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风味酸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 | ![]() |
水果风味酸奶综合了水果和酸奶的营养和风味,深受大众喜爱。蓝莓是经国际粮农组织认定的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被誉为“水果皇后”“浆果之王”。经常食用蓝莓,能有效保护视力、防治便秘、有益心脏健康、增强机体免疫力[1]。除生食外,蓝莓还可经深加工制作成各种蓝莓产品[2-5],蓝莓风味酸奶便是其中一种。
目前,对蓝莓风味酸奶的文献报道主要是工艺优化[6-10],风味物质分析测定方面的报道较少。本文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对蓝莓汁、原味酸奶、蓝莓风味酸奶中的风味物质进行富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风味物质进行分析,考查原味酸奶、蓝莓风味酸奶中风味物质的变化,总结出蓝莓风味酸奶的风味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全脂奶粉、蓝莓、白砂糖均购于超市;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为齐鲁理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保藏。
1.2 仪器与设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2010,日本岛津公司);气相色谱柱(30 m×0.25 mm,0.25 μm;DB -WAX,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自动固相微萃取头(65 μm;PDMS/DVB,美国Supelco公司);电热恒温水浴锅(HHW.21,北京永光明医疗仪器厂);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锅(XYR2013-5804,浙江新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隔水式恒温培养箱(GNP-9080,北京永光明医疗仪器厂)。
1.3 实验方法 1.3.1 蓝莓汁的制备[5]挑选新鲜、无腐烂的蓝莓用自来水洗净,于高压蒸汽灭菌锅中蒸汽加热20 min,以达到灭酶、软化的目的。蓝莓冷却后用单层纱布过滤。
1.3.2 母发酵剂的制备[5]用接种环沿着琼脂柱中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的穿刺线挑取适量菌体,分别接入装有15 mL MRS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在37 ℃下培养2 d,逐级稀释,调整培养液的菌浓至1×106个/mL。10 g全脂奶粉溶于100 mL 80 ℃热水中,分装于试管和250 mL三角瓶。每支试管分装15 mL,每个三角瓶分装50 mL,115 ℃下保温30 min。向灭菌的试管中按1:1的比例接入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的菌悬液各1 mL,42 ℃下培养至牛奶出现凝乳;然后按照10%的接种量向灭菌的牛奶三角瓶中接入上述培养物,42 ℃下培养至牛奶酸度为70~75 °T,作为母发酵剂。
1.3.3 原味酸奶发酵工艺流程全脂奶(10%)→配料(白砂糖8%)→预热,均质→灭菌(90 ℃,10 min)→冷却(42 ℃)→接种母发酵剂→发酵(42 ℃,5 h)→冷藏后熟(4 ℃,12 h)→成品
1.3.4 蓝莓风味酸奶发酵工艺流程全脂奶(10%)→配料(蓝莓汁7%,白砂糖8%)→预热,均质→灭菌(90 ℃,10 min)→冷却(42 ℃)→接种母发酵剂→发酵(42 ℃)→冷藏后熟(4 ℃,12 h)→成品
1.3.5 样品前处理取待检样品5 mL置于20 mL装有磁力搅拌子的顶空采样瓶中,45 ℃恒温水浴加热平衡30 min,将手动固相微萃取进样器固定在固相微萃取搭载装置上,并将针头插入顶空瓶中,推出萃取纤维,顶空吸附萃取60 min。吸附结束后,将萃取头插入GC-MS进样口,在250 ℃下解析3 min。
1.3.6 挥发性风味物质测定GC条件:采用程序升温方式,起始温度50 ℃,保持1 min;以3 ℃/min升温速率上升至180 ℃,保持1 min;以8 ℃/min上升至250 ℃,保持3 min;进样口温度为250 ℃;载气为He,流速为1.0 mL/min;不分流进样。
MS条件:电离方式为EI源,电子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20 ℃;质量扫描范围m/z 33~450 AMU;发射电流100 μA。
1.3.7 定性与定量分析利用随机携带工作站,NIST08标准库自动检索各组分质谱数据,利用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根据某一物质的色谱峰面积与总峰面积的比值求出其相对含量。
2 结果与分析采用SPME-GC-MS测定蓝莓汁、原味酸奶、蓝莓风味酸奶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风味物质共39种(见表 1)。可知:蓝莓汁、原味酸奶、发酵不同时间的蓝莓风味酸奶中检测到的风味物质有酸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及其他共六大类,种类最多的是醇类化合物。这些风味物质部分来源于原料,大部分主要是乳酸菌发酵蛋白质、糖、脂肪等的代谢产物。其中,蓝莓汁中检测出的风味成分最多,共25种,包括醛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及其他;原味酸奶中检测出的风味成分最少,其中酸类化合物1种、酮类化合物3种、醇类化合物5种、酯类化合物1种;发酵5 h的蓝莓风味酸奶中共检测出13种成分,分别为酸类化合物3种、酮类化合物3种、醇类化合物6种、酯类化合物1种;发酵8 h的蓝莓风味酸奶中检测出酸类化合物3种、酮类化合物4种、醇类化合物3种。
表 1 蓝莓汁、原味酸奶、蓝莓风味酸奶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
![]() |
图 1为蓝莓汁、原味酸奶、分别发酵5 h和8 h蓝莓风味酸奶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总离子流图。
![]() |
图C为发酵5 h;图D为发酵8 h。 图 1 蓝莓汁(A)、原味酸奶(B)、蓝莓风味酸奶(C、D)中风味物质的GC-MS总离子流图 |
2.1 酸类化合物
本实验中蓝莓汁中未检测到酸类化合物;原味酸奶中检测到己酸一种酸类物质,相对含量为5.4%;蓝莓风味酸奶中检测到的酸类化合物包括乙酸、丁酸、己酸。发酵5 h的蓝莓风味酸奶中,乙酸、丁酸、己酸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91%、1.37%、4.04%;发酵8 h时,3种酸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为:乙酸1.82%、丁酸1.38%、己酸6.22%。己酸是原味酸奶、蓝莓风味酸奶的共有组分,具有椰子肉香味,相较于乙酸、丁酸,在酸奶中的含量最高。随着蓝莓风味酸奶发酵时间的延长,乙酸含量略有下降。丁酸在原味酸奶中未检出,在不同发酵时间的蓝莓风味酸奶中浓度基本未变。这些酸类化合物主要是乳酸菌分解代谢糖类、氨基酸等的产物,是酸奶的主要风味物质之一,主要体现在口感上,同时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11-12]。
2.2 醛类化合物通过检测发现,蓝莓汁中醛类化合物很丰富,共检测出戊醛、己醛、青叶醛、壬醛、3-甲基-1-戊醛、庚醛6种。其中己醛含量最高,相对含量为8.78%;其次是3-甲基-1-戊醛,相对含量为4.29%;其他的醛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为:戊醛2.07%、青叶醛0.3%、壬醛2.00%、庚醛0.77%。但是在原味酸奶、蓝莓风味酸奶中均未检测出醛类化合物。这与杜晓敏等的报道结果类似[13]。杜晓敏等研究了传统酸马奶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酸马奶发酵期间也未检测到醛类化合物。一部分原因可能是醛类化合物经乳酸菌代谢转化为其他物质,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分析时的程序设置等有关。
2.3 酮类化合物蓝莓汁中未检测出酮类化合物,但是在酸奶中共检测出4种酮类化合物,其中3种为原味酸奶、蓝莓风味酸奶的共有组分,分别为2, 3-丁二酮、3-羟基-2-丁酮、2, 3-戊二酮。原味酸奶中,2, 3-丁二酮、3-羟基-2-丁酮、2, 3-戊二酮的相对含量分别为50.86%、23.22%、2.89%;发酵5 h的蓝莓风味酸奶中,酮类化合物与原味酸奶中的相同,相对含量分别为:2, 3-丁二酮55.78%、3-羟基-2-丁酮13.83%、2, 3-戊二酮5.10%;发酵8 h的蓝莓风味酸奶中,除了上述3种外,还检测出丙酮。丙酮的存在进一步丰富了风味酸奶的整体香气[12]。4种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分别为:2, 3-丁二酮60.90%、3-羟基-2-丁酮19.14%、2, 3-戊二酮7.14%、丙酮7.39%。酮类化合物是酸奶中的重要风味物质。2, 3-丁二酮具有强烈的奶油香气,且在酸奶中的含量最高,随着蓝莓风味酸奶发酵时间的延长,其含量也提高;其次,含量较高的酮类化合物是3-羟基-2-丁酮,但是该化合物在蓝莓风味酸奶中的含量低于原味酸奶中的含量。
2.4 醇类化合物蓝莓汁中共检测出醇类化合物11种,即乙醇、异戊醇、α-萜品醇、己醇、3-己烯醇、反式-2-己烯-1-醇、沉香醇、月桂烯醇、橙花醇、香叶醇、1-己烯-3-醇。相对含量分别为:乙醇8.32%、异戊醇0.12%、α-萜品醇6.69%、己醇1.30%、3-己烯醇1.02%、反式-2-己烯-1-醇1.86%、沉香醇46.02%、月桂烯醇0.33%、橙花醇0.88%、香叶醇0.54%、1-己烯-3-醇0.70%。其中沉香醇含量最高,其次是乙醇。原味酸奶中的醇类化合物有5种,即:丁醇、戊醇、2-硝基-1-丙醇、七聚乙二醇、3-甲基-1-己醇,其中含量较高的为丁醇、戊醇、七聚乙二醇,相对含量分别为3.15%、4.64%、1.58%。发酵5 h的蓝莓风味酸奶中检测到6种醇类化合物,即丁醇、戊醇、庚醇、八乙二醇、异戊醇、己醇,其中含量较高的为丁醇1.58%、戊醇1.56%、己醇1.38%。发酵8 h的蓝莓风味酸奶中,醇类化合物减少到3种,这3种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为:丁醇1.22%、庚醇0.12%、八乙二醇1.22%。
2.5 酯类化合物蓝莓汁中检测到4种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为:乙酸乙酯2.36%、乙酸丙酯0.58%、乙酸异丁酯1.40%、乙酸丁酯0.62%。在原味酸奶和发酵5 h的蓝莓风味酸奶中,只检测到乙酸乙酯,相对含量分别为0.86%、0.96%。在发酵8 h的蓝莓风味酸奶中未检测出酯类化合物。
2.6 其他物质除上述5类化合物外,还在蓝莓汁中检测到月桂烯、2, 4-二甲基-1-庚烯、2-蒈烯、3-十一炔,相对含量分别为0.31%、0.31%、0.41%、0.43%;在原味酸奶、蓝莓风味酸奶中未检测到这些物质。
2.7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对原味酸奶、蓝莓风味酸奶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分析发现:3种酸奶中的风味物质只有酸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4种,其中酮类化合物所占比例最大,酯类化合物所占比例最小。原味酸奶中,酮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为76.97%,其次是醇类化合物10.32%,酸类化合物5.4%,酯类化合物0.86%。发酵5 h的蓝莓风味酸奶中,酮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为74.71%、酸类化合物7.32%、醇类化合物5.87%,酯类化合物0.96%。发酵8 h的蓝莓风味酸奶中,酮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达到94.57%,酸类化合物9.42%,醇类化合物2.56%。
由图 2可知:与原味酸奶相比,发酵5 h的蓝莓风味酸奶中,酮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含量下降,分别降低了2.26%、4.45%;酸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提高了1.92%、0.1%。从感官质量上看,发酵5 h的蓝莓风味酸奶比原味酸奶口感上更酸甜可口,有淡淡的果香;感官质量的改善与添加了蓝莓汁有关。发酵8 h的蓝莓风味酸奶中,醇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较原味酸奶分别降低了7.76%、0.86%;酮类化合物、酸类化合物分别提高了17.6%、4.02%。发酵8 h的蓝莓风味酸奶比发酵5 h的酸奶中酮类化合物、酸类化合物分别提高了19.86%、2.1%,醇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分别降低了3.31%、0.96%;从感官质量上看,发酵8 h的蓝莓风味酸奶的粘稠度、质地等感官特性显著提高,酸奶香气更浓郁、协调,口感更佳。这表明蓝莓汁的添加、发酵时间的延长,使得蓝莓风味酸奶中各类化合物分布更合理,酸奶风味更协调。
![]() |
图 2 原味酸奶、蓝莓风味酸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比较 |
3 结论
利用SPME-GC-MS分析了蓝莓汁、原味酸奶、不同发酵时间(5 h、8 h)的蓝莓风味酸奶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为风味酸奶的工艺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从酸奶中分离出酸类、酮类、醇类、酯类共四大类化合物。原味酸奶中以醇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为主;蓝莓风味酸奶中以酸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为主。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酸奶中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提高。虽然酮类化合物的种类较少,却是酸奶风味的主成分。酸奶中的风味物质及其含量随时间变化明显,体现出原味酸奶、蓝莓风味酸奶发酵期间的风味特征。
[1] |
韩鹏祥, 张蓓, 冯叙桥, 等. 蓝莓的营养保健功能及其开发利用[J]. 食品工业科技, 2015, 36(6): 370-375. |
[2] |
汪琢, 杜彬, 高杉, 等. 枸杞蓝莓酒酿造工艺研究[J]. 食品科技, 2018, 43(11): 111-115. |
[3] |
丁建军, 郭舒. 蓝莓番茄酱工艺研究[J]. 中国调味品, 2018, 43(10): 121-125. DOI:10.3969/j.issn.1000-9973.2018.10.025 |
[4] |
李检, 王浩, 刘璇, 等. 蓝莓速溶米糊的工艺与配方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8, 39(19): 93-98. DOI:10.3969/j.issn.1005-6521.2018.19.017 |
[5] |
成堃, 马延新, 王小霞, 等. 蓝莓枸杞风味酸奶的研制[J]. 中国酿造, 2018, 37(1): 185-189. |
[6] |
杨阳, 张玉丹, 任航. 蓝莓保健型酸奶加工工艺的研究[J]. 中国酿造, 2015, 34(9): 168-170. |
[7] |
耿丽晶, 周围, 张丽艳. 蓝莓玫瑰汁保健酸奶的研制[J]. 食品工业, 2013, 34(2): 4-6. DOI:10.3969/j.issn.1672-5026.2013.02.002 |
[8] |
王少庸, 费英敏. 蓝莓酸乳饮料的工艺研究[J]. 中国乳品工业, 2011, 39(7): 59-61. DOI:10.3969/j.issn.1001-2230.2011.07.017 |
[9] |
王菲菲, 徐显利, 田晓蕾, 等. 蓝莓蜂蜜酸奶的工艺研究[J]. 农产品加工, 2012(1): 76-78. DOI:10.3969/j.issn.1671-9646-C.2012.01.061 |
[10] |
胡丽娜, 陈晓义. 蓝莓酸奶的研制[J]. 乳品科学与技术, 2012, 35(3): 22-24. |
[11] |
魏述众. 生物化学[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6.
|
[12] |
杨具田. 发酵乳风味的产生与控制[J]. 草与畜杂志, 1996(1): 37-39. |
[13] |
杜晓敏, 刘文俊, 张和平. 传统酸马奶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动态变化研究[J]. 中国乳品工业, 2017, 45(5): 4-9. DOI:10.3969/j.issn.1001-2230.2017.05.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