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65, Guangdong, China
体育解说员和评论员 (合称“体育解说评论员”) 是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想怎样说就怎样说?这种疑问, 对于普通人而言, 是一种好奇; 但对于业内人士而言, 就代表了一种群体困惑。的确, 从来没有哪本教科书规定过, 体育解说评论员在广播、电视里该如何说话, 这既是听众 (观众) 常常谈论的话题, 也是体育新闻传播学术界深入探索的课题之一。
在国内, 宋世雄于1997年最早提出电视实况转播解说离不开评论、叙述、讲解3个关键词, 但未能辨析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邹望梅等[1]创建性地指出, 体育解说的实际用语须遵从3种逻辑方式, 由浅入深依次为描述、解释和评价。该文首次提出了解说逻辑符合审美谈论, 但未就逻辑层次的具体运用展开深入研究。武学军[2]从语境角度出发, 指出电视体育解说要有描述、解释、说明、评论、预测等不同层面的呈现, 如此才能满足受众的认知需要。魏伟[3]从立场角度出发, 重点阐释了体育解说的话语立场问题, 提出了影响面广、受众面大的体育赛事解说以大众立场为主, 职业化程度较高的体育赛事以精英立场为主的主张。
在国外, 美国体育解说评论员汤姆·海德里克在采访了至少91位同行之后, 出版了《体育播音艺术:如何建立成功的职业生涯》(The Art of Sportscasting:How to Build a Successful Career), 该书堪称西方研究体育解说评论的经典著作。这本书以及其他同一主题论文, 较少论及体育解说评论的逻辑层次问题。本文基于体育解说评论的理论基础——“审美谈论逻辑层次论”, 结合赛事解说评论实例, 详述体育解说评论应如何遵循且科学运用描述、解释和评价这3种逻辑方式问题。
1 “审美谈论逻辑层次论”是体育解说评论的理论基础 1.1 体育解说评论的“宋氏理论”回首新中国60多年的体育解说评论史, 张之是开山鼻祖, 宋世雄是里程碑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体育解说评论员。直至今天, 不少体育解说员仍旧凭感性与经验对体育赛事进行解说、评论, 真正有理论建树的人不多, 而宋世雄堪称我国体育解说评论理论的集大成者。
宋世雄[4]认为, 电视体育解说主要包括对运动技艺与风格的评说、对规则与知识的讲解、对赛况的叙述、对背景材料的介绍等几个方面。电视体育解说员应追求“当述则述、该评则评、述评结合、评述兼顾、述中有评、评中含述”的解说风格。“评论必须客观公正, 切中肯綮, 见解独到; 叙述应脉络清晰, 简明扼要, 画龙点睛; 讲解要通俗易懂, 准确新颖, 点到为止”。宋世雄的这一系列观点不仅是其在解说职业生涯中收获的心得体会, 也是对我国体育解说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
宋世雄对于体育解说的内涵阐述包含了“评论”“叙述”和“讲解”等关键词, 他虽然是从风格的角度进行论述, 但实际上也是体育解说评论的原则与方法, 体现了体育解说的技术内核, 笔者简称之为宋世雄的体育解说观或体育解说评论的“宋氏理论”。“宋氏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 “没有说清这三者之间的先后关系和各自比重”[1]。
1.2 “宋氏理论”与“审美谈论逻辑层次论”一脉相承体育解说评论在本质上是一种新闻传播活动, 是一种引导受众观赏体育比赛的专门服务, 而优秀的体育解说评论能给人以审美享受。正因为如此, 前国家广播电视部部长吴冷西认为:“体育解说是一种相当高级的艺术, 是解说员思想状况、文化修养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反映, 解说一次等于一次考试。”[4]
既然体育解说评论兼具新闻服务与观赏指导双重特点, 那么体育解说评论既要遵从新闻报道原则, 又要遵从审美谈论逻辑。美国美学家奥尔德里奇[5]认为, 审美谈论的实际用语往往要遵循3种逻辑方式 (由浅入深分别为描述、解释和评价), 其中“评价”位于最顶层, 以描述为基础的“解释”位于中间层, “描述”处于最底层。
宋世雄所归纳凝练出的解说理论, 与西方美学与艺术理论关于艺术谈论的观点“不谋而合”。宋世雄的“评论”“叙述”和“讲解”与西方审美谈论中提及的“评价”“描述”和“解释”相契合。笔者将二者观点相融合, 提出体育解说评论应由浅入深依次遵从“描述 (或叙述)”“解释 (或讲解)”和“评价 (或评论)”的逻辑层次[1]。本文结合足球、篮球等赛事解说案例, 深入分析上述3种逻辑方式在体育解说评论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进而提出运用策略。
2 “描述”是解说员的“看家本领”, 亦是构建解说线索的基础描述即叙述, 是体育解说员对场上正在发生的比赛场面和进展状况的跟踪描绘与报道, 是体育解说评论的基础性工作。简单而言, 描述就是告诉受众, 赛场正在发生什么。
2.1 描述必须牢牢抓住“情节”与“数据”解说线索体育解说评论必须围绕一条主线进行, 这条主线即解说线索。解说线索是一个复线结构, 包括情节线与数据线2条支线。在解说实践中, 情节线与数据线应交叉使用。
情节线既是历史故事线, 也是即时冲突线。如果比赛双方以前有过“交手”, 就会给外界留下一些故事、恩怨, 比如, 其中一方从来未战胜过另一方, 那么这个背景故事就会作为话题, 在今天的解说中被反复提起, 看看今天的比赛能否改写历史。“研究显示, 以讲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6]。同时, 既然“体育是一种游戏性的身体竞赛”[7], 这种竞赛是以身体接触、相互较量、攻防转换的方式进行的, 这种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即时冲突, 比赛双方水平越接近, 冲突性就越强。在这种冲突中, 明星往往能改变瞬间的实力对比, 因此, 其更受解说员关注。
数据线既是历史数据线, 也是即时数据线。个人和团队的主要历史数据在战术板上都有标明, 而即时数据主要是比赛时间和双方的比分, 当然也包括其他数据, 如篮球比赛中的助攻、篮板、犯规数据等。实况转播中, 即时数据主要来源有二:一是转播团队有专门统计分析专家, 二是大型赛事组委会一般设有数据和成绩公报报送人员。解说员对于比分与时间的不间断播报, 多于其他数据播报。
2.2 广播体育比电视体育更依赖描述广播体育解说没有监视器, 解说员根据自己的视角进行描述, 如果是球类比赛, 球的运动轨迹始终是描述的线索。广播听众必须依赖解说线索展开想象与联想, 如果听众不知道篮球比赛过程中谁在持球、球的运动轨迹、得分和比赛所剩下的时间, 他们会迷茫、困惑。
与电视体育一样, 广播体育其实是有画面的, 这需要解说员用自己的声音去构筑。美国广播体育解说员帕特里克认为:“用色彩描绘画面并描述一切是广播中最大的挑战。”约翰·鲁尼也持同样的观点:“广播解说的精髓在于运用技巧漂亮地完成工作, 并且用各种色彩为听众画一幅画。”有人这样赞叹哈里·凯瑞的广播体育解说, “他可以让一场国际象棋比赛听起来像第二次世界大战”[8]。英国记者菲儿·安德鲁斯同样认为, “没有什么能比我们耳熟能详的声音更能有效呈现出一幅画面了”[9]。
广播听众对于解说员描述的依赖远远高于电视观众, 描述就是听众的眼睛和耳朵。这就是很多解说员愿意在电台工作, 而不愿在电视台工作的主要原因, 因为电台解说员的话语权远远高于电视解说员, 他们不断描述场景的同时, 还能适时传达激情, 是体育直播真正的主角。
可以肯定的是, 广播解说以描述为主, 而电视解说的描述应不超过50%。
2.3 描述应简明扼要, 尽量适应比赛节奏广播体育解说员要多用主动句和短句。电视体育解说要紧跟画面, 而大部分体育比赛特别是对抗性强的项目, 比赛节奏很快, 镜头稍纵即逝, 这就要求解说员描述性的语言少而精。场上气氛最紧张的时候, 解说员只说与比赛规则和技术动作相关的短语或词组, 例如足球比赛中的“传切”“假动作”“过人”“越位”“射门”等等。有时候, 对于一些关键场面还可以有提示性话语, 如“看这个球……”。
在电视体育解说中, 解说员描述的对象均在电视画面中, 观众一般看得清, 也看得懂, 电视解说员就不宜多说, 尤其不能赘述“×号传给×号, ×号一脚劲射, 可惜球打偏了……”之类的广播语言。
2.4 描述应准确生动, 增强“耐听性”描述性的语言不一定要很华丽, 但一定要准确生动。语言不准确, 就容易丧失权威性; 语言不生动, 就不能感染受众。要做到准确生动地描述, 就要求解说员:一要有良好的判断力; 二要用好动词。如足球比赛中的大力射门速度很快, 球进没进, 从哪个角度进, 对解说员的判断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一旦进球了, 在解说员短暂快速的激情呐喊之后, 就需要跟随慢镜头描述细节、“还原”进球。
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足球赛中, 哥伦比亚队的新星詹姆斯·罗德里格斯 (简称“J罗”) 横空出世, 他以6粒进球获得金靴奖。不仅如此, J罗在对阵乌拉圭队时的一记凌空抽射也被国际足联评为本届世界杯足球赛最佳进球。对于这一进球, 我们可以这样描述:队友阿吉拉尔头球摆渡给J罗, J罗在禁区弧顶处胸部停球、转身、凌空抽射, 皮球划出一道美丽弧线, 击中门楣下沿, 弹进网窝。尽管门将穆斯莱拉的指尖碰到皮球, 但是鞭长莫及。第28分钟, 球进了!
2.5 描述应不落俗套, 力求新鲜感体育解说评论虽然是口语化的表达, 但要保持可听性, 措辞就一定要贴切、新鲜而不落俗套。为此, 欧美一些知名解说员在赛前准备时, 往往会做一张同义词表, 一张记录着同义词和可用来交替描述同一事物的不同方式的表。比如, 足球中的“射门”与篮球中的“投篮”是比较常见的动作, 解说员在描述这2个动作时, 就可以变换解说词。如果投篮得分了, 就不一定全说成“投篮得分”, 可以说成“又有两分进账”“又涨了两分”“又拉大了两分的差距”等等, 类似的表达方式可以有十几种, 这样, 受众听起来就觉得有趣。
在体育直播中, 解说员必须经常播报比分与时间, 那么, 对于比分与时间状态的多样化描述, 就需要不断琢磨。像广播篮球解说, 差不多30 s播1次比分, 如何花样翻新, 又不失准确性, 对解说员是一种考验。
3 “解释”是解说员和评论员的交叉地带, 应说清问题解释是对于描述的丰富和补充, 是体育解说员或评论员对有关背景的必要交待和有关问题的必要回答。一般包括交待性解释与答疑性解释2种形式。简单而言, 解释就是告诉受众“为什么会这样”。
3.1 交待性解释(1) 新闻背景交待。从本质上说, 体育解说评论是一种扩大的新闻报道, 而新闻报道往往离不开新闻背景, 因为新闻背景是新闻背后的新闻。平面媒体的新闻背景, 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 独立成段, 也可以任意穿插于文章的各个段落之中。电视体育直播的新闻背景, 只能靠解说员、评论员的即时口语交待。
何时交待合适呢?一般而言, 诸如赛地的温度、湿度、风力、上座率、出场阵容、积分、攻防特点等与比赛密切相关的问题, 可以在比赛的初始阶段且镜头为远景或中景的时候完成, 一旦有特写镜头, 不宜叙述与镜头无关的事情。像有关比赛阵型打法, 必须经过开场几分钟的交锋之后, 解说员才有可能清晰、准确判断, 并适时给受众解释。
为了保证精确和专业, 体育解说评论员必须准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了保持画面的流畅性和“透气”性, 资料的使用要适可而止。正如美国著名解说员鲍勃·科斯塔斯所说:“优秀的解说员都会有一个装得很满的公务包, 还有一个足够敏感的意识, 去判断何时把公文包合上, 不要让它空了。将里面的东西全用光是傲慢无知的表现。”[8]准备永远不会过头, 但不能把公文包中所有的资料掏空, 即使你认为它们很有趣。
(2) 特写镜头或慢镜头交待。在电视直播中, 体育解说员和评论员的面前各有一台监视器, 年轻的解说员一般根据监视器中的镜头解说, 因为这些镜头也是观众在电视机中所能看到的镜头。有经验的解说员大约60%的时间关注赛场, 40%的时间关注监视器, 以说球为例, 叫做“活球看场面, 死球看监视器”。从原理上说, 解说员应对观众交待特写镜头, 并自己解说或提醒评论员解释重放的慢镜头。
如何处理特写镜头, 是评价体育解说评论员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电视镜头都是稍纵即逝的, 当特写镜头出现时, 对于解说评论员来说, 有些要脱口而出, 有些要保持沉默。如果是明星、政要出现在镜头中, 你不说, 则显得你无知, 你说错, 那就成为笑话。在此情况下, 如果你没有把握, 你可以选择被动沉默。反之, 在升国旗、奏唱国歌的庄严时刻, 说什么都是多余的, 你必须选择主动沉默, 即留白。如果涉及冲突性或突变性的场面, 一般先有特写镜头出现, 后有慢镜头重放。在这种情况下, 体育解说评论往往是描述与解释的结合体, 如“某某头部受伤流血, 需离场作紧急处理”。
3.2 答疑性解释(1) 竞赛规则问题答疑。体育解说评论员一般比较熟悉竞赛规则, 但有些项目规则的书面表述本身就晦涩难懂, 要用口语化方式对观众或听众做描述, 就愈发困难。比如, 足球中的“越位”。中国足协审定的国际足联《足球竞赛规则》规定:队友处于越位位置本身并不是犯规。“队员较球和最后第2名对方队员更接近于对方球门线”, 就视为队员处于越位位置。处于越位位置的队员, 在同队队员踢或触及球的一瞬间, 裁判员认为其干扰比赛, 或干扰对方队员, 或利用越位位置获得利益, “卷入”了现实比赛中时, 才被判为越位犯规。
对于这样的原文, 的确令人费解, 解说员即使原文照读, 受众也不一定能够理解透彻。如何把越位说清楚的确需要智慧。黄健翔用“抢跑理论”解说越位, 就较为通俗易懂:“抢跑”属于田径比赛的术语, 是犯规的一种。导致抢跑的“条件”包括一声发令枪与一条起跑线。对于越位而言, “发令枪”就是攻方队员出脚传球的触球一刻, 而“起跑线”是防守方倒数第2名防守队员所在位置与本方端线 (底线) 的平行线。一个动态可变的“起跑线”加上动态过程中随时可能发声的“发令枪”, 越位就如同足球场上抢跑犯规, 当攻方队员最后一脚传球的触球瞬间, 以参与进攻的接球队员是否越过这条“倒数第2人”的“起跑线”判定是否越位[10]。
因此, 对于规则的二度阐释必不可少。同样一条规则, 不同的解说员有不同的解释方法, 还会出现解说员与评论员相互讨论的情况。
(2) 裁判员执法问题答疑。运动员是否遵守了体育比赛规则, 最终要通过裁判员的哨音、手势、语言等判罚符号体现。国内的解说评论员对于裁判员的判罚, 一般从3个方面解释:①对裁判员的“正确判罚”做出肯定或口头解释; ②对裁判员的“误判”做出质疑、批评等评价; ③对裁判员的“漏判”做出提示、批评等评价。
基于下列原因, 导致解说评论员喜欢评价或批评裁判员:①裁判员执法有瑕疵, 如裁判员上下半时判罚尺度不一致, 主客场判罚尺度不一致, 还有难以避免的错判、漏判等; ②解说评论员自身倾向性过浓, 自觉或不自觉地讨好观众; ③通过慢镜头抓住裁判员的技术把柄“死批不放”以显得自己高明。批评裁判员, 短期内能够为解说评论员带来超强人气, 但久而久之, 将有损于解说评论员的权威性, 得不偿失。
笔者认为, 解说评论员不应随便评价裁判员, 相反应该尊重、相信裁判员。正如美国著名广播篮球解说员凯文·哈兰所说:“当你开始担心裁判员的时候, 我认为你已经失去了一部分权威性。你首先是个报道者, 而你必须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更多的时候, 裁判是正确的。”[8]
3.3 推断性解释一场比赛的胜负, 往往取决于参赛双方在技术、战术、体能、心理4个方面的全面较量。只有教练员才能把这4大要素糅合在一起, 使之裂变, 产生能量。“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练员的临场指挥能力, 比场上队员的作用还要大。临场指挥能力如何, 是衡量一个教练员真才实学的最重要指标。”[11]既然主教练是体育比赛的神经中枢, 体育解说评论员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想象成主教练, 对出场阵容、暂停、换人等主教练的临场业务进行推断性解释。
(1) 阵容解释。体育解说评论员拿到出场及替补名单后, 就会站在主教练的角度, 对这份名单进行合理想象。他们赛前所做的采访, 搜集到的资料, 在实况转播中就能派上用场。
(2) 暂停解释。很多体育比赛都有暂停的规定, 有些是规则规定的统一暂停, 有些是主教练根据需要、依规申请的暂停。暂停是主教练在比赛中发现问题、采取措施, 向场上队员布置任务、指挥比赛的重要手段, 这也是解说评论员向受众解释暂停目的和战术部署的黄金时间。
(3) 换人解释。任何体育比赛的主要目的就是取胜。如果要取胜, 主教练就必须运筹帷幄, 调兵遣将, 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主动换人。要不要换人, 何时换人, 用谁来换谁, 轮换效果如何, 这些问题会贯穿整场比赛, 由解说评论员向受众做出推断性解释。
推断性解释是一柄“双刃剑”, 解释得准, 容易折服受众; 解释得不准, 就等于当众打自己脸。故解释有风险, 推断须谨慎。
4 评价必须切中肯綮, 宜由专家完成评价或评论是体育解说逻辑的最高层次, 是体育解说评论员对比赛进程、人物表现、结局后果等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简单而言, 评价就是告诉受众下一步该怎么办。
4.1 评价的时机评价的时机通常分为即时评价、定时评价和综合评价等多种形式。
即时评价即当比赛过程中有突发情况发生, 一经处理完毕, 解说评论员可以就这一处理结果进行评价。比如, 在足球比赛中突然进球了, 解说员第一时间会进行描述, 谁进球了。紧接着, 配合慢镜头回放, 对于这个进球是如何发生的再进行解释。这个进球对于该场比赛乃至球队的未来影响, 解说评论员可能做出简明扼要的分析。
定时评价往往根据比赛的时间节奏进行, 比如篮球比赛每隔5~6 min或每一节比赛结束, 足球比赛每隔10~15 min, 体育解说评论员都会进行一定的评价, 即定时评价。定时评价能帮助受众对于比赛的走势有所了解, 调整观赛思路。定时评价往往会结合播报比分与时间完成, 渐渐成为一种习惯。
综合评价是一种小结评价或总结评价, 多发生在上下半场之间和比赛结束之后。上半场结束, 体育解说评论员会对对阵双方的表现进行小结, 并对下半场的走势作出预判, 特别是对教练员的战术调整作出大胆假设。全场比赛结束, 体育解说评论员一般会结合各种数据, 对比赛的结果、原因以及后果进行总结评价。
4.2 评价的主体如果是一人独说的比赛, 体育解说员集解说员和评论员于一身, 一肩担两责, 他或她就是评价的主体。如果是由解说员 (中央电视台习惯称之为“评论员”) 与评论员 (中央电视台习惯称之为“嘉宾”) 联袂完成体育解说评论, 此刻, 解说员的主要职责是描述和穿针引线, 解释与评论的任务则交由嘉宾完成。因为嘉宾一般是具有职业运动员或教练员经历的专家、顾问, 他们的评价更富有权威性, 同时要对自己发表的评价负责, 是真正意义上的评论员。当然, 在即时评价中, 解说员为了配合稍纵即逝的画面, 自己也可以发表评价。
长期以来, 中央电视台在体育赛事直播中, 用字幕的形式, 把解说员打成“评论员”, 而把真正的评论员打成“嘉宾”, 这是一种颇为独特的做法, 与国际上的普遍做法不一致。
4.3 评价的视角(1) 运动员的临场发挥。运动员是比赛的主角, 也是媒体关注的中心。解说团队更多关注主队或偏向所指的一方, 他们当天的水平发挥与过去的表现情况, 经常被解说团队进行比较分析。无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 作为队中明星或知名度高的一方, 永远被解说团队寄予更多的期待。
(2) 教练员的临场指挥。在直播镜头中, 主教练的曝光率仅次于场上运动员和裁判员。主教练的临场指挥水平也是比赛的看点之一, 备受解说团队关注。主教练的赛前训练、排兵布阵、场边指挥、调兵遣将、沟通裁判员等, 都是解说团队评论的话题, 其中, 调兵遣将至关重要。
(3) 裁判员的执法表现。比赛是主体, 裁判员是主导, 越是精彩的比赛, 裁判员越不会成为焦点。赛事委员会一般不准许主教练批评裁判员, 同样, 解说团队不应把评论的焦点放到裁判员的身上。如果要关注裁判员, 可以从裁判员的判罚中, 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竞赛规则, 以培养规则意识。
(4) 观众的加油助威。主场观众是篮球场上的“第6人”和足球场上的“第12人”, 他们的加油助威既是给主队的强大支持, 也是一种自我娱乐方式。解说团队不应漠视观众的存在, 要适当引导受众多去现场观赛, 鼓励忘我投入, 同时提倡文明观赛。
(5) 赛事的组织服务。比赛是一个系统工程, 赛事组委会的交通、票务、安保等公共服务也可以成为评论的话题。
4.4 评价的方式在体育解说评论过程中, 主要的评价方式包括赞扬、批评和建议3种。
(1) 赞扬留有余地。人人渴望赞美, “每个人在称赞别人时即是称赞自己, 我们想要因自己的完善品质得到荣誉”[12]。体育之美, 在于崇高与悲壮。胜者艰苦卓绝, 负者功败垂成。建议解说团队坚持适度倾向性原则, 转播情感中立的比赛, 应为双方叫好; 转播主队的比赛, 如果主队赢了, 似乎怎么夸奖都不过分, 但一定不能贬低客队。当然, 也应避免对客队虚情假意地同情或言不由衷地赞美。
(2) 批评善意中肯。胜负乃兵家常事, 即使解说团队强烈支持的队伍输了, 可以做建设性的批评, 但不宜做宣泄式的谩骂, 更不能像2012赛季中超比赛河南台的某解说员那样, 号召电视观众赶紧换台[13]。为了避免过度宣泄, 解说团队可以利用事实和数字说话, 因为“用事实说话”本身就是新闻报道的基本方法。
比如, 评价某NBA巨星失误太多, 解说评论员不宜反复说“他今晚失误太多了, 他必须对比赛的失败负责”。不如说“他遇到了一个糟糕的夜晚, 今天的失误数达到了N次, 超出了他本赛季场均失误数”。这样就避免了直接批评球员, 而由受众判断, 是不是该由他来承担全队失利的责任。
(3) 建议切实可行。任何体育比赛都是一种有组织、制度化、游戏化的身体竞赛, 即使今天输了, 下次可以重来。无论输赢, 解说团队要对他们所支持的队伍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这样才能提高解说评论员的声望, 从而提升他们所在媒体的公信力。
4.5 评价的语言评价的语言应口语化、即兴化, 切中肯綮, 画龙点睛。只有口语化, 才能便于与观众、听众的交流; 只有即兴化, 才能符合体育比赛过程与结局不可预知的特点; 只有切中肯綮, 才能抓住要害, 令人信服; 只有画龙点睛, 才能避免喧宾夺主, 因为电视画面是主旋律, 解说评论只是“伴奏”。
美国著名体育解说员凯文·哈兰认为, 体育解说评论“不要事先组织好语言。如果你按组织好的语言去说, 那将表现得听起来像是你在照字念稿”[8]。我们注意到, 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2014年巴西世界杯足球赛期间, 国内有些解说员为了出彩, 把事先准备的很多名言警句、大段的排比、诗一般的语言, 一股脑“端给”受众, 引发热议。其实, 这种做法并不可取:一方面, 太书面化或文绉绉的语言容易远离观众, 而体育解说评论完全是口语风格; 另一方面, 像诗人或演讲者一样长时间抒情, 容易游离于画面特别是特写镜头之外, 因为胜负决出的那一刻, 表现胜利者的崇高与失利者的悲壮的特写镜头, 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就画面解说是最恰当的做法。
5 3种逻辑并非一成不变, 贵在科学运用以上3种逻辑层次并非一成不变, 刻板僵化, 而更多地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而科学地运用。例如解说员的一句“好球”, 既带有描述性, 也带有评价性; 有时候, 评论员的一句“门将站位不好 (造成失球)”, 既带有评价性, 也带有解释性, 这就需要细心领会。因此, 在解说体育赛事时, “描述”“解释”“评价”三者间的关系并非是简单的“描述+解释+评价”, 而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不可分离, 是3种逻辑的复杂“乘法”, 即体育解说评论=描述×解释×评价[1]。欲实现这一目标, 这就要求解说员、评论员、分析师、导播、摄像、记者等牢固树立为受众服务、让受众满意的观念, 发扬团队精神, 明确各自职责, 做好分工与合作, 因为“体育报道, 像体育活动本身一样, 是一种团队的活动。过分自负极少受到欣赏”[14]。
[1] |
邹望梅, 张德胜. 论体育解说评论的逻辑层次[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3(4): 120-121 (![]() |
[2] |
武学军. 语境视角下电视体育解说再思考[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2(2): 43-46 (![]() |
[3] |
魏伟. 论体育解说的精英与大众立场[J].
新闻知识, 2014(1): 9-10 (![]() |
[4] |
宋世雄.
宋世雄自述[M]. 北京: 作家出版社, 1997: 285-316.
(![]() |
[5] |
奥尔德里奇.
艺术哲学[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125.
(![]() |
[6] |
施瓦茨.
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 222.
(![]() |
[7] |
古特曼.
从仪式到记录:现代体育的本质[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2: 9.
(![]() |
[8] |
海德里克.
体育播音艺术[M].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 28-71.
(![]() |
[9] |
安德鲁斯.
体育新闻:从入门到精通[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133.
(![]() |
[10] |
黄健翔. 黄健翔: 如何给女友解释越位[EB/OL]. [2015-05-05]. http://sports.sina.com.cn/zl/football/blog/2014-05-05/1455/1362607654/5137be260102e7va.shtml
(![]() |
[11] |
张德胜, 姜晓红, 洪钢.
体育观赏概论[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 245.
(![]() |
[12] |
赫伊津哈.
游戏的人[M].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6: 69.
(![]() |
[13] |
新浪体育. 河南解说怒气爆发贯口批球队: 您换台吧!令人发指[EB/OL]. [2015-06-17]. http://sports.sina.com.cn/j/2012-03-17/17495985332.shtml
(![]() |
[14] |
豪斯曼.
美国播音技艺教程[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2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