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投入,是推动企业价值创造与突破局限的不竭动力。企业追求创新,其目的在于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而企业如果单纯沦为逐利的机器,不择手段且忽视社会责任,没有底线地进行所谓的创新,则会对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这也对企业自身的生存产生巨大威胁。社会责任,指的是一个组织对社会应负的责任,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加重了其相关的投入,占用了企业提升创新投入的资源,也限制了其创新的应用范围与能力提升。但与此同时,社会责任问题也可以转化成企业的机会。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底线,还为其提供了技术创新方向。企业将社会责任的承担与价值创造相结合,并且从中寻找创新的着力点,这也会影响企业的创新投入。新时代,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创新投入,承担社会责任也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探讨社会责任承担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联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创新投入代表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目前,国内对影响企业创新投入的相关研究已有不少,且绝大部分是从企业内部出发,如考虑企业规模、自身性质、资本结构等因素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高良谋、李宇(2009)对企业规模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倒U关系的形成机制和演进特征进行解说和动态拓展。而温军、冯根福(2012)探讨了企业性质与技术创新投入的联系。鲁桐、党印(2014)则分行业比较研究了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周艳菊等(2014)则基于上市高新技术企业面板数据,研究了技术创新投入与企业资本结构间的关系。刘渝琳、贾继能(2018)也基于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视角,深入探讨了资本结构与企业创新的互动机制。企业内部环境对企业创新投入影响机制的研究,得到较为相似的结论,并且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均是从个体的经济利益出发。进而,更多的学者试图突破企业自身而从社会整体角度出发,探索着外部环境中的相关因素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作用。一些学者考虑了市场因素对于企业创新的作用,李志强、冀丽俊(2001)的研究讨论了市场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结合中国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石军伟、付海艳(2007)也认为市场结构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联系,通过建立技术创新系统模型解释了社会结构影响市场结构并且两者共同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而部分学者则从政府角度出发进行探讨,张成等(2011)的研究认为,政府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生产技术进步的结论。余明桂等(2016)也发现了产业政策对相关行业的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正面影响。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联系已逐渐成为企业创新投入外部影响因素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国外也有了不少这方面的研究。Majumdar and Marcus(2001)基于企业员工视角,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对组织协调、管理风格等的影响过程,间接对员工的能力产生影响,进而提高组织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Luetkenhorst(2004)认为企业根据其利益相关者进行社会责任的履行与承担,无论从产品生产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会不断促进自身的进步与提升,间接地促进了企业创新。Bellamy et al.(2014)、Luo and Du(2015)也从知识获取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从利益相关者获取用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相关资源,进而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而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匮乏,而且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侧重点较为零散。付强、刘益(2013)基于绿色创新视角,研究企业创新、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并且认为媒体曝光度会正向调节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社会责任对社会绩效影响机制。张新国、吕晶晶(2014)则基于企业知识型员工视角,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能够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科技创新意识,间接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投入。而李文茜等(2018)从知识和利益相关者的整合视角出发,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非线性影响作用,并进一步结合权变理论的视角探讨了组织惰性和外部环境对该影响的调节作用。陈守明、周洁(2018)的研究则把企业的慈善行为和技术创新联系起来,得到企业捐赠数额与企业创新产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创新投入的研究角度各异,得出的结论也较为模糊甚至相驳,而且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匮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涵盖多个方面的概念,从Carroll(1991)提出应当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考虑社会责任履行的观点开始,更多的学者将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其结合进行研究。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相关的研究更多地考虑了企业行为的利益相关者,选择基于股东、员工、社会公益活动对象的反馈与影响的视角。因此,受温素彬、方苑(2008)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模型和唐艳(2011)、张兆国等(2012)关于利益相关者导向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陈述的启示,本文将根据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划分,即分别为货币资本层、人力资本层、社会资本层,系统地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所涵盖的各个方面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作用,基于上市公司2010-2017年面板数据经验证据,运用面板模型进行探索,更好地解释梳理社会责任履行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分层影响机制进而得出结论,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仍能够促进企业创新,其中,货币资本层社会责任和人力资本层社会责任对企业创新具有正效应,而社会资本层社会责任则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负效应。进一步进行相对重要性分析发现,对于中小规模企业,人力资本层社会责任的履行是最为重要的,企业员工是企业创新投入提升的核心推动力。另外两个层面的社会责任履行,对于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相对重要性要弱于人力资本层社会责任,但也有不小的贡献度,也应引起相应的重视。
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相比,本文主要的边际贡献如下:第一,虽然有不少学者将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社会责任的研究相结合,并且也有部分学者从该角度探讨社会责任与企业创新的问题,但是已有文献对于社会责任与企业创新之间的互动问题一般都基于单一视角展开进行研究,鲜有对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框架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与技术创新之间的联系进行梳理与整合。因此,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切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分层影响,并且综合考虑货币资本层、人力资本层和社会资本层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创新的作用,研究其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综合效应,有助于我们梳理社会责任履行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分层影响机制并且明确企业社会责任承担之于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二,尽管有少数学者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关注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但更多的局限于某一具体特殊行业或者侧重于大型企业样本进行的实证研究。而本文基于中国中小板和创业板这一“自然实验”,综合考察多个视角的作用效果,验证社会责任履行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分层影响机制,并且突出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还探索了各分层社会责任履行的相对重要程度,不仅为新时代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思路,还进一步丰富了基于中国市场证据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本文后续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及假设提出;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与检验;第五部分是分层影响相对重要性分析;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和建议。
二、理论分析及假设提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研究更多地被理论界所关注。Clarkson(1995)提出应该以利益相关者框架为基础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模式。而后,更多的学者逐渐达成共识,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提供了一个探讨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基本框架。在此背景下,参考前人文献(温素彬、方苑,2008;唐艳,2011;张兆国等,2012),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进行分层研究,即将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消费者、政府部门等企业利益相关者产生的社会责任进行划分,归类为企业货币资本层社会责任、人力资本层社会责任和社会资本层社会责任,理论分析其分别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作用并提出研究假设。
(一) 企业货币资本层社会责任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企业的创新研发需要资金。企业想要提升自身的创新投入,就必须要投入足够的资金。相关研究也发现,企业的技术创新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Aghion and Howitt, 1992)。而企业的资金投入来源于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除去企业内部的少量资金,大部分的研发投入来源于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因此,股东责任与债权人责任的履行和承担就十分重要与关键。企业通过保持其盈利能力给予股东应有的回报、披露其相关信息增强股东投资的信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以获得更加充裕和持久的资金。这间接地为企业对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企业的创新投入提供了资金保障,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提升也会让企业更有竞争力,促进其盈利水平,使得企业更有能力进行相关研发投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同理,企业履行债权人社会责任,通过披露真实信息、提供担保和及时清偿债务等方式,有利于提高企业信用与树立良好形象,争取更多的融资机会,降低资金成本,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王贞洁、沈维涛(2013)的研究也指出,随着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上市公司均会利用市场关系型债务扩大技术创新投资规模。可见,履行债权人社会责任促进债务融资水平,也间接地满足进行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逐渐地提升了企业的创新投入。综上,企业创新投入来源于创新投入,而履行货币资本层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即由股东责任、债权人责任所组成的货币资本层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决定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间接影响了企业的创新投入。但是,企业履行责任过程也消耗着精力与资源,履行股东和债权人方面的社会责任成本花费往往难以准确预估,可能会比预期花费更多,需要侵占资金方面的资源。而且对中小企业而言,更是消耗了原本“融资难”问题导致的有限资金资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程度,进而影响企业的创新投入。据此,本文提出如下一对假设:
假设1A:企业货币资本层社会责任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正效应。
假设1B:企业货币资本层社会责任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负效应。
(二) 企业人力资本层社会责任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离不开人才资源。相关研究表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对员工更有吸引力(Turban and Greening, 1997),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够提升员工的自豪感和认同感(Kim et al., 2010),企业员工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做贡献。同时,企业的相关社会责任的履行吸引了更多优秀员工的加入,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基础,优秀的企业员工也通过积极探索与发挥其创造性,进而能促进企业的创新投入。而且,企业履行相关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员工工作的投入程度(晁罡等,2012),企业通过履行员工社会责任,提供良好的薪酬、职业培训与发展等,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的创新投入。并且,企业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关心员工的生活状况,会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从而保持创新团队的稳定性,有助于企业创新投入的稳步提升(Bridges and Harrison, 2003)。除此之外,企业积极承担员工社会责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创新文化,而良好的企业文化十分重要,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黄华新、顾坚勇,2001),即员工责任的履行间接影响了企业的创新投入。企业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本,综上,以员工责任为主体的企业人力资本层社会责任将作用于企业创新投入,企业通过履行人力资本层社会责任将会更有效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投入。但是,其带来的效益能否超过其履责的成本消耗是需要讨论的。企业对企业人力资本层社会责任的承担,可能会引发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抢人大战”,在加大各企业负担的同时,还不利于创新团队的稳定性,进而可能不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投入。据此,本文提出如下一对假设:
假设2A:企业人力资本层社会责任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正效应。
假设2B:企业人力资本层社会责任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负效应。
(三) 企业社会资本层社会责任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各个方面,供应商对企业生产要素的提供,消费者的需求与支持,政府部门发布补贴等相关发展政策,还有社会日益关注的环境问题,都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企业承担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即承担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并且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等责任。罗永泰(2007)的研究发现,挖掘顾客隐性需求对产品创新有着促进作用。在履行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过程中,企业为了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将会努力把握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反馈的信息,进行产品与服务技术的创新,进而促进企业的创新投入。Sen et al.(2001)则认为企业对消费者责任的承担可以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从而更加关注该企业产品,这也将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王清刚、徐欣宇(2016)提出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承担,可以降低生产要素的成本和保证其质量,降低企业的风险。这样企业能更好地发展,并且可以将更多精力与资源投入到技术创新。除此之外,针对政府社会责任的履行问题,企业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响应政府服务社会,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政府的政策优惠,从而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Gray et al.(1995)的研究也验证了履行对政府的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而针对环境相关的社会责任问题,马红、侯贵生(2018)的研究表明,企业环保投入对企业R&D投资在短期会产生明显的负作用,在长期则会有一定的正效应。因此,企业对环境方面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引导企业绿色创新,进而影响着企业的创新投入。综上,包括消费者责任、供应商责任、政府责任和环境责任等在内的企业社会资本层社会责任承担情况,将对企业创新投入产生作用。而由于社会资本层社会责任的履行在短期内并不能对企业产生效果甚至有可能占用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相关资源,并且可能会被当作是在作秀和唱高调,面临周围未进行相关责任承担的单位的排斥,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利益集团认为这样会侵犯它们的利益,因而不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间接影响了企业创新投入。据此,本文提出如下一对假设:
假设3A:企业社会资本层社会责任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正效应。
假设3B:企业社会资本层社会责任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负效应。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大企业有能力且愿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已经达成共识。大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实力,并且其资金获取能力更强且来源更为丰富,有能力履行社会责任,并且往往其会具有一定的市场控制力,甚至是作为一个垄断角色存在,更容易把握市场,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技术创新能为其带来较好的收益。但是,中小企业往往自身资源有限,大多数并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认为履行社会责任会造成资源浪费。而在当今中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占总企业数量超过98%,其发展对中国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其数量之庞大,使之相关社会责任的履行,也变得十分重要。因此,基于数据的科学性与可获得性,本文以2010-2017年间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上市公司为研究的初始样本,剔除个别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并且最后用于研究的上市公司2010年有530家,2011年有713家,2012年有975家,2013年有1022家,2014年有1079家,2015年有1197家,2016年有1353家,2017年有1537家,共有8406个观测值。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数据来源于和讯网根据专业评测体系评分而来的《2010-2017年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而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研发创新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金融经济研究数据库(CSMAR)。
(二) 变量选取与说明1.被解释变量
企业创新与企业规模之间呈倒U型关系(高良谋、李宇,2009;宗来、高琼,2013),存在着一个最优规模的阈值,但是绝大部分企业规模都小于最优规模,对中小企业而言更是如此。相比于大企业,中小企业由于创新投入和创新项目相对较少,一般不存在这种资源分配相互侵占影响研发投入的效率(Zenger and Lazzarini, 2004),R & D投入的规模并不会达到一个规模阈值,因而其研发投入能较好地完全转化成企业的创新投入。因此,R & D经费可以用来代表企业的创新投入。受章元等(2007)、李昊洋等(2017)等学者启示,本文采用企业研发投入金额的自然对数值作为企业创新投入的代理变量。
2.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主要包括企业货币资本层责任、人力资本层责任和社会资本层责任这三层企业社会责任。考虑到数据的公开性和客观性,且其获取的难易程度,参考黄珺、郭志娇(2015)采用专业机构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年报等公开信息根据特定标准给企业社会责任打分所得到的分值,即使用和讯网所给出的评分,衡量企业货币资本层责任、人力资本层责任和社会资本层责任的履行程度。其中,选择货币资本层对应股东责任数据,人力资本层由员工责任数据衡量,而社会资本层则包含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权益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评分总和。
3.控制变量
参照前人文献朱乃平等(2014)的研究,选取的控制变量有企业规模、财务杠杆、行业属性,以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值衡量企业规模,以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即资产负债率代表企业财务杠杆。而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把企业分为两大类,企业生产经营要求更高的创新投入,即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企业为一类,属性变量值取1;其余行业企业为一类,属性变量值取0。而詹宇波等(2018)研究表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能促进企业创新,因此将企业盈利能力作为控制变量。而借鉴唐亮等(2018)的相关研究,也将企业财务状况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作为控制变量。除此之外,参考鲁桐、党印(2014)的研究,还考虑了公司治理因素的影响。
所涉及的全部变量的具体定义如表 1所示。
![]() |
表 1 变量定义表 |
为了梳理社会责任履行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分层影响机制,分别验证假设1、假设2和假设3,并且考虑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探讨其综合效应,本文构建了模型1、模型2、模型3和模型4进行实证分析,如下所示:
LnRDit=α1Cit+α2LnAit+α3FLit+α4ROAit+α5CFit+α6INDit+α7BOAit+α8DDit+α9JRit+α10Yt+α11Ei+εit
LnRDit=β1Hit+β2LnAit+β3FLit+β4ROAit+β5CFit+β6INDit+β7BOAit+β8DDit+β9JRit+β10Yt+β11Ei+εit
LnRDit=γ1Sit+γ2LnAit+γ3FLit+γ4ROAit+γ5CFit+γ6INDit+γ7BOAit+γ8DDit+γ9JRit+γ10Yt+γ11Ei+εit
LnRDit=θ1Cit+θ2Hit+θ3Sit+θ4LnAit+θ5FLit+θ6ROAit+θ7CFit+θ8INDit+θ9BOAit+θ10DDit+θ11JRit+θ12Yt+θ13Ei+εit
其中,下标i表示不同的上市公司,下标t代表各个年度,Yt代表时间固定效应,Ei代表个体固定效应,αi、βi、θi、γi为各个变量的系数,εit为残差项。
四、实证分析与检验 (一) 主要变量的统计性描述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如表 2和表 3所示,可以发现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的社会责任平均得分为23.652。这说明企业的履责总体水平相对较低,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企业货币资本层社会责任所占的比重达到了一半以上,其得分达到了14.972,说明企业十分看重货币资本层社会责任,这与企业的融资水平息息相关。而人力资本层和社会资本层的平均得分相对较低,而各个企业的社会资本层责任方面履责得分有较大差异,其波动幅度较大,最大值达到了55.4分。这说明企业还较少意识到员工之于企业的重要性,而且对社会资本层面的社会责任承担还有较大分歧。除此之外,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较为适中,大部分企业还是处在较为合适的风险水平。而从分年度看,2010-2017年企业社会责任平均得分没有什么规律性,但近几年的波动幅度较大。而企业对研发的投入正稳步上升,其创新投入正逐年增强。
![]() |
表 2 变量的统计描述表 |
![]() |
表 3 主要变量的分年均值表 |
通过Pearson系数检验,得到的变量之间相关性情况如表 4所示。基于检验结果可得,主要研究变量企业社会责任中的货币资本层、人力资本层和社会资本层显著正相关,但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基本都相对较低,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共线性的问题。
![]() |
表 4 变量相关性检验结果表 |
1.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作用机制分析
表 5显示了模型的估计结果。从结果表可得,变量系数的显著性都十分良好,企业社会责任通过货币资本层、人力资本层和社会资本层分层作用于企业创新投入,其相关的社会责任履责得分均会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变化率造成影响,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投入。
![]() |
表 5 面板模型估计结果表 |
其中,货币资本责任因素和人力资本责任因素,对企业创新具有正效应,假设1A和假设2A得到验证。社会责任中的股东责任、债券责任等的履行,极大影响着企业的融资能力,而企业创新往往需要大力的资金投入,内部融资的来源比较少,更多依靠外部的债权和股权融资。因此,这间接促进了企业创新。而人力资本层责任的员工责任的履行,则促使员工们积极参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和实践,进而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履行人力资本层责任促进创新得到验证。
而社会资本责任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则有副作用,符合假设3B,但得到了与传统大型企业、成熟企业相反的结论。这是因为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十分有限,不像大型企业背后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它们本身没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参与社会资本层的社会责任的履行和承担,将占据着企业相当大一部分资源,而这侵占了原本用以企业研发投入的资源。与此同时,企业也会因此消耗很多精力,而忽视了企业技术创新方面,进而对企业的创新投入产生了负效应。
综上,企业社会责任通过货币资本层、人力资本层和社会资本层分层作用于企业创新投入。其中,货币资本责任因素和人力资本责任因素具有正效应,而社会资本责任因素则具有负效应。从总体上看,企业社会责任会对企业创新投入起到促进作用,而且货币资本层面和人力资本层面的社会责任因素是十分重要的方面,社会资本层面的社会责任履行则会消耗过多中小企业的精力,对提升企业创新投入的帮助十分有限甚至产生负效应。
2.其他控制变量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分析
表 5验证了其他控制变量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关系。企业规模的大小是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重要因素,企业规模越大,则相应的企业研发投入会越多。这解释了大型企业、成熟企业对其研发投入的稳定性,而且并不会随着社会责任的履行而减少。而中小企业则会因为规模较小而能力有限,产生资源分配问题。这也验证了社会资本责任因素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则有负效应的结论。而企业的财务杠杆选择也会对企业的研发投入产生影响。企业的负债率更高,会更加促进企业的研发投入,这是由于企业通过负债而有了较为充足的资金进行投入,而高水平的技术创新投入追求也带来了较高的企业风险,即高负债率。而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也会对企业创新投入产生正向作用,并且良好的财务状况也会促进企业创新。除此之外,公司治理因素也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表现。
(四) 稳健性检验1.缩小企业样本范围进行模型估计
以新兴企业为主的创业板公司一直保持了较高的研发投入。2009-2016年,创业板的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到了5%,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因此,为了排除创业板企业的特殊性,验证模型结论的可靠性,剔除了创业板的样本数据,缩小样本范围考察子样本的模型估计效果,得到的结果如表 6所示。结果显示,子样本的模型估计大致与之前的结果相符,有较好的显著性,说明得到的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 |
表 6 子样本模型估计结果表 |
2.子区间2010-2014年模型估计
2015年6月2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了包括《社会责任指南》、《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和《社会责任绩效分类指引》的社会责任系列国家标准。该系列标准是我国社会责任领域第一份国家层面的标准性文件,其发布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统一各类组织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并且给予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系统全面的指导,对提升国内社会责任水平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排除该重大事件对于研究结论的影响,剔除样本的后三年数据,即考察子区间2010-2014年的模型估计效果,结果如表 7所示。可以看出,其模型估计结果与之前的基本一致,较好地验证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 |
表 7 子区间2010-2014年模型估计结果表 |
3.工具变量法估计
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可能会影响其创新投入,而企业创新的情况也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而影响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本文通过用经典的工具变量方法削弱由逆向因果关系所引起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选用滞后一期的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工具变量,基于2SLS估计方法的得到的研究变量系数结果与前文一致。
五、分层影响相对重要性分析本文讨论的是货币资本层、人力资本层和社会资本层三个不同层次的社会责任履行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不同影响,因此,关注三个资本层次企业社会责任之于企业创新投入的相对重要性,有助于对其分层影响更深入探索,有利于中小企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 |
表 8 工具变量回归结果表 |
R2是重要的模型拟合优度统计量。因此,分别不同解释变量对R2的贡献程度,可以确定线性回归中不同解释变量对决定系数R2的贡献程度,从而分析解释变量的相对重要性。从变量相关系数检验表 4可以看出,基本上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是显著相关的,因此,不能简单计算每个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协方差,并将其除以解释变量的方差,以获得该变量的贡献程度,应考虑相关性来评估变量对R2的贡献。因此,本文参考Ye et al.(2015)选用的相对重要性分析(Relative Importance Analysis)方法,对所有子集模型进行回归,以计算每个变量的相对贡献,并参考Azen and Budescu(2003)使用平均值作为变量的最终计算贡献度。
企业创新与企业规模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优阈值,但是绝大部分企业的规模都小于最优规模,企业规模越大,越有能力与资本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企业规模对于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规模大的企业资源丰富,应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共识,并且不会侵占技术创新投入的资源。考虑到研究对象为中小企业,因此做解释变量相对重要性分析时不考虑企业规模这一变量,扩大探讨的三个资本层次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企业创新投入提升影响的贡献度以便于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表 9可以看出,模型的R2为0.142,而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被解释变量产生非常重要影响的有企业财务杠杆和人力资本层社会责任解释变量,其中,人力资本层社会责任的贡献度占28.35%,而货币资本层社会责任对于企业创新投入影响的贡献度为11.28%,社会资本层社会责任贡献度则为7.71%。可见,对于中小规模企业,人力资本层社会责任的履行是最为重要的,企业员工是企业创新投入提升的核心推动力。而另外两个层面的社会责任履行,对于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相对重要性要弱于人力资本层社会责任,但也有不小的贡献度,也应引起相应的重视。
![]() |
表 9 相对重要性分析结果表 |
本文基于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2010-2017年面板数据经验证据,运用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通过货币资本层、人力资本层和社会资本层分层途径影响着企业的创新投入。其中,货币资本层社会责任和人力资本层社会责任对企业创新具有正效应,而社会资本层社会责任则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负效应。总体而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仍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投入的提升。进一步进行相对重要性分析发现,对于中小规模企业,人力资本层社会责任的履行是最为重要的,企业员工是企业创新投入提升的核心推动力。另外两个层面的社会责任履行,对于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相对重要性要弱于人力资本层社会责任,但也有不小的贡献度,也应引起相应的重视。
(二) 理论启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占有企业资源和消耗精力是否会不利于企业创新投入,是一个企业发展过程中充满矛盾的问题。一方面,当今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离不开社会责任的履行,而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考虑在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加剧自身发展成本而竞争力降低的问题。而本文研究结论从理论上说服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反对者,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本研究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信号传递,它驱散了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层层迷雾,稀释了传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展现自身,向其利益相关者传递信号,以获得良好的发展资源与环境,如股东和债权人的资金支持、政府机构的政策优惠等,更好地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也是一种价值创造,它在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价值。企业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和改善了内部治理,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促进企业创新。除此之外,企业社会责任承担也是一种精神激励。社会责任中的货币资本层、人力资本层和社会资本层责任有其相对重要性之分,人力资本层社会责任重中之重。员工是企业创新投入的保障,而企业积极履行相关社会责任才能持续推动企业创新。
(三) 实践启示基于中国绝大部分企业都为中小企业的背景,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也严重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也实证分析了中小企业的履责利弊,从货币资本层、人力资本层和社会资本层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认为中小企业社会应转变对企业社会责任传统认知,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且应从货币资本层和人力资本层着手,并且对于人力资本层社会责任更为关注,“以人为本”巩固自身的发展与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逐步渗透社会资本层社会责任的承担,将其作为企业创新的源泉,在创新中结合社会责任问题,建立长期发展的战略性社会责任观。而除此之外,政府的约束与激励十分重要。政府应当对企业社会责任承担进行政策激励和提供相关便利,鼓励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并且也应当对企业进行监督与引导,如要求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更好地促使企业综合考虑技术创新投入与企业社会责任两个方面,发挥企业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竞争力的同时也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
[] |
晁罡、程鹏、张水英, 2012, “基于员工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对工作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管理学报》, 第 6 期, 第 831-836 页。 |
[] |
陈守明、周洁, 2018, “企业捐赠对创新的影响——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管理评论》, 第 11 期, 第 57-67 页。 |
[] |
付强、刘益, 2013, “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社会责任对绩效影响研究”, 《科学学研究》, 第 3 期, 第 463-468 页。 |
[] |
高良谋、李宇, 2009, “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倒U关系的形成机制与动态拓展”, 《管理世界》, 第 8 期, 第 113-123 页。 |
[] |
黄华新、顾坚勇, 2001, “论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 《科学学研究》, 第 4 期, 第 93-97 页。 |
[] |
黄珺、郭志娇, 2015, “社会责任履行与企业价值提升——基于技术创新中介作用的实证研究”, 《华东经济管理》, 第 3 期, 第 29-34 页。 |
[] |
寇宗来、高琼, 2013, “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与企业的创新行为——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 《产业经济研究》, 第 3 期, 第 1-11+110 页。 |
[] |
李昊洋、程小可、高升好, 2017, “税收激励影响企业研发投入吗?——基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检验”, 《科学学研究》, 第 11 期, 第 1680-1690 页。 |
[] |
李文茜、贾兴平、廖勇海、刘益, 2018, “多视角整合下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管理学报》, 第 2 期, 第 237-245 页。 |
[] |
李志强、冀丽俊, 2001, “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兼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安排”, 《中国软科学》, 第 10 期, 第 30-34 页。 |
[] |
刘渝琳、贾继能, 2018, “投贷联动、资本结构与研发效率——基于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视角”, 《国际金融研究》, 第 1 期, 第 25-34 页。 |
[] |
鲁桐、党印, 2014, “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分行业比较”, 《经济研究》, 第 6 期, 第 115-128 页。 |
[] |
罗永泰, 2007, “基于隐性需求深度开发的产品创新研究——信息认知角度的诠释”,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第 5 期, 第 82-87 页。 |
[] |
马红、侯贵生, 2018, “环保投入、融资约束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长短期异质性影响的研究视角”, 《证券市场导报》, 第 8 期, 第 12-19 页。 |
[] |
石军伟、付海艳, 2007, “社会结构、市场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 《经济学家》, 第 6 期, 第 56-62 页。 |
[] |
唐亮、林钟高、郑军、彭琳, 2018, “非正式制度压力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抉择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中国软科学》, 第 12 期, 第 165-177 页。 |
[] |
唐艳, 2011, “利益相关者导向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经济动因分析的实证研究综述”, 《管理世界》, 第 8 期, 第 184-185 页。 |
[] |
王贞洁、沈维涛, 2013, “金融生态环境、异质性债务与技术创新投资——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经济管理》, 第 12 期, 第 130-139 页。 |
[] |
王清刚、徐欣宇, 2016, “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创造机理及实证检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 《中国软科学》, 第 2 期, 第 179-192 页。 |
[] |
温军、冯根福, 2012, “异质机构、企业性质与自主创新”, 《经济研究》, 第 3 期, 第 53-64 页。 |
[] |
温素彬、方苑, 2008,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 《中国工业经济》, 第 10 期, 第 150-160 页。 |
[] |
许小东, 2002, “技术创新的成败归因及其对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第 2 期, 第 38-40 页。 |
[] |
余明桂、范蕊、钟慧洁, 2016, “中国产业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 《中国工业经济》, 第 12 期, 第 5-22 页。 |
[] |
詹宇波、孙鑫、曾军辉, 2018, “信贷约束、盈利能力与创新决策——来自中国高科技企业的面板证据”, 《上海经济研究》, 第 11 期, 第 90-100 页。 |
[] |
张新国、吕晶晶, 2014, “社会责任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企业知识型员工视角”, 《科技进步与对策》, 第 17 期, 第 86-90 页。 |
[] |
章元、程郁、佘国满, 2018, “政府补贴能否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来自中关村的证据”, 《金融研究》, 第 10 期, 第 123-140 页。 |
[] |
张成、陆旸、郭路、于同申, 2011, “环境规制强度和生产技术进步”, 《经济研究》, 第 2 期, 第 113-124 页。 |
[] |
张兆国、梁志钢、尹开国, 2012,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 《中国软科学》, 第 2 期, 第 139-146 页。 |
[] |
周艳菊、邹飞、王宗润, 2014, “盈利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资本结构-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分析”, 《科研管理》, 第 1 期, 第 48-57 页。 |
[] |
朱乃平、朱丽、孔玉生、沈阳, 2014, “技术创新投入、社会责任承担对财务绩效的协同影响研究”, 《会计研究》, 第 2 期, 第 57-63+95 页。 |
[] |
Aghion P., Howitt P., 1992,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 Econometrica, 60(2), 323.
|
[] |
Azen R., Budescu D. V., 2003, "The Dominance Analysis Approach for Comparing Predictors in Multiple Regression". Psychological Methods, 8(2), 129.
DOI:10.1037/1082-989X.8.2.129 |
[] |
Bellamy M. A., Ghosh S., Hora M., 2014, "The Influence of Supply Network Structure on Firm Innovation".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32(6), 357–373.
DOI:10.1016/j.jom.2014.06.004 |
[] |
Bridges S., Harrison J. K., 2003, "Employee Perceptionsof Stakeholder Focus And Commitment To The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 15(4), 498–509.
|
[] |
Carroll A. B., 1991,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Business Horizons, 34(4), 39–48.
DOI:10.1016/0007-6813(91)90005-G |
[] |
Clarkson M. B. E., 1995, "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 92–117.
DOI:10.5465/amr.1995.9503271994 |
[] |
Gray R., Kouhy R., Lavers S., et al., 1995, "Corporat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Accounting, 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 8(2), 47–77.
|
[] |
Kim H. R., Lee M., Lee H. T., et al., 2010,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mployee Company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95(4), 557–569.
|
[] |
Luetkenhorstm W., 2004,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Agenda". Intereconomics, 39(3), 157–166.
DOI:10.1007/BF02933583 |
[] |
Luo X., Du S., 2015,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Innovation". Marketing Letters, 26(4), 703–714.
DOI:10.1007/s11002-014-9302-5 |
[] |
Majumdar S. K., Marcus A. A., 2001, "Rules Versus Discretion:The Productivity Consequences of Flexible Regul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4(1), 170–179.
|
[] |
Sen S., Bhattacharya C. B., 2001, "Does Doing Good Always Lead to Doing Better? Consumer Reactions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8(2), 225–243.
|
[] |
Turban D. B., Greening D. W., 1997,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Organizational Attractiveness to Prospective Employe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0(3), 658–672.
|
[] |
Ye D., Ng Y. K., Lian Y., 2015, "Culture and Happines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23(2), 519–547.
DOI:10.1007/s11205-014-0747-y |
[] |
Zenger T. R., Lazzarini S. G., 2004, "Compensating for Innovation:Do Small Firms Offer High-powered Incentives That Lure Talent and Motivate Effort?".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25(6-7), 329–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