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佛罗里达大学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奥兰多 32816
2. Department of Hospitality Services,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Orlando 32816, USA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出现了跨越式发展,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更新等现象不断涌现。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对旧的社区进行改造和置换的过程被称为绅士化[1, 2]。绅士化引起的城市社会空间重构,是城市地理学[3, 4]、城市规划学[5, 6]、社会学[7]和经济学等领域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绅士化研究的基础上,学者提出了旅游绅士化概念(旅游绅士化是绅士化的类型之一[8]),并对其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研究。旅游绅士化不仅发生在城市区域,随着旅游的发展还延伸到乡村地区。城市旅游绅士化对城市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人居环境和城市文明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格局。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业态相继出现[9],推动了乡村旅游绅士化的进程。乡村旅游绅士化不仅改变了乡村地区的经济结构,为当地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而且催生了新的旅游发展模式,推动了乡村地区旅游的发展[10]。旅游绅士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践行美丽中国、幸福中国的重要途径。因此,开展旅游绅士化研究对旅游业发展和旅游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国内外旅游绅士化研究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根据国内外研究文献所聚焦的绅士化现象、过程、机理、产生的地域等领域进行文献分析,总结研究进展,展望研究目标,为旅游绅士化研究以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国外旅游绅士化研究进展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城市发展继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之后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空间形态——绅士化[11]。绅士化一词最早是由Glass提出的“gentry”一词演变而来,指城市区域由于相对富裕阶层人口的迁入导致原来的贫困人口被迫外迁,从而带来城市空间重置和社会区域变化的现象[12]。20世纪70年代以后绅士化现象逐渐蔓延到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西方绅士化研究主要定义了绅士化的概念、诠释了相应的理论、探讨了绅士化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等[13]。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业作为驱动力在绅士化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美国杜兰大学社会学教授Gotham将这一现象定义为旅游绅士化现象,即通过休闲娱乐和旅游业的发展使中产阶级居住的邻里地区转化为相对富裕和专有区域的过程[14]。除此之外,旅游绅士化对城市的空间形态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城市在空间、功能等方面改造和更新的进程[15]。国外学者以旅游绅士化为对象展开的研究已经成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其内容主要涉及旅游绅士化的过程、原因以及影响等方面(图 1)。
![]() |
图 1 国外旅游绅士化研究关键词社会网络语义分析 Fig.1 Foreign Tourism Gentrification Research Keyword Social Network Semantic Analysis 注: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数据库,以“tourism gentrification”为关键词获取数据,采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
国外学者认为城市旅游绅士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政策、资本、房地产开发、技术和信息等。政府的推动为城市旅游绅士化提供了政策保障(图 2)。欧美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国家和政府的角色逐步淡化,但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不仅表现在规划城市功能上,还表现在制定城市发展策略和实施开发项目中[16-23]。为了应对2008—2009年资本主义危机,葡萄牙政府主张新自由主义的城市政策。政府把房地产资本的流动与城市的建筑环境联系起来,以期把里斯本打造成一个更具旅游竞争力的城市,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和游客[24]。建筑环境的商业化和政府政策的引导是葡萄牙里斯本旅游绅士化的重要驱动力[19]。资本大规模投入为旅游绅士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大量资本的投入推动了旅游基础设施、休闲娱乐和商业等项目的开发,提升了该区域的服务等级和消费层次[24]。房地产项目的建设为旅游绅士化的产生提供了动力,也改善和提升了当地的居住环境,提高了土地价值和租金,为人口置换创造了条件[25]。人口的流动、信息的多元化以及互联网提供的新技术手段也是旅游绅士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人口的日益流动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信息的多元化和互联网在旅游领域的应用为旅游供应商的营销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技术手段和渠道,间接地推动了旅游绅士化的发展[26]。
![]() |
图 2 城市旅游绅士化过程 Fig.2 The Process of Urban Tourism Gentrification |
乡村旅游绅士化产生原因与城市旅游绅士化有较大的不同,主要包括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两方面。从内在因素看,一方面,乡村地区具有独有的风光、安全的社会环境和自由的文化氛围[27, 28],这些独特的环境为城市中产阶级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自然空间;另一方面,乡村地区后农业时代再投资是乡村旅游绅士化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29],为了寻求价值提升,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旅游绅士化的进程。从外部因素来看,城镇化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建设是乡村旅游绅士化的重要原因,乡村地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建设不仅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乡村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实现了乡村地区资本和产业的再升级[30, 31]。
1.2 旅游绅士化的过程国外学者认为城市旅游绅士化一般发生在低收入人群聚居或人居环境较差的社区[18]。历史上新奥尔良维克多·卡雷(法国区)是一个多种族聚居区,资金的注入促进了周边景区和大型娱乐项目的建设,推动了该地区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大型娱乐项目建设提高了附近地价,收入差别、不断增加的租金使低收入人群和非裔美国人被迫迁出,中产阶级则迁入该地区,从而带来人口结构、经济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改变[14]。澳大利亚布鲁尼岛是著名的度假胜地,拥有冲浪海滩、国家地质公园等景点。在发展旅游业之前,布鲁尼岛上的原住民主要以传统的放牧、种植农作物等经济活动为主,随着旅游业发展,布鲁尼岛上的传统经济活动,特别是农业正在大规模减少,经济结构转变为以旅游、花卉和乳品等为主体,游客给布鲁尼岛上的原住民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文化,改变了当地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旅游业和商业的发展提高了布鲁尼岛的物价水平和房价,一部分原住民迫于经济压力迁居其他地方,中产阶级进入布鲁尼岛,实现了人口的置换[17]。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在政府政策、房地产开发商和资本等多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原有社区被旅游业以及高档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取代,周围环境得到了很大地改善。旅游业和商业的快速发展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该地区的消费层次和服务质量;房屋租赁市场和租金的上涨推动了周边区域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原有的居民无法支付高额的租金被迫离开,相对富有的阶层受到环境等的吸引入住,实现了人口的置换。人口结构的改变进一步改变了该区域的消费结构、居民素质和社会文化等,从而实现了旅游绅士化(图 2)[22, 23]。
1.3 旅游绅士化的影响 1.3.1 城市旅游绅士化的影响(1)积极影响
国外学者认为城市旅游绅士化现象会对旅游、城市发展、人口结构、邻里关系、消费结构以及社会空间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旅游绅士化现象加强了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城市更新的进程,加快了城市发展的步伐,是旅游绅士化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影响之一[32, 33]。在葡萄牙里斯本,政府把房地产资本的流动与城市的建筑环境联系起来,把里斯本打造成一个更具竞争力的城市,从而吸收更多的外国投资和游客[24]。旅游绅士化的影响还表现在人口置换方面[14, 20],历史上新奥尔良维克多·卡雷一直是不同阶层居民的聚居地,然而,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收入的差别、不断上涨的租金被迫使该地区进行人口置换,原有的低收入人群和非裔美国人被高收入阶层替换,实现了人口结构的转变[14]。旅游绅士化改变了城市的土地价值,从而间接地影响了社会空间的分布状况,拉丁美洲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由于旅游活动的开展逐渐出现了旅游绅士化现象,游客的消费需求改变了这些城市的用途和空间,使得原来的社区由居民区或工厂转变为旅游综合体[14]。旅游绅士化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岗位多,层次丰富,城市旅游绅士化作为旅游形态之一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发展[21]。
(2)消极影响
城市旅游绅士化是一把双刃剑,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邻里关系的破坏、交通拥挤、房价上涨等方面,邻里关系的破坏是旅游绅士化的重要消极影响之一[34],旅游绅士化使原有的居民被迫外迁,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从而破坏了邻里关系。欧洲历史街区城市旅游扩张给这些地区居民增加了生活压力,在阿姆斯特丹,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运河区游览,这里也吸引了一批中产阶级入住,原有的居民被迫外迁,他们对这种城市转型现象存在不满,甚至表现出对邻里关系破坏的无力感[35]。旅游绅士化带来的交通拥挤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旅游绅士化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和商业的快速发展,使游客数量快速增长,从而产生了交通拥挤的负面影响[17]。旅游绅士化改善了周围的社区环境,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改善,从而推动了周边地区地价和房价的上涨,使原有的低收入家庭难以支付高房租,被迫离开原有的居住地,甚至流离失所[36]。
1.3.2 乡村旅游绅士化的影响与城市旅游绅士化的积极影响相似,乡村旅游绅士化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了乡村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绅士化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进步,为乡村振兴和旅游扶贫做出了重要的贡献[37]。但是城市中产阶级涌入乡村地区,并在乡村置业,造成了乡村地区住房供给不足,房屋价格和租金上升,打破了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平衡,给乡村地区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38];除此之外,乡村旅游绅士化对人口结构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城市中产阶级的入住使中产阶级的比重增加,改变了乡村地区原有的人口结构[30, 31]。
2 国内旅游绅士化研究进展本世纪初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旅游绅士化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通过中国知网共获取相关文献15篇(表 1、表 2),通过分析,国内旅游绅士化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旅游绅士化的概念与特征、类型与阶段、旅游绅士化的原因及影响等方面。
![]() |
表 1 国内城市旅游绅士化研究相关文献梳理 Tab.1 Research Literature of Domestic Urban Tourism Gentrification |
![]() |
表 2 国内乡村旅游绅士化研究相关文献梳理 Tab.2 Research Literature of Domestic Rural Tourism Gentrification |
国内学者对旅游绅士化的研究始于对国外相关研究的关注和引入,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旅游绅士化进行了新的诠释,即通过大型旅游和娱乐项目开发而引起的城市中某些地域的重新建设,从而使其周边邻里地区发展成为富裕、独立区域的社会现象[39]。与旅游绅士化现象相比,乡村绅士化现象最早是由英国社会学家Parsons发现的,主要指城市中产阶级向乡村聚落迁移,寻求居住与休闲空间,从而造成乡村社会阶级结构改变的现象,乡村旅游绅士化强调了旅游业的发展在乡村绅士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53, 54]。城市旅游绅士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功能转换性和影响综合性等两个方面,功能转换性主要表现在旅游绅士化使原有居住或单一的商业功能转化为集商业、休闲娱乐和旅游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而影响的综合性则表现在对文化、邻里关系、经济和人口结构以及旅游等多方面,包含积极和消极影响[40]。之外,城市旅游绅士化特征还包括社会阶层、物质环境和消费方式的转变[47]。而乡村旅游绅士化则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调整、阶级结构调整、社会文化变迁和乡村空间重构四个方面[52]。
2.2 旅游绅士化的类型与阶段 2.2.1 旅游绅士化的类型旅游绅士化现象的表现存在较大差异,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旅游绅士化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表 3)。根据依托物将城市旅游绅士化划分为依托历史文化古迹类型、依托山水景观类型以及依托废弃厂址类型。依托历史文化古迹类型,主要以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对其进行保护、更新和再利用,是一种典型的旅游绅士化类型;依托山水景观类型,包括自然存在的和人造的,自然存在的旅游绅士化主要发生在环境优美、风景宜人的城市区域;依托废弃厂址类型,主要是将城市内部废弃的厂址、马头、车站等赋予旅游的功能,对其进行改造和更新[39]。根据依托景区类型可以将旅游绅士化划分为度假区、乡村旅游地和温冷景区三种类型。度假区类型指通过度假区开发和建设推动旅游业发展,强调度假区在旅游绅士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乡村旅游地类型主要指乡村社区环境美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开发推动的绅士化现象,重点突出乡村旅游的社会大背景;温冷景区类型主要指自驾车旅游者选择不在主流线路上的温冷景区作为目的地的现象,强调旅游开发商的作用[41]。文化遗产地旅游中,根据旅游绅士化的形成机制划分为产品升级带动型、高端商业区开发型和旅游产业辐射型等三种类型。产品升级带动型指旅游产业转型与产品升级带动的旅游绅士化现象;高端商业区开发型指以历史古镇为依托进行的高端商业地产项目开发带动的旅游绅士化;而旅游产业辐射型则指与旅游产业相关的农业、商业、建筑业等行业带动的旅游绅士化[43]。
![]() |
表 3 国内学者对旅游绅士化类型的划分 Tab.3 Domestic Scholars' Classification of Tourism Gentrification |
在乡村旅游绅士化现象中,根据旅游利益相关群体对旅游绅士化的影响将其划分为无序绅士化、强制绅士化和有序绅士化三种类型。无序绅士化指外来投资商或游客等盲目追求效益而牺牲环境和社会文化的现象;强制绅士化则突出政府与大型企业或财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在乡村地区进行旅游开发的现象;有序绅士化指以旅游利益相关者为主体,以乡村地区未开发对象进行旅游有序开发的现象。有序绅士化主动对环境和传统文化进行保护,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44]。根据传统村落不同的保护动力和发展方向将其划分为居住产品型、休闲旅游开发型和文化创意产业型。产品居住型主要指城市中的老年人或热爱乡村生活的群体迁居乡村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促进了传统村落文化习俗的传承,而且加强了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同时也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益。休闲旅游开发型指以乡村地区的田园风光及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基础,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式的旅游开发。而文化创意产业型则指非遗传承人或艺术家以中国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乡村文化创意为依托进行创作的现象[49]。
2.2.2 旅游绅士化的发展阶段国内学者依据不同的标准将旅游绅士化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例如,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及人口结构、地价、房价和周边商业业态的演变等因素将旅游绅士化发展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稳定期和转变期[39][55, 56]。萌芽期是旅游绅士化现象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旅游业发展对周边地区的人口结构和商业业态未产生显著影响;发展期,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旅游开发项目的增加和地价的上升,高收入阶层开始迁入,商业业态从单一的日用百货功能到综合性功能转变;稳定期,旅游环境最优,人口结构和商业业态高级化;而转变期旅游业和商业业态等则面临衰退或进入新周期的可能性。依据这一标准,国内旅游绅士化发展处于第二阶段,即发展期。此外,还有学者将旅游绅士化发展划分为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相对稳定阶段等四个阶段[43]。萌芽阶段休闲娱乐项目的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并不完善,旅游业对周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并未产生显著影响;起步阶段,旅游业给当地的人口结构和商业业态带来了一定的变化,但并未达到质变;到发展阶段,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项目开发、人口结构和商业业态等都出现了质的飞跃;而相对稳定阶段,旅游绅士化现象逐渐稳定,人口结构、商业等进一步优化。
2.3 旅游绅士化原因 2.3.1 城市旅游绅士化原因国内学者认为旅游绅士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具有多样性,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的推动是旅游绅士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在政策决策、城市规划、开发和建设中占主导地位。政府政策是旅游项目开发的指引者,而旅游开发商则是政策的执行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推进了旅游绅士化的进程[39, 40];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协同为旅游绅士化提供了社会和时代背景。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城市之间的联系,城市旅游在旅游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逐渐完善,推动了旅游绅士化的进程[39]。最后,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转型、居民偏好与外在资本的相互诱导等也是重要的原因[40]。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了该地区的金融、信息、文化和娱乐等功能,受居住偏好的吸引,高收入阶层入住,从而改变了人口结构。而大规模的资本流入,刺激了旅游项目的开发和休闲娱乐行业的发展,推动了旅游绅士化进程。
2.3.2 乡村旅游绅士化原因乡村旅游绅士化原因主要有政府、供给和需求等多个因素。从政策角度来看,政府政策在乡村旅游绅士化进程中作用显著[51]。2016年政府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大力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这一行动方案在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促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商品供给的角度来看,古村落独特的建筑、文化、自然风景和生活方式是乡村旅游绅士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吸引力,也是其发展的基础[48, 49]。从需求角度看,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推动乡村旅游绅士化的内在动力。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地区寻求多渠道、多收益的发展机遇,而旅游业在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积极表现满足了乡村地区的需求;另一方面,繁忙、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稳定的惯常环境给都市白领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因此,乡村地区独特的风景、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吸引了城市居民,产生了大量的旅游需求,推动了乡村旅游绅士化进程[51]。
2.4 旅游绅士化的影响 2.4.1 城市旅游绅士化的影响国内学者认为由于旅游绅士化类型多样性及旅游业综合性特点,其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旅游绅士化推动了旅游产业发展,带动了大型娱乐项目的建设和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催生了新的旅游业态;推动了当地和周边地区旅游商品的加工和销售;完善了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等[41]。其次,旅游绅士化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和建设。为了满足游客或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政府和旅游供应商需要完善相应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该地区的可进入性和消费层次;再次,旅游绅士化改变了城市区域的人口结构,进一步影响城市风尚,旅游绅士化使当地的人口结构从低收入阶层逐渐转变为高收入人群,从而带来居民消费观念、价值观和社会风尚等多方面的改变[45]。此外,旅游绅士化对当地社会文化具有重大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和游客的涌入给当地的审美品味、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注入了新鲜血液,改变了当地的社会文化氛围[40]。城市旅游绅士化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邻里关系变化与日益商业化等方面。旅游绅士化现象迫使原住民外迁,割裂了原住民的邻里关系,新迁入的高收入阶层由于入住时间短、工作繁忙等原因尚未建立紧密的邻里关系[45]。另一方面,游客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与当地居民有一定的互动,从而产生示范效应,改变当地的社会风气和传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加强促进了当地社会风气和传统文化的商业化[43]。
2.4.2 乡村旅游绅士化的影响乡村旅游绅士化的积极影响与城市旅游绅士化既有相似之处,也有自己的特色,乡村旅游绅士化积极影响,一是推动了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完善了乡村基础设施,加快了民宿、餐饮、旅游商品等产业的发展;二是激发了乡村地区的潜在价值,加强了对传统村落和当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49];三是促进了人口结构的改变和生活群体构成的多样化,城市中产阶层入住乡村地区,置换或替代原住民,改变了原有的人口结构;四是新建住宅和旅游项目的开发改变了乡村地区的住房结构[51]。乡村旅游绅士化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文化和建筑风貌的破坏、历史文化价值的商业化、传统公共空间退化和物价飞涨等方面。乡村旅游绅士化的出现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现代化的商业运营模式,改善了周边的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村地区传统的文化、人居环境以及原住民的价值观等[49]。
3 研究述评与展望 3.1 研究述评从研究内容上看,旅游绅士化研究始于绅士化研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绅士化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绅士化成因、过程及其影响等方面,而国内学者除了研究旅游绅士化的成因、过程及其影响外,还探讨了旅游绅士化的概念、类型和发展阶段等内容;除此之外,国内外研究在关注城市旅游绅士化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关注了发生在乡村的旅游绅士化现象。目前国内外旅游绅士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旅游绅士化现象本身,缺少旅游绅士化与其他现象或要素之间的关联。
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外旅游绅士化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和观察法等,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主,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学术成果较少。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数据库,共获取旅游绅士化相关文献121篇(时间截止2018年8月)。其中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的文献有91篇,占总文献数量的75.2%,主要包括描述法、访谈法、观察法、实地考察法等;实证研究文献有30篇,占总文献的24.8%,主要以问卷调查法为主。与国外旅游绅士化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相似,国内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缺少实证研究成果。但具体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国内旅游绅士化研究主要采用论述法,进行现象的描述和总结。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到目前为止国内旅游绅士化研究文献主要有15篇,其中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的文献有11篇,占总文献数量的73%,主要包括论述法、实地考察法等;实证研究文献有1篇,包括问卷调查法等。除此之外,还有学者采用质性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占总文献的20.3%,主要表现在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相结合。
从研究尺度来看,国内外旅游绅士化研究主要采用微观尺度,从小的方面或局部把握旅游绅士化现象,然后以小见大,总结出其共性和规律,而宏观尺度的研究较少,主要从大的、整体的角度探讨旅游绅士化,归纳出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或规律。例如,国内旅游绅士化研究基于微观尺度展开研究的文献有14篇,占总文献的93.3%,而基于宏观尺度的文献只有1篇文献。国外基于宏观尺度的文献只有39篇文献,占总文献数量的32.2%;而基于微观尺度展开研究的文献有82篇,占总文献的67.8%。微观尺度和宏观尺度的旅游绅士化研究都十分重要,加强宏观尺度的研究是未来旅游绅士化研究的方向之一。
综上,目前国内外旅游绅士化研究主要通过质性方法聚焦现象本身,从小的方面或局部探讨旅游绅士化现象。
3.2 国内旅游绅士化研究展望从国内外研究分析来看,旅游绅士化已经成为旅游研究领域的热点,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在我国,随着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未来的旅游绅士化研究将会吸引更多学者的关注。基于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社会发展需求,未来研究应着重构建研究体系深化旅游绅士化研究。
3.2.1 丰富研究内容旅游绅士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内外对于旅游绅士化相关领域开展了一定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旅游国际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深入,绅士化、旅游绅士化发展将呈现新的发展特征。
未来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一是进一步深化旅游绅士化发展的阶段、过程与机制研究。包括旅游绅士化不同发展阶段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及其影响;不同类型的旅游绅士化发展过程特征;旅游绅士化发展过程中的政策、市场、产业、社会等驱动机制研究。二是深化旅游绅士化的影响研究,包括旅游绅士化发展的社会影响、文化影响、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对旅游发展的影响等。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新技术运用不断赋予旅游绅士化新的内涵与外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旅游绅士化新形式、新现象、新特征,深化与传统意义的旅游绅士化差异研究等。四是深化乡村旅游绅士化研究。在我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扶贫、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等带来的乡村旅游绅士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乡村旅游绅士化现象为抓手,探讨其形成机制、社会空间效应以及带来的影响等,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五是深化经济发展新方式、旅游发展新模式和新的技术发展背景下的旅游绅士化研究。旅游业与共享理念相结合催生出了新的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格局与效率[57]。在共享经济、全域旅游等新发展方式与新技术背景下,旅游绅士化现象将会呈现何种特征,如何发展,会出现哪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会给城乡发展带来什么影响等等都是未来相关研究的重点领域。
3.2.2 完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是夯实理论基础的重要途径,对比研究则是检验和升华理论研究的手段之一。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目前国内外旅游绅士化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较多,定量分析方法使用不多。在案例地选择方面,国内外旅游绅士化研究针对单个具体案例研究较多,多类型多案例地之间的比较研究较少。研究技术手段上,国内外多是问卷调查、田野观察、概况描述为主,缺少科学分析方法与技术手段的支撑。未来研究应强化定量分析研究方法的应用,特别是在旅游绅士化的影响效应、影响机制等方面。应加强多个案例比较研究,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以及国内外旅游绅士化发展对比研究等等。
3.2.3 拓展研究视角目前国内外旅游绅士化研究主要基于旅游地理学、城市地理学视角展开,缺少跨学科、多元化视角的研究成果。未来旅游绅士化研究可以以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跨学科的视角为切入点,拓展研究视角,丰富旅游绅士化相关研究。从管理学角度探讨旅游绅士化现象,探索旅游绅士化过程与机制,进行战略性对策研究;从心理学视角探讨游客、社区、政府和企业等利益相关群体的旅游绅士化感知,开展旅游绅士化导引机制研究;从社会学视角探讨旅游绅士化对人口结构、传统文化和社区邻里的影响,特别是对城乡文化景观、语言景观和民俗文化的影响;从经济学视角探讨旅游绅士化对区域经济、旅游等领域的中长期影响,测度影响效应等。
3.2.4 夯实理论基础理论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研究的目标。国外绅士化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绅士化概念的定义、相关理论的诠释、绅士化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等[58]。此外,绅士化类型,如超级绅士化[59]、商业绅士化[60, 61]、乡村绅士化[62, 63]等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是总体看来相关理论有待于夯实。与国外绅士化研究相比,国内绅士化研究起步较晚,自绅士化概念引入到目前为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西方绅士化研究的引入、绅士化与旧城改造以及西方绅士化研究对我国的启示等方面[64],理论依然薄弱。因此,夯实与完善相关理论是国内旅游绅士化研究的重要任务和目标。未来相关研究一是通过地理学、旅游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多学科理论方法的引入来丰富旅游绅士化研究,形成相关研究的理论支撑;二是通过强化旅游绅士化相关的实证与比较研究,不断总结旅游绅士发生发展与演化规律,不断总结凝练上升到理论高度,不断夯实研究基础。
因此,未来旅游绅士化研究可以通过拓展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方法、丰富研究视角、夯实理论基础等方法深化旅游绅士化研究,构建完善的旅游绅士化研究体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推动国内外旅游绅士化研究,促进旅游业与经济社会协调融合发展。
[1] |
Hamnett C. Improvement grants as an indicator of gentrification in Inner London[J]. Area, 1973, 5(4): 252-261. |
[2] |
Zukin S. Gentrification:Culture and capital in the urban core[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87, 13(1): 129-147. DOI:10.1146/annurev.so.13.080187.001021 |
[3] |
Atkinson R. Introduction:Misunderstood saviour or vengeful wrecker? The many meanings and problems of gentrification[J]. Urban Studies, 2003, 40(12): 2343-2350. DOI:10.1080/0042098032000136093 |
[4] |
Lees L. A Re-appraisal of gentrification:Towards a geography of gentrification[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0, 24(3): 389-408. DOI:10.1191/030913200701540483 |
[5] |
Smith N. New globalism, new urbanism:Gentrification as global urban strategy[J]. Antipode, 2002, 34(3): 427-450. DOI:10.1111/anti.2002.34.issue-3 |
[6] |
Smith N. Toward a theory of gentrification:A back to the city movement by capital, not peopl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79, 45(4): 538-548. DOI:10.1080/01944367908977002 |
[7] |
Vicario L, Monje M. Another 'Guggenheim effect? The generation of a potentially gentrifiable neighbourhood in Bilbao[J]. Urban Studies, 2003, 40(12): 2383-2400. DOI:10.1080/0042098032000136129 |
[8] |
Badcock B. Thirty years on:Gentrification and class changeover in Adelaide's inner suburbs, 1966-96[J]. Urban Studies, 2001, 38(9): 1559-1572. |
[9] |
李燕琴, 于文浩, 柏雨帆. 基Airbnb网站评价信息的京台民宿对比研究[J]. 管理学报, 2017, 14(1): 122-128, 138. [Li Yanqin, Yu Wenhao, Bai Yufan.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B&B of Beijing and Taipei based on ratings on the Airbnb website[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7, 14(1): 122-128, 138. DOI:10.3969/j.issn.1672-884x.2017.01.014] |
[10] |
何深静, 钱俊希, 徐雨璇, 等.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绅士化的时空演变特征[J]. 地理学报, 2012, 67(8): 1044-1056. [He Shenjing, Qian Junxi, Xu Yuxuan, et al.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rural gentrification amidst rapid urbanization:A case study of Xiaozhou village, Guangzhou[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67(8): 1044-1056.] |
[11] |
朱喜钢, 周强, 金俭. 城市绅士化与城市更新——以南京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04, 11(4): 33-37. [Zhu Xigang, Zhou Qiang, Jin Jian. The gentrification and urban renew:In case of Nanking[J]. Urban Studies, 2004, 11(4): 33-37. DOI:10.3969/j.issn.1006-3862.2004.04.008] |
[12] |
Schaffer R, Smith N. The gentrification of Harlem[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86, 76(3): 347-365. DOI:10.1111/j.1467-8306.1986.tb00124.x |
[13] |
Hackworth J. Postrecession gentrification in New York city[J]. Urban Affairs Review, 2002, 37(6): 815-843. DOI:10.1177/107874037006003 |
[14] |
Gotham K F. Tourism gentrification:The case of New Orleans' Vieux Carre (French Quarter)[J]. Urban Studies, 2005, 42(7): 1099-1121. DOI:10.1080/00420980500120881 |
[15] |
保继刚, 等. 城市旅游:原理·案例[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329-353. [Bao Jigang, et al. Urban Tourism:Principle · Case[M].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5: 329-353.]
|
[16] |
Jackson R. Bruny on the brink:Governance, gentrification and tourism on an Australian island[J]. Island Studies Journal, 2006, 1(2): 201-222. |
[17] |
Herrera L M G, Smith N, Miguel Ángel Mejías Vera. Gentrification, displacement, and tourism in Santa Cruz De Tenerife[J]. Urban Geography, 2007, 28(3): 276-298. DOI:10.2747/0272-3638.28.3.276 |
[18] |
Miró S V. Producing a "successful city":Neoliberal urbanism and gentrification in the tourist city:The case of Palma (Majorca)[J]. Urban Studies Research, 2011, 20(11): 1-13. |
[19] |
Korstanje G R S M. Urban heritage, gentrification, and tourism in Riverwest and El Abasto[J]. 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 2014, 9(4): 349-359. |
[20] |
Hackworth J, Smith N. The changing state of gentrification[J].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2001, 92(4): 464-477. DOI:10.1111/tesg.2001.92.issue-4 |
[21] |
Kesar O, Dezeljin R, Bienenfeld M. Tourism gentrification in the city of Zagreb:Time for a debate?[J]. Interdisciplinar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5, 11: 657-668. |
[22] |
Bao J G. Tourism gentrification in Shenzhen, China:Causes and socio-spatial consequences[J]. Tourism Geographies, 2015, 17(3): 461-481. DOI:10.1080/14616688.2014.1000954 |
[23] |
Mendes L. Tourism gentrification in Lisbon:Neoliberalism, financialization and austerity urbanism in the period of the 2008-2009 capitalist post-crisis[J]. Cadernos Metrópole, 2017, 19(39): 479-512. DOI:10.1590/2236-9996.2017-3906 |
[24] |
Teresa B S. Short rentals in Lisbon[J]. Scripta Nova-Revista Electronica De Geografia Y Ciencias Ciencias Sociales, 2017, 21(578): 1-43. |
[25] |
Gladstone D, Préau J. Gentrification in tourist cities:Evidence from New Orleans before and after hurricane Katrina[J]. Housing Policy Debate, 2008, 19(1): 137-175. DOI:10.1080/10511482.2008.9521629 |
[26] |
박효연. A case study on touristification phenomenon in Seochon, Korea:A critical realism approach[J]. Journal of Tourism and Leisure Research, 2016, 28(11): 5-24. |
[27] |
Smith D P, Holt L. Lesbian migrants in the gentrified valley and other geographies of rural gentrification[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5, 21(3): 313-322. DOI:10.1016/j.jrurstud.2005.04.002 |
[28] |
Urry J. Consuming Places[M]. London: Routledge, 1995: 193-229.
|
[29] |
Murdoch J, Marsden T. Reconstituting Rurality:Class, Community and Power in Development Process[M]. London: UCL Press, 1994: 1-272.
|
[30] |
Donaldson R. Making a tourism gentrified town:The case of Greyton, South Africa[J]. Geography, 2009, 94(2): 88-99. |
[31] |
Donaldson R. Small Town Tourism in South Africa[M]. Berlin: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7: 119-146.
|
[32] |
Lin J. Los Angeles Chinatown:Tourism, gentrification, and the rise of an ethnic growth machine[J]. Amerasia Journal, 2008, 34(3): 110-125. DOI:10.17953/amer.34.3.v545v63lpj1535p7 |
[33] |
Minoia P. Tourism in the City:Towards an Integrative Agenda on Urban Tourism[M]. Berlin: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7: 261-274.
|
[34] |
Ikeda M. The Impact of Artists on Contemporary Urban Development in Europe[M]. Berlin: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7: 67-90.
|
[35] |
Pinkster F M, Boterman W R. When the spell is broken:Gentrification, urban tourism and privileged discontent in the Amsterdam canal district[J]. Cultural Geographies, 2017, 24(3): 457-472. DOI:10.1177/1474474017706176 |
[36] |
Yrigoy I. Airbnb in Menorca:A new form of touristic gentrification? Distribution of touristic housing dwelling, agents and impacts on the residential rent[J]. Scripta Nova-Revista Electronica De Geografia Y Ciencias Sociales, 2017, 21: 1-13. |
[37] |
Hines J D. Rural gentrification as permanent tourism:The creation of the 'New' West Archipelago as postindustrial cultural space[J]. Environment & Planning D Society & Space, 2010, 28(3): 509-525. |
[38] |
Darling E. The city in the country:Wilderness gentrification and the rent gap[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5, 37(6): 1015-1032. DOI:10.1068/a37158 |
[39] |
赵玉宗, 顾朝林, 李东和, 等. 旅游绅士化:概念、类型与机制[J]. 旅游学刊, 2006, 21(11): 70-74. [Zhao Yuzong, Gu Chaolin, Li Donghe, et al. Tourism gentrification:Concept, type and mechanism[J]. Tourism Tribune, 2006, 21(11): 70-74.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06.11.017] |
[40] |
赵玉宗, 寇敏, 卢松, 等. 城市旅游绅士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南京"总统府"周边地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09, 29(8): 1391-1396. [Zhao Yuzong, Kou Min, Lu Song, et al.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urban tourism gentrification:A case of study in Nanjing[J]. Economic Geography, 2009, 29(8): 1391-1396.] |
[41] |
冯淑华, 沙润. 我国自驾车旅游与旅游绅士化研究[J]. 人文地理, 2009, 24(3): 61-65. [Feng Shuhua, Sha Run. Study on self-driving tours in China and tourism gentrification[J]. Human Geography, 2009, 24(3): 61-65. DOI:10.3969/j.issn.1003-2398.2009.03.012] |
[42] |
蒋辉, 苏勤, 曹超轶.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空间分异研究进展[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2, 24(1): 98-104. [Jiang Hui, Su Qin, Cao Chaoyi. Social and culture impact of tourism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n destination[J]. Yun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search, 2012, 24(1): 98-104. DOI:10.3969/j.issn.1001-7852.2012.01.018] |
[43] |
徐秀美, 韩富贵. 文化遗产地旅游绅士化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分析——以丽江古城为例[J]. 旅游论坛, 2013, 6(3): 16-19. [Xu Xiumei, Han Fugui.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impact analysis of tourism gentrification in cultural heritage destination:A case study of Lijiang ancient city[J]. Tourism Forum, 2013, 6(3): 16-19. DOI:10.3969/j.issn.1674-3784.2013.03.004] |
[44] |
张瑛, 汲忠娟, 曾仁辉, 等. 旅游绅士化"与农耕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遗产地元阳梯田为例[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43(6): 75-81. [Zhang Ying, Ji Zhongjuan, Zeng Renhui, et al. Tourism gentrification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eritage sites of farming culture:A case study of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The Rice Terraces in Yuanyang county of Yunnan[J]. Journal of the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6, 43(6): 75-81.] |
[45] |
平措卓玛, 徐秀美. 历史文化街区绅士化对社区居民生活品质的影响——以拉萨八廓街为例[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3(4): 68-72. [Phuntsok Drom, Xu Xiumei. Impacts of the gentrific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 on the life quality of community residents:A case study of Barkhor in Lhasa[J]. Journal of Yunnan Minz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2016, 33(4): 68-72.] |
[46] |
沈苏彦, 艾丽君.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绅士化现象的探讨——以南京老城南地区为例[J]. 中国名城, 2018(7): 50-56. [Shen Suyan, Ai Lijun. Discussion on the phenomenon of tourism gentlemanization in urb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Taking the southern part of Nanjing old town as an example[J]. China Ancient City, 2018(7): 50-56. DOI:10.3969/j.issn.1674-4144.2018.07.009] |
[47] |
常江, 谢涤湘, 陈宏胜, 等. 历史街区更新驱动下的旅游绅士化研究——以佛山岭南天地为例[J]. 热带地理, 2018, 38(4): 1-12. [Chang Jiang, Xie Dixiang, Chen Hongsheng, et al. Tourism gentrification in historic district renovation:A case study of Lingnan Tiandi Foshan[J]. Tropical Geography, 2018, 38(4): 1-12.] |
[48] |
何深静, 钱俊希, 邓尚昆. 转型期大城市多类绅士化现象探讨——基于广州市六个社区的案例分析[J]. 人文地理, 2011, 26(1): 44-49. [He Shenjing, Qian Junxi, Deng Shangkun. Various forms of gentrification in transitional period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six communities in Guangzhou[J]. Human Geography, 2011, 26(1): 44-49. DOI:10.3969/j.issn.1003-2398.2011.01.010] |
[49] |
郑皓文.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乡村绅士化发展路径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新常态: 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乡村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2015: 9. [Zheng Haowen.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gentrification in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C]//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Urban Planning Society of China, Guiyang Government, 2015: 9.]
|
[50] |
张娟. 乡村绅士化视阈下爨底下村生产空间重构特征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7(25): 85-87. [Zhang Jua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duction space of Cuandixia village during rural gentrification[J]. China Collective Economy, 2017(25): 85-87. DOI:10.3969/j.issn.1008-1283.2017.25.047] |
[51] |
张娟, 王茂军. 乡村绅士化进程中旅游型村落生活空间重塑特征研究——以北京爨底下村为例[J]. 人文地理, 2017, 32(2): 137-144. [Zhang Juan, Wang Maoju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fe space remodeling of tourism village during rural gentrification:The case of Cuandixia in Beijing[J]. Human Geography, 2017, 32(2): 137-144.] |
[52] |
郭吉. 乡村旅游绅士化及其空间响应机制研究——以苏州市旺山村为例[J]. 湖北农业科学, 2018, 57(12): 120-125. [Guo Ji. Study on rural tourism gentleman and its spatial response mechanism:Taking Wangshan village in Suzhou city as an example[J].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 2018, 57(12): 120-125.] |
[53] |
Parsons D J. Rural Gentrification: The Influence of Rural Settlement Planning Policies[D]. Brighton: University of Sussex, 1980: 3-4.
|
[54] |
Phillips M. Rural gentrification and the processes of class colonisation[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993, 9(2): 123-140. DOI:10.1016/0743-0167(93)90026-G |
[55] |
Butler R W. 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Implication of resource[J]. Canadian Geography, 1980, 24(1): 5-12. DOI:10.1111/cag.1980.24.issue-1 |
[56] |
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121-132. [Bao Jigang, Chu Yifang. Tourism Geography[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99: 121-132.]
|
[57] |
厉新建, 张凌云, 崔莉. 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 人文地理, 2013, 28(3): 130-134. [Li Xinjian, Zhang Lingyun, Cui Li. Comprehensive tourism:Idea innovation on building a world-class tourism destination[J]. Human Geography, 2013, 28(3): 130-134.] |
[58] |
Stockdale A, Findlay A, Short D. The repopulation of rural Scotland:Opportunity and threat[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0, 16(2): 243-257. DOI:10.1016/S0743-0167(99)00045-5 |
[59] |
Butler T, Lees L. Super-gentrification in Barnsbury, London:Globalization and gentrifying global elites at the neighbourhood level[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006, 31(4): 467-487. DOI:10.1111/tran.2006.31.issue-4 |
[60] |
Stephen W H W. Commercial gentrific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governance in Shanghai:A case study of Taikang Road Creative Cluster[J]. Urban Policy & Research, 2011, 29(4): 363-380. |
[61] |
Ferm J. Preventing the displacement of small businesses through commercial gentrification:Are affordable workspace policies the solution?[J]. Planning Practice & Research, 2016, 31(4): 402-419. |
[62] |
Phillips M. Differential productions of rural gentrification:Illustrations from North and South Norfolk[J]. Geoforum, 2005, 36(4): 477-494. DOI:10.1016/j.geoforum.2004.08.001 |
[63] |
González P A. Heritage and rural gentrification in Spain:The case of Santiago Milla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2016, 23(2): 125-140. |
[64] |
薛德升. 西方绅士化研究对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研究的启示[J]. 规划师, 1999, 15(3): 109-112. [Xue Desheng. The enlightenment of western gentleman study to urban social space research in China[J]. Planners, 1999, 15(3): 109-112. DOI:10.3969/j.issn.1006-0022.1999.03.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