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上海体育学院 中国武术研究中心,上海 200438
2. China Wushu Research Center,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养生典籍内含多种养生功法技术, 基于养生典籍进行功法技术研究, 对于养生典籍的挖掘与整理、养生功法的复原与编创, 以及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并可为“健康中国2030”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有效实施提供实践路径。活化(activation), 《辞海》释义为使分子或原子的能量增强, 化学领域是指粒子获取足够能量后由较低的基态活跃到较高能级的过程, 生物领域是指某一物质从无活性状态向有活性状态转变的过程[1]。在我国传统话语中, 基于典籍, 按照一定的原则、规则或次序对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进行复原与编创的“推陈出新”过程, 亦可看成“活化”的另一种展现形式, 即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活化。
1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活化历史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活化古已有之。《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上古有真人者, 提挈天地, 把握阴阳, 呼吸精气, 独立守神, 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 无有终时, 此其道生。”其不仅从神、息、身的角度描绘了功法习练的境界, 也初现了养生功法的雏形。战国后期《行气玉佩铭》铭文则具体记述了行气的具体方法, 西汉时期《马王堆导引图》较早地以图文形式呈现了养生功法的肢体与器械动作形态, 《引书》则对功法技术动作姿态、顺序与数量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且在技术动作完成后融入了呼吸运动[2], 至东汉中晚期《周易参同契》则将时间、方位与人体内修进行了有效结合。西晋时期《三国志》记载华佗创编“五禽之戏”, 则将导引中原有的“熊戏”“鸟戏”等单一技术动作, 编排成为完整的套路, 成为养生功法发展的里程碑。东晋时期许逊在《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导引诀》中关于“仰托一度理三焦, 左肝右肺如射雕, 东肝单托西通肾, 五劳回顾七伤调”的记载, 应为八段锦之原型。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中提到“吐气六者, 谓吹、呼、唏、呵、嘘、呬, 皆出气也”, 记述了六字吐气之诀, 该六字诀仍被现代健身气功所沿用[3]。《养性延命录》中还对五禽戏练习方法、次数与强度等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说明。发展至此,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已出现活化之痕迹。
养生功法与传统医学紧密相联。隋朝时期《诸病源候论》中针对各种病症开具了针对性的养生方导引法, 与现代运动处方思维较相近。唐朝时期,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 已开始注意功法上下、前后、左右等结构布局, 并强调将导引与吐纳等有效结合进行习练。宋元时期, 养生功法主要呈现出与中医理论紧密结合、功法日趋精简套路化以及导引术式有所创新等特点。陈抟所著《二十四气坐功导引治病图》即以中医五运六气说为依据, 按照二十四节气变化及发病规律而编创的一套导引功法, 堪称养生功法与中医理论结合之经典。至明清时期, 现存五禽戏较早的图形模式开始出现, 周履靖的《赤凤髓》与龚居中的《万寿丹书》均有记载五禽图及图解; 至清末又得见武八段的练功图, 同时在原有功法基础上, 明清时期还出现了十二段锦、十二段锦动功、十六段锦等新编功法, 这一时期易筋经也得以广为流传[3]。《修龄要旨·十六段锦法》记载, “庄子曰:吹嘘呼吸, 吐故纳新, 熊经鸟伸, 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法, 养形之秘, 彭祖寿考之所由也。其法自修养家所谈, 无虑数百端, 今取其要约切当者十六, 修参之诸论, 大概备矣”, 更是有效说明了十六段锦功法之“取其精华、推陈出新”的活化思路。
民国时期, 行气与禅定等静坐方法得以发展, 并提出了自然呼吸与逆式呼吸的呼吸方式, 蒋维乔的《因是子静坐法》等最为著名。新中国成立后, 更是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养生功法活化热潮。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由马凤阁、卓大宏、唐豪等整理完成的3套站势八段锦与坐式八段锦[4]; 由马风阁、李佩弦整理完成的3套《易筋经》功法[5]。功法技术活化在本文中可简单理解为对典籍中功法技术的复原与编创。养生功法技术被记载在不同养生典籍中, 典籍记载内容主要以功法技术内容为主。不同时期典籍虽未明确记载功法的复原与编创活化脉络, 但从不同典籍所记载的功法技术衍变亦可管窥其活化的印记。从养生思想的萌芽到功法技术动作的形成, 从功法技术动作的简单图示到功法套路的形成, 从功法套路的种类单一到不同形式功法的编创, 养生功法历史活化经验都为功法技术的现代活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2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活化现状 2.1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活化实践 2.1.1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活化理念21世纪以来, 国家体育总局主管部门就曾组织开展专门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活化工作。《关于“编创健身气功新功法”科研课题招标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6]中提出的研究目标为“通过对健身气功‘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 编创出在内容、形式和效果方面健康、科学、规范的健身气功新功法”。其中“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是指在进行功法编创前期阶段对功法技术的处理方面所采取的挖掘整理要求, 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 “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是对编创功法后期提出的操作理念, 即要求在汲取传统功法精华的同时, 对传统功法进行现代化改编, 以适应现代社会大众健身的需求。《通知》中亦指出, 编创健身气功新功法应“遵循传统气功的固有规律和现代体育科学的基本要求, 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 充分体现健身气功动静相兼、天人相应、意气形结合的项目特点; 以传统功法中健身效果明显且具有品牌效应的导引吐纳类功法为编创基础, 既要有继承, 又要有创新, 并且符合时代要求; 所编创功法应融健身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 所编创功法应简便易行、利于在广大群众中推广普及”[6]。《通知》中还明确了新功法应以传统功法为基础进行编创的思路, 并将新功法应具备的特点提炼为“动静相兼、天人相应、意气形结合”, 将新功法的内容概述为“导引吐纳类功法”, 对新功法编创原则的论述是“健身性、科学性与艺术性”, 对新功法内容挖掘整理的要求是“简单易行、利于普及”。
健身气功新编9套功法, 主要是从古代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十二段锦、大舞、马王堆导引图等典籍或文献中汲取精华后编创而成, 编创过程中或对功法技术进行了重新创造, 或在原有动作名称的基础上加以发挥, 或根据动作图示进行了技术整合与复原。9套新编功法或动或静, 或站或坐, 或器械或舞动。总体而言, 新编功法不仅简单易行、利于普及, 同时还将意、气、形进行了较好融合, 并遵循了健身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主要原则, 从养生功法技术活化历史角度而言, 已基本形成了挖整技术流程, 形成了挖整编创思路, 建立起了初步的技术活化体系。
2.1.2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活化源流纵观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发展历史, 养生功法按照动作姿势划分主要包括立功、坐功、卧功等, 按照功法技术内容又可以分为徒手、仿生、行气、器械等。在新编健身气功功法中, 易筋经是在继承传统易筋经十二势精要的基础上编创完成的, 其功法内容注重伸筋拔骨, 刚柔相济[7]; 五禽戏是以东汉名医华佗创编的五禽戏为原型, 编创完成的共十式技术动作的功法, 动作数量沿用了《养性延命录》之每戏二动的描述[8]。六字诀是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健身方法, 最早文献见于《养性延命录》, 新编六字诀将六字口诀与导引动作相结合, 形成了以六字诀吐纳法为主、动作为辅的一套导引行气功法[9]。八段锦新编功法是在古代立势八段锦基础上完成的八式动作功法, 功法技术以左右势为主, 动作名称主要沿用了古法命名[10]。
在新编5套健身气功功法中, 大舞与太极养生杖均为八式, 其余3套均为十二式。大舞是基于《路史》中“阴康氏之时, 水渎不疏, 江不行其原, 阴凝而易闭, 人既于内, 腠理滞著而多重膇, 得所以以利其关节者, 乃制为之舞, 教人引舞以利道之, 是谓大舞”的文献记载, 完成的一套以“通利关节, 以舞宣导”为特点的功法[11]。十二段锦是在挖掘“钟离八段锦法”与“十二段锦”基础上完成的融合按摩、导引、入静、存想为一体的动静结合的坐势功法[12]。马王堆导引术与太极养生杖是在参考《马王堆导引图》中的徒手导引图示与器械图示的基础上完成编创的功法套路, 马王堆导引术主要选取了《马王堆导引图》中的17个动作[13], 太极养生杖是在继承《马王堆导引图》中2幅持杖动作图示基础上完成的功法编创工作[14]。
就新编健身气功活化源流而言, 9套新编功法主要基于传统功法而展开, 同时添加了预备势与收势, 使得功法套路简单易学、自成一体而又完整统一, 便于不同人群进行习练, 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从新编健身气功整体布局而言, 徒手站势气功4套, 徒手坐势、徒手站/坐势、仿生、行气、器械等气功各1套, 布局相对较为合理、全面。
2.1.3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活化特点在健身气功新编功法中, 各种功法都有其自身特点。易筋经强调要“动作舒展, 伸筋拔骨”, 旨在通过肢体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身体扭转等实现“拔骨”运动, 达到“伸筋”的目的; 同时易筋经还是以腰为轴进行的脊柱旋转屈伸运动, 如“九鬼拔马刀势、打躬势、掉尾势”等均是进行脊柱旋转屈伸的技术动作[7]。五禽戏是以模仿动物姿势、以动为主的功法, 功法特点即在于对“形、神、意”的表达:“形”要求肢体动作要充分展现五禽之姿势, 要“演虎像虎”; “神”要求在习练功法时展现五禽之神态, 要“虎视眈眈”; “意”要求在习练功法时置于五禽之意境, 要“惟妙惟肖”[8]。六字诀是以肢体导引配合呼吸吐纳完成的以行气为特色的功法, 通过特定口型调整气息升降出入, 形成与人体肝、心、脾、肺、肾、三焦相对应的6种特定的吐气发声方法, 再配以典型而又简单的导引动作, 进而实现内壮脏腑、外健筋骨的功效[9]。八段锦是一项以腰脊为轴带动四肢运动的功法, 技术动作简单易学、上下相随、左右对称、松紧相间, 对于疏通经络、畅通气血、强壮筋骨具有重要作用[10]。
在新编5套健身气功中, 大舞是以古代舞蹈动作为基础进行编创的功法, 其主要特点是通利关节, 以舞宣导, 即通过对髋、膝、肩、肘等关节进行伸、拉、转、震、揉等方法疏通调理人体气机, 改善气血运行与通利关节[11]。马王堆导引术是以脊柱为纽带, 带动四肢与躯干进行前俯后仰、侧屈扭转、折叠开合、缩放提落的全方位身体运动, 动作编排与经络理论相结合, 意念活动与形体动作相配合, 旨在实现循经导引、疏通经络的健身目的[13]。十二段锦由动功与静功2种锻炼形式组成, 行功时要求意念随形体动作变化而变化, 即意念要集中于动作的规格、要领与重点部位上, 进而实现放松身心、安定情绪、畅通经络、防病治病等目的[12]。导引养生功十二法是一套旨在提高脏腑机能的经络导引方法, 强调“调意识以养神、调呼吸以炼气、调形体以通脉”, 技术动作均成大小不等的圆形, 动作要求“动”从旋中始, “作”从绕中停, 即“逢动必旋”[15]。太极养生杖是以杖引导肢体的运动, 功法主要通过手腕的卷旋、颈椎的屈伸和脊柱的旋转实现舒筋调脉、气血畅通等目的[14]。
新编健身气功功法各异, 所强调重点各有侧重, 易筋经以伸筋拔骨为主, 五禽戏以仿生导引为主, 六字诀以吐纳行气为主, 大舞强调以舞宣导, 十二段锦强调动静结合, 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强调经络导引, 太极养生杖以杖导引肢体, 八段锦、马王堆导引术则强调以腰脊引导肢体运动。总体而言, 各种功法导引侧重点不同, 功法特点突出, 功法特征鲜明。
2.1.4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活化内容在新编健身气功中, 八段锦、大舞、太极养生杖同为8式技术动作, 五禽戏为五戏十式技术动作, 六字诀为六式技术动作, 其余4套功法同为十二式技术动作。就技术动作而言, 十二式与八式是新编健身气功所采取的主要技术动作招式。在新编功法中, 技术动作多采用左右、上下、屈伸、旋转等结构行功。若为左右结构则先左后右; 若为上下、屈伸等结构, 技术动作练习次数多, 要重复练习。较养生典籍功法而言, 新编健身气功除整体添加起势与收势外, 每套功法技术均对各式动作练习的次数有明确规定, 在部分动作说明中还对动作方位进行精确的角度描述, 对动作或肢体的距离进行长度界定, 进一步对功法技术动作进行了规范。
新编健身气功在有关功法书籍的编写方面也较有特点:各式功法技术均详细撰写了技术动作的练习步骤与动作说明; 各套功法还对各式动作的要点、易犯错误、纠正方法、功理作用等进行了统一阐述; 技术动作不仅配以图示, 还通过虚实线箭头对动作轨迹进行标注; 在功法习练同时还配置专门的功法音乐, 音乐又分为纯音乐和口令音乐。如此, 在教学与推广中就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标准, 且通过口令提醒可避免习练者在练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遗忘技术动作等弊病。
卧势在古代养生体系中是与站势、坐势并行的三大主要姿势之一。新编健身气功功法中, 共有7套采用站势, 1套采用坐势, 1套可站可坐, 卧势在新编功法中已难觅踪影。在功法习练时, 功法技术对习练时辰与季节等的要求已较少提及, 导引养生功十二法也仅是建议行功时应采取面向南方, 清晨至户外进行导引吐纳。对于卧姿的减少, 究其因, 可能主要与当前习练者锻炼方式的转变有着较大关联。
2.1.5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活化流程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活化具有一定的程式, 这种程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就决定了健身气功功法活化的功能与效用。在《健身气功新功法丛书》中, 对功法技术活化的流程主要为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以课题招标的形式发布, 通过对投标单位进行评审, 筛选出中标单位, 以课题的形式由委托单位完成功法编创工作。在功法具体编创过程中, 课题组经过文献考证与交流探讨, 在吸纳传统功法不同流派优点的基础上进行功法基本动作编排, 并围绕功法编创工作展开观摩研讨、教学试验、科学测试等一系列流程, 一般编创过程为2~3年[7, 11]。
在功法技术活化具体流程方面, 以易筋经编创过程为例, 其中既保留了传统易筋经十二势精要, 并沿用了十二势原始名称, 又通过不同架势、意守部位、调息次数等的变化来适应习练人群的不同需求, 经过观摩研讨后对每势功法、功理进行论证修改, 在经过初步教学试验与科学测试后, 面向健身气功活动站点组织近300人进行了易筋经功法教学试验[7]。五禽戏新功法编创过程亦如此, 课题组通过一系列流程, 如对五禽戏创始人华佗故乡开展考察, 拍摄动作塑像与文物, 观看当地五禽戏名家演示, 并组织召开观摩研讨会, 邀请全国各地不同五禽戏功法流派进行功法展示等, 编创和修改了功法内容, 后在6个健身气功活动站点组织323名中老年人进行为期3个月、每周4次以上、每次1 h的教学试验[8]。健身气功·六字诀功法编创工作亦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通过咨询音韵学专家、了解六字读音发声部位、结合功法调息内在规律等研究工作, 确定五行五音、匀细柔长的系统科学择音原则, 使六字的发音规范问题得以解决[9]。六字诀新功法编创工作亦是在参考马礼堂“养气功六字诀”、医家“逍遥六字诀” “大雁六字诀”等功法基础上编创完成。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活化工作业已形成较多准则与规范, 主要沿着科学化主线进行功法技术的挖掘整理工作, 延续了功法技术的编创任务。从可持续发展与学科建构角度考虑, 如何将业已形成的准则形成理论, 以便于功法的活化科学合理, 应是功法技术活化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从更长远意义而言, 通过对活化内容、形式、流程、方法、效果评价等细节与具体操作上建立标准, 形成一套功法技术活化理论, 使得普通大众通过此方法亦可找寻适合自身锻炼的功法技术, 如此,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发展将不再是难题。
2.2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活化问题 2.2.1 养生典籍种类数目繁多, 功法技术分布广、重复多本文前期通过对上千册养生书籍进行典籍检索, 最终选取了81本养生书籍, 从中提取养生典籍共计1 277册, 后在上千册养生典籍中检索养生功法, 以被引频次多少为标准进行典籍功法提取, 共在18册典籍中选取45种养生功法内容。在对养生典籍功法内容进行统计的过程中, 发现上千册养生典籍内容着实丰富, 功法技术广泛分布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等养生典籍中, 其中一种功法可能被不同年代多次收录。
如梁代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中的主要内容在宋代张君房的《云笈七签》中均有收录。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所收录的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 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均有涉及, 只是“老子按摩法”在《遵生八笺》中被命名为“太上混元按摩法”, 功法内容除有一些不同外, 总体内容基本一致, 同时多数功法技术内容在明代邵以正等的《道藏》中也均有所涉及。从功法技术内容被收录情况看:易筋经就曾流传过单行本与《内功图说》本, 单行本则有竹友山房本、文成堂本等[16]; 五禽戏功法除《养性延命录》版本外, 还曾出现在《夷门广牍·赤凤髓》《万寿仙书·导引篇》《五禽舞功法图说》等典籍中[8]。
养生典籍收录功法技术丰富, 且数目繁多, 不同典籍所载功法也略有不同, 功法在典籍分布年代与类别上也较为广泛。总体而言, 同一功法存在不同典籍收录内容较多的普遍现象, 被收录在不同年代与类别上的典籍也多有重复, 各种典籍收录功法内容较为单一。在功法研究中, 养生典籍的权威性直接决定着功法内容的有效性, 如何对养生典籍与功法技术进行筛选, 进而选择实际应用价值较大、易于普及推广的功法等应是开展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2.2.2 典籍功法技术活化成套, 系统挖掘整理内容较少进入21世纪以来, 国家体育总局主管部门先后于2003年与2010年分别推出了4套和5套共9套健身气功功法。9套功法技术内容主要涉及《马王堆导引图》《养性延命录》等典籍中的部分内容。在数以千册的养生典籍中, 所涉及的功法理论与技术篇章更是数不胜数, 而对于养生典籍中涉及的功法技术系统进行挖掘与整理的研究较少, 较多研究仅是针对单种功法或某种理论进行功法技术挖掘与整理, 完成整理的内容多为成套功法套路。
在典籍功法技术活化方面, 《中国导引强身术》从典籍中选取了35种较有代表性、行之有效的导引术, 包括马王堆导引术、五禽戏、赤松子导引法、宁先生导引养生法、八段锦、十六段锦、易筋经十二势等, 并对各势功法进行了注释与语译, 并配有原书插图, 以便于习练者依图依译习练。张广德就在近40年间完成了《颐身九段锦》《通经活络导引术》《四十九式经络动功》等50余套功法的编创工作[15]。在当代气功发展方面, 《中国当代气功全书》就收录了20世纪90年代社会上流行的大雁功、马礼堂养气功、郭林新气功、鹤翔庄功、八卦功、内养功等各类气功达161种之多[17]。
通过对养生典籍功法技术进行挖掘整理和编创成套, 有助于推动健身气功事业的发展, 推动我国传统体育养生事业的进步, 推动对养生典籍功法技术的系统挖掘整理。健身气功是我国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作为一项运动, 仅对部分内容进行挖掘整理恐难以推动这项运动保持较快发展。应以系统化的思路加强对项目规律的探索, 以整体化的布局对项目内容进行梳理, 以现代化的视角对项目功能进行挖掘, 进而实现功法技术活化工作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2.2.3 典籍功法套路层出不穷, 功法活化程序缺乏规范养生典籍功法活化必须建立规范化的程序。如在《通知》[6]中明确指出:“功法的科学性测试保证至少200人左右的样本量, 进行为期6个月的健身效果和功法科学性检测。”而在实际完成的5套新编功法中, 则为:“通过3个月或6个月的健身气功锻炼, 练习者在恐怖、人际、抑郁、焦虑、敌对等情绪指标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由此可见,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在活化过程中基本的准则与程序规范尚有待统一, 虽然在《通知》中已经列出了相关规定, 但是尚不能形成标准, 难以适用于更大范围内的养生功法活化工作, 在有效性上就会大打折扣。
当前养生典籍功法技术活化多从社会需求、文化背景、心理机制、健身功效、养生基础等方面开展研究, 通过采用文献查阅、现状调查、观摩研讨、试验论证、满意度测试等方法与步骤来实现, 试验论证多从生理、生化、体质、心理等方面选取指标, 活化内容多以导引、行气、按摩、器械等功法为主, 活化基本原则为简便易行、利于普及, 融合健身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等特征[6]。在功法活化中:要求动作特征应符合上下贯通、左右对称; 功能特征应符合健身为主、治疗为辅; 技术特征应符合异于拳、操的模式; 习练特征应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以形为基、意气相随[18]。
关于典籍功法内容活化的程序规范, 如典籍选取的标准, 典籍活化的基本原则、主要方法、目标人群、基本步骤、功效评价、科学试验, 以及试验选取的指标与数据规范, 试验对象的筛选标准与内容等, 凡此种种, 在典籍功法活化基本程序中都应明确指出, 以便形成活化标准, 严格把控典籍功法的编创效果, 进而杜绝伪科学功法的出现。
2.2.4 典籍功法功效论证充实, 健身机制探析缺乏研究当前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研究多从3个方面论证, 包括从儒、道、释等传统哲学方面, 脏腑、经络与精气神等传统医学理论方面, 以及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现代科学方面。在传统哲学方面, 儒家主要从“中和”“仁者寿”等立场阐述, 道家主要从“道法自然”“反者道之洞”等理念阐述, 释家主要从“幻相”“妄相”等角度阐述。在传统医学方面, 精气神理论主要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等思想论述, 脏腑理论主要从人体内脏的形态与生理功能等方面论述, 经络理论则主要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等方面论述经络与养生的关系[19]。
在已有研究中, 养生功法的基础理论研究已比较成熟, 而近年来取得突飞猛进的则在养生功法的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根据对中国知网的检索发现, 自2003年以来, 健身气功期刊论文研究已达880篇之多(截至2018年3月6日)。其中进行生理与心理研究的近半数, 研究内容更是包括中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 以及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个系统疾病, 研究为养生功法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健身气功的海外推广与传播提供了科学依据。但当前研究主要为论证功法功效与科学性等, 对于功法健身机制、规律、原理等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欠缺, 对功法技术使用到的肢体部位, 技术的运动负荷, 功法习练的适宜时间等研究涉及较少。
综上所述, 当前对于功法有效性研究已渐趋成熟, 功法科学性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但对于养生功法的健身机制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 对于养生功法运动规律、运动负荷、机体调节机制与运动神经控制等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对功法的功效研究重在验证同源。养生功法动作缓慢, 非常适宜于老年人进行习练, 功法技术研究也多应用于老年人群, 但从养生功法的长远发展而言, 通过对养生功法健身机制的探索, 让功法技术适宜于不同人群习练, 对于养生功法的推广必将有所助益。
2.2.5 典籍功法套路活化众多, 基本技术体系建构缺失基本技术体系的构建是体育运动项目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当下健身气功已在全国建立成百上千个指导站, 已有数百万的习练人群, 但对健身气功习练内容与教学体系的考察发现, 当前健身气功基本技术体系的构建缺失。健身气功辅导站、教学点等的教学多以功法套路为主, 对于基本技术的教学均较少涉及, 相关著述对于功法基本技术的提炼总结较少, 从技术长远发展而言, 这种情形将会影响健身气功的项目发展。
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部门主编的《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20]是面向健身气功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教材, 其上篇为基本理论部分, 下篇为组织编创的4种健身气功。该教材涉及功法技术的唯有下篇4种健身气功套路, 其中:易筋经主要列出了5种手型、3种步型; 五禽戏则多列了2种平衡; 八段锦列出了3种手型、1种步型[20]。在新编5套功法中:马王堆导引术列出了2种手型、3种步型[13]; 十二段锦列出了4种手型、2种身型、5种呼吸方法、4种意念方法, 以及3种打坐姿势[12]; 太极养生杖列出了4种手型、6种手法与3种步型[14]。据统计, 各式功法均列出了所涉及的手型与步型等, 但缺少相对较为一致的功法基本技术内容与标准。
检索相关文献发现, 《气功标准教程》[21]同样列出了健身气功4种功法, 以及养生补气益寿功、舒心平血功、四十九式经络动功等套路。《传统体育养生教程》[19]中列出了针对调身的3种方法、针对调息的4种方法, 以及针对调心的5种方法, 还列出了静功功法、动功功法、按摩拍打功法以及按摩手法等。以上方法作为传统体育养生入门基础, 在教材中集中列举介绍, 已形成功法基本技术的雏形, 但在技术方法指向方面仍有待明确。总体而言, 当前各种教程与教材中, 基本技术内容已比较全面, 但分布与归类有待统一规范、基本技术有待系统梳理、功法技术有待严格筛选等仍是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构养生功法基本技术体系是一种较好的解决办法。
3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活化未来 3.1 进行典籍功法横向纵向比较, 建构养生功法技术筛选标准基于养生典籍进行功法技术活化研究首要的内容应是对典籍与所载功法进行筛选, 可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进行。如对于养生典籍与功法技术的筛选, 在横向层面可通过对比同一时期各种不同版本的典籍与所载功法的权威性进行筛选, 在纵向层面可对不同时期同一典籍不同版本或同一功法不同典籍进行筛选。横向层面筛选可根据近现代书籍引录情况或综合评价进行衡量; 纵向层面筛选可对不同时期的同一版本的完整度、新颖度、典型性等进行筛选, 完整度较好且兼具典型性的典籍或典籍功法技术应是技术活化的首选。
在对养生典籍与功法技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 如能形成一定的标准或准则, 功法技术活化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应会有所提高。筛选标准的建立首先会提高功法筛选的效率, 提升功法技术活化的科学性与技术应用的实效性。对于养生典籍与功法技术筛选首先应遵循适应性原则, 即选择的典籍功法技术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以古代功法中卧势为例, 现行新编功法中已基本摒弃这种姿势; 其次, 应遵循完整性原则, 即典籍功法技术动作记述越完整, 在功法技术活化时难度就越小, 如典籍功法技术内容严重缺失, 功法活化时对技术动作、姿势等就需要重新设计, 自主性虽大, 但传统性就会欠缺; 再次, 功法技术活化还应遵循典型性原则, 即所选取典籍与功法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为编创工作做好铺垫。在实际典籍功法筛选中还应结合横向与纵向进行综合比较与考量, 以便于编创更为科学合理的功法技术。
3.2 系统挖掘整理功法技术规律, 建构养生功法技术处方系统我国传统体育数目众多, 仅目前流传的养生功法就有上百种, 但在众多的养生功法中, 如何通过较为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呈现无疑成为当下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研究发现, 各套功法中技术动作在运动姿势、运动方向、运动内容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对养生典籍功法技术进行规律探寻, 找到功法技术之间的共性, 挖掘功法健身规律与诊治规律, 通过对规律的把握进而构建典籍功法技术处方库与数据库系统, 在一定程度上应使功法技术变得更为简单易行, 普通大众可根据处方数据自行选择内容进行习练。这也将大大提高健身效率, 减少社会指导员或教习人员的配备, 增加全民健身配送工程内容, 加快全民健身工程建设步伐。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现代科技手段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人们乐意接受这种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主管部门围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了“编创健身气功功法运动处方”招标工作任务, 以加强养生功法技术活化工作。纵观当下主要研究, 以软件工程学等方法进行系统构建已经成为主要的手段, 而系统构建在体育领域研究中涉及内容也较为丰富, 但在当前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系统构建中, 仅有部分研究[22]略有涉及。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处方数据系统构建可通过技术动作碎片化实现, 即对功法技术功效与针对病症等进行数据挖掘, 构建出功法技术系统, 而大众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健身性或治疗性、成套或单个技术动作进行针对性练习。
3.3 规范典籍功法技术活化程序, 建构养生功法技术理论框架养生典籍功法技术活化工作由来已久, 既有来自于官方统一组织的功法活化, 也有部分教习者根据自身习练经验, 在典籍的基础上完成的功法编创。由官方统一组织的功法活化会制定基本准则以实现功法活化的科学性, 而由个体完成的功法编创较多情况是对自身习练经验的总结, 在科学性与有效性方面就难以评价。根据现有典籍功法技术活化经验, 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功法技术活化程序, 将有助于实现功法技术活化的标准化管理, 保证功法技术教学的科学有效。通过对活化原则的制定, 以确定功法技术活化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通过对活化内容的确定, 以实现功法技术活化主体的有效性; 通过对活化方法的确定, 以实现功法技术活化成果的科学性; 通过对活化目标的确定, 以厘清活化过程的意义与价值, 避免活化过程中出现低级错误, 从而实现整个活化过程的科学性。
传统养生功法数以千计, 新编健身气功9套功法自然是当前健身气功的主要授课内容, 而在实际的功法技术教学中, 只是固定套路的教学自然显得缺少活力。活化程序标准的确立有助于保证功法活化的科学性, 有助于个体根据活化程序实现功法技术的编创, 有助于永葆养生功法技术的创新力。规范功法技术活化的基本程序, 建立功法技术活化理论框架既是现实需求, 同时也是功法技术长期发展的需要, 但基本程序的确立并非短时期内可一蹴而就。已经提出的标准只是基于现实情况结合未来发展走向而完成, 顺应时势不断对活化标准与程序进行补充完善亦是活化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总体而言, 典籍功法技术活化程序理论框架的建构应基于现实, 而又高于现实, 既能满足当下需求, 又能实现习练者的深层次体验。
3.4 论证功法技术内在健身机制, 建构养生功法技术科学体系对新编健身气功与健康促进研究成果的分析可见, 当前研究在健身效应机制方面主要集中于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与抗衰老功效等, 临床康复效果方面主要集中于对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症等的预防与康复研究, 以及健身气功对锻炼者的积极心理影响方面[23]。纵观当前国内外关于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研究, 多集中于对养生功法的功效考察方面, 以及对于病症的康复与干预等, 对于养生功法技术所完成的消耗量、所参与的骨骼肌肉组织、功法技术效果的机制如何等均研究较少, 且较多研究集中于养生功法的效果验证, 而对于养生功法产生疗效的机制、各功法完成肢体的差异、各功法对于不同疾病的干预效果等内容均有欠缺。与此同时, 尽管通过科学试验印证功法的疗效应成为当前养生功法研究的主流与趋势已无可争议, 但如果缺少对养生功法基本内容的探析, 也许会引发试验之功法是否为“真功法”之困惑。
养生典籍功法技术体系应是完整的体系, 在缺少对功法技术基本健身机制的探讨的情况下, 仅对功法技术功效进行反复验证只会导致功法技术的盲目自信。当习练者不能找到适合自身习练的功法, 习练的功法技术不能实现试验中所论述的效果时, 潜在的与已经存在的习练人群必将流失。只有在对典籍功法技术健身机制、习练效果进行充分验证的情况下, 才能为习练者提供最切合实际的习练功法, 实现习练者的锻炼目标, 进而编创新的功法技术以适应新的人群、目标。典籍功法技术健身机制与健身规律的探索既是展示养生功法科学性的路径, 同时也是探索未来功法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3.5 提炼典籍功法主要技术内容, 建构养生功法基本技术体系通过对已有功法教材进行比对发现, 养生功法基本技术的缺失是功法体系构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新编健身气功功法中虽列出了部分手型、步型等, 但列出的基本技术内容是基于单套功法提出的, 针对性较强, 部分不具备普适性。对相关功法基本技术进行统计后发现, 功法技术姿势包括站姿、坐姿、卧姿等近30种, 基本技法包括摩法、摇法、振法、鼓法、按法、挽法、拓法与举法等共计85种, 常用技法包括闭目、暝心、叩齿、握固、凝神、鸣天鼓、咽津、伸腰、叉手、去枕等10余种[24]。根据相关的研究成果, 如能根据养生功法需要对以上内容进行挖掘整理, 对基本技术内容进行提炼, 建立起养生功法基本技术体系, 应是建立健全养生功法技术体系最为有效的路径与方法。
对功法基本技术内容进行提炼是构建功法技术体系的可行性途径, 对功法基本技术的总结提炼、去粗取精是现代科学方法的重要体现, 基于传统功法构建的基本技术体系才有根基, 在普及与开展中才会存在技术基础。基本技术体系的构建是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科学发展的基础, 是习练者进行科学练习的基本前提。现行以功法套路为基础进行的教学活动, 不利于习练者进行新的功法技术动作学习, 基本技术教习的缺失很难使习练者体会到循序渐进的教学程序, 一定程度上也会打击习练者的学习兴趣。不同种类功法的特点不同, 习练要领亦存在差异, 缺少基本技术学习基础的习练者在面对新型特点与内容的功法时, 就会形成一定的障碍。功法套路内容虽然不同, 但功法基本技术大致相同。首先进行功法基本技术的学习, 既是帮助初学者进行基本技能的学习, 也是帮助已经完成基本技术学习者最快完成新功法、新套路学习的有效途径, 同时也是区别初学者与勤习者的主要手段, 让勤习者能够感受到一定的优越性, 让初学者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因此, 功法基本技术体系的建立是功法习练的根基, 是促进功法未来发展的核心。
4 结束语传统体育养生现行研究多集中于养生理论方面, 对于养生典籍缺少系统梳理, 加强养生典籍功法技术研究应是未来传统体育养生发展的重点。养生典籍中所载功法多分布于不同时期的各类典籍中, 同一功法在同一时期也会存在不同版本。对不同版本与不同功法典籍进行系统梳理, 选出较具典型的功法内容进行标注、释义、复原与编创等将有助于丰富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 有助于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内容的丰富与完善, 有助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 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奠定基础。
[1] |
吕瑞花, 覃兆刿. 基于"活化"理论的科技名人档案开发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5(4): 4-7 ( ![]() |
[2] |
高大伦.
张家山汉简《引书》研究[M]. 成都: 巴蜀书社, 1995: 39.
( ![]() |
[3] |
李志庸.
中国气功史[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32-323.
( ![]() |
[4] |
《八段锦》编写小组.
八段锦[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77: 12-41.
( ![]() |
[5] |
《易筋经》编写小组.
易筋经[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77: 14-21.
( ![]() |
[6] |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关于"编创健身气功新功法"科研课题招标的通知[EB/OL].[2018-06-13].http://www.doc88.com/p-904972810466.html
( ![]() |
[7] |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
健身气功·易筋经[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1-11.
( ![]() |
[8] |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
健身气功·五禽戏[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1-19.
( ![]() |
[9] |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
健身气功·六字诀[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1-25.
( ![]() |
[10] |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
健身气功·八段锦[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3-7.
( ![]() |
[11] |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
健身气功·大舞[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0: 3-9.
( ![]() |
[12] |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
健身气功·十二段锦[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0: 3-11.
( ![]() |
[13] |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0: 6-16.
( ![]() |
[14] |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
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0: 3-12.
( ![]() |
[15] |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0: 1-22.
( ![]() |
[16] |
方春阳.
中国气功大成[M]. 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220.
( ![]() |
[17] |
吴昊.
中国当代气功全书[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 1-453.
( ![]() |
[18] |
石爱桥, 项汉平, 张明亮, 等. 健身气功·易筋经新功法的编创及其成效初探[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9(4): 47-49 DOI:10.3969/j.issn.1000-520X.2005.04.015 ( ![]() |
[19] |
邱丕相, 蔡仲林, 虞定海.
传统体育养生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2-148.
( ![]() |
[20] |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
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 1, 162-291.
( ![]() |
[21] |
杨柏龙.
气功标准教程[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 81-273.
( ![]() |
[22] |
杨慧馨.中老年人太极拳健身运动处方研究[D].上海: 上海体育学院, 2011: 95-100
( ![]() |
[23] |
曹云, 杨慧馨. 新编健身气功与健康促进研究综述[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4, 32(3): 93-96 DOI:10.3969/j.issn.1008-2808.2014.03.020 ( ![]() |
[24] |
范铜钢.养生典籍功法技术挖掘整理研究[D].上海: 上海体育学院, 2016: 48-11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