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人文地理  2021, Vol. 36 Issue (5): 1-3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21.05.001
0

引用本文  

王兴中, 李九全. 中国人文地理学复兴与发展见证——郭来喜先生学术思想与经历[J]. 人文地理, 2021, 36(5): 1-3.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21.05.001.
WANG Xing-zhong, LI Jiu-quan. WITNESS TO THE RE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GEOGRAPHY IN CHINA: MR. GUO LAIXI'S ACADEMIC THOUGHTS AND EXPERIENCE[J]. Human Geography, 2021, 36(5): 1-3.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21.05.001.

作者简介

王兴中(1948-), 男, 陕西西安人,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与规划、旅游景观等。E-mail: Xzwang313@aliyun.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1-02-28
修订日期:2021-07-27
中国人文地理学复兴与发展见证——郭来喜先生学术思想与经历
王兴中 , 李九全     
西安外国语大学 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 西安 710128
WITNESS TO THE RE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GEOGRAPHY IN CHINA: MR. GUO LAIXI'S ACADEMIC THOUGHTS AND EXPERIENCE
WANG Xing-zhong , LI Jiu-quan     
School of Tourism & Research Institute of Human Geography,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710128, China
1 中国人文地理学复兴的举旗者之一

郭来喜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培养的地理学著名学者。1952年他以第一志愿第一学校考入南京大学地理系,该系是中国现代地理学创始院系。1955年人文地理学在他求学时被斥为“伪科学”,专门为“帝国主义侵略者扩张服务”的工具。当时,他反复审视流行的《人文地理学批判》一文,清醒地认识到这是极“左”思潮抄袭苏联20世纪30年代某些派别之争的谬论。然而,这些谬论在中国一直流毒至20世纪80年代初。那个时期,著名学者李旭旦教授和任美锷院士合译著名经典法文版《人地学原理》成为重点批判对象。李旭旦政治上受迫害,蒙冤20多年,直到1978年才被摘掉“右派”帽子。1979年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地理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李旭旦旗帜鲜明地倡导“复兴人文地理学”,受到广大地理工作者热诚欢迎,那时他还受到某些极“左”人士的非难。在郭来喜先生动议与吴传钧院士的强力支持下,李旭旦、周立三、吴传钧三位学者受命联合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郭来喜也参加了选题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六个五年计划把人文地理学列为薄弱学科加强的行列,方使人文地理学在法理上得到复兴。郭先生始终参与协助学术组织做复兴人文地理学的实际工作。1984年4月,中国地理学会在南京成立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同年7月至8月,国家教育部、中国地理学会,中央广播电台在北京举办两期《人文地理学师资培训班》,上百名大专院校中青年教师参加培训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西安外国语大学时任校长孙天义教授、常正文教务长以敏锐的洞察力率先跨学科组建人文地理研究所,创建《人文地理》学术期刊,郭来喜执笔起草了创刊词(以《人文地理》首任主编南开大学鲍觉民名义发表),吴传钧院士任人文地理研究所名誉所长,郭来喜先生后来曾任《人文地理》主编,有力地催生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勃兴。李旭旦、吴传钧、郭来喜、孙天义、常正文、鲍觉民与美籍华人王益寿、马润潮等教授在传播、复兴、发展人文地理学走在中国最前列,功勋显著。

吴传钧院士呼应李旭旦教授的复兴人文地理学号召,发表《地理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研究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和基础。郭来喜作为广州会议的学术秘书,出面邀请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省委副书记杨尚昆,副省长兼秘书长黄静波等领导出席开幕式,还和全体成员合影、讲话,鼓励发展地理学。李旭旦、鲍觉民诸大师谢世后,郭来喜由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到主任,到2005年方卸任,一直关注人文地理学科发展,参加北京、南京、武汉、开封、昆明等地的人文地理学研讨和发言,推出很多创新见解。郭来喜先生执掌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期间,发起、倡导、实施《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呈请吴传钧院士主编,郭来喜任常务主编,组织全国学界学名人组成编委会,现已出版16卷(科学出版社出版),周立三院士、吴传钧院士先后主编《中国农业地理》和《中国经济地理》做出了表率。此丛书在国际书展和国家书展上广受赞誉。

1985年到2002年期间,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地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 与美国对等学校、学会(美国地理学会与加州北岭大学地理系) 联合举办了三次《中美人文地理学学术研讨会》。郭先生始终是积极的推动与组织者,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国际交流做了创世性的贡献。

2 人文地理学应用的创新践行者

1986年郭来喜先生受命任中国科学院西南国土资源考察队副队长,又奉派带队支边云南兼任云南省地理研究所所长,承担贵州黔西南喀斯特地区环境治理与脱贫研究,因成绩显著,被纳入中国民主党派与国家科委联合试验区,引发美国福特基金会关注,委派从事云南贫困山区脱贫系列研究,支持352.69万美元,被UNDP评为“反贫困楷模”并召开国际会议推广。

郭来喜先生走遍中国陆地边疆和中国海疆。1987年倡导开放边疆,国家据其建议设置12座延边开放城市。1990年《长江开发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上报道其三沿开放战略构思(沿海、沿江、沿边)。

1979年7月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代表团回访中国,在北京师大做学术报告,郭来喜主动与代表团领队布鲁斯·戴尔(Bruce Dale) 商谈,促成中美联合采编《Journey into China》出版发行50万册,中宣部田丹局长赞扬说:“你们在对外宣传上立了大功!利用美国知名品牌正面宣传中国真了不起!同样的话,我们说,人家听了说是自吹自擂;美国人说,人家认为是客观报道!”

郭来喜先生基于丰富的长城考察实践,倡导创建长城学,修建长城博物馆,又和美国学者、日本岩波映画相联合拍摄《山岳长城》、《沙漠长城》、《海上长城》三集电影。他为了查清实际问题,仅八达岭长城就十六次奔波,访问多层面中外人士,其《万里长城,入我心结》道出了作者研究长城的真谛。

郭来喜先生先后考察黑龙江、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乃至海南岛水系。他认为地理环境的灵性是“水”,特此写出了专题报告。该报告涉及黄河、长江、珠江考察的经历,并著书立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做了专题讲座。后作为中国地理学会推举人选参加国务院长江三峡工程建设论证代表,历时五年。有关论证或鉴证,受到毛主席秘书李锐的肯定和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的称道。

郭来喜先生对中国国土研究有全新见解,倡导“冰雪中国”、“冷凉中国、温暖中国、亚热中国、热带中国、赤道中国”和“深海中国、陆架中国、低地中国、高地中国、高原中国、屋脊中国”及亚区的分类系统,使认识中国、建设中国更加目标明确。他还倡导中尺度地理环境就地改造和异地变迁,该理念他称为黄(秉维)、吴(传钧)、陈(述彭)、施(雅风) 地学效应,既纪念四位院士的杰出贡献,又激励后来者创新研究。人文地理学应用主流是区域发展结构的和谐性。郭来喜先生21世纪初据中国东部先行开发,继之西部大开发的态势,联合国内学者建议国家“十一五”计划把《中国中部崛起》纳入国家行动的倡议[1],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响应。

3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开创奠基者

郭来喜先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著名创史旅游地理学家。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现代旅游地理学才肇始研究。从学科组建、教材撰写、学术组织、主持研究项目、发表论文与学术交流方面,他都是率先主导或首次开创者。1979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了以郭来喜为首的旅游地理学科组;1981年郭来喜撰写印制了第一部约50万字的《中国旅游地理讲义》教材;1980年代,他研究的河北北戴河的百里荒滩已成为金牌旅游地,学界认为郭来喜先生是旅游地理学“点沙成金”者,并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和特别支持[2];他与吴传钧院士合著的《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地理研究》被认为是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学术开篇;1991年以来他主导或参与组建: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旅游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与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等;他在国内首批招收旅游地理博士生及其博士后研究者;他首次主持国家重点旅游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82年郭先生与科学院、新华社同行先后与美国、日本进行旅游领域的有效合作,出版了《Journey into China》 (1982),摄制了《海上长城》与《山岳长城》等系电影[3]

郭来喜先生是区域旅游空间供给研究的奠基者。到上个世纪末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才形成了现代学术框架与国际通用学术的形式。揭示中国乃至区域旅游的空间供给——需求的现状、结构与演化,揭示中国旅游业对区域环境的作用与影响,形成与国外学术界对话的学术逻辑。郭先生在旅游空间供给研究方面突出的学术建树体现在三个方面,囊括了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念,为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3]。首先,开创了旅游资源空间供给的评价模式研究。他与中国科学院同行共同提出“旅游资源调查规范与评价研究”,体现在他主笔的《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成果公开发表[4],并于90年代初作为国家规范而推行。第二,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旅游地域组织研究,体现在他主持的国家第一个国家旅游重点自然科学基金成功方面,提出了旅游产业体系及其空间地域组合体系理念[5]。第三,提出了中国旅游地理区域组织基本理论,以区划理论为导向系统推出中国旅游区划方案[6]

郭来喜先生是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理论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旅游开发与规划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界服务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实践性最广泛的领域,被旅游业界泛称为旅游规划可持续发展理念。郭来喜先生与北京大学的陈传康先生同为中国现代旅游产业空间发展的开创者。他在该领域创立了三方面的成果。

其一,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协同动力理论”开创人。中国旅游地理学学理是相伴旅游规划实践演进而发展的,旅游规划理念不是地理学一个学科所能主导,地理学介入是以其空间功能价值为导向,以彰显旅游者与旅游区域和谐关系。因此,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与规划始终主导着中国旅游产业的布局。20世纪前后中国旅游业还处于由经济可持续过渡到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阶段,可持续的旅游要素内核关联就构建了旅游发展与规划的理念。郭先生提出探讨国际通用经济方法的可操作性,以保障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为此,他提出旅游业的发展须与生态环境的承受力、国家发展水平、社会道德规范协调[5];旅游业发展结果须与自然、文化和生态环境成为整体,这个整体要体现在国家、区域与民族特色。因此,要在国家级的水平上规范旅游业的发展目标、资源类型、产品系列与空间布局等方面的体系实施方略。区域经济—生态—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是旅游发展的动力,该理念成为那个阶段旅游发展与规划的导向理念[7]

其二,开创了旅游地类型学实证研究范式。在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协同动力理论指导下,郭先生将旅游目的地功能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取得了显著的示范成效[3]。如1979年提出“山海关—北戴河旅游资源保护建议”;1983年提出“发动社会集资修复代表性长城的倡议”;1999年提出“建立六盘山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建议”;1995年郭先生主持的“泸沽湖研究”获得联合国模范社区奖;本世纪以来中国大地貌自然区域旅游经济、社会与生态地域功能统筹体系的构建逐渐浮到国家层面,尤其是跨省区“大秦岭”功能体系统筹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为焦点之一。2011年他联合国内著名旅游规划学者提出来《关于建立“秦巴山地生态旅游省际合作试验区”并将其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开发战略的倡议》的观点,引起周边六省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引发学界对秦巴山地左右中国地域和谐“中央性质”的研究[7]

其三,创立了地理学旅游区域发展与规划的文本范式。区域性旅游发展与规划涉及空间研究的多学科介入。不同学科从自身学科的本体导向出发,以旅游空间供给—需求的方法展现规划成果文本。21世纪初已形成了地理学为主的资源与场所布局导向的文本供给,经济社会学为主的效益与管理文本供给,园林建筑学为主的园林景区与景观的文本供给,文化行为学为主的资源位移的文本供给。在这个阶段,郭先生创立的资源评价—旅游场所需求体系供给文本一直左右着中国区域旅游规划的的文本范式。

老骥伏枥为旅游地理学再添新瓦。21世纪近十年以来旅游的“全域”功能性与“文旅”融合产业指向性把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郭先生2017年发表的《地学,现代高端旅游发展之根基》一文提出来了学术的基因线索[8]。在系统论述中国地学旅游发端、兴起和作用及其与人类发展阶段下的“多元合一”观。旅游将从“观光产业”、“休闲产业”到“培育与修复生产力功能”,旅游产业禀赋九大功能:开放性、先导性、动力性、关联性、富民性、友好性、低碳性、美丽性与文明性。旅游内涵扩展品质提升,倡议增加教(育科技)、体(育健身)、环(境生态) 而成为九大要素。在旅游与环境生态关系方面,倡导天基、地基、水基、生基、文基、体基、食基和医基九大系列,谋求以人为本旅游之九养:养眼、养肺、养胃、养心、养脑、养神、养生、养颜、养寿,旅游地学的环境将推动中国走向世界旅游首强!郭来喜先生作为中国旅游地学名誉会长和葛全胜所长、方总联络60多位院士、教授、研究员倡导编著《中国旅游大典》工程,依其谋略有上百卷之多,这是使中华大地成为世界旅游首强的基础工程!

注释:

① 郭来喜,“大会喜空前”——第四届大会侧记,地理知识,1980年3月号。

② 郭来喜,杨冠雄,旅游地理文集,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旅游地理组,1982:1-10。

③ 吴传钧,郭来喜,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开展旅游地理研究,首次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参阅资料,1979。

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宏观配置体系研究”(49631030号)。

⑤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国家旅游资源开发司,1993。

参考文献
[1]
郭来喜, 魏晓, 李万, 等. 关于开展《中国中部崛起纳入国家行动》的倡议[J]. 人文地理, 2004, 19(1): 1. [Guo Laixi, Wei Xiao, Li Wan, et al. A proposal on carrying out China's midland rising under national guidance[J]. Human Geography, 2004, 19(1): 1.]
[2]
刘锋. 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回顾[J]. 地理研究, 1999, 18(4): 434-441. [Liu Feng.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geography in China[J]. Geographical Research, 1999, 18(4): 434-441.]
[3]
王兴中, 李九全, 潘秋玲, 等. 中国旅游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9-13, 16-17. [Wang Xingzhong, Li Jiuquan, Pan Qiuling, et al. Chineese Tourism Geography[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3: 9-13, 16-17.]
[4]
郭来喜, 吴必虎, 刘锋, 等. 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J]. 地理学报, 2000, 55(3): 294-301. [Guo Laixi, Wu Bihu, Liu Feng, et al. Study on the tourist resources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types evaluation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0, 55(3): 294-301.]
[5]
郭来喜. 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 重点旅游课题浅释[J]. 人文地理, 1996, 11(S1): 17-25. [Guo Laixi.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China: An explaination of the "Ninth Five Years Plan" key research program on tourism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Foundation of Natural Science[J]. Human Geography, 1996, 11(S1): 17-25.]
[6]
郭来喜. 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与旅游区划研究[C]//郭来喜, R·霍夫帕尔, E·麦金太尔. 中美人文地理学研讨会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 62-70. [Guo Laixi.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ourism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C]//Proceedings of Sino-American symposium on Human Geography.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88: 62-70.]
[7]
郭来喜, 王兴中, 刘晓霞, 等. 关于建立"秦巴山地生态旅游省际合作试验区" 并将其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开发战略的倡议[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1): 161. [Guo Laixi, Wang Xingzhong, Liu Xiaoxia, et al. An initiative to establish the "Qinba Mountain Eco-tourism Inter-provincial Cooperation Pilot Zone" and incorporate it into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national main functional area[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1, 30(1): 161.]
[8]
郭来喜, 李玏. 地学, 现代高端旅游发展之根基[J]. 贵州地质, 2017, 34(4): 225-230. [Guo Laixi, Li Le. Earth science, base of modern high-end tourism development[J]. Guizhou Geology, 2017, 34(4): 22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