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简称ICT),是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新概念,兴起于20世纪末,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而实现爆发式增长。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互联网大国。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约有近9.89亿网民(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9.86亿),同期中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54亿,占网民整体的86.4%,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占网民整体的93.7%,后缀为中国(.cn) 的域名达到1897万个。
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对居民日常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网上购物、社交网络、手机导航、手机支付等功能被广泛应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中国的社交服务用户已经占到全体网民的九成以上,微信月活跃用户已经突破11亿,实现手机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还在迅速增长。就居民的日常生活而言,信息通讯技术在居民的购物活动、社交活动、居住、就业、休闲活动、出行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改变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重塑居民的生活空间。与此同时,网上零售业给实体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随着人们通过电脑、手机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频率越来越大而诸多的实体店铺因受到冲击而愈发萧条,这样就使得企业和经营商面对信息通讯技术的冲击而重新考虑区位或空间效应。也就是说,信息通讯技术(ICT) 通过影响居民的活动以及企业和经营商的区位决策进而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影响。人文地理学者向来以居民的社会空间及经济要素的空间布局为重要研究任务,有必要对信息通讯技术(ICT) 对城市空间结构所产生的影响有所响应。值得指出的是,近两年在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紧张的形势下,依赖于信息通讯技术的视频会议、线上教育培训、线上居家办公,以及配合以方便物流的网上购物、餐饮配送等以超常的速度获得发展,城市的经济空间、社会空间甚至文化消费空间的形态和结构都面临巨大调整。
在上述背景下,聚焦信息通讯技术(ICT) 的影响,探讨其与城市空间尤其是居民活动空间及时空行为决策的关系,探讨应对信息通讯技术影响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响应,无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信息通讯技术(ICT) 无疑为城市空间研究提供了一条理论创新的线索,通过紧紧抓住信息通讯技术(ICT) 这一项伟大的技术变革所产生的影响,探讨城市居民的社会活动与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居民应对技术进步的时空决策策略,对于新时期中国城市社会地理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基于中国本土学者研究的城市社会地理学这一学科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专栏的前两篇论文着眼于理论与方法探讨,后三篇论文着眼于实证研究。第一篇名为“信息通讯技术(ICT) 与城市地理研究综述”,是一篇统领性的研究,从总体上对这个领域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论文重点从城镇化、城镇体系、城市活动空间、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智慧城市等方面对ICT与城市地理领域的关联性研究进行综述性分析。论文最后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在信息通讯技术发展的影响下,基于微观尺度聚焦居民个体空间行为的研究亟待开展,信息通讯技术与空间正义、社会公平、区域发展均衡等议题亟待关注,融合信息通讯技术的城市空间理论亟待发展。通过阅读这一篇文章,可以对城市地理领域应用信息通讯技术及其研究状况有基本的了解。第二篇“Rein Ahas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的方法创新与地理研究”,侧重方法论层面的探讨,为读者介绍国际上手机定位数据研究的代表性人物Rein Ahas的重要学术贡献。Rein Ahas是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人文地理学教授,论文从手机定位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活动空间的测定、个人锚点的测点、社会定位法的实践价值等方面系统地总结了他所提出的“社会定位法”,然后从旅游地理、通勤与交通、社会隔离、智慧城市等方面介绍了Rein Ahas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的地理研究案例。Rein Ahas的研究以社会定位法为主线,以手机定位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地理可视化为分析手段。他的研究方法及经典案例有助于国内学者扩宽视野,更加深入理解这一新型数据源的使用特点和应用潜力,并进一步对其进行理论与方法上的挖掘与探讨。第三篇“中国手机移动地图使用对居民出行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是一篇基于问卷调查和定量分析的实证研究论文。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居民对移动地图的使用情况、不同人群移动地图的使用差异,重点从居民出行频率及目的地、出行方式、出行效率等方面探讨了移动地图对居民出行的影响,最后利用定量模型分析了移动地图对居民出行影响的机理,讨论了目前移动地图存在的问题及其在未来将会对城市交通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意见建议。在当前,城市居民对手机移动地图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性的情况下,论文从学理的层面对这种影响关系开展实证研究,无疑具有启发意义。第四篇“北京城中村居民“数字鸿沟”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若干典型城中村作为调查研究地区,通过问卷调查开展分析。论文重点从设备接入、网络技能、网络内容等方面探讨了北京城中村居民的数字活动特征,从技能沟和内容沟分析了社会经济属性与数字资源使用能力。对城中村居民数字活动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数字鸿沟”的理解,也帮助我们分析其他社会弱势群体遭遇“数字鸿沟”的可能性,探讨“数字不平等”和“社会不平等”如何相互影响。这篇论文有清晰的理论问题导向和理论建设目标,所探讨的问题具有科学前沿特点,尤其是基于数字和社会的不平等及其互动关系的得出,对认识信息通讯技术(ICT) 影响作用下的城市空间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值得关注。第五篇“信息通讯技术对城中村女性居民活动空间的影响研究”,将讨论的话题集中到了女性身上。该文对城中村女性居民信息化水平评价进行了探讨,重点从居住空间的选择、休闲娱乐活动、购物活动等方面探讨了ICT对城中村女性居民活动空间的影响。论文还指出在ICT影响日益扩大的背景下,该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城市规划管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这也是一篇以定量方法应用为主的论文,将信息通讯技术与女性空间相关联是该文的贡献。
值得指出的是,本专栏仅仅是尝试解决涉及到信息通讯技术(ICT) 与城市空间的一小部分理论和实证研究的问题。实际上,由于信息通讯技术(ICT) 极大地影响到了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和生活,值得加大力度研究的是信息通讯技术(ICT) 与居民活动空间的关系。
城市居民的活动空间一直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和热点方向。传统的活动空间研究以针对按活动事项分区的具体活动空间类型的实证研究居多,如城市居住空间、城市商业空间、城市休闲娱乐空间、城市消费空间等,或者是以时间地理学的一套方法来研究居民时空行为活动及其受到的各种制约关系。近年来出现宏微观相结合的研究趋势,即基于人口和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居民行为大样本调查的宏观层面研究和基于时间地理学影响下关注个体行为活动、时间与空间结合的微观层面研究的兼顾,研究方法也从传统的统计数据分析、问卷调查分析、活动日志分析发展到利用定位数据、GIS数据和大数据分析进行的活动空间研究以及利用小样本深度访谈调查数据与三维地理可视化研究方法、地理叙事方法相结合的个体活动空间研究。但总体上看,目前学术界从定性角度集中探讨信息通讯技术(ICT) 发展对居民个体活动空间的影响还相对缺乏,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大城市产生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力的语境下,针对中国城市系统设计并研究个体层面的信息通讯技术发展与城市居民活动空间演化的关系,很有必要。实际上,无论是着眼于信息通讯技术(ICT) 与城市地理的研究领域,还是着眼于基于信息通讯技术(ICT) 的活动空间研究领域,运用定性研究方法论,针对中国大城市,从居民个体的层面开展理论研究和理论建构都是亟待加强的研究方向。而上述两个领域之间的交叉,更能激发新的研究课题,也是更有理论创新可能的研究课题,那就是从个体的层面探讨信息通讯技术发展背景下中国大城市居民的活动空间,尤其是居民个体活动与空间之间的互动,在信息通讯技术背景下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互动的机理尤其微观作用机理是什么?规划如何进行有效的响应?这些都是未来这一领域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
值得强调的是,就信息通讯技术(ICT) 与城市居民活动空间互动关系这一研究方向而言,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强化理论建构并突出研究的学科意义。信息通讯技术(ICT) 是技术变革影响社会的一个典型,通过对信息通讯技术影响下个体活动与城市空间互动的研究,可以建构技术变革与城市空间重构的关系理论,以及技术变革条件下“社会空间辩证法”的复杂内涵。这种理论总结对于发展中国城市空间理论、推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城市地理学理论创新具有积极作用和学科意义。另外,在研究过程中,应着力建设相对完整的城市居民个体地理生活史访谈数据库和以信息通讯技术(ICT) 对城市空间影响为主题的调查问卷数据库,突出第一手的数据贡献。再次,在上述数据及理论研究取得扎实成果的基础上,适当地开展利用验室模拟的手段研究信息通讯技术(ICT) 影响下的居民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应用的关系以及在各种条件下二者关系变化方面的尝试性研究,这方面是传统地理学的弱项,但对此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探索性意义。在以理论建设为导向的前提下,在解决了“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以后,需要适当探讨“怎么做”的问题,那就是研究信息通讯技术(ICT) 所导致的居民活动及空间重构的规划响应。尤其是针对互联网经济对于城市商业空间、居住和就业空间、出行行为等产生较大的影响,对城市规划的应对策略做出探讨;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空间形态和空间利用的“多元混合发展”趋势做出有效应对,城市规划还应该针对未来所模拟出的在各种约束条件下居民空间利用方式的变化提前做出响应;另外,在信息通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居民个体对时空利用的决策及优化策略的调整也需要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