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东盟第19次领导人会议通过了RCEP(即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共识,东盟十国极力倡导建立起以东盟为中心的、亚太区域统一市场的自贸协定。2012年8月底,东盟、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在经济部长会议上就“尽早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增加经济活力”达成共识。此后,各方在实现贸易自由化方面不断取得进展。2013年5月9日,RCEP谈判正式开启,但由于各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差异较大而难以实现统一的自贸安排。2017年11月4日,东盟举行了RCEP首次领导人会议,表示加速RCEP实现零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进程。2018年9月,16个谈判参与国部长完成了关税减让等重要章节内容的谈判和商讨。2019年11月4日,除印度以外的15个RCEP成员国完成了全部20个章节的文本谈判以及所有市场准入问题的谈判。
在RCEP谈判过程中,中日两国在RCEP的立场最难协调。因为,日本希望照搬CPTPP(即全面进步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即免除95%商品的关税,但这是中国无法接受的。日本拥有技术优势以及制造业优势,一旦中国对日本关税完全放开,很可能会冲击中国产业部门,不仅会造成大批企业倒闭,而且每年还将损失巨额财政收入(包括进口关税收入和各种国内税)(Debashis et al.,2019;Gaur,2020)。此外,印度的诉求也是中日韩三国所审慎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中国提出了“RCEP需根据各国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原则。但遗憾的是,2019年6月,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东盟峰会上,印度总理莫迪却正式宣布退出RCEP谈判。印度的退出也导致日本对RCEP的立场摇摆不定,日本政府曾表示“印度不参加,日本也不参加”, 进而使RCEP谈判又陷入了僵局。
在各成员的努力下,2020年11月15日RCEP协议正式落地。这对于实现贸易多边主义和自由化、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融合升级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RCEP总人口、GDP、出口总额均约占全球总量的30%,制造业总量约占全球制造业总量的50%,超过USMCA(即The 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美墨加协定),它和欧盟是目前全球经济体量最大的两个“超大自贸区”。
大幅度削减成员间关税是RCEP协议的最主要内容。RCEP要求其成员间关税减让以“立即降至零关税、十年内降至零关税”的承诺为主,其目的是最终实现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零关税。在波诡云谲的中美贸易战背景下,RCEP关税减让将会给各成员尤其是中国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一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学界对各种自贸协定的经济影响开展了广泛研究。Bergsten and Schott(2010)、Li and Whalley(2012)研究发现TPP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中国若选择不加入TPP将不利于自身经济发展,若选择加入TPP则将会使中国和TPP其他成员国均获利。Ganesh and Chatterjee(2016)、李春顶等(2020)认为,CPTPP的实施会提高中国GDP、进出口贸易社会福利等经济效益,同时对各成员国经济也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但对多数非成员国经济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杜运苏等(2020)认为,CPTPP对其成员制造业的影响将会随关税减让力度和贸易便利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Benz and Yalcin(2015)研究发现欧日经济合作协定(EPA)生效给日本带来的经济效益将高于欧洲,而Felbermayra et al.(2019)认为,EPA在扩大日本和欧盟的产业优势的同时,还会改善这些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效益。朱启荣、任飞(2019)认为,美日欧自贸协定生效会损害中国的GDP、资本回流净收益率与居民消费支出等经济利益,中国的技术进步可以显著减轻,甚至可以消除这些负面影响。
有关RCEP经济影响问题也是自贸区研究的热点问题。一些学者分析了中国和RCEP其他成员国的竞争性与互补性。杜方鑫、支宇鹏(2021)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贸易竞争力与RCEP其他成员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中国服务业与多数成员国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周曙东、郑建(2018)认为RCEP成员间贸易便利化的提升将会使RCEP其他成员国之间的互补性优势、贸易潜力与效率进一步扩大。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探索了RCEP协定生效可能带来的经济效应。Li (2017)认为RCEP中FDI将增加中国的出口规模和社会福利。Ahmad et al.(2020)研究发现RCEP将提高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的GDP水平,但会减少东盟GDP水平。赵灵翡、郎丽华(2018),许佳、付争(2020)研究发现RCEP成立将改善各成员国的贸易条件和社会福利,且会带动中国各产业产出和进出口量增长。一些学者的研究还发现RCEP关税减让将会提高绝大多数成员国的GDP和社会福利,扩大其贸易规模,改善其贸易条件,还提高各成员的产出水平,但可能使非成员国的经济水平和福利水平受到损害(陈淑梅、倪菊华,2014;吕越、李启航,2018;张珺、展金永,2018;Ji et al.,2018;Petri and Plummer, 2020;Itakura and Lee, 2019)。
RCEP是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国际大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研究RCEP问题,“中美贸易战”问题不能避之不谈。2017年美国对华发起“301调查”以挑起中美贸易争端,之后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Taheripour and Tyner(2018)以及Zheng at al.(2018)认为中国和美国分别是世界第一大粮食进口和出口国家,且中国是美国大豆和猪肉等农畜产品的主要进口国,美国单方面加征关税必然导致中国对美进口迅速大幅减少,但美国农产品进出口也受到影响;同时,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韩国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将会从中渔利(郑建等,2020)。黎峰等(2019)、洪俊杰、李坤望(2019)指出中美贸易摩擦将冲击全球价值链和生产链,这是由于中美两国产品的互补性和联系性较强,美国与中国对彼此产品相互加征关税,提高了中美两国间中间品贸易的进口成本,从而影响中美两国出口规模和出口产品质量,这又会引起其他国家中间品产出和出口规模发生改变。因此,中美贸易摩擦不仅会对双方社会福利、GDP等宏观经济造成不利影响(Rosyadi and Widodo, 2018;吕越等,2019;周政宁、史新鹭,2019),还会阻碍国际多边主义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影响国际贸易秩序和生产贸易格局(佟家栋等,2017;李春顶等,2018)。此外,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很大冲击,中国应积极通过与东盟、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地区)广泛的区域经贸合作,以中美贸易摩擦为契机倒逼国内改革(黎峰,2019),激发区域市场活力与潜力(张恪渝等,2020),缓解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全球贸易经济的不利影响。
与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文的边际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分析RCEP成员间贸易现状与产品结构、各成员产品贸易竞争力与关税水平,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贸易依存关系;二是根据《RCEP协议关税承诺表》①,在RCEP政策模拟中,对不同国家、不同敏感程度的产品在不同时期设定差别性关税减让方案,力求使本文的政策方案设计更接近于实际情况;三是利用Walmsley et al.(2000,2002)的方法对GTAP数据库进行递归更新,分别预测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RCEP短期关税减让、长期零关税对各成员宏观经济和产业产出的影响。
① 《RCEP协议关税承诺表》来源于:http://fta.mofcom.gov.cn/rcep/rcep_new.shtml.
三、RCEP各成员贸易现状 (一) RCEP成员间货物贸易发展现状 1. RCEP总体贸易现状2019年RCEP各成员对其他成员出口占本国(地区)总出口比重如表 1所示。2019年RCEP成员的出口贸易总额为54797.58亿美元,约为世界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分地区来看,RECP成员间的贸易联系密切:其中,新西兰出口对RCEP市场依赖性最大,对RCEP其他成员出口额占本国总出口的61.83%。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对RCEP其他成员国出口额占本国总出口比重也都在40%以上。虽然中国和东盟出口产品对RCEP市场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但中国与东盟出口到其他RCEP成员的贸易额也占各自总出口的25%以上,其中,中国对RCEP其他成员的货物贸易出口总额为6683亿美元,占据中国货物总出口的26.75%。由此可见,RCEP成员间贸易相互依存程度较高,如果成员间削减关税,将会降低成员间贸易成本;同时,RCEP贸易创造效应使得来自成员国的低价进口商品替代了价格较高的国内生产的商品,使各成员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这些均有利于扩大RCEP成员间贸易规模。
![]() |
表 1 2019年RCEP各成员对其他成员出口占本国(地区)总出口比重 |
表 2显示,从目前(2019年)中国对RCEP其他成员出口情况来看,中国对东盟出口规模最大。中国对东盟出口额占中国对RCEP总出口的53.91%;中国对日本和韩国出口额分别占中国对RCEP总出口额的21.43%和16.61%。可以看出,中国对东盟、日本和韩国的出口额合计占据中国对RCEP市场总出口额的91.95%。这说明中国出口对于这些国家(地区)的依存度较高,而中国出口对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依存度相对较低。
![]() |
表 2 2019年中国对RCEP其他成员出口情况 |
从表 3可以看出,日本的木制品与林产品、畜牧产品对RCEP市场依赖性极高,日本上述产品对RCEP其他成员的出口占本国同类产品总出口比重均在80%以上。韩国出口的油糖作物及其成品、林产品、肉制品和木制品中有70%以上是出口到RCEP其他成员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出口对RCEP市场的依赖度均很高。澳大利亚木制品以及新西兰矿产品出口到RCEP市场的数额占据本国同种产品出口额的90%以上。东盟出口商品对RCEP成员市场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但其蔬菜和水果及干果、其他作物、林产品和木制品出口贸易中一半以上是出口到RCEP其他成员的。中国对RCEP成员市场依存度较高的产品有蔬菜和水果及干果、林产品和矿产品,这些产品出口到RCEP市场的数额占据中国同种产品总出口额的一半以上。这说明中国这些产品出口对RCEP其他成员市场的依存度较高。各成员上述产品对RCEP市场依赖性较大,如果RCEP成员间内部减让关税,将会进一步扩大中国和RCEP其他成员间上述产品的贸易规模。
![]() |
表 3 2019年RCEP各成员国各类产品出口RCEP市场占本国同类产品总出口比重 |
WTO Tariff Profile提供了各国各类进口商品关税税率数据,但该数据描述的是各国对来自不同国家各种商品进口关税的平均水平,因此,该数据无法反映同一国家对不同国家产品进口的税率差异情况。为了更准确揭示当前RCEP成员间各商品进口关税水平,笔者根据WTO Tariff Profile的分类标准,将UNCTAD数据库中HS02标准下97章商品合并为22类,以各章产品进口额在合并后产品组进口额中的占比为权重,并以各产品组内的所有产品的加权平均税率作为产品组的关税税率水平,得到2019年RCEP成员间各商品相互进口关税税率(见表 4和表 5)。
![]() |
表 4 2019年中国和日本对RCEP其他国家进口关税税率(%) |
![]() |
表 5 2019年韩国和东盟对RCEP其他国家进口关税税率(%) |
在农产品方面,中国对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农产品进口关税税率均很高;具体的说,中国对澳大利亚稻米和小麦进口关税税率为48.98%,对其他三个国家稻米和小麦进口关税税率也均高达20%,且中国从日本和韩国进口油糖作物及其成品的关税税率分别高达29.81%和30.66%。韩国从中国进口的稻米和小麦、蔬菜和水果及干果的关税税率很高,分别高达280.29%、91.24%和68.95%。日本从中国进口的稻米和小麦税率高达67.34%,且中国这些产品出口对RCEP市场高度依赖。因此,农产品“高关税、难降税”也是RCEP谈判的艰难所在。如果RCEP成员之间降低这些敏感性产品的进口关税,将有助于促进中国稻米和小麦等农产品出口增长,同时能够扩大对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进口规模。
在工业品方面,由于中国已与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分别签署了自贸协定,与农产品进口关税水平相比,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间的工业品进口关税税率相对较低。中国从日本进口的烟酒副食、肉制品、加工食品与日本从中国进口的纺织服装、肉制品、加工食品和皮革制品以及韩国从中国进口的肉制品、加工食品和烟酒副食等产品进口关税税率相对较高,均高于10%,且中国上述产品出口对RCEP市场具有一定的依存性,适度削减这些产品进口关税,将有助于促进中国上述产品出口增长。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其他工业品的进口关税税率均很低或较低(均小于10%、甚至为零关税),即使RCEP继续实施关税减让措施,对中国这些产品出口的影响可能不大。
2. RCEP其他成员间进口关税在农产品方面,日本和韩国实施农业高保护政策使得日韩两国对RCEP其他成员的农产品进口关税税率都很高。韩国从RCEP其他成员进口的稻米和小麦的进口关税税率很高,均高于160%;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其他农产品的进口关税税率也很高,分别高达142.37%和137.9%。日本从韩国和东盟进口的稻米和小麦关税税率也很高,分别为53.85%和43.85%,且日韩两国出口粮食对RCEP市场的依赖性也较高,因此,RCEP成员间实施农产品关税减让可能对日韩两国的影响较大。在工业品方面,日本和韩国对RCEP其他成员进口关税税率显著低于农产品,进一步削减关税可能显著扩大日韩两国的农产品出口规模,但对其工业品出口影响很小。
目前,澳大利亚、新西兰、东盟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税水平已很低①,RCEP成员间进一步实施关税减让,可能对这三个成员经济影响并不大。
① 澳大利亚、新西兰、东盟三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RCEP成员均已达成了双边自贸协定。由于篇幅有限,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RCEP其他成员的进口关税税率在正文中没有展示,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四) RCEP成员国各产业贸易竞争力RCEP成员间降低进口关税不但受其关税的削减幅度影响,而且还受各成员各行业竞争力状况的影响,下文分析各成员各种产品国际竞争力情况。鉴于本文研究的RCEP是一个统一的区域经济体,为了计算的准确性,笔者采用RRCA(区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RCA是一种拓展RCA(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它是区域内某国家(地区)产品出口额占该国家(地区)总出口额的比重与区域内该产品出口额占区域总体出口额比重之比,其表达式为:
$ R R C A_{i j}=\left(\frac{x_{i j} / X_{i j}}{x_{r j} / X_{r j}}\right) $ | (1) |
RRCAij为区域r内i国家(地区)j类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j表示RCEP内部i国家(地区)j类产品的出口额,Xij为i国家(地区)总出口额,xrj为产品j的区域总体出口额,Xrj为该区域总出口额。如果RRCAij≥1,那么表明区域内i国家(地区)j类产品的出口具有竞争优势,数值越大意味着竞争优势越显著;如果0 < RRCAij < 1,那么该区域内i国家(地区)j类产品处于竞争劣势,其数值越小,该产品的竞争劣势越明显。本文的指数划定为:若RRCAij≥2.5,则i国家(地区)j类产品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若1.25≤RRCAij<2.5,则i国家(地区)j类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若0.8≤RRCAij < 1.25,则该产品具有较为平均的竞争优势;如果RRCAij < 0.8,则i国家(地区)j类产品不具有竞争优势。
利用公式(1),计算得到表 6中RCEP成员间各类产品的RRCA值。在农产品方面,新西兰的林产品、畜牧产品、蔬菜和水果及干果、渔产品以及澳大利亚的畜牧产品、油糖作物及其成品、稻米和小麦均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澳大利亚的其他作物、渔产品以及东盟的林产品也具有很强竞争优势;澳大利亚的蔬菜和水果及干果,东盟的稻米、小麦、蔬菜和水果及干果、其他作物和渔产品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而中日韩三国农产品RRCA值均小于1,均不具有竞争优势。RCEP成员国之间实施农产品关税减让,可能会扩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稻米和小麦等农产品对中日韩的出口规模。
![]() |
表 6 2019年RCEP成员国各产业的RRCA值 |
在工业品方面,新西兰的肉制品和烟酒副食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日本的汽车等运输设备,澳大利亚的矿产品、肉制品、烟酒副食,新西兰的加工食品和木制品均具有很强竞争优势;中国的皮革制品、纺织服装、其他制造产品、精密仪器和电子设备,日本的机械设备、化工产品、金属及其制品,韩国的化工产品和汽车等运输设备,澳大利亚的基本药品和金属及其制品、服务业,新西兰的纸制品和出版物,东盟的矿产品、肉制品、加工食品、烟酒副食、木制品和服务产品均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结合RCEP成员各产业RRCA值与其关税水平情况看,国际竞争力强的产品,其进口关税水平通常较低。例如,韩国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日本从中国进口的皮革制品和纺织品,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化工产品、金属及其制品、机械设备与汽车,中国从韩国进口的汽车等运输设备以及中国从东盟的烟酒副食等产品均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这些产品的进口关税水平较低。如果RCEP成员之间削减上述产品进口关税,将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扩大中国纺织服装、皮革制品等产品对RCEP其他成员国出口,同时可能会扩大日韩两国的化工产品与汽车等运输设备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东盟的烟酒副食等优势产品对华出口。
四、RCEP关税减让政策对各成员国经济的影响 (一) 理论分析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1874)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这样一套价格系统,一方面,该系统能够使消费者都在既定价格下提供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并在各自的预算约束条件下购买产品来实现自身的消费效用最大化;另一方面,它使每个企业在既定的价格下购买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实现利润最大化。此时,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会在该价格体系下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即一般均衡状态,亦即市场出清)。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RCEP成员间关税减让所引起的生产和交易成本变化不但会导致这些经济体内部商品和生产要素供求关系变化,还会通过国际市场与国际贸易的传导作用,引起亚太集团内部及区域外国家(地区)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进而引起世界市场各种商品与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和数量变化,直到市场出清与供需关系出现新的均衡,从而得到对其自身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居民收入和消费、投资等方面影响。
(二) 模型选择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简称CGE模型)是由Johansen于1960年提出的,用于分析经济与政治等外生政策因素对一国或多国GDP、产出水平、社会福利水平、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进出口额和贸易条件等变量的影响。GTAP(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GTAP)模型是美国普渡大学Hertel于1997年设计的一种大型全球CGE模型。它通过构建单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消费与政府支出等行为子模型,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关系,将各种子模型连接成一个多国家、多部门的CGE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测度自贸协定成员之间关税减让和贸易自由化等方面对一国或多国宏观经济和产业部门产出的影响。
为了与UNCTAD数据相匹配,本文参考Tillmann et al.(2019)与朱启荣等(2020)的方法,将GTAP10原有的45个货物产品部门合并为22个产品部门,并在其后加”并将GTAP模型中141个国家和地区划分为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东盟十国、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七个区域。同时,由于GTAP数据库没有缅甸的数据,因此,本模型设计中,东盟国家仅含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九个国家。
GTAP10模型的数据库是以2014年为基准,为准确评估RCEP关税减让对各成员经济的影响,本文利用2019年各国(地区)的GDP、人口、资本存量劳动力和贸易关税等数据对GTAP10数据库进行更新。具体的方法是采用Walmsley et al.(2000)、Walmsley(2002)和Yang(2011)动态递归的方法,在基准方案中的宏观经济闭合中,将技术变量与内生GDP变量交互,将模型数据库中外生给定的各国家(地区)经济(GDP)、资本存量、人口和劳动力(熟练与非熟练劳动力)等宏观数据递归到2019年。2014-2019年GTAP各国(或地区)宏观数据更新递归变化率见表 7。
![]() |
表 7 2014-2019年各国(或地区)宏观数据变化率(%) |
为了提高分析的准确性,还需要将基准数据库进行税率的更新校准。由于前文RCEP各成员间的进口关税税率已经测得(见前文表 4和表 5),可直接用于GTAP10数据库中关税数据的更新。由此,本文将GTAP10数据库中RCEP成员的相关数据更新至2019年。根据Sandrey et al.(2007)的方法,本文将递归更新后的数据库重新导入GTAP主程序并进行一次基准模拟完成数据校准,校准后的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较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三) 情景设定“逐步取消缔约方之间实质上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实现缔约方之间货物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是RCEP协议的重要内容。协定生效后,就货物贸易而言,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RCEP有望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重大阶段性建设成果。为分别预测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RCEP协议在短期和长期内对各成员经济的影响,本文设定了三种情景(Scenario),即S1、S2和S3。各情景的参数设定如下:
S1(中美相互加征关税的中美贸易摩擦情景):从前文对于中美贸易摩擦的文献梳理发现,中美贸易战对于世界各国,尤其是对中国的影响不可忽视。为准确预测中美贸易摩擦对于RCEP各成员的经济影响,本文借鉴王孝松、武睆(2020)的方法①,以中美贸易加征关税时间轴为序,设计模拟中美两国相互加征关税的情景S1。中美贸易摩擦下中美相互加征关税方案设计见表 8至表 10。S2(RCEP成员国间短期关税减让):中美贸易摩擦政策情景下(S1),RCEP成员间短期关税减让情景政策参数设定。在S1基础上,根据前文分析的2019年RCEP成员间进口关税结构和《RCEP协定关税承诺表》对比发现,进口高关税的产品,其竞争力较弱,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免受进口冲击,各成员对其他成员这类商品的进口关税在短期内减让的幅度通常较小;进口关税水平低的产品,通常其竞争力也较强,这些商品的关税减让承诺是易于实现的,短期内降税幅度通常较大。
![]() |
表 8 中美贸易摩擦模拟方案设计 |
![]() |
表 9 美国对华具体产业加征关税方案设计(%) |
![]() |
表 10 中国对美具体产业加征关税方案设计(%) |
① 注:本文在王孝松、武睆(2020)的基础上,根据历次《中美加征关税清单》将中美进出口贸易部门整理成本文需要的22个部门,并实施递进、累积关税减让方案。
为了分析RCEP关税减让的短期经济效应,本文根据《RCEP协定关税承诺表》,对于短期内不同部门的降税幅度设定如下:(1)对目前进口关税税率小于10%的非敏感部门,将其产品进口关税降低100%,即实现零关税;(2)对目前进口关税税率在10%-20%之间的轻度敏感部门,将其产品的进口关税降低70%;(3)对目前进口关税税率在20%-30%之间的中度敏感部门,将其产品的进口关税降低50%;(4)对目前进口关税税率高于30%的重度敏感部门,将其产品的进口关税降低30%。短期内RCEP各成员国不同部门的降税幅度如表 11所示。
![]() |
表 11 短期RCEP各成员国不同部门的降税幅度 |
S3(成员间实现零关税的长期目标):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RCEP成员间实现零关税长期目标的政策参数设定。根据《RCEP协定关税承诺表》,各成员绝大多数产业将最终实现零关税,据此设定情景S3。该情景是RCEP成员间将绝大部分产品(除去重度敏感部门)的进口关税都降为0,重度敏感部门(如稻米和小麦、蔬菜和水果及干果等部门)在2019年关税水平基础上降低30%,以模拟RCEP成员实现上述关税减让方案对各成员长期的经济影响。
(四) RCEP成员国间关税减让对各成员经济影响在GTAP模型中代入上文中的变量参数,得到了表 12至表 14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RCEP短期关税减让和长期零关税对各成员的经济影响。
![]() |
表 12 不同情景下RCEP各成员国宏观经济变动情况 |
![]() |
表 13 不同情景下中、日、韩三国产出变动情况(%) |
![]() |
表 14 不同情景下澳、新、东盟三国(区域)产出变动情况(%) |
(1) 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S1(中美贸易摩擦)可能导致中国GDP和资本净收益率分别减少0.05%和0.07%,居民收入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均降低0.05%,贸易条件恶化0.04,进出口规模分别缩小0.27%和0.16%;还导致净出口增加13.78亿美元,社会福利减少22.04亿美元。由此看出,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宏观经济有一定负面影响,但其影响并不显著。其原因是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规模①以及中国国内需求市场十分巨大,有效缓解了中美贸易摩擦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① 据商务部数据,2019年,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为欧盟,中欧进出口额为4.86万亿元,增长8%;东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额为4.43万亿元,增长14.1%;美国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进出口额为3.73万亿元,下降10.7%;中国对第四大贸易伙伴日本的进出口总额为2.17万亿元,增长0.49%。资料来源:http://www.mofcom.gov.cn。
S2(RCEP成员间短期关税减让)可能引起中国GDP和资本净收益率分别提高0.11%和0.45%,还可能使居民收入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分别增加0.08%和0.07%,贸易条件恶化0.08,进出口规模分别增加2.21%和1.17%,净出口减少165.57亿美元,社会福利增加65.55亿美元;这说明S2不但可以消除中美贸易摩擦对GDP、社会福利、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资本净收益率与进出口规模的负面影响,还可能将中国上述经济指标由负转正;因此,总体来看RCEP短期关税减让可以提升中国宏观经济效益,它能够有效对冲中美贸易摩擦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
S3(RCEP成员间实现零关税长期目标)可能引起中国GDP和资本净收益率分别增加0.11%和0.74%,还可能使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分别增加0.11%和0.14%,进出口规模分别增加3.69%和2.35%,净出口减少171.74亿美元,社会福利增加94.75亿美元,但可能导致贸易条件恶化0.18。将S2和S3的经济影响进行对比,可以发现,RCEP成员间长期实施零关税制度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GDP、社会福利、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资本净收益率与进出口规模,而且使中国的贸易顺差进一步减少。其原因在于,削减进口关税能够降低中国进口商品的交易成本,进而提高居民实际收入和消费水平,同时,交易成本下降还能够降低企业的进口和生产成本,进而能够提高企业的资本净收益率。但由于RCEP关税减让导致我国进口增幅大于出口增幅,导致中国净出口进一步减少,致使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但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程度并不大。
(2) 对RCEP其他成员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S1(中美贸易摩擦)可能使RCEP其他成员的GDP、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社会福利、资本净收益率和进出口规模均有所增加,其贸易条件也得到改善。其原因在于,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使得中美出口转向RCEP其他成员,进而提升RCEP其他成员宏观经济效益。
S2(RCEP成员间短期关税减让)可提高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GDP、社会福利、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但可能降低新西兰和东盟的上述四个方面的宏观经济效益;RCEP成员间短期关税减让可能有助于提高中国、韩国、澳大利亚和东盟的资本净收益率,改善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的贸易条件,有助于扩大中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盟的出口规模,还有助于扩大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东盟的进口规模;此外,RCEP成员间短期关税减让还可能扩大日本和新西兰的净出口规模,但可能会降低新西兰和日本的资本净收益率,恶化中国、新西兰和东盟的贸易条件,还可能导致澳大利亚的出口减少,并使新西兰的进口减少,还可能导致中国、韩国、澳大利亚和东盟的净出口规模减小。
S3(RCEP成员间实现零关税长期目标)可能进一步提高各成员的资本净收益率、进出口规模,还有助于改善新西兰的贸易条件,使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三国的GDP、社会福利、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对新西兰的GDP、社会福利、居民收入和消费具有正面影响,但可能对东盟这四个方面的经济效益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恶化中国和东盟的贸易条件,缩小各成员的净出口规模。综合来看,RCEP成员间实施关税减让有助于提高各成员多种宏观经济效益,如果RCEP成员间能够实现零关税长期目标,则对各成员宏观经济的积极影响将会更加显著。
2. 对产业部门产出(产量)影响(1) 对中国产出的影响
① 对中国总产出的影响。S1(中美贸易摩擦)可能使中国总产出水平减少0.06%,S2(RCEP短期关税减让)与S3(RCEP成员间实现零关税长期目标)可能使中国总产出水平分别提高0.51%与0.57%。这说明,RCEP关税减让可以完全消除中美贸易摩擦对于中国总产出的负面影响,且伴随关税减让幅度的不断加大,中国总产出提升的幅度也不断增加。其原因在于:上文的研究表明各成员实施关税减让,使中国居民消费和收入水平得到提高,进而引起国内需求增加,同时贸易成本的降低使得中国出口规模扩大,这两方面均有助于提高中国总产出水平。
② 对中国各部门产出的影响。S1(中美贸易摩擦)可能导致我国稻米和小麦、蔬菜和水果及干果等8个部门的产出减少,但会使油糖作物及其成品、林产品等13个部门产出增加。S2(RCEP短期关税减让)能够消除中美贸易摩擦对于中国稻米和小麦、蔬菜和水果及干果等7个部门产出的负面影响,使这些部门产出有所增加,还有助于提高渔产品与加工食品等4个部门产出水平,其中,纺织服装产出增加幅度最大,为0.87%;但同时导致林产品、矿产品、烟酒副食等11个部门产出减少,其中,化工产品受到的冲击最大,其产量减少0.96%。这说明,RCEP关税减让有助于中国发挥部分产业(如纺织服装、皮革制品等)贸易竞争力优势,且综合来看其对于中国产业水平的正面影响要大于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有助于缓解中美贸易摩擦给中国产业部门带来的不利影响。
S3(RCEP成员间实现零关税长期目标)能够消除RCEP短期关税减让对于中国烟酒副食产出的负面影响,还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稻米和小麦、蔬菜和水果及干果等7个部门的产出水平,但可能导致油糖作物及其成品、畜牧产品、林产品、矿产品等13个部门受到冲击,其中汽车等运输设备受到冲击最大,其产出可能降低1.62%。
(2) 对RCEP其他成员产业产出的影响
① 对日本各部门产出(产量)的影响。S1可能引起日本化工产品和汽车等运输设备产出增加,稻米和小麦、蔬菜和水果及干果等17个部门产出减少。S2能够完全消除S1对于油糖作物及其成品、其他作物等6个部门产出的负面影响,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日本化工产品和汽车等运输设备产出,但还可能造成日本稻米和小麦、蔬菜和水果及干果、畜产品与纺织服装等14个部门产出受到冲击。S3可消除S2对于日本矿产品、烟酒副食和化工产品产出的负面影响,同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日本汽车等运输设备产出,但还可能会使日本稻米和小麦、蔬菜和水果及干果、油糖作物及其成品以及其他作物等18个部门产出受到冲击。
② 对韩国各部门产出(产量)的影响。S1可能使韩国纺织服装等5个部门产出增加,但可能导致稻米和小麦、蔬菜和水果及干果等12个部门产出减少。S2可能引起韩国的林产品、其他作物、加工食品等7个部门产出增加,但可能导致其稻米、小麦、蔬菜和水果及干果、油糖作物及其成品、畜牧产品等15个部门产出减少。S3有助于增加韩国的林产品、其他作物、纺织服装等5个部门产出,但会减少S2对其精密仪器和电子设备产出的正面影响,还可能导致稻米、小麦、蔬菜和水果及干果、油糖作物及其成品以及畜产品等13个部门受到冲击,使这些部门的产出下降。
③ 对澳大利亚各部门产出(产量)的影响。S1可能引起澳大利亚的油糖作物及其成品等4个部门产出增加,但可能导致其稻米和小麦、蔬菜和水果及干果、其他作物等14个部门产出减少。S2可能引起澳大利亚的稻米和小麦、畜产品、林产品、渔产品等6种产品产量增加,但可能导致澳大利亚的蔬菜和水果及干果、油糖作物及其成品、其他作物等16个部门受到冲击。S3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澳大利亚的稻米、小麦、畜产品和渔产品等6个部门产出水平,但可能导致其蔬菜和水果及干果、油糖作物及其成品、其他作物等16个部门受到冲击,使这些部门的产出下降。
④ 对新西兰各部门产出(产量)的影响。S1可能引起新西兰油糖作物及其成品等4个部门的产出增加,导致其稻米、小麦等12个部门产出减少。S2可能使新西兰稻米、小麦、蔬菜和水果及干果、纺织服装等20个部门产出增加,但可能导致机械设备和汽车等运输设备受到冲击,使其产出下降。S3可能有助于提升新西兰的稻米、小麦以及畜牧产品等5个部门的产出水平,但可能导致其蔬菜、水果与干果、油糖作物及其成品、其他作物、纺织服装等17个部门受到冲击,使这些部门产出下降。
⑤ 对东盟国家各部门产出(产量)的影响。S1可能引起东盟油糖作物及其成品等4个部门产出增加,但可能导致其稻米和小麦等12个部门产出减少。S2可能引起东盟稻米和小麦、蔬菜和水果及干果等12个部门产出增加,但可能导致油糖作物及其成品、其他作物、畜产品、纺织服装等10个部门受到冲击,使这些部门产出出现下降。S3可能使S2对东盟的皮革制品、机械设备、其他制造产品产出影响转负为正,同时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其稻米和小麦、林产品等8个部门产出水平,但可能导致其蔬菜、水果与干果、油糖作物及其成品等11个部门受到冲击,使这些部门的产出减少。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除了RCEP,全球另外三大FTA分别是欧盟(EU)、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美墨加协定(USMCA)。欧盟是迄今为止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基于各成员国趋同的政治文化思想和文化基础,数十年间欧盟便实现了完全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水平,零关税水平达到99%;CPTPP是RCEP签署前亚洲最大自贸协定,其保留了TPP的高水平和高标准自由化规则:“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除金融服务行业和电信行业外,其余行业按照一般自由化措施予以全方位开放,使其零关税水平达到99%(其中日本达95%);在USMCA协定中,农产品维持零关税,进一步提高服务贸易开放水平,墨西哥和加拿大提高零关税货物的“最低减让标准”,使得美墨、美加贸易规模扩大,同时较大程度减少关税,使USMCA零关税水平达到95%。上述三大FTA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均高于RCEP,但从全球价值链三大核心——北美、欧洲、东北亚情况来看,EU和USMCA分别为北美和欧洲区域内贸易建立了制度框架。RCEP首度将亚太地区各国和各地区(尤其是中日自贸协定的突破)纳入到了同一个框架,为各成员开展经贸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还对亚太国家疫情纾困,促进区域竞争力,挖掘亚太经济市场潜力,重构区域价值链具有很大促进作用。此外,RCEP的落地为我国加入CPTPP创造了成熟的客观条件。RCEP侧重传统货物贸易,而CPTPP则囊括服务贸易、数据流动、高科技等自由化标准更高的新业态领域,积极加入CPTPP将有利于促进我国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零部件进口,在外部压力下倒逼国内企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余淼杰、蒋海威,2021)。
五、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1.首先,中国蔬菜和水果及干果、畜牧产品、林产品、肉制品的竞争力低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其次,中国渔产品国际竞争力低于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同时中国化工产品、汽车等运输设备国际竞争力低于日本、韩国和东盟;再次,中国烟酒副食国际竞争力低于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RCEP成员间的关税减让可以使中国上述产品在RCEP其他成员市场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2.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宏观经济和产出具有不利影响,RCEP成员间的关税减让不但可以显著提高中国GDP与社会福利等宏观经济效益,还能够消除中美贸易摩擦对于中国稻米、小麦、蔬菜、水果和干果产生的负面影响,总体上能够消除中美贸易摩擦对于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3.RCEP成员间短期关税减让有助于提高中国、韩国、澳大利亚、东盟总产出水平,还有助于提升中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四国的GDP、社会福利、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有助于提高中国、韩国、澳大利亚、东盟的资本净收益率,还有助于改善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的贸易条件,可扩大中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盟的出口规模与扩大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东盟进口规模。
4.从长期来看,RCEP成员间实现零关税制度有助于提高各成员总产出水平,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各国的GDP、社会福利、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还能够提高各成员国的资本净收益率,扩大各成员国进出口规模。
(二) 政策建议1.维护多边主义和贸易自由化,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RCEP各成员出口对于RCEP市场的依存度均很高,各成员国多数出口产品对于RCEP市场依存度在50%以上;我国出口贸易对于RCEP市场的依存度也在25%以上,其中,我国果蔬、林产品等产品出口到RCEP市场的数额占我国同类产品出口额的半数以上,因此,我国应通过关税减让,扩大进口等方式来推动实现RCEP成员间贸易自由化,加强与亚太地区的贸易关系,建立互利共赢的亚太经济共同体,促进亚太经济发展与繁荣。
2.扩大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减少RCEP关税减让对我国经济冲击。通过改善投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和提高投资服务水平、营造法治环境措施,优化投资营商环境,促进国内投资,同时,通过需求侧改革,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促进居民消费,进而增加我国经济内循环动力①。此外,RCEP关税减让可能冲击国内化工产品、机械设备、金属及其制品等产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这些行业失业人员的生活保障制度和就业技能培训工作,鼓励和支持失业人员再就业和自主创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以减少RCEP建立对这些行业的冲击。
① 2020年12月11日中国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了“需求侧改革”,“扩内需”的重心将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这与“双循环”背景一脉相承。资料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6256086557344275&wfr=spider&for=pc.
3.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一方面,RCEP成员间关税减让有利于降低各成员间的贸易成本,促使中国与成员国之间展开产业合作与转型,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与日韩开展高新技术产品合作与引进(如芯片和机电产品),抓住进入区域价值链上游的机遇,利用好全球价值链带来的经济福利(马涛、徐秀军,2021;徐邦栋、李荣林,2020)。这也启示我们,RCEP将会加快亚太地区区域价值链的重构,中国应积极完成区域价值链贸易和分工结构的优化亚太价值链重构新格局指的是:未来中日韩发展高端技术产业占据价值链上游,东盟国家依赖本地区廉价劳动力优势承接中国劳动力密集的低端制造业,占据价值链中游,澳新依靠资源禀赋优势占据价值链下游。(周曙东、郑建,2018;戴翔、宋婕,2021);另一方面,本文研究表明,RCEP关税减让可能冲击中国精密仪器和电子设备、机械设备等制造业,其原因在于,日本和韩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会冲击中国高端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东盟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将会冲击中国中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进而使中国外贸面临“两头竞争,中间挤压”的挑战中国“两头竞争,中间挤压”局面指的是中国与日韩存在较大技术差距,受到日韩高新技术的挤压,澳新在铁煤等矿产资源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将会挤压中国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而东盟凭借自身劳动力优势将会挤压中国的中端制造业。。为此,我们还需做好以下工作:一方面,我国应重点保护和扶持农产品等竞争力较低的行业,运用好WTO的“绿箱”政策,支持和稳定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对于纺织服装、皮革制品、精密仪器和电子设备等竞争力较强的制造业,其工业总产值和出口规模虽然很大,但其技术水平和经济附加值均较低,应努力促进国内制造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提高我国贸易利益(赵蓉等,2019)。
[] |
陈淑梅、倪菊华, 2014, “中国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经济效应——基于GTAP模型的模拟分析”, 《亚太经济》, 第 2 期, 第 125-133 页。 |
[] |
戴翔、宋婕, 2021, “'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价值链优化效应——基于沿线参与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的视角”, 《中国工业经济》, 第 6 期, 第 99-117 页。DOI:10.3969/j.issn.1006-480X.2021.06.006 |
[] |
杜方鑫、支宇鹏, 2021, “中国与RCEP伙伴国服务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统计与决策》, 第 8 期, 第 132-135 页。 |
[] |
杜运苏、刘艳平、金山, 2020, “CPTPP对全球制造业分工格局的影响——基于总值和增加值贸易双重视角”, 《国际经贸探索》, 第 11 期, 第 67-81 页。 |
[] |
洪俊杰、李坤望, 2019, “改革开放与全球经济”, 《经济学动态》, 第 6 期, 第 100-111 页。 |
[] |
李春顶、何传添、林创伟, 2018, “中美贸易摩擦应对政策的效果评估”, 《中国工业经济》, 第 10 期, 第 137-155 页。 |
[] |
李春顶、张杰皓、张津硕、杨泽蓁, 2020, “CPTPP经济效应的量化模拟及政策启示”, 《亚太经济》, 第 3 期, 第 12-20 页。 |
[] |
黎峰、曹晓蕾、陈思萌, 2019,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制造供应链的影响及应对”, 《经济学家》, 第 9 期, 第 104-112 页。 |
[] |
黎峰, 2019, “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下的中美贸易摩擦透析”, 《南方经济》, 第 7 期, 第 1-15 页。 |
[] |
吕越、李启航, 2018, “区域一体化协议达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效应——以RCEP与TPP为例”,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第 5 期, 第 37-48 页。 |
[] |
吕越、娄承蓉、杜映昕, 2019, “基于中美双方征税清单的贸易摩擦影响效应分析”, 《财经研究》, 第 2 期, 第 59-72 页。 |
[] |
马涛、徐秀军, 2021, “新发展格局下RCEP签署与东亚区域经贸合作的中国策略”, 《东北亚论坛》, 第 5 期, 第 1-11 页。 |
[] |
佟家栋、谢丹阳、包群、黄群慧、李向阳、刘志彪、金碚、余淼杰、王孝松, 2017, “'逆全球化'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笔谈”, 《中国工业经济》, 第 6 期, 第 5-59 页。 |
[] |
王孝松、武睆, 2020, “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评估与应对方案”,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第 5 期, 第 1-18 页。 |
[] |
徐邦栋、李荣林, 2020, “全球价值链参与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 《南方经济》, 第 12 期, 第 19-37 页。 |
[] |
许佳、付争, 2020,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亚太地区区域化进程分析”, 《亚太经济》, 第 6 期, 第 17-21 页。 |
[] |
余淼杰、蒋海威, 2021, “从RCEP到CPTPP: 差异、挑战及对策”, 《国际经济评论》, 第 2 期, 第 129-144 页。 |
[] |
张恪渝、刘崇献、周玲玲, 2020,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效应”, 《上海经济研究》, 第 7 期, 第 91-104 页。DOI:10.3969/j.issn.1005-1309.2020.07.011 |
[] |
张珺、展金永, 2018, “CPTPP和RCEP对亚太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效应差异研究——基于GTAP模型的比较分析”, 《亚太经济》, 第 3 期, 第 12-20 页。 |
[] |
赵灵翡、郎丽华, 2018, “从TPP到CPTPP: 我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模拟研究——基于GTAP模型的分析”,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第 5 期, 第 61-72 页。 |
[] |
赵蓉、赵立祥、苏映雪, 2020, “全球价值链嵌入、区域融合发展与制造业产业升级——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思考”, 《南方经济》, 第 10 期, 第 1-19 页。 |
[] |
郑建、周润、周曙东, 2020,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 情景模拟与贸易制裁效果后评估", 《财经论丛》, 2020第6期, 第104-112页。 |
[] |
周曙东、郑建, 2018, “中国与RCEP伙伴国的贸易效率与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经济问题探索》, 第 10 期, 第 89-97 页。 |
[] |
周政宁、史新鹭, 2019, “贸易摩擦对中美两国的影响: 基于动态GTAP模型的分析”, 《国际经贸探索》, 第 2 期, 第 20-31 页。 |
[] |
朱启荣、任飞, 2019, “日欧、美欧及美日自贸协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基于GTAP模型的模拟分析”, 《国际贸易问题》, 第 11 期, 第 133-145 页。 |
[] |
朱启荣、孙明松、袁其刚, 2020, “美墨加协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亚太经济》, 第 6 期, 第 53-62 页。 |
[] |
Ahmed Y.N., Delin H., Reeberg B.G., Shaker V., 2020, "Is the RCEP a Cornerstone or Just Collaboration? Regional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Based on GAMS". Journal of Korean Trade(24), 171–207.
|
[] |
Arrow K.J., Chenery H.B., Minhas B.S., Solow R.M., 1961, "Capital-Labor Substitution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3), 225–250.
|
[] |
Benz S., Yalcin E., 2015, "Productivity Versus Employment: Quantifying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an EU-Japan Free Trade Agreement". The World Economy(6), 935–961.
|
[] |
Bergsten. F. and Schott, J., 2010, "Submission to the USTR in Support of a T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China's Potential Future Growth and Gains from Trade Policy Bargaining Washington: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 |
Debashis C., Julien C., Xu Q., 2019, "Is It Finally Time for India's Free Trade Agreements? The ASEAN 'Present' and the RCEP 'Future'". As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 359–391.
|
[] |
Felbermayra G., Fukunari K., Toshihiro O., Marina S., 2019, "Quantifying the EU-Japan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51), 110–128.
|
[] |
Ganesh K.A., Chatterjee T., 2016, "Mega External 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s and Their Impacts on Indian Economy". Foreign Trade Review(1), 46–80.
|
[] |
Gaur P., 2020, "India's Withdrawal from RCEP: Neutralizing National Trade Concerns".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8), 1–19.
|
[] |
Hertel T.W, 1997, Global Trade Analysis Using the GTAP Mode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
Hertel T.W., Walmsley T., Itakura K., 2001, "Dynamic Effects of the New Age Free Trade Agreement Between Japan and Singapore". 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16), 446–484.
|
[] |
Itakura, K. and Lee, H., 2019, "Estimating the Effects of the CPTPP and RCEP in a General Equilibrium Framework with Global Value Chains (Presented at the 22nd Annual Conference on Global Economic Analysis, Warsaw, Poland)", Purdue University, West Lafayette, IN: 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 (GTAP).
|
[] |
Ji X.B., Rana P., Chia W.M., Li C.T., "Post-TPP Trade Policy Options for ASEAN and Its Dialogue Partners: 'Preference Ordering' Using CGE Analysis". East Asian Economic Review(22), 177–215.
|
[] |
Johansen L., 1960, A Multisectoral Study of Economic Growth, Amsterdam: North-Holland Press.
|
[] |
Li C., Whalley J., 2012, "China and the TPP: A Numerical Simulation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Involved". NBER Working Papers(18090).
|
[] |
Li, Q., 2017, "Analyzing Effects of the RCEP on FDI in a Firm Heterogeneity CGE Framework", (Presented at the 20th Annual Conference on Global Economic Analysis, West Lafayette, IN, USA). Purdue University, West Lafayette, IN: 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 (GTAP).
|
[] |
Petri P.A., Plummer M.G., 2020, "East Asia Decouple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War, COVID-19, and East Asia's New Trade Blocs,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Policy". Working Paper(2009).
|
[] |
Rosyadi S.A., Widodo T., 2018, "Impact of Donald Trump's Tariff Increase against Chinese Imports on Global economy: 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 (GTAP) Model".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 6(2), 125–145.
|
[] |
Sandrey R., Jensen H.G., Oyewumi O., 2007, "Trade Policy Options for Nigeria: a GTAP Simulation Analysis". Tralac Working Paper.
|
[] |
Taheripour F., Tyner W.E., 2018, "Impacts of Possible Chinese Protection on US Soybeans". GTAP Working Paper(83).
|
[] |
Tillmann P., Ki m., 2019, "The Spillover Effects of U.S Monetary Policy on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 Economics(24), 1313–1332.
|
[] |
Walmsley, T.L., Betina, V.D. and Robert, A.M., 2000, "A Base Case Scenario for Dynamic GTAP Model", GTAP Trade Analysis. Purdue University.
|
[] |
Walmsley T.L., 2002, "Incorporating International Ownership of Endowments into a Global Applied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Economic Modelling(19), 45–57.
|
[] |
Walras, L., 1874, "Elements of Theoretical Economics: Or, The Theory of Social Wealth", Lausanne: Université de Lausanne.
|
[] |
Yang J., 2011, "The Impact of the Doha Trade proposals on Farmers' Incomes in China".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33(3), 32–41.
|
[] |
Zheng Y., Wood D., Wang H.H., 2018, "Predicting potential Impacts of China's Retaliatory Tariffs on the US Farmer Sector". Choices(2),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