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再次强调了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文化走出去, 不仅为我们做好该项工作明确了“文运与国运相牵, 文脉与国脉相连”的工作理念, 也是对弘扬中华文化的一次最深刻的表达[1]。今天, 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影响越来越大的同时, 如何让文运、文脉在国民中生根发芽、传承弘扬, 在世界上产生更大的影响, 这不仅是文艺工作的指导原则, 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理应肩负的重要使命。学校体育 (包括武术教育) 要实现的“增强学生体质, 提高运动技能, 塑造健全人格”三大目标[2], 是国运昌盛、国脉传承的基础。为了履行学校体育工作的新使命, 需要齐心协力思考与实践以下几方面工作。
1 激发运动热情, 奠定国运昌盛、国脉传承的身体基础学校体育工作的第一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体质健康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 是学生个人成功和幸福的基础, 也是民族奋进、国运昌盛、国脉传承的基础。若是连学生的体质健康都解决不了, 学校体育的其他价值也就无从谈起。以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其前提条件是“学生喜欢运动, 积极参与运动”。以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 让学生学会武术技能、获得武术运动的乐趣, 这是全国学校武术联盟需要群策群力、集体攻关的首要问题, 也是建立学校武术联盟的初心[3]。教会孩子运动技能, 就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 创新体育活动的内容、方式和载体, 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和运动兴趣。为了推进让学生喜欢运动的教学过程趣味化、多样化改革, 应坚持与完善体育教学的激励手段。
2016年10月,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选送62名中小学生在西班牙马德里进行了为期8天的集训。这些从普通学校选出来的学生, 经西班牙教练员指导3天后, 与马德里竞技俱乐部足校同年龄组打了4场比赛, 结果是两胜一平一负。西班牙教练员赞不绝口道:“这些中国孩子太好教了, 一教就会!”我们学生的反馈是:“我们特别喜欢跟西班牙的教练员一起练习!”在问到其中的原因时, 学生说:“中国的教练员带我们时, 每次训练都会多次批评 (骂) 我们, 西班牙的教练员从来不骂我们, 而是不断地鼓励我们。如‘这个事情做得好!’‘你那一脚踢得好!’”回来后反思, 为什么我们与西方的教育效果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作为教师的我在教学时脑子里想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像西班牙教练员那样总是鼓励学生呢?结果可能是, 我们教学时脑海中只有一个标准, 优秀前锋、后卫的行为规范, 有时可能还是某一优秀运动员的标准。如果看到孩子们没达到, 就会不断地批评他们, 于是学生的个性就丧失了, 学生成长的进步感也被淹没了。西班牙教练员的鼓励可能源于更多观察学生扮演运动角色 (如中锋) 时的努力程度、成长性, 在他们关于学生“在干嘛, 在哪个方面努力了, 表现如何, 哪个地方做得好”的观察中, 他们的激励是对学生努力的肯定、学习进步的评价。
西班牙教练员的教学法是对的, 他们运用了心理学原理。我们常说, 要让一个人改变行为习惯, 最立竿见影的就是惩罚, 但是它的效果不会长久。心理学研究表明, 鼓励所能带来的行为改变, 效果更明显, 持续时间更长。因此, 如何认识因材施教和快乐参与原则, 从学生的个性出发, 从学习的进步性入手, 坚持与完善激励的教学手段, 是我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运动热情, 进而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目标的基础, 也是需要全体学校体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工作目标, 希望假以时日我们能形成既各具特色又富有成效的激励方法系统。
2 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构建国运昌盛、国脉传承的学校体育知识系统从课程角度讲, 学校体育要达到的第2个目标是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上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与技能, 掌握基本、健康的生活方式; 而这恰恰是学校体育应认真反思、落实的一个方面, 因为14年学校体育教学的现实是学生大多并未学会一项可用作终身锻炼的运动技能, 这也直接导致了现实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错误观念:体育课就是学生的活动课, 只要“动起来”达到健身效果即可; 学校体育不一定需要体育教师, 语文教师也可以带着学生们跑步, 只要会喊“1-2-1”就行了。这是学校体育长期不受重视、体育课被挤占现象的思想根源。究其原因, 可能与体育教学无明确的要求有关。既然跟语文、数学、外语一样是必修课, 体育就该有基本的教学目标。这个“基本目标”只能是体育的知识和技能。换言之, 学校体育不仅要让学生运动起来, 而且还要让其扎扎实实地学会1~2项运动技能; 不仅需要掌握运动技能方面的知识, 还需要通过体育课掌握基础的健康知识。即作为一门课程, 体育课要教会的知识有两类:一类是运动的技术方法, 另一类是基本的健康知识[4]。
如果学生掌握了健康生活的基础知识, 社会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迷信“什么病只要吃绿豆就好了”; 如果学生掌握了某项运动技术, 就不会出现今天社会上有这么多人选择“走路”来健身。从促进经济发展而言,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只有随着成千上万国人去踢足球、打篮球、练武术、登山、越野……才能发展。与体育产业的发展相比, 学校体育更重要的目标是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其根本点在于学校体育课如何教会青少年运动的技术方法、提高运动的技能、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与技能。
对学校武术教育而言, 其知识传授应该包括3个部分:一是健身, 二是防身, 三是养生。即学校武术教育应将运动技术知识和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 加大技术教学和健康教育的工作力度, 在武术动作技术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健身、防身、养生三方面知识的传授。这样看来, 如何从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出发, 明确武术教学健身、防身、养生的课程系统和教学要求, 以构建与国运昌盛、国脉传承相关的学校武术知识系统, 是全国学校武术联盟需要集体攻关的大课题。
3 发掘竞赛价值, 塑造国运昌盛、国脉传承的人格品质体育课的第3个目标是通过教会学生运动技能,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体育竞赛中。如果体育课仅仅是教会学生体育技能 (尽管我们现在还没有教会) 而没有竞赛, 学校体育工作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而要完成学校体育“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让学生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的三大任务, 比赛是最好的平台。
(1) 竞赛是学以致用, 是体育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我们能想象语文教师只教学生认字、组词、造句, 从不让他们作文吗?这样的语文课能学好吗?同样我们也很难想象只有运球、传球、投篮、防守教学而无竞赛的篮球教学能多大程度体现学校体育的意义。竞赛既是对体育教学效果的检验 (“你对某技术学得怎么样?有用吗?”), 也是对进一步学习目标的确立 (“你的技术哪些不错?哪些还有待提高?怎么提高?”)。可见, 单从教学论角度看, 竞赛是体育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2) 竞赛是人格的塑造, 是体育教育的工作目标。从教育论看, 竞技运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途径, 是培养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教育过程。顾拜旦在《奥林匹克宣言》里明确提出, 竞技运动的发展能够造就一批又一批身心均衡、协调发展的青少年, 竞技运动也能通过作为掌握和引领人类未来命运的青年而能改造社会, 竞技运动在成为全球运动后能带来世界的和平[5]。为什么呢?因为竞技运动本身就是在人为设定的规则范围内对人的潜能“更快、更高、更强”的挖掘。可见, 学校体育的竞赛活动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完善, 有助于帮助青少年形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格, 而这正是中国梦建设所需要的精神底色。
(3) 竞赛是规则意识的建立, 是学校体育对公民教育的重要贡献。前几天笔者看到一张我国著名拳击运动员邹市明获WBO最轻量级金腰带时跟对手拥抱的照片, 拳击场上2个队员是“你死我活”的对手关系 (当然要按照规则来, 因为竞赛行为具有规范的约束), 赛后都是朋友。一位法学家曾说过, 很多中国人不守规矩的根本原因是没上好体育课。笔者非常赞同, 上了14年体育课的学生绝大多数未参加过校内的体育竞赛。在笔者看来, 没有竞赛就没有遵守规则的意识。此外, 竞赛对当下学校体育的意义, 也在于没有竞赛就没有竞争, 没有学生提高运动技能的欲望, 没有“胜不骄、败不馁”的优秀意志品质。竞赛对当下学校体育的意义, 还在于没有竞赛就没有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无法形成团队精神, 无法应对“对手”与同伴。在中国武术被称之为“以武会友”, 俗话为“不打不相识”[6]。竞赛的交友目的, 在竞赛时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处理与同伴的关系, 在赛后有助于帮助学生促进与“对手”的友谊。总之, 没有竞赛, 就无法体现学校体育“培养健全人格”的价值, 竞赛是学校体育对社会公民培养可能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因此, 学校体育一定要开展广泛的竞技运动, 让青少年在比赛中学会如何在规则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比赛中形成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的精神, 形成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重队友的习惯, 这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最珍贵的品质, 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4) 竞赛是文化的展演, 是文化的传承。学校体育包括武术教育, 要教会学生一定的武术技能, 要通过武术比赛让青少年学会的不仅仅是体育竞赛的规则, 还在“一校一拳, 打练并进”的学习、练习、竞赛中真正实现“术道融合, 德艺兼修”的教育目的。如果青少年喜欢上武术, 经常习练武术, 经常参加武术比赛, 不正是中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吗?前两天, 有一个领导同志的讲话笔者很赞同:现在中国体育竞赛只有2个项目的仪式感是最强的, 一个是足球, 不管是甲A还是甲B (中超中甲), 队员进场都排成两排升国旗唱国歌; 第2个项目就是武术, 在推广武术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的礼仪[7]。就武术礼仪而言, 不只是在中国, 在全世界都是如此, 而这些礼仪其实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因此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 是“弘扬中华文化传统、让青少年亲近传统、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儿童青少年心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学校武术真的能在学校、青少年中普及, 我国的文运文脉就能传承下去, 而这跟国运国脉是相连的。这也是国民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应该特别重视的一个方面。
4 主动融入孔子学院, 传承事关国运国脉的武术文化在学校普及武术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即如何让中华武术走出去, 这也是全国学校武术联盟应承担的非常光荣的任务。2016年12月10—11日在昆明召开了第11届孔子学院大会。该会每年一届, 2016年孔子学院大会召开前先召开了“中医、太极等中华文化对外交流座谈会”。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 我相信一个是中药, 一个是中国菜, 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我们应把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的东西向全世界推广。
笔者参加2016年全国学校体育联盟 (中华武术) 年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想法, 就是希望所有参与全国学校武术联盟的各个高校、单位, 也要把中华武术走向世界作为一项重要使命。在这么多高校、联盟会员单位里, 其中就有在海外建有孔子学院的高校, 这些联盟的会员单位就可以把高校承办的孔子学院作为武术海外传播的一个窗口。同时, 联盟省 (区、市) 的牵头单位, 应该把各自省 (区、市) 在国外建有孔子学院的高校联合、团结起来, 一起研究如何在孔子学院开设太极班、少林班等, 将武术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 使孔子学院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阵地。这实际上又回到了另外一个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 即建立全国学校武术联盟的初心是什么?初心是要改革体育教育!
我们之所以反复强调如何教会学生运动技能, 那是因为让学生能够在体育课上高高兴兴地学会运动技能, 是把中华武术推向世界、教会外国人习练武术的一个基础。如果中国人都不喜欢学, 你用这一套去教外国人一定是举步维艰。除非我们有本事把武术列为奥运项目, 那时他不练也得练, 不学也得学。将中华武术推向世界首先要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 怎么让国外人喜欢武术、从武术练习中获得快乐, 怎么能够像我们的学生到了西班牙高高兴兴地练了3天水平就有明显的提升, 就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思考与研究的现实性问题。这是“教会”的问题, 也是“怎么教”的问题。如果让学生一个学期光压腿别的什么都不教, 他永远不可能学拳, 可能不用一个学期, 一周就学不下去了; 所以, 全国学校武术联盟要创新武术教育的手段。不仅要通盘考虑武术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而且须全面运用教学与竞赛方式。因为武术教学唯有让学生喜欢、让青少年真正愿意去学, 才能让武术真正在青少年中流行起来。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会运动技能, 也是把中华武术推向世界的必修课。这个问题不解决, 中华武术走出去将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5 结束语全国学校体育联盟 (中华武术) 的初心是体育教育改革。我们的工作思路是以主席单位联合全国愿意做好学校武术推广及普及工作的高校, 以每所高校带若干所中小学推进全国学校武术工作。联盟是“包含不同教育层次、以大学带中小学、并实现联动发展”的全国性学校体育联盟, 最终目标是实现200所高校或500所高校带动几千所、几万所中小学学校武术工作的局面。这样一个以大带小的全国学校体育联盟, 首先要做的是教学改革, 要教会孩子们运动技能, 这项运动技能在全国学校武术联盟就是武术。其次是竞赛, 参与的高校多了就有不同层次学校间的武术比赛, 有了整个学校武术教学、训练和竞赛的体系。随着参与的高校、高中、初中和小学越来越多, 学校武术的普及就会越来越好。这是全国学校武术联盟的设想, 也是其他项目联盟的雏形。希望大家多在如何教学上下功夫, 多在如何组织比赛和训练上下功夫, 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学校武术工作新局面。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形成一套又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不仅仅教会青少年, 也能够把教学模式通过孔子学院向全世界传播。这样的联盟工作不仅振兴了中国武术的发展, 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德智体美健康发展、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青少年, 增添青少年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同时也让中华文化的魅力在全世界散发出去。换言之, 希望全国学校武术联盟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实现武术“走进青少年”, 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 另一方面促进中国武术“走向世界”, 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8]。我相信, 经过大家的努力, 这个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1] |
习近平. 习近平在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16-12-01]. 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6/1201/c22219-28917082.html
(![]() |
[2] |
王登峰. 学习十八大精神推进学校体育改革[J].
体育学刊, 2013(1): 1-5 (![]() |
[3] |
赵光圣, 戴国斌. 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4(1): 86-89 (![]() |
[4] |
王登峰. 学校体育的困局与破局——在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3(1): 1-7 (![]() |
[5] |
顾拜旦.
顾拜旦宣言[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 45.
(![]() |
[6] |
戴国斌. 武术比试的社会学分析[M]//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179-187
(![]() |
[7] |
邱丕相, 戴国斌. 弘扬民族精神中的武术教育[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5(4): 3-7 (![]() |
[8]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 [2017-01-25]. 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