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安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455000, Henan, China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然而, 在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 太极拳正面临着严重的价值迷失。加强对太极拳本质内涵的研究,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找回文化自信的时代所需, 是人类应对身心健康状况日益下降和精神缺失的内在“呼唤”。随着太极拳运动普及程度的提高, 标准化、科学化、娱乐化影响了太极拳的发展方向, 甚至达到了玄虚化的程度; 加上太极拳理精法密, 派别众多, 致使学者“毕生不能穷其数, 历世不能尽其法”[1]265。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所言:“振叶以寻根, 观澜索其源。”尽管关于太极拳本质内涵的文献已相当丰富, 但仍不能做到脉络清晰、一气贯通。
关于太极拳的本质内涵,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有所描述:“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 不能豁然贯通焉。”其中的“着熟”“懂劲”和“神明”构成了太极拳进阶的主题框架, 也是太极拳运动的核心体系。王宗岳仅简要说明了“着熟”“懂劲”和“神明”三者之间存有递进关系, 并未具体阐述三者的本质内涵及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长期以来, 人们已经习惯于把“着熟”等同于拳套和招法的熟练, 把“懂劲”理解为掌握劲力的方向、大小和角度, 对“神明”更是敬而远之。王宗岳曾明确指出, 三步功夫是可以豁然贯通的; 然而, 对三者如何贯通、贯通的基础条件是什么, 均未说明。张义敬等[2]111则认为, 手法无论如何熟练, 都不是通向“懂劲”的桥梁。那么, “懂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为此, 本文试图从本体论角度出发, 以“气”为媒介, 将“气本论”作为切入点, 并从当前社会的现实出发, 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探讨太极拳的本质内涵, 综合统筹太极拳的法理体系, 把太极拳的发展和研究继续向纵深方向推进。
1 太极拳“气本论”的阐释 1.1 关于“气”本质的认识“气”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命题。古人认为, 宇宙万物都由气产生, 气聚则生, 气散则亡; 所谓“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同时认为人体也是由气组成的, 气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动的能量源泉:“气者, 人之根本也, 根绝则茎叶枯矣”(《难经·八难》)。“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孟子不仅认为气至大至刚, 无孔不入, 充塞于天地之间, 是连接宇宙万物的纽带; 而且还从蓄养的实践层面阐述了气与生命的关系——养吾浩然之气, 可与天地同寿。至宋明时期, 以张载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学者, 提出“太虚即气”, 建立了以气为宇宙本根的“气本论”哲学思想体系。张载把宇宙构成分为3个主要层次:太虚⇆气⇆万物。太虚之气聚而为气, 气聚而为万物; 万物散而为气, 气散而为太虚[3]。张载从“气本论”的角度出发, 针对形而上和形而下两大领域, 提出一以贯之的主张, 用”气“来统一形而上与形而下、有与无, 亘古未有其人[4]。张再林[5]则认为, “意”与“气”均具有本体论的地位和意义, 二者实际上异名同谓; 因此, 主张“意”“气”一体, “气”即“意”, 二者在实质上并无本质的差别。综上所述, 前人对“气”的不同描述, 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看, 实际上把“气”等同于“道”的存在状态, “道”本身就是虚无之“气”, “道”“气”一体, “气”是本源之“道”的代名词。
“气本论”是一种唯物主义研究范式, 这种以范畴为核心的本体论研究范式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6]。然而, 对“气”本质的解读, 一直存在着唯物和唯心2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从本体论的角度看, “气”显然不同于呼吸之空气。从管子的“身之充”之气, 到孟子的“浩然”之气, 显然都与“形之君”的“心”有关。“气也者, 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 心斋也”(《庄子·人世间》)。“在天为气者, 在人为心”(《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中一》)。“心”等于知觉之气, 是主观的精神。“虚”是气的特征, 是心斋的结果。由此可见, 治气可养心, “心”与“气”是相通的。“气无所不入, 水无所不出于经。虚无柔弱, 无所不通。无有不可穷, 至柔不可折。以此推之, 故知无为之有益也。”[7]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也提及:“何谓气?即天行健一个行字, 天体至健而所以行, 此健者气也。”他认为此气“不滞不息, 不乖不离, 不偏不倚, 即是中气”。陈鼓应[8]则更加直接地指出, 气即是高度修养境界的空灵明觉之心。由此可见, 心气相依, “气”即明觉之“心”。人的内气是先天具有的, 人们因为后天的劳动取代了先天的内气使用, 在长久的生活过程中, 其先天的内气因此而变成潜在的能量, 由于先天的内气长时间未被调动利用, 所以未能有效地增长壮大, 而一旦练习者能够掌握正确的方法修炼, 这一潜在的高能量就会又被激发出来[9]。
综上所述, “气”即明觉之“心”, “心”即知觉之“气”, “气”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觉知的内在心理体验。“气”的运行以有形之“身”为载体, 以无形之“心”为动力, 心气相依, “心”平则气“和”, “心”与“气”密不可分。“气”是人体本自具有的一种能量, 虽然无法直观看到, 却客观存在着, 对人体机能具有养护作用。
1.2 太极拳与“气”的关系“理根太极, 故名曰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图说》), 太极拳是在中国太极哲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运动实践。太极为天地未分之前, 混而为一的元气。黄裳[10]认为:“夫太极, 理也; 阴阳, 气也。理气合一, 而天地人物生矣。理气合一, 而圣贤仙佛之丹成矣。”太极即一气, 一气即太极, 时阴时阳, 活活泼泼, 其气洋溢于四体之中, 浸润于百骸之内, 无处不有, 无时不然, 内外一气, 流行不息, 开合自然, 中无停滞[11]。孙禄堂[1]178认为:“太极拳本一理, 一理者, 即太极拳术起点腹内中和之气, 太极是也。”由此可见, 理气不二, 太极拳“理”等同于“气”, 与宋明理学家理气关系论保持一致。太极拳盖养先天之气, 非运后天之气也。运气之功, 流弊甚大, 养气则顺乎自然, 日习之养之而不觉, 数十年后, 积虚成实, 至大至刚, 至用之时, 则曲蓄其劲, 以待发, 既发则沛然莫之能御也。人之健壮者, 气必深长; 人之薄弱者, 气必短促[12]。“打拳以运气为主”(《陈氏太极拳图说》), “气”是太极拳的核心内容。由“气本论”可知, 宇宙万物皆由“气”所生, “气”等同于“理”, 是“道”的存在状态; 那么, 太极自然也归于一气, 太极即气, 太极的本质即先天混元之“气”。太极即理, 以太极为本体的太极拳, 以人体为中介, 以心行气, 以气运身, 以后天之身, 练先天之“气”, 以“气”为本根, 实现“拳”“道”合一。因此, 太极拳的本质并不是养生或格斗, 而是通过有形之体“明理、证道”的实践途径。
释教讲“元觉舍利”, 道教讲“抱元金丹”, 儒家讲“浩然正气”, 中医讲“真气、气化”, 武术讲“内练一口气”, 虽是说法不同, 其道理却是相近的, 都是力求强健人的机体, 顾本保命[13]。武禹襄所说的“直养而无害”的“气”, 正是孟子所说的“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 这种气不是外在的东西, 而是一种内在的、与人的道德相联系的“正气”[14]。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中的气与太极拳中所讲之气皆为人体内在先天之元气。人自赋性含生以后, 本藏有养生之元气, 不仰不俯, 不偏不倚, 和而不流, 至善至极, 是为真阳, 所谓中和之气是也[1]180。太极拳乃中和之气, 为人之本原, 周流于四体之内, 浸润于百骸之中。也有学者称其为能量流, 太极拳练的就是这股“能量流”。在太极拳中, 无论理、心、意、神都必须通过气得以体现, 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最后都归结到一个“气”字[15]。太极拳要求“气遍周身不稍滞”“勿有断续处, 勿有凸凹处”, 皆言气之运行, 是“以心行气”的状态。所谓的“能量流”即流通的气脉, 扩充到身外的“生物场”即气场, 这一切都是在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形成的一种身心体验, 意到气到, 意即是气, 意气不二。
综上所述, “心”即“理”, “理”即“太极”, “太极”即“气”, “气”即觉知之“心”, 太极拳与气在“心”“理”和“道”的层面实现了统一, 皆以“道”为终极旨归。在太极拳体系中, “气”是人体本自具有的一种能量, 在意识的引导下, 能够对人体机能起到养护作用。“气”是内心的一种体验, “气”以“心”为体, “心”以“气”为用, 理气相依, 心理不二, “气”的运行与“心”有着密切的关系。太极拳是修心之法, 以“拳道合一”为终极旨归, 太极拳的本质即“一气流行”的身心觉知状态[16]。在太极拳练习中, 意到即气到, 气遍周身即意识遍布全身, 即身心的自我觉知。因此, 从本质上看, 太极拳以“心”为载体, 借助于“气”的形式, 最终达到“明理、证道”“与道合一”的终极目的。
2 太极拳“着熟”的“气”本质解析 2.1 “着熟”——“化而裁之”变化之气“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太极拳论》)。由于习惯使然, 大家普遍认为“着熟”就是拳式动作的熟练掌握, 更有甚者, 把“着熟”等于“招熟”。然而, 招式的熟练就能渐悟“懂劲”吗?如果仅把“着熟”等同于技术熟练, 显然, 技术的熟练和后续的“懂劲”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当然, 如果把“懂劲”简单地理解为能够判断对方的力量, 只要招式熟练确实能够掌握对方来力的大小、方向和角度, “招熟”是可以上升为“懂劲”的, 但这个“劲”仅指“力”而言, 而不是真正的太极拳“劲”。杨澄甫认为, 真正的太极拳内“劲”是在意识的能动作用下, “气血流注, 日日贯输, 周流全身, 久久练习”而达到的结果, 是“意”与“气”血互相作用的结果, 是内在的心理体验, 与力和肢体动作无必然联系。显然, “着熟”是以“意”导“气”, 通过“气”脉畅通而获得内劲的符号象征, 招式、手法的熟练不是得太极拳内劲的必要途径; 因此, 不能简单地把“着熟”等同于招法的熟练。
那么, “着熟”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知觉运动得之后, 方能懂劲”(《八门五步用功法》)。“先求自己知觉运动, 得之于身, 夫而后懂劲然也”(《固有分明法》)。由此可见, “懂劲”是建立在“知觉运动”基础上的, 人身先天固有之“知觉运动”的获得才是“懂劲”的直接原因; 所以, “着熟”的本质理应是一种“先天自然之能”的获得, 而不是招式的熟练程度。另外, “着”有接触、觉知的意思, 这也是“着熟”而不是“招熟”的原因; “熟”即得心应手、心手合一、心能忘手。王芗斋[17]认为, “拳拳服膺谓之拳”。太极拳的本质并不在于有形的招式, 而是发自内心的诚敬、清净和慈爱, 是在实修实证中“默而识之”的一种身心体验[18]。“着熟”是以找回本自固有的先天知觉为标准, 拳式动作的熟练只是获得知觉运动的一种方式, 并不是获得知觉运动的必要条件。“运而知, 动而觉, 不运不知, 不动不觉”。只要能够求得知觉运动, 实现心手合一、气无所滞的状态, 所有的方式、方法都应属于“着熟”的范畴, 逻辑上也符合“太极无法, 动即是法”的说法。
“着熟”是太极拳的语言符号, 形容“气”脉畅通的程度, 并不专指具体的拳套和招式的熟练。由前文可知, “心”即“气”, “心”“气”相依, “气”即明觉之“心”, “心”即知觉之“气”, “气”本质上等同于自我内在的心理知觉, 本能的觉知与“心”和“气”密切相关,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而求知觉为练习太极拳之法。所以, “着熟”是指代“气”无所滞的“身心合一”状态, 以寻回先天知觉运动的“着熟”以行“气”、运“身”为载体。厘清“着熟”为“气”的本质定位, 有利于摆脱有形拳架的束缚, 才能以“气”为媒介, 渐悟“懂劲”, 进而合“道”。
2.2 “着熟”的检验标准——“四两拨千斤”“着熟”是太极拳练习中的初级阶段, 然而, 太极拳毕竟是一项实践性运动, “着熟”二字只是一个笼统抽象的概念符号, 技术动作娴熟也是个体的主观感受, 无法对“着熟”程度做出客观评价。那么, 具体对着熟检验的标准是什么呢?因为知觉运动的获得是“着熟”的本质, 而觉知运动即以“心”觉“身”、一“气”流行的过程。“心者, 形之君也, 而神明之主也”(《荀子》), 古人认为人是由“身”和“心”组合而成的, “心”为一身之主宰, “身”“心”之间的关系就成了检验太极拳进阶的标准。整体和谐、无为不争是道家思想的特征, “不丢不顶”“一团和气”是太极拳的指导思想; 所以, 太极拳“着熟”的检验标准即为一种“心手合一”、“气”脉畅通无碍、没有凸凹断续、随曲就伸的不对抗状态, 在推手中, 无论外界信息如何变化, 始终保持心手协调一致, 不丢不顶、沾黏连随, 内在保持一团和气, 无有片刻停滞。“化而裁之, 存乎变”(《周易·系辞上》), 能够化而裁之、随机应变的“着熟”, 即以“四两拨千斤”为印证的标准。
“四两”和“千斤”只是一种意象符号, “四两”代表“心手合一”、“气”血保持流通的轻灵状态, “千斤”代表各种考验手段。“四两拨千斤”只是形容一种身似流水、心不着境的无对抗状态, 并不实指重量上的“四两力”和“千斤力”, 更不能把“四两拨千斤”当作实战技法或功力的象征。“人刚我柔谓之走, 我顺人背谓之黏, 动急则急应, 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 而理为一贯”(《太极拳论》)。“四两”的状态“全在手熟, 不关心思”(《手臂录》), 一旦有主观思想的介入, 就会形成一种思想障碍, 导致“气”血流通不畅, 自然不能做到得心应手。在推手实践中, 无论面对任何手段的考验, 手上始终能够保持恒定不变的“四两”状态, 心手一体, “心手相凑而不相忘”, 才能保证全身“气”血流注, 周流全身而勿有停滞。即太极拳谚所云:“以气运身, 务令顺遂。”以不变之“四两”应万变之“千斤”, 即为能够化而裁之的“着熟”, 而不是招式的娴熟。这一过程类似于佛家在“无常”之中找“恒常”, 发现本自具足、如如不动“金刚心”的过程, 太极拳把这一磨练过程描述为“着熟”。“四两拨千斤”并不是追求实战中达到的效果, 而是练习者对自我时刻保持气脉畅通状态的磨练过程。“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如果把“四两”比作“道”, 那么“千斤”即为“魔”, 在“千斤之魔”的考验下, 能否坚守心手不离、“气脉畅通”, 是第一关“着熟”的验证标准, 也是“四两拨千斤”的真实内涵。
3 太极拳“懂劲”的“气”本质解析 3.1 “懂劲”——“推而行之”贯通之气一般认为, 太极拳的“懂劲”就是在推手中, 能够掌握对方来力的大小、方向和角度,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化解和避让。然而, 太极拳是一种不尚气血、纯任自然、主张无为的内家拳种。那么, 什么是内?李雅轩认为, 筋骨肌肉统统是外, 而人的性灵才是内。所以, 太极拳的劲是指内在的心、神、意、气的统一, 跟外力无关。那么, 该如何理解太极拳的“懂劲”呢?首先, 要理清太极拳内劲的本质含义。孙禄堂提出:“夫道一而已矣, 在拳术曰内劲。”认为拳术中的内劲即“道”的显现形式。劲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果, 是精神活动的产品, 它里面充满了意识的能量与身体的再塑, 是“身心合一”的共同创造; 陈长兴和武禹襄所讲的“气”都是“太极劲”[19]。“由着熟而渐悟懂劲”(《太极拳论》), “沾黏连随已成, 自得运动知觉, 方为懂劲”(《太极下乘武事解》)。由此可见, 太极拳内劲与“道”和“气”有着密切的联系, 内劲也是“气”的一种存在状态, 是“气”脉畅通、周流全身形成的结果, 而“气”乃知觉之“心”, 又因“道”本身就是虚无之“气”, 因此, 太极拳内劲即“身心合一”、气遍周身的内在心理体验。
“阴不离阳, 阳不离阴, 阴阳相济, 方为懂劲”(《太极拳论》), “懂劲”为阴阳二气在意识的协调作用下, 不偏不倚, 守中致和; 身心的感觉始终处于虚实之间, 无有停滞, 即使在外力的干扰下, 也从不偏执一端。“知瞻眇顾盼之视, 觉起落缓急之听, 知闪还撩了之运, 觉转换进退之动, 则为真懂劲, 则能阶及神明”(《懂劲先后论》)。“敷、盖、吞、吐四字无形无声, 是以气言, 能直养其气而无害, 始能施于四体”(《四字密诀》)。在武禹襄看来, 敷、盖、吞、吐, 皆以气而言, 核心在于“气”。综上所述, “懂”是身心自我觉知的本能, “内劲”的本质就是“流动的中和之气”, 是在意识作用下“气”血周流全身的结果。“懂劲”的本质是觉知“气”遍周身、身心内外保持中和一“气”的心理体验。因此, “懂劲”仅代表一种符号, 实际上指“懂气脉”, 在太极拳实践中体悟全“身”似流水、“心”无所住的感觉。“懂劲”不是以外求的方式感知对方之力, 而是通过返观内照觉知自我“身心合一”的过程。
“懂劲”是自我知觉运动的结果, 是一种先天固有的“自然之能”, 不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一种技术。孙禄堂认为, 所谓虚无一气, 即形意拳之内劲。如《太极拳十要》所言:“若能用意而不用力, 意之所至, 气既至焉, 如是气血流注, 日日灌输, 周流全身, 无时停滞, 久久练习, 则得真正内劲。”杨澄甫认为, 劲不是一种外力, 真正的内劲是在意识的引导下, 气遍周身的一种身心知觉体验, 是气血周流全身而形成的结果。孙玉奎[20]也强调:“劲者, 即内中神气贯通之气也。”由此可见, 太极拳的内劲即周流全身的中和之“气”, 符合“太极本一气”的逻辑理论。西方科学则解释为肌肉细胞感通内外而释放的能量, 即老子所描述的“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等同于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充塞天地的“浩然之气”。“懂劲”的“懂”即内心的觉知, 是明心的过程, 而不需要通过专门的修炼获得。“懂劲”即觉知人之本具的“中和之气”, 类似于孟子所言的“吾身浩然之气”, 本质上也是身心觉知范围的不断扩大, 即“心手合一”到“身心合一”的转化和由“小我”到“大我”的升级。把握“懂劲”为懂“气脉”的本质内涵, 才能避免陷入片面追求力量的误区, 实现“着熟”与“懂劲”2个阶段的一“气”贯通, 保持合“道”的状态, 为“无我”之“神明”提供进步之阶。
3.2 “懂劲”的检验标准——“一羽不能加, 蝇虫不能落”“着熟”是指“四两”状态的稳定性达到“不思即至”程度以后, “四两”的意象感觉会逐渐由手上扩展到全身, 这时候周身融通、身心一如、浑然广大, 全身保持有“四两”的感觉, 轻灵活泼。把全身当成一个整体, 全身即“一”, 守“一”即守全身, 守住“小我”, 身心平衡。体会气遍周身、无有停住、圆融无碍的感觉。由“心手合一”转化为“心身合一”的身心觉知状态, 即为“懂劲”, 道家形容这一状态为混混沌沌、“神炁满室”。“思想要像一盏灯满照全室一样地满照全身, 时刻都不能离了内面”[2]76。如同克里希那穆提在其《爱的觉醒》[21]一书中提及的, 没有念头的觉知是最奇特的现象, 这样的觉知是更敏锐的, 它不只用到头脑, 还用到所有的感官, 这样的觉知不是智力四分五裂的觉知, 也不是情绪, 你可以称之为全知, 你照样可以看到各种客体, 但是没有辨识的活动, 更没有经验的存在。“身若浮云, 卷舒自如, 物来触我, 我不著物”(《唱道真言》)。身心柔顺, 保持虚空, 意识在身体内自由流淌, 无有一刻停滞, 更不加任何主观的干涉, 只是用心去享受这种无意识的悠然状态。
太极功夫在行坐卧走间, 真“懂劲”后, 行坐卧走, 饮食溺溷之中, 处处留意, 刻刻在心, 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 如此方能及中乘大乘之境[22]。“夫而后才为真及神明矣。明也, 岂可日后不慎, 行坐卧走, 饮食溺溷之功, 是所为及中成大成也哉”(《懂劲先后论》)。“懂劲”以后, 身心有了主宰, 自得屈伸动静之妙, 不会出现“视听无由”的现象, 身体圆融无碍, 内气周流鼓荡, 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因此, “懂劲”的检验标准是一“气”流行、圆融无碍的“身心合一”状态, 王宗岳用“一羽不能加, 蝇虫不能落”形容这一“意气君来骨肉臣”“气遍身躯不少滞”的觉知状态。
“推而行之, 存乎通”(《周易·系辞上》)。如果“着熟”是点, 那么“懂劲”就是面, “由着熟渐悟懂劲”就是推而行之、由点到面的转化过程。“一羽不能加, 蝇虫不能落”的“懂劲”状态比“四两拨千斤”的“着熟”状态更进了一步。“四两拨千斤”属于“有”, 还有四两之“力”的存在, “拨”也属于“有为”的层面, 类似于儒家思想倡导的“刚健有为”。太极拳是以道家“尚柔无为”思想为指导的无为法, 主张“用意不用力”。“一羽不能加, 蝇虫不能落”则处于“有无之间”的层面, 类似于由冰融化为水的过程, 由儒家刚健有为的“入世”思想转向道家无为不争的“出世”思想。“由着熟渐悟懂劲”是在“无欲则刚”思想的基础上, 进一步追求“有容乃大”的精神境界。
4 太极拳“神明”的“气”本质解析 4.1 “神明”:“神而明之”虚无之气“神, 天德; 化, 天道; 德, 其体; 道, 其用。一于气而已。”(《正蒙·神化篇》)张载把“神”等同于“气”的本性。“见人所不见谓之明, 知人所不知谓之神。神明者, 先胜者也”(《淮南子·兵略训》)。“神明”是指人的精神或心灵, “神明定”即是精神清明、心灵平和安定的状态[23]。神明与心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医认为, 心为一身之主宰, 心主神明。“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道德经》)。“我”是禁锢心灵的枷锁, 只有超越自我, 进入“无我无执”的境界, 才能达到与“天地为一”。太极拳讲炼气化神, 其神不神, 无非是自己的真心真性而已[24]。由此可见, “神”不是虚妄的存在, 而是事物运动的内在本性和根源, “神明”以心为主, 指代无我无执、心神明透、一气流行的“天人合一”状态。
易学把超出形象视为高级的理论, 是指导性的法则, 这是“高超”的东西, 不是常人能认识和掌握的, 这是“神明”的核心, 即“道”, 武术界常说“由武及道”, 就是这个意思[25]。世界的本体在道, 而道的本质在气, 气的精华就是精气。“阴阳者, 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素问》)。神的阴阳变化不测, 自然离不开气, 神离气, 则不足以说明其变化及神秘莫测[26]。“神”通常与“气”连用, 称作“神气”, 神由气生, 神气相行; 气定神闲, 神敛气定。凡言气处必导向“势”, 而凡言“势”处必承气而来。金玉柱等[27]认为, 气势相通, 气为势的哲学基础, 神化之势乃后天修养之气所致。在这里, “势”应等同于“神”, 皆以“气”为载体, “势”和“神”是对同一境界的不同表述[28]。养气之学, 以道为归。十年练拳十年养气, 皆因神即是气, 气即是神, 神气本一, 养气即是养神[29]。无论是什么“道”, 都是以气为基础的, 无气即无道, 无气不生。“一”即元气, 即明觉之心, 守“一”也就是守神, 孙禄堂也把“太极”等同于“一”, 太极为阴阳未分前的合一状态; 因此, 练习太极拳要从根本的“一”上着手, 而不是在阴阳复杂变化的层面纠结不清。综上所述, “道”是“神明”的核心, “神”是“气”的内在属性, 太极即“一气”, 表现为人则为明觉之心, 太极拳“神明”的本质即“一气”流行、“天人合一”的合“道”状态。注重实修实证的道家在求道过程中, 采用了武术实践作为证道的方便法门, 而太极拳的“神明”之境充分体现了太极拳与虚无之“气”的高度契合。客观定位“神明”为“气”的本质内涵, 可有效避免太极拳落入玄虚化的误区, 使高深莫测的“神明”之境, 成为人们可以触摸、可知可行的日常生活状态, 为“拳道合一”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概念提供耦合的物质基础,
“一羽不能加, 蝇虫不能落”的“懂劲”阶段是由“有”向“无”的转化过程, 仍有“我”的存在。随着“懂劲”阶段熟练程度的提高, 这种身心的觉知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觉知范围进一步扩大, 由身内扩展到身外, 不仅能够对身体内部环境有清晰的觉知, 而且还能够兼顾到身体外部环境, 实现身体内外之间的融通。随着时间的积累, 觉知的范围逐渐达到内外合一、无内无外, 以至于最终神而明之, 可内可外、出入自由, 进入“无我无执”的全体透空之境, 这一过程即为“由懂劲阶及神明”。由此可见, “着熟”是感性认识, “懂劲”是理性认识, “神明”是本体认识[30]。太极拳3个阶段完成了由“小我”到“大我”, 再到“无我”的转化升级, 在思想上实现了由“无欲则刚”到“有容乃大”, 再到“厚德载物”境界的升华, 逐步进入“天人合一”之境。“懂劲后, 愈练愈精, 默识揣摩, 渐至从心所欲”(《太极拳论》)。当太极拳达到“神明”之境, 才能“默而成之, 不言而信”, 在实践中“舍己从人”, 实现“天人合一”“与太虚同体”, “神明”即为合“道”的状态。
4.2 “神明”的检验标准——“舍己从人”“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周易·系辞上》)。神而明之、无我无执的“神明”之境, 以“舍己从人”为印证标准。太极本是“清静无为”“一气流行”的状态。《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记载:“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气之聚散于太虚, 犹冰凝释于水”(《正蒙·太和篇》)。宇宙万物都是以“气”为同一实体的不同状态。“着熟”“懂劲”和“神明”三者本质上没有区别, 是身心不断合一的过程, 也是“先天自然之能”的恢复过程, 属于太极之“理”的不同表现形式。“着熟”“懂劲”“神明”等同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即气化的过程[31]。人体对“道”的不同体验结果, 相当于同一物质的3种不同存在状态, 如冰融化为水, 又蒸发为水蒸气的现象。“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 太极拳的“懂劲”阶段相当于“水在瓶中”, 清澈如镜、如如不动, 身心合一。“阶及神明”相当于水转化为气, “气遍周身不少滞”, “神炁满室, 莫之能留”, 当瓶中之气酝酿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溢出瓶外, 与外界融为一体, 并转化为“青天之云”, 所以, 太极拳的“神明”阶段相当于“云在青天”, 达空无之境, 一气流行, 达“天人合一”之境。“神明”之境并不是技术层面上的“谁也打不过他”, 更不是一个“天下无敌”名利之争的标签, 而是一个超越二元对立、万物无待、“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由懂劲阶及神明”相当于由水到气化过程, 由身心一如的状态上升为身心可以自由脱离的状态, 身心互不干扰, 但又能够清楚地觉知。道家(《道德经》)描述此境为“元神的自由出入”, 即“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道德经》); 而佛家(《金刚经》)描述此境为“于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不染著外物而又对外物了了分明。“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坛经》), 太极拳最终进入虚空的状态, 由“诸法无我”过度为“涅梁寂静”。在太极拳实践中, “舍己从人”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 与对方打成一片, 与自然融为一体, 身心处于虚无状态而自由流转, 类似于佛家“空”的境界, 正所谓“与太虚同体”“达天人合一之境”。由此可见, 以“舍己从人”为标准的“神明”阶段是印证太极拳功夫的最高标准, 类似于佛家普度众生的大乘佛法。
5 结束语健身养生和格斗技击是太极拳的功能, 而不应作为太极拳的本质。武术不追求“技击”, 武术追求的真谛是对“器”与“技”的更高追求, 是人心对武术意境的理解[32]。太极本一气, 一气即太极, 太极拳的本质是以“气本论”为基础的混元一气的中和状态, 练习太极拳的过程就是“先天自然之能”不断找回的过程。“着熟”“懂劲”“神明”作为一种意象符号, 分别代表太极拳进阶的3个不同阶段, 本质上则统为一“气”。太极拳的整个进阶体系皆以“气”为缘起, 虽分3层, 实为一体, 涵三为一, 表现为“气”的不同存在状态。3个层面因“一气”而豁然贯通:“着熟”指代“气”无所滞的“心手合一”状态; “懂劲”指代“气”遍周身的“身心合一”状态; “神明”指代一“气”流行的“天人合一”状态。太极即一气, “气”即虚无之“道”, 太极拳即为合“道”的文化体系。“心”即“理”, “理”即“太极”, “太极”即“气”, “气”又为觉知之“心”, 太极拳与“气”在“心”“理”和“道”的层面实现了统一, 皆以“道”为终极旨归。太极拳的本质并不是养生或格斗, 其通过有形之体, 借助明觉之“气”, 明“理”证“道”, 实现精神境界升华。
[1] |
孙禄堂.
孙禄堂武学录[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 ![]() |
[2] |
张义敬, 张宏.
太极拳理传真[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13.
( ![]() |
[3] |
陈来.
宋明理学[M]. 2版.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6.
( ![]() |
[4] |
葛艾儒.张载的思想: 1020-1077[M].罗立刚, 译.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4
( ![]() |
[5] |
张再林. 以"意"释"气":中国古代"气"概念之新解[J].
中州学刊, 2015(9): 97-105 DOI:10.3969/j.issn.1003-0751.2015.09.019 ( ![]() |
[6] |
郑济洲. "气本论"考论[J].
黑河学刊, 2016(3): 21-24 DOI:10.3969/j.issn.1009-3036.2016.03.009 ( ![]() |
[7] |
王弼.
老子道德经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23.
( ![]() |
[8] |
陈鼓应.
老子今注今译[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177.
( ![]() |
[9] |
李和生, 李聪.
太极可道:李和生传杨氏老六路内功太极拳解密[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5: 42.
( ![]() |
[10] |
黄裳.
乐育堂语录[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141.
( ![]() |
[11] |
田振峰.
太极拳讲义[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41.
( ![]() |
[12] |
于化行.
太极拳全书[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1.
( ![]() |
[13] |
齐德居.
太极拳体用论据[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3: 6.
( ![]() |
[14] |
温力.
中国武术概论[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38.
( ![]() |
[15] |
刘静.太极拳健身理论论绎[D].上海: 上海体育学院, 2003: 44
( ![]() |
[16] |
尹永佩, 姜传银. 本体论视角下太极拳"法""理"关系论绎[J].
体育文化导刊, 2018(1): 148-153 DOI:10.3969/j.issn.1671-1572.2018.01.031 ( ![]() |
[17] |
王芗斋.
"意"无止境[M]. 海口: 海南出版社, 2014: 64-65.
( ![]() |
[18] |
尹永佩, 姜传银. 论道家传统文化对太极拳思想的影响[J].
体育文化导刊, 2017(11): 49-53 DOI:10.3969/j.issn.1671-1572.2017.11.011 ( ![]() |
[19] |
田金龙.太极拳劲技理研究[D].上海: 上海体育学院, 2000: 9
( ![]() |
[20] |
孙玉奎.
孙禄堂武学思想[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6: 16.
( ![]() |
[21] |
克里希那穆提.
爱的觉醒[M]. 深圳: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06: 39-40.
( ![]() |
[22] |
二水居士.
太极法说[M].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136.
( ![]() |
[23] |
胡孚琛, 吕锡琛.
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丹道[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167.
( ![]() |
[24] |
解守德.
太极内功心法[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152.
( ![]() |
[25] |
于志均.
中国太极拳史[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5.
( ![]() |
[26] |
司马云杰.
心性灵明论:关于人文精神与心性本体论的研究[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6: 214.
( ![]() |
[27] |
金玉柱, 张再林, 李丽. 对"拳之势"的哲学论绎[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 43(4): 87-92 ( ![]() |
[28] |
蔡宝忠.
武术与文化:中国武术文化基因的构成[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89.
( ![]() |
[29] |
马国兴.
古拳论阐释续编[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37.
( ![]() |
[30] |
蓝晟.
国学与太极拳[M].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1: 57.
( ![]() |
[31] |
周伟良.传统武术训练理论论绎[D].上海: 上海体育学院, 2000: 36
( ![]() |
[32] |
王岗.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之诠释[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4(2): 57-61 DOI:10.3969/j.issn.1000-5498.2010.02.01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