结果呈强阳性,使神经学界对血管内治疗的价值普遍持推荐意见[12]。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尿激酶与阿替普酶行静脉溶栓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阿替普酶溶栓效果更为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炎症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治愈率。
[1] |
信连英. 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对照研究[J]. 中国处方药, 2018, 16(08): 73-74. DOI:10.3969/j.issn.1671-945X.2018.08.046 |
[2] |
王艳竹, 王丹, 万婷玉, 等. 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及对患者NIHSS评分、MMSE评分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18, 15(17): 35-38.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17.009 |
[3] |
马永杰. 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溶栓对早期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影响[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 18(02): 46-47. |
[4] |
侯雨竹, 侯立成, 杨丽辉, 等. 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17, 12(23): 116-117. |
[5] |
王旭. 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效果对比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21): 141. |
[6] |
朱致娟, 李勤, 何静, 等. 尿激酶及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比效[J]. 中外医学研究, 2017, 15(07): 107-109. |
[7] |
鲍宇, 李国忠. 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的比较研究[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07): 633-635. |
[8] |
Nam J, Jing H, O'Reilly D.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vs. standard treatment o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n adul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Int J Stroke, 2013, 10(1): 13-22. |
[9] |
Aoki S, Hosomi N, Sueda Y, et al. Multicenter Study of Intravenous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fusion around Hiroshima, Japan:The Hiroshima Acute Stroke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Registry Study[J].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5, 24(12): 2747-2753. DOI:10.1016/j.jstrokecerebrovasdis.2015.08.005 |
[10] |
Li LJ, Li YM, Qiao BY, et al. The Value of Safflower Yellow Inj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5(2): 1-6. |
[11] |
Cui W, Liu R, Jin H, et al. pH gradient difference around ischemic brain tissue can serve as a trigger for delivering polyethylene glycol-conjugated urokinase nanogels[J]. J Control Release, 2016, 225: 53-63. DOI:10.1016/j.jconrel.2016.01.028 |
[12] |
Tan CC, Wang HF, Ji JL, et al. Endovascular Treatment Versus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a Quantitative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21 Randomized Trials[J]. Molecular Neurobiology, 2016, 54(2): 1369-13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