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北京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871
自20世纪60年代人文地理学出现行为主义转向以来,时空间行为研究已经历了60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以人类个体日常可持续行为特征、行为时空间格局、行为的移动性与可达性、人类行为与社会经济环境、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交互过程与作用机理等为核心内容的研究范式。近年来,国内人文地理与城市规划学界也在积极推进时空间行为研究的发展,特别是把时空间行为理论与方法论广泛应用于社区规划、生活圈构建、旅游规划、交通行为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城市空间治理等领域中。然而,当前研究对城市时空间与个体日常行为之间的交互理论与实证探讨仍显不足,从个体出发的微观人地关系理论与方法论讨论仍需深入,如何利用不断丰富的个体行为与时空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为中国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持亦是时空间行为研究的应用前沿突破问题。在此背景下,本专栏围绕时空间行为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应用前沿展开,包括三篇综述研究和六篇面向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时空间行为实证研究。
三篇综述文章从不同主题评述了当前时空间行为研究的理论、数据与应用进展。第一篇柴彦威和陈梓烽的文章《时空间行为调查的回顾与未来展望》对近期国内外时空间行为数据的调查技术与方法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回顾与展望,比较了基于纸质问卷与移动定位技术的时空间行为调查研究在技术、内容、方法与应用上的进展,指出未来时空间行为调查研究需要更多融合行为调查与大数据采集进行应用研究,并结合质性调查与追踪调查进行理论构建。时空间行为研究得益于时空行为调查技术与数据的丰富,每一次行为数据的革新都会带来新的研究视角,甚至带来研究范式的改变。例如早期的行为地理学与时间地理学得以发展就是建立在个体行为调查数据出现和丰富的基础上。当前随着行为调查技术的进步,如何收集并利用新数据、大数据、轨迹数据、精细数据进行分析与支撑理论创新是时空间行为研究的难点问题,而该文提供了方向性思考。
王丰龙的文章《幸福地理学研究中的时空间尺度陷阱》将人文地理学关于“尺度”的理论辨析引入到幸福感地理学的行为研究中,明晰了影响幸福感形成变化的时空间尺度,指出当前幸福地理学研究在现实尺度、分析尺度与实践尺度等三方面所存在的陷阱。文章关于幸福感行为研究中的尺度陷阱问题也普遍存在于其他时空间行为研究中,在研究过程中厘清这些尺度陷阱可以更深入理解个体日常行为及其行为结果(如幸福感、健康等)与不同时空间尺度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如何解决时空间行为分析的尺度陷阱问题以及分析日常行为时空间尺度的形成过程仍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挑战,值得在理论与方法论上更多的讨论。
张文佳和王梅梅的文章《交通拥堵治理的空间与基础设施政策综述》侧重于行为分析在交通拥堵治理政策评估上的应用回顾,聚焦城市交通拥堵的结构性因素,归纳了引导可持续出行行为的空间政策与基础设施供应侧政策,及其在交通拥堵治理上的理论探讨、学术争论焦点、实证分析及当前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等。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早期应用出口主要集中在交通行为与需求分析上,在解决城市拥堵等交通问题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该文虽然聚焦在供应侧的治堵政策,也提出了需要建立城市空间、基础设施与出行需求一体化的系统分析框架。一方面反映了行为分析早已根植于不同学科传统中;另一方面尝试在城市经济学与时空间行为研究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接下来的六篇文章针对不同的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分别聚焦在社区融合、职住空间、就医可达性、服务设施需求、就餐活动空间与游客时空间行为等。其中,第四篇杨婕等的实证分析文章《邻里效应视角下社区交往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聚焦社区邻里实体环境、居民社会交往情况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利用多层路径分析和北京市居民日常活动与满意度调查数据,探讨了邻里环境与个体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社区交往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特定邻里环境要素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社区交往是邻里环境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有效中介。探索中国城市背景下的居民生活满意度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促进社区融合、构建“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具有显著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林书亭和塔娜的文章《转型期不同住房性质居民的职住关系演变》利用追溯式问卷调查探讨近20年来居民职住地演变的时空特征,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别比较不同住房性质的居民搬迁前后职住关系的变化及其制约因素,以透视中国城市社会空间重构,总结转型期不同住房性质居民的职住关系演变模式,讨论职住演变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不同住房性质居民的职住关系演变模式呈现差异且迁居居民的职住距离变化受住房性质影响显著。从个体职住行为变迁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城市社会空间重构过程,以小见大,是时空间行为与时间地理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在应用上则可为促进职住平衡等公共政策提供更加精细化的、人本的发展建议。
第六篇申悦和李亮的文章《年龄分层视角下医疗设施可达性对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结合两步移动搜寻算法和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医疗设施可达性对居民就医机构选择和惯常就医距离的影响,揭示了不同年龄群体之间就医行为影响机理的差异。研究发现医疗设施可达性对不同年龄群体就医行为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在当前中国城市人口不断扩张、尤其是老龄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背景下,面向不同群体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医疗资源配置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为更加公平、合理的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科学路径。
谌丽等的文章《北京中低收入社区育儿人群的服务设施需求研究》从中低收入育儿人群的需求端出发,采用有序多分类模型分析中低收入社区育儿家庭对教育、医疗、公交等10类设施的需求偏好,揭示了家庭中未成年子女的数量、性别和年龄因素如何影响居民对不同服务设施的需求。研究发现二孩家庭对服务设施的依赖性强于独生子女家庭,且不同年龄段子女的家庭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并提出了育儿人群所需服务设施的分类体系。不同于从服务设施空间配置和供给端的研究,基于特定群体需求端的服务设施配置研究反映了当前社区生活圈规划对个体需求差异特征。尤其在中国高密度、高混合度的城市背景下,如何差异化的实现生活圈基础服务设施配置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个体和群体需求,亟待更多相关实证研究。
刘坚等的文章《多源大数据下的北京市居民就餐活动与城市空间关系探究》结合文本信息挖掘与空间分析技术,利用2017年微博数据对北京居民日常就餐活动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北京居民就餐活动的空间分布出现以CBD为中心的层级分布格局,同时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空间同位模式。融合了位置和文本信息的社交媒体数据为居民活动空间与城市空间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也为发现其背后隐藏的人类行为时空模式及规律提供了可能。
第九篇赵莹等的文章《游客时空行为与保护教育感知研究》聚焦在游客时空间行为,通过结合GPS轨迹与问卷数据对个体行为及保育感知水平进行测量,探索不同时空行为模式的游客间保育感知变化的差异。研究以香港海洋公园为例,发现不同情感类型的场馆会影响游客到访的积极性以及停留时间,同时游客在不同情感环境下的保育感知水平会出现显著差异,而行为活动和空间环境对游客保育感知水平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知识层与态度层的变化。文章强调在旅游行为解读过程中关注主观要素的重要性,为改善旅游场所情感环境、提升游客旅游体验的分析提供新的视角。
总体而言,本专栏展示了中国时空间行为研究的前沿进展,发现其在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多,并逐渐形成多学科、新数据、新方法、新理论等发展趋势。不同于经济、制度、文化等城市研究视角,以时空间行为作为导向的研究基于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城市空间之间的交互作用,更加注重理解人类生活空间中的各类环境要素对个体行为的决策和制约过程。在这些理念下,时空间行为应用研究强调通过改造和优化自然、社会、经济与建成环境来满足个体与群体对美好生活质量的动态需求,支撑以人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尽管时空行为研究过去60年在理论、方法和实践应用上均得到快速发展,对中西方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人文地理学独具人本特色的流派,但面对中国城市日趋突出的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精准的、科学的评估需要进一步厘清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人类行为与资源环境在时空上的交互过程与因果机理,更需要在理论与方法论上做出创新,并切实在不同类型的中国城市进行应用基础比较研究。
最后,本专栏是基于过去几年“空间行为与规划研究会”的会议成果,多篇文章曾在2019年12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举办的第15次空间行为与规划研究会暨“时空间行为交互与城市社会可持续性”会议上发表。自2005年以来,空间行为与规划研究会已举行了16次,是支撑时空间行为研究的主要学术组织与会议,长期推动国内时间地理和行为地理领域的发展,并形成了一批中青年学者队伍。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愈发精细化、品质化、智能化与多元化,时空间行为研究将在“以人为本”的生活质量与空间品质探索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在人地关系理论与方法论研究中贡献更为微观的分析视角与科学技术。最后感谢《人文地理》编辑部对本专栏以及历届空间行为与规划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也对参与本专栏组织的各位作者、审稿人、参加会议的学者与学生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