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南方经济  2017, Vol. 36 Issue (8): 84-99  
0

引用本文 

单标安, 于海晶, 费宇鹏. 创业激情对新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创业学习的中介作用[J]. 南方经济, 2017, 36(8): 84-99.
Shan Biao'an, Yu Haijing, Fei Yupeng.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on New Venture Growth:The Mediating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J]. South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7, 36(8): 84-99.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创业者特质对机会驱动型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71402064)以及《突破习惯领域:基于创业学习过程的创业者经验对新创企业双元机会识别和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7160202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基于机会视角的创业生Ⅰ态系统形成机理研究》(71620107001)、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2015FRGG11)

通讯作者

费宇鹏(通讯作者),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E-mail:ypfei@126.com, 通讯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5988号, 邮编:130022

作者简介

单标安,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E-mail:shanbiaoan@163.com, 通讯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5988号, 邮编:130022;于海晶,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创业激情对新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创业学习的中介作用
单标安, 于海晶, 费宇鹏     
摘要:作为关键的创业情感因素,创业激情研究越来越受学者们重视,然而目前关于创业激情与新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不足。本研究基于大规模问卷调查实证研究了创业激情对新企业成长的影响,揭示创业学习在创业存在激情对新企业成长影响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结果显示,创业激情对创业学习(经验学习和观察学习)产生积极作用,创业学习积极影响新企业成长,并且创业学习在创业激情对新企业成长影响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相关研究较好地弥补了已有理论研究不足。
关键词创业激情    经验学习    观察学习    新企业成长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on New Venture Growth:The Mediating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Shan Biao'an , Yu Haijing , Fei Yupeng
Abstract: As the key factor of entrepreneurial emotion,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has received great attention by the scholar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and new venture growth. Hence, based on the large-scale questionnaire survey, we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on new venture growth. We find that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positively impact on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experience learning and observation learning),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new venture growth, and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plays a mediating role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and new venture growth. Our research has made up for the lack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Key Words: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experiential learning    observational learning    venture growth    
一、引言

实践表明,创业者的创业过程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蔡莉、单标安, 2013),面临着环境快速变革、信息不对称、合法性缺失等困境,充满着失败和挫折(Cope, 2005; Zhu et al., 2011; 胡望斌等, 2010)。这需要创业者具备较高的创业激情以支持其持续坚持。有激情的创业者往往对创业活动充满兴趣,甚至将新企业看作为自我的一部分(Pierce et al., 2001),促使其在面临困难时坚持下来并持续地保持较高热情(Cardon et al., 2005)。创业激情被认为是推动创业者成功进行创业实践的关键要素(Chen et al., 2009; Cardon et al., 2013; Nasiru et al., 2015),在众多成功的创业者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并极易被观察到,反映出创业者在创造新方法、创建新企业和发展新企业方面具有的强烈的、积极的意愿和自我认同感(Cardon et al., 2013)。

创业激情对新企业成长的作用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话题。已有研究指出,富有激情的创业者往往能让新企业快速成长。Cardon et al.(2013)曾对创业激情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深入探索,发现发展新企业的激情是构成创业激情的重要维度,促进创业者积极开发新市场并壮大新企业。Baum and Locke(2004)以及Drnovsek et al.(2016) 都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有激情的创业者往往通过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以促进新企业成长。这些学者主要从认知视角来揭示创业激情的作用。然而创业者的认知因素代表着其实现新企业成长的意愿,作为关键的个体特征变量,创业者具有的创业激情往往需要通过一系列行为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新企业的快速成长(Frese, 2009)。目前显然缺乏从行为视角来揭示创业激情对新企业成长的影响机理。

基于此,本研究借鉴affect/characteristic-behavior-output这一研究逻辑(Frese, 2009),探索性提出创业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创业者具有的创业激情有助于其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以带来新企业的快速成长。新企业创建及成长面临着重重困境,需要具备创业激情的创业者加以应对。创业者对创业活动所具有的这种强烈的积极的情感和身份认同促使其不断地进行经验学习和观察学习,积累创业知识,从而更好地获取资源和开发市场机会(Minniti and Bygrave, 2001; Politics, 2005; 蔡莉等, 2014),实现新企业成长。因此,本研究结合创业学习这一变量来深入揭示创业激情对新企业成长的间接影响机理,能较好地弥补已有研究不足。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一) 创业激情

创业过程中需要克服重重困境,但为何有的创业者坚持下来了,而有的创业者却没有选择坚持?这与创业者的激情密不可分(Zhu et al., 2011)。如Chen et al.(2009)的研究发现,有激情的创业者对他追逐的目标有强烈的、积极的情感,不会停止思考和谈论他们的想法,并且忙于调动资源将他们的想法转化为现实。与缺乏激情的创业者相比,富有激情的创业者往往具有“动画般”的表情、充满活力的身体动作以及丰富的肢体语言(Klaukien et al., 2010)。

关于创业激情的内涵,Baron and Hannan(2002)将其看作为个体对新企业的一种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Cardon et al.(2009)通过对前人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激情是强烈情感的整体或一部分,夹杂各种差异化的、复杂的情感,直接针对或围绕某一特殊目标展开并且具有动机效应。Breugst et al.(2012)Murnieks et al.(2016)都认为创业激情是创业者自觉地参与创业活动的强烈感觉和积极倾向,与创业者的自我认同感联系密切。Cardon et al.(2013)基于已有学者研究观点,对创业激情的概念进一步深入分析,将其看作为是创业者在探索新事物、创建新企业和发展新企业方面表现出来的强烈积极的意愿和自我认同感,包含三个维度,即发现新事物的激情、创建新企业的激情以及发展新企业的激情。

Cardon et al.(2013)的研究所提出的三种创业激情的划分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创业激情的内涵,并且后续的实证研究也显示他们具有显著的判别效度。本研究主要借鉴Cardon的研究,将创业激情看作为是创业者个体层面的概念,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探索新事物的激情(passion for inventing),即创业者善于扫描外部市场环境以搜寻新机会,并钟情于开发新产品、持续地追求新想法(Laaksonen et al., 2011);第二,创建新企业的激情(passion for founding),即创业者利用机会进行商业化方面表现出来的激情(Cardon et al., 2013),往往会利用各种途径获取并整合创建新企业所需要的资金、人力等方面的关键性资源(Baum and Locke, 2004);第三,发展新企业的激情(passion for developing),指创业者在完成新企业创建后,积极投入到开发新市场、创造顾客价值等活动中,以持续地壮大新企业(Cardon et al., 2013)。

(二) 创业学习

创业学习是创业者克服新生劣势和不确定性的关键(Politis, 2005; Xiao et al., 2010; Wang and Chugh, 2014),对于新企业的机会识别与利用、资源获取、创业能力构建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蔡莉等, 2014)。那些成功的创业者往往也更善于学习(单标安等, 2015),借助学习机制去解决创业困境。

目前学者们对于创业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为探讨创业者如何学习,如Rae and Carswell(2001)认为个体通过在校学习、工作等途径进行学习以积累知识和经验,从而成为真正的创业者;Cope(2005)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关注创业者的成长历程;Middleton and Donnellon(2014) 关注了创业者如何通过创业教育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二为探讨创业学习对新企业的机会开发、资源获取等方面的影响,如Corbett(2005)探讨学习风格对机会开发过程的影响;蔡莉等(2012)关注经验学习、认知学习和实践学习对机会识别、资源获取等的影响;谢雅萍、黄美娇(2016)陈文沛(2016)探讨了创业学习对机会识别的影响。从已有研究来看,目前关于创业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缺乏,仅有少量研究者关注了创业网络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如单标安等, 2015),显然缺乏创业激情等个体因素对创业学习的作用机理研究。

本研究借鉴Holcomb et al.(2009)蔡莉等(2012)以及单标安等(2014)的研究,关注创业者个体层面的创业学习,将其划分为经验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典型的学习方式。其中经验学习是创业者转化自身创业经验、管理经验和行业经验等获得创业知识的过程(Holcomb et al., 2009Politis, 2005)。观察学习,也有学者称之为认知学习,是创业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来获取和吸收创业知识的过程(Holcomb et al., 2009; Zozimo et al., 2017)。

(三) 研究假设的提出 1. 创业激情与创业学习

新企业创建及成长过程本身就是创业者不断学习的过程(Minniti and Bygrave, 2001; Politics, 2005),而富有激情的创业者在身份认同及对创业活动的积极情感的驱动下会主动进行各种学习行为并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Frese, 2009)。一些研究指出,对创业实践充满激情将诱发创业者努力试错学习。如Krampe and Ericsson(1996)Baum and Locke(2004)的研究发现,个体对某一事物的激情将影响他们对该活动的刻意练习,促进其进行经验积累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学习。Thorgren and Wincent(2015)的研究发现,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受这种积极情绪的影响,会不断地尝试并充当不同角色(如创业决策者、研发人员、管理者等),通过经验学习过程帮助其积累与创业活动相关的经验和知识。

另外Baum and Locke(2004)的研究发现,创业激情能驱动创业者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这将促进创业者积极进行观察学习。Baron(2008)提出,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创业者广泛开拓和构建社会网络,寻求社会联系的倾向更高。这将扩大创业者的注意范围,通过对社会网络成员的观察、模仿和借鉴获得与新企业发展相关的信息和知识(Hayton and Cholakova, 2012)。Cardon, Post and Forster(2017)针对团队成员创业激情的研究也发现,激情这种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团队成员间互相观察学习并形成共享的知识结构。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设:H1a:创业激情积极影响经验学习;H1b:创业激情积极影响观察学习。

2. 创业学习与新企业成长

创业学习是创业者获取与新企业机会开发、资源获取以及运营管理等相关创业知识的重要渠道(蔡莉等, 2012; Politis, 2005),用于支持新企业配置和开发其他资源(Alvarez and Busenitz, 2001),提升新企业新产品开发和商业化的能力(单标安等, 2015),从而积极帮助新企业快速成长。蔡莉等(2014)的研究也发现,创业学习是新企业构建创业能力的关键,通过学习过程帮助新企业逐步形成或提高机会开发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以建立竞争优势,促进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扩大市场份额和投资回报。

经验学习以积累的先前经验为基础,创业者利用创业经验、职能管理经验和行业经验等,通过不同转化模式(探索式或利用式)将其转化为与市场机会开发以及如何克服新生劣势等相关的知识(Politics, 2005; 单标安等, 2015)。企业创建之初的各种先前经验有助于创业者进行启发式学习,帮助其快速了解市场和行业趋势,规避新企业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Barringer et al., 2005; Toft-Kehler et al., 2014)。创业者以先前经验为基础的学习过程将掌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并制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和科学的创业战略导向(Odorici and Presutti, 2013; Ucbasaran et al., 2009),以帮助企业成长。

与经验学习不同,观察学习强调对外部知识和信息的利用,创业者通过不断观察和模仿他人以获取所需的创业知识(Holcomb et al., 2009)。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获得更为多样化的知识,特别是那些已经被他人验证过的知识将极大降低创业者和新企业的试错成本(Pittawaya and Thorpe, 2012)。例如,与供应商、目标客户甚至竞争对手等的交流,观察这些商业关系成员的行为将有助于创业者更加细致地了解市场和客户需求、掌握行业的技术信息和趋势(Sullivan and Ford, 2014),以帮助新企业更好地进行机会开发。因此,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而前期经验又较为缺乏的背景下,创业者需要不断地学习技术、市场等相关知识(Wang and Netemeyer, 2002),而观察学习是获取这类知识的关键渠道,快速弥补新企业相关能力的不足以促进企业成长。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设:H2a:经验学习积极影响新企业成长;H2b:观察学习积极影响新企业成长。

3. 创业学习的中介作用

作为一种强烈情感因素,创业激情还会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行为对新企业成长产生间接作用(Foo et al., 2009; Baron, 2008)。例如,新企业进行经验学习和观察学习的重要结果便是提升创业能力(蔡莉等, 2014)。有激情的创业者为达到目标会花费大量时间开发和提高能力,通过学习弥补自身不足(Thorgren and Wincent, 2015),激发创业者持续地学习并提升创业技能,获取创业所需的关键资源以更好地发展新企业(Baum and Locke, 2004)。Cardon et al.(2009)认为创业激情与能力积极相关,创业者基于对探索新事物、创建新企业和发展新企业的激情进行反复实践和试错,以帮助新企业高效地开发机会、整合资源,促进企业成长。

创业激情也将提高创业者利用社会关系的意愿,通过与网络成员交换信息和知识并进行观察学习,帮助新企业解决资源短缺困境,获得顾客和市场的认可。有激情的创业者对外部环境较为敏感,能够自觉地观察市场中顾客、竞争对手等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并搜集信息,以挖掘各种潜在的市场机会(Cardon et al., 2013; Wilson and Stokes, 2005),并获取和配置资源进行机会开发(Farmer et al., 2011),从而促进新企业成长。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设:H3a:经验学习在创业激情对新企业成长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H3b:观察学习在创业激情对新企业成长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 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本研究关注创业者创业激情这一影响创业活动的重要情感因素,尽管先前Cardon et al.(2013)针对创业者开发出相应的测量体系并验证了有效性,本研究为保证结论的可靠性,将被调研对象划分为两类,获取相应的样本数据,以相互佐证。第一类被调研对象为新企业的创业者,由其根据自身及企业情况填写问卷;第二类为新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由其根据了解的关于创业者及新企业的情况填写问卷。为了进一步保证问卷的有效性,我们对新企业管理者这一被调研对象的选择标准为(1) 该管理者有较多机会接触创业者并对创业者较为了解。(2) 该管理者已在企业工作多年或自企业创建之初便在该企业工作。对于新企业而言,企业规模较小、组织结构扁平化,多数管理者拥有足够机会与创业者交流(Breugst et al., 2012),这有助于他们了解创业者。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于吉林省长春市、河北省唐山市、河南省郑州市及其周边地区,为了获取相应问卷,本团队的研究成员于2015年在这些地区高新区、孵化器以及新企业聚集的写字楼等进行实地调研。由相关研究人员随机登门拜访,针对创业者及熟悉创业者和企业运营情况的高层管理者发放纸质问卷。最终共发出500余份,收回问卷约250份。由于本研究对象为新企业,借鉴Milanov and Fernhaber(2009)Yli-Renko et al.(2001)等学者的研究,将注册时间在十年以内的企业看作为新企业。调研过程中无法预知所调研企业是否为新企业,因而回收的问卷中包含了注册时间超过了十年的企业。我们将这些企业问卷予以剔除。同时本研究还剔除了那些填写不够完整或较为随意的样本,最终获得有效样本数为230份。

本研究所获取的样本特征如下。从被调研对象来看,为创业者的样本106份、占46.1%,为中高层管理者的样本124份、占53.9%;从行业来看,科技型企业样本为152份、占66.1%,非科技型企业样本为78份、占33.9%;从员工人数上看,员工人数低于20的企业样本为128份、占55.6%,处于20到50之间的企业样本为58份、占25.2%,处于50到200之间的企业样本为34份、占14.8%,大于200的企业样本为10份、占4.4%;从企业年龄上看,创建时间低于五年的企业样本为167份、占72.6%,创建时间高于五年企业样本为63份、占27.4%;从创业者的创业经验来看,有创业经验的企业样本为26份、占11.3%,没有创业经验的企业样本为204份、占88.7%;从教育背景来看,创业者创业时学历为高中及以下的企业样本为61份、占26.5%,专科学历的企业样本为36份、占15.6%,大学本科学历的企业样本为90份、占39.2%,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企业样本为43份、占18.7%。

(二) 变量的测量

本研究涉及的主要变量为新企业成长、创业激情、创业学习(经验学习和观察学习)。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本研究尽量考虑国内外较为成熟的测量体系,因此主要借用了目前被较广泛运用的量表,并采用李克特五点打分法进行测量。

新企业成长的测量。新企业成长为本研究的因变量。对于新企业成长的测量,目前学者们主要从销售收入的增长、市场份额的增长和雇员的增长等指标来加以衡量(Gilbert et al., 2006)。本研究在该研究基础上,采用以下三个指标,即销售额增长速度(P1)、新员工数量增长速度(P2)、市场份额的增长速度(P3)。

创业激情的测量。创业激情为本研究的自变量。对于创业激情的维度及其测量,目前较有影响力的是Cardon et al.(2013)于国际创业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提出的测量方式。本研究借鉴Cardon et al.的这一研究,从三个方面来测量创业激情。(1) 探索新事物的激情:创业者热衷于寻找能够商业化的新方法以解决未被满足的客户需求(PI1);热衷于寻找提供产品/服务的新思路(PI2);研发产品样品时往往精力充沛(PI3);有强烈的动机去完善现有产品/服务(PI4);热衷于扫描环境以寻找新的机会(PI5)。(2) 创建新企业的激情:创业者创办新企业时看起来非常兴奋(PF1);拥有自己的企业后感到精力充沛(PF2);看起来非常热衷于创办一个新企业(PF3);创造出以往没有的东西而非常兴奋(PF4);似乎非常享受成功培育出一个新企业(PF5);(3) 发展新企业的激情:创业者力图说服其他投资者加入他的企业(PD1);希望寻找到合适的人来推销他的产品或服务(PD2);非常想找到合适的人来企业工作(PD3);非常兴奋将新产品/服务商业化(PD4);热衷于激励员工和自我激励以更好地发展企业(PD5)。

创业学习的测量。创业学习为本研究的中介变量,包括经验学习和观察学习。国内学者单标安等(2014)曾在Politis(2005)Lumpkin and Lichtenstein(2005)等学者概念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相应的测量量表,并通过实证发现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本研究主要借鉴他们的研究,分别采用四个问题测量经验学习(EL1-EL4) 和观察学习(OL1-OL4)。

控制变量。根据已有研究,新企业成立时间、企业规模的不同,其具有的资源基础和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而可能带来不同的创业产出(Shan et al., 2014)。同时,新企业所处行业的不同、创业经验、教育背景的差异性可能对新企业成长产生不同影响(Cassar, 2014Lee and Tsang, 2001)。因此,本研究将企业年龄、企业规模和所处行业、创业经验、教育背景设置为控制变量,用以排除这些变量对新企业成长的影响。其中企业年龄按照实际注册的年限进行测量;企业规模则根据员工人数设置相应变量,其中1=员工人数为20或以下、2=员工人数大于20且小于或等于50、3=员工人数大于50且小于或等于200、4=员工人数大于200;所处行业则设置为虚拟变量,1表示技术型企业、0表示为非技术型企业;根据创业者过去是否参与创建新企业设置创业经验变量,其中0表示创业者过去没有创办过新企业、1表示过去参与创办过新企业;根据创业者学历设置教育背景变量,1为高中及以下、2为专科、3为大学本科、4为硕士及以上。

(三) 问卷有效性检验

本研究采用SPSS(23.0) 正版统计软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用以验证所调研问卷的有效性。本研究首先将所有变量的测量题项放一起做探索性因子分析,以排除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变异,结果显示没有一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超过40%,故排除了这种可能。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国内外较为成熟的测量量表,因此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问卷的效度。我们分别做了总体样本的信效度检验和针对创业者本人的调研样本、针对中高层管理者调研样本的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参见表 1),新企业成长变量、创业激情的三个子维度以及经验学习和观察学习变量所对应的各个问项的因子载荷都高于0.6。总样本和分样本的Cronbach's alpha系数都大于0.6。该结果显示,本研究所采用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都达到了相应的要求。

表 1 各变量题项的因子载荷及Cronbach's alpha系数
四、实证分析

本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验证创业激情、创业学习以及新企业成长之间的内在关系。为了初步了解主要变量之间存在的联系,本研究计算了各变量的相关系数(参见表 2)。同时,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也处于合理的范围之内。为了进一步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本研究构建了多个回归模型,并分别对总体样本、创业者样本和中高层管理者样本相关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参见表 3-5)。同时还计算了相应的VIF值,结果显示VIF值都小于10,说明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Hair et al., 1998)。

表 2 主要变量间相关系数及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表 3 回归分析结果(总体样本N=230)
表 4 回归分析结果(创业者样本N=106)
表 5 回归分析结果(管理者样本N=124)

对于假设H1a和H1b的检验,本研究构建模型1-模型4。模型1、模型3为本研究各控制变量对创业学习的影响,模型2为本研究自变量创业激情与经验学习关系模型、模型4为创业激情与观察学习关系模型。表 3的结果显示,总体样本的创业激情对经验学习的影响显著(模型2:β=.674,p<.001,表 3)、创业激情也对观察学习的产生显著影响(模型4:β=.669,p<.001,表 3)。为进一步验证创业激情对创业学习的影响,本研究又对创业者样本和中高层管理者样本分别进行实证分析,两个样本的数据分析结果都显示创业激情对创业学习(经验学习、观察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模型2和模型4,表 4;模型2和模型4,表 5)。因此,本研究提出的H1a:创业激情积极影响经验学习以及H1b:创业激情积极影响观察学习得到了数据较好的支持。

为了验证假设H2a、H2b,本研究构建了模型5和模型6,即控制变量以及中介变量经验学习和观察学习对新企业成长的影响模型。总体样本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经验学习对新企业成长的回归系数为0.187并且显著(模型3:β=.187,p<.05,表 3);观察学习对新企业成长的回归系数为0.199也显著(模型3:β=.199,p<.05,表 3)。分样本来看,创业者样本和中高层管理者样本的数据结果也都较好地支持了经验学习和观察学习对新企业成长的积极影响(模型6,表 4;模型6,表 5)。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假设H2a:经验学习积极影响新企业成长、H2b:观察学习积极影响新企业成长得到了数据的支持。

为验证经验学习的中介效应假设H3a,本研究在模型2和模型6的基础上构建模型7和模型8。其中模型7为自变量创业激情对因变量新企业成长的影响模型,模型8为创业激情与中介变量经验学习对新企业成长的影响模型。总体样本数据显示,自变量创业激情积极影响中介变量经验学习(模型2:β=.674,p<.001,表 3),创业激情积极影响新企业成长(模型7:β=.296,p<.001,表 3)。同时考虑创业激情与经验学习时,经验学习积极影响新企业成长(模型8:β=.180,p<.05,表 3),并且创业激情的回归系数和显著性水平降低但依然积极影响新企业成长(模型8:β=.175,p<.05,表 3)。综合以上分析来看,总体样本显示经验学习在创业激情对新企业成长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分样本来看,表 4针对创业者样本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经验学习在创业激情对新企业成长影响过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而表 5针对中高层管理者的样本结果显示经验学习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假设H3a也得到了数据的支持。

随后,本研究为验证观察学习的中介作用,在模型4和模型6的基础上建立模型9。根据中介作用的检验过程,本研究同样进行了总体样本和分样本的数据分析。总体样本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观察学习在创业激情对新企业成长的影响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分样本数据结果来看,针对创业者调研的样本数据显示观察学习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而针对中高层管理者调研的样本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观察学习在创业激情对新企业成长影响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该结果较好地支持了假设H3b:观察学习在创业激情对新企业成长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五、结果讨论

创业激情对于创业活动的展开和新企业成长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关研究近年来也备受关注。目前对于创业激情如何通过创业学习行为影响新企业成长的研究缺乏。本研究在郑州、长春以及唐山等地的创业者和中高层管理者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并分别用针对不同调研对象所获取的样本数据实证分析创业激情、创业学习与新企业成长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针对创业者的样本数据以及针对高管的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都显示,创业激情积极影响经验学习和观察学习。同时创业学习(经验学习和观察学习)也对新企业成长产生积极作用,并且经验学习和观察学习在创业激情对新企业成长的影响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

创业实践过程中新企业面临着各种新生困境和不确定性,大量的新企业难以度过存活期、获得成长,这需要有创业激情的创业者持续坚持。本研究的总样本和分样本实证分析都显示创业激情对创业学习的展开产生积极作用。创业激情体现出创业者对创建及发展新企业强烈的积极情感,以及对做成功创业者的身份认同(Cardon and Kirk, 2015),这将促使其采用创造性的方法去解决面临的困境并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Drnovsek et al., 2016)。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富有激情的创业者积极进行经验积累和观察学习,以获得相应的知识,解决面临的创业困境。对创业活动的强烈情感将促使创业者不断地进行试错学习并倾向于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观察和学习网络成员的行为。

本研究也关注了创业学习对新企业成长的作用,总体样本数据分析结果以及分样本的数据分析结果均较好地支持了经验学习和观察学习对新企业的积极作用。创业学习强调新企业创建及成长过程中学习的重要性,如基于自身经验进行不断试错或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以获得知识,从而提升创业者创业技能,为企业成长提供支撑。经验学习被创业者及新企业频繁利用,因为先前的创业经历、管理经历和行业从业经历积累大量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帮助新企业有效处理资源短缺、合法性不足等创业困境(Cope, 2005),规避风险并高效地进行创业决策和制定合理的创业战略。观察学习被认为是对经验学习的有效补充(陈彪等, 2014),创业者借鉴他人经验和观察他人行为,通过这种启发式学习将有助于获取与当前创业活动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Holcomb et al., 2009)。这两种不同学习方式帮助新企业获得创业知识,开发机会、提升创业能力,从而积极影响企业成长。

本研究还发现,创业学习是创业激情影响新企业成长的关键路径。总体样本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创业激情通过不同方式的创业学习间接影响新企业成长,其中经验学习在创业激情与新企业成长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而观察学习在二者的关系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创业者所拥有的创业激情将促进其不断学习以提升自身能力,如强烈的创业者身份认同促使其在创业过程中不断试错和尝试(Thorgren and Wincent, 2015),以达到创业成功。创业激情较高的创业者,其对发展新企业也充满热情,这将激发其开拓顾客关系与商业合作伙伴,通过观察学习以更好地开发机会。因此,富有激情的创业者会积极进行经验学习和观察学习,以应对内外部不利环境,积累知识并不断开发新的机会,带来新企业的成长。分样本来看,针对创业者样本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经验学习和观察学习在创业激情与新企业成长间均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而针对中高层管理者样本的结果显示经验学习和观察学习均起着完全中介作用。该结果尽管都证实了创业学习的中介效应,但不同样本数据的结果存在细微的差异。本研究认为今后有必要获取更多的企业样本进行对比分析,检验这种差异性是否显著。

本研究的重要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创业激情对创业学习的影响。新企业创建及成长本身就是创业者不断学习的过程(Minniti and Bygrave, 2001),关于创业学习的研究主要关注创业者如何学习,如Rae and Carswell(2001)Cope(2005)、Middleton and Donnellon(2014),以及创业学习对新企业的机会开发、资源获取等方面的影响,如Corbett(2005)蔡莉等(2012)谢雅萍、黄美娇(2016)陈文沛(2016)。创业学习与创业者个人特征密切相关,关于创业者情感等因素如何影响创业学习目前缺乏研究(蔡莉等,2012)。本研究发现创业激情是影响创业者进行经验学习和观察学习的重要前因变量,有激情的创业者会积极进行试错学习,观察学习他人的行为,以获取相应的创业知识。该研究结论较好地弥补了相关理论研究不足。

本研究的另一个理论贡献在于探讨创业激情如何通过不同类型的创业学习方式对新企业成长产生间接影响。创业激情是创业者积极情感的体现,已有研究认为个体的情感因素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行为才能对新企业产生作用(Foo et al., 2009; Baron, 2008)。目前的研究主要基于认知视角来揭示创业激情对新企业成长的影响,忽略了创业行为的重要性。本研究借鉴affect/characteristic-behavior-output这一逻辑,建立创业激情、创业学习和新企业成长的关系,探讨创业学习在创业激情与新企业成长的中介作用,较好地揭示了创业激情对新企业成长的间接作用,弥补已有理论研究不足。这也很好地与Strese et al.(2016)提出需要深入探讨创业激情对新企业成长的间接作用的观点相匹配。

本研究结论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首先,创业者在创业实践中应当向企业内部普通员工、中高层管理者以及供应商、顾客、外部投资者等展现激情。成功的创业者往往乐于向外界表现自身对创业的激情。通过彼此间的交流与互动,创业者能将激情传导给利益相关者。一方面,这将极大地帮助新企业员工及管理者建立组织承诺,感受到创业者对新企业成长目标的坚定信心,促进其明晰自己的工作目标并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以更好地与创业者的目标相匹配。另一方面,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感知到的激情将增强对创业者及新企业的信任,从而积极促进其进行合作的意愿并投入资源,以帮助新企业快速成长。

其次,创业者在创业实践中还需注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对于新企业创业者而言,不仅需要利用好过去的先前经验,还应当与供应商、客户以及其他合作伙伴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通过观察和模仿以提升能力并更好地开发机会。大量创业者的实践告诉我们,创业失败从来不是偶然事件,创业过程中充满着艰辛和风险,创业的成功光靠激情是远远不够的。创业者应当将这种激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通过经验学习和观察学习不断强化自身的知识基础和创业技能,以更好地应对创业困境。在众多成功的创业者身上也能发现,他们不但在极其简陋的环境下艰苦创业并对创业活动充满激情,而且也善于学习、社交广泛。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已有创业激情相关理论研究不足,采用实证研究来探讨创业情感因素创业激情对新企业成长的影响机理,并借鉴学习理论提出创业学习的重要性,揭示经验学习与观察学习在创业激情对新企业成长影响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结果显示,创业激情积极影响创业学习,创业学习积极影响新企业成长,并且创业学习在创业激情与新企业成长关系间发挥着中介作用。相关研究较好地弥补了已有理论研究不足,指导有激情的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通过持续的经验学习和观察学习以更好地发展新企业。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于未来研究进一步加以探索。(1) 一些研究发现创业激情包含多个维度,其对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可能存在差异性,甚至一些维度过高会带来负向作用。未来可以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新企业样本,从动态角度来深入揭示三种不同类型创业激情对新企业的作用机理及其差异性。(2) 本研究未考虑环境因素的作用。新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不同企业创业者所感知的环境不确定性存在一定差异。研究者可以结合感知的环境不确定性来分析不同环境背景下,创业激情对新企业成长的影响及其差异性。(3) 不同群体的创业者,其创业激情和创业学习的特征可能存在较大的不同,未来研究者可以探讨大学生创业、高管创业、技术人员创业等不同创业群体的创业激情、创业学习与新企业成长的内在关系。

参考文献
[] 蔡莉、单标安, 2013, “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研究:回顾与展望”, 《管理世界》, 第 12 期, 第 160–169 页。
[] 蔡莉、单标安、汤淑琴, 2012, “创业学习研究回顾与整合框架构建”, 《外国经济与管理, 第34卷》, 第 5 期, 第 1–8 页。
[] 蔡莉、汤淑琴、马艳丽, 2014, “创业学习, 创业能力与新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科学学研究, 第32卷》, 第 8 期, 第 1189–1197 页。
[] 陈彪、蔡莉、陈琛, 2014, “新企业创业学习方式研究——基于中国高技术企业的多案例分析”, 《科学学研究, 第32卷》, 第 3 期, 第 392–399 页。
[] 陈文沛, 2016, “关系网络与创业机会识别:创业学习的多重中介效应”, 《科学学研究, 第34卷》, 第 9 期, 第 1391–1396 页。
[] 胡望斌、张玉利、杨俊, 2010, “基于能力视角的新企业创业导向与绩效转化问题探讨”, 《外国经济与管理》, 第 2 期, 第 1–8 页。
[] 单标安、蔡莉、陈彪, 2015, “中国情境下创业网络对创业学习的影响研究”, 《科学学研究》, 第 6 期, 第 899–906 页。
[] 单标安、蔡莉、鲁喜凤, 2014, “创业学习的内涵, 维度及其测量”, 《科学学研究》, 第 12 期, 第 1867–1875 页。DOI:10.3969/j.issn.1003-2053.2014.12.013
[] 谢雅萍、黄美娇, 2016, “创业学习, 创业能力与创业绩效——社会网络研究视角”, 《经济经纬》, 第 1 期, 第 101–106 页。
[] Alvarez S. A., Busenitz L. W., 2001, "The entrepreneurship of resource-based theory". Journal of Management, 27(6), 755–775. DOI:10.1177/014920630102700609
[] Baron J. N., Hannan M. T., 2002, "Organizational blueprints for success in high-tech start-ups:Lessons from the Stanford project on emerging companie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4(3), 8–36. DOI:10.2307/41166130
[] Baron R.A., 2008, "The role of affect in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3(2), 328–340. DOI:10.5465/AMR.2008.31193166
[] Baum J. R., Locke E. A., 2004, "The relationship of entrepreneurial traits, skill, and motivation to subsequent venture growth".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9(4), 587–598. DOI:10.1037/0021-9010.89.4.587
[] Breugst N., Domurath A. and Patzelt H., 2012, "Perceptions of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and employees' commitment to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36(1), 171–192. DOI:10.1111/etap.2012.36.issue-1
[] Cardon M. S., Post C. and Forster W. R., 2017, "Team entrepreneurial passion:Its emergence and influence in new venture team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42(2), 283–305. DOI:10.5465/amr.2014.0356
[] Cardon M. S., Gregoire D. A., 2013, "Stevens C. E.". et al., Measuring entrepreneurial passion: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scale valid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8(3), 373–396.
[] Cardon M. S., Kirk C. P., 2015,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as mediator of the self-efficacy to persistence relationship".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39(5), 1027–1050. DOI:10.1111/etap.2015.39.issue-5
[] Cardon M. S., Wincent J. and Singh J., 2009, "The nature and experience of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4(3), 511–532. DOI:10.5465/AMR.2009.40633190
[] Cassar G., 2014, "Industry and startup experience on entrepreneur forecast performance in new firm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9(1), 137–151. DOI:10.1016/j.jbusvent.2012.10.002
[] Chen X. P., Yao X. and Kotha S., 2009, "Entrepreneur passion and preparedness in business plan presentations:a persuasion analysis of venture capitalists' funding decis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2(1), 199–214. DOI:10.5465/AMJ.2009.36462018
[] Cope J., 2005, "Toward a dynamic learning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9(4), 373–397. DOI:10.1111/etap.2005.29.issue-4
[] Corbett A. C., 2005, "Experiential learning within the process of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exploitation".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9(4), 473–491. DOI:10.1111/etap.2005.29.issue-4
[] Frese M., 2009, "Toward a psychology of entrepreneurship:An action theory perspective", Now Publishers Inc.
[] Foo M. D., 2011, "Emotions and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evaluation".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35(2), 375–393. DOI:10.1111/j.1540-6520.2009.00357.x
[] Hair Jr. J.F.,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th ed.)", Prentice Hall:Englewood Cliffs.
[] Hayton J. C., Cholakova M., 2012, "The role of affect in the creation and intentional pursuit of entrepreneurial idea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36(1), 41–68. DOI:10.1111/etap.2012.36.issue-1
[] Holcomb T. R., Ireland R. D. and Holmes Jr. R. M., 2009, "Architecture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Exploring the link among heuristics, knowledge, and action".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33(1), 167–192. DOI:10.1111/etap.2009.33.issue-1
[] Krampe R. T., Ericsson K. A., 1996, "Maintaining excellence:deliberate practice and elite performance in young and older pianis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 125(4), 331–359. DOI:10.1037/0096-3445.125.4.331
[] Lee D. Y., Tsang E. W. K., 2001, "The effects of entrepreneurial personality, background and network activities on venture growth".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38(4), 583–602. DOI:10.1111/1467-6486.00250
[] Lumpkin G. T., Lichtenstein B. B., 2005,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the opportunity-recognition proces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9(4), 451–472. DOI:10.1111/etap.2005.29.issue-4
[] Milanov H., Fernhaber S. A., 2009, "The impact of early imprinting on the evolution of new venture network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4(1), 46–61. DOI:10.1016/j.jbusvent.2007.11.001
[] Minniti M., Bygrave W., 2001, "A dynamic model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5(3), 5–16.
[] Murnieks C. Y., Cardon M. S. and Sudek R., 2016, "Drawn to the fire:The role of passion, tenacity and inspirational leadership in angel investing".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31(4), 468–484. DOI:10.1016/j.jbusvent.2016.05.002
[] Odorici V., Presutti M., 2013, "The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 and 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high-tech born global start-ups:An analysis of novice and habitual entrepreneur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11(3), 268–291. DOI:10.1007/s10843-013-0112-2
[] Pierce J. L., Kostova T. and Dirks K. T., 2001, "Toward a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in organiz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6(2), 298–310.
[] Pittaway L., Thorpe R., 2012, "A framework for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A tribute to Jason Cope".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24(9-10), 837–859.
[] Politis D., 2005, "The process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A conceptual framework". EntrepreneurshipTheory and Practice, 29(4), 399–424. DOI:10.1111/etap.2005.29.issue-4
[] Rae D., Carswell M., 2001, "Towards a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8(2), 150–158. DOI:10.1108/EUM0000000006816
[] Shan B., Cai L., Hatfield D. E. and Tang S., 201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of new ventures in emerging econom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15(2), 99–108.
[] Strese S., Keller M., Flatten T. C. and Brettel M., 2016, "CEOs' passion for inventing and radical innovations in smes: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hared visio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DOI:10.1111/jsbm.12264
[] Sullivan D. M., Ford C. M., 2014, "How entrepreneurs use networks to address changing resource requirements during early venture development".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38(3), 551–574. DOI:10.1111/etap.2014.38.issue-3
[] Thorgren S., Wincent J., 2015, "Passion and habitual entrepreneurship".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33(2), 216–227. DOI:10.1177/0266242613487085
[] Toft-Kehler R., Wennberg K. and Kim P. H., 2014, "Practice makes perfect:Entrepreneurial-experience curves and ventur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9(4), 453–470. DOI:10.1016/j.jbusvent.2013.07.001
[] Ucbasaran D., Westhead P. and Wright M., 2009, "The extent and nature of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by experienced entrepreneur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4(2), 99–115. DOI:10.1016/j.jbusvent.2008.01.008
[] Wang C. L., Chugh H., 2014,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past research and future challeng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16(1), 24–61. DOI:10.1111/ijmr.2014.16.issue-1
[] Wang G., Netemyer R. G., 2002, "The effects of job autonomy, customer demandingness, and trait competitiveness on salesperson learning, self-efficacy,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30(3), 217–228. DOI:10.1177/0092070302303003
[] Wilson N. C., Stokes D., 2005, "Managing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The challenge for cultural entrepreneur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12(3), 366–378. DOI:10.1108/14626000510612286
[] Xiao Q., Marino L. D. and Zhuang W., 2010, "A situated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Implications for entrepreneurial innovation propensity".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 22(1), 69–88.
[] Yli-Renko H., Autio E. and Sapienza H. J., 2001, "Social capit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knowledge exploitation in young technology-based firm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2(6-7), 587–613. DOI:10.1002/(ISSN)1097-0266
[] Zhu F., Chen R. and Li M., 2011, "The divergent effects of autonomy and passion on persistence in new venture cre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 Academy of Management(1), 1–6.
[] Zozimo R.G., Jack S. L., Hamilton E., 2017,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from observing role models", 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press).