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龙云先生简介
蔡龙云(1928—2015), 汉族, 山东济宁人。我国著名武术技击家、理论家、教育家, 新中国武术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上海体育学院教授,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 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1943年、1946年先后在上海与西洋拳击家比赛, 以中国拳法击败俄国拳击家马索洛夫、美国重量级拳击冠军鲁塞尔, 被人们誉为“神拳大龙”。著有《武术运动基本训练》等10余部专著。主编我国第1部《武术竞赛规则》, 主编和参编了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武术》。1985年被授予“新中国体育开拓者”奖章。1991年起,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出任武术理论与方法博士生指导小组组长。2008年,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为他建立“蔡龙云大师工作室”。
采访时间: 2015年12月22日
采访地点:上海市国和路555弄金体苑小区邱丕相家
采访人:郭玉成受访者:邱丕相
摄像/录音整理:王培含张银萍
我1961年开始跟随蔡老师, 到今年应该是54年了。1961年我进入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 蔡老师是我们619班(武术、摔跤、举重班)班主任; 从二年级开始, 又担任我们专项班的教练老师, 一直到毕业。我毕业之后留校工作, 到文化大革命, 1976年他带着我去国家体委编写武术剧本。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 恢复教学, 到获批硕士点、博士点等。他也曾带着我参加统编武术教材、各种比赛裁判及国际裁判训练班教学等, 一直到大师工作室成立, 他依旧耕耘不息。
1 文武贯通、击舞融合, 是德艺双馨的武术家蔡老师是一位伟大的武术家。伟大在于他站得很高, 可以说是高瞻远瞩、高屋建瓴、高韵深情。与同时代人相比, 他是文武兼修、德才兼备的一代宗师。通俗地讲, 就是蔡老师能打、能练、能写。能打, 赛场上叱咤风云, 挫败俄、美的洋力士, 十几岁的时候就很有胆量和智慧。能练, 他练的华拳也好、剑术也好, 甚至形意拳、太极拳也好, 都气韵不凡。记得在1953年天津举行全国民族体育大会的时候, 最后一场, 蔡老师参加一个精英表演, 和蔡鸿祥老师一起, 表演四路华拳对打, 令人叫绝, 其中有个动作叫金钩挂帘, 非常精彩。大会结束时, 国家挑选了一批优秀武术运动员, 进京到怀仁堂给国家领导人表演。蔡老师后来给我说起, 他当时表演的是剑术, 我估计是峨眉剑, 因为后来在4年的教学中, 对我们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峨眉剑。能写, 他是当时著作最丰的一位武术家。不光是他自己的编著, 他还帮别的武术家整理, 像胡汉平的《武松脱铐》、邵善康的《醉拳》等等, 都是他整理的, 还有好多。
蔡老师的文化资历不是很高, 没有上过大学, 但是他读古文的能力颇强, 文学修养颇高。他研究武术历史, 研究整个套路的发展历程、剑术的发展过程, 都是认真读史书、查资料的。他的文字功底也很好, 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 他就经常在报纸上写一些评论性的文章, 写得很精。集成一集成了后来的《琴剑楼武术文集》, 既是行家里手, 读起来又颇有兴味。我后来也写一些类似的文章, 都是受了蔡老师的影响。
蔡老师能练、能打、能写、有文采, 教学能力也非常强。我们当时各个班抽出一部分专项比较好的同学集训, 蔡老师身体力行, 晚上需要加班训练的, 就白天上课, 晚上训练。蔡老师那时候40多岁, 示范动作的手眼身法步非常漂亮, 气宇不凡。蔡老师的理论课也非常精彩, 我们当时都很喜欢听他的理论课。蔡老师口才好, 博闻强记, 绘声绘色, 极为生动。当时上海体育学院举行过对全校教师的示范课, 他在大礼堂讲武术教学法, 相当精彩。他还讲过一次武术的套路运动。总体来说, 蔡老师是技理全面又有综合修养的一位武术大家。
非但如此, 蔡老师还会弹古琴, 他跟上海文艺界不少名家有交往。如上海歌剧舞剧院院长舒巧、上海古琴协会会长张子谦等等。蔡老师的书法也相当有造诣, 他不太轻易写, 写的是颜体, 他写的“中国武术博物馆”7个大字, 相当端庄、大气。
旧时代的武术行家里手, 多数是能练或能打, 而不能写; 蔡老师则能练、能打、能写、能教、能讲, 相当全面, 在老一辈武术家中, 他虽然年轻但出类拔萃。
2 著书立说、筑基武术, 是新中国竞技武术的开拓者说到学术成就。第1件事是新中国成立后, 在国家体委的领导下, 蔡老师和众多专家一起开拓了新中国的武术, 或者说开创了新中国武术。新中国成立以前, 武术的拳种很多, 流派林立, 却有宗派门户之见, 甚至有的民间组织受到封建迷信及反动道会门的影响, 使武术组织比较混乱, 蒙垢染尘。当时中央人民政府对反动的残渣余孽混在民间武术中是取缔的, 但是新中国不是不要武术了, 而是要有一个崭新的体制去替代它。
毛主席当时的指示是“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武术在民间流传了这么久, 如何作为体育运动来开展, 来为增强人民体质服务呢?当时国家体委总的思想是建立一个新中国的武术。从名称上来讲, 由国术改为武术; 从具体的技术内容来讲, 孕育出以“长拳”为代表的新中国武术运动。其中很重要的奠基人之一是蔡先生。他技术纯正大方, 思维敏捷, 敢于创新, 长于动笔, 自然不辱使命。他当时写的《武术运动基本训练》和《长拳基本动作和应用术语》两本书, 为长拳运动奠定了技术和理论基础,将武术的基本功、基本动作、动作规格、动作名称规范等系统地统一。
在此基础上, 有了竞赛规则、竞赛套路, 有了竞技比赛, 也就有了专业运动队, 武术运动开始蓬勃发展起来。1962年, 还在上海体育学院风雨操场举行过一次14个省市的比赛, 有规定套路, 也有自选套路, 各队风格不同, 而技术标准是一致的, 很规格化、标准化。手型、步型、跳跃、平衡都清清楚楚。“长拳”运动的确立, 蔡老师功不可没。他这两本书对各武术运动队和体工队的建立、建设及教学训练有直接的指导作用。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的武术形式, 跟新中国成立以前相比, 可以说是面貌一新。当时好像很长一段时间, 蔡老师调到国家体委的武术科协助工作, 为新中国武术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2件事是教材建设。1958年青岛会议, 全国体育院校校(院)长开会, 决定把武术列为院校课程, 设立专项班。蔡老师和一批学院里的老专家, 在1961年共同出版了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上、中、下3册。当时没有主编, 只有编写组, 大家分工写, 蔡老师负责串编。这3本书是新中国第1套武术教科书, 也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前还没有这么一本全国统一的教科书, 这也是他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
再接下来, 又出了一套4册的武术教科书, 后来, 专修教材和普修教材分开了, 蔡老师任教材组组长(国家体委任命的教材组组长), 我那时担任秘书, 负责整理专家讨论的意见。此后, 又出了两次统编教材, 由我接替蔡老师任组长, 全是继承了蔡老师的思想。2003年我主编《中国武术教程》时, 蔡老师和我们一起去了武夷山, 他担任教材顾问, 依旧兢兢业业。可以说, 新中国武术从技术到理论的建立, 蔡老师从一开始起步, 到带领武术人, 逐步构建了一个新中国武术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这是蔡老师一个很突出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少林寺》电影之后, 武术掀起了一个热潮, 蔡老师出版了《少林寺拳棒禅宗》。这本书中有八步连环、少林十八手、疯魔棍等内容。蔡老师亲力亲为, 自己做示范, 我帮助拍, 也参与了蔡老师技术动作的拍摄, 因为打对练的时候需要一个对手。这本书发行量很大, 在普及武术的热潮中深受青少年喜爱。
还有一本书是《剑术运动》, 后来又再版了。这本书也是开历史之先河, 之前只有《青萍剑》《昆吾剑》《青龙剑》等各种剑术书, 都是单一套路的。蔡老师高瞻远瞩, 从剑术历史到基本理论, 剑术运动的发展脉络、运动特点、基本技法, 都系统整理了。蔡老师在这本书里向读者系统推出了太极剑、峨眉剑、双剑、长穗剑、醉剑等剑术套路。这样, 剑术的系统就比较全了。
还有一个就是“把法”。以前的剑术书中就是写动作, 如弓步刺剑、回身劈剑、提膝平斩等, 但是怎么握剑, 没有写。蔡老师总结了“把法”, 因为有时候握剑要满把握, 如劈剑, 而刺剑的时候就不行了, 刺剑就要螺把, 还有的剑法要钳把、刁把、压把等。这是开创性的技术理论。
除了这些, 蔡老师还提到套路运动的几种基本形态, 由书法联想到工、行、醉、绵、劲、别。以往武术套路的分类按地域、内外家、寺和山等, 蔡老师将自己的多年实践上升到理论, 提出了按体势分类的方法, 即武术套路有几种不同的体势。
所谓工体, 那就是工整的, 支撑八面、平衡匀称, 就像书法当中的楷书; 比较流畅的行体, 如行云流水, 势势相连, 起伏跌宕, 就像行书、草书, 比如八卦掌走出来就是连绵不断的; 醉剑有点像书法里的狂草写法, 很自由; 太极剑就是绵体, 柔利而绵绵不断; 还有劲体和别体, 如西北鞭杆的技术形态, 就属于别体。蔡老师认为不同的拳派有不同的技术风格, 但是可以大致分为6种技术形态, 这也是他的一个理论贡献。
在此基础上, 蔡老师发表了一篇名为《论武术的内家与外家》论文, 认为笼统地将武术拳种分为内外家是不够科学的。有人认为只有内家才讲“以柔克刚”“后发制人”, 其实所谓的“外家”讲“刚”也讲“柔”, 讲“外”也讲“内”, 讲“先发”也讲“后发”, 总之是相对而言, 以“柔、静、内、后”来标志内家拳类是不科学、不准确的。这篇论文一经发表, 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辩证唯物主义的思考方法令人折服。蔡老师整理撰写这些文章时站在国家的高度, 不是为某一家拳种、某一个门派, 可谓高屋建瓴。
3 寓教于武、继承创新, 是新中国武术教育的奠基人蔡老师在理论上的贡献很多。其中教学法是具有开创性的。比如讲武术的教学步骤, 第1步要掌握动作路线, 路线先搞清楚;要学会掌握这个动作过程, 怎么做的, 是走的弧形, 走的圆形, 走的直线, 从哪儿到哪儿。第2步动作式势要到位, 最终的位置这个姿势应变成什么样的, 比如弓步冲拳, 从搂手之后, 是弓步和冲拳, 最后结束的姿势要正确。
第1步是先明路线, 哪怕你姿势还不行, 但是你的动作路线先要清楚, 所以教学要先交待路线, 这时候教师领做的时候可以轻轻比划一下, 姿势高一些也无妨, 但是动作要慢, 把它的路线搞清楚。第2步教师施展动作时, 要标准, 要到位; 每个动作姿势要正确。第3步, 要求恢复到正常的速度, 体现一定的劲力。第4步, 再整个手眼身步的协调。第5步, 讲的是学而令其似本, 强调反复练, 拳打千遍, 身法自现。同样的道理, 这5步教学步骤也是站在新中国武术教育的角度上, 破了以前传统的“教师做学生跟”的模式, 在后面跟着模仿, 一遍又一遍; 现在公园里还有人这么教, 太极拳一打, 什么也不讲, 跟着模仿就可以了。蔡老师是站在一个科学的角度, 经过提炼总结, 把武术教学引入一个新的阶段。
关于武术的套路运动源流, 蔡老师从套路的历史出发, 告诉人们中国武术开始最早的是相搏、手搏、击剑等格斗技术, 摔跤也属相搏。另外还有一种是演练、舞练的技术, 即套路运动, 它与搏斗运动长期并行不悖。套路技术最早在汉代的宫廷里, 剑舞、刀舞、双戟舞等等, 他引用了大量资料, 说明那时候就把格斗的技术动作连接起来, 形成套路。他认真地研究了这个历史, 在此基础上, 他提出了武术套路运动的“四击”“八法”“十二型”, 就是我们讲的“踢、打、摔、拿”“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 掌握了这“十二型”, 基本上套路的演练技巧就掌握了。重如铁, 轻如叶, 砸下去很重, 跳下来很轻, 都是功夫, 这个动作连起来, 起承转合, 动静疾徐, 都在这里面了。可以说, 蔡老师总结了套路演练的基本技法。
20世纪80年代, 我写了一篇《武术套路美学初探》, 这篇论文就是受蔡先生的影响。蔡先生在理论课上讲得很深,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传统美学理念来分析套路运动, 比如说讲究“五体匀称”, “五体称, 乃可谓之形备”, 即形体要匀称、工整, 势正招圆; “筋骨遒劲”, “筋骨遒, 乃可谓之质善”, 即动作架子摆得好, 内涵的劲有没有, 要看身体是否含了劲, 如有劲力就到位了。这让我们联想到书法亦是如此, 字型、间架、结构、笔画要写得饱满、工整、匀称。其次要看力度, 不是剑拔弩张就很有力, 真正书法家的字初看起来很柔和, 再仔细品味却很老辣、内刚。如太极拳, 它的劲力是含在里面的, 绵里藏针。
练武术要心动形随, 心要动, 形要跟上去, 意气要风发, 意发神传, 特别讲究精、气、神, 讲究形断意连, 式断气连, 整个套路讲究起伏转折、气脉不断。气脉不断也如书法一样。
经过长时间的琢磨研究, 蔡老师最后总结出套路运动演练的最高境界, 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贡献。中国20世纪60年代出类拔萃的运动员都心甘情愿拜蔡先生为师, 如黑龙江的于立光, 江苏的王金宝, 山西的张玲妹, 安徽的陈道云, 上海的李福妹, 山东的于承惠、于海、王常凯等, 对蔡老师从技术到理论都非常崇拜。
蔡老师有这么好的理论都是通过博览群书、精研覃思后提炼出来的。蔡老师建议研究生要从技术上研究、思考,不能仅仅做从理论到理论。蔡老师对现代竞技武术提出了建议, 认为现在的竞技武术缺乏内涵、味道, 要把握竞技武术真正的内涵, 需要更多研究者从技术上认真研究, 思考什么样的套路形式才能代表武术发展的正确方向, 要既是传统的, 又是创新的。
蔡老师重视武术教育, 强调“少年强则中国强”, 在青少年这一代要进行武术教育。武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品质、精神、人格的教育, 不是单一的通过理论进行教育, 也不是只教技术、练功夫, 而是要通过技术锻炼, 使学生感悟和体悟品格与精神。他还强调, 习武之人要心力坚强, 要培养青少年的心力, 练武术时刻要进入一种战斗的场合, 这样精气神才能表现出来。习武者心力要坚强, 如果没有这种精神, 武术就和体操没多大区别了。
回顾蔡先生的人生历程, 正是:铁骨神拳挫洋力士为民族吐气扬眉, 丹心精论革新武术育中华栋梁英才。
(根据邱丕相口述整理, 并经邱丕相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