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地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 710062;
3.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西安 710062
2. National Demonstration Center for Experimental Geography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3. Publishing House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人文地理》期刊是我国唯一一本以刊发人文地理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为宗旨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人文地理学》于1986年创刊,创刊初期名为《国外人文地理》,1989年正式更名为《人文地理》。创刊至2015年的30年间,《人文地理》期刊见证了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与发展[1]。目前,《人文地理》期刊也已成为国际地理联合会文化地理研究会中国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CSSCI)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和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是反映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的重要平台。
李敏、高万辉等曾用传统的文献统计学方法分别对1986年至2004年,和1986年至2008年(100期)《人文地理》期刊刊载的论文进行文献统计分析,以探究该时段内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2, 3]。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和研究热点与国家战略需求密切结合,在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以新型城镇化为代表的城市与区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变革,以新人文主义为代表的行为空间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4, 5],在《人文地理》期刊的载文上也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CiteSpace软件是美国费城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副教授开发的信息可视化应用软件,适用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成为近年来信息分析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信息可视化软件[6]。与传统的文献统计法相比,它将某一知识领域的发展过程集中展现在网络图谱上,并自动标识出图谱上的节点与共引聚类所表征的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7]。李琬等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及参考文献,借助CiteSpace软件挖掘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知识基础、发展脉络以及近期研究热点[8];冷疏影等综合运用CiteSpace和数据挖掘等方法,对1986—2015年国际地理科学发展态势及中国地理学的发展特点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9]。本文将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与传统文献统计法相结合,采用NoteExpress软件对“中国知网”上1986—2015年30年间《人文地理》期刊刊载的3522篇论文进行归总和统计,并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本文旨在反映我国人文地理学及《人文地理》期刊近30年来的发展过程与特征,以期对学科和该期刊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载文分析 1.1 载文量自1986年创刊至2015年,《人文地理》期刊共刊载论文3522篇,除去地理人物介绍、书评书介、会议综述等非专业论文后,共有专业学术论文3213篇。就专业论文来说,30年来《人文地理》期刊的载文量整体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发展趋势,载文量年均增长率为4.8% (图 1)。以10年为一个研究期,《人文地理》期刊在1986—1995年、1996—2005年和2006—2015年的年均载文量分别为51.6篇、113篇和156.7篇。2010年《人文地理》期刊的载文量为186篇,是30年来的最高值。此后载文量缓慢下降,2015年的载文量减少至142篇,体现了《人文地理》期刊近年来内涵型增长的发展思路。
![]() |
图 1 《人文地理》 1986—2015年专业论文刊载量 Fig.1 The Quantity of Professional Articles of Human Geography from 1986 to 2015 |
采用NoteExpress软件进行主题检索,可得30年来《人文地理》期刊载文中排名前三位的选题为经济、城市和旅游,分别占学术论文刊载总量的38.5%、35.1%和26.7%。此外,排名靠前的主题还包括区域、社会、综论和文化,分别占学术论文刊载总量的26.6%、26.4%、22.9%和19.5%。与《地理科学三十年》中对1986—2015年人文地理学CSCD中文核心期刊的研究主题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可知,《人文地理》期刊在反映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主流领域(如经济、城市与城市化、土地、资源和区域发展等)的同时更重视人文地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学科发展的总结梳理,在社会、文化、旅游和综论等主题上给予了特别关注。
从动态变化来看,仍以10年为研究期,1986—1995年《人文地理》期刊刊载量最多的选题为经济类,占比为40.9%,以城市与社会为选题的论文刊载量并列第二位,均占26.6%。1996—2005年,论文选题以经济、城市和区域居多,分别占40.2%、32.7%和26.3%,值得一提的是,此阶段以旅游为选题的论文刊载量迅速增加,载文量由第7位上升至第4位;以GIS和健康为选题的论文在该研究期开始出现。2006—2015年,城市取代经济成为载文量最大的选题,比重达到39.6%,经济和旅游分别以36.4%和33.1%排在第二和第三位,以GIS、社区、行为、社会和乡村为主题的发文量有了明显的增长(图 2)。载文选题反映出我国目前的人文地理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但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仍处于不均衡状态,乡村、民族、健康、地理教育和犯罪等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
![]() |
图 2 《人文地理》 1986—2015年论文选题统计 Fig.2 The Statistics of the Article's Topics of Human Geography from 1986 to 2015 |
对1986—2015年《人文地理》期刊载文的作者所属研究机构进行规范化处理,利用CiteSpace软件将整个30年的数据分为15片,将阀值设置为Top20,将网络节点类型(node types)设置为机构(institution),即可生成机构共现知识图谱(图 3)。图中节点越大表明出现次数越多,各圈层颜色与图上端的年份颜色相对应;节点间的连线粗细与其共现强度成正比,连线颜色对应其首次共现年份,连线越多表明其合作关系越密切[7]。
![]() |
图 3 《人文地理》 1986—2015年载文作者所属研究机构合作共现网络 Fig.3 Co-existing Networks of Authors' Affiliat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Human Geography from 1986 to 2015 |
从输出结果来看,共选择出81家研究机构以及机构间的75条连线。近30年来,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和中科院系统的出现次数最高,且存在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以10年为一个研究期来看,1986—1995年西安外国语大学与开罗大学、库特大学、华沙大学、以色列海法大学四所国外院校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合作网络。这主要是由于办刊初期,《人文地理》期刊刊载了大量的国外论文译文。1996—2005年,载文作者的所属机构越来越多元,合作关系网络也日趋复杂。南京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与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之间呈现出密切的合作关系。利用NoteExpress进行二次检索,可知南京大学与北京大学为该时期的主导研究机构,二者的发文量占上述10家机构发文总量的45.3%。2006—2015年,机构间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中科院系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共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合作网络。结合文献二次检索方法检索,发现中山大学以163篇的发文量位于该时段的首位,其次中科院系统141篇,后续为南京大学118篇、华东师范大学60篇、陕西师范大学72篇、西北大学76篇。
2.2 作者所属机构的地域分布将上文遴选出的作者所属机构的地域分布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作者的所属机构在地域上相对集中,主要分布于北京、广东、上海、陕西、山东、江苏和河南七省市。其中北京的研究机构数量最多,占总数的17.3%,广东、上海、陕西、山东、江苏和河南的研究机构数分别占总数的10.7%、6.7%、6.7%、5.4%、5.4%、5.4%。《人文地理》期刊作者所属机构还包括美、日、韩、德等多个国家,在非洲、美洲、欧洲、亚洲的20个国家均有分布,体现出《人文地理》期刊稿件来源丰富,并具有较好的国际化视野和影响力(表 1)。
![]() |
表 1 《人文地理》 1986—2015年国外机构发文量统计(篇) Tab.1 The Quantity of Articles Published by Foreign Institutions in Human Geography from 1986 to 2015 (Unit: Articles) |
根据普赖斯理论[10],核心作者即论文发表数量在N篇以上的作者,其中N = 0.749
以第一作者和独立作者发文量进行统计,发现1986— 2015年《人文地理》期刊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王兴中教授,篇数为24篇。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到N≈3.7,按照四舍五入取整,则发文量大于等于4篇的作者即为《人文地理》期刊的核心作者。通过CiteSpace统计可得,30年来在《人文地理》期刊发文数大于等于4篇的核心作者(包括第一作者和独立作者)共有127位(表 2),核心作者的发文数共780篇,占学术论文刊载总量的24.3%。表明受学科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人文地理》期刊的撰文作者具有较高的普遍性,目前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
![]() |
表 2 《人文地理》 1986—2015年核心作者统计 Tab.2 The Statistics of the Core Authors of Human Geography from 1986 to 2015 |
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体现出论文或期刊的学术影响力[13]。根据“中国知网”1986—2015年《人文地理》刊载的3522篇论文中有2946篇被引,约占总载文量的83.7%,总被引频次为68193次,单篇论文最高被引次数为416次。被引频次在1—99次之间的论文共有2843篇,100—199次之间的有84篇,200次以上的有19篇。由于论文引用情况具有时间累积效应,被引量居前20位的论文主要发表于2000年前后,且80%以“旅游”为选题(表 3)。
![]() |
表 3 《人文地理》 1986-2015年高被引量论文(前20篇) Tab.3 Most-cited Articles of Human Geography from 1986 to 2015(TOP20) |
学术研究热点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专题[14]。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频关键词的分析可以跟踪学科的研究热点。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1986—2015年《人文地理》期刊载文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 4)。该图谱根据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间,从时间维度上反映人文地理学研究热点的推进[15]。图谱中用各个圆圈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圆圈越大说明相应关键词出现次数越多。CiteSpace的后台数据还能清晰地表现出关键词共词程度的高低,即关键词的中心性。中心性越强,说明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共同出现的几率越高,在共现网络中的影响力越大。从知识理论的角度来看,频次和中心性高的关键词一般都是一段时间内众多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即研究热点[14]。
![]() |
图 4 《人文地理》 1986-2015年载文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Fig.4 Co-occurrence Knowledge Map of Keywords of Human Geography from 1986 to 2015 |
1986—2015年,《人文地理》期刊载文关键词的频率和中心性所表征的学科热点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 4)。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和人地关系3个反映人文地理学研究主旨的关键词的词频和中心性都很高。其中,词频和中心性最高的均为“可持续发展”,与人地关系、区域开发、城市化、城市规划、生态旅游和发展模式等主题密切关联;其次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城市规划、城市体系、城市旅游、工业化、影响因素、驱动力、空间格局等主题密切关联;“人地关系”与人类社会、企业地理、政治地理等主题密切关联。
![]() |
表 4 《人文地理》 1986—2015年载文的高频关键词及其中心性(前8位) Tab.4 Keywords of High Frequency and Its Centrality Published in Human Geography from 1986 to 2015(Top 8) |
根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 4),30年来《人文地理》期刊载文的研究热点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6]。1986— 1995年,我国人文地理学正处于复兴时期,载文关键词反映的研究热点体现出以经济和资源为主线的特征,中心性最强的关键词为“旅游资源”,此外依次为城市化、产业结构、人地关系和经济地理学;1996—2005年,我国人文地理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研究热点转变为以城市和区域发展为主线,反映了社会经济的急剧变革背景下人文地理学学科的实践思考,中心性最强的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此外依次为空间结构、研究进展、GIS和知识经济;2006— 2015年,我国人文地理学进入综合提高阶段,载文关键词反映的研究热点体现了研究广度的不断拓展和研究深度的不断深化。此阶段中心性最强的关键词为“影响因素”,此外依次为空间格局、地方依恋、城市群、产业集群、全球化和空间生产。
5 研究前沿分析 5.1 研究前沿的动态演进研究前沿是指“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是强调新趋势和突现(burst)的特征,可以用文献被引频次或关键词出现次数等的变化率来表征[15]。在CiteSpace软件中,用突现性(burst term)这一概念来表征关键词的变化率。
结合对突现词所在文献的二次分析,甄选出1986— 2015年《人文地理》期刊载文的20个高突现性关键词(表 5)。比较可知,由高突现性表征的研究前沿与前文通过关键词频率和中心性所得的研究热点具有高度的重合性,均集中在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和人地关系领域。
从阶段分异来看,1986—1995年,我国人文地理学复兴时期的研究前沿集中在经济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主要包括: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城市规划、城市化、旅游资源、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大城市;1996—2005年,我国人文地理学快速发展时期的研究前沿领域更加广泛,主要包括:区域差异、空间结构、GIS、知识经济、城镇体系、可持续发展和旅游业;2006—2015年,通过与《地理科学三十年》中对SCI/SSCI人文地理学主流期刊反映的国际研究前沿的比较,可知我国人文地理学综合提高阶段的研究前沿与国际学界的接轨程度逐渐提高,突现的关键词有:地方依恋、空间格局、全球化、城市群和产业集群。
5.2 研究前沿的趋势性变化依据30年来的发文量变化,可将表 5中所列的《人文地理》期刊载文显示的20个前沿领域可分为趋弱型、渐高型和回落型三大类(图 5)。其中,趋弱型前沿数量仅有2个,为可持续发展和知识经济;渐高型前沿所占比例最大,为50%,涵盖了城市、空间、产业经济和旅游等重要领域;回落型前沿所占比例为40%,突出特点为包含了人地关系和地理环境等表征人文地理学学科主旨的关键词。30年来研究前沿的趋势性变化,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广度和深度的综合提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文地理》期刊对学科基本特质和主旨命题的持续关注。
![]() |
表 5 《人文地理》 1986—2015年刊载论文关键词突现性(前20位) Tab.5 Burst Term of Keywords of Human Geography from 1986 to 2015(Top20) |
![]() |
图 5 《人文地理》 1986—2015年载文前沿领域的趋势性变化 Fig.5 Trends in the Frontier Areas of Human Geography from 1986 to 2015 |
将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与传统文献统计法相结合,利用CiteSpace软件和文献管理工具NoteExpress,对“中国知网”上1986—2015年30年间《人文地理》期刊刊载的3522篇论文进行系统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 载文量整体在波动中上升,年均增长率为4.8%。2010年的186篇为年载文量峰值,此后缓慢下降,体现了《人文地理》期刊近年来内涵型增长的发展思路。在研究主题上,《人文地理》期刊在反映我国人文地理学的经济、城市、资源和发展等主流选题的同时,更重视人文地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学科发展的总结梳理,在社会、文化、旅游和综论等主题上给予了特别关注。
(2) 发文机构中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中科院系统出现的次数最高,在地域上主要分布于北京、广东、上海、陕西、山东、江苏和河南。在非洲、美洲、欧洲、亚洲的20个国家均有发文机构分布,体现了期刊的国际化视野和影响力。受学科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人文地理》期刊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
(3) 通过载文关键词的频率、中心性和突现性等指标,可知近30年我国人文地理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聚焦在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空间结构和人地关系等领域。在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快速发展和综合提高的不同阶段,《人文地理》期刊载文反映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也随之变化,即在持续关注学科基本特质和主旨命题的同时,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与国际人文地理研究热点和前沿逐渐接轨。
[1] | 朱竑, 林婕, 魏雷. 从百期《人文地理》看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脉络[J]. 人文地理, 2009, 24(5): 13-20. [Zhu Hong, Lin Jie, Wei Lei. The research context of cultural geography in China indicated by a hundred issues of Human Geography[J]. Human Geography, 2009, 24(5): 13-20. ] |
[2] | 李敏, 罗寿枚. 《人文地理》1986-2004年刊载论文统计分析[J]. 人文地理, 2005, 20(6): 119-124. [Li Min, Luo Shoumei.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articles published on Human Geography from 1986 to 2004[J]. Human Geography, 2005, 20(6): 119-124. ] |
[3] | 高万辉, 李九全, 梁璐, 等. 《人文地理》100期刊用文章统计分析[J]. 人文地理, 2008, 23(5): 124-128. [Gao Wanhui, Li Jiuquan, Liang Lu, et al.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published articles in Human Geography's 100 publications[J]. Human Geography, 2008, 23(5): 124-128. ] |
[4] | 甄峰, 秦萧, 席广亮. 信息时代的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创新[J]. 地理科学, 2015, 35(1): 11-18. [Zhen Feng, Qin Xiao, Xi Guangliang. The innovation of geography and human geography in the information er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1): 11-18. ] |
[5] | 陈明星, 龙花楼, 王成金, 等. 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回顾与展望—变化大背景下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高层论坛综述[J]. 地理学报, 2016, 71(8): 1456-1471. [Chen Mingxing, Long Hualou, Wang Chengjin, et al. The review and prospects of China's human and economic geography:The overview of "High level forum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uman and economic geograph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ang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71(8): 1456-1471. ] |
[6] | CHEN C, Leydesdorff L. Pattern of connections and movements in dual-map overlays:A new method of publication portfolio analysi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65(2): 334-351. |
[7] | CHEN C. CiteSpace 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3): 359-377. DOI:10.1002/(ISSN)1532-2890 |
[8] | 冷疏影, 等. 地理科学三十年:从经典到前沿[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129-173. [Leng Shuying, et al. Geographical Science 30 Years:From Classic to Cutting Edge[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2016: 129-173.] |
[9] | 李琬, 孙斌栋. 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知识结构与研究热点—基于CiteSpace的图谱量化研究[J]. 经济地理, 2014, 34(4): 7-12, 45. [Li Wan, Sun Bindong.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research hotspots of west economic geography:Visualized quantitative research based on CiteSpa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4): 7-12, 45. ] |
[10] | 庞景安. 科学计量学研究方法论[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 299-301. [Pang Jingan.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Metrology[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09: 299-301.] |
[11] | 钟文娟. 基于普赖斯定律与综合指数法的核心作者测评—以《图书馆建设》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 2012, 32(2): 57-60. [Zhong Wenjuan. Evaluation about the core authors based on price law and 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Take Journal of Library Development as an example[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2, 32(2): 57-60. ] |
[12] | 金晓斌, 曹雪, 周寅康, 等. 30年来中国地理学综合学术期刊中人文地理学论文载文分析[J]. 地理科学, 2012, 32(10): 1186-1192. [Jin Xiaobin, Cao Xue, Zhou Yinkang, et al. Analysis of human geography articles published on the three Chinese authoritative geography journals in recent 30 year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10): 1186-1192. ] |
[13] | 董留群, 施正洪. 《地理学报》80年载文统计分析[J]. 地理学报, 2014, 69(9): 1385-1390. [Dong Liuqun, Shi Zhenghong.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papers publishedi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during 1934-2013[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69(9): 1385-1390. DOI:10.11821/dlxb201409011] |
[14] | 潘黎, 王素. 近十年来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基于八种教育学期刊2000-2009年刊载文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计量分析[J]. 教育研究, 2011, 32(2): 47-53. [Pan Li, Wang Su. Hotspot domains and frontier topic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the past 10 years:Based on the knowledge mapping of key words of eight CSSCI educational journals published in 2000-2009[J].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1, 32(2): 47-53. ] |
[15] |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等.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2): 242-253. [Chen Yue, Chen Chaomei, Liu Zeyuan, et al. The methodology function of CiteSpace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15, 33(2): 242-253. ] |
[16] | 张小林, 石诗源, 王亚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41(1): 26-34. [Zhang Xiaolin, Shi Shiyuan, Wang Yahua. A summary commentary on the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Yuna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les and Social Sclences), 2009, 41(1): 26-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