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学诞生于19世纪末,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时至今日依然由西方主导。西方地缘政治学通过引入世界体系、批判社会理论、女性主义等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地缘政治学研究的视角和理论,极大的推动了地缘政治学科的发展。相较于人文地理学的其他分支,国内地缘政治学的发展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状态,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其他人文地理学分支,且研究成果大多数属于引介、诠释和运用西方地缘政治的概念、理论与方法。直到2010年,国内地缘政治研究开启了以“地缘环境”为主题的复兴之路。地缘环境研究汇聚了国内地缘政治研究力量,极大的推动了国内地缘政治学科的发展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地缘环境由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地缘结构三部分构成,可以划分为不同尺度的地缘环境和不同地缘体面临的地缘环境。我们既可以研究全球、地区和国别的地缘环境,还可以探索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面临的地缘环境。抛开地缘政治理论得出的具体结论本身,拉采尔(Ratzel)、麦金德(Mackinder)、马汉(Mahan)、斯皮克曼(Spykman)等人其实探讨的分别是德国、英国和美国的国家地缘环境,涉及的行为体仅有国家。科恩(Cohen)和泰勒(Taylor)则将尺度上升到地区和全球,但是依然聚焦于国家行为体。西方批判地缘政治学、流行地缘政治学、女性主义地缘政治学等虽然扩展了行为体范围,使其涵盖了知识精英、专家学者、媒体、弱势群体等非国家行为体,但是却忽视了行为体话语—地理想象生产背后的地缘环境制约。地缘环境研究同时兼顾了古典地缘政治与批判地缘政治研究理路,但是其理念却是将地缘环境看成既是制约地缘体互动的信息集,也是多元地缘体互动的结果。地缘体既有在完备的地缘环境信息下的决策与互动,也有在不完备甚至不辨真假的情况下的决策与互动。因此,地缘环境是地缘政治研究的传承与创新,有望形成地缘研究的中国流派。
经过12年的发展,地缘环境在概念、构成、内涵、理论基础、分析框架以及国别、地区尺度的地缘环境研究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地缘环境研究已经演变成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还是一个研究国际问题的新视角,吸引一批学科内外的研究学者的参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极大推动了地缘政治学科的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全球尺度的地缘环境探索仍未见报道,值得后续加强研究。同时,由于整体时间较短,地缘环境研究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和有待探讨、深化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地区尺度和全球尺度地缘环境演变驱动机制、多元地缘体跨尺度、跨领域互动下地缘环境演变、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地缘环境模拟等。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推动国内地缘环境研究,凝聚力量,特组织本专栏。
本专栏包括6篇文章,1篇是有关地缘环境评估的尺度陷阱的纯理论文章和其他5篇涉及不同领域问题的实证性文章。“地缘环境评估的尺度陷阱”一文归纳总结了4类尺度陷阱,即尺度选择陷阱、多尺度耦合陷阱、叠合陷阱和综合化尺度陷阱。充分考虑这些尺度陷阱,选择更优的分析尺度,不仅能够提升评估结果的稳健性,还能增强相关研究结论的参考价值。实证性文章从多维邻近性视域、水—社会领域视角、环境心理学视角、非政府组织视角、地缘社会视角等分别探讨了北极国家能源贸易网络、国际河流治理、跨境流动人口的国家感、对外投资项目和地区合作冲突关系等。这些文章很好的展现了对地缘环境中的地缘关系(能源贸易网络、多元行为体的关系网络、合作、冲突关系等)、地缘环境研究中的情感要素、地缘社会因素的研究。由于地缘环境可以被理解成地缘体决策和行动的信息集,那么对不同领域,如能源贸易网络、国家感、合作、冲突关系的研究就是在丰富地缘环境不同组成部分。对于这些领域内容的研究将为对北极地区的地缘环境、跨境地区的地缘环境和国别地缘环境的探讨提供重要的领域知识,而这往往在已有的研究中被忽视。未来地缘环境研究需要加强对不同领域研究结果的吸收,以充实地缘环境不同组成部分和跨领域、跨尺度和多元地缘体互动研究。
以上研究不仅从内容上扩展了对地缘环境的研究,还为地缘环境研究增添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新的视角,这包括环境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建构主义理论、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与方法等。“水—社会领域视角下的国际河流治理”一文通过从多元尺度、多维空间、关系网络和领域建构等分析维度,很好的展现了对国际河流治理的地缘关系解析具有独特的地理学价值和意义。“环境心理学视角下中国跨境流动人口的国家感研究”一文援引环境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从地缘环境的情感要素入手,为促进跨境流动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双向接纳提供了新路径和新思路。“非政府组织如何影响中国在柬埔寨投资项目”一文引入地缘社会因素,分析了非政府组织的影响极其形成机制,为推动海外项目在当地社会的顺利落地和融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综上所述,本专栏有力的推动和扩展了地缘环境的研究。最后感谢《人文地理》编辑部对本专栏的大力支持,也对参与本专栏组织的各位作者、审稿人的支持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