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人文地理  2025, Vol. 40 Issue (5): 112-120, 192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25.05.012

引用本文  

王淑芳, 于晴晴, 王倩雯, 叶帅, 王婷. 海外园区助推“一带一路”联通的路径研究——以中欧商贸物流园为例[J]. 人文地理, 2025, 40(5): 112-120, 192.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25.05.012.
WANG Shu-fang, YU Qing-qing, WANG Qian-wen, YE Shuai, WANG Ting. THE PATH OF OVERSEAS INDUSTRIAL PARKS TO PROMOTE THE BELT AND ROAD CONNECTIVITY: TAKING THE CHINA-EUROPE TRADE AND LOGISTICS PARK AS AN EXAMPLE[J]. Human Geography, 2025, 40(5): 112-120, 192.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25.05.01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5712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3YJAZH146, 24YJCZH30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138)

作者简介

王淑芳(1979—),女,浙江金华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化与地缘环境、一带一路与海外园区。E-mail: sfwang@tjnu.edu.cn

通讯作者

于晴晴(1999—),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一带一路与海外园区。E-mail: 2832445697@qq.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4-12-26
修订日期:2025-05-27
海外园区助推“一带一路”联通的路径研究——以中欧商贸物流园为例
王淑芳 1, 于晴晴 1, 王倩雯 1, 叶帅 2, 王婷 3     
1. 天津师范大学 地理学部, 天津 300387;
2. 江苏理工学院 文化与旅游学院, 常州 213001;
3. 中邮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50
提   要:“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海外园区通过产业合作深化、基础设施联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显著提升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水平。本文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以“五通”为视角构建理论框架,探讨海外园区助推“一带一路”联通的路径,并以中欧商贸物流园为例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国家间的互补性、设施的可达性以及内外部风险的干扰是海外园区助推“一带一路”联通的作用前提;而物质和人员的流动、资金的流转、信息和创新的辐射则是海外园区助推“一带一路”联通的作用过程。②中匈两国在商贸物流领域的优势互补、多维合作、高效畅通以及风险预防为中欧商贸物流园发挥联通作用奠定基础,而该园区通过构建高联通交通网络、打造高效率营商环境、引入数智化新驱动力,切实推动了“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本文丰富了“一带一路”联通的相关理论研究,为中国海外商贸物流园区转型升级提供了“制度协同+设施优化+数字赋能”的系统性发展范式。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    高质量发展    中国海外园区    互联互通    中欧商贸物流园    
THE PATH OF OVERSEAS INDUSTRIAL PARKS TO PROMOTE THE BELT AND ROAD CONNECTIVITY: TAKING THE CHINA-EUROPE TRADE AND LOGISTICS PARK AS AN EXAMPLE
WANG Shu-fang1 , YU Qing-qing1 , WANG Qian-wen1 , YE Shuai2 , WANG Ting3     
1. Faculty of Geography,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
2. School of Culture & Tourism,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China;
3. China Post Securities Co., Ltd.,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verseas industrial parks have strengthened connectivity between China and neighboring countrie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rom the Five Connectivities perspective based on spatial interaction theory, exploring the path of overseas industrial parks in boosting the Belt and Road connectivity by case study on the China-Europe Trade and Logistics Park. The research reveals: 1) Promoting the connectivity requires national complementarity, infrastructure accessibility, and risk mitigation. 2) Th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multi-dimensional cooperation, efficient connectivity, and risk prevention between China and Hungary in the field of trade and logistics have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hina-Europe Trade and Logistics Park to fulfill its connectivity role. The study offers a "synergy + optimization + digital empowerment" model for upgrading China's overseas trade and logistics parks.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hina's overseas industrial park    connectivity    China-Europe Trade and Logistics Park    
1 引言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了造福世界的“发展带”和惠及各国人民的“幸福路”。“一带一路”多边合作机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深化拓展,各方对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诉求愈发强烈,要求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作为建设的重点领域,凝聚合力打破各种政策壁垒及扫除路径障碍。海外园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和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推手。加快海外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步伐,有利于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使其在“一带一路”布局中发挥节点和引领作用。在此背景下,海外园区和“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

学者们就“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和海外园区展开相关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政策沟通深化重大项目投资建设、发展战略对接和合作规范融合,是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设施联通和民心相通的重要保障[1-4]。设施联通对于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贸发展具有积极作用[5, 6],中欧班列的开通提升区域创新效率,同时能够丰富运输货物种类,辐射带动出口贸易增长[7-9],港口的联通性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经贸往来[10]。贸易畅通影响贸易格局演变,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依赖程度不断加深[11-14]。资金融通作为共建“一带一路”五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有效拓宽了共建国家的融资渠道,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高效支撑起“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建设[15, 16]。而海外园区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合作项目,是推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关键着力点。双方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支持海外园区建设,这不仅推动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而且增强了双方政府的政策沟通能力[17-19]。此外,海外园区在实现“一带一路”利益共享[20],克服“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项目在东道国“水土不服”的困境[21],以及促进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对外直接投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2]。海外园区通过扩大贸易规模(直接“贸易效应”)和带动对外直接投资(间接“贸易效应”)促进贸易合作来推动双边贸易,凸显了海外园区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中发挥的辐射带动效应[23, 24]。从研究对象来看,“一带一路”联通和海外园区的行动主体涉及到众多国家,聚焦沿线国家研究互联互通深化,或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内段东中西部地区研究互联互通协调发展,均满足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25, 26]。对于“一带一路”联通和海外园区的研究重点,从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投资转向无形的政治、文化层面的对接合作和融合发展。

已有的相关研究为本文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思路借鉴,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针对“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和海外园区的研究较多,主要聚焦在“五通”单一方面,缺少以“五通”综合性视角研究“一带一路”和海外园区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一带一路”从“互联互通”退化为“物理连接”;二是已有研究大多以沿线国家、中国等作为研究对象,从国家尺度分析助推“一带一路”联通的实施路径,较少关注到微观尺度的海外园区在推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中发挥的作用,会导致“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宏观规划与微观实践脱节。为此,本文提出了“海外园区如何助推‘一带一路’联通”的科学问题。

为了回答上述科学问题,本文从综合性视角,以“五通”体系为切入点,以中欧商贸物流园为案例,论证海外园区如何通过高效率、高联通、数智化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一带一路”联通,旨在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提供崭新的理论视角,为中国海外商贸物流园区转型升级提供了“制度协同+设施优化+数字赋能”的系统性发展范式。

2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2.1 海外园区助推“一带一路”联通的理论框架

空间相互作用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它对区域之间经济关系的建立和演变有着较大的影响,一方面能够使相关区域加强联系,互通有无,拓展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又会引起区域之间对资源、要素、发展机会等的竞争,并有可能对有的区域造成损害。该理论从供需角度出发,指出区域相互作用的产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互补性、中介机会和可运输性[27]。同时借鉴物理学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把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类型,第一类以物质流和人的移动为特征;第二类以各种交易活动为特征;第三类表现为信息流动及技术创新的扩散[28]

基于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供需关系,海外园区承担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空间联系与扩展的重要任务。区域之间物质、人口、资金、信息、创新等要素的流动需要交通网络构建、政策对接和人文交流等,因此需要建立要素流通的渠道和环境,以此实现要素的有效流动。然而国家间互联互通格局的构建不可避免的受到大国博弈和国情差异的内外冲击。由此,沿线国家借助海外园区构建高韧性的“一带一路”联通格局,需要扩大互补空间、提升通达度并降低风险,同时在要素对流、传导和辐射的发生过程中,充分注重海外园区在物质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创新流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沿线国家在政策、经贸、人文等方面的高质量对接,助力“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五通”格局构建实现高质量发展。

2.1.1 海外园区助推“一带一路”联通的作用前提

区域经济的联系主要通过资金、信息、物质、创新和人口等要素的流动体现,经济发展水平、技术邻近和制度邻近均影响区域合作[29]。提升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和可达性、降低内外部风险的发生可以有效促进双方国家的政策互通、资金流通、技术转移、贸易发展、人文交流。

生产要素互补性是衔接区域经济联系的基石。区域协同发展和合作共赢就要求双方必须存在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互补性越强则区域经济联系越紧密。海外园区所在的东道国多为发展中国家,亟需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同时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成本相对较低的人力资源,吸引中国企业“走过来”,而我国大量行业出现产能富余的现象,海外投资成为我国推进跨境合作的重要方向。在推力与拉力双重作用下,两国寻求经济合作既能满足本国发展需要,又能够在良好的合作关系下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生产要素的可达性是区域内合作双方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要素流动的前提。随着经济和创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区域之间要素流动的可达性更多的关注区域之间是否存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障碍以及区域之间的交通通达度[30]。海外园区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抓手,双方政策有效对接的具象化,较其他合作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深耕东道国本土,有效破除政策文化等方面差异性造成的壁垒。同时以海外园区作为支点,以海陆空立体交通干线作为支线,有效建立空间合作网络,延伸“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领域。

生产要素流动过程也会受内外风险的干扰。面临复杂国际形势,海外园区建设与“一带一路”联通的内部风险源自东道国及园区,例如文化和制度的异质性,东道国政策理解的偏差,融资的单一化,汇率变动,优惠政策的变化,都是目前园区发展的内部干扰。外部风险是“一带一路”联通受大国博弈、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地缘关系不稳定等因素影响,阻碍海外园区的持续发展和“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

总之,海外园区是各要素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效流通的平台,是实现沿线各国在经贸合作、对外投资、政策对接、技术交流、交通网络构建的重要前提条件和有效路径,也是推动“一带一路”联通的重要节点。

2.1.2 海外园区助推“一带一路”联通的作用过程

区域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物质和人口流动的对流、资金流动的传导、信息和创新流动的辐射三种作用过程。海外园区是助推“一带一路”联通的重要抓手和施力者,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对流、传导、辐射作用的优势,加强沿线国家的政策、资金、技术、人口和贸易的往来。

对流涉及物质和人的流动,强调实际的物理移动,确保生产和消费地之间的联系,是区域经济活动的基石。物质和人口的流动是海外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通过商贸交易和人口的流动维系。海外园区的发展深深扎根于当地社会,在共商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吸引当地的劳动力参与园区建设,在园企业在学习当地文化风俗的同时弘扬我国优秀文化,打造更好的人文交流氛围,为中国特色商品走出去营造市场热点,丰富双方贸易物品种类,推进两国商贸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传导是货币为媒介的经济交流,通过经济手段升级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海外园区是双方贸易合作的平台,是实现东道国经济发展和我国企业“抱团出海”的载体,扩大贸易规模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加速资金的流转,为园区建设提供金融保障,助力东道国基础设施的完善,有效地推动与当地金融机构合作,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扩大对政策有效对接和技术转移有显著的影响。

辐射涉及非物质的流动,强调知识共享和创新扩散,优化区域经济联系。信息扩散和创新辐射为双边贸易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有针对性地政策优惠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人口和商品的流动营造良好的环境。海外园区作为国际产能合作新方式,使得国家间的经济来往不再限制在商品贸易发展的单一轨迹,更多的关注到政策对接、市场信息共享、企业管理模式共商的信息化融合发展。面对“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基于技术转移的创新发展成为海外园区未来开拓的合作领域。

由此可知,人流和物流形式的改善促进了资金流动效率,进而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撑,技术的扩散推动人流和物流形式优化。海外园区在不断的优化升级中,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合理调动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实现“五流合一”的高效流动。

2.1.3 海外园区助推“一带一路”联通的理论路径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反映了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系统包含了互联互通的重要内涵。互补性、可达性和干扰机会作为空间相互作用发生前提,为传导、对流和辐射作用过程的实现创造机会。海外园区作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国际产能合作平台,是物质、创新、资金、信息和人口等要素流动的汇聚地。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发生的前提分析,海外园区有利于共建双方的供需互补和战略对接。面临国情差异和脱钩断链的风险,园区依旧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转型升级,为要素流动提供可靠的环境和平台,发挥其保障作用。区域相互作用以人口和物质流动的对流形式为基石、在资金流转的传导形式中得到升级,进而在信息和创新流动的辐射形式中优化,有效发挥海外园区辐射带动效应,以人文交流促民心相通、以贸易合作促贸易畅通、以扩大对外投资和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促资金融通、以优化信息流动机制促政策沟通、以支持技术创新合作促设施联通,以此来实现“一带一路”联通发展(图 1)。

图 1 海外园区助推“一带一路”联通的理论路径 Fig.1 The Theoretical Path of Overseas Industrial Parks to Promote the Belt and Road Connectivity
2.2 研究方法

本文以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为基础,采用“理论构建—调研访谈—案例分析”的研究思路,分析海外园区助推“一带一路”联通的路径。首先,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构建海外园区助推“一带一路”联通的理论框架,接着对园区所在地的不同职业的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最后,结合理论框架、访谈内容与相关官方资料对案例园区进行个性化的分析,验证理论框架的合理性,突出助推路径的可行性。

本文主要运用访谈法与案例分析法开展研究。鉴于研究内容具有综合性与复杂性的特点,课题组于2024年10月针对中欧商贸物流园不同岗位人员、园区运营相关重要港口工作人员、当地居民以及政府工作人员展开深入访谈。访谈内容涵盖园区运营现状、面临困境、未来发展走向、对当地的影响力以及所享受的政府优惠政策等多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

为有效避免访谈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差与误差,本文参考了中国一带一路网(https://www.yidaiyilu.gov.cn/)、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http://www.china-ceec.org/chn/)、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新内涵——中国—匈牙利投资合作报告(https://www.imsilkroad.com/news/p/521292.html)等相关资料,对事实性材料予以必要补充,从而为文章撰写奠定基础。

为精准把握中欧商贸物流园最新且真实有效的信息,笔者所在团队实施深度访谈,选定20位具有不同社会背景的访谈对象,具体涵盖园区工作人员(编码P)、港口工作人员(编码H)、当地居民(编码R)以及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编码G)等。因访谈内容存在敏感性,本文选取了具有针对性与代表性的样本(表 1)。

表 1 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Tab.1 Basic Information of Interviewees
3 案例分析——匈牙利中欧商贸物流园 3.1 园区概况

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是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的境外贸易服务平台,集商贸展示与交易、物流运输与仓储、产业投资与合作功能于一体,为中欧企业提供了双向互动的平台。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于2012年获商务部批准,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取得了显著成就。2015年4月,被国家商务部、财政部确认为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该园区以“一区多园、以展促销、双向引领、内外联动”为经营理念,以“促使理念整合、落实国家战略、建立多维渠道、体现自身价值”为发展思路,以“促进中外企业商贸合作、打造多方位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中外企业合作共赢”为服务宗旨,锁定“市场拓展、电子商务、多式联运、海外仓储、供应链加工装配”等业务板块,努力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指引下,在中国与欧洲尤其是与中东欧的经贸合作方面发挥积极推动和引领作用。

中欧商贸物流园助推“一带一路”联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地理位置优势,园区位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匈牙利地处欧洲中部,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东西欧的重要交通枢纽。园区的地理位置有利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物流运输,加强东西方的经济联系。二是物流运输优势,作为商贸物流型园区,园区在物流运输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为中欧贸易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特别是中欧班列的开通,激活了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的物流需求,而园区可以与中欧班列运输配套,进一步提升物流运输的便利性和效率。三是产业合作优势,园区为中国企业与欧洲企业之间的产业合作提供了平台。中国企业可以借助园区的优势,拓展欧洲市场,加强与欧洲企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欧洲企业也可以通过园区了解中国市场,开展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这种产业合作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总之,匈牙利中欧商贸物流园集交易展示中心、不莱梅港物流园区、切佩尔港物流园区、瓦茨电商产业园、布达佩斯机场仓等为一体(图 2),是中欧企业双向互动平台。园区以“高联通、高效率、数智化”的发展特色强化参与主体的联系,对“一带一路”的货物运输、商品物流以及联通格局的构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图 2 中欧商贸物流园的地理位置 Fig.2 Geographic Location of China-Europe Trade and Logistics Park 注:本图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21)5444,(比例尺为1:41000000)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3.2 中欧商贸物流园助推“一带一路”联通的前提条件 3.2.1 互补性:商贸物流优势互补

中国和匈牙利在经贸合作、物流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电车制造及通信技术等新兴领域的合作展现较强的优势互补。依赖于匈牙利重要的战略位置和发达的交通体系,物流行业是中国与匈牙利重点合作产业之一,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发展独树一帜,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出口供给与匈对物流产业的发展需求相吻合。中欧商贸物流园的地位不断攀升,为了适应两国发展需求,园区应积极寻求新领域的合作,对接菜鸟搭建的数字化通关系统和5G专用网络管理的智慧铁路港,加强园区与国内强势的物流行业合作。

同时园区利用商品贸易展示中心的辐射带动效应,进行有效的市场信息调研,挖掘当地市场多样化需求,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供给缺口”,尤其是农产品、附加值较高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信息深受两国企业的关注。为了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以及上下游产业成为两国合作的新增长点,园区应牢牢把握时机,寻求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展示和销售的分设点。

3.2.2 可达性:多维合作、高效畅通

中国与匈牙利的合作从匈塞铁路、中欧班列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递进为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持续项目合作。两国经贸合作面临的壁垒也更加多样化、复杂化,除了关注基础设施的联通性,更要关注到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情感认同。正如P1所说“匈牙利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国家,受战争的影响使得该国融合欧洲与亚洲思想文化,因此匈牙利对华普遍比较友好。”因此我国在匈牙利投资建设受到的社会压力相对较小,更有利于我国企业扎根于当地发展,吸引当地人才的流入,增强人文交流,推进“小而美”合作项目发展。

高水平的合作机制成为打破合作壁垒的关键着力点,“一带一路”倡议与匈牙利“向东开放”战略有效对接,加快了两国互联互通和园区建设进展,扩大对东道国直接投资规模[31],应召国家发展需要,两国政府秉承着数智化、绿色低碳化发展的合作共识,积极推进跨境电商新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为物流型园区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资金是最有流动活力且高风险的生产要素。资金的流入能够破除经贸合作、基础建设、技术创新等领域的堵点,同时金融行业的稳定性容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的影响,因此加强中国与匈牙利金融合作是必要之举。匈牙利现已发行人民币债券“熊猫债”(R4),中国多家银行也借助“一带一路”机遇在匈牙利设立分支机构,为“抱团出海”企业提供有效服务,两国金融合作既降低了经贸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也为两国深化合作开辟了新空间[32]

3.2.3 干扰机会:风险预防

中国与匈牙利经贸合作面临着政治、经济风险。由于西方大国对我国部分产品进出口的制裁,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对外经贸往来,为此更要高质量构建“一带一路”沿线互联互通格局,凝聚合力打破贸易壁垒。“中国与匈牙利物流行业发展除了面对经济风险,还要考虑政治风险,尤其是俄乌冲突极大地影响了中欧班列的运营时效性,降低企业运营效益”(P7)。因此海陆多式联运、智能港口和跨境电商的发展优势凸显,为应对外部风险提供可行之策。

国家间合作同样面临着内部风险,既有国家间政策国情差异造成的不利局面,也有物流行业营商环境不稳定的风险,识别内部可控风险是两国的重要关注点。我国“抱团出海”的企业建立了海外投资风险的评估体系,深入调查当地营商环境,同时匈牙利政府已制定实施新法律手段支持对物流园区的投资,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系统,确保物流服务业的投资有效地进行。

3.3 中欧商贸物流园助推“一带一路”联通的实现路径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中欧商贸物流园区通过“高联通、高效率、数智化”助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中欧商贸物流园与“一带一路”沿线信息和创新流动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政策沟通和设施联通。海陆空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搭建,促使中国企业面向欧洲市场的贸易往来增加,智能仓储全链路服务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便利,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以传导的方式促进资金的流通,实现资金融通。瓦茨智能海外仓的建设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中国与匈牙利人员的交流以及文化的传播,人员和商品以对流的方式流动,促进中欧商贸物流园与“一带一路”的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图 3)。由此可见,中欧商贸物流园在建设中不断加强“五通”的作用,从而推动“一带一路”向着高质量发展,深化多边合作机制。

图 3 中欧商贸物流园助推“一带一路”联通的实现路径 Fig.3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for China-Europe Trade and Logistics Park to Enhance the Belt and Road Connectivity
3.3.1 构建“高联通”交通网络

匈牙利位于欧洲中心,与七国接壤,享有欧盟关务一体化便利,是欧盟28国自由流通区域。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所在地布达佩斯是基础设施体系高度发达的地区,其作为泛欧交通走廊的重要节点,连接中欧班列匈乌段,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高联通是高水平、高覆盖的互联互通,要依托中欧商贸物流园这一重要节点构建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中欧商贸物流园注重港口和海外仓建设,海外仓为企业提供保税仓储、关务服务和跨境电商支持,助力中国商品高效进入欧洲市场。例如,德国不莱梅港物流园的建设,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高效的物流解决方案。H1指出“由于匈牙利是非沿海国家,缺少海运先天条件,因此不莱梅港物流园的战略布局至关重要,是大宗货物进入欧盟后的第一个落脚点,是发往欧洲各地商品货物的集聚中心”,海运的拓展有助于减少货物运输的时间和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扩大对沿线国家贸易规模[33]。航运是全球贸易和全球物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沙—布达佩斯的中欧班列运输时间约12天,更具时效性地把铁路运输直插入欧洲中心腹地,开通打破中国与欧洲国家互联互通的壁垒,提升企业生产效率[34]。中欧班列和中欧陆海快线(匈塞铁路)等旗舰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园区作为中欧物流通道枢纽的地位。匈塞铁路作为“一带一路”核心项目,显著提升货物运输效率,将中国货物从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快速运抵西欧市场。郑州—布达佩斯机场仓布局以郑州机场、杭州机场为国内航空货运主枢纽,以布达佩斯为国外航空货运主枢纽,开展一系列业务拓展,先后开通中国至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多条固定货运航线,可提供“空空联运”服务及定制化包机服务。以布达佩斯为欧洲集散地,更高效、更广阔的覆盖中国与东欧市场,对提高进出口货运的效率、延长地面供应链、确保货运高效流通有重要意义。“中国货物销售市场不仅限于匈牙利,还有周边的国家如德国、法国、捷克、斯洛伐克等,中欧商贸物流园区作为中国商品出口到欧盟乃至整个欧洲地区的集散中心,具有高联通的集群效应”(P8)。基础设施建设既有利于东道国经济发展,实现物流行业的全路段畅通运行,同时又能吸引我国企业在本地投资建设厂房园区,有效促进“物、人、资金、技术”走进来和走出去。

综上所述,中欧商贸物流园促进了中欧班列与大物流通道的衔接,发展多式联运的运输模式,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优化了综合运输效率。陆海空立体式物流运输网络彰显出中欧商贸物流园在共建“一带一路”高效联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既能满足中东欧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大合作的期待,也能助力众多中国中小企业走向中东欧、欧洲乃至全球。

3.3.2 打造“高效率”营商环境

物流园区的高效率主要表现在一站式服务提升效率、商贸展示与物流服务结合、创新合作模式。中欧商贸物流园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和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大大提升匈牙利对外的货运效率,扩大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的规模,也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高效全面的市场信息。

中欧商贸物流园的现代物流配送的高效性和稳定性推动“一带一路”迈向高水平的进程。园区为入驻企业提供涵盖货物进出口、报关商检、物流配送、仓储、金融等“一站式”服务,利用自动化仓储和智能配送系统,提高了物流处理的准确性和速度,减少了货物延误和损耗。商贸展示与物流服务结合提升贸易效率,园区内的中国商品交易展示中心通过举办多次展销会,帮助企业直接对接欧洲采购商,减少中间环节,将匈牙利打造成中东欧地区的物流和商贸中心,提升了区域经济的互联互通水平。园区连续8年承办中国商务部主办的“中国品牌商品(中东欧)展”、山东省商务厅主办的“中国(山东)品牌产品中东欧暨山东文化贸易展”(疫情期间采用线上展或代参展等形式)展会,成功举办各类推广推介会、产品发布会、展洽会百余次。中欧商贸物流园还创新合作模式,通过与国内省市商务厅局合作达成“双区联动”机制,推动地方政府和企业“抱团出海”。例如,与山东、福建等省市合作,帮助中国产品进入中东欧市场,带动国内企业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中欧商贸物流园与浙江省自贸区金义片区、山东省临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江西省赣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达成“双区联动”机制,为跨境电商企业节约近50% 的货运时间,带动大批中国企业投资中东欧地区的物流行业,同时园区每年做展会、小型的企业接待会和洽谈会,用于服务我国抱团出海的中小企业,协助他们进行海外发展的前期摸索调研工作,大大促进信息流动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商品展示中心有很多来自中国的商品,这些商品物美价廉,方便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同时也了解到中国优秀文化,希望在会展中能看到更多的来自中国的优秀产品”(R2)。

中欧商贸物流园的高效信息管理系统支撑着四大仓库服务、会展业务的运作,促进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以及欧盟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通过优化物流流程、整合物流资源,中欧商贸物流园提高了物流效率,缩短了货物的运输时间,降低了物流成本,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中国商品在海外园区的展示,让更多国家了解到中国的文化魅力和市场潜力,吸引了更多国家的企业与中国开展产业合作,不仅促进商贸合作,拉进两国民心距离。

3.3.3 引入“数智化”新驱动力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正朝着“高精特新”方向推进。海外园区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载体,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数智化赋能等是园区发展的重中之重。受中美大国博弈、俄乌冲突、中东局势紧张等地缘风险的影响,“一带一路”多边合作进程受到冲击,跨境电商和海外仓的建设是当前经贸合作关注的焦点。中欧班列受俄乌冲突影响,时效性降低至25天,海铁联运受红海危机影响时效性达到60—70天,地缘风险极大降低了中欧商贸物流园区的物流运输效率。在此危机下,跨境电商业务发展迅猛,为园区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如阿里巴巴海外版以及拼多多海外版的出现对欧洲本地的冲击性比较大,跨境电商货物规模的持续扩大,智能仓储的建设,都有利于物流型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如P5所言,“在满负荷运行的条件下,瓦茨智能仓能够覆盖园区60%左右的货物处理,智能机器人工作效率达到每小时处理4.5万—5.5万物品,是人工的三倍”。跨境电商的新业态出现提高贸易便利化、促进贸易畅通和科技创新,中欧商贸物流园为了应对跨境电商的创新贸易发展新方式,P1指出“在2023年开始建设瓦茨电商产业园,瓦茨电商智能仓的投资将近8000万欧元,占到园区整体投资的30% 左右,建设总面积是3.2万平方米”。我国智能仓技术发展走在国际前沿,以国内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智能机器人作为园区技术支撑,使园区发展跨境电商发展和智能仓储具有绝对优势,能更好地服务于园区的高质量发展。“匈牙利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与中国(赣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之间开展“双区联动”共同推进电商班列,加强“双区”之间商品、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动”(G3),共同推进数字贸易、数字物流产业集聚,实现数智化的联动,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综上,中欧商贸物流园首创与国内的电商综试区、综保区建立“双区联动”合作模式,为中外企业提供双向服务,依托先进的智能仓技术更好的服务于跨境电商业务。物流型园区践行政府间达成的数字、绿色合作共识,积极与匈牙利“向东开放”战略深度对接,促进了双边政策的沟通与战略协调,形成政策合力,着力打造电商出海口岸,推进“一带一路”向着数智化方向发展。跨境电商的迅速发展与海外仓的建设增加了“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机会,企业可以在物流园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开拓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海外园区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平台,担当着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任。为了探究海外园区对“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助推路径,本文以“五通”为切入点,以中欧商贸物流园作为案例,利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条件和发生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基于互补性、可达性和干扰机会这三个空间相互作用的发生条件,明确海外园区是推动“一带一路”联通的重要节点。海外园区建设发展依赖于中国与东道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互补,促进生产要素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效流动,依靠自身优势打造“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高质量发展的环境。

第二,物质和人员的流动、资金的流转、信息和创新的辐射是海外园区助力“一带一路”联通的底层逻辑。在生产要素流动的安全环境下,有效促进物质、人员、资金和信息的流动是构建“一带一路”联通格局的必要举措。海外园区通过不同发展需求协调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发生过程,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的目标。

第三,中匈两国商贸物流优势互补、多维合作、高效畅通以及风险预防是保障中欧商贸物流园助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前提,而构建高联通交通网络、打造高效率营商环境、引入数智化新驱动力有效助力“一带一路”联通。商贸物流型园区极具联通的特点,是实现“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桥梁和领头羊。数智化的海外仓和跨境电商的发展更是中欧商贸物流园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是“一带一路”联通格局数智化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4.2 对策建议

中欧商贸物流园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商贸物流型境外经贸合作区,有效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扩大了“一带一路”倡议在西欧的影响。基于中欧商贸物流园在助推“一带一路”联通中的特色和亮点,本文从高联通、高效率和数智化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一是构建“硬联通”“软联通”和“心联通”协同发展框架,打造“一带一路”高联通的布局。“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面临着新旧挑战,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新的生态环保的困境,国家战略对接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挖掘,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的规章制度有待完善,制度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差异仍是重大合作项目“水土不服”的根源。面对发展的现实问题,构建“三通”协同发展框架是必要之举。深入推进“软联通”,通过政府间高效对话促进经济合作,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达成绿色发展共识;推进以绿色为发展底色的“硬联通”,共建区域经济发展新项目;强化“心联通”的纽带关系,开展人文交流合作常态化活动,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此外,要建立媒体合作机制,通过搭建媒体交流合作平台扩大文化交流的辐射范围。

二是创新区域合作新模式,实现“一带一路”高效率的运营。“一带一路”倡议现有的合作机制主要依赖双边和多边对话,合作机制设计以中国和参与国政府部门为主,合作成果多以倡议、联合声明和备忘录等形式出现,规则标准在各国之间的对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在实际执行中可能面临协调成本高、效率低下等问题。海外园区应创新性的运用“双区联动”机制实现政策协同、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市场辐射范围。通过整合不同区域政策优势,形成政策合力,最大程度发挥政策积极性,促进不同区域间产业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企业可以借助联动机制,将产品和服务推向更广泛的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是注入数字化与新业态发展活力,推动“一带一路”数智化的发展。随着“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推进,海外园区数智化的发展面临着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企业数字化转型不足等问题,应加强物流型园区数字化建设,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物流供应链的管理,发展企业海外仓和跨境电商海外仓“双仓联动”模式。引入跨境电商新业态,构建“互联网+电商+物流”的框架,推动“丝路电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Liu W, Yao Q. Theorizing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 mode from 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21, 31: 623-640. DOI:10.1007/s11442-021-1862-8
[2]
王丰龙, 司月芳, 曾刚. 地缘战略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J]. 人文地理, 2019, 34(1): 72-79. [Wang Fenglong, Si Yuefang, Zeng Gang. Impact of the"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n Chinese OFDI: A geopolitical strategic perspective[J]. Human Geography, 2019, 34(1): 72-79. DOI:10.13959/j.issn.1003-2398.2019.01.010]
[3]
王子奇, 卢光盛. "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政策沟通[J]. 南洋问题研究, 2023(2): 14-25. [Wang Ziqi, Lu Guangsheng. Policy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Belt and Road"Initiative[J].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2023(2): 14-25.]
[4]
刘英, 陆洋. 政策沟通保障"一带一路"行稳致远[J]. 中国外汇, 2023(10): 21-25. [Liu Ying, Lu Yang. Policy communication ensures the stability and far-reaching of the"Belt and Road"[J]. China Forex, 2023(10): 21-25.]
[5]
焦敬娟, 马王钰青, 李红昌, 等. 连通性对中国国际贸易影响研究——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J]. 地理科学, 2023, 43(4): 629-637. [Jiao Jingjuan, Ma-wang Yuqing, Li Hongchang, et al. Impact of connectivity on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Taking countries along"the Belt and Road"as example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3, 43(4): 629-637.]
[6]
许娇, 陈坤铭, 杨书菲, 等. 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经贸效应[J]. 亚太经济, 2016(3): 3-11. [Xu Jiao, Chen Kunming, Yang Shufei, et al. The impact of economic corridor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under"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ased on GTAP model[J]. Asia-Pacific Economic Review, 2016(3): 3-11.]
[7]
韦东明, 顾乃华. 中欧班列开通能否推动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J]. 科学学研究, 2021, 39(12): 2253-2266. [Wei Dongming, Gu Naihua. Does CR-express train promote regional innovation efficiency[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21, 39(12): 2253-2266.]
[8]
穆焱杰, 杨永春. 中国西部城市国际货运班列的线路特征、货物类型及货源组织[J]. 世界地理研究, 2021, 30(4): 769-780. [Mu Yanjie, Yang Yongchun. Route characteristics, cargo types and source organ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freight trains in western China[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21, 30(4): 769-780.]
[9]
赵明亮, 刘钦香, 孙威, 等. 中欧班列开通对中国沿线城市出口贸易的影响及机制检验[J]. 地理学报, 2023, 78(6): 1427-1442. [Zhao Mingliang, Liu Qinxiang, Sun Wei, et al. The impact of the opening of China Railway Express on the export trade of cities along the rail line in China and the mechanism test[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3, 78(6): 1427-1442.]
[10]
吴蝶, 王淑芳, 孟广文. 代际港口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演变研究——以天津东疆港为例[J]. 人文地理, 2024, 39(4): 66-74. [Wu Die, Wang Shufang, Meng Guangwen. The path evolution of ports integrated into the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 A case of Tianjin dongjiang port[J]. Human Geography, 2024, 39(4): 66-74. DOI:10.13959/j.issn.1003-2398.2024.04.008]
[11]
陈伟, 赵晞泉, 刘卫东, 等. 一带一路"贸易网络演化与贸易门户国家识别[J]. 地理学报, 2023, 78(10): 2465-2483. [Chen Wei, Zhao Xiquan, Liu Weidong, et al. The trade network evolu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gateway countries in the Belt and Road region[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3, 78(10): 2465-2483.]
[12]
杜瑜, 宗会明.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重庆与东盟国家贸易格局演变和影响因素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 2020, 29(4): 697-707. [Du Yu, Zong Huiming. The evol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patial pattern of trade between Chongqing and ASEAN countr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20, 29(4): 697-707.]
[13]
王颂吉, 韩 瑞". 一带一路"贸易便利化的十年进展、问题分析与推进路径[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54(2): 54-64. [Wang Songji, Han Rui. Ten years of progress, problem analysis and promotion path of the trade facilitation in the"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54(2): 54-64.]
[14]
邹嘉龄, 刘春腊, 尹国庆, 等.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5): 598-605. [Zou Jialing, Liu Chunla, Yin Guoqing, et al. Spatial patterns and economic effects of China's trade with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5, 34(5): 598-605.]
[15]
万喆. 共建"一带一路"资金融通体系[J]. 中国金融, 2023(13): 32-33. [Wan Zhe. Jointly build the"Belt and Road"capital and financial communication system[J]. China Finance, 2023(13): 32-33.]
[16]
徐 明棋". "一带一路"共建共享的资金融通与人民币国际化[J]. 世界经济研究, 2023(11): 3-10. [Xu Mingqi. B&R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and shared benefits, financial resources provision,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23(11): 3-10.]
[17]
沈正平, 简晓彬, 赵洁. "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境外合作产业园区建设模式研究[J]. 国际城市规划, 2018, 33(2): 33-40. [Shen Zhengping, Jisn Xiaobin, Zhao Jie.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modes of China's overseas cooperation industrial park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18, 33(2): 33-40.]
[18]
Shufang W, Guangwen M, Jun Z, et al. Analysis on geo-effects of China's overseas industrial parks: A case study of Cambodia Sihanoukville Special Economic Zone[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21, 31(5): 712-732. DOI:10.1007/s11442-021-1867-3
[19]
王淑芳, 杨鹏, 孟广文, 等. 中国海外园区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8): 1633-1648. [Wang Shufang, Yang Peng, Meng Guangwen,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China's overseas industrial park[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4, 43(8): 1633-1648.]
[20]
刘震, 潘雨晨, 陈志成. 海外园区空间网络嵌入如何影响"一带一路"利益共享: 基于增加值视角[J]. 南方经济, 2024(4): 74-93. [Liu Zhen, Pan Yuchen, Chen Zhicheng. How does the spatial network embeddedness of overseas parks affect benefit sharing of "The Belt and Road":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dded Value[J]. South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s, 2024(4): 74-93.]
[21]
王淑芳, 陈蒙, 刘玉立, 等.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文化适应性研究——以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为例[J]. 人文地理, 2022, 37(4): 46-52, 121. [Wang Shufang, Chen Meng, Liu Yuting, et al. The cultural adaptability of China's overseas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zones: A case of the China-Egypt TEDA Suez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Zone[J]. Human Geography, 2022, 37(4): 46-52, 121. DOI:10.13959/j.issn.1003-2398.2022.04.006]
[22]
张宏, 彭恂. 海外园区的建立是否促进了中国在东道国OFDI?[J]. 山东社会科学, 2022(8): 105-113. [Zhang Hong, Peng Xun. Whether the establishment of overseas parks promotes 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host countries?[J].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2022(8): 105-113.]
[23]
徐俊, 李金叶. "一带一路"沿线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贸易效应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48(4): 11-18. [Xu Jun, Li Jinye. Trade effect and realization of overseas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zones in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J]. 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20, 48(4): 11-18.]
[24]
王淑芳, 焦翠翠, 孟广文, 等.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多元辐射效应研究——以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为例[J]. 世界地理研究, 2024, 33(4): 62-72. [Wang Shufang, Jiao Cuicui, Meng Guangwen, et al. The multi-radiation effects of China's overseas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zones: A case study of the Lekki Free Trade Zone in Nigeria[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24, 33(4): 62-72.]
[25]
周茂, 武家辉, 李雨浓, 等. 共建"一带一路"与互联互通深化——基于沿线国家间的视角[J]. 管理世界, 2023, 39(11): 1-21, 93, 22. [Zhou Mao, Wu Jiahui, Li Yumong, et al. The joint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deepening interconnec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onnections among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2023, 39(11): 1-21, 93, 22.]
[26]
陈健, 龚晓莺.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一带一路"沿线互联互通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 39(1): 114-118. [Chen Jian, Gong Xiaoying. Research on connectivity along the"Belt and Road"and routes under the strategy of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J]. 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8, 39(1): 114-118.]
[27]
Ullman E L. Geography as Spatial Interaction[M].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0: 20-24.
[28]
Haggett P. Geography: A Modern Synthesis[M].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2: 250-280.
[29]
杨心语, 王波, 杨康永. 多维邻近性对中国创业投资城市网络的影响: 基于四大投资阶段的实证分析[J]. 人文地理, 2024, 39(2): 105-112, 163. [Yang Xinyu, Wang Bo, Yang Yongkang. The impacts of multi-dimensional proximity on China's venture capital city network: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four investment stages[J]. Human Geography, 2024, 39(2): 105-112, 163. DOI:10.13959/j.issn.1003-2398.2024.02.011]
[30]
李迎成, 杨钰华, 王琰, 等. 中国城际创新飞地联系的演化特征与形成机制[J]. 经济地理, 2023, 43(12): 58-68. [Li Yingcheng, Yang Yuhua, Wang Yang, et al.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intercity innovation enclave connections in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23, 43(12): 58-68.]
[31]
ZhangY, LiXand Su Y. Navigating multipl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Institutional quality and the role of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n location choice of Chinese MNEs[J].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2024, 18(6): 1860-1879. DOI:10.1108/CMS-09-2023-0501
[32]
Li C, Zhao G, K oh, K P, et al. Impact of China's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articipating countries[J]. Humanit Social Science Communications, 2024, 11: 294. DOI:10.1057/s41599-024-02791-2
[33]
Shepherd, B. Infrastructure, trade facilitation, and network connectivity in Sub-Saharan Africa[J]. Journal of African trade, 2016, 3(1-2): 1-22.
[34]
Liu H, Gu W, Liu W, et al. The influence of China-Europe Railway Express on the production system of enterprises: A case study of TCL Poland Plant[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21, 31: 699-711. DOI:10.1007/s11442-021-18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