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民族志近年来在中国人类学界兴起。它是指一国的人类学学子到国外(境外)的具体社区进行长期地实地调查而撰写的研究报告。这种实地调查符合人类学的田野作业规范,需要以参与观察为主,采用当地人的语言进行交流,并且需要持续至少1年的周期[1]。无论是对学术界、一般大众,还是对政府决策部门,海外民族志都具有极大的价值与意义。它能够提供关于当今世界的鲜活知识,促进中国对海外异民族、异文化的了解、理解与尊重,推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动[2-3]。武术是为数不多的在国际社会享有较高知名度与影响力的中华文化符号,其在海外发展的历史比较悠久。在西方的文化形态中,武术是中华文化向海外传播,被当地人接受,最终成为当地本土文化一部分的绝佳的海外民族志研究样本。然而,近年来,学术界建立在1年及以上田野调查基础上的关于海外武术的研究成果鲜见。这既不利于我们认知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内在规律,也不利于当下“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实现。
为了以全球的眼光和社会科学的视角展示并剖析一个关于武术海外传播的“真实的世界”,促进对他域文化的了解,本文遵循海外民族志研究的一般规范,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博士后留学项目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的资助下,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以美国“康村”为田野调查点,主要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入访谈的方式,围绕“武术在美国传播”这一主题,进行海外民族志田野考察。在操作层面上,通过中间人与相关俱乐部负责人以及部分会员建立较为稳定的联系,多次参与他们组织的教学、研讨、聚餐等活动;着重探讨武术这一起源于中国的文化如何在美国被当地人理解、接受与习练,以此解读武术在海外传播的文化间性问题,进而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参考。
1 田野调查点——康村康村是位于美国纽约州卡尤佳湖南端汤普金斯郡的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城,英文名为Ithaca(伊萨卡)。美国康奈尔大学坐落于此,该地也因此而闻名于世。当地人常说,“伊萨卡就是康奈尔,康奈尔就是伊萨卡”,康奈尔大学之于该地的影响力可见一斑。1910年,胡适曾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因被该地美轮美奂的风景打动,他将Ithaca译为“绝奇佳”。到康奈尔大学留学的华人留学生为伊萨卡冠以康村之名,本文沿用此名。
早在数千年前,土著居民就在康村这块土地上耕耘生活。卡尤佳印第安人是先于欧洲探险者生活于此的居民。18世纪初,北美易洛魁联盟中有6个民族来此定居。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居住于此的大多数易洛魁人被迫向西迁徙,欧裔美国人占领了这片土地。1790年,作为“中央纽约军事土地项目”(Central New York Military Tract)的主要组成部分,康村的土地被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授予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的退伍军人。此时,康村的雏形基本定了下来。20世纪中后期,随着美国高等教育业的发展,1865年建成的康奈尔大学成为伊萨卡的支柱性产业主体之一。近些年,康奈尔大学伊萨卡本部校区面积已扩大到9 km2,它每年要接纳来自全球近2万名学生。加上紧邻康奈尔大学的6 000余人规模的伊萨卡学院,康村已经成为纽约州中部的教育中心。高等教育所带动的一系列产业,维系着康村的日常运行。
现今的康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元文化小城,这在该社区的族群构成上有着明显的体现。美国城市数据网最近的一次统计结果显示,康村中白人所占比例最高,约为71.39%;亚裔次之,约占13.18%;非洲裔是第三大族群,约占6.48%。此外,还有北美印第安人在此生活。其中,60岁以上人群占7.46%[4]。康奈尔大学每年吸收大量外籍学生,进一步促使康村社区的文化多元化。本文的田野调查就是在其社区中开展的。
2 康村武术现实图景:美国武术文化形态的田野发现在康奈尔大学历史系TJ教授的帮助下,笔者得以顺利地进行田野调查。TJ教授不但喜爱武术,而且还是武术与日本武道的习练者,她主要教授东亚历史与文化,在康奈尔大学开设有“东亚武术史”课程。TJ教授非常熟悉康村当地的武术资源,在她的帮助下,笔者很快与当地的几个武术俱乐部建立了联系。依据康村人的武术实践类型,笔者分别将其命名为教育的武术、道教的武术、格斗的武术以及气功的武术。
2.1 教育的武术作为康村的文化坐标,康奈尔大学是武术在康村教育传播的重要中心之一。笔者将康奈尔大学中的武术称为“康奈尔武术”。在康奈尔大学,武术的传播主要由以下两部分构成。
(1) 武术作为课程被传授,这包括文化理论传播和技术传授。在TJ教授开设的“东亚武术史”课程中,武术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田野调查期间,笔者全程参与了该课程的完整教授。选课者主要是欧裔、韩裔、非洲裔等学生,曾经也有华裔学生选修过这门课程。TJ教授表示,开设这门课的意图在于通过武术串联起东亚的宗教、政治、战争、社会变迁等文化内容,为康奈尔大学学生提供有特色的课程,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东亚历史。康奈尔大学体育选修课中开设有简化太极拳课程。一个选修了太极拳课程的学生说,“我被太极拳运动深深吸引,通过学习了解一下这一来自东方的身体文化是我选修这门课的目的”。
(2) 在康奈尔大学就读的一部分热爱武术的学生组织注册了“康奈尔武术社”(Cornell Wushu),其成员规模在30人左右,以华裔或华人留学生为主。在调查期间,恰逢来自纽约的华裔女孩凯丽任职该社团的主席。在来康奈尔读书之前,凯丽已经具有一定的武术基础。尽管她不会讲中文,但始终保持着对武术的热爱。她认为,武术是康奈尔大学教育的有益补充。凯丽是一名非常优秀的社团组织者,为了解决社团高水平师资匮乏问题,她会抓住一切机会提高成员技艺。她曾主动邀请笔者到社团参与有关武术的研讨会。凯丽与她的同学们因武术相聚在一起,享受着武术带来的快乐。
2.2 道教的武术在康村的市区有一个面向社会开放的道教太极社(Doist Tai Chi Society),成员近百人,规模较大。习练者以中老年人为主,获取健康是他们的主要诉求。该组织的负责人认为,“练习太极拳对身心有益,能够促进身体内循环,减缓压力,改善平衡能力,提高力量和柔韧性”。道教太极社是全美道教太极社在康村的分支机构,其总部位于加拿大多伦多。1970年,广东道教徒梅连羨移民加拿大后创立了该组织。该组织现已覆盖全球26个国家,拥有近4万名会员。康村道教太极社团主要教授梅连羡创编的108式太极拳。
梅连羨在海外传播太极拳之初就设定了非常明确的文化目标。据梅连羨的弟子回忆,他每次教学时总是要告诉大家,太极拳并非仅仅是一系列动作,其中包含生活的智慧、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与道教传统。不但如此,他还要求在道教太极社教拳的教练员具备“羞愧、荣誉、牺牲、礼节、信赖、奉献、和谐、忠孝”等道德品质。参加学习的学员对梅连羨的教诲非常认同与推崇,他们表示,“这对他们的日常生活非常有益”。道教太极社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武术俱乐部,学员相互帮助,内部凝聚力强大。如果某一位成员家庭出现困难,其他成员会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俱乐部就像一个大家庭”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
尽管该组织负责人不认为他们是一个道教或准道教组织,但事实上,他们形成了一个以祖师爷信仰为核心,以儒释道文化经典为理论基础,以太极拳习练为手段的道教团体。在康村道教太极社习练场所的内部悬挂着道教太极图和祖师爷梅连羨的照片,照片两侧贴有“积德行善,超生济死”的对联,这些都体现出俱乐部成员共同的道教信仰。
2.3 格斗的武术“城市健康俱乐部”(City Health Club)坐落在康村的中心地带。负责人科林在此教授咏春拳与截拳道,格斗武术的传播主要发生于此。科林拥有截拳道教学指导证书,并且已经从事了12年的教学,经验丰富。科林多才多艺,他还专门为俱乐部设计了特色鲜明的徽标。“城市健康俱乐部”是一个综合性的健身俱乐部,咏春拳与截拳道只是其中的课程之一。除教授咏春拳与截拳道之外,科林也指导学员进行健身练习。
因传习咏春拳与截拳道,科林将李小龙奉为祖师爷。李小龙的照片被张贴在俱乐部墙壁上醒目的位置,而且李小龙的名言“不要祈祷安逸的生活,而是要获得应对艰难生活的力量”也被张贴在该俱乐部墙壁上,以激励学员们刻苦练武。李小龙的功夫哲学及格斗理念精深,因此,后人将他视为美国现代综合格斗(MMA)的创始人。与其他俱乐部相似,科林会不定期举办一些关于咏春拳与截拳道的研讨会,并邀请康村之外的拳师讲学,以提升学员练习咏春拳、截拳道的兴趣与技艺。
2.4 气功的武术气功本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将之与武术结合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气功。在康村的南山上,有着30年执教经验的凯瑟琳经营着一家“伊萨卡空手道天人合一学校(Ithaca Karate Harmony with Nature School)”。虽名为空手道学校,自我防卫术及武术气功亦是该学校重要的授课内容之一。
在过去的20年中,凯瑟琳在美国本土及中国四川接受过系统的武术气功训练及修炼实践。不但如此,她还修习过八卦掌,并将八卦掌与气功结合为八卦气功向学员传授,形成了其自身的教学特色。在凯瑟琳看来,武术气功是一种身体文化。她说:“练习气功能够打开身体的经络,将外界或宇宙中的能量吸收进自己的身体之中。气功锻炼可使习练者更多地关注身体内部和自我。经常性锻炼能够使人获得平和感,促进身心健康。”正像她反复强调的,武术气功给予她的是身体与心灵的全面修炼。
3 一体多元:美国康村武术在解码与编码中形成的文化模式武术在美国社会被编码后形成了自己的品格和行为模式——一个关于武术的文化、技击与健康的“一体多元”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一种文化中的文化特质或文化丛按一定的内部关系构成的一个被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文化结构[5]。对文化整体的理解在人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马林诺夫斯基通过对原始人生活的整体描绘开启了现代民族学研究的新途径。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理论的核心即是将文化看作是一个整体进行理解。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编码之后呈现的结果。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意义的实现与共识的达成,有赖于建立在解读基础之上的解码与编码。一个外来的物件(产品或观念)必须受到当地文化规则的检验,与后者相容便被接受,否则就要被修改,甚至被摒弃[6]。从中国传播到美国,武术自然要受到美国社会文化规则的解码与编码,以满足美国当地人的日常生活需要。武术正是在与“他者”的交往中才获得了意义,并彰显了自身价值。上述关于康村武术的田野材料,反映出美国本土文化对这一外来事物的作用方式。
在美国康村社会中,依据一定的文化目的,武术有用的文化特质被选择、吸收、创造、积累、沉淀,不可用的文化特质则被舍弃,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美国康村武术文化形态,即编码后的文化模式。美国康村武术的从业者大多是美国本地人,服务对象亦如此,它已是美国人赋予其生命的一种文化。文化是永恒的主题,在康奈尔大学,武术被TJ教授作为中国文化向学生传授。通过武术,中国人的儒释道传统哲学、文学、神话、宗教、思维逻辑、不同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与特征等内容被传递给学生。科林在“城市健康俱乐部”中的实践紧密围绕技击进行,其所传授的一招一式都是格斗性的,这恰恰成了康村武术的典型代表形态之一。然而,无论是拳拳到肉的技击格斗锻炼,还是太极与气功的修习,都始终围绕着身体健康进行,这是当地社区健康体系的重要内容。事实上,这种文化模式透露出的正是美国康村人对武术特色、审美以及价值取向的读解与接受。
正像本尼迪厄特所指出的,“一种文化就像是一个人,是思想与行为的一个或多或少贯一的模式”[7]。美国康村的武术文化模式是在美国社会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一方面,它反映出源自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美国文化对中国文明的理解、吸收与融合;另一方面,它也展示出美国人对武术的价值取向。基于当地人在美国社会文化风俗中对武术文化做出的自我选择,武术文化在美国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武技文化的不同文化意趣。不同价值取向带来的文化变迁与整合正是推动武术在美国演进的动力。
4 “相异实用得奖,舞蹈化样式受罚”:美国本土社会对武术普适性的接受与个性的不解“相异实用得奖,舞蹈化样式受罚”,是武术在美国康村传播所展示出的规律性现象。它反映出美国本土文化对武术的作用方式以及普适性价值的认同与独特个性的困惑不解。
笔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太极拳、八卦掌气功、咏春拳与截拳道受到了当地文化的高度接受与认同。武术的这几个分支极具中华传统哲学内涵——太极拳本身就有“哲拳”之誉,气功是建立在“气”论与经络学说之上的身体修炼术,由咏春拳而成的截拳道则被李小龙灌入了丰富的中国哲学内涵。这些恰恰与西方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符号标志。不但如此,太极拳、八卦掌气功更是因在提升身体健康方面的实用价值,才获得了美国民众的广泛认可。此外,太极拳的成功与其在当地健康系统中的作用密切相关——太极拳被美国权威机构批准为健康改善方面的“药方”。美国大量科学家对太极拳的医疗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截拳道则具备格斗实用特性。这一现象正反映出武术在美国被接受的“相异实用得奖”规律。武术所凸显的相应文化特性与价值具备普适性与国际性,它们提高了武术在美国本土的威望,使之受到当地文化规则的“奖赏”。
关于舞蹈化竞技的武术套路,受访的几个俱乐部成员普遍认为,“将竞技武术套路划入舞蹈的范畴似乎更合适”。他们往往都是摇摇头告诉笔者说,“那(套路)不是武术”。蔡龙云先生曾指出,武术是沿着“击”与“武”2个方面发展的[8]。舞蹈化了的武术套路是具有民族特性的武术技艺化的文化表现形式。然而,在康村,这一构成武术文化重要内容的结构性存在难以获得当地人的理解。尽管竞技武术套路在康奈尔大学俱乐部中有一定的追随者,但美国当地人对看上去似乎偏离了武术技击的套路并不十分欣赏。竞技武术套路并未吸引康村人的眼球。
舞蹈化的竞技武术套路在康村遭遇到的误解与排斥可以说明:①对于美国人而言,他们更愿意接受武术健身、格斗、文化的一面。康村中的太极拳、八卦掌气功、截拳道的文化特性与健身防身起到了积极作用。②“中国官方多年在国际上大力推广竞技武术套路却收效平平,而民间武术润物细无声地在全球遍地开花”有其必然原因。康村当地人对看上去舞蹈化了的竞技武术套路并没有太多认同。然而,美国社会的包容与多元,也使得竞技武术套路找到了一丝生存空间。即使面临着当地人的诸多不解与舆论压力,康奈尔大学武术俱乐部中的同学们仍旧坚持努力诠释与传播着武术的艺术内涵。③在武术国际化传播过程中,我们对西方人实际需求与审美态度的了解还不够,使得武术对外传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武术西传至美国,其中能够与美国本土文化发生关联并引起当地民众兴趣的是具备实用功能与价值的,并带有中国传统的那部分内容,而被我们推崇有加的“舞”的部分受到了疏远与排斥。
5 康村武术折射的武术国际传播中的文化间性与人类学意义 5.1 文化间性:武术在美国传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武术与美国社会关联交互标志的不是一种自在的状态,而是文化间性特质的具体呈现。文化只有被接受时才能获得并实现其意义。武术进入美国并被当地民众接受,引起兴趣或反响的并不是一个整体的武术系统,而只是引起对方关注的特定方面——文化教育、健康实践或宗教信仰等。正是这些方面展现了武术与美国社会文化的紧密关联。中国本土所谓的武术的整体结构在美国并不存在。美国人从自身的意愿或实际需求出发,拆解了武术固有的整体结构。例如,笔者在美国并未观察到系统的武术功法体系,也未看到武术散打的流行。当我们视所谓的“气功”为迷信后,康村人竟然在乐此不彼地修习。不但如此,他们还编创了八卦掌气功。这些不是我们传播的,而是美国当地民众自我重构再造的结果,这恰好说明了武术在当地被重组。
深度理解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就不能无视其所涉及的“文化间性”问题。武术的西传并不是单向传递,而是东西方文化的互渗、沟通与理解。武术遇到美国社会文化时,其文化活性的一面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而这正是武术与美国社会文化相关联的产物。武术在美国传播的实际意义正是其在与他者相遇时在交互中生成的,因此,对武术如何被传到美国这一问题的认知上,就不能将武术视为一个孤立的自在的个体,而应将武术放到与美国社会文化发生关联进而发生重构或意义重组的动态过程中研究。因为,一种文化的意义只能生成于作用过程本身[9]。正是该间性特质反映了武术西传并与异域本土文化交互作用的真正规律。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我们所接受的也并非西方文化的整体,而只是我们感兴趣的特定方面。如拳击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也是关于身心和谐的一项运动[10];然而,拳击被引入中国后,并未形成如同美国拳击同样的文化系统,而更多的是作为夺取金牌的运动项目。武术在美国产生影响或作用正是通过这种过程实现的。对于武术在美国的传播,我们不仅要看到武术文化中的哪些部分在美国产生了影响,更要看到这种影响呈现的复合的文化间性特质,即对美国社会而言的意义。因此,武术走出去并不是一厢情愿地直接输出,而是在深入了解对象所呈现的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对方的文化期待,建立重组式走出去的关联模式。武术之于西方是否有价值,并不取决于它在中国文化系统中的价值定位。对于西方民众而言,武术具有怎样的间性特质,即与它所置身的社会文化具有怎样的关联,极为重要。
5.2 人类学意义:“理解他者”与“反思自我”相关研究显示,1847年,武术是由那些被加利福尼亚“淘金热”驱使的中国矿工带去美国的[11]。如果此说成立,那么武术西传美国已有160年的历史。1891年,美国东部的纽约首次出现了见诸于报端的功夫比赛[12]。经过历史的沉淀,武术已经融入美国的社会文化之中。前文述及的道教太极、八卦气功、截拳道都已经不再是中国本土意义上的武术,而是经过美国当地人再生产并融入当地人日常生活的充满中国传统哲学与理论的“文化他者”——“美国武术”。尽管在这些文化他者中,中华传统武术理论与文化内涵得到了加强,但在某种意义上,这更像是传统的借用。换言之,是美国人从武术中提取出有利于其自身的某些元素,进而将它们重新编码融入自己的传统,为己所用,以保持其文化的活力与创造力。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作为他者的武术,美国武术是文化本土化过程的显现。在继承中国武术的基本元素后,他们加入自己的智慧,生产出新的形式,并赋予新的内涵。通过解读与重构武术,当地民众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被解放出来,获得了更加丰富的意义,同时也为武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存在形式。基于武术的文化传播,加强了中国与他者对彼此特性的了解,而且在交往过程中促生的积极改变,推动了人类文化历史的前进步伐,双方都能获益。对于我国而言,建设“文化强国”,可透过武术文化正确理解并欣赏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先决条件。
以武术国际化传播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既是对“异文化”与“他者”的理解,同时也带有强烈的自我反思。当前,在“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下,武术走出去目标的实现,也构成了武术从文化资源到资本的创造性转化。对于武术在美国传播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提示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武术走出去的战略规划:到底需要拿什么武术资源走出去?谁来承担武术走出去的责任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以怎样的形式走出去,武术才能实现与他者的对接?
武术不是一个项目,而是一个有关“武”的文化资源系统。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于仅将武术视作一个项目,这极大地阻碍了武术文化的“走出去”。日本武道是一个类似于中国武术的宏观概念,日本把柔道、空手道、合气道、弓道、剑道等项目分类发展,而且每个项目都自成体系,因此造就了日本武道在全球的繁荣。武术在美国的单项独立发展启示我们,武术文化西传应适当淡化大而全的武术宏观概念,进而选择能够激发当地民众兴趣的具体的武术项目进行推广。这是一种关于武术走出去的实践操作层面的技术性转变,也是传播理念的突破与升级。
多年来,武术跨文化传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这些成就并不杰出。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管理部门不愿放权,另一方面则是忽视了民间社会组织对武术跨文化传播的贡献。管理部门与其耗费大量经费组织大量的援外或推广传播活动,不如设立中国武术海外发展基金,对前往他国传播武术的民间个体或组织进行资助,以激发强大的民间社会活力。考虑到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中国威胁论”以及后冷战思维,高度渲染文化“软实力”“话语权”非常敏感,那样无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问题的解决。民间武术个人或团体更具有亲和力与建设性,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
此外,以什么样的方式走出去也是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关键之一。对美国人而言,包括武术在内的各种体育是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将武术与教育、儒释道文化、养生保健、防身格斗等内容相结合,是获得美国民众认同与接纳的极佳方式。教育、健康、防身、宗教等内容才是与美国社会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选项”,因此,武术的西传必须将这些议题纳入规划。唯有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规则,并与其日常生活相关联,做到以武传文、以武健身、以武修身、以武防身的“武术+”,武术才能内化到当地的文化结构中,武术走出去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6 结束语目前,武术在美国已融入教育、宗教、健康、文化等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并转化为美国人的文化实践。梁漱溟先生曾说,“抽象的道理,远不如具体的礼乐”[13]。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化,它直接作用于身体、气血,海外习练者对中华文化的接受随之顿然变化于不觉,而效果往往神奇。武术在美国的传播彰显了美国本土社会对武术的理解与不解。在康村人解码、编码武术的过程中,呈现了“一体多元”的武术文化模式,以及对武术普世性的接受与独特个性的困惑。这些都是武术在美国传播时遇到的文化间性的直接体现。透过“他者”的视野,反映武术在海外传播的理念、立场、模式、策略等需要转变升级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在更高的层面上,这也是文化人类学思维之于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意义所在。
[1] |
高丙中. 凝视世界的意志与学术行动:海外民族志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意义[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5): 3-7 ( ![]() |
[2] |
王延中. 海外民族志研究大有可为[J].
世界民族, 2014(1): 43-49 ( ![]() |
[3] |
包智明. 海外民族志与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新常态[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4): 5-6 ( ![]() |
[4] |
Population profile[EB/OL].[2017-01-03].http://www.city-data.com/us-cities/The-Northeast/Ithaca-Population-Profile.html
( ![]() |
[5] |
陈国强.
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95.
( ![]() |
[6] |
MURPHY R F.
Culture and social anthropology[M].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86: 203.
( ![]() |
[7] |
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 译.上海: 三联书店, 1988: 48
( ![]() |
[8] |
蔡龙云.
琴剑楼武术文集[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 51.
( ![]() |
[9] |
王才勇. 文化间性问题论要[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4): 44 ( ![]() |
[10] |
WACQUANT L.
Body & soul:Notebooks of an apprentice boxer[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5.
( ![]() |
[11] |
王开文. 中华武术在美国的传播与发展[J].
体育文化导刊, 2002(6): 69 DOI:10.3969/j.issn.1671-1572.2002.06.041 ( ![]() |
[12] |
First report of a bare-knuckle kung fu contest in New York City's Chinatown[EB/OL].[2017-01-03].http://martialartsnewyork.org/2015/03/30/first-report-of-a-bare-knuckle-kung-fu-contest-in-new-york-citys-chinatown-1891/
( ![]() |
[13] |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9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