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2, Vol. 46 Issue (1): 60-71   DOI: 10.16099/j.sus.2021.06.16.0007
0

引用本文 

张建会. 新发展阶段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实现路径[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2, 46(1): 60-71. DOI: 10.16099/j.sus.2021.06.16.0007.
ZHANG Jianhui. Strategic Thinking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China's Sports Diplomacy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2, 46(1): 60-71. DOI: 10.16099/j.sus.2021.06.16.0007.

基金项目

国家体育总局决策咨询重大项目(2020-A-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9GZH045)

作者简介

张建会(ORCID:0000-0003-4695-9770),女,河北保定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大型体育赛事与体育外交,E-mail:zhangjianhui@ruc.edu.cn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1-06-16
修回日期: 2021-10-12
新发展阶段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实现路径
张建会 1,2     
1. 中国人民大学 体育部,北京 100872;
2. 中国人民大学 体育产业研究院(正定),北京 100872
摘要: 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推进体育外交工作,需要准确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我国体育外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确定体育外交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任务。认为,应从以下6个方面推进我国体育外交发展:加强国际体育领域合作,支持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服务构建“双循环”,推进体育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北京2022年冬奥会主场外交,塑造良好国际形象;推动体育人文交流走实、走深、走细,促进民心相通;积极践行多边主义,主动参与全球体育治理;深化体育领域双多边合作,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新发展阶段    体育外交    主场外交    人文交流    多边主义    
Strategic Thinking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China's Sports Diplomacy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ZHANG Jianhui 1,2     
1.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2. Institute for Sports Industr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Zhengding),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Entering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sports diplomacy to promote sports diplomacy in the major changes in the world unseen in a century, and to establish the strategic goals and tasks of th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strategy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diplomacy should be promoted in six aspects: international sports cooperation to build a shared community for human health; "double cycle" service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the higher opening level of sports; good host diplomacy at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to create a good national image; cultural exchanges for sport to enhance mutual understanding; multilateralism practice to take an active part in global sports governance;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in sport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Keywords: new development stage    sport diplomacy    host diplomacy    cultural exchange    multilateralism    

“十四五”时期是在中国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时期[1]。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起点,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踏上新征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体育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育新机、开新局,进一步释放体育在国际关系领域“低政治”“高收益”的独特优势,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期体育外交面临的发展环境,统筹谋划全方位扩大体育对外开放,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实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是新发展阶段体育外交发展应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1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我国体育外交的影响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国际秩序的深刻重塑,多次指出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且强调“纵观人类历史,世界发展从来都是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2]。大变局之“变”,主要体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世界经济与政治重心“东升西降”,引发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不仅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演进,而且还激荡起社会思潮的极端化倾向,全球风险加剧,世界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给我国外交带来了巨大挑战,体育外交也概莫能外。

1.1 全球体育治理变革为中国体育主动作为提供契机

在全球治理领域中,主权国家不再是唯一主导力量,多元行为体和多层治理成为当前全球议题下的重要特征,治理向跨国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当今世界出现的很多全球性问题离不开主权国家的参与和努力,但仅凭主权国家无法彻底解决。在非国家行为体中,国际组织的作用较为特殊,通过制定国际规则和有效的国际合作,深入参与全球治理进程,影响国际政治的发展与变化,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组织系统在全球治理中也承担了重要责任和使命。国际奥委会与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国际体育联合会协会、世界体育联合会总会、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等国际体育组织保持密切合作,在促进全球体育合作与发展上扮演了核心角色。国际奥委会与合作伙伴一起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各类活动,涉及人道主义援助、健康、性别平等、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为改进全球治理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

在环境保护领域,国际奥委会成立了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列为影响奥运会申办和举办成功与否的核心指标,也是国际奥委会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2014年,“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奥林匹克议程2020》的三大支柱之一,并成为“奥运新规范”的核心理念。201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体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决议,鼓励会员国和相关利益攸关方将体育作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工具;同年,由国际奥委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组织共同创建《体育促进气候行动框架》(Sports for Climate Action Framework),并在联合国气候谈判(COP24)上启动,旨在利用体育的力量加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呼吁体育界在加大环境责任、降低整体气候影响、开展气候行动教育、促进可持续和负责任的消费、通过沟通倡导气候行动等5个方面共同制定体育气候行动议程。2020年3月,国际奥委会承诺到2024年从碳中和组织过渡到气候积极组织,这一决定反映了气候变化领域的发展以及国际奥委会对这一领域的日益重视。2021年3月,国际奥委会颁布新的改革路线图—《奥林匹克2020+5议程》,增加15条新的改革建议,其中第10条改革建议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进行了强调,指出加强体育作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重要推动力量的作用。

联合国和国际奥委会的重大共同关切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树立办奥模式新标杆的最佳切入点。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报告提出的“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奥”三大理念,与《奥林匹克2020议程》改革步调一致。北京2022年冬奥会也是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开始落实《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奥运会。①推进可持续发展。北京2022年冬奥组委设有专门负责可持续发展的管理部门,并成立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咨询和建议委员会。北京2022年冬奥组委整合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社会责任指南3个国际标准,建立了奥林匹克历史上首个规模最大的覆盖奥运筹办全领域、全范围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并获得第三方机构SGS认证证书。这是我国利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主场外交优势,主动参与并塑造国际规范,提升国际体育话语权,打造“北京标准”的最佳实践。②环境建设。创新制定并实施《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保护赛区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场馆建设;第一次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建立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实现场馆常规电力全部来自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20年5月15日,北京2022年冬奥组委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计划》,提出了“可持续·向未来”北京2022年冬奥会可持续性愿景,确定了“创造奥运会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典范”总体目标,明确了“环境正影响”“区域新发展”“生活更美好”3个重要领域,提出了12项行动、37项任务和119条措施。③知识管理与人才培养工作。国际奥委会将北京冬奥组委信息与知识管理(IKM)工作情况形成专门的案例学习资料,供各未来奥组委深入学习研究。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经验表明,全球体育变革为中国体育主动作为、加快实现从参与到引领的全球体育治理提供了重要契机。

1.2 社会思潮分化加剧使体育外交面临严峻风险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在给人类的物质世界造成重创的同时,也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搅动起巨大波澜[3]。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种族保护主义、极端主义、反智主义、单边主义、分离主义等诸多思潮合流,形成强有力的“逆全球化”思潮。此外,一些现实指向性更强、紧贴人类生存状态的生态主义、女性主义、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科技至上主义等社会思潮陆续出现。不同社会思潮碰撞交锋,形成的强大合力,严重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行为,导致社会共识与价值被不断撕裂,加剧了意识形态对抗和文明冲突。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检验着各个国家的治理能力,也展现出人心、人性和思想观念的较量。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涌现的社会思潮如放大镜般暴露出疫情之下的现实矛盾,反映出严峻而复杂的国际关系形势[4]。对我国而言,战“疫”既是一场对新冠病毒的阻击战、整体战,也是一场舆论战、思想战[5]

各类社会思潮深度合流,不断发展蔓延的强大惯性,也对体育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近年来,西方反华政客频频借香港、台湾、新疆、西藏、人权等问题大做文章,现又借新冠肺炎疫情之名鼓动国际社会“抵制北京2022年冬奥会”。2021年1月至12月,在外交部发言人主持的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就境内外媒体记者提及的抵制北京2022年冬奥会有关问题,已经回答40余次,足见我国体育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严峻性。另外,霸权主义思潮也波及体育领域,美国不仅通过《罗琴科夫反兴奋剂法案》,意图实施“长臂管辖”,还加大“以台、以港制华”力度,通过利用体育比赛现场“嘘国歌”、喊政治口号以及将比赛与“修例风波”挂钩等多种形式,鼓动反华分裂势力对我国实施政治干扰。上述社会思潮揭示了当前我国体育外交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在新发展阶段,精准研判重大社会思潮对体育的影响,对于我们把握体育外交发展大势,抓住影响体育发展的最核心、最本质的矛盾和问题,确保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尤为必要。

1.3 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塑体育外交方式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新智能技术、新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生物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纳米技术、人工智能、人机交互工具、人类大脑研究等领域的进展,将给人类生存方式带来重大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并与人类生产生活日益交汇融合,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正日益成为国际政治和外交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数字外交(digital diplomacy)以一种崭新形态开始为国家外交服务,从国际政治的边陲地带变成影响国际政治运作的重要力量,成为外交领域中的新现象和新趋势[6]。数字外交是指国际行为体(包括国家行为体、超国家行为体和次国家行为体)将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ology)运用于外交事务,以和平方式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行为[6]。狭义的数字外交仅指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如脸书、推特、微博、微视等)对特定对象开展的外交活动[6]。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各国线下交往被按下了“暂停键”,却大大推动了外交由线下向线上、由现实世界向虚拟空间“迁移”的步伐[7],加速开启了全球数字外交的新时代。2020年中国外交最大亮点是元首“云外交”,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设计、亲自指挥,以“云外交”的方式与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会晤、通话87次,出席22场重要双多边活动,展现了中国外交的担当,贡献了中国外交的智慧,拓展了中国外交的维度[8]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数字外交作为体育外交领域的新现象、新手段和新方式,以一种更加便捷的外交形式,在促进全球体育双边和多边交往方面成为传统外交的新实践。在国内,国家体育总局相关人员在线上与近30个国家体育部门和国际体育组织领导人进行视频会见,与有关国家签署或商签19份体育合作协议[9]。在国外,其他国家和国际体育组织也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开展了系列卓有成效的数字外交工作。如国际奥委会(IOC)官网推出“保持强大(Staying Strong)计划”,国际足球联合会(FIFA)和世界卫生组织(WHO)通过在线和社交媒体运动,促进大众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身体活动、心理健康、体育运动和积极娱乐,以此作为促进大众健康的工具。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FISU)官网推出“言行合一(Walk the Talk)计划”以及在世界推广“健康校园项目(Healthy Campus Project)计划”,其他一些国际体育组织也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有关健身健康信息资源,鼓励大众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居家活动,学习在线锻炼课程。在各国相继复赛的职业体育赛事中推出虚拟观赛体验以增强球迷互动。2021年2月1日至5日世界体育周融合线下展会和线上数字体验,在全球6个奥运城市带给人们全新的、跨越不同国家的会议形式。

数字化极大便利和丰富了国际社会的交往形式,但同时需注意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相互交织,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各种国际舆论彼此冲突、此消彼长,科学技术正在成为一些国家谋求政治话语乃至经济霸权的工具。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国际关系行为体的理念与诉求的差异性,导致数字外交成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手段,成为粗暴干预他国内部事务的一种工具[6]。正如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所言,全球风险社会的到来意味着人类未来所面临的风险将呈现常态化,跨国风险所带来的世界性社会和政治“内爆”(implosion)将会显著影响国际社会的主流话语[10]。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西方反华势力不断在相关数字平台和社交媒体上利用人权、疫情、兴奋剂等敏感议题攻击、抹黑中国,伺机鼓动各国抵制北京2022年冬奥会。这些非理性、情绪化的不当言论依托互联网跨越时间和空间阻隔,极易加剧国际舆论共同体的群体化效应,增加了我国应对国际舆情的成本和难度。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将话语、叙事和技术进行更好融合,占据数字技术的制高点,以防范和应对数字外交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挑战,是未来我国体育外交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2 新发展阶段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的战略思路

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将是大变局的加速重构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中国体育为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夯实基础、立柱架梁的重要关键期,体育外交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应继续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做好战略谋划和统筹推进工作,为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作出新贡献。

2.1 新发展阶段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的战略目标 2.1.1 继续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和平是人们的永恒期望[11]。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为新时代的三大重要任务之一,提出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由于体育在增进国际理解和促进和平方面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特质,其成为各国争相利用改善国家间关系的工具[12]。许多国际体育组织都把促进人类的交流与友谊、推动世界和平作为自己的原则或宗旨[13]。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强调,新冠肺炎疫情后脆弱的世界需要体育的团结的力量,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坚定地要架起桥梁,让世界和平团结,庆祝人类在多样性中团结一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体育促进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领导人的重要外交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北京举办一场全球瞩目的冬奥盛会,有利于向世界进一步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和平发展主张,有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有助于推动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弘扬奥运精神,促进和平发展”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出的承诺。“用体育的阳光穿透战争阴霾,用友谊的桥梁促进文明沟通,用心灵的交融凝聚和平力量”[14]成为2019年武汉世界军人运动会促进世界和平的最佳实践表达。2019年,联合国第七十四届大会第四十一次全会通过“通过体育和奥林匹克理想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的决议,确认体育在弘扬宽容和尊重、实现发展与和平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当前时期,“逆全球化”的思潮正在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成为中国向世界继续释放“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信号,更有力地彰显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和推动者。因此,新发展阶段的体育外交将进一步在促进和维护世界各地区的和平与繁荣稳定方面发挥作用,弘扬奥林匹克综合价值,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软实力。

2.1.2 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建设

21世纪以来,诸如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恐怖主义、疾病蔓延、人口安全、民族分裂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大量出现,这些问题多半具有跨国性质,很多问题不仅军事手段无法应对,即便像美国、中国、俄罗斯这样的全球性大国也无法单独处理。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给世界各国交往带来严重影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当前,国家安全正在从战与非战、你死我活的存废博弈逐渐扩展到在如何优态共存的复合性关切下,更加关注人类生存的整体环境质量,更加重视发展与安全的内在联系,更加追求国家安全与周边区域的和平、国际共同体的稳定、全人类发展指数的提升等。注重这些方向不同选项之间的协调共处,已成为国家安全议题的新发展趋势[15]。奥运会作为国际性超大规模赛事,由于其特有的政治影响力和人员参与的广泛性,一直是恐怖主义袭击的目标[16]

2019年联合国第七十四届大会第四十一次会议通过的“通过体育和奥林匹克理想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决议指出,体育可以在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及暴力极端主义方面发挥作用,而且有助于增强抵御思想激进者演变为暴力和恐怖分子的能力。联合国反恐怖主义办公室制定的“重大体育赛事安保和促进体育运动及其价值观作为预防暴力极端主义工具全球方案”承认体育是预防暴力极端主义、促进性别平等、提升青年与妇女权益、促进整个社会融合的一种资源。国际体育安全中心(ICSS)建立了一个多部门、不限成员名额的联盟,以促进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对话和社会革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17]。重大体育赛事中的国家安全建设,一直备受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与重视。他指出,安全是重大体育赛事必须坚守的底线,北京2022年冬奥会要突出“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全面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精心做好赛事组织、赛会服务、科技应用、文化活动等各项筹办工作,最大限度降低新冠肺炎疫情风险[18]。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的复杂背景下,在体育领域要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尤其是针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面临的国际恐怖主义威胁、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威胁等方面,做好妥善应对成为体育外交的一个重要目标。

2.1.3 助力经济社会全面复苏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强调,体育不仅可以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而且可以帮助世界从危机中复苏,发挥经济作用。欧洲最近一项研究表明,体育对GDP的贡献率超过2%,欧洲近3%的工作与体育有关,这一贡献使得体育在经济上比许多更传统的经济部门更为重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与118个联合国成员国呼吁将体育运动和身体活动纳入国家经济复苏计划,这对预防人们未来的健康危机非常重要。在2020年联合国第七十五届大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作了题为“体育:人人享有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加速器”的报告,鼓励会员国将体育运动和身体活动纳入 COVID-19 疫情后的恢复计划,同时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财政部共调整体育彩票发行机构业务费1.68亿元,平均每个网点补贴1 062元,缓解实体店经营困难;对87家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房租1 383.46万元。CBA联赛、足球中超联赛、网球中国巡回赛等相继复赛,共恢复国际、国内比赛100余场,北京举办国际冬季运动博览会,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首设体育用品及赛事专区,这些举措对全面推进体育行业复工复产和恢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9]。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科学、安全、团结地办好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提供了宝贵经验,随着国际体育赛事的陆续重启,各国体育人员交往的通道逐渐开放,重回世界舞台中心的体育必将为社会经济的复苏注入一股强大的力量。

2.1.4 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国梦”为“世界变得更为美好”提供了一幅新的文明图景,为人类社会向更高的文明形态演进创造了新的范式,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人类文明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19]。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上蕴含着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普惠性的中华新文明,为人类描绘了多样统一、平等互鉴的新图景,成为化解世界冲突、管控国家分歧的重要手段,消除了人类不同形态社会制度和价值理念之间的隔阂,正本清源地表达了中国立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为人类文明发展指明了航向[20]。新时代的中华文明将让世界从与中国共享“经济发展红利”走向更高层次的共享“思想理念红利”,从而推动人类文明向新的层次跃升[21]。体育在促进全人类社会发展、和平以及推进人类新文明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为新发展阶段我国体育外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要求中国体育外交以更开阔视野、更高远目标、更宏大格局、更从容步伐迈向新的征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球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体育的力量。

2.2 新发展阶段我国体育外交的战略任务 2.2.1 实现体育外交理念转向

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是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最大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题。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呈现“东升西降”的势头。中国外交不仅要服务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同时也在强化着为人类作出更重大贡献的理念。2015年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国际奥协主席、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亲王时指出,体育运动在中国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体育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对人类发展的贡献[22]。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服务人类发展的重要论述与国际奥委会实施的“奥林匹克主义在行动(Olympism in Action)—体育服务全人类”的工程理念高度契合。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体育外交应实现从服务自身扩展到服务于全世界、全人类的理念转向。北京2022年冬奥会作为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叠加的复杂环境中举办,为中国体育外交实现这一转向提供了最佳机遇和平台。通过举办一场高水平的冬奥会,向世界传递中国与国际社会具有高度共识的理念,包括抗疫、绿色、开放、和谐、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在彼此共同关切的共有议题中增进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发展,为国际社会应对当下复杂的国际局势提出中国的解决之道,贡献中国智慧。

2.2.2 全力服务体育强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体育强国”[23],“建设体育强国是中国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4],“建设体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 [18],“我们提出建设体育强国,提出申办冬奥会,就是要在各个方面强盛起来”[25]。对于如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从振兴“三大球”、筹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提高冬季运动竞技水平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解决之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这一要求比《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建成体育强国目标提前了15年,为体育各领域的发展清晰标定了时间点,提出了更高要求。体育外交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在解决“竞技体育强、群众体育弱”“夏强冬弱”“冰强雪弱”的问题,推动新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将发挥独特作用。

2.2.3 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中特别注重“精神”二字,十分注重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奋斗精神等各种优秀精神财富,既注重传承,更注重发扬[26]。奥运会作为一场全球人民共同参与和分享的盛会,已经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舞台和文化盛会。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赛场内外,中国体育健儿生动诠释了“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和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向世界展现了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从容自信、开放大气的全新形象,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自信心。如果说北京2008年奥运会是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中国努力融入世界,那么北京2022年冬奥会则是让中国走向世界、影响世界和改变世界。“一起向未来(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口号,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表达的最佳实践场域。北京2022年冬奥会在中国的春节期间举行,世界文化两大盛典的交融将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将为这届冬奥会带来不同寻常的东西方文明融合的多彩体验,并借助奥林匹克的平台,再次从北京向全世界展示独特多彩的中国文化与时尚魅力[27]。因此,中华体育精神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一起向未来”口号的引领下,将与“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相得益彰。中国将透过奥林匹克这扇“窗口”,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把共享文明推向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高度。

2.2.4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以来,其理论内涵和外交实践不断丰富完善。在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大国关系紧张的影响下,世界格局具有高度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更加凸显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强调,新冠肺炎疫情危机让我们认识到,我们需要社会内部和世界各国之间更多的团结,没有团结就不可能取得具体的成果,而团结正是体育所倡导的一种关键价值。国际重大事件(International Major Events )首席执行官、重大事件全球网络(Major Events Global Network)主席丹尼斯·米尔斯(Dennis Mills)则呼吁国际社会在此背景下合作应对全球挑战,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美国商会体育分会主席、前职业篮球运动员、国内顶级私募基金投资主管布莱恩·巴赫纳(Bryan Bachner)表示,体育是展现文明魅力的窗口,其中蕴涵着公平、透明、法治等文明理念。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民粹主义的蔓延,但体育始终是凝聚各国力量、摒弃意识形态等差异的重要领域。这些阐释与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高度契合。在新发展阶段我国体育主场外交机遇不断增多的背景下,体育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3 新发展阶段推进体育外交发展的实现路径 3.1 加强国际体育领域合作,支持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截至2021年12月,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累计确诊多达2.7亿人,累计死亡人数达530余万人,223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病例。全球至少已出现7种变异新冠病毒并蔓延到了70多个国家。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从目前新冠病毒传播及更多变种病毒扩散的情况看,疫情将会更加严峻。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战胜疫情。”[28]在体育领域,我国积极开展国际体育抗疫合作,应国际奥委会要求推荐3名防疫和疫苗专家,向15个友好国家和国际体育组织捐赠口罩等抗疫物资,成功举办2020年国际乒联男女世界杯赛及巡回赛总决赛,为奥运会等国际体育赛事提供防疫、抗疫支持。同时,为做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疫情防控工作,北京2022年冬奥组委与国际奥委会、世界卫生组织等成立了国际疫情防控工作组。这些举措成为在体育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疫苗是抗击病毒的利器。当前,多国新冠病毒疫苗陆续投产接种,为全球抗疫带来希望。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全球疫苗接种运动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最大的道德考验。中国坚定秉持疫苗公共产品的“第一属性”[29],承诺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以多种形式优先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包括捐赠和无偿援助。2021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通电话时表示,中方愿同国际奥委会及各国一道努力,为安全顺利举办东京奥运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作出努力,为国际社会早日战胜疫情、实现世界经济复苏、维护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贡献[30]。“我们也愿意与国际奥委会合作,向准备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们提供疫苗。”[29]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东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办赛经验,其中,疫苗作为最为有效的防护手段,成为东京奥运会得以安全举办的重要保障。也正基于此,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2021年9月17日给奥林匹克运动的致信中提到:我们将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展疫苗接种计划,这一计划在东京奥运会上非常有效[31]。因此,加快推进并落实与国际奥委会疫苗合作,实现疫苗在国际体育领域的可及性,以此充分发挥体育的“低政治、高收益”特性,既有利于中国有效回应西方的“疫苗外交”污蔑,又能够在国际体育领域进一步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人类交往范式的革命性变革提供新路径和新思路。

3.2 服务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推进体育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体育作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和东京2020年奥运会备战中已经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双循环”发展体系。自2015年北京联合张家口成功申办冬奥以来,在筹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进程中,成立了冬奥国际合作协调领导小组,在法国瓦托伦斯地中海俱乐部、斯洛文尼亚普拉尼察北欧项目中心、芬兰沃卡蒂奥林匹克训练中心建立海外冰雪训练基地,大力引进冰雪运动员、教练员、体能康复人员、场馆技术人员、赛区运行保障人员等各类冰雪人才。通过发挥我国筹办冬奥的内需潜力,使国内、国际2个体育市场有效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体育资源要素,提高了我国在冬奥会筹办中全球利用体育资源的能力,更好地争取了体育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为做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疫情防控工作,北京2022年冬奥组委与国际奥委会、世界卫生组织等成立了国际疫情防控工作组,与国家卫健委联合组建了国内疫情防控专班和专家组,充分发挥国际、国内2个疫情防控机制作用,确保冬奥会如期安全举办。在东京奥运会备战中,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为避免国外入境限制政策对备战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外交部、民航局和各驻外使馆在国家队出访计划调整、护照签证办理、包机和航班协调、出入境、参赛转训等各项工作中积极提供帮助,有序组织相关队伍提前出访、绕道参赛。我国运动员在羽毛球、体操、自行车、拳击等17个项目参加46场东京奥运会资格赛,获得18个奥运参赛席位[9]。在海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及时撤回外赛外训人员,山东、上海、四川、北京、海南、广东、河北等各省市体育部门积极支持、主动配合,承接回国队伍,提供训练保障。在北京的6家直属训练基地、秦皇岛基地等30多个训练基地承担起国家队的隔离安置和隔离式训练工作,有力保障了东京奥运备战任务。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面对深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体育外交将全力服务体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设和有效运行,实现体育领域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加深化的对外开放。在创新体育对外工作机制上,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体育对外工作机制,实现中央与地方协同、部门与部门协同、政府与社会协同。在着力服务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上,重点拓展与世界体育强国、冬季运动强国的务实交流合作。在周边外交上,发挥体育在促进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接周边延伸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将中亚、东盟、东南亚、中国—中东欧、中非、中拉、上合、金砖等相关组织和国家联结起来,建立国内、国际体育双循环的开放新格局。在推动与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上,着力拓展体育对外技术合作项目。在体育外交形式上,践行多边主义,加强与联合国、国际奥委会等国际组织的合作,深化“小多边”体育交流与合作,加大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力度,实现体育领域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3.3 通过北京2022年冬奥会主场外交,塑造良好国际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主场外交愈加活跃,已成为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表示,主场外交活动“提出了中国主张,发出了中国声音。······巩固了友谊,增进了信任,扩大了我们的朋友圈”[32]。主场外交活动让世界更好了解了中国,提升了中国国际话语权、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杭州2022年亚运会、成都2025年世界运动会等系列重大综合性和单项赛事,这些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与其他主场外交活动一道成为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重要舞台,在助力展示大国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深化与伙伴国关系、提升中国国际地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2]

中国国际形象的根基是中国文明,塑造国际形象也就是在各种场合(包括奥运会)把中国文明的底蕴发挥出来[33]。北京2022年冬奥会作为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在国家外交中承载着重要的战略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国‘十四五’初期举办的重大标志性活动”,“要充分认识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重大意义”[18] 。2021年7月—2022年2月,在亚洲两个邻国相继举办的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必将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向全球展示人类团结一致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盛大庆典,聚焦以生命共同体、卫生健康共同体为主旋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宏大叙事。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言,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奥运会和奥运圣火将是黑暗隧道尽头的曙光,可以成为带给世界希望的“灯塔”。因此,抓住并用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主场外交这一重大战略机遇,需要我们主动作为,做好战略谋划。①在战略理念上,加强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主场外交核心理念的阐释力度。在这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获取的中国经验、中国贡献需要通过北京2022年冬奥会主场外交的多元叙事进行传播,向世界阐释中国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积极倡导者、参与者、推动者、建设者和贡献者[34]。②在战略实践上,紧密加强与国际奥委会、东京奥组委、巴黎奥组委的联系,以相继举办奥运会和冬奥会为契机,开展奥运合作对话,发掘人类价值共同性,共商、共建、共享,共同推进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筹办工作,找准北京2022年冬奥会话语塑造的着力点,在奥运会合作中实现共赢。③在战略方法上,利用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力量,讲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在践行人类共同价值中的中国故事,如绿色、开放、共享、节俭办赛具体实践中的人和事,奥林匹克议程和新规范的具体落实等,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3.4 推动体育人文交流走实、走深、走细,促进民心相通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崛起带来的文化自信得以使中国人重新反思自身文化、文明的价值,并将对于“人”和“文”的强调注入中国对新型国际关系的理解和构建,使得人文交流既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和支柱,又成为当前和未来新型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维度[3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14]。2020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提出了“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文共同体”的新主张[36]。从人文交流到人文共同体,体育对深化各国友好合作具有重要意义[37],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不断彰显出新的内涵和意义。《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莫斯科宣言》[38]指出,体育等领域的活动基本没有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中断,为人文交流这一支柱领域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作出贡献。2020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法国总统马克龙通电话就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2024年巴黎奥运会为契机,加强奥运和民间交流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达成重要共识[39]。2020年12月14日,王毅同卡塔尔外长通电话表示中方全力支持卡方办好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由此可见,体育成为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深化国家间交往、促进互利合作共赢的重要手段和抓手。

立足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拓展体育在人文交流中的价值空间和发展载体,推动体育人文交流更加走实、走深、走细,为国家软实力建设发挥更大作用。①在体育人文交流项目和活动上进一步走实。对于已经开展的“一带一路”品牌赛事和品牌活动,要从提升赛事品质、提高活动质量的角度入手,提升赛事影响力和感召力,提高品牌活动美誉度。对于即将开展的“一带一路”体育交流与合作项目,要科学评估项目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加强对参与国的研究,为项目实施做最充分的准备。②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上进一步走深。习近平总书记用“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概括文明发展的本质。体育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各国之间人民的情感交流与理性认知,实现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发展阶段应着力从文明发展的逻辑视角,推进体育人文交流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③在推动民心交流交融上进一步走细。人文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难以在短期内看到成效,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心与心的交融,需要有一个双方认可的能够直入心灵的故事,而体育这一超越肤色、种族和国界的通用语言,能够带来引起世界各国人民共鸣的故事。因此,从双方理解的角度去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尤为重要,需要我们根据对象国的历史文化特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选择故事的主角、叙述框架进行意义表达,真正让对象国民众了解我们,理解我们在说什么、做什么。

3.5 积极践行多边主义,主动参与全球体育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的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多边机构是践行多边主义的平台,也是维护多边主义的基本框架,其权威性和有效性理应得到维护”[40]。国际组织是多边合作的产物和体现,作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全球议程的推动者,国际组织是开展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的主要平台和力量[41]。体育在践行多边主义、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有着天然的优势。截至2021年2月22日,联合国有193个成员国,国际奥委会有206个会员;在国际体育单项组织中,参加世界田径运动联合会的国家和地区总数为214个,国际足球联合会有会员211个,国际游泳联合会有会员209个,国际体操联合会有会员148个,国际雪联有会员112个。可见,国际体育组织作为多边主义制度化的机构,是我国开展国际体育合作和参与全球体育治理的主要平台载体。

新发展阶段体育外交应在践行多边主义中发挥引领作用,重点优先开展以下工作。

(1)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全球体育治理体系变革。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第七十届大会通过《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体育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2017年国际奥委会出台《国际奥委会可持续发展战略》,2021年《奥林匹克2020+5议程》更加突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在国际足联颁布的《足球全球化2020—2023愿景》、国际田联公布的《2020—2023发展战略》中,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体育组织重要的战略内容,并在东京2020年奥运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以及卡塔尔2022年足球世界杯等重大赛事中得以落实。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秘书长古特雷斯题为“体育:人人享有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加速器”的报告肯定了体育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新发展阶段的体育外交应进一步提升开放力度,全面对接联合国、国际奥委会以及国际体育单项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行动目标,拓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推动我国体育尽快形成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生活、可持续思维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观,提供具有全球思维的可持续发展公共产品,从而打造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新向度,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影响力和引领力。

(2)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郑重承诺,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了具体目标,在中国–中东欧领导人峰会上表示坚定不移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利用体育的力量帮助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体育组织间的共识。2018年国际奥委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组织共同创立《体育促进气候行动框架》,截至2021年11月,已有280余个体育组织加入了该框架,其中包括10多个国际体育联合会以及3届奥运会(东京2020年奥运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巴黎2024年奥运会)的组委会。因此,奥运会作为一个庞大的工程和事业,以“绿色办奥”为契机,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把北京2022年冬奥会办成一个碳中和的示范性工程,使其成为全球生态文明的典范,展现我国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世界的贡献,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3.6 深化体育领域双多边合作,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42]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8年来,通过互联互通、共商共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健康之路”等,实现共赢共享,进而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8年来,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也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载体。丝绸之路国际汽车拉力赛、中国武术“一带一路”行、“一带一路”国际体育节、“一带一路”乒乓球邀请赛、“一带一路”国际马拉松系列赛等,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一带一路”品牌赛事和品牌活动。“一带一路”体育活动已由单一的赛事丰富发展为包含论坛、演讲、考察、培训、体育节、嘉年华等丰富多彩形式的体育人文交流活动,为促进“一带一路”国家间民心相通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重要关键期,我国体育外交工作必将全力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践行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发挥体育在促进民心互通、合作共赢方面的独特作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实现高质量发展。

(1)实施“一带一路”体育交流重大工程。开展共建“一带一路”体育发展行动计划研究,搭建“一带一路”国家各类体育交流平台,打造“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品牌活动和精品体育旅游路线,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在体育领域的合作。

(2)高质、高效做好基于国际双多边机制平台的体育交流。以体育活动丰富人文交流内涵,通过机制平台提升体育活动的影响力。积极配合十大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主动谋划设计丰富多彩的体育交流项目,打造“小而精”的体育对外精品活动,实现互利共赢。利用上合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G20)、中国—东盟(10+1)、中国—中东欧(17+1)、中非合作论坛、中拉论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多边合作机制平台,深化“小多边”体育交流与合作,打造有影响力的体育品牌交流项目,推动我国与相关国家间的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3)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一带一路”体育交流活动。鼓励企业、媒体、智库、志愿者、社会团体、公众人物等社会力量,共同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的体育交流与合作。

(4)加强风险防控能力。地缘政治风险、恐怖主义、东道国政治变化、媒体舆论、民众情绪以及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因素是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必然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风险[43]。因此,深刻认识“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精准研判体育交流面临的新风险、新挑战,建立健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主动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是新发展阶段体育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

4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展望新时期中国体育外交的未来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要很好地认识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准确把握国际体育格局中出现的新现象、新趋势,找准我们的出发点。世界是多元的、复杂的,在未来的世界体育格局中,中国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自身的改革,取决于中国体育的发展。在迈向全球性体育角色进程中,重视国际体育惯例、各国民众的心态和细节,是提升我国体育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最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
王一鸣. 百年大变局、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J]. 管理世界, 2020, 36(12): 1-13 DOI:10.3969/j.issn.1002-5502.2020.12.002 (0)
[2]
陈向阳.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变”在哪?[EB/OL]. [2021-03-22]. http://m.haiwainet.cn/middle/353596/2019/0822/content_31615489_1.html (0)
[3]
冯维江. 2020年国际思潮动态: 疫情变局多乱象命运与共是潮流[N]. 光明日报, 2020-12-30(8) (0)
[4]
赵磊.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特点与影响[J]. 当代世界, 2021(2): 44-49 (0)
[5]
人民论坛 “特别策划”组. 全民抗疫下的社会思潮研判[J]. 人民论坛, 2020(8): 10-11 DOI:10.3969/j.issn.1004-3381.2020.08.002 (0)
[6]
王存刚. 数字外交的历史考察与未来趋势[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6-08-11(5) (0)
[7]
史安斌. 从大使自拍看数字公共外交[N]. 环球时报, 2020-10-23(15) (0)
[8]
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就2020年国际形势和外交工作接受新华社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采访[EB/OL]. [2021-01-02]. https://www.fmprc.gov.cn/web/wjbzhd/t1844078.shtml (0)
[9]
苟仲文局长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EB/OL]. [2020-12-27]. http://www.sport.gov.cn/n316/n340/c974540/content.html (0)
[10]
史安斌, 童桐.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数字公共外交: 挑战与创新[J]. 对外传播, 2020(5): 24-27 (0)
[11]
习近平. 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 5 (0)
[12]
ALLISON L, MONNINGTON T. Sport, prestig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J].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2002, 37(1): 106-134 DOI:10.1111/1477-7053.00089 (0)
[13]
陈世阳, 刘晓. 体育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与实施路径[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1, 44(2): 1-9 (0)
[14]
新华网. 习近平集体会见各国防务部门和军队领导人及国际军事体育理事会主要官员[EB/OL]. [2019-10-18].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10/18/c_1125123672.htm (0)
[15]
王逸舟. 中国外交探新[M]. 北京: 时事出版社, 2020: 9 (0)
[16]
鲍晓燕. 北京冬奥会反恐情报工作保障体系研究[J].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20(2): 56-62 (0)
[17]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2 (0)
[18]
习近平在北京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汇报会时强调 坚定信心奋发有为精益求精战胜困难 全力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N]. 人民日报, 2021-01-21(1) (0)
[19]
陈学明. 中国梦与人类新文明[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3): 8-13 (0)
[20]
韩庆祥, 陈远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新文明[N]. 学习时报, 2017-06-26(1) (0)
[21]
淼森. 新时代的文明意义[N].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8-05-18(3) (0)
[22]
2015年1月14日习近平会见国际奥协主席、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亲王[G]//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 习近平同志关于体育工作的讲话、文电、论述及相关媒体报道摘编(2008.2—2016.10), 2016:10 (0)
[23]
2014年2月8日习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 回应对中国奥运代表团参加索契冬奥会的表现有何期待[G]//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 习近平同志关于体育工作的讲话、文电、论述及相关媒体报道摘编(2008.2—2016.10), 2016: 102-103 (0)
[24]
习近平会见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亲王[N].光明日报, 2017-08-28(2) (0)
[25]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在看望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的讲话[G]//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 习近平同志关于体育工作的讲话、文电、论述及相关媒体报道摘编(2008.2—2016.10), 2016: 12-17 (0)
[26]
北京冬奥会在习近平心中的首要意义[EB/OL]. [2021-03-20]. http://www.china.com.cn/news/2016-03/20/content_38069165.htm (0)
[27]
娄晓琪, 季燕京, 苏娅, 等. 习近平的奥林匹克文化情怀与文明愿景 文明交流互鉴凸显奥林匹克文化之美 大众携手体育运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J]. 文明, 2018(1): 12-27 DOI:10.3969/j.issn.1004-9371.2018.01.004 (0)
[28]
习近平. 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J]. 求是, 2020(8): 4-12 (0)
[29]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EB/OL]. [2021-03-07]. https://www.fmprc.gov.cn/web/wjbzhd/t1859110.shtml (0)
[30]
习近平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通电话[N]. 人民日报, 2021-01-26(1) (0)
[31]
Letter by IOC president Thomas Bach to the Olympic movement [EB/OL]. [2021-09-17]. https://olympics.com/ioc/news/letter-by-ioc-president-thomas-bach-to-the-olympic-movement-2021-09-17 (0)
[32]
张颖.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需要办好主场外交[J]. 人民论坛, 2019(28): 128-130 DOI:10.3969/j.issn.1004-3381.2019.28.056 (0)
[33]
郑永年. 中国国际形象的根基是什么[EB/OL]. [2020-07-01]. 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8/07-01/1298399.shtml (0)
[34]
邱蕊, 刘艳. 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18(3): 10-14 (0)
[35]
张骥, 丁媛媛. 中国民间外交、地方外交与人文交流70年: 人民的外交[J]. 国际展望, 2019, 11(5): 54-72, 154 (0)
[36]
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 2020-11-11(1) (0)
[37]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联合公报[N]. 人民日报, 2020-12-01(2) (0)
[38]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莫斯科宣言[N]. 人民日报, 2020-11-18(2) (0)
[39]
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通电话 两国元首就下阶段中法合作达成重要共识[N]. 人民日报, 2020-12-10(1) (0)
[40]
习近平. 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 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N]. 人民日报, 2021-01-26(2) (0)
[41]
张贵洪. 多边主义、国际组织与可持续的和平发展[J]. 人民论坛, 2020(32): 24-27 DOI:10.3969/j.issn.1004-3381.2020.32.005 (0)
[42]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三卷.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238 (0)
[43]
郑雪平, 林跃勤. “一带一路”建设进展、挑战与推进高质量发展对策[J]. 东北亚论坛, 2020(6): 94-10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