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业大学学报   2022, Vol. 36 Issue (4): 30-36
0
基于模糊理论的水下直升机深度跟踪研究[PDF全文]
郝宗睿, 董路, 任万龙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山东 青岛 266100
摘要:水下直升机相较于传统的水下航行器, 具有多自由度, 姿态灵活等优点, 能够完成高复杂度的动作。首先对水下直升机建立深度的运动学数学模型, 然后将BP神经网络引入模糊PID控制之中, 根据不同的环境下, 调节不同的模糊论域, 在避免出现控制盲区的同时, 也能提高控制精确度。最后对仿真数据对比分析可知, 基于神经网络的模糊PID控制在稳定性、抗干扰能力和时变信号跟踪方面, 均有明显的性能提升, 最后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模糊控制    PID    BP神经网络    水下直升机    
Research on depth tracking of underwater helicopter based on fuzzy theory
HAO Zong-rui, DONG Lu, REN Wan-long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ic Instrumentation,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Qingdao 266100, China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underwater vehicles, underwater helicopters have the advantages of multiple degrees of freedom and flexible attitudes, and can complete high-complexity movements.In this paper, a deep kinematics mathematical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the underwater helicopter first, and then the BP neural network is introduced into the fuzzy PID control.According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s, different fuzzy universes are adjusted to avoid control blind spots and improve the Control accuracy.Finally,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imulation data shows that the fuzzy PID control based on neural network has obvious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in terms of stability,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 and time-varying signal tracking.Finall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lgorithm is verified.
Key words: fuzzy control    PID    BP neural network    underwater helicopter    

在海洋探测过程中, 水下航行器是重要的海洋装备, 主要分为载人水下航行器和无人水下航行器。水下直升机属于无人水下航行器, 不但具有直升直降, 悬停定深航行等功能外, 还可以实现横滚、俯仰、航向等复杂动作[1]。然而水下环境十分恶劣, 不但有着风浪潮汐等水流影响, 而且还有着不规则的暗流涌动的干扰, 因此, 水下直升机对其稳定性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水下航行器的控制方面, 国内外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控制方案。Manzanilla[2]和González-García等[3]采用滑膜控制, 对ROV的深度方向进行控制研究;王子含等[4]、Raju等[5]和Khodayari等[6]采用了模糊PID的控制策略, 对水下航行器进行稳定性控制;赵威等[7]提出一种基于模糊PID的控制方法结合神经网络算法, 对复杂涌流下水下自主航行器横滚抑制进行了研究, 但是其算法计算量较大, 控制能力提高有限;赵朝坤[8]将模糊控制和滑膜控制相结合, 对水下航行器的路径跟踪进行了研究, 但是其算法的实时性还有待提高。Hasan等[9]将一种非线性的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应用在了水下航行器上, 效果显著;D.Karimanzira[10]等将深度学习和模糊控制相结合控制水下航行器, 对水下航行器的航行误差控制在很小的范围之内, 但对其主控芯片的要求较高。Chen等[11]和张家赫[12]对水下航行器在运动中存在的海流干扰等问题, 将遗传算法应用于PID控制, 提高了水下航行器的鲁棒性和稳定性。

基于此, 为了提高水下直升机的鲁棒性, 采用了模糊PID的控制策略, 针对模糊论域带来的控制盲区, 将BP神经网络引入模糊PID控制器之中, 改变其模糊论域, 提高了水下直升机在的控制性能和悬停定深航行的能力。

1 水下直升机的深度运动模型

水下直升机的水下数学模型十分复杂,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水下直升飞机的垂直面深度跟踪问题, 因此, 简化了水下机器人的数学模型, 仅考虑铅锤平面内的运动方程, 做出了以下假设[13]

(1) 水下直升机在铅锤平面内运动时, 速度较低, 不会导致其他轴向运动状态的耦合, 各个轴向运动状态直接是相互独立的。

(2) 考虑到水下直升机的对称性, 采用线性模型, 忽略非线性水动力项。

首先建立水下直升机在铅锤面的坐标系, 如图 1所示, 其中E-ζξ为地球坐标系;G-xyz为水下直升机坐标系。

图 1 水下直升飞机垂直面运动坐标系

将水下直升机的重心作为坐标系的原点, 在平衡冲角和舵角的条件下, 水下直升机的定常直线运动线性化数学方程为:

$ \left\{\begin{array}{l} \left(m-Z_{w^{\prime}}\right) \dot{w}-Z_{q^{\prime}} \dot{q}-\left(m V+Z_q\right) q-Z_w w=T_z \\ \left(I_y-M_{q^{\prime}}\right) \dot{q}-M_{w^{\prime}} \dot{w}-M_q q-M_w w=M_{T_z}, \end{array}\right. $ (1)

式中:m为水下直升机质量;Iy为绕y轴的惯性矩;w′为沿Z轴的速度, w=żq为纵倾角速度, $q=\dot{\theta}$;V为水下直升机速度;ZwZqZqZwMqMwMqMw表示水下直升机水动力参数;δe为水平舵角;Tz=ZδeδeZ轴的推力;MTz=Mδeδe-mghθZ轴的推力矩。假定sin θ=θ, 忽略ZqMqMw, 整理得到水下直升机的深度运动模型的传递函数:

$ G(s)=\frac{z}{\delta_e}=\frac{Z_{\delta_e} V\left(I_y s^2-M_q s+m g h\right)}{C_3 s^4+C_2 s^3+C_1 s^2+C_0 s}, $ (2)

式(2)中, C0C1C2C3的表达式为:

$ \left\{\begin{array}{l} C_0=-m g h Z_w \\ C_1=M_q Z_w+m g h\left(m-Z_w\right)-M_w\left(m V+Z_q\right) \\ C_2=-M_q\left(m-Z_w\right)-I_y Z_{w^{\prime}} \\ C_3=I_y\left(m-Z_{w^{\prime}}\right) \end{array}\right.。$ (3)
2 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2.1 模型分析

水下环境复杂多变, 不仅有着风浪潮汐等水流影响, 并且还有着不规则的暗流涌动, 因此水下直升机属于典型的时变非线性系统。在实际测试中, 受到水压水阻和风浪等客观条件的影响, 很难建立具体的数学模型。

传统的模糊控制, 有着可靠性高, 稳定性好等特点, 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但是其模糊论域在初始化之后, 将不会再改变。但在水下环境中, 下水最初阶段, 误差相对较大, 待运行一段时间后, 其稳定误差较小。无法改变模糊论域的模糊控制器, 一方面为了将误差范围完全覆盖, 防止出现控制盲区, 需要将模糊论域范围扩大, 另一方面, 为了提高控制精度并防止推理规则过于复杂, 模糊论域范围需要减小[14]

因此, 提出变模糊论域的方法, 将神经网络引入, 通过当前的误差和误差变化率, 确定其模糊控制器的模糊论域。当前误差较大时, 论域膨胀, 防止出现控制盲区, 且提高系统稳定速度;当前误差较小时, 模糊论域收缩, 提高了控制精度。论域的收缩和膨胀如图 2所示。

图 2 论域变化示意图

2.2 控制器结构

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的原理图如图 3所示。

图 3 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的原理图

系统将误差e和误差变化率ec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 神经网络由先验实验得到的最优模糊论域u, 将最优模糊论域输入到模糊控制器, 模糊控制器也将误差e和误差变化率ec作为输入, 通过模糊化将其转化为模糊向量, 模糊推理机通过模糊规则进行推理, 最终将输出反模糊化, 得到PID控制器的控制参数ΔkpΔkiΔkd。这种实时修正PID控制器参数的方法能够保证在水下复杂的环境之下, 系统同样可以保持很高的鲁棒性。

2.3 神经网络控制器的建立

BP神经网络是一种迭代梯度算法, 用于求解前馈神经网络的实际输出于期望输出之间的最小均方误差, 具有非线性的映射关系和柔性的网络结构, 适应于这种没有具体数学模型的系统[15]。本设计采用3层BP神经网络, 其中隐含层神经元数目为3, 根据不同的环境, 改变模糊控制器的模糊论域, 其结构如图 4所示。神经元的输出由加权输入的总和、偏置b和激活函数决定, 将误差e和误差变化率ec作为输入, 则:

$ \operatorname{net}_k=w_{k 1} e+w_{k 2} e c, $ (4)
$ o_k=F\left(\operatorname{net}_k+b_k\right), $ (5)
图 4 神经网络结构图

式中:wk1wk2为误差e和误差变化率ec的权重;netk为第k个神经网络加权和;bk为第k个神经元的偏置;Ok为单元k的输出;F为传递函数, 本文采用Sigmoid函数[16], 即$\frac{1}{1+e^{-x}}$

神经网络需要通过满足工程应用精度的训练样本进行训练, 通过误差的反向传播不断更新权值wk1wk2, 直至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 其训练过程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 {\mathit{\Delta}} {W^{(l)}}_{j i}(n)=\eta \rho_j^{(l)}(n) u_i^{(l-1)}(n)+\alpha {\mathit{\Delta}} W_{j i}^l(n-1), $ (6)

式中:η为学习因子, 决定每次迭代过程中的权值变化量;α为动量因子, 决定权值的变化是否只由梯度决定;ΔW(l)ji(n)为表示时间n连接l-1层中的第i个神经元与l层中的第j个神经元之间的权值变化量;ρj(l)为表示第l层第j个神经元期望输出与实际输出之差;ui(l-1)为表示时刻nl-1层的第i个神经元的输出。

2.4 模糊PID控制器的建立

模糊控制器将误差e和误差变化率ec作为输入, PID参数ΔkpΔkiΔkd为输出, 由BP神经网络调节其个参数论域大小, 各参数的模糊子集为NB(负大)、NM(负中)、NS(负小)、Z(零)、PS(正小)、PM(正中)、PB(正大), 隶属函数为高斯函数, 对不同的输入eec对应输出的ΔkpΔkiΔkd建立模糊控制规则表[17], 如表 1所示。

表 1 模糊控制规则表

通过模糊规则处理之后的输出, 还要将输出进行反模糊化, 得到其具体数值ΔkpΔkiΔkd, 本文反模糊化采用的是质心法[18], 其公式为:

$ x_A=\frac{\sum\limits_{i=1}^m \mu_A\left(x_i\right) x_i}{\sum\limits_{i=1}^m \mu_A\left(x_i\right)}, $ (7)

式中:xA为输出值的清晰值;xi为模糊变量元素;μA(xi)为元素xi的隶属度。

在模糊PID控制器中, 首先给定PID控制器参数一个初始值, 然后由模糊控制器不断对其参数进行修正, 即:

$ k_{p_{t+1}}=k_{p_t}+{\mathit{\Delta}} k_p, $ (8)
$ k_{d_{t+1}}=k_{d_t}+{\mathit{\Delta}} k_d, $ (9)
$ k_{i_{t+1}}=k_{i_t}+{\mathit{\Delta}} k_i, $ (10)

式中:kptkdtkit表示PID控制器中t时刻的参数值;kpt+1kdt+1kit+1表示PID控制器经过修正后的参数值;ΔkpΔkiΔkd为模糊控制器输出的对PID控制器的修正量。

3 系统仿真及分析

选用某款AUV载体作为仿真对象, 将其参数代入动力学模型中, 得到深度控制的传递函数[19]为:

$ G(s)=\frac{z}{\delta_e}=\frac{0.355\;9 s^2+5.226 s+35.245\;9}{s^4+10.099\;7 s^3+8.387\;9 s^2}。$ (11)

由Simulink建立仿真模型, 验证变论域的模糊PID的控制效果, 同时与传统的PID控制效果进行对比。按照经验, 通过扩充临界比例法得到其PID初始参数:kp=280、ki=0.5、kd=30。

试验1, 在1 s的时候加入幅值为10的阶跃信号, 观察并分析两者动态响应曲线, 如图 5所示。

图 5 阶跃信号下控制效果

图 5可以观察到, 变论域的模糊PID与传统的PID控制效果相比, 峰值时间由0.223 s减少到0.198 s, 速度提升了11.21%, 超调量由14.90%降低到9.80%, 由此可得, 变论域的模糊PID有着上升时间短, 超调量小, 更快达到稳定状态的优点。

试验2在试验1的同样条件下, 加入高斯噪声信号, 测试在有噪声干扰的情况下的稳定性控制能力, 结果如图 6所示。

图 6 存在噪声情况下稳定性效果

由结果可知, 在加入噪声干扰后, 变论域的模糊PID的调整时间为0.89 s, 与传统的PID控制的调整时间1.28 s相比, 响应进入稳态值误差范围内的时间减少了30.40%, 变论域的模糊PID控制在保留试验1的优良性能的同时, 有着比传统PID更强的抗干扰能力。

试验3, 测试两种控制器在跟踪时变信号方面的能力, 其他条件和试验1相同, 目标深度以4 m和1 m交替给出。

图 7可知, 在跟踪时变信号时, 变论域的模糊PID控制器性能同样优于传统PID控制器。

图 7 跟踪时变信号控制效果

4.4 试验验证

使用自研的水下直升机, 采用变论域的模糊PID控制器与传统PID控制器, 目标深度为5 m, 通过深度传感器在10 min内采集到1 000条数据, 如图 8所示。

图 8 深度控制效果对比

对深度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如表 2所示。

表 2 控制误差对比

综上, 本文提出的变论域的模糊PID控制器, 相较于传统的PID控制, 能够控制水下直升机更快的达到稳定状态, 且克服噪声和时变信号跟踪的性能同样优秀, 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

5 结论

水下直升机具有多自由度, 姿态灵活等优点。首先对水下直升机建立深度的运动学数学模型, 将BP神经网络引入模糊PID控制之中, 能够对模糊论域的范围进行膨胀和收缩。根据不同的环境下, 调节不同的模糊论域, 在避免出现控制盲区的同时, 也能提高控制精确度。最后通过计算机进行仿真分析, 对比了经典的PID控制算法, 结果表明, 该控制策略在稳定性、抗干扰能力和跟随时变信号等方面, 性能有着显著的提升, 证明了该算法的可靠性, 对未知模型的控制策略有着较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卓. 圆碟形水下直升机水动力分析与操纵性能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9.
[2]
MANZANILLA A, IBARRA E, SALAZAR S, et al. Super-twisting integral sliding mode control for trajectory tracking of an 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J]. Ocean Engineering, 2021, 234: 109164. DOI:10.1016/j.oceaneng.2021.109164
[3]
GONZáLEZ-GARCíA J, NARCIZO-NUCI N A, GARCíA-VALDOVINOS L G, et al. Model-free high order sliding mode control with finite-time tracking for 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s[J]. Applied Sciences, 2021, 11(4): 1836. DOI:10.3390/app11041836
[4]
王子含. 基于模糊PID水下航行器运动控制研究[D]. 青岛: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5]
RAJU S S, HARISH P V, NIKHILA G, et 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fuzzy pid controller f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robotic vehicle system in MATLAB[J]. Available at SSRN 3882549, 2021.
[6]
KHODAYARI M H, BALOCHIAN S. Modeling and control of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AUV) in heading and depth attitude via self-adaptive fuzzy PID controller[J].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20(3): 559-578. DOI:10.1007/s00773-015-0312-7
[7]
赵威, 王程成. 复杂涌流下水下自主航行器横滚抑制控制仿真[J]. 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2016, 6(3): 11-14.
[8]
赵朝坤. 基于模糊滑模的水下航行器控制方法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
[9]
HASAN M W, ABBAS N H. Disturbance rejection for underwater robotic vehicle based on adaptive fuzzy with nonlinear PID controller[J]. ISA Transactions, 2022.
[10]
KARIMANZIRA D, PFUETZENREUTER T, BAATAR G, et al. Fuzzy logic docking control for underwater vehicles based on deep learning feature selection[C]//IEEE. OCEANS 2021, San Diego-Porto, United States; 2021.
[11]
CHEN Q, CHEN T, ZHANG Y, et al. Research of GA-based PID for AUV motion control[C]//IEE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 Changchun, China; 2009.
[12]
张家赫. 拖曳式水下航行器定深运动控制研究[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20.
[13]
杨俭健, 付宗国. 基于滑模控制的ROV深度方向轨迹跟踪研究[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3(2): 175-179.
[14]
胡锦晖, 胡大斌, 肖剑波. 基于模糊理论的水下航行器运动控制及仿真研究[J]. 舰船科学技术, 2017, 39(23): 59-63.
[15]
NIKITIN V F, KARANDASHEV I M, MALSAGOV E V, et al. Approach to combustion calculation using neural network[J]. Acta Astronautica, 2022, 194: 376-382. DOI:10.1016/j.actaastro.2021.10.034
[16]
白宇骏, 徐晓苏, 刘国燕. 神经网络辅助卡尔曼滤波技术在组合导航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2003(2): 42-45.
[17]
张浩, 任万龙, 华志励, 等.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主动造波系统研究与应用[J]. 齐鲁工业大学学报, 2021, 35(3): 59-63.
[18]
廉小亲. 模糊控制技术[J]. 电力设备, 2004, 5(1): 73-73.
[19]
马艳彤, 郑荣, 于闯. 过渡目标值的非线性PID对自治水下机器人变深运动的稳定控制[J]. 控制理论与应用, 2018, 35(8): 11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