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沈阳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2. School of Sport Scienc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Liaoning, China
据2015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 目前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的总体水平已开始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 但下滑的总体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1]。要切实改善和增强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体质, 不仅需要我国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也需要注意借鉴国外的经验。日本青少年儿童的体质自1985年开始呈现出持续下滑趋势[2]。经过多年的努力, 该趋势至目前已得到有效遏制, 并呈现出明显回升态势[2]。另外, 由于历史的渊源, 中日两国在文化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鉴于此, 本文对日本应对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的政策法规及具体策略进行剖析, 从中挖掘日本的经验教训, 为我国切实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提供参考。
1 日本应对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的政策法规1985年日本青少年儿童的体质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但随后即呈现持续下滑态势[2]。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期, 由体质下降引发的肥胖、免疫力下降、骨骼与肌肉发育不良、容易摔倒受伤等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问题日益成为日本全社会关注的问题[3]。为此, 在2000年颁布的《体育振兴基本计划(2000—2010年)》中, 日本文部科学省明确提出“充实学校体育, 培养学生喜欢运动的天性, 提高其运动能力和体质”, 并将“以提高体质培养顽强生命力为目标,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将学生体质下滑趋势扭转为上升趋势”规定为该时期日本体育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
2002年4月,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提高青少年儿童体质的综合方案》, 要求文部科学省采取切实措施改善和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4]。受此影响, 日本文部科学省自2003年开始实施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工程——“青少年儿童体力向上推进事业”[4]。另外, 为充实青少年儿童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 日本文部科学省自2005年开始与其他行政部门合作开展了“新青少年儿童计划”[4]。
2006年9月, 根据体育发展的需要, 日本文部科学省对《体育振兴基本计划(2000—2010年)》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5]。修订后, 该计划将“提高青少年儿童体质”规定为日本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并据此提出了提高教师指导能力、充实青少年儿童的运动场所、优化学校体育活动、开展学校体育俱乐部活动等具体措施。
2008和2009年的3月, 为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 日本文部科学省先后颁布了新版小学体育、初中体育及高中体育的《学习指导要领》, 2011年在小学和初中、2012年在高中正式付诸实施[6]。与以往相比, 新版中小学体育《学习指导要领》不仅将小学1~4年级和初中各年级的体育课时数由90学时增加为105学时(小学5~6年级仍为90学时), 而且更加强调体育课教学应注重增强学生体质[6]。例如, 该指导要领在小学1~4年级体育课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健身运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练习, 将“健身运动”规定为中小学各年级体育课教学的必修内容, 改变了以往日本中小学体育课只在小学5年级至高中3年级阶段才开展“健身运动”的做法。
2010年8月, 为全面规划和部署未来10年日本体育事业的发展, 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了《体育立国战略》[5]。在该战略中, 日本文部科学省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如下要求:“以体质水平恢复到1985年的水准为目标; 依据全国体质调查的结果, 对各项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的措施进行援助; 派遣社会体育指导者, 充实学校体育俱乐部活动; 通过灵活实施学习指导要领改善体育课教学; 充实初高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
2011年6月, 为保障《体育立国战略》的顺利实施, 日本废除了于1961年颁布的《体育振兴法》并出台《体育基本法》[5]。该法为切实落实“体质水平恢复到1985年的水准”这一《体育立国战略》确立的目标, 规定“学校、体育团体、家庭及社区必须相互协作推进体育尤其是青少年儿童体育的发展”。此项规定意味着推动青少年儿童体育发展成为学校、体育团体、家庭及社区的共同“义务”。另外, 该法还基于学校体育的重要性, 对政府推进学校体育发展的职责进行了规定, 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在优化学校体育指导、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提高体育教师资质、灵活运用社区体育指导者等方面采取必要的对策措施”。
2012年3月, 根据《体育基本法》的规定, 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了《体育基本计划(2012—2022年)》, 以此具体落实《体育立国战略》的各项部署[5]。该计划将“充实青少年儿童参加学校和社区体育活动的机会”规定为当前日本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并将“青少年儿童的体质水平在5年内维持上升态势, 在10年内恢复到1985年的水准”规定为具体目标。而且, 该计划还对“充实青少年儿童参加学校和社区体育活动的机会”的具体措施进行了部署, 并规定了国家、地方政府及体育社团的具体职责。
2 日本应对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下降的策略根据《体育振兴基本计划(2000—2010年)》的部署, 日本文部科学省自2008年开始每年要实施“全国体力·运动能力·运动习惯等调查”(2011年因东日本大地震未实施)[5]。该调查不仅检测小学生与初中生的体质状况, 还调查学生的运动习惯、生活习惯、体育意识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增强学生体质的具体措施等。因此, 通过整理历年“全国体力·运动能力·运动习惯等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 优化体育课教学、推进课外体育活动日常化、改善生活习惯、促进学校与家庭及社区的合作是日本应对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的主要策略。
2.1 优化体育课教学 2.1.1 提高体育课教学的愉悦性在保证一定运动量的基础上, 提高体育课教学的愉悦性, 对于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及增强学生体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据2013年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调查, 小学生和初中生的体质水平与其对体育课教学愉悦性的认知具有密切关联性(图 1)。
![]() |
图 1 日本中小学生体质水平与其对体育课教学愉悦性认知的关联性[7] Figure 1 The cognitive relevance of physical quality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pleasantn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Japan |
由表 1可以看出, 2013年日本有超过7%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尤其是有超过1/4的初中女生认为体育课“不快乐”或“比较不快乐”。即日本要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 需要改善中小学生对体育课教学愉悦性的认知。为此, 近年日本有众多中小学采取了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增加使用辅助教学器材等措施, 以此提高学生对体育课教学愉悦性的认知。据2014年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调查:86.8%的小学和85.2%的初中采取了增加学生互相传授学习经验的措施; 77.2%的小学和60%的初中采取了增加学生模仿学习的措施; 73.4%的小学和44.2%的初中采取了增加使用辅助教学器材的措施; 15.1%的小学和25.1%的初中采取了学生观看自己技术动作视频的措施[8]。
![]() |
表 1 日本中小学生对体育课教学愉悦性的认知[7] Table 1 The pleasantn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Japan |
学生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的要领, 是体育课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措施。2009年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调查结果显示, 小学生和初中生的体质水平与其在体育课上掌握技术动作要领的程度具有密切关联性(图 2)。
![]() |
图 2 日本中小学生体质水平与其在体育课上掌握动作要领程度的关联性[9] Figure 2 The cognitive relevance of physical quality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level of mastery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Japan |
由表 2可以看出, 2009年日本有超过10%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尤其是有超过1/5的初中女生认为在体育课上“未掌握”或“基本未掌握”技术动作要领。换言之, 日本要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 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在体育课教学中掌握技术动作要领的程度。为此, 近年日本有众多中小学采取了改善教学方法的措施, 以此促进学生在体育课教学中能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要领。据2014年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调查:94.7%的小学和93.4%的初中采取了强化教师运用个别指导法的措施; 58.9%的小学和58.2%的初中采取了组织体育教师接受指导方法培训的措施; 33.2%的小学和49.1%的初中采取了运用影像教材的措施[8]。
![]() |
表 2 日本中小学生在体育课教学中掌握技术动作要领的程度[5] Table 2 The level of essentials of performan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Japan |
由于体育课教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 强化体育课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衔接,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行为的习惯, 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据2009年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调查, 小学生和初中生的体质水平与其在课外活动中运用体育课学习成果的程度具有密切关联性(图 3)。
![]() |
图 3 日本中小学生体质水平与其在课外运用体育课学习成果程度的关联性[5] Figure 3 The relevance of physical quality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level of the results of extracurricular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Japan |
由表 3可以看出, 2009年日本有超过30%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尤其是有超过50%的初中女生认为在课外活动中“不运用”或“基本不运用”体育课的学习成果。换言之, 日本要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 需要进一步提高体育课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衔接。为此, 近年日本众多中小学采取了丰富体育课教学内容、改善课外活动内容等措施, 以此强化体育课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衔接。据2014年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调查, 34.8%的小学和49.8%的初中采取了推进体育课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的措施[8]。
![]() |
表 3 日本中小学生在课外运用体育课学习成果的程度[5] Table 3 The results of extracurricular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Japan |
增加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是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的有效措施。2009年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调查结果显示, 小学生和初中生的体质水平与其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密切相关(图 4)。
![]() |
图 4 日本中小学生体质水平与其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的关联性[5] Figure 4 The relevance of physical quality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time students spend in their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each day in Japan |
由表 4可以看出, 2009年日本有超过9%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尤其是有超过30%的初中女生平均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不足1h。换言之, 日本要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 需要格外关注这些“运动时间过少的学生”。为此, 近年日本有众多中小学在体育课教学中针对“运动时间过少的学生”采取了诸多措施, 以此培养其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据2013年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调查:针对“运动时间过少的学生”, 36.5%的小学和31.3%的初中在体育课教学中采取了体验运动乐趣的措施; 29.7%的小学和24.8%的初中在体育课教学中采取了激发运动欲望的措施; 27.9%的小学和22.3%的初中在体育课教学中采取了强化个别指导措施; 19.7%的小学和22.7%的初中在体育课教学中采取了提高体育锻炼意识的措施[7]。
![]() |
表 4 日本中小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10] Table 4 The time students spend in their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each week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Japan |
据2014年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调查, 作为推进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日常化的重要措施——引导学生加入体育俱乐部, 可有效增强中小学生的体质(图 5)。为此, 近年日本有众多中小学将引导学生加入学校和社区的体育俱乐部作为推进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日常化的重要措施。
![]() |
图 5 日本中小学生体质水平与其是否加入体育俱乐部的关联性[8] Figure 5 The relevance of physical quality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fact whether students join sports clubs in Japan |
日本青少年儿童参加学校和社区体育俱乐部活动的传统由来已久。例如, 1977年日本初中男女生加入学校体育俱乐部的比例分别达到65.3%和56.1%, 2014年为73.6%和52.4%[11-12]。另外, 自1987年以来日本小学生加入“日本体育少年团”(由日本体育协会于1952年开始创办的社区体育俱乐部)的比例持续维持在10%左右[13-14]。近年日本中小学生加入“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由日本政府于1995年开始创办的社区体育俱乐部)也逐渐趋于常态化。据调查, 2014年“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在籍会员人数达130多万人, 其中小学生和初中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4.3%和7%[15]。然而, 由表 5可以看出, 目前日本仍有较多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尚未加入学校和社区的体育俱乐部。
![]() |
表 5 日本小学生和初中生加入体育俱乐部情况[10] Table 5 The conditions of sports club joining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Japan |
由于引导学生加入体育俱乐部可以有效增强学生体质, 为此近年日本有众多中小学采取了加强学校体育俱乐部建设、鼓励学生加入学校和社区体育俱乐部、加强与社区体育俱乐部合作等措施。据2013年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调查:88.9%的小学和60.3%的初中为指导学校体育俱乐部活动的教师设定了津贴发放制度; 77.4%的小学和23.9%的初中增加了学校体育俱乐部的活动时间; 17.2%的小学和37.1%的初中采取了促进学生加入学校和社区体育俱乐部的措施; 9.4%的小学和8.3%的初中与社区体育俱乐部建立了合作关系; 2.8%的小学和18.2%的初中为学校体育俱乐部聘请了外部指导者[7]。
2.3 改善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青少年儿童保持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这也是增强其体质的重要措施。例如, 2010年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调查结果显示, 小学生和初中生的体质水平与其吃早餐情况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图 6)。
![]() |
图 6 日本中小学生体质水平与其吃早餐情况的关联性[16] Figure 6 The relevance of physical quality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condition of their breakfast eating in Japan |
近年,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电子产品的普及, 日本青少年儿童不按时吃早餐、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过长、睡眠时间过少等不良生活习惯问题也愈发突出。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调查, 2012年日本1/4以上的小学生和初中生每天花费在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超过了3 h(表 6)。换言之, 日本要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 需要对其生活习惯进行干预。为此, 近年日本有众多中小学采取了开展健康生活周活动、面向学生和家长定期开展科普讲座、向家长发放健康生活宣传册等措施。据2014年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调查, 77.7%的小学和55.9%的初中采取了改善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措施[8]。
![]() |
表 6 日本中小学生生活习惯[17] Table 6 The living habit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Japan |
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 不仅需要学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同时也需要家庭和社区给予积极协助。据2010年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调查, 即使是增加与家人谈论体育话题的频度也有助于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图 7)。另外, 增加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频度同样也可以有效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
![]() |
图 7 日本中小学生体质水平与其和家人谈论体育话题频度的关联性[16] Figure 7 The relevance of physical quality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talking frequency of the sports issues with their family members in Japan |
由表 7可以看出, 2010年日本有超过12%的小学生和初中生未曾与家人谈论过体育的话题。而且, 调查结果显示, 2010年日本有超过1/3的小学生和初中生未曾参加过社区的体育活动[16]。由此可见, 日本要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 不能仅仅依靠学校, 还需要家庭和社区积极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 近年日本有众多中小学采取措施加强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 以此促进社会在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据2014年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调查, 86.3%的小学和50.9%的初中采取了学校体育设施对社区开放的措施; 61.5%的小学和36.6%的初中针对学生家长进行了家庭体育重要性的宣传; 47.3%的小学和43.9%的初中采取了与社区合作增加学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机会的措施[8]。
![]() |
表 7 日本中小学生与家人谈论体育话题的频度[16] Table 7 The talking frequency of the sports issues with their family members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Japan |
为应对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的局面, 近年日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要求学校加强体育工作。为了促使学校积极采取措施强化体育工作, 日本还在2011年通过颁布《体育基本法》将推进青少年儿童体育发展规定为学校的一项“义务”。从中可以看出, 为促使学校重视体育工作, 日本不仅采取了行政措施, 还运用了法律手段。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 以权利义务的方式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18]。在国家主权范围内, 法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其实际效力一般也高于其他社会规范——诸如道德规范、宗教规范、行政规范、社会组织规章等[18]。由于通过国家立法将推进青少年儿童体育发展规定为学校的一项“义务”, 日本的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必然难以背负“违法”的责任而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由表 8可以看出, 2011年颁布《体育基本法》后, 日本小学生和初中生平均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足1 h的人数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由此可见, 日本通过国家立法将推进青少年儿童体育发展规定为学校的一项“义务”, 为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 |
表 8 日本中小学生平均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足1 h的人数比例[10] Table 8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spends less than 1 hour each week o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Japan |
由于体育课教学质量与青少年儿童体质水平具有密切关联性, 近年日本的中小学在改善体育课教学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促使日本中小学围绕增强学生体质积极改善体育课教学的原因, 主要是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08、2009年颁布了新版中小学体育《学习指导要领》, 并在2011、2012年正式付诸实施。
《学习指导要领》是日本文部科学省依据《学校教育法》制定的中小学教育课程的国家标准, 相当于我国的课程标准[19]。根据日本《学校教育法》的规定, 《学习指导要领》具有法律效力。为此, 《学习指导要领》的执行情况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例如, 2006—2007年, 日本各大新闻媒体对部分高中脱离《学习指导要领》不开设公民、地理历史、保健体育等非高考科目课程的“违法行为”进行了广泛报道, 由此导致800多名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负责人受到了处罚[20]。由于执行情况受到广泛关注, 推行强调增强学生体质的新版中小学体育《学习指导要领》后, 日本的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为了“不违法”, 必然会围绕增强学生体质而采取措施对体育课教学进行改革。以中小学生对体育课教学愉悦性认知情况为例, 近年日本小学生和初中生认为体育课“快乐”和“比较快乐”的人数比例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表 9)。由此可见, 日本通过推行新版中小学体育《学习指导要领》对中小学体育课教学进行改革, 为促进体育课教学在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 |
表 9 日本中小学生对体育课教学愉悦性认知的情况[10] Table 9 The cognitive conditions of the pleasantn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Japan |
为应对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的局面, 近年日本中小学显著加强了与社会的合作。促使日本中小学积极强化与社会合作的原因, 主要是近年日本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政策要求学校在改善青少年儿童体质方面要加强与社会的协作。例如, 2011年颁布的《体育基本法》就明确规定:“学校、体育团体、家庭及社区必须相互协作推进体育尤其是青少年儿童体育的发展。”而且, 《体育基本计划(2012—2022年)》也将“促进家长对青少年儿童体质重要性的理解”和“地方政府要推进学校与体育团体之间的合作”规定为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的主要措施。
与我国情况类似, 日本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的原因, 不仅与教育因素有关, 还与社会、家庭、环境、体育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21]。即日本要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 不能仅仅依靠学校, 还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密切配合。由于近年日本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政策有效地推进了学校与社会的合作, 社会在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方面发挥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与2010年相比, 2015年日本小学生和初中生与家人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得到了明显改观(表 10)。
![]() |
表 10 日本中小学生与家人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10] Table 10 The joining frequency of sports activities with their family members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Japan |
从日本应对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的具体策略可以看出, 这些策略的选择和确定主要是依据“全国体力·运动能力·运动习惯等调查”的结果。即自2008年开始实施的“全国体力·运动能力·运动习惯等调查”是日本为了科学、合理地应对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而采取的具体措施。要解决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问题, 需要探索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的规律, 这是因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 人们只有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 造福人类”[22]。日本实施的“全国体力·运动能力·运动习惯等调查”, 不仅检测青少年儿童的体质状况, 还对影响青少年儿童体质的因素进行分析, 从中归纳出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的规律, 为全社会提供参考依据。2015年日本有97.9%都道府县(相当于中国的省)和63.9%市区町村(日本最基层的地方行政单位)的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全国体力·运动能力·运动习惯等调查”的结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10]。由此可见, 日本通过实施全国性的体质调研探索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的规律, 为科学、合理地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4 对我国的启示 4.1 通过国家立法加强学校体育近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法规, 旨在通过加强学校体育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例如, 《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年)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年)均明确提出: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增强学生体质。然而, 截至目前我国出台的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法规并未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据2014年对山西省大同市16所小学和9所中学的调查, 除课间操外, 大部分学校基本不安排课外体育活动[23]。导致此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政策法规的法律效力不足。我国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法规, 主要是以行政法规的形式颁布, 执行过程中法律效力明显不足, 难以有效约束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行为[24]。为此, 2013年5月6日《中国青年报》专门以《学校体育难入地方政府法眼》为题, 对我国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法规缺乏约束力的现状进行了专题报道。由日本的经验可以看出, 通过国家立法将推动青少年儿童体育发展规定为学校的一项“义务”, 可以有效促使学校重视体育工作。因此, 我国应采取国家立法的措施, 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法规提升至国家立法高度, 以法律的形式“强制”要求学校在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2 发挥立法的引领作用, 强化体育课教学体育课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改善和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的重要途径。为此, 近年我国明确要求中小学要“开足上好体育课”。例如, 《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2006年)就明确提出:“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 开足上好体育课, 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深化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目前我国管理和评价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的重要依据。该课程标准对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的课时作出了明确规定。然而, 截至目前我国仍有较多的中小学不能按照国家的规定开足体育课。导致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开课不足固然有多方面的的原因, 诸如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 但其中一个重要现象值得反思, 即学校违反国家的规定削减或挤占体育课时。据2014年对上海市20所中学的调查, “有47.9%的初中生和36.8%的高中生反映其学校的体育课‘经常’或‘有时’被其他科目课占用”[25]。可见, 对于我国的中小学而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严重缺乏必要的权威性和约束性。由日本的经验可以看出, 通过国家立法赋予课程标准必要的法律效力, 可以发挥立法的引领作用, 对于推动中小学开足、上好体育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应借鉴国外的经验, 通过国家立法赋予课程标准必要的法律效力, 提高课程标准的权威性和约束性, 以此改善我国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的现状, 从而促进体育课教学在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3 出台相关法律政策, 提高社会参与度近年, 为应对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的局面, 我国也在强调学校要与社会加强合作, 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例如, 《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年)就明确提出:“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然而, 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 截至目前, 社会在改善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据《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公布的数据, 2014年我国6~19岁青少年儿童在校外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及参加人数的比例依次为:“由同学、朋友、同事自发组织”(48.5%)、“自己练习”(16.6%)、“参加校内项目俱乐部”(11.5%)、“与家人一起”(7.4%)、“参加校外体育兴趣班”(7.3%)和“参加业余体校”(6.1%)等。可见, 为增强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 还需要社会给予积极配合并发挥更大的作用。由日本的经验可以看出, 为促使社会在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政策推进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故我国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出台相关法律政策, 推进学校与社会的合作。
4.4 完善体质调研内容, 提高措施的科学性我国自1979年开始组织实施“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 并在1987年确立了“五年一大测”的调研制度[26]。另外, 教育部还在2002年建立了覆盖14个省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 每2年对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1次监测[26]。我国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青少年儿童体质调研制度和体系。
据教育部公布的资料, 目前我国实施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包括检测项目和问卷调查2个部分内容, 主要调查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及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等。从公布的历次调研结果可以看出, 我国实施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主要是对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而对于影响青少年儿童体质的因素缺乏深入分析。即该调研在探索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规律方面尚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日本的经验可以看出, 通过全国性体质调研对影响体质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归纳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的规律, 对于保障青少年儿童体质措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具有积极作用。因此, 我国应借鉴日本的经验, 进一步完善学生体质调研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的规律。
[1] |
刘静, 李相如. 亟须加快建立校外体育辅导员制: 日美英德等国争相发展青少年体育[N]. 中国体育报, 2016-01-22(7)
(![]() |
[2] |
日本文部科学省.
文部科学白書:平成26年度[M]. 東京: 日経印刷株式会社, 2015: 281.
(![]() |
[3] |
山下玲香, 石川恭, 都築繁幸. 体力向上の取り組みの実践から見た子どもの体力低下に関する一考察[J].
教科開発学論集, 2014(2): 186 (![]() |
[4] |
馬場宏輝. 子どもの体力向上に関するスポーツ政策の変遷と課題:学校、家庭、地域連携モデル構築の検討[J].
仙台大学紀要, 2008, 39(2): 181 (![]() |
[5] |
日本文部科学省.
子どもの体力向上のための取組ハンドブック[M]. 東京: スポーツ·青少年局, 2012: 10-194.
(![]() |
[6] |
日本文部科学省.
文部科学白書:平成21年度[M]. 大分県: 佐伯印刷株式会社, 2010: 258.
(![]() |
[7] |
日本文部科学省.
全国体力·運動能力、運動習慣等調査結果:平成25年度[M]. 東京: スポーツ·青少年局, 2014: 31-89.
(![]() |
[8] |
日本文部科学省.
全国体力·運動能力、運動習慣等調査結果:平成26年度[M]. 東京: スポーツ·青少年局, 2015: 126-175.
(![]() |
[9] |
日本文部科学省.
全国体力·運動能力、運動習慣等調査結果:平成21年度[M]. 東京: スポーツ·青少年局, 2010: 32-80.
(![]() |
[10] |
日本文部科学省.
全国体力·運動能力、運動習慣等調査結果:平成27年度[M]. 東京: スポーツ庁政策課学校体育室, 2016: 14-190.
(![]() |
[11] |
中澤篤史. 学校運動部活動の戦後史:実態と政策の変遷[J].
一橋社会科学, 2011(3): 33 (![]() |
[12] |
日本中学校体育連盟. 加盟校調査集計[EB/OL]. [2016-09-25]. http://njpa.sakura.ne.jp/kamei.html#h26join
(![]() |
[13] |
日本体育協会.
スポーツ少年団の将来像[M]. 東京: 日本スポーツ少年団, 2009: 21.
(![]() |
[14] |
日本体育協会. スポーツ少年団登録状況[EB/OL]. [2016-09-25]. http://www.japan-sports.or.jp/club/tabid/301/Default.aspx
(![]() |
[15] |
日本文部科学省.
平成26年度総合型地域スポーツクラブに関する実態調査結果概要[M]. 東京: スポーツ·青少年局, 2016: 5.
(![]() |
[16] |
日本文部科学省.
全国体力·運動能力、運動習慣等調査結果:平成22年度[M]. 東京: スポーツ·青少年局, 2011: 24-89.
(![]() |
[17] |
日本文部科学省.
全国体力·運動能力、運動習慣等調査結果:平成24年度[M]. 東京: スポーツ·青少年局, 2013: 25-77.
(![]() |
[18] |
吴祖谋, 李双元.
新编法学概论[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16-17.
(![]() |
[19] |
李淑文, 史宁中. 日本新订高中数学学习指导要领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12(8): 72 (![]() |
[20] |
松原悠. 「未履修問題」に対する学習者の意見:新聞記事の分析から[J].
教育制度研究紀要, 2013(8): 40 (![]() |
[21] |
日本文部科学省. 子どもの体力の低下の原因[EB/OL]. [2016-09-25]. 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0/gijiroku/attach/1344534.htm
(![]() |
[22] |
阮立本. 试论体育规律[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2(1): 10 (![]() |
[23] |
毛立新. 中小学应保证学生锻炼时间[N]. 人民政协报, 2014-12-29(6)
(![]() |
[24] |
杨成伟, 唐炎, 张赫, 等. 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有效执行策略研究:基于米特-霍恩政策执行系统模型的视角[J].
体育科学, 2014, 34(8): 58 (![]() |
[25] |
唐文玲, 王娟. 中学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现状实证研究:以上海市20所中学为例[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4, 38(6): 93 (![]() |
[26] |
马军. 中国学生健康状况监测及学校卫生监测体系建立[J].
中国学校卫生, 2015, 36(7): 9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