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文化地理学以文化为核心掀起了范式革命。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科学研究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一学科的蓬勃发展一方面离不开新文化地理学本身充满魅力的研究议题与理论视角,另一方面则有赖于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卓越学术能力的研究者,华南师范大学蔡晓梅教授和美国俄勒冈大学苏晓波教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两位学者在文化地理学的权威中英文期刊发表了诸多研究成果,研究议题多样,视野宽广,且常年保持旺盛的创造力,让人钦佩。如果说正式发表的研究成果是学术研究的“前台”,那么研究者阅读、思考的过程就是“后台”。浩如烟海的学术著作都是展示前台,蔡晓梅教授和苏晓波教授的专著《新文化地理学文献导读》(2020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别具一格,以阅读笔记的形式,全方位展示了学术研究“后台”。这本书仿佛一本“武功秘籍”,打开了“如何成为一名研究者”的黑箱,讨论了如何选择、阅读和理解重要文献,挖掘有意义的研究问题,撰写一篇优秀的论文等重要问题。通过阅读本书,不仅能对新人文地理学的基本议题与代表性成果形成总体的把握,更能深入地了解成熟的研究者是如何学习与思考的,从而锤炼自身的阅读、思辨与写作能力。鉴于本书在内容和写作方式上的特殊性,阅读本书至少能获得以下三方面的收获。
首先,本书梳理了新文化地理学的主要脉络并选择四个重要议题深入剖析,点面结合,向读者展示了新文化地理学的独特魅力。本书由六章构成,第一章对学术史和核心概念“文化政治”做了介绍。第二至五章以不同空间尺度作为思考的立足点,分析了跨国空间与移民的地方依恋(第二章)、建筑空间的文化政治(第三章)、家空间的文化政治与物质特性(第四章) 及男性与身份政治(第五章) 四个典型的新文化地理学话题。第六章反思了文化政治存在的不足并对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具体地,每个话题由3—5篇英文文献构成。本书选取的文献以实证研究为主,但也囊括了若干重要的纯理论文章。虽然是英文文献,但涉及的区域包括了亚洲、欧洲、北美、中东等,案例极其丰富。
其次,本书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展示了阅读文献的方法和技巧,对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每篇文献的阅读由选题导读、论证过程、研究启示三部分组成,部分章节后还有“思考”作为第四部分。在选题导读部分,作者会展示浏览了摘要与题目后对这个文章的预期。阅读论证过程的部分像一个“手术室”,对每篇文章进行解剖。通过精读文章,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优秀的论文是可以不拘泥于范式的。此外,作者也总结了阅读英文文献的心得(第169页),整理了重要的英文地理期刊名单(第171页),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英文期刊的主题与风格。同时,作者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研究展开的过程(第155-158),提出了“文章的五重境界”(第191页)。
第三,本书通过剖析文献,展示了学术研究的逻辑,启发读者学会阅读、学会提问、学会思考。由于本书作者是两位成熟的研究者,阅读本书就是观察学者如何将别人的知识如何内化,并且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例如,在阅读完有关男性与身份政治的文献之后,作者对自己所关注的酒店空间中的性别气质展开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酒店到底是谁的空间?是男性的还是女性的?很显然,这些思考激发了作者后续的研究,例如蔡晓梅等发表的《如何成为男人?高星级酒店男性职员的性别气质建构——广州案例》。第四章有一篇理论文章Home and Away, 作者在“研究启示”部分罗列了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例如进城务工人员在异地如何构建自己的家?在城市中为儿童照顾孩子的老人,他们的家在哪里?苏晓波教授在移民研究方面有诸多成果,结合他近年来的发表,能看到一个优秀的学者是如何持续在一个领域耕耘,形成自己独特的观察社会的视角。
《新文化地理学文献导读》存在着三重对话,即蔡、苏两位学者与文献作者的对话;中国学者与西方学术成果的对话;蔡、苏两位学者与读者的对话,本书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解释晦涩的理论,剖析思考过程。需要指出的是,阅读他人的读书笔记并不能取代自己阅读一手文献的过程,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同时,本书中涉及的文献多是十多年前的,也建议读者循着书中所介绍的地理类权威期刊,应用书中介绍的文献阅读方法,持续地追踪新文化地理学的最新成果,不断地更新知识体系,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捕捉到既有趣又有用的研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