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上海健康医学院 体育教学部,上海 201318;
3.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上海 200438
2.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 Shanghai 201318, China;
3.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Sport and Health Industry,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幸福产业及朝阳产业, 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全球城市产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能有效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吸引力, 已成为衡量城市综合实力及评判全球城市排名的重要指标[1]。在全球城市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 很多城市以发展体育产业作为差异化竞争战略, 促进城市融入全球城市网络, 参与全球化进程, 获取新力量, 实现跨越式发展。201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本市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围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战略目标,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推动体育产业集聚化、融合化、品牌化, 增强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使体育产业成为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力量, 在上海加快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全球城市进行排名至今, 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城市一直处于全球网络体系的第一集团。日本城市研究所发布的2017年“全球城市实力指数”(GPCI)报告显示, 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稳居前4位, 成为全球其他城市竞相追赶的对象。同时, 这4座城市在体育方面也处于全球最高水平, 具有举办赛事级别高、体育人口众多、体育产业发达等特征, 在全球体育城市排名中也稳居第一集团。因此, 以上述4座城市为参照, 识别与量化上海体育产业发展在哪些方面存在多大差距, 将有利于加快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进程。
1 研究背景(1) 在全球体育城市排名方面, 目前权威性高、应用范围广的标准有2种。①由英国Sportcal公司发布的全球体育城市指数(GSI Cities Indices)。该指数采用一套标准方法对申办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情况展开综合分析, 通过测算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的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反映全球体育城市排名。②由Ark sports和Sport Business公司发布的世界顶级体育城市(Ultimate sports cities awards)评价标准。该评价标准以城市承办赛事的适应程度为依据, 对赛事保障力、赛事影响力、赛事吸引力、赛事组织力、赛事传播力进行分析, 通过评测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经济社会的综合影响反映世界顶级体育城市排名。
(2) 在全球体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方面, 学界的研究视角可归纳为趋同论、参照论、动态论和路径论4种。①趋同论。鲍明晓[2]在归纳纽约、伦敦、巴黎等全球城市在体育领域所呈现的共性特征基础上, 结合全球体育城市内涵、形成路径, 构建了以体育基础设施、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媒体为一级指标的全球体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②参照论。李先雄等[3]以美国有关体育城市的评价标准、世界顶级体育城市的评选指标为现实依据, 对相关指标进行理论分析, 总结提炼出包括经济条件、体育人口、体育赛事、体育文化、国际化体育组织及体育制度6个一级指标的国际体育城市指标体系。③动态论。陈林华等[4]在梳理国内外体育城市历史沿革的基础上, 结合世界城市指标体系及体育强国指标体系, 构建了反映我国本土特征、时代特色的国际体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城市综合实力、体育城市综合实力、体育资源及品质、体育产业实力4个一级指标和34个具体指标。④路径论。和立新等[5]认为, 积极发展体育赛事和体育旅游是促进全球体育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 构建全球体育城市指标体系应从体育赛事和体育旅游这2个核心变量入手, 在分析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互动发展对构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作用的基础上, 设计了包括体育赛事、体育旅游、国际体育中心城市3个维度和21个具体指标的指标体系。
(3) 在全球城市体育产业指标体系构建方面, 目前学界针对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指标体系做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区域层面, 如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6-12]和区域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12]。在城市层面, 体育产业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较少。李琳等[13]以都市层面为切入点, 基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采用德尔菲法构建了包括6大要素22个具体指标的中外都市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并对中外17个城市进行实证评价。
以上文献为全球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形成了重要铺垫, 但这些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理论研究多, 实证分析少; 综合研究多, 具体研究少; 指标体系研究多, 实现路径研究少。仅有的围绕全球城市展开的体育产业研究也存在研究维度单一、指标量化难度大、数据来源权威性不强、检验对象国际代表性偏弱等缺陷。因而, 本文在参考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拟构建全球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指标体系, 对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和上海等城市进行实证分析, 探寻上海与以上4座全球城市的差距, 提出上海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努力方向, 为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提供理论依据。
2 全球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计算 2.1 全球城市体育产业内涵全球城市理论体系是研究全球城市体育产业的理论基础和理解全球城市体育产业内涵的逻辑起点。在全球城市理论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有Friedmann的“全球城市假说”、Sassen的“全球城市三部曲”以及Castells的“全球流动空间理论”。Friedmann[14]认为, 全球城市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并发生同频共振, 国际影响力是衡量全球城市的重要标准; Sassen提出全球城市具有全球性辐射功能、全球资源配置功能, 能够集聚大量跨国公司总部, 提供全球性服务, 实现对全球经济的中心控制作用; Castells则认为, 全球城市作为全球城市网络的关键节点是高级服务生产和消费连接过程的中心[15]。
有关全球城市体育产业研究中, 学界分别从影响力、吸引力、保障力等视角对其内涵进行诠释。如鲍明晓[2]认为, 职业体育、体育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奥运会、男子足球世界杯赛的全球影响力逐步提升, 国际体育组织的全球体育影响力及控制力与日俱增, 在全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立新等[5]通过构建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验证了体育赛事和体育旅游能够正向推动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尹永佩等认为, 体育产业是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的新兴产业, 举办奥运会、男子足球世界杯赛等大型体育赛事能全面推动城市的全球化进程。肖焕禹等则从全球城市体育产业国际吸引力的视角出发, 认为全球城市作为体育资源的集聚中心, 通过举办国际体育赛事等活动, 对体育企业、体育媒体、体育观众等体育产业利益相关者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欧洲体育城市评价重在体现体育产业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功能, 城市体育资源保障力成为城市评选活动的重要依据。
由此可见, 全球城市体育产业是指该城市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控制、集聚、配置体育产业资源的能力, 在城市产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并能激活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
2.2 全球城市体育产业理论模型基于全球城市体育产业的内涵, 全球城市体育产业的要素体系被分解为三大子系统:体育产业国际影响力、体育产业国际吸引力、体育产业资源保障力。
2.2.1 体育产业国际影响力体育产业国际影响力是全球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指标, 主要反映体育产业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情况, 直接影响体育产业发展效率和效益。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城市而言, 该指标能反映出新兴城市追赶甚至超越发达国家全球城市的速度与步伐。体育产业国际影响力包括体育市场主体国际影响力和体育事件国际影响力2个方面。①体育市场主体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动力, 其国际影响力水平决定体育产业主动配置全球资源的话语权。体育中介组织、体育赛事公司、体育媒体等体育市场主体融入国际体育市场将强化全球体育资源控制力, 拉动体育产业价值链向高端迈进, 占据全球体育市场网络制高点, 极大提升体育产业附加值及国际知名度, 进而促进城市提升国际地位。②体育事件尤其是大型国际体育事件作为全球城市的重要特征, 具有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能力, 其国际影响力水平深刻影响国际体育组织、国际体育企业的关注度以及举办地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度, 进而影响体育资源的国际化配置能力。因此, 进行体育产业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必须考虑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影响。体育市场主体影响力主要包括全球最具价值职业体育俱乐部数量、全球著名体育经纪公司数量、全球著名体育媒体数量、全球具有影响力运动员数量等。体育事件国际影响力包括奥运会举办数量、男子足球世界杯赛举办数量等。
2.2.2 体育产业国际吸引力体育产业国际吸引力直接体现了体育产业的综合实力, 与体育产业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集聚及配置能力高度相关, 由体育企业总部吸引力、体育组织吸引力及国际体育事件吸引力3个评价指标组成。①体育企业总部吸引力是体育总部经济功能中心通过吸引体育人力资源、体育赛事、体育资本、体育科技等国际体育产业资源的流动、集聚, 体现集聚体育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资源的能力, 其直接反映了体育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同时国际高端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极大提高体育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 进而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及国际知名度。②体育组织吸引力是城市作为体育交流平台与国际体育单项组织之间的交流密度、合作程度的能力, 其直接影响了运动项目的普及、推广、创新及国际化水平。国际体育事件吸引力直接反映城市承办赛事的适应性能力, 城市举办赛事的级别、数量及效益直接影响该城市在全球体育城市中的排名。③体育企业总部吸引力主要包括吸引最有价值体育商业品牌公司总部、最具创新性体育公司总部等的能力; 体育组织吸引力包括吸引国际性体育组织、著名职业体育总部等的能力; 国际体育事件吸引力包括促进国际重大赛事举办、最有价值赛事排名提高等的能力。
2.2.3 体育产业资源保障力体育产业资源保障力是指城市在体育产业发展上的资源保障力度, 体现了体育产业发展必备的基础要素保障条件, 主要包括场地设施资源保障力、体育科教资源保障力、体育产业组织保障力3个部分。其中:场地设施资源保障力包括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标志性体育场馆数量; 体育科教资源保障力包括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体育类院系数量及国际体育论文发表数量; 体育产业组织保障力由商业性体育俱乐部数量和群众性体育俱乐部数量衡量。以上指标作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支撑, 直接反映了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丰富城市内涵、打造城市名片、赋能城市活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城市而言, 该指标作为追赶全球城市的动力源泉, 能反映出与发达国家全球城市之间的差距。另外, 为有效比较五大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能力, 基于数据可得性的原则, 本文仅选取体育场馆数量衡量场地设施资源保障力, 选取足球俱乐部数量衡量体育产业组织保障力。
2.3 全球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上述全球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要素体系分析框架为基础, 以目的明确、系统科学、层次分明、联系紧密、便于量化和应用为原则, 分4个步骤构建全球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指标体系:①将构成全球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要素体系的三大子系统确定为一级指标; ②深度分析一级指标, 剖析一级指标各组成部分, 并将其确定为二级指标; ③分析二级指标的内涵和外延, 选取相应的三级指标; ④整理统筹各级指标, 初步形成指标体系。
为确保全球城市体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有效, 需要运用科学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和完善。本文采用德尔菲法对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12名体育产业领域专家进行2轮问卷调查, 具体流程如下:①以全球城市体育产业理论模型为基础, 以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为依据, 以研究相关文献为前提, 形成“全球城市体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评议表(第1轮)”; ②对专家进行问卷调查, 得到专家咨询结果, 对回收的咨询结果进行指标变异系数的统计分析, 得到专家对各指标的认同一致性情况; ③依据第1轮专家咨询结果, 再次深入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 调整不合格指标, 重新制订全球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并将第1轮咨询结果总结和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反馈给第1轮专家, 得到第2轮专家咨询结果; ④对第2轮专家咨询结果做效度检验。经过上述步骤, 最后形成了由3个维度、3个层次、16个因素组成的全球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 1)。
![]() |
表 1 全球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weight of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in global cities |
对同一层级各元素运用1~9标度法, 构建判断矩阵, 进行两两比较分析。对各层级n个元素a1, a2, …, an进行两两比较分析时, aij为元素i对元素j的主导地位, 以此表示元素i在上一级要素中的重要地位, 其中, aij>0且aij=1/a11。表 2各子目标层判断矩阵显示, 体育产业国际影响力在全球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最高, 体育产业国际吸引力位居第二, 体育产业资源保障力最低。
![]() |
表 2 各子目标层判断矩阵 Table 2 Judgment matrix of subtarget layer |
运用方根法计算判断矩阵的权重向量, 步骤如下。
(1) 将判断矩阵每行元素相乘, 得出
$ {M_i} = \prod\limits_{j = 1}^n {{a_{ij}}} $ |
(2) 计算Mi的n次方根, 得出:
$ w_{i}=\sqrt{M_{i}}, $ |
同时得出新的向量
$ \boldsymbol{W}=\left(w_{1}, w_{2}, \cdots, w_{n}\right)^{\mathrm{T}} $ |
(3) 对向量W进行规范化处理, 得出:
$ g_{1}=w_{1} / \sum\limits_{i=1}^{n} w_{i}, \quad \boldsymbol{G}=\left(g_{1}, g_{2}, \cdots, g_{n}\right)^{\mathrm{T}} $ |
其中, 向量G为评价权重向量。
(4) 分别将指标层各指标权重乘以相对应的各子目标层、准则层指标权重, 算出综合指标权重(表 1)。
3 五大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3.1 数据来源本文指标层原始数据来源如下:Sportcal发布的《全球体育城市影响力指数报告》(Global Sports Impact Cities Index)、Sport Business发布的《终极体育城市研究报告》(Ultimate Sports City)、shanghairanking网站、福布斯(Forbes)网站、国家统计年鉴及五大城市体育统计年鉴、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GAISF)及各单项体育联合会网站、维基百科、外文期刊数据库、ESPN官网等。
3.2 综合评价计算步骤(1) 指标选取:假设全球城市数量为n, 指标数量为m, 则xij表示为全球城市i的第j项指标的数值。
(2) 需要采用标准化方法对各评价指标作无量纲化处理, 得出
$ x_{i j}^{\prime}=x_{i j}-x_{j} \delta_{j} $ |
其中:xij′为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全球城市i第j项指标的数值; xj为全球城市第j项指标的均值; δj为全球城市第j项指标的标准差。
(3) 为了避免负值和极端值影响评价结果, 通过平移坐标系对指标数据进行非负化处理,
$ Y_{i j}=x_{i j}^{\prime}+b $ |
坐标系平移幅度用b来表示, 坐标系平移后的新指标数值用Yij表示。
(4) 计算评价结果:
$ Z_{i}=G_{i} Y_{i j} $ |
其中:Gi为各指标权重; Zi为AHP法所确定的各个指标的评价值。
3.3 实证结果对五大城市体育产业发展各指标的真实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结果见表 3。根据表 2各指标的综合权重和表 3中各指标数据, 运用评价公式, 计算出五大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整体得分及各子目标层得分, 结果见表 4。
![]() |
表 3 五大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各指标标准值 Table 3 Standard values of indicators for sports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five cities |
![]() |
表 4 2017年五大城市体育产业发展各子目标层得分 Table 4 Scores of each sub-target level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in five major cities in 2017 |
从表 4显示的五大城市体育产业综合实力看, 截至2017年末, 伦敦的体育产业发展实力以2.68分名列第1, 领先第2名纽约17.5%;纽约、巴黎、东京分别位列第2~4位。值得注意的是, 纽约和巴黎的体育产业发展综合实力相差不大, 主要原因在于这2个全球城市在体育产业发展3个维度中都有其突出亮点, 体现了它们在体育产业发展上的独特风格。上海的体育产业发展实力以1.21分排名最后, 仅为伦敦的45%, 低于第4名东京约39%, 其整体水平与4座全球城市相比, 差距很大。虽然上海的体育产业发展较其他全球城市尚有很大差距, 但这正体现了上海未来发展的潜能。
3.3.2 五大城市体育产业发展各子目标层实证结果从表 4显示的五大城市体育产业发展各子目标层得分及排名情况看, 伦敦在这3项指标排名中均处于第一集团, 其中, 体育产业国际影响力和体育产业资源保障力排名中处于首位, 体育产业国际吸引力排名处于第3位; 巴黎在体育产业吸引力方面排在五大城市之首; 纽约的体育产业国际影响力、体育产业国际吸引力和体育产业资源保障力的发展相对比较均衡; 上海体育产业国际吸引力、体育产业资源配置力分别超过东京及纽约排在第4位, 体育产业国际影响力排名最后, 且落后第4名高达79.8%, 这充分说明上海体育产业国际吸引力已达到全球城市的水平, 但体育产业国际影响力还非常薄弱, 与4座全球城市存在巨大差距。
(1) 体育产业国际影响力。在体育产业国际影响力方面, 伦敦排名第1, 纽约紧随其后, 巴黎、东京分列第3、4名, 上海最弱。
就体育市场主体国际影响力而言, 美国作为职业化体育高度发达的国家, 建立了面向全球市场的生产要素配置体制机制, 吸引了全球著名的运动员、经纪公司, 促进了体育传媒的发展, 同时也提升了职业俱乐部的市场价值。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城市, 其职业体育同样高度发达。纽约是五大城市中拥有全球价值排名前50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最多的城市, 如纽约洋基、纽约尼克斯、纽约巨人、纽约喷气机、布鲁克林篮网、纽约大都会等俱乐部, 其中纽约洋基俱乐部排名全球第2。除此之外, 纽约还拥有4家全球十大体育经纪公司、2名全球百大运动员以及NBC、FOX、ABC 3家全球著名体育传媒公司。统计结果显示, 在体育产业体育市场主体国际影响力的4项指标中, 上海得分全部为0, 与4座全球城市差距巨大, 这与上海职业体育的国际化发展处于较低水平密切相关。体育市场主体国际影响力的缺乏是制约上海体育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 对标纽约等全球城市, 紧跟国际体育产业发展新趋势, 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 有效打通各类国际体育优质资源进入渠道, 提升上海体育产业体育市场主体国际影响力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赛事经济的发展水平作为全球体育城市排名的重要评价指标, 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奥运会、男子足球世界杯赛等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体育赛事, 4年举行1次, 属于稀缺体育资源, 市场配置价值极高, 在赛事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已经成为全球城市的“标配”。积极承办奥运会、男子足球世界杯赛等综合性国际顶级体育赛事, 不仅能够反映主办城市的综合实力, 还能积极扩大主办城市的全球影响力。伦敦和巴黎分别已经举办或将举办夏季奥运会的数量达到3次, 与美国洛杉矶一起成为全球举办夏季奥运会最多的城市。东京早在1964年就成功举办了1届夏季奥运会, 并将于2020年举办第2届夏季奥运会, 与希腊雅典一起成为举办2次夏季奥运会的城市。纽约是4个全球城市中唯一没有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 但它也曾是2012年夏季奥运会的候选城市之一。此外, 4座全球城市均举办过男子足球世界杯赛, 其中巴黎举办过2次, 伦敦、纽约、东京各举办过1次。唯独上海举办奥运会、男子足球世界杯赛的次数为0, 远远落后于其他4座全球城市。由此可见, 以4座全球城市为标杆, 研究并推动申办奥运会、男子足球世界杯赛的相关工作, 应成为上海市建设体育赛事之都、国际体育城市的主攻方向。
上海的体育产业国际影响力与4座全球城市相差巨大, 并且差距还在逐渐扩大。努力提高上海的全球体育城市排名将成为其追赶其他全球城市的主要任务。
(2) 体育产业国际吸引力。在体育产业国际吸引力方面, 巴黎以0.66分排在首位, 其后依次是纽约、伦敦、上海、东京。体育产业国际吸引力由体育企业总部吸引力、体育组织吸引力、国际体育事件吸引力3部分组成。
在体育企业总部吸引力方面, 纽约、伦敦作为顶级全球城市吸引了众多实力强劲的跨国体育集团总部, 如设在纽约的耐克、MLB媒体公司和YES Network总部, 总部设在伦敦的Sky Sports。这些大型体育集团公司总部通过各类经营业务, 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集聚、配置了大量体育资源, 为区域乃至全球体育产业注入了强大活力, 激发了产业发展潜力, 提升了产业发展质量。纽约还是在全球范围内最能吸引体育创新企业总部入驻的城市。根据Fast Company发布的2018年“世界最具创新力公司”排行榜, 总部位于纽约的NBA凭借打造便捷的观赛渠道、完善的赛事媒体内容制作技术等科技及运营模式位列第10, 是最具创新力的体育公司。前10家最具创新力的健身公司中, 智能健身服务商Peloton、健身媒体内容制作商Well+Good、动感单车工作室SoulCycle等5家公司均坐落于纽约, 为纽约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支撑与智力支持。由此可见, 纽约在体育企业总部吸引力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其成功经验值得上海参考。
在体育组织吸引力方面, 伦敦、巴黎和东京吸引了众多国际体育组织总部, 其中, 总部设在伦敦的国际体育组织有3家: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国际业余拳击协会、国际网球联合会。巴黎和东京各有2家:国际航空联合会和国际帆船联合会总部设在巴黎; 国际合气道联合会和国际柔道联合会总部设在东京。这些城市吸引国际体育组织总部落地, 深化了城市与国际体育单项组织的合作, 加强了国际体育交流平台的建设, 促进了运动项目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 带动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全球化进程。另外, 职业联赛作为全球体育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 围绕赛事门票、电视转播权、赞助与广告权交易, 运动员经纪, 衍生产品开发, 职业俱乐部和球队主场运营等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完善的经济循环圈。职业联赛总部作为该经济循环圈的决策中心, 其总部所在地一定程度上表征了城市的吸引力。在4座全球城市中:纽约是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美国职业篮球联盟和美国职业冰球联盟总部所在地; 伦敦、巴黎和东京分别是英国足球超级联赛、法国足球甲级联赛和日本足球J联赛的总部所在地。唯独上海没有吸引一家著名职业体育总部入驻。由此可见, 上海对国际体育组织和著名职业体育总部吸引力严重不足; 提高上海对国际体育组织和著名职业体育总部的吸引力亦成为未来提升上海体育产业吸引力的主要目标。
在国际体育事件吸引力方面, 巴黎在五大城市中表现最好, 2017年共举办了9场世界顶级赛事, 涵盖了自行车、网球、橄榄球、赛车、赛马、田径等项目; 上海也有不俗的表现, 举办了7场国际体育赛事, 排名第2。国际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产品, 具有产业链长、关联性高、覆盖范围广的特征, 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处于引领地位。举办国际体育赛事不仅能够有效带动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传媒、体育旅游等体育产业相关业态的发展, 同时还能够助推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它既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引导城市空间合理布局、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也有利于树立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全球曝光率和国际影响力。虽然上海在2017年举办了7项国际体育赛事, 但除一级方程式赛车公开赛之外, 其他赛事的级别相对不高。此外, 一级方程式赛车公开赛共持续3 d, 且正赛的比赛时间不超过2 h, 而在巴黎、伦敦纽约举办的网球公开赛持续2周, 这更能吸引赞助商及观众的注意, 更加有利于提升城市吸引力。因此, 上海在继续保持并增加全球体育赛事举办数量的同时, 也应努力提高举办赛事的级别。
(3) 体育产业资源保障力。在体育产业资源保障力方面, 伦敦以2.83分排名第1, 高出第2名约82%, 并且在体育产业资源保障力的4个指标得分也均为第1。其他4座城市的该项得分相差不大, 上海以微弱优势超越巴黎位居第3。体育产业资源保障力由场地设施资源保障力、科教资源保障力、体育产业组织保障力3部分组成。
英国作为很多现代运动项目的发源地, 有着得天独厚的体育资源优势。在场地设施资源方面, 伦敦是5座城市中拥有标志性体育场馆最多的城市。伦敦为了举办奥运会、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等大型赛事以及支撑职业足球发展, 共建设了20个标志性体育场馆, 其中包括9个专业足球场、3个橄榄球场、2个综合性场馆、2个板球场、2个专业网球场、1个田径场和1个排球馆。在科教资源方面, 伦敦拥有软科全球体育类院系学术排名前200名的学院数量多达5家, 排在前100名的有2家, 如布鲁内尔大学、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 科教资源数据也排在5座城市首位。在体育产业组织方面, 伦敦拥有西汉姆联、水晶宫、切尔西、沃特福德、阿森纳和热刺6支英超足球俱乐部, 是英超职业足球俱乐部最多的城市, 其中阿森纳和切尔西也在全球排名前50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榜单中。除此之外, 伦敦在2017年贡献的体育科研成果数量也位于全球体育城市之首。伦敦在体育产业资源保障方面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已成为其他城市的学习参照和追赶目标。
近几年来, 上海体育产业资源保障水平整体已经达到全球城市的发展水准。例如, 上海拥有11家标志性体育场馆, 这一数据虽距伦敦差距很大, 但与东京持平, 仅比巴黎少1家; 拥有1所全球排名前100名的体育院校; 但国际体育论文发表数量、足球职业俱乐部数量这2项指标排名靠后, 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由此可见, 在体育产业资源保障力方面, 上海提升国际体育论文发表数量、增加职业俱乐部数量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4 结束语从全球城市体育产业影响力、全球城市体育产业吸引力及全球城市体育产业资源保障力3个维度, 构建全球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并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计算上海与4座全球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得分, 进行综合实证分析和各子目标层实证分析。上海的体育产业虽然已具备建成全球城市的体育产业资源基础及体育产业国际吸引力, 但仍远落后于全球城市。未来上海应紧跟国际体育产业发展新趋势, 提升体育产业资源保障力、国际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
[1] |
黄海燕. 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若干思考[J].
体育科研, 2016, 37(4): 11-13 ( ![]() |
[2] |
鲍明晓. 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4(2): 4-10 DOI:10.3969/j.issn.1000-5498.2010.02.002 ( ![]() |
[3] |
李先雄, 李艳翎. 国际化体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7, 51(7): 38-43 DOI:10.3969/j.issn.1000-520X.2017.07.006 ( ![]() |
[4] |
陈林华, 王跃, 李荣日, 等. 国际体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体育科学, 2014, 34(6): 34-41 ( ![]() |
[5] |
和立新, 姚路嘉. 基于潜变量发展模型的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构建研究:以北京、上海体育旅游与体育赛事互动为视角[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6, 39(12): 20-27 ( ![]() |
[6] |
陈清, 王晓均, 彭松, 等. 基于主成分分析-TOPSIS法的区域体育产业综合竞争力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 2018, 54(3): 139-145 ( ![]() |
[7] |
孙玉金. 我国省域体育产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 43(5): 68-74 ( ![]() |
[8] |
胡效芳, 袁艺, 许绍飞. 中国体育产业区域竞争力综合评价:基于31个省区的比较研究[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4, 27(2): 63-68 DOI:10.3969/j.issn.1672-2817.2014.02.011 ( ![]() |
[9] |
鲍明晓. 体育助力"五大建设"[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8, 42(1): 7-11 ( ![]() |
[10] |
黄海燕. 新时代体育产业助推经济强国建设的作用与策略[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8, 42(1): 20-26 ( ![]() |
[11] |
卢金逵, 倪刚, 熊建萍. 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实证研究[J].
体育科学, 2009, 29(6): 28-38 DOI:10.3969/j.issn.1000-677X.2009.06.004 ( ![]() |
[12] |
孙玉金. 我国省域体育产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 43(5): 68-74 ( ![]() |
[13] |
李琳, 杨婕, 杨田, 等. 区域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 33(9): 26-29 ( ![]() |
[14] |
FRIEDMANN J. 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J].
Development and Change, 1986(17): 69-83 ( ![]() |
[15] |
葛天任. 国外学者对全球城市理论的研究述评[J].
国外社会科学, 2018(5): 35-4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