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9, Vol. 43 Issue (4): 46-51  DOI: 10.16099/j.sus.2019.04.007
0

引用本文 

倪京帅, 徐士韦. 上海市民体育参与特征与优化策略——基于上海市第2届市民运动会的数据分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9, 43(4): 46-51. DOI: 10.16099/j.sus.2019.04.007.
NI Jingshuai, XU Shiwei. Sport Particip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Shanghai Residents-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of Shanghai Second Citizen Game[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19, 43(4): 46-51. DOI: 10.16099/j.sus.2019.04.007.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青年项目(18YJC890028);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研究院开放课题(IAICM-2018-17)

第一作者简介

倪京帅(1981-), 男, 山东莱西人,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 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 Tel.:(021)67703550, E-mail:nijingshuai@163.com

通信作者简介

徐士韦(1982-), 男, 安徽六安人, 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 博士; Tel.:15216776898, E-mail:shiweixu82@163.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8-03-29
修回日期: 2018-10-11
上海市民体育参与特征与优化策略——基于上海市第2届市民运动会的数据分析
倪京帅 1, 徐士韦 2     
1.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体育部,上海 201620;
2. 上海政法学院 体育法学研究中心,上海 201701
摘要: 运用数据挖掘法、数据分析法等,围绕自然结构、赛事结构、项目结构、区域结构以及场地结构,解析上海市第2届市民运动会市民体育参与结构与特征。结合上海市第1届市民运动会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提出优化上海市民体育参与的策略:建立高龄老人体育生活方式,培育少儿体育参与兴趣;积极引导市民参与个性化、专项化项目;通过社团组织促进社会体育参与。
关键词: 上海市    市民运动会    体育参与    社会体育    大数据    
Sport Particip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Shanghai Residents-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of Shanghai Second Citizen Game
NI Jingshuai 1, XU Shiwei 2     
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y, Shanghai 201620, China;
2. Sports Law Research Centre, Shanghai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1701, China
Abstract: Utilizing the methods of data mining and statistics, the study analyzed the sports participation features of the Second Citizen Games in Shanghai, surrounding the natural structure, competition structure, event structure, regional structure and space structure.Combined with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of citizens games, the study put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Shanghai resi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to establish the life style of sport for senior citizens; to cultivate the juvenile's sport participation and interest; to guide the citizen to take the individualized and specialized sporting event; and to improve the social sports participation by way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Keywords: Shanghai    citizen sports games    sports participation    social sports    big data    

围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 “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下的城市大众体育赛事逐渐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目前,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举办大型综合性大众体育赛事, 包括2年一届的世界大众体育大会、2年一届的日本全国体育大会、每年一届的中国香港体育节、2年一届的中国台湾市民体育大会。从发达国家和地区举办大众性体育活动经验看, 最近几年包括日本全国体育大会等在内的大众体育运动会开始出现萎缩, 国家性的大众体育运动会正在逐渐向城市市民运动会的方向转型发展。2016年落幕的上海第2届市民运动会是在体育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 充分发挥大众体育竞赛的综合价值进行的创新探索。市民运动会是一项涉及人数众多的盛会, 大量的数据被集成, 集中反映了目前上海市全民健身及体育事业发展的现状。本文通过数据解析上海市第2届市民运动会市民体育参与结构的状况与特征, 以期通过大量数据资源分析, 为未来上海大众体育治理提供数据基础和决策支撑。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第2届上海市民运动会参赛者为研究对象, 基于“赛圈”体育赛事服务平台(以下简称“赛圈”)统计, 参赛项目达到788.99万人次, 参赛人数达到146.15万人(人数以身份证为唯一验证条件, 每参加一个项目计为1人次, 不同项目同一个人参与计为不同的人次)。

1.2 研究方法

(1) 数据挖掘法。通过“赛圈”数据信息采集。从2016年4月23日9:00开幕式到11月27日15:00闭幕式, 上海市第2届市民运动会赛程历时218 d, 设置65个运动大项, 1个创新项目, 运动小项3 880个, 共组织了9 779场赛事, 进行了8 058场活动。同时利用数据挖掘与分析手段, 以“市民运动会”为关键词, 利用大数据爬虫软件从互联网上抓取网页数据和相关信息。

(2) 数据分析法。在数据分析和可视化之前, 采用Google Refine软件对于赛事报名中出现的异常数据(包括残缺数据、错误数据以及重复数据)进行“清洗”。对于“清洗”后的数据, 运用Excel和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

(3) 专家访谈法。针对上海市第2届市民运动会相关问题, 对全民健身研究方向的教授、专家及上海体育局相关部门的领导进行访谈。

2 上海市第2届市民运动会市民体育参与结构与特征 2.1 参与的自然结构与特征 2.1.1 参与的自然结构

体育参与的自然结构, 主要从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2个维度进行分析。年龄结构是各年龄组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通过“赛圈”的数据分析发现(图 1), 本届市民运动会中31~40岁年龄段参赛人数最多, 达31.58万人, 占总参赛人数的22%;而11~20岁年龄段的参赛人数为11.64万人, 占总参赛人数的8%。

图 1 参赛主体年龄结构 Figure 1 Age structure of the participants

性别结构是指男女参赛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本届市民运动会男性参赛人数为74.59万人, 占总参赛人数的51%;女性参赛人数为71.61万人, 占总参赛人数的49%。

2.1.2 自然结构特征:中青年成为参赛主体, 男女参赛比例基本持平

本届市民运动会少儿参与度相对较低, 60岁以上老人不再是参与运动会的主体, 20~60岁群体的参赛人数为103.6万人, 约占总参赛人数的70.7%, 中年人参赛人数明显上升, 成为本届市民运动会的参赛主体。年龄结构呈现“中间高, 两头低”的状况, 改变了长期以来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中呈现的“两头热, 中间冷”的现象[1]。在性别结构中, 男女参赛人数比例基本持平, 男性参与活动热情稍高于女性。

2.2 参与的赛事结构与特征 2.2.1 参与的赛事结构

赛事结构是指4级赛事参与人次在总人次中所占的比例。本届市民运动会赛事承办主体包括市/区体育局、居委会/街道、俱乐部、协会、工会、企业等类型, 承办主体共2 872家, 其中, 市/区县体育局共17家, 居委会、街道、工会等2 087家, 俱乐部、协会等社会组织622家, 企业146家, 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768家, 约占总数的26.7%。本届市民运动会按照竞赛层级分成社区、区级、市级、总决赛4级赛事。从各级赛事参赛人次看, 参赛人次共计788.9万人次, 其中社区赛事参赛人次最多, 达565.92万人次, 约占总参赛人次的72%;区赛事参赛人次达190.47万人次, 约占总参赛人次的24%;市级赛事参赛人次为29.88万人次, 约占总参赛人次的4%;总决赛有2.63万人次参加, 约占总参赛人次的0.33%。

2.2.2 赛事结构特征:社会参与面广泛, 办赛主体多元

从赛事参与结构看, 在社区、区、市级和总决赛4级赛事中, 参赛人次和人数随着赛事层级的提升逐步减少, 社会参与面广泛。由于降低了赛事门槛, 体育开始融入大众生活。无论在办赛数量上还是参与人次上社区赛事都是市民运动会的“主力军”, 社区是市民运动会参与最广泛的基层单位。在街镇、区县组织的各类赛事的基础上, 着重增加了社会企业、体育协会、体育场馆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赛事。67个单项总决赛全部由社团和企业组织承办, 部分项目总决赛对接职业赛事, “开放”办赛, 融入国际特色, 体现了大众化、趣味化、职业化、国际化的特征。如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上海ATP1000网球大师赛等顶级赛事的互动联通, 实现了职业赛事与大众体育的融合发展[2]

2.3 参与的项目结构与特征 2.3.1 参与的项目结构

项目结构是指各项目参与人次在总人次中所占的比例。根据“赛圈”统计, 参赛人次排名前10位的项目分别是田径(路跑)、休闲棋牌、飞镖、广播操(广场舞、工间操)、社区九子、篮球、乒乓球、游泳、花样跳绳、健身气功。田径(路跑)是参赛人次最多的项目, 达69.1万人次, 占总参赛人次的8.7%。休闲棋牌参赛为62.3万人次, 占总参赛人次的7.8%, 排在第2位; 飞镖项目为53.4万人次, 达6.7%, 排在第3位。另外, 参赛人次排名后10位的项目分别是城市铁人三项、极限运动、跳水、空模、板球、皮划艇、国际跳棋、剑道、摩托车、滑冰。

从各年龄段排名前3位的项目看, 田径(路跑)、广播操、休闲棋牌、飞镖、社区九子等项目是各年龄段参赛人次最多的项目。其中, 田径(路跑)是10岁及以下、11~20岁、21~30岁、41~50岁年龄段参与人次最多的项目, 各年龄段的分布比较均衡。休闲棋牌是31~40岁、51~60岁年龄段参与人次最多的项目。社区九子是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参与人次最多的项目。广播操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参与广泛, 在11~20岁青少年中篮球的参赛人次排在第3位, 休闲棋牌、飞镖等项目由于不受年龄、性别、体力的限制在中青年群体中参与广泛。此外, 社区九子参赛为38.4万人次, 占总参赛人次的4.8%, 这表明海派体育项目在老年人群体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2.3.2 项目结构特征:普及性程度高的群体性项目是各年龄段参赛人次最多的项目

从参赛项目结构看, 排名前10位的项目均为普及性较高、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项目, 其参与比例高达51.3%。本届市民运动会参与人次排名后10位的项目为尚未推广的新兴项目, 或对办赛设施要求较高、专业性较强的项目。2015年上海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40.8%, 其中, 快步走和慢跑、羽毛球、篮球、广场舞、乒乓球、健身操、足球、健美塑身、棋牌活动、排球是上海市民最喜爱的10个项目[3]。通过比较发现, 市民运动会参与人次排名前10的项目与上海市民喜爱的10个项目具有较大的相似性, 田径、休闲棋牌、广播操、篮球、乒乓球、健身气功等6个项目相同, 一致性达到60%, 说明市民积极参与运动会的项目与市民对该类运动项目的喜欢程度有关。各年龄段的项目偏好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 路跑、休闲棋牌等项目是各年龄段的热门项目, 在各年龄段的分布比较均衡。

2.4 参与的区域结构与特征 2.4.1 参与的区域结构

区域结构是指不同行政区域参赛人数和参赛人次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赛圈”的统计数据, 区级赛事是本届市民运动会的主力军, 参赛人次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徐汇区(112.65万人)、浦东新区(100.1万人)、嘉定区(84.25万人); 排在后3位的分别是静安区(23.89万人)、崇明区(17.83万人)、黄浦区(13.16万人)。从各区参赛项目看:长宁区参赛人次排在前3位的项目分别是休闲棋牌(20.4万人)、广播操(1.7万人)、田径(路跑)(0.3万人); 黄浦区参赛人次排在前3位的项目分别是社区九子(20.4万人)、飞镖(0.7万人)和田径(路跑)(0.5万人); 徐汇区参赛人次排在前3位的项目分别是社区九子(13.8万人)、飞镖(8.9万人)、篮球(8.3万人)。另外, 人均参赛次数比例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长宁区(66.1%)、黄浦区(46.5%)、静安区(37.1%); 排在后3位的分别是徐汇区(15.5%)、青浦区(14.4%)、宝山区(12.7%)。

2.4.2 区域结构特征:城郊人均参赛比例差别显著, 参赛人数比例与人均GDP成正比

本文从整个社会层面考虑区域参赛人数, 不同区域居民受不同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体育气氛的影响, 对于参与市民运动会存在不同的认知, 因而参赛人次和人数具有明显差异。在本届市民运动会中, 人均参赛次数比例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长宁区、黄浦区和静安区, 其人均生产总值分别排在上海市的第3位、第2位和第4位, 说明中心城区人均参赛比例高, 郊区人均参赛比例低。通过区域参赛人数比例与各区人均GDP的线性分析(图 2)得出线性方程:y=9×10-7x+0.024。其中y为参赛人数比例, x为人均GDP值, r2=0.478, 说明方程拟合可以接受。排除极值点在外, 散点大致均匀落在拟合线两侧, 说明拟合较好。由此可得, 区域参赛人数比例与该区域人均GDP成正比, 且人均GDP每增加1万元, 参与人数比例增加0.9%。

图 2 区域人均GDP与参赛人数比例线性分析结果 Figure 2 Linear analysis of the proportion of regional per capita GDP and number of participants
2.5 参与的场地结构与特征 2.5.1 参与的场地结构

体育场地利用结构是指不同行政区域投入场地数量与本区域场地数量的比率结构。根据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 目前上海的各类体育场地总数为37 594个。根据“赛圈”统计(表 1), 本届市民运动会上海市16个区共投入的场地总数为3 641个, 只占现有场馆的9.69%;区均提供场地227.6个, 承办赛事13 916场, 区均举行赛事869.75场, 平均每个场地举行3.82场赛事。

表 1 上海市各区场地投入量与利用率 Table 1 The result of site input rate in Shanghai districts
2.5.2 场地结构特征:中心城区个人参赛场地需求活跃, 郊区群体性项目场地投入多

表 1可见, 在本届市民运动会场地投入数量中, 徐汇、杨浦、黄浦三区投入场地总数最多, 而金山、青浦投入数量最少。中心城市提供了较多的场馆设施, 而郊区相对较少。休闲棋牌、田径(路跑)、社区九子等群体性项目成为金山区和青浦区参赛的主要项目, 这些项目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 且对于参与者的运动水平、运动器械、运动场地的需求普遍较低。2区在3个项目中提供场地总计分别为68个和74个。中心城区的个人参赛场地需求高的项目更为活跃, 场地需求量大, 因此, 中心城区投入场地的数量相应较多。从各区实际拥有场地的数量及投入数量对比分析看, 投入率最多的是场地总数在各区排名靠后的静安区, 其投入率高达32.56%, 这意味着静安区近1/3的场地都被用于本届市民运动会。

3 上海市第2届市民运动会市民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 3.1 少子高龄化的影响

在本届市民运动会体育参与的年龄结构中, 10岁以下、11~20岁分别有7.13万人和11.64万人, 分别占总数的5%和8%, 排在参与年龄结构中的后2位。根据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 2010年上海14岁及以下的少年儿童人数为198.29万人, 比第5次人口普查时减少1.4%, 占总人口的8.6%。由于上海人口绝对总量的不足以及青少年人口比例的减少, 本届市民运动会20岁以下人群参与数量逐渐减少。根据2015年上海市老年人口统计数据, 上海户籍老年人口比例达30.2%, 远超15.5%的全国数据, 成为中国第1个进入老龄化“30时代”的城市。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23.83万人, 约占总数的16.3%, 80岁以上高龄人口有2.4万人, 只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0%[4]。老年人参与项目较为单一, 高龄化老年人参与比例较低。上海少子高龄化态势加剧, 对未来市民的体育参与带来严峻挑战。

3.2 形成“政府组织参与为主, 社会组织参与为辅”的格局

本届市民运动会赛事组委会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打破了以往只依靠政府和体育协会等体制内办赛传统, 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赛事的筹备和举办, 基本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办赛的格局。现代社会组织主要由政府组织、社团组织和市场组织共同构成。本届市民运动会2 872家办赛单位中, 政府组织2 104家, 社团组织622家, 市场组织146家[5]。虽然社团组织和市场组织办赛数量与第1届市民运动会相比, 显著增长, 基本实现政府、社会、市场“三轮驱动”办赛, 但是整体办赛格局还是“以政府组织为主体, 以社团组织和市场组织办赛为辅”, 三轮驱动明显呈现“一轮大, 二轮小”的格局。未来政府应转变职能, 由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实现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的全面参与办赛, 培育民众参与空间。

3.3 设置众多非身体活动类项目

本届市民运动会设66个大项、3 880个小项, 几乎覆盖了上海市民健身运动的所有项目。根据各年龄段参赛人次排名看, 田径(路跑)、休闲棋牌、社区九子等群体性项目是各年龄段参赛人次最多的项目。随着中间年龄层参与人数的逐渐上升, 为了满足中青年运动爱好者的专项化健身需求, 虽然组委会新增了射箭、击剑、帆船、滑冰、铁人三项、健身瑜伽等项目, 但总体略显单薄。此外, 国际象棋、国际跳棋、桥牌、围棋、五子棋、休闲棋牌、中国象棋等棋牌类项目参赛达118.54万人次, 约占总参赛人次的15%。市民运动会对于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众多非身体活动的棋牌类项目的设置, 在一定时期对于参赛人次, 特别是烘托比赛气氛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这些项目不能真正达到健身的目的, 将会影响未来市民体育健身的价值取向。

3.4 城郊人均参赛次数比例不均衡

在本届市民运动会体育参与的区域结构中, 人均参赛次数比例排在前3位的是长宁区、黄浦区和静安区, 排在后2位的是青浦区、宝山区。根据《2015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2万美元以上的有黄浦、长宁、静安等4个区; 1万~2万美元的有杨浦、虹口、普陀等10个区; 1万美元以下的有奉贤、宝山、松江、崇明4个区, 不同区域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呈现显著差异的3级[6]。由于中心城区和远郊人均生产总值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 休闲棋牌、田径(路跑)、社区九子等项目成为郊区人群参赛的主要项目, 中心城区则对个人参赛项目的需求更大, 各区域参与市民运动会的人次和人数也存在明显差异, 造成中心城区人均参赛比例高, 近郊城区的人均参赛比例低。

3.5 赛事场地利用率低, 各区提供场地存在差异

在本届市民运动会中, 全市各区包括企业、协会、组委会等有3 641个场地投入共计13 916场次的4级赛事中。其中社区赛事是办赛的主赛场, 场地需求最大, 占总需求的72.19%。从表 1可见, 本届运动会场地利用率为9.69%, 说明全市仅仅只有不到10%的体育场地被利用, 而且各区差异显著, 拥有场地最多的区在场地保障与支持方面欠佳。另外, 从场地利用结果看, 存在着城市体育场地总供给量不足, 部分场地与项目供需错位, 供给结构性短缺等问题。这些成为制约上海市民运动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4 上海市民体育参与的优化策略 4.1 培育高龄老人体育生活方式, 激发儿童青少年体育参与兴趣

根据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 2010年上海平均期望寿命为82.13岁, 较2000年提高了3.36岁, 上海老龄化进程中呈现出高龄化态势[7]。为了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医疗负担加重问题, 通过体育锻炼使老年人建立体育生活方式, 减少医疗开支已经成为国际通用做法。根据李文川[8]的研究, 上海老年人年均医疗支出为1 062元, 高于全市的平均值684元, 经过体育锻炼后则年均625元, 平均下降了437元。基于此, 一方面应利用新闻媒介加大对高龄市民体育参与的宣传力度, 鼓励高龄老年人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根据高龄老年人的身心特点, 开发更多适合他们的体育竞赛和活动项目, 并将其纳入竞赛体系内, 塑造老年人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另一方面, 通过大众体育竞赛构建竞技体育项目普及和提高的双向平台[9], 积极鼓励儿童青少年通过参加市民运动会, 培养其从小投身体育事业的期望。在竞赛平台中既可以发现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又可通过儿童青少年参与竞技赛事, 为项目的普及打下基础。

4.2 积极引导市民参与个性化、专项化项目

在“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带动下, 全民健身的中间层参与人数逐渐上升, 中青年开始逐渐成为大众体育赛事中的主力军。基于中间层参与结构的变化, 未来大众体育发展过程中, 应重点关注中间层的健身需求。①在项目设置上, 创新办赛形式, 重点发展一些新兴、时尚的运动项目, 满足中青年运动爱好者专项化健身需求, 为中青年市民提供更多个性化选择, 提高中青年市民的参与度和感受度。②对于市民运动会中城市铁人三项、极限运动、跳水、空模、板球等技术难度大、消费水平高的小众运动项目, 应加强项目文化、规则和技术的舆论宣传, 提高这些项目在中青年群体中的普及度。③加强海派体育项目的传承和保护。海派体育文化是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派体育游戏和民俗项目资源丰富。南船拳、滚灯、射箭等项目在上海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练功十八法是市民运动会中唯一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本届市民运动会中海派体育项目数量偏少。建议未来大众体育竞赛中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体育项目竞赛版块, 并以此建立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区域联赛。

4.3 通过社团组织促进社会体育参与

通过市民运动会多元主体办赛的有益尝试, 上海应继续推进政府、社会、市场“三轮驱动”的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在社会体育公共服务领域更多地利用社会力量, 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方便市民参与体育活动。一方面, 鼓励、发展各类体育社会组织, 并将体育俱乐部作为培育社会组织的重要内容, 引导社会力量创建体育俱乐部, 在公益性体育培训、体育赛事活动、体育社会组织建设、社会体育健身指导人员培养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探索, 如洛克篮球公园创办街头篮球赛事“JUMP10世界街球大奖赛”, 通过14站海选赛, 共吸引了近千支球队, 5 000多名篮球爱好者参与, 决赛在线观赛达到120万人次。另一方面, 通过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 激发社会活力, 丰富社会体育培训、体育活动、体育赛事、体育场地设施等的市场供给, 提升上海市民参与体育的热情, 开创服务上海市民的“大体育”格局。

4.4 改善郊区市民体育参与条件

体育参与除了受体育运动兴趣影响外, 还受身体健康程度、受教育水平、区域收入水平、体育场地等因素的影响。区域经济水平的差距, 制约着郊区市民体育参与主动性的提升, 影响上海全民健身的整体水平, 不利于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设目标, 也影响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目标的实现。因此, 政府要创造条件, 采取相应措施协调上海各个区域大众体育发展, 重点改善郊区市民体育参与条件, 提高郊区市民体育参与比例。一方面, 制定差别化的大众体育经费政策, 在确定全市统一的大众体育经费标准后, 着重加大对低收入郊区大众体育经费的补助。另一方面, 探索多样化的区域帮扶机制, 通过增加活动赛事租凭、委托管理等形式吸引市区的赞助资金投入郊区的场馆设施建设。通过改善郊区市民体育参与条件, 努力实现城郊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以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促进郊区市民的城市认同感。

4.5 创新多元化体育场地投入机制

针对市民运动会中出现场地利用率低, 城市体育场地资源供给量不足等问题, 建议政府创新多元化场地投入机制, 通过提高体育场地公共服务质量, 优化市民体育参与的硬件条件。一方面, 体育场地资源配置应参照城市发展规划布局, 按照上海市各区人口的实际情况、现有体育场地, 以及所有的赛事项目数量和特征, 加大整体调控力度, 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按照区域现有场馆优势, 开展适合本区的赛事项目, 提高不同区域的场地利用率。另一方面, 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投入机制, 鼓励社会力量投入, 支持和引导经营性体育场馆适时加入大众体育赛事。此外, 解决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范围和时间、开放的条件、安全管理规范、设施维护等问题, 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开放典型。

5 结束语

全民健身是“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路径, 而大众体育竞赛则是全民健身的组成部分和着力点之一。市民运动会作为上海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纳入上海智慧体育体系内。大数据在全民健身和体育相关领域的运用也将是智慧体育未来发展的重点, 因此, 未来应充分发挥市民运动会大数据在全民健身赛事中的指导作用。通过大数据揭示不同类别人群体育需求的差异程度、不同项目与不同人群体育需求的相关程度等。有针对性地对接市场市民需求、公共体育服务, 更好地解决青少年、女性职工、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促进问题, 提升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和服务效能等。未来上海应完善市民运动会模式, 推进体育产业、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等体育发展的国家战略, 促进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与健康上海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胜. 对全民健身出现的"中间冷"、"两头热"现象分析[J]. 教育与职业, 2004(15): 86-87 DOI:10.3969/j.issn.1004-3985.2004.15.043 (0)
[2]
上海体育局.上海市第二届市民运动会赛事推介手册[R].上海市第二届市民运动会赛事组织, 2016: 3 (0)
[3]
上海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服务研究中心.2015年上海全民健身发展300指数评估办法[R].2015: 12 (0)
[4]
许超.老年人口占比首次突破30%, 上海"老"得遥遥领先[N].文汇报, 2016-04-01(1) (0)
[5]
上海第二届市民运动会官方网站[EB/OL].[2018-02-11]. http://www.smydh.cn/ (0)
[6]
上海市统计局.2015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8-02-11]. http://www.stats-sh.gov.cn/sjfb/201602/287258 (0)
[7]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第六次人口普查[EB/OL].[2018-02-11]. http://tjj.stats-sh.gov.cn (0)
[8]
李文川.上海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 上海体育学院, 2011: 2 (0)
[9]
辜德宏, 尚志强, 周健将, 等. 由"小众竞技"到"大众竞技":运动竞赛的发展动向:基于上海市民运动会的个案分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6, 40(3): 40-4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